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成语 >

出自典故的成语 (菁华5篇)

日期:

出自典故的成语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兼听则明,倔信则暗。(《汉王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询》)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出自典故的成语2

  患鼠乞猫

  “患鼠乞猫”用以说明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既有利也有弊。要抓住主要方面,不能因小失大。

  此典出自《郁离子》:“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老鼠为害,便到中山国去要一只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善于捉老鼠,但也善于捉鸡。一个多月后,这个赵国人家里的老鼠被猫捉完了,但鸡也被猫吃完了。他儿子很忧愁,就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除掉呢?”

  他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们的祸患在于有老鼠,并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便要偷窃我们的粮食,咬碎我们的衣服,弄坏我们的墙壁,破损我们的家具,这样,我们就会挨饿受冻了,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现在我们没有鸡,不过是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为什么非要除掉这只猫呢?”

出自典故的成语3

  虚堂悬镜

  “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翰传》:“*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早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南宋大臣*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少年时丧父,非常孝顺母亲。性情庄重,写文章很有气势。在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进士,做温州瑞安县(今浙江瑞安县)知县。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官吏治民崇尚严厉;而*翰却用宽厚的方法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是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高兴地争着缴纳,审理诉讼案件也公正严明。有人问他用的什么办法,*翰说:“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

出自典故的成语4

  天无二日

  此典出自《汉书·高帝纪下》:“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刘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汉王朝,有一次回栎阳看望他的父亲。他五天拜见父亲一次,非常恭敬和孝顺。父亲的家令劝告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皇帝虽然是你的儿子,却是一国之主;你虽然是皇帝的父亲,却是陛下的大臣。怎能叫皇帝朝拜大臣呢!这样做,就会使皇帝的威信很难树立起来。”从那以后,刘邦再来拜见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拿着扫帚,直往后退,以示对刘邦的恭敬。刘邦大吃一惊,马上弯下身扶住父亲。父亲说:“皇帝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怎能因为我破坏了天下应有的法度!”为此,刘邦十分赞赏家令说的那番话,赐给他黄金五百两。不久,刘邦下一道诏书,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天无二日”的意思是,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比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

出自典故的成语5

  历史典故: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自典故的成语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出自典故的成语 (菁华5篇)(扩展1)

——出自典故的成语 (菁华6篇)

出自典故的成语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兼听则明,倔信则暗。(《汉王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询》)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出自典故的成语2

  食鱼无反

  “食鱼无反”的本意是,吃鱼的时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其臊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日:‘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间。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当地老百姓把从地下挖到的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壶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齐景公说:“写得真好!食鱼无反,吃鱼时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鱼腥太重;勿乘劣马,因为劣马不能走远路。”晏婴对他说:“您说得不对。‘食鱼无反’,告诫后代的国君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忠告国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齐景公问道:照你的意思,纪国的国君有此丹书,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但是纪国为什么会在我执政的二百多年前就被齐国灭掉了呢?”晏婴回答:“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应把自己的主张写在竹简上,张挂在城门上、里弄口,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而纪国的国君虽然有好的主张,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在地下,这样一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纪国除亡国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应该说,晏子由“食鱼不反”而引申到为君之道,首先是心里要装着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自己有鱼吃也要想到百姓是否食有鱼(余),从而戒奢从俭,轻徭薄赋,让人民休养生息,过着安定的日子;二是要用好官吏,任用忠诚正直之士,惩治邪恶奸佞之徒;三是要认真去做,不能贪图安逸,荒废政事,这些都无不具有儆戒意义,尤以第一条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为治国之根本。

出自典故的成语3

  虚堂悬镜

  “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翰传》:“*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早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南宋大臣*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少年时丧父,非常孝顺母亲。性情庄重,写文章很有气势。在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进士,做温州瑞安县(今浙江瑞安县)知县。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官吏治民崇尚严厉;而*翰却用宽厚的方法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是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高兴地争着缴纳,审理诉讼案件也公正严明。有人问他用的什么办法,*翰说:“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

出自典故的成语4

  人人自危

  “人人自危”这则成语的危是危险、危难。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秦始皇晚年时到会稽游玩,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行。因为秦始皇很偏爱自己的小儿子胡亥,所以带了胡亥随车出游,其他的儿子都没跟他一起出游。

  这年七月,秦始皇走到沙丘时,得了病,而且病得很重,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便令赵高写封信给领兵驻扎在边境的大儿子扶苏,让扶苏立刻赶回都城咸阳,主持丧事。

  赵高刚刚把诏书写好,秦始皇已经断了气,因为*常赵高负责掌管秦始皇的玉玺。这样,秦始皇的遗诏和玉玺都落到了赵高手里;于是,赵高和胡亥合谋,伪造了一道遗诏,说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让胡亥继位。

  丞相李斯起先不同意,后来在赵高的威胁利诱下,也被迫同意了。

  接着,赵高又伪造另一道诏书,说扶苏不孝顺,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杀,并派人夺了与扶苏一起镇守边境的大将蒙恬的兵权,也逼他自杀。经过一番阴谋活动,胡亥当上了皇帝,称为秦二世。赵高当上了郎中令。从此,朝政大权便全落到了赵高手里。

  秦二世非常昏庸暴虐,他害怕别人识破他与赵高的阴谋,坐不稳皇位,便问赵高怎么办?奸诈阴险的赵高说:“必须采用严刑酷法,把那些老臣全部除掉,用新人来代替他们。”秦二世听了,便下令处死了蒙毅等一批老臣,又把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十二个公子全部斩首,把十个公主也全部用酷刑处死。因受到牵连而被杀害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弄得上上下下一片恐怖,人人自危,朝廷中一片混乱。

  秦二世和赵高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屠戮亲族和大臣,对老百姓更是凶狠残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痛苦不堪,忍无可忍,终于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

  不久,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举行起义。三年后,秦王朝便被起义军灭亡。

出自典故的成语5

  卧薪尝胆(勾践) 闻鸡起舞(祖逖) 囊萤映雪(车胤)

  凿壁借光(匡衡) 负荆请罪(廉颇) 初出茅庐(诸葛亮)

  鞠躬尽瘁(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起死回生(扁鹊)

  口蜜腹剑(李林甫) 围魏救赵(孙膑) 才高八斗(曹植)

  程门立雪(杨时) 两袖清风(于谦) 精忠报国(岳飞)

  入木三分(王羲之) 夸夸其谈(刘备) 四面楚歌(项羽)

  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逼上梁山(林冲) 多多益善(韩信) 完璧归赵(蔺相如)

  单刀赴会(关羽) 梦笔生花(李白) 破釜沉舟(项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尽(江淹)

出自典故的成语6

  1、远交*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队伍要经过韩、魏两国。队伍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队伍,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就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的愿望。

  远交*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的敌人,而不能越过*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2、图穷匕见(xiàn)

  战国末期,秦国很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而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的台阶。这个时候,秦舞阳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

  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个时候,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个时候,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被拥上来的卫士杀死了。

  后来,“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终于暴露出来了。

  3、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4、孺(rú)子可教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

  成语“孺子可教”,后来常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出自典故的成语 (菁华5篇)(扩展2)

——成语典故 (菁华9篇)

成语典故1

  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位天下闻名的相马专家,名叫孙阳,人称伯乐。他替秦穆公访求得来的良马,确实都是骐嫌骅骝这样的好马,每一匹都非常出色。

  有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老了,你家后代中有没有能继任你工作的人才?”伯乐说:“一般的良马,可以从筋骨和外貌鉴别出来,而天下杰出良马,却无标准可言,难于捉摸。我的儿子都不是髙才,能鉴别出一般的良马,却不能发现天下杰出的良马。不过我有个一同担柴挑菜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的相马能力,不下于我,我可以介绍他来见你。”

  秦穆公很高兴,接见了九方皋,当即请他去访求良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说:“已经在沙丘地方找到一匹理想的良马了。穆公问他是怎么样的马,他说是“牝而黄”意思是母的黄马。于是派人去买。买回来一看,却是“牡而爾”,意思是公的黑马。樓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完了,你介绍来的那位相马专家,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辨不淸,哪里能懂得什么良马呢!”

  伯乐问明原委,不禁大大“啊,原来这样呀!那真是比我高明千万倍呢!九方皋所注意观察的,是最根本的东西,他抓住内在实质,忽略表面外形;只看他需要看的,而不看他不必看的。像九方皋这洋观察事情的方法,实在有着比相马更重大的意义啊!”秦穆公把马牵来一看,果然是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成语典故2

  “兵贵神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动迅速为可贵。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会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知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成语典故3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典故4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5

  当务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成语典故6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成语典故7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禄信于聆 (qin) 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 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yuezhuo) 鸣于*; 其衰也, 杜伯射王于。”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在今陕西省*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 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鸟鸣高冈】 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闻凤】 元·萨都拉:“*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鸣凤有岐】 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出凤凰】 元 ·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出凤凰。”

成语典故8

  帝尧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年,中原连遭水灾,帝尧为此而感到忧心如焚。他感到自己无力治理天下,便想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有才能的贤德之士。于是,他向自己的老师尹寿请教,请尹寿举荐贤人。

  尹寿向帝尧举荐了许由等人,于是,帝尧派人四处去寻找他们,可过了好长时间,却一个也没有找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帝尧终于打听到许由隐居在箕山,就派使者带着玉玺来到箕山找到许由,对他说:“我们大王听说你的贤名,我拿来帝王的玉玺,要把天下禅让给你,请你不要推辞。”

  许由听了,长长叹了口气说:“一个人立下了志向,就会坚如磐石,不可动摇。我志不在天下,而在山水之中。饿了,就上山采些果子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河水喝。我这样悠然自得,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修身养性,真是其乐无穷。哪里想求得什么官职呢?现在你们大王竟想把天下禅让给我,我怎么会接受呢?”

  使者听了,知道许由这样的隐士是决不肯接受禅让的,就回人向帝尧禀告。帝尧听了,也只得算了,以后再另择贤人禅让。

  而许由等使者走后,独自翻过后山,不觉来到山下的颍水边上,自言自语地说:“水清如此,而我偏要受这股浊气,听这种浊话,我的两耳,不免污浊了。不如用这清水来洗它一洗吧!”

  于是,许由走*水边,俯身用清水来灌洗两耳。

  后来,“许由洗耳”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以接触尘俗的东西为耻辱,心性旷达于名利之外。

成语典故9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释读】以:根据;貌:外貌;取:衡量。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自典故的成语 (菁华5篇)(扩展3)

——成语的典故 (菁华5篇)

成语的典故1

  食不甘味

  战国后期,有齐、秦、楚、燕、韩、魏七国,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闻听大怒,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恰在这时说客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

  【释读】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或身体不好,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食不甘味。”

成语的典故2

  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成语的典故3

  顾头不顾尾

  【拼音】gù tóu bù gù wěi

  【成语故事】王熙凤连了宗的远方亲戚王狗儿,生了一儿一女,家里靠种农活为生,王家祖上也是京官,后家道衰落。王狗儿不如意在家生闷气,岳母刘姥姥数落他:“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

  【典故】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释义】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考虑不周

  【相*词】顾前不顾后

  【相反词】瞻前顾后

  【成语造句】

  ◎ 他这是顾头不顾尾,头戴棉帽,脚穿拖鞋。

  ◎ *像孩子一样喜形于色:"杀你个顾头不顾尾!"最初劝说*游泳,并非一帆风顺、直截了当。

成语的典故4

  铁面无私

  【拼音】tiě miàn wú sī

  【成语故事】王熙凤酒后无德大骂*儿,事后觉得自己的行为过火,就向*儿道歉。李纨、探春等来拜访她们,她们与王熙凤说已经成立一个海棠诗社,要求增拨开销,并拉王熙凤入社,做一个铁面无私的.“监社御史”。王熙凤看出了她们的目的,也只好做顺水人情了。

  【出处】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

  【解释】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讲情面

  【相*词】明镜高悬、大公无私

  【相反词】结党营私

  【成语例句】

  ◎ 对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他属哪个单位,不论他的职位高低,都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 会议强调指出,对这种顽固搞不正之风的人,必须铁面无私地进行查处,以保证整党不走过场。

  ◎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铁面无私的刑警队长有时却不重小节,甚至是知法犯法。

  ◎ 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

  ◎ 廉政监督小组:铁面无私司汉守迈出的第一步是成立廉政监督小组。

成语的典故5

  黄耳传书

  【拼音】huáng ěr chuán shū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离开家乡浙江会华亭到京城洛阳做官。他很久没有收到家信,就写好一封信装入竹筒套到猎犬黄耳的脖子上,让它送到浙江老家,聪明的黄耳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会华亭并索取回信,来回只用25天时间。

  【典故】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晋书·陆机传》

  【释义】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传递家信

  【近义词】黄耳寄书


出自典故的成语 (菁华5篇)(扩展4)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1

  刮目相看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晋朝赵王司马伦狡猾、阴险、野心极大,勾结孙秀,密谋篡位。为了篡位成功,对属下及属下的.家属也封官,当时官员上朝都要戴貂尾帽子,因官太多,貂尾不足,用狗尾代替。齐王冏等发兵讨伐司马伦,帮助惠帝司马衷复位。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2

  刮目相看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晋朝赵王司马伦狡猾、阴险、野心极大,勾结孙秀,密谋篡位。为了篡位成功,对属下及属下的家属也封官,当时官员上朝都要戴貂尾帽子,因官太多,貂尾不足,用狗尾代替。齐王冏等发兵讨伐司马伦,帮助惠帝司马衷复位。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3

  刮目相看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晋朝赵王司马伦狡猾、阴险、野心极大,勾结孙秀,密谋篡位。为了篡位成功,对属下及属下的家属也封官,当时官员上朝都要戴貂尾帽子,因官太多,貂尾不足,用狗尾代替。齐王冏等发兵讨伐司马伦,帮助惠帝司马衷复位。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4

  单刀赴会的成语故事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

  推心置腹

  汉*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

  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

  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

  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

  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出自典故的成语 (菁华5篇)(扩展5)

——出自典故的成语实用五份

  出自典故的成语 1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

  买椟

  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杞人忧天

  出自典故的成语 2

  患鼠乞猫

  “患鼠乞猫”用以说明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既有利也有弊。要抓住主要方面,不能因小失大。

  此典出自《郁离子》:“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老鼠为害,便到中山国去要一只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善于捉老鼠,但也善于捉鸡。一个多月后,这个赵国人家里的老鼠被猫捉完了,但鸡也被猫吃完了。他儿子很忧愁,就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除掉呢?”

  他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们的祸患在于有老鼠,并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便要偷窃我们的`粮食,咬碎我们的衣服,弄坏我们的墙壁,破损我们的家具,这样,我们就会挨饿受冻了,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现在我们没有鸡,不过是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为什么非要除掉这只猫呢?”

  出自典故的成语 3

  取道杀马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用民》:“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溪水。如此三者。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

  这段话意思是说:

  宋国有个人着急赶路,但是他的马不肯前进。他便把它赶入溪水,淹得它奄奄一息。这样连续反复三次,然而那匹马还是不肯前进。就算像造父那样最善于驾马的人,他用来威慑马的手段也绝不会超过这个宋国人了。他没有学到造父驾马的技巧,只是一味地仿效造父驭马的威严。这对于驾马,是没有丝毫益处的。那些昏庸的国君同这宋国人有什么差别啊!治理民众,没有正确的方法,只知采用各种严刑。结果,严刑越厉害,民众越不会服从。

  在《吕氏春秋·用民》中用宋人的故事是想类比统治人民,批评那些不讲究正确方法而滥用严刑峻法的政治现象。再进一步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盲目照搬教条都不能达成预期目标。

  出自典故的成语 4

  〖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鼠窃狗盗投鼠忌器獐头鼠目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牛刀小试牛鼎烹鸡汗牛充栋对牛弹琴九牛一毛

  〖虎〗虎视眈眈虎口余生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头蛇尾虎落*阳虎穴龙潭放虎归山谈虎色变如虎添翼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与虎谋皮

  藏龙卧虎狐假虎威羊入虎口狼吞虎咽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争虎斗龙盘虎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降龙伏虎

  〖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鸟飞兔走守株待兔

  〖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画龙点睛来龙去脉攀龙附凤群龙无首降龙伏虎一龙一猪老态龙钟笔走龙蛇龙潭虎穴

  叶公好龙望子成龙车水马龙人中之龙

  〖蛇〗蛇蝎心肠画蛇添足惊蛇入草龙蛇混杂杯弓蛇影牛鬼蛇神打草惊蛇虚与委蛇笔走龙蛇春蚓秋蛇

  〖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革裹尸一马当先老马识途汗马功劳万马奔腾犬马之劳万马齐喑一马*川天马行空快马加鞭走马看花

  信马由缰蛛丝马迹兵荒马乱人仰马翻人困马乏鞍前马后人强马壮猴年马月青梅竹马单枪匹马招兵买马心猿意马悬崖勒马千军万马香车宝马

  指鹿为马害群之马厉兵秣马塞翁失马盲人瞎马脱僵之马金戈铁马

  〖羊〗羊质虎皮羊肠小道羊入虎口亡羊补牢虎入羊群歧路亡羊顺手牵羊

  〖猴〗猴年马月沐猴而冠尖嘴猴腮杀鸡吓猴杀鸡儆猴

  〖鸡〗鸡毛蒜皮鸡鸣狗盗鸡飞蛋打鸡犬不宁鸡犬不留鸡犬升天闻鸡起舞杀鸡吓猴杀鸡取卵偷鸡摸狗鹤立鸡群小肚鸡肠鼠肚鸡肠

  呆若木鸡

  〖狗〗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犬马之劳猪狗不如鸡犬不惊兔死狗烹鼠窃狗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偷鸡摸狗画虎类狗

  关门打狗

  〖猪〗猪突豨勇猪狗不如杀猪宰羊封豕长蛇凤头猪肚一龙一猪

  〖鸟〗鸟尽弓藏笨鸟先飞如鸟兽散小鸟依人惊弓鸟飞禽走兽珍禽异兽衣冠禽兽凤毛麟角鸦雀无声燕雀安知鹤立鸡群鹤发童颜风声鹤唳

  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燕语莺声鹊巢鸠占鹦鹉学舌蜻蜓点水

  〖兽〗困兽犹斗如鸟兽散人面兽心飞禽走兽珍禽异兽衣冠禽兽洪水猛兽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

  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狐疑不决鹿死谁手中原逐鹿象牙之塔盲人摸象猫鼠同眠黔驴技穷一丘之貉管中窥豹

  〖鱼虫〗金蚕脱壳蝇头微利花飞蝶舞螳臂挡车鱼跃鸟飞如鱼得水独占鳌头井底之蛙瓮中捉鳖虾兵蟹将鹬蚌相争如鱼得水沉鱼落雁

  缘木求鱼

  数字成语:一:一言九鼎一心一意一马当先一目十行一落千丈一举两得一如既往二:独一无二三心二意三言两语二三其德一分为二一清二白二三其德三:三顾茅庐三生有幸三长两短三从四德三言两语三令五申三长两短四:四面楚歌四*八稳四面八方四分五裂四通八达四海为家低三下四五:五谷丰登五脏六腑五湖四海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五光十色五体投地六:六亲不认六神无主五颜六色六亲无靠六尺之孤三头六臂三姑六婆七:七窍生烟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情六欲七拼八凑七零八落八:八面威风八面玲珑横七竖八八方呼应八斗之才半斤八两耳听八方九: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一言九鼎九霄云外九牛二虎三教九流三六九等十:十全十美十拿九稳五光十色十恶不赦十万火急以一当十十室九空百:百发百中百战百胜百步穿杨破绽百出百折不挠百里挑一百无禁忌千:千载难逢千里迢迢千篇一律千钧一发千方百计千变万化千锤百炼万:万水千山千变万化万无一失万众一心千门万户气象万千万紫千红

  出自典故的成语 5

  虚堂悬镜

  “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翰传》:“**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早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南宋大臣**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少年时丧父,非常孝顺母亲。性情庄重,写文章很有气势。在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进士,做温州瑞安县(今浙江瑞安县)知县。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官吏治民崇尚严厉;而**翰却用宽厚的方法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是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高兴地争着缴纳,审理诉讼案件也公正严明。有人问他用的什么办法,**翰说:“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