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
小说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但更响亮的却是我们自己的声音,那是我们的自我本能,心理的、生物的、灵魂的、社会的、智慧的本能。没有旌旗,不设偶像,每个生命都在与死亡抗争。每个曾经拍死过野蜂、抓过鱼、射杀过野兽、在垂死者身边陪坐过的人,都知道,生命——在细胞层次上——是如何激烈地反抗死亡。从我们身上发出声音:“不!不要!”
标签:
小说书摘
出自:
托马斯·林奇
《殡葬人手记》
更多《殡葬人手记》的佳句
死亡有多重意义。听诊器和脑电波仪测出的,叫“肌体死亡”;以神经末端和分子的活动为基准确定的,叫“代谢死亡”;最后是亲友和邻居所公知的死亡,“社会性死亡”。
当我们安葬老人时,我们埋葬的是已知的过去。我们曾把它想象得比实际更好,但所有的过去都是一样的,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曾栖身其中。记忆是压倒一切的主题,是最终的慰藉。但埋葬孩子就是埋葬未来,难以控制的,不为人知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可能性,和被我们的梦想所拔高的没好前程。悲伤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坐落在墓园一角和栅栏边的那些小小的坟冢,永远容纳不下心头的伤痛。有些哀伤永生难消。死去的婴儿没有给我们留下回忆,他们留下的是梦想。
为什么我们要瞻仰仪容,为什么人人都关心报刊上的讣告?理由正在于此。
了解总比蒙昧无知好,只道是别人远比知道是自己好。一旦自己成了死者,“你”好不好。皆与己无关。你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反正死者也不会在意。
活着的人,受行为习惯和保险计划的约束,当然还会在乎。你瞧,区别就在这里:只因为有人在乎,我的生意才能做下去。生者小心谨慎,时时关切;死者粗心大意,或是漠不关心。不管怎样,他们不在乎。事实就是如此:看来平淡无奇,却是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