句子
>
佳句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我们必须首先打消一个十分常见的误解,以为只有“人”或“活物”才有求存的问题存在。其实非生物亦有,只不过是以另外的方式——即自在的方式——求存而已。这个求存的方式就是在面临失存之际变换自身的存在形态,从而也变换了自身的求存方式。换言之,物之变态盖由于物亦有“不变通即不足以存在”的“苦衷”,人类的通权达变之能无非是秉承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物性之狡黠”罢了。
出自:
王东岳
《知鱼之乐》
更多《知鱼之乐》的佳句
“快乐”其实只能产生于这个颠簸不止的心理动势之中,因为心理震荡正是生物求存最基本的精神应激方式。所谓“快乐”,说到底就是生物趋利的情绪化生理冲动;所谓“痛苦”,说到底就是生物避害的情绪化机体反应。趋利的效果一旦达成,随后而来的利益即使源源不断,心理态势也必须恢复到可以再度敏锐反应的无聊基线上,你的快乐感并不会因为收益不止而永不减退;反之,避害的警惕一旦形成,随后而来的危害即使驱之不散,心理态势也同样必须恢复到可以再度敏锐反应的无聊基线上,你的痛苦感亦不会因为麻烦无休而常驻心头,处在快乐心境下的人最容易遭受痛苦的反击。
道德经《德篇》讨论的是社会观和人生观,是相对于天之道而讲的人之道。德是什么?在带有岔路的大道上,眼睛直盯着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叫德,顺天道而行就叫德。老子讲的德是物德观念,就是万物都有德,万物尊道而贵德,老子的弦外之音是唯独人没有德。什么是有德的状态呢?老子用了句话——“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按照万物自然而然演化方式,不敢有任何多余动作叫德,即还是顺道而行为之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的意思是,人类把天道丢失了,才不得不讲德、讲仁、讲义,最终这些都丢光了,才不得不用暴力的方式、以礼的方式管控人类。
从哲学的深度上纠正了经济学家有关“快乐公式”的计算误差。它的结论是:无论你怎样挤破脑袋,奋争不止,你都不会获得更多的纯粹快乐,每个人最终收获的苦乐量比注定是完全相等的,其等值关系竟是这般得无可挑剔,以至于它们全都归结在一无所有的零数上。而且,惟因如此,你才得以生存下来,并得以追逐那个虚无飘渺的“快乐”之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