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导游词 >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

日期: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1

  各位游客朋友们: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皇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境内,被称为“天下第一陵”,轩辕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来缅怀轩辕黄帝。

  踏过龙池上的轩辕桥,就来到了轩辕庙,进入庙门,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柏映入眼帘,那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树干粗大,听说七个大人手拉手合抱都围不过来呢!古柏群中还有一棵汉武帝甲柏,汉武帝曾在上面挂过铠甲。黄帝脚印石上的脚印特别大,让我们想象黄帝是个多么威武的英雄啊!走出古柏群,就来到轩辕殿,轩辕殿前有鼓台、钟台、56面龙旗和青铜牛鼎。轩辕殿有一个圆天窗,这就是天圆地方的景象。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就会来到这里,祭祀轩辕黄帝。可惜我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壮观的情景。

  接着,我们乘车上山去黄帝陵。

  我们沿着石阶爬山,两旁还有许多明星栽的柏树苗,到了黄帝陵的陵墓前,许多人都在这里祭祀。黄帝的陵墓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者“黄帝陵”三个大字,还是郭沫若写的呢!

  我们绕着黄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边有许多柏树,是全国最大的柏树林。两棵龙角柏好象已经死去,但导游说却是有生命的,太神奇了!它们像龙一样,直插云霄。真让人景仰。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2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这个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3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4

  欢迎人人去到这里,上面我去为人人介绍一下!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乡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本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首创中华民族文亮的先人。他用玉做兵器,制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造制了文字,其臣大挠造制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造做了乐器。我国厥后能巍然屹立于全国四大文亮今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没有合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初次同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进史籍。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升。它对黄帝说:“您的使命已经完成,请您以及我一块女死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公民闻讯从大江北南赶去,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敦慌忙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几回再三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来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等于”"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去。但是也有人说,黄帝逝世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仄方千米,山水环抱,林木葱郁。观光者抵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上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口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去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内乱里还有一些修建、今柏以及石碑等文物。跨入庙门,右边有一棵伟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古已有4,000多年的”"汗青”"了。庙门南有一过厅以及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另有一株高大的今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悬梁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二端有华美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另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5

  中华民族汗青悠暂,毫光光耀,有五千年的文亮史。这五千年的文亮史次要从黄帝合国(修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合首等于“中华合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今传,造制指北车,仄定蚩尤治,全国文亮,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世界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乘上载:“夏历两月”"初两”",在沮水河畔(古黄陵县沮水河)沮源闭的升龙峡生下黄帝,今后就有了两月两龙仰头”凶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画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全,长而敦敏,成而聪亮”。可见,黄帝从出生到生长就没有是日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入地子位,黄帝仄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同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修立起全国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亮今后合始了。所之后寡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亮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收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他出生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族次要行为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去世后安葬于古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修庙祀典以去,这里一向是历代王朝入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修立后,每年清亮、重阳节均在此举行祭祀典礼,出格是清亮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侨民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收布其为齐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回护双位,编为“今墓葬第一号”,号称“世界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修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匿历代帝王御造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今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今柏群。庙内乱争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今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仙游”,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齐貌及周围今乡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口亭沿中轴线南行即到诚口亭。该亭面阔五间,入深一间,面积约85仄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亮间北南二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剜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二幅楹联:“观乾坤”"生物”"气象,读今古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口祭神州女儿情”。亭前东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书生骚人,古代**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裔、外籍华侨,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口亭整衣冠,备礼品,仄静口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入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叙尽头,便步进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建有绵亘没有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今色今香。整个陵园,北南约210米,器材约72米(前严42米,后严81米)。陵园门有二个,分立汉武仙台器材二侧。从东门入进陵园,走没有了几步,右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亮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北唐琦书”。此台始修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乡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乱争。整块石头约一仄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单,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气,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凶大利如此。”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1)

——黄帝陵导游词 (菁华9篇)

黄帝陵导游词1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X,也可以叫我X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音律,演算数,*定战乱,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约1公里的桥山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为中华儿女祭祖的圣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全国多处都有黄帝陵,但只有黄陵县的黄帝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四周古柏成林,历代*对保护黄帝陵的古柏树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帝陵的指示或通令。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黄帝陵导游词2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2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20___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医案》和《本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___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___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

  大方。据旧中部县志记载:司马迁为写《黄帝本记》曾来黄帝陵考证过。此事过后,地方就创建了“轩辕庙”。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黄帝陵导游词3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2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20___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医案》和《本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___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___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

  大方。据旧中部县志记载:司马迁为写《黄帝本记》曾来黄帝陵考证过。此事过后,地方就创建了“轩辕庙”。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黄帝陵导游词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从黄帝开国(建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升天”,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心亭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该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道尽头,便步入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门有两个,分立汉武仙台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走不了几步,左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石头约一*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俗,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云云。”

黄帝陵导游词5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X,也可以叫我X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音律,演算数,*定战乱,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约1公里的桥山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为中华儿女祭祖的圣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全国多处都有黄帝陵,但只有黄陵县的黄帝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四周古柏成林,历代*对保护黄帝陵的古柏树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帝陵的指示或通令。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黄帝陵导游词6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你们整理的西安黄帝陵导游词,希望你们喜欢。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你们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黄帝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陵导游词7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从黄帝开国(建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升天”,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心亭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该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道尽头,便步入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门有两个,分立汉武仙台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走不了几步,左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石头约一*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俗,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云云。”

黄帝陵导游词8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导游词9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新*成立后,**亲自批示,请**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黄帝陵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历史上历朝历代国家大祭的场所,成为历史上一项政治制度。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等,*代有孙中山、蒋介石、*、*、*、*等*的亲笔祭文和题词。以及连战、*、*等爱国人士。

  2014年,国家*决定将黄帝陵保护上升为国家法规,由国家*牵头制定黄帝陵保护行政法规。目前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2)

——黄帝陵导游词 (菁华6篇)

黄帝陵导游词1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X,也可以叫我X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音律,演算数,*定战乱,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约1公里的桥山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为中华儿女祭祖的圣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全国多处都有黄帝陵,但只有黄陵县的黄帝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四周古柏成林,历代*对保护黄帝陵的古柏树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帝陵的指示或通令。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黄帝陵导游词2

各位游客朋友们: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皇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境内,被称为“天下第一陵”,轩辕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来缅怀轩辕黄帝。

  踏过龙池上的轩辕桥,就来到了轩辕庙,进入庙门,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柏映入眼帘,那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树干粗大,听说七个大人手拉手合抱都围不过来呢!古柏群中还有一棵汉武帝甲柏,汉武帝曾在上面挂过铠甲。黄帝脚印石上的脚印特别大,让我们想象黄帝是个多么威武的英雄啊!走出古柏群,就来到轩辕殿,轩辕殿前有鼓台、钟台、56面龙旗和青铜牛鼎。轩辕殿有一个圆天窗,这就是天圆地方的景象。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就会来到这里,祭祀轩辕黄帝。可惜我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壮观的情景。

  接着,我们乘车上山去黄帝陵。

  我们沿着石阶爬山,两旁还有许多明星栽的柏树苗,到了黄帝陵的陵墓前,许多人都在这里祭祀。黄帝的陵墓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者“黄帝陵”三个大字,还是郭沫若写的呢!

  我们绕着黄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边有许多柏树,是全国最大的柏树林。两棵龙角柏好象已经死去,但导游说却是有生命的,太神奇了!它们像龙一样,直插云霄。真让人景仰。

黄帝陵导游词3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武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夫人能养蚕,其史官仓颉缔造了笔墨,其臣大挠缔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建造了乐器。我国其后能巍然挺立于天下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处罚险恶,初次同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听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时代,溘然好天一声轰隆,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义务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路去世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哀求下驾安慰臣民。苍生黎民闻讯从四周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鼓舞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韩语导游词,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频频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可是也有人说,黄帝身后就埋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川围绕,林木葱郁。旅行者达到桥山山顶,起首望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峻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头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头即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回来时,祭祀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内里另有一些构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庞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汗青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尚有一株高峻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宏伟绚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华美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尚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导游词4

  陕西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华第一陵,是民族圣地。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来此拜谒祭陵的人络绎不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

  黄帝陵,地处黄陵桥山,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四季青翠,环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的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墓前数十米处有一高台,相传汉武帝征朔方还,来这里祭奠黄帝,筑台祈仙,故称“汉武仙台”。

  轩辕庙,呈四方形,庙门朝南,气势雄伟。庙院内有大殿,门额上悬挂着“人文初祖”大匾。大殿中间安放着巨大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距今4000余年。巨柏高米,树干下围10米,有谚语称:“七搂八扎半,圪里圪哒不上算”,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另有一株高大古柏相传为汉武帝“挂甲柏”,又名“将军柏”。庙内碑亭,有碑石约50通,内容主要是历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历代修葺陵庙的记载。其中有孙中山、*亲笔撰写的祭文。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面积28*方公里。划分为东湾、西湾、马山、印台山、黄花沟、桥山镇6个景区。黄帝陵陵寝圣地,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等被誉为黄陵八景。桥山现有古柏8万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多万株,面积86 7公顷,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古柏林。高者参天,低亦拂云,常青不凋,树姿优美。

  黄帝陵经过大规模整修,一、二期工程已经竣工。新建轩辕庙山门、黄帝陵祭祀大殿、庙前广场、轩辕桥、桥南广场,拓宽改造了陵区道路,并广植松柏花木,绿化美化陵区。山下修建了印池,水面约12公顷,碧波荡漾,湖光山色,游船悠悠。规划修建“三皇五帝”展览馆,印台山海外华人墓园,以实现炎黄子孙叶落归根的夙愿。

  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的桥山之巅。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他率先民奠定了中华民族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为*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分类第一号,堪称“华夏第一陵”。

  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合力的圣地。陵在山顶正中。面朝南,高3。6米,周长48米。山上816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它在沮水回绕,群山环抱之中,有花岗岩路可通山顶,路旁有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字。亭后一石碑,是明代嘉靖年间立的“桥山龙驭”,道明此地是黄帝乘龙升天之处。陵园中一株高19米古柏,相传为黄帝所植,有5000多年了,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

  黄帝陵园景区由陵园区和轩辕庙区组成。山环水绕,建筑恢弘大气,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开拓者——黄帝的敬仰和爱戴。新*成立后,每逢清明节、重阳节在此进行祭礼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国家大典。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

黄帝陵导游词5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导游词6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陵古称“桥陵”,为*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3)

——黄帝陵导游词(精选十篇)

  黄帝陵导游词 1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将黄帝陵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墓之前的“黄帝陵”三个大字为蒋介石所提。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陵区景点包括:天下第一陵、轩辕桥、陵墓区、轩辕庙、黄帝手植柏、诚心亭、挂甲柏等。

  乔山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整个陵区宏大磅礴。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手植柏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轩辕庙院内,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

  黄帝陵导游词 2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蒋,也可以叫我蒋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04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04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黄帝陵导游词 3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将黄帝陵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墓之前的“黄帝陵”三个大字为蒋介石所提。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陵区景点包括:天下第一陵、轩辕桥、陵墓区、轩辕庙、黄帝手植柏、诚心亭、挂甲柏等。

  乔山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整个陵区宏大磅礴。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手植柏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轩辕庙院内,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

  黄帝陵导游词 4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黄帝陵导游词 5

  黄帝陵相传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乡南的桥山顶上。

  本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首创中华民族文亮的先人。他用玉做兵器,制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造制了文字,其臣大挠造制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造做了乐器。中国厥后能巍然屹立于全国四大文亮今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没有合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初次同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进史籍。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升。它对黄帝说:“您的使命已经完成,请您以及我一块女死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公民闻讯从大江北南赶去,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敦慌忙下,西北地区,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几回再三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来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等于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去。但是也有人说,黄帝逝世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行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合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以及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今史乘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合始形成一种造度。黄帝陵园最早修于秦代。秦同一六国后,又划定天子的.坟墓一概称做“陵”,日常庶民坟都称做“墓”。汉代又划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修立大汉后,汉朝早期就在桥山西麓修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举行了用时两年重建扩修,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合宝两年,因沮河水连年腐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发火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升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等于当今人们前去拜谒的轩辕庙。在来后的元,亮,清各朝和辛亥革命先后直至当古,都对黄帝陵庙举行过多次建缮以及扩修。

  千百年去传播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修,到了宋朝把庙迁,

  没有论谁去坐皇帝,登基都没有忘先人。

  黄帝陵导游词 6

  中华民族汗青悠暂,毫光光耀,有五千年的文亮史。这五千年的文亮史次要从黄帝合国(修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合首等于“中华合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今传,造制指北车,仄定蚩尤治,全国文亮,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世界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乘上载:“夏历两月”"初两”",在沮水河畔(古黄陵县沮水河)沮源闭的升龙峡生下黄帝,今后就有了两月两龙仰头”凶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画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全,长而敦敏,成而聪亮”。可见,黄帝从出生到生长就没有是日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入地子位,黄帝仄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同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修立起全国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亮今后合始了。所之后寡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亮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收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他出生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族次要行为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去世后安葬于古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修庙祀典以去,这里一向是历代王朝入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修立后,每年清亮、重阳节均在此举行祭祀典礼,出格是清亮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侨民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收布其为齐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回护双位,编为“今墓葬第一号”,号称“世界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修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匿历代帝王御造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今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今柏群。庙内乱争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今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仙游”,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齐貌及周围今乡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口亭沿中轴线南行即到诚口亭。该亭面阔五间,入深一间,面积约85仄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亮间北南二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剜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二幅楹联:“观乾坤”"生物”"气象,读今古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口祭神州女儿情”。亭前东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书生骚人,古代**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裔、外籍华侨,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口亭整衣冠,备礼品,仄静口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入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叙尽头,便步进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建有绵亘没有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今色今香。整个陵园,北南约210米,器材约72米(前严42米,后严81米)。陵园门有二个,分立汉武仙台器材二侧。从东门入进陵园,走没有了几步,右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亮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北唐琦书”。此台始修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乡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乱争。整块石头约一仄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单,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气,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凶大利如此。”

  黄帝陵导游词 7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新中国成立后,*****亲自批示,请*****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黄帝陵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历史上历朝历代国家大祭的场所,成为历史上一项政治制度。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等,*代有孙中山、蒋介石、***、**、***、***等***的亲笔祭文和题词。以及连战、***、***等爱国人士。

  2014年,国家***决定将黄帝陵保护上升为国家法规,由国家***牵头制定黄帝陵保护行政法规。目前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帝陵导游词 8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你们整理的西安黄帝陵导游词,希望你们喜欢。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中国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你们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黄帝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陵导游词 9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武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夫人能养蚕,其史官仓颉缔造了笔墨,其臣大挠缔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建造了乐器。我国其后能巍然挺立于天下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处罚险恶,初次同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听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时代,溘然好天一声轰隆,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义务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路去世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哀求下驾安慰臣民。苍生黎民闻讯从四周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鼓舞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韩语导游词,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频频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可是也有人说,黄帝身后就埋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川围绕,林木葱郁。旅行者达到桥山山顶,起首望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峻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头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头即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回来时,祭祀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内里另有一些构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庞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汗青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尚有一株高峻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宏伟绚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华美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尚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导游词 10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4)

——黄帝陵导游词 (菁华6篇)

黄帝陵导游词1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X,也可以叫我X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音律,演算数,*定战乱,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约1公里的桥山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为中华儿女祭祖的圣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全国多处都有黄帝陵,但只有黄陵县的黄帝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四周古柏成林,历代*对保护黄帝陵的古柏树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帝陵的指示或通令。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黄帝陵导游词2

各位游客朋友们: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皇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境内,被称为“天下第一陵”,轩辕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来缅怀轩辕黄帝。

  踏过龙池上的轩辕桥,就来到了轩辕庙,进入庙门,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柏映入眼帘,那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树干粗大,听说七个大人手拉手合抱都围不过来呢!古柏群中还有一棵汉武帝甲柏,汉武帝曾在上面挂过铠甲。黄帝脚印石上的脚印特别大,让我们想象黄帝是个多么威武的英雄啊!走出古柏群,就来到轩辕殿,轩辕殿前有鼓台、钟台、56面龙旗和青铜牛鼎。轩辕殿有一个圆天窗,这就是天圆地方的景象。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就会来到这里,祭祀轩辕黄帝。可惜我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壮观的情景。

  接着,我们乘车上山去黄帝陵。

  我们沿着石阶爬山,两旁还有许多明星栽的柏树苗,到了黄帝陵的陵墓前,许多人都在这里祭祀。黄帝的陵墓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者“黄帝陵”三个大字,还是郭沫若写的呢!

  我们绕着黄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边有许多柏树,是全国最大的柏树林。两棵龙角柏好象已经死去,但导游说却是有生命的,太神奇了!它们像龙一样,直插云霄。真让人景仰。

黄帝陵导游词3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武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夫人能养蚕,其史官仓颉缔造了笔墨,其臣大挠缔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建造了乐器。我国其后能巍然挺立于天下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处罚险恶,初次同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听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时代,溘然好天一声轰隆,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义务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路去世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哀求下驾安慰臣民。苍生黎民闻讯从四周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鼓舞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韩语导游词,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频频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可是也有人说,黄帝身后就埋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川围绕,林木葱郁。旅行者达到桥山山顶,起首望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峻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头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头即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回来时,祭祀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内里另有一些构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庞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汗青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尚有一株高峻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宏伟绚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华美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尚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导游词4

  陕西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华第一陵,是民族圣地。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来此拜谒祭陵的人络绎不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

  黄帝陵,地处黄陵桥山,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四季青翠,环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的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墓前数十米处有一高台,相传汉武帝征朔方还,来这里祭奠黄帝,筑台祈仙,故称“汉武仙台”。

  轩辕庙,呈四方形,庙门朝南,气势雄伟。庙院内有大殿,门额上悬挂着“人文初祖”大匾。大殿中间安放着巨大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距今4000余年。巨柏高米,树干下围10米,有谚语称:“七搂八扎半,圪里圪哒不上算”,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另有一株高大古柏相传为汉武帝“挂甲柏”,又名“将军柏”。庙内碑亭,有碑石约50通,内容主要是历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历代修葺陵庙的记载。其中有孙中山、*亲笔撰写的祭文。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面积28*方公里。划分为东湾、西湾、马山、印台山、黄花沟、桥山镇6个景区。黄帝陵陵寝圣地,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等被誉为黄陵八景。桥山现有古柏8万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多万株,面积86 7公顷,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古柏林。高者参天,低亦拂云,常青不凋,树姿优美。

  黄帝陵经过大规模整修,一、二期工程已经竣工。新建轩辕庙山门、黄帝陵祭祀大殿、庙前广场、轩辕桥、桥南广场,拓宽改造了陵区道路,并广植松柏花木,绿化美化陵区。山下修建了印池,水面约12公顷,碧波荡漾,湖光山色,游船悠悠。规划修建“三皇五帝”展览馆,印台山海外华人墓园,以实现炎黄子孙叶落归根的夙愿。

  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的桥山之巅。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他率先民奠定了中华民族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为*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分类第一号,堪称“华夏第一陵”。

  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合力的圣地。陵在山顶正中。面朝南,高3。6米,周长48米。山上816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它在沮水回绕,群山环抱之中,有花岗岩路可通山顶,路旁有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字。亭后一石碑,是明代嘉靖年间立的“桥山龙驭”,道明此地是黄帝乘龙升天之处。陵园中一株高19米古柏,相传为黄帝所植,有5000多年了,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

  黄帝陵园景区由陵园区和轩辕庙区组成。山环水绕,建筑恢弘大气,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开拓者——黄帝的敬仰和爱戴。新*成立后,每逢清明节、重阳节在此进行祭礼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国家大典。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

黄帝陵导游词5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导游词6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陵古称“桥陵”,为*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5)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精选10篇)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1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

  今天上午我们游览位于北京昌*区的十三陵景区,大约需要50分钟的车程,利用这段时间给大家讲一讲十三陵的历史背景以及一些简要情况。

  明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徐氏去世,朱棣派礼部尚书、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准备修建陵寝。直到明永乐七年(1409年)他们来到昌(chang)*才惊喜地发现这块雄浑的“龙脉”从太行山-燕山山脉而来,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北方处于四象玄武方位的是高大的天寿山(镇山),东为一条形如奔越腾挪的龙山称蟒山,西为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称虎峪。在三山围成的**原内还有“金水河”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拉开了在天寿山脚下修建明皇陵寝的工程。现在这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今天我们参观长陵和已被发掘定陵的地宫。

  请司机把车开慢点,大家透过车窗往外看到一个石牌坊,这是陵区的标志。这个牌坊5间6柱11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

  好!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下车集合。

  这座门叫大红门是陵墓区的正门,穿过正门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就是十三陵的神道,这条神道随地形回转起伏,这是依据“风水”理论中有“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硬直则凶”的说法,它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最长的神道,全长有7.3千米。

  往前看有一个碑亭,这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通高7.91米,刻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正面是长子朱高炽(chi)为其父撰写的4000多字颂德碑文,背面是在乾隆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之左侧刻御制诗一首,右侧刻清嘉庆御制文一篇,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在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叫做石像生。树立这些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

  这是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宏伟建筑就是――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陵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在执政的22年中,勤于政务、不喜奢华,作了许多益事,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四处是朱棣开创基业的。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建筑有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陵墓共有三进院,最具欣赏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是位于二进院落中的陵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恩殿,�恩的意思,是仿照紫禁城的太和殿的规制建成的,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内有60根巨大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用途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谒(ye)陵祭祀活动的场所。

  从殿后门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长陵标志性的建筑――明楼,明楼内竖有石碑一块,上书: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接下来我们去定陵,在那里大家就可以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九岁登基后以万历十七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大有中兴大明之势。张居正病逝后,他像换了一个人, 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几乎停摆。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朱翊钧一生中作过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就是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决定了“抗日援朝”战争,巩固了中朝关系。

  定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建筑规制去祖父世宗永陵,宝城前面的建筑在战火中被毁,从仅存的须弥座台基上可以想见当年的规模。在前面的陈列室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出土的国宝级的文物,都非常精美,各位可以一饱眼福,30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现在我们来到了定陵的宝城,直径230米,宝城正中为重檐歇山顶的明楼,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在明楼内立6.19米高的石碑,额书“大明”,碑文为“神宗显皇帝之陵”。宝城中间的大土丘叫做宝顶,其实就是坟头。

  大家随我从左侧的通道进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1958年结束。最开始发掘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探沟见底后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沿着隧道指示的方向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这块石碑就是指示方向用的标志,因为定陵是皇帝生前建造的,完工后必须将地宫用土封上以待帝后。沿着石碑指示的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将其上的金刚门拆开,即进入了地宫的隧道券,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发掘人员用铁棍把自来石从地面凹槽撬起,然后用铅丝套住并让它顶在其中一扇门后,另一扇门就可以打开了,沉睡了300多年的定陵地宫被打开了。

  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室、中室、后室和左右室五个殿。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前室,也叫前殿,打开时在只有地面上的一层黄松木板直通后殿,在木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运送棺椁的车辙。

  再往前走就是中殿了,它位于前后左右四室中央,地面铺以细料方砖,据说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神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神座靠背和扶手雕有龙头,两位皇后的神座雕有凤头。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神座

  前各有青花云龙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叫做长明灯。

  这座富丽堂皇的地宫就是后殿,又称皇堂,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地面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正中设有须弥座式、面铺花斑石、镶有汉白玉石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26箱,万历皇帝为自己设计了明清两代最高等级的葬礼――金井玉葬。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是一帝一后,后殿只安放皇帝棺椁,皇后的棺椁应在左右配殿,为什么定陵一帝二后?左右配殿没有任何的陈设,两位皇后的棺椁却在后殿?先说他的二后:孝端是朱翊钧的正宫皇后,后与他没有孩子。孝靖皇后是万历皇帝母亲身边的宫女王氏,万历为母请安私幸,巧的是王氏就为万历生下了嫡长子,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死后万历才封她为贵妃,简称孝靖。她比朱翊钧早死九年,被埋在东井左侧*冈地,之孙朱由校继位后才追封为太皇太后。为什么合葬在一起呢?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三个月后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后就死于红丸案。刚刚即位的16岁皇帝朱由校眼前有三个葬礼、还有亲奶奶的移灵,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他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

  走出地宫后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各位留下深刻的印象,领略我国古代的文明。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2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4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3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__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_,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0__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4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__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_,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0__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5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区的天寿山脚下,这里埋葬着明朝13个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长达200年之久。明十三陵体系完成、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埋葬皇帝较多帝王陵墓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纪遗产名录》,成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明朝有十六帝,这里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最后选中今天昌*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作为陵址上报给皇上。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开始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18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陆续建成。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6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

  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

  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碑亭,里边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碑顶有云龙交盘,下端雕有海水纹的图案,碑座也是龙九子之一赑屃。在十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这个碑背面有一个满月型的痕迹,所以俗称月亮碑,传说它还有灵性,能随月亮阴晴圆缺而发光,可是后来陵园着火,就失去了灵性。

  过了碑亭,我们所看到的两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门和陵恩殿的遗址。这里原来也叫享殿,它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当时面阔七间,清兵入关的时候曾经遭到破坏,到了乾隆年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但是后来又遭到了破坏。

  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

  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打开金刚墙,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宫打开了。

  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7

各位游客:

  大家早上好!

  今天上午我们游览位于北京昌*区的十三陵景区,大约需要50分钟的车程,利用这段时间给大家讲一讲十三陵的历史背景以及一些简要情况。

  明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徐氏去世,朱棣派礼部尚书、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准备修建陵寝。直到明永乐七年(1409年)他们来到昌(chang)*才惊喜地发现这块雄浑的“龙脉”从太行山-燕山山脉而来,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北方处于四象玄武方位的是高大的天寿山(镇山),东为一条形如奔越腾挪的龙山称蟒山,西为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称虎峪。在三山围成的**原内还有“金水河”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拉开了在天寿山脚下修建明皇陵寝的工程。现在这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今天我们参观长陵和已被发掘定陵的地宫。

  请司机把车开慢点,大家透过车窗往外看到一个石牌坊,这是陵区的标志。这个牌坊5间6柱11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

  好!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下车集合。

  这座门叫大红门是陵墓区的正门,穿过正门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就是十三陵的神道,这条神道随地形回转起伏,这是依据“风水”理论中有“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硬直则凶”的说法,它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最长的神道,全长有7.3千米。

  往前看有一个碑亭,这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通高7.91米,刻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正面是长子朱高炽(chi)为其父撰写的4000多字颂德碑文,背面是在乾隆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之左侧刻御制诗一首,右侧刻清嘉庆御制文一篇,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在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叫做石像生。树立这些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

  这是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宏伟建筑就是——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陵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在执政的22年中,勤于政务、不喜奢华,作了许多益事,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四处是朱棣开创基业的。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建筑有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陵墓共有三进院,最具欣赏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是位于二进院落中的陵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祾恩殿,祾恩的意思,是仿照紫禁城的太和殿的规制建成的,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内有60根巨大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用途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谒(ye)陵祭祀活动的场所。

  从殿后门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长陵标志性的建筑——明楼,明楼内竖有石碑一块,上书: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接下来我们去定陵,在那里大家就可以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九岁登基后以万历十七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大有中兴大明之势。张居正病逝后,他像换了一个人, 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几乎停摆。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朱翊钧一生中作过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就是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决定了“抗日援朝”战争,巩固了中朝关系。

  定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建筑规制去祖父世宗永陵,宝城前面的建筑在战火中被毁,从仅存的须弥座台基上可以想见当年的规模。在前面的陈列室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出土的国宝级的文物,都非常精美,各位可以一饱眼福,30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现在我们来到了定陵的宝城,直径230米,宝城正中为重檐歇山顶的明楼,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在明楼内立6.19米高的石碑,额书“大明”,碑文为“神宗显皇帝之陵”。宝城中间的大土丘叫做宝顶,其实就是坟头。

  大家随我从左侧的通道进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1958年结束。最开始发掘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探沟见底后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沿着隧道指示的方向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这块石碑就是指示方向用的标志,因为定陵是皇帝生前建造的,完工后必须将地宫用土封上以待帝后。沿着石碑指示的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将其上的金刚门拆开,即进入了地宫的隧道券,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发掘人员用铁棍把自来石从地面凹槽撬起,然后用铅丝套住并让它顶在其中一扇门后,另一扇门就可以打开了,沉睡了300多年的定陵地宫被打开了。

  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室、中室、后室和左右室五个殿。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前室,也叫前殿,打开时在只有地面上的一层黄松木板直通后殿,在木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运送棺椁的车辙。

  再往前走就是中殿了,它位于前后左右四室中央,地面铺以细料方砖,据说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神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神座靠背和扶手雕有龙头,两位皇后的神座雕有凤头。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神座前各有青花云龙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叫做长明灯。

  这座富丽堂皇的地宫就是后殿,又称皇堂,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地面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正中设有须弥座式、面铺花斑石、镶有汉白玉石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26箱,万历皇帝为自己设计了明清两代最高等级的葬礼——金井玉葬。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是一帝一后,后殿只安放皇帝棺椁,皇后的棺椁应在左右配殿,为什么定陵一帝二后?左右配殿没有任何的陈设,两位皇后的棺椁却在后殿?先说他的二后:孝端是朱翊钧的正宫皇后,后与他没有孩子。孝靖皇后是万历皇帝母亲身边的宫女王氏,万历为母请安私幸,巧的是王氏就为万历生下了嫡长子,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死后万历才封她为贵妃,简称孝靖。她比朱翊钧早死九年,被埋在东井左侧*冈地,之孙朱由校继位后才追封为太皇太后。为什么合葬在一起呢?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三个月后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后就死于红丸案。刚刚即位的16岁皇帝朱由校眼前有三个葬礼、还有亲奶奶的移灵,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他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

  走出地宫后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各位留下深刻的印象,领略我国古代的文明。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8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

  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

  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9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10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__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_,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0__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6)

——明十三陵导游词优选【10】篇

  明十三陵导游词 1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明十三陵导游词 2

  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建筑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第三大陵。其中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瑞,孝敬两位皇后。陵主万历帝朱翊钧,庙号神宗,谥号显皇帝。1572年至l620年在位,lO岁登基,在位48年,享年58岁。以万历十七年为界,神宗朱翊钧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在内有皇太后李氏和大太监冯保管束,在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主导,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自从这几位对朱翊钧有约束力的人先后去世,***就几乎停摆。也是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从此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1599),在万历帝朱翊钧的决断下,靡费数百万”,损失了众多兵将,把企图吞并朝鲜的,由丰臣秀吉率领的侵朝日军赶出了朝鲜,从而巩固了中朝的关系。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位的女儿。万历6年入宫,正坤宁宫42年,一生恬淡清和。万历48年(1620年)4月6日去世。谥号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王氏,河北宣府人,父亲锦衣卫百户。万历年6年入宫,侍奉慈圣皇太后。被万历皇帝私幸生下皇子朱常洛。万历39年病势,以贵妃礼葬在东井*冈底,光宗(朱常洛)继位追谥母亲为皇太后,礼仪未行,光宗去世。熹宗(朱由校)继位追谥奶奶为孝靖太皇太后,迁葬定陵地宫。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年仅2l岁的万历皇帝,借祭陵之际,开始选择自己的陵址。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590年)。耗银800万两。如今定陵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毁,宝城,明楼,宝顶保存尚好。定陵前的神宫圣德碑照例没有字,所以被称为无字碑”。碑顶雕有云龙交盘,碑下端雕有海水纹图案,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石璧玺,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十三陵中,除长陵外,陵碑都没有碑文,历史学家认为,十三陵的无子碑存在与明嘉靖帝有很大的关系。明初皇陵碑记都由嗣皇帝撰写。南京孝陵的陵碑,其碑文由成祖朱棣亲撰。北京长陵的陵碑其碑文由仁宗朱高炽亲撰。十三陵陵区中,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门前,原本没有碑亭的设置,也就不存在嗣皇帝撰文的事。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陵碑亭及石碑相继建成,理应由嘉靖帝撰文刻碑。但嘉靖帝迷恋酒色,又为寻求成仙”而忙于炼丹,全然无暇顾及。因此六碑空空如也。永陵以后的各陵,因祖宗陵前碑上无字,嗣皇帝们也就乐得不写了。加上明中叶后,皇帝多无成就,如不粉饰,则不能立碑;如加以粉饰,又有违祖训,因此也就索性无字”了。

  定陵的凌恩门和凌恩殿在清兵入关时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定陵内可见到的那两座高石台基,分别是凌恩门和凌恩殿的遗址。

  凌恩殿也叫享殿,它是皇帝和随从举行祀礼大典的地方。凌恩门位于凌恩殿前。LING恩殿前原建筑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曾遭破坏。到乾隆年问,乾隆帝为笼络人心,进行了恢复性修整。就地取材将其缩为面阔五间的殿宇。后又遭破坏,因此今天就只有遗址了。

  明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展览室。南侧为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为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两位皇后的随葬品。

  明楼为石结构建筑,彩漆修饰,故它和宝城始终未遭严重破坏,以至成为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好的建筑。在明楼的黄色琉璃瓦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二字。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明”二字,明楼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中间有一人工堆成的土丘,即皇陵的'坟头,称为宝顶。宝顶下就是地宫了。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

  1955年10月,吴晗,郭沫若,范文谰,邓拓,矛盾等人上书***建议开挖明陵,经中央批准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赵其昌,白万玉分别任正副队长。1956年5月l9日,正式开挖定陵。首先在宝城城墙内侧,正对墙外露出券门的位置开挖第一条深沟。挖掘中发现了定陵的隧道门”,其内藏有一块石碣,上刻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刚前皮”。由于种种原因,隧道门”没有从外面打开,因此这块石碣也就是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是在打开地宫后,整理隧道门”时才被发现,致使错过了打开定陵的极好时机。1956年7月6日,为减少挖掘的土方量和尽可能的少砍伐宝顶上的松柏古树,按隧道指示的方向,定陵挖掘委员会的队员们直接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开挖第二条探沟,然而却一无所获。挖掘工作受阻。随着探沟的拓宽,9月2日,民工栾世海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吓鼐认为这是打开定陵地宫的钥匙,故成为挖掘定陵以来出土的第一件珍贵文物。之后不久,考古队员们按小石碑指示的方向,在第二条探槽西侧,与其垂直,隔开两米处,对准宝顶的地下中心方位,开挖第三条探槽。终于l957年5月19曰,找到了金刚墙的封口,并于当年9月19日,拆开了金刚墙上封砌成圭”字型的城砖。l957年10月5日上午,赵其昌等人用铁丝和木板将顶门的自来石”移开,就这样打开了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大门。经发掘证明,定陵地宫没有暗箭伤人的机关,没有活人殉葬,也没有被盗。

  明十三陵导游词 3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1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明十三陵导游词 4

  各位朋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其实就是一座为_皇帝而设的“紫禁城”。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_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明十三陵导游词 5

  各位亲爱的`朋友,我是旅行社导游小王,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大家!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十三陵,它是著名的一个皇帝陵墓群,里面涉及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所以请大家仔细聆听导游词介绍。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的是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和公主等。好了,说到这里可能大家有疑问了,明朝总共十六位皇帝呀,为什么是十三陵呢?请听导游词讲解。是这样的,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所以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而他的孙子朱允�杀恢扉Χ崛セ饰恢�后,不知所踪,也无法建陵。还有后来的景泰皇帝,他与兄弟争夺皇位,最后被降级为王,失去了资格。所以今天的十三陵里面埋葬的只有十三位皇帝。大家了解了吗?

  各位现在往这边看――这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现在往前看,这是十三陵的正门――大宫门,皇帝每次祭陵就要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

  好了,我们面前的就是长陵了。长陵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也是最大、年代最久的陵墓。接着看到的是定陵,我们进定陵地宫看一看。这地宫总面积为1195*方米,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大殿。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地宫的精华部分了,这些全部都是皇帝生前的用品,珍贵奢侈,大家都叹为观止了吧!

  接下来大家自由活动,下午5点前集合回去。有谁还想更仔细看看导游词的吗?好了,感谢大家,祝大家有愉快的一天!

  明十三陵导游词 6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明十三陵导游词 7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1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明十三陵导游词 8

  各位朋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其实就是一座为_皇帝而设的“紫禁城”。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_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明十三陵导游词 9

  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建筑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第三大陵。其中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瑞,孝敬两位皇后。陵主万历帝朱翊钧,庙号神宗,谥号显皇帝。1572年至l620年在位,lO岁登基,在位48年,享年58岁。以万历十七年为界,神宗朱翊钧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在内有皇太后李氏和大太监冯保管束,在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主导,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自从这几位对朱翊钧有约束力的人先后去世,***就几乎停摆。也是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从此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1599),在万历帝朱翊钧的决断下,靡费数百万”,损失了众多兵将,把企图吞并朝鲜的,由丰臣秀吉率领的侵朝日军赶出了朝鲜,从而巩固了中朝的关系。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位的女儿。万历6年入宫,正坤宁宫42年,一生恬淡清和。万历48年(1620年)4月6日去世。谥号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王氏,河北宣府人,父亲锦衣卫百户。万历年6年入宫,侍奉慈圣皇太后。被万历皇帝私幸生下皇子朱常洛。万历39年病势,以贵妃礼葬在东井*冈底,光宗(朱常洛)继位追谥母亲为皇太后,礼仪未行,光宗去世。熹宗(朱由校)继位追谥奶奶为孝靖太皇太后,迁葬定陵地宫。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年仅2l岁的万历皇帝,借祭陵之际,开始选择自己的陵址。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590年)。耗银800万两。如今定陵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毁,宝城,明楼,宝顶保存尚好。定陵前的神宫圣德碑照例没有字,所以被称为无字碑”。碑顶雕有云龙交盘,碑下端雕有海水纹图案,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石璧玺,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十三陵中,除长陵外,陵碑都没有碑文,历史学家认为,十三陵的无子碑存在与明嘉靖帝有很大的关系。明初皇陵碑记都由嗣皇帝撰写。南京孝陵的陵碑,其碑文由成祖朱棣亲撰。北京长陵的陵碑其碑文由仁宗朱高炽亲撰。十三陵陵区中,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门前,原本没有碑亭的设置,也就不存在嗣皇帝撰文的事。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陵碑亭及石碑相继建成,理应由嘉靖帝撰文刻碑。但嘉靖帝迷恋酒色,又为寻求成仙”而忙于炼丹,全然无暇顾及。因此六碑空空如也。永陵以后的各陵,因祖宗陵前碑上无字,嗣皇帝们也就乐得不写了。加上明中叶后,皇帝多无成就,如不粉饰,则不能立碑;如加以粉饰,又有违祖训,因此也就索性无字”了。

  定陵的凌恩门和凌恩殿在清兵入关时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定陵内可见到的那两座高石台基,分别是凌恩门和凌恩殿的遗址。

  凌恩殿也叫享殿,它是皇帝和随从举行祀礼大典的地方。凌恩门位于凌恩殿前。LING恩殿前原建筑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曾遭破坏。到乾隆年问,乾隆帝为笼络人心,进行了恢复性修整。就地取材将其缩为面阔五间的殿宇。后又遭破坏,因此今天就只有遗址了。

  明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展览室。南侧为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为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两位皇后的随葬品。

  明楼为石结构建筑,彩漆修饰,故它和宝城始终未遭严重破坏,以至成为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好的建筑。在明楼的黄色琉璃瓦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二字。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明”二字,明楼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中间有一人工堆成的土丘,即皇陵的坟头,称为宝顶。宝顶下就是地宫了。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

  1955年10月,吴晗,郭沫若,范文谰,邓拓,矛盾等人上书***建议开挖明陵,经中央批准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赵其昌,白万玉分别任正副队长。1956年5月l9日,正式开挖定陵。首先在宝城城墙内侧,正对墙外露出券门的位置开挖第一条深沟。挖掘中发现了定陵的隧道门”,其内藏有一块石碣,上刻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刚前皮”。由于种种原因,隧道门”没有从外面打开,因此这块石碣也就是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是在打开地宫后,整理隧道门”时才被发现,致使错过了打开定陵的极好时机。1956年7月6日,为减少挖掘的土方量和尽可能的少砍伐宝顶上的松柏古树,按隧道指示的方向,定陵挖掘委员会的队员们直接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开挖第二条探沟,然而却一无所获。挖掘工作受阻。随着探沟的拓宽,9月2日,民工栾世海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吓鼐认为这是打开定陵地宫的钥匙,故成为挖掘定陵以来出土的第一件珍贵文物。之后不久,考古队员们按小石碑指示的方向,在第二条探槽西侧,与其垂直,隔开两米处,对准宝顶的地下中心方位,开挖第三条探槽。终于l957年5月19曰,找到了金刚墙的封口,并于当年9月19日,拆开了金刚墙上封砌成圭”字型的城砖。l957年10月5日上午,赵其昌等人用铁丝和木板将顶门的自来石”移开,就这样打开了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大门。经发掘证明,定陵地宫没有暗箭伤人的机关,没有活人殉葬,也没有被盗。

  明十三陵导游词 10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__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_,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0__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7)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通用5篇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1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方米。其*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2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P�镣宰啪薇�,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3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

  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

  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碑亭,里边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碑顶有云龙交盘,下端雕有海水纹的'图案,碑座也是龙九子之一赑屃。在十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这个碑背面有一个满月型的痕迹,所以俗称月亮碑,传说它还有灵性,能随月亮阴晴圆缺而发光,可是后来陵园着火,就失去了灵性。

  过了碑亭,我们所看到的两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门和陵恩殿的遗址。这里原来也叫享殿,它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当时面阔七间,清兵入关的时候曾经遭到破坏,到了乾隆年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但是后来又遭到了破坏。

  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

  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打开金刚墙,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宫打开了。

  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4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5

  各位朋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其实就是一座为_皇帝而设的“紫禁城”。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_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8)

——宜春的导游词(精选五篇)

  宜春的导游词 1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接南昌、抚州,西连萍乡、湖南,南邻新余、吉安,北与九江交界。现有樟树、丰城、高安、上高、万载、宜丰、铜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县一区,总面积1.87万*方公里,总人口530万。宜春市是全国第一个生态试点城市,是正在建设中的'赣西经济中心城市,是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的举办地。20xx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9.5亿元,财政总收入20.6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5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9元。

  宜春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3.4%,活立木蓄积量3500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3.5亿株,是江西重点林区和全国重点毛竹产区。已探明水力资源60万千瓦,目前有25万千瓦尚待开发。探明的矿产有56种,其中金属类27种,非金属类29种。钽铌被誉为江西“五朵金花”之一,宜春钽铌矿是我国最大的钽铌锂原料生产基地;原煤、岩盐储量均为江西之冠;硅灰石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在全国罕见;大理石、花岗石、高岭土等品质优、分布广、开采价值高。

  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亟待开发。全市有历史文化遗址486处,名山名胜54处。有4个国家级、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温泉,2个已开发的溶洞。宜春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禅宗沩仰、临济、曹洞三宗的祖庭,全国**、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现仍是宜春靖安宝峰寺方丈。

  宜春古称“农业上郡”,农业经济拥有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宜春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茶、优质苎麻生产基地,以占全省11%的耕地、12%的人口,生产了全省1/6左右的粮、棉、油、猪和水产,在江西省的地位举足轻重。*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其中优质米、苎麻加工、木竹加工、绿色食品等10大农业产业化主导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宜春的导游词 2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宜春!

  汉高祖六年,令天下郡邑皆筑城。“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自汉代时期开始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宜春市现辖袁州区及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六县,范文,代管樟树、丰城、高安三市。总面积1.87万*方千米。总人口540余万人,

  宜春生态宜春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袁州脱胎漆器、万载傩舞文化、上高农民摄影、宜春根雕艺术、奉新潦河奇石、丰城剑邑文化、高安采茶戏曲、奉新华林书院、靖安民间诗词、铜鼓客家文化、樟树重要炮制的传统工艺,这些凝聚宜春人民智慧的民俗旅游资源,都将给游客带来高品位的审美感受。

  宜春名优特产也丰富多彩,如:袁州三宝——松花皮蛋、袁州胎器和夏布,万载的花爆、百合系列产品,高安的腐竹,丰城的冻冰糖,宜丰的竹雕,樟树的四特酒、铜鼓的包圆等。这些特产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非常有名气的。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宜春旅游概况。宜春以“禅宗圣地,月亮之都”。为全市旅游总体形象,正在精心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有月亮文化之旅,领略宜春浪漫的风雅;禅宗圣地之旅,感受宜春佛国的凤仪;古色人文之旅,体验宜春民俗的风情;红色故土之旅,采撷宜春历史的风采;绿色山水之旅,饱览宜春秀丽的风光。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给大家讲解宜春主要旅游资源。

  首先我说到为什么说宜春是禅宗圣地,宜春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奉新百丈山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发祥地。禅宗五家中,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山,曹洞宗杨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还有靖安县宝峰古寺为唐代佛教禅宗马祖道一弘扬佛法的道场和珍藏舍利圣地,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任方丈。历史上,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远。仰山慧寂、洞山良价等高僧大德荟萃宜春,使得宜春的禅宗文化丰富多彩。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为什么宜春被称为“月亮之都”,主要代表景点是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它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明月山因月而名,月亮文化是明月山之魂。景区内已打造一条浪漫多姿的月亮情之旅。景区以“迷人的自然风光、罕见的富硒温泉、著名的禅宗圣地、独特的月亮文化”为特色,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宗教旅游”为一体,是个“以月亮情吸引人,用生态美景留住人”的休闲度假胜地。所以明月山风景名胜区被游客赞誉为“不是黄山、胜似黄山”。

  以上是我们宜春的主要代表景点的简单介绍。我的讲解到此为止。

  宜春的导游词 3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自汉代开始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现辖樟树、丰城、高安、上高、万载、宜丰、铜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县一区,总面积1。87万*方公里,总人口530万。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

  宜春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2.78%,是江西重点林区和全国重点毛竹产区。已探明水力资源6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有38万千瓦。已探明的矿产有41种,其中钽铌被誉为江西“五朵金花”之一,宜春钽铌矿是我国最大钽铌锂原料生产基地;锂矿可开采量占全国89.3%,硅灰石储量约占全国1/4,原煤、岩盐、石灰石储量列江西第一。

  宜春生态环境优越。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境内7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饮用水标准,10个县市区的大气质量都达到国家标准。有历史文化遗址486处,名山名胜54处,驰名景点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唐代六大名窑之一“洪州窑”和商代吴城遗址,以及东汉葛玄采药炼丹之处、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阁皂山。宜春还拥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人间仙境”;明月山风景名胜区“不是黄山、胜似黄山”,生长着世界上仅存的珍稀树种华木莲;宜春中心城郊温汤镇温泉,富含硒等多种矿物质,常年水温在27℃以上,是疗养度假的胜地。

  宜春的导游词 4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自汉代开始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现辖樟树、丰城、高安、上高、万载、宜丰、铜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县一区,总面积1。87万*方公里,总人口530万。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

  宜春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2.78%,是江西重点林区和全国重点毛竹产区。已探明水力资源6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有38万千瓦。已探明的矿产有41种,其中钽铌被誉为江西“五朵金花”之一,宜春钽铌矿是我国最大钽铌锂原料生产基地;锂矿可开采量占全国89.3%,硅灰石储量约占全国1/4,原煤、岩盐、石灰石储量列江西第一。

  宜春生态环境优越。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境内7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饮用水标准,10个县市区的大气质量都达到国家标准。有历史文化遗址486处,名山名胜54处,驰名景点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唐代六大名窑之一“洪州窑”和商代吴城遗址,以及东汉葛玄采药炼丹之处、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阁皂山。宜春还拥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人间仙境”;明月山风景名胜区“不是黄山、胜似黄山”,生长着世界上仅存的珍稀树种华木莲;宜春中心城郊温汤镇温泉,富含硒等多种矿物质,常年水温在27℃以上,是疗养度假的胜地。

  宜春的导游词 5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接南昌、抚州,西连萍乡、湖南,南邻新余、吉安,北与九江交界。现有樟树、丰城、高安、上高、万载、宜丰、铜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县一区,总面积1.87万*方公里,总人口530万。宜春市是全国第一个生态试点城市,是正在建设中的赣西经济中心城市,是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的举办地。20xx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9.5亿元,财政总收入20.6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5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9元。

  宜春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3.4%,活立木蓄积量3500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3.5亿株,是江西重点林区和全国重点毛竹产区。已探明水力资源60万千瓦,目前有25万千瓦尚待开发。探明的矿产有56种,其中金属类27种,非金属类29种。钽铌被誉为江西“五朵金花”之一,宜春钽铌矿是我国最大的钽铌锂原料生产基地;原煤、岩盐储量均为江西之冠;硅灰石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在全国罕见;大理石、花岗石、高岭土等品质优、分布广、开采价值高。

  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亟待开发。全市有历史文化遗址486处,名山名胜54处。有4个国家级、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温泉,2个已开发的溶洞。宜春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禅宗沩仰、临济、曹洞三宗的祖庭,全国**、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现仍是宜春靖安宝峰寺方丈。

  宜春古称“农业上郡”,农业经济拥有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宜春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茶、优质苎麻生产基地,以占全省11%的耕地、12%的人口,生产了全省1/6左右的粮、棉、油、猪和水产,在江西省的地位举足轻重。*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其中优质米、苎麻加工、木竹加工、绿色食品等10大农业产业化主导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9)

——黄山导游词-导游词(精选五篇)

  黄山导游词-导游词 1

  嗨,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当你们的导游,我是来自黄山风景区的房语萱,大家也可以叫我房导。今天在游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并且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乱刻乱画。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有名就是因为它有五绝,分别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云海和冬雪。那么今天,我重点来带各位看看黄山的怪石。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头就是“仙人指路”了。这块石头形状像一位仙人,从远处看,真像一位仙人正在给游客们指路呢!

  大家不要走散了,我们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大家会看到远处石床峰上有一块巧石形似少女,面前有一棵奇松,如绣花台绷,美其名曰“仙女绣花”。我给大家十分钟时间到处走走,拍照留念。

  好了,请大家继续跟我走。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头叫“猴子观海”。从侧面看,这块石头像一只猴子蹲在一块石头上望着远处,又好像纵身跳跃,静观云海起伏,当云海散去时,猴子又可观望太*县的田园风光。这块石头可还有一个传说呢!很久以前,在原太*县城的仙源村,村中有一户姓赵的书香人家,女儿名叫掌珠,生得聪明美丽。离村子不远处的一个洞里住着一只灵猴,会三十六变。灵猴看掌珠生得俊俏,顿生爱慕之心,就变成一个书生,于傍晚来到赵家借宿。赵家老夫妇高兴地留他住宿。酒饮三杯后,灵猴向老夫妇称述了对掌珠的爱慕之情。次日一早,老夫妇回了他话,他听了欢喜若狂。因为思念掌珠,他把大小猴子都变成了人,组成了一支队伍,去赵家迎亲。一觉醒来,掌珠发现灵猴长了一身绒毛,大吃一惊,飞快跑回家中。灵猴自从失去了掌珠,天天在思念她,爬上洞后的悬岩,呆呆地望着远方,时间一长,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黄山群峰中千姿百态的巧石,一个名字就是一道美丽的景观。黄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石头,你们可以给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完这处景色后我们就要结束本次旅行了,希望你们能满意我的服务,有机会再见!

  黄山导游词-导游词 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黄山来参观。黄山山名的由来:黄山古称黟山,据传说,公元747年,黄帝在黟山上练金丹,服下后都成了仙,于是把黟山改成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全山面积1200*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是黄山风景区,面积约为154*方公里。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黄山的“四绝”。黄山的怪石可谓是数不胜数,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还有的像植物。都栩栩如生。在121处名石中有“飞来石”“五老上天都”“蓬莱三岛”“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再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变化无究。奇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般的植物都是从土地中长出来的,而奇松却是从岩石中长出来的。最后,说一下温泉,它为什么叫“温泉”呢?原来,它常温在42度以上,连冬天也是在30度以上。

  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请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黄山导游词-导游词 3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黄山好客旅行社的导游娄佳瑶,欢迎您们来到黄山旅游,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黄山风景区了,在这里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黄山风景区的概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方公里。我们要游览的是黄山风景区是黄山山系的精华部分,面积约154*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朋友们,你们不远千里甚至万里来到这里,为的就是亲眼看一看黄山的美,首先美在它的“奇峰”。这里山山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有36大峰,36小峰,*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二(1860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30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的始信峰(1683米)是黄山的代表性景点,来此一游的朋友哪怕是只登上这四奇峰中的一座,也算不虑此行了。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登上第一座山峰,我再把黄山的“四绝”分别作个介绍。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是奇松。它奇在什么地方呢?奇松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一般情况下,凡有土的地方就能长出草木和庄稼,但黄山的松树大都是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

  怪石,是黄山胜景的第二“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较高有“飞来石”、“仙人下棋”等等。

  我们再来说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处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

  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下温泉。我们经常去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的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有兴趣的朋友不仿去体验一下,温泉的功效美容养生应该人人都知道的。

  黄山的确是一个旅游、避暑和赏雪的好去处,这里我也要温馨提醒大家,不要随手乱扔垃圾,不要在岩石上刻字留名,最后祝大家黄山之行愉快。

  黄山导游词-导游词 4

  大家好!我叫王道祥,很高兴做你们黄山之旅的导游,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

  今天,我带领大家游览中国名胜风景区——黄山,黄山以齐松、怪石、温泉、和云海这“四绝”名扬中外。首先,给大家介绍黄山的怪石,大家看,对面狮子峰峰顶上那块花岗岩石多么像一只小猴呀!那只小猴正仰望着蔚蓝的天空呢!这就是有名的“猴子观海,”看,那座山峰上的大石头仿佛是从天而降,它就是“黄山第一石——‘飞来石’,”它正面看像一个仙桃,侧看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云海,”云海变化无常,速度极快,一会变成小白兔,还没等你细看,又变成小白马,你还没愣过神,它又变成大白虎。最后我向大家介绍奇松,到黄山必定要到玉屏峰去看迎客松,迎客松是黄山海拔最高松树,它的一个枝干就像一个人张开手臂在向我们招手,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今天的解说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多指教,希望大家以后还请我做你们的导游。

  黄山导游词-导游词 5

  各位尊敬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闻名天下的黄山。我姓吴,大家可以叫我吴导。请大家保管好自己所携带的贵重物品,并照顾好身边的老人和小孩。下面,请跟随我来。

  黄山中有着天下“四绝”:温泉、怪石、奇松、云海。山中景象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它非常高大,高峰直入云天。并且,以奇松和怪石最为出名。游客们,你们眼前的植物就是黄山的奇松。他们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能在悬崖边的岩石缝中生长,弯曲成十分奇特的形状。这一株就是著名的迎客松,树枝向两边伸开,仿佛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好啦,游客们,请跟紧我的步伐。我们终于见到了黄山的怪石。眼前的就是与世闻名的“猴子观海”,猴子就坐在那块石头上,仰望着天边。大家仔细看,就会觉得猴子的手放在脑袋上呢!大家可以在这里拍一些照片作为纪念。稍事休息,我们重新启程了。大家看,前方云遮雾绕,我们从黄山往下看,是一片云海。它们千变万化,也会演变成各种形状。大家可以在此体味这云海的浩瀚和壮观。

  各位游客们,时间过得很快,本次黄山之旅到这儿就结束了,相信黄山一定给你带来了不少快乐。也祝大家玩得开心,旅行愉快。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精选五篇)(扩展10)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优选【五】份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 1

  欢迎人人去到这!我是您们的导游,我姓x,人人可以或许叫我小x。为了便于人人观光游玩,上面我首祖先人介绍一下。

  皇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境内乱争,被称为“世界第一陵”,轩辕黄帝是我们的先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以是我们去缅怀轩辕黄帝。

  踏过龙池上的轩辕桥,就去到了轩辕庙,入进庙门,一棵遮天蔽日的今柏映进眼帘,那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树干粗大,风闻七个大人手拉手开抱都围没有过去呢!今柏群中另有一棵汉武帝甲柏,汉武帝曾在下面挂过铠甲。黄帝脚印石上的脚印出格大,让我们想象黄帝是个何等威武的英雄啊!走出今柏群,就去到轩辕殿,轩辕殿前有鼓台、钟台、56面龙旗以及青铜牛鼎。轩辕殿有一个圆天窗,这等于天圆地方的景象。每年清亮节,海内乱争外的炎黄子孙就会去到这里,祭祀轩辕黄帝。惋惜我不机会亲眼目睹壮观的情景。

  接着,我们搭车上山往黄帝陵。

  我们沿着石阶爬山,二旁另有许多亮星栽的柏树苗,到了黄帝陵的陵墓前,许多人都在这里祭祀。黄帝的陵墓前有一块石碑,下面刻者“黄帝陵”三个大字,仍是郭沫若写的呢!

  我们绕着黄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边有许多柏树,是齐国最大的柏树林。二棵龙角柏好象已经逝世往,但导游说却是有生命的,太神偶了!它们像龙同样,直插云霄。伪让人景俯。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 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从黄帝开国(建国)算起。国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 3

  黄帝陵相传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乡南的桥山顶上。

  本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首创中华民族文亮的先人。他用玉做兵器,制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造制了文字,其臣大挠造制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造做了乐器。中国厥后能巍然屹立于全国四大文亮今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没有合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初次同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进史籍。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升。它对黄帝说:“您的使命已经完成,请您以及我一块女死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公民闻讯从大江北南赶去,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敦慌忙下,西北地区,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几回再三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来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等于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去。但是也有人说,黄帝逝世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行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合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以及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今史乘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合始形成一种造度。黄帝陵园最早修于秦代。秦同一六国后,又划定天子的坟墓一概称做“陵”,日常庶民坟都称做“墓”。汉代又划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修立大汉后,汉朝早期就在桥山西麓修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举行了用时两年重建扩修,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合宝两年,因沮河水连年腐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发火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升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等于当今人们前去拜谒的轩辕庙。在来后的元,亮,清各朝和辛亥革命先后直至当古,都对黄帝陵庙举行过多次建缮以及扩修。

  千百年去传播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修,到了宋朝把庙迁,

  没有论谁去坐皇帝,登基都没有忘先人。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 4

  欢迎人人去到这!我是您们的导游,我姓李,人人可以或许叫我小李。为了便于人人观光游玩,上面我首祖先人介绍一下。

  皇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境内乱争,被称为“世界第一陵”,轩辕黄帝是我们的先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以是我们去缅怀轩辕黄帝。

  踏过龙池上的轩辕桥,就去到了轩辕庙,入进庙门,一棵遮天蔽日的今柏映进眼帘,那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树干粗大,风闻七个大人手拉手开抱都围没有过去呢!今柏群中另有一棵汉武帝甲柏,汉武帝曾在下面挂过铠甲。黄帝脚印石上的脚印出格大,让我们想象黄帝是个何等威武的英雄啊!走出今柏群,就去到轩辕殿,轩辕殿前有鼓台、钟台、56面龙旗以及青铜牛鼎。轩辕殿有一个圆天窗,这等于天圆地方的景象。每年清亮节,海内乱争外的炎黄子孙就会去到这里,祭祀轩辕黄帝。惋惜我不机会亲眼目睹壮观的情景。

  接着,我们搭车上山往黄帝陵。

  我们沿着石阶爬山,二旁另有许多亮星栽的柏树苗,到了黄帝陵的陵墓前,许多人都在这里祭祀。黄帝的陵墓前有一块石碑,下面刻者“黄帝陵”三个大字,仍是郭沫若写的呢!

  我们绕着黄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边有许多柏树,是齐国最大的柏树林。二棵龙角柏好象已经逝世往,但导游说却是有生命的,太神偶了!它们像龙同样,直插云霄。伪让人景俯。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 5

各位游客朋友们: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宋乐史《太*寰宇记》云:“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为闻名。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国民***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新中国成立后,*****亲自批示,请***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黄帝陵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历史上历朝历代国家大祭的场所,成为历史上一项政治制度。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等,*代有孙中山、蒋介石、***、**、***、等***的亲笔祭文和题词。以及连战、***、***等爱国人士。 20xx年,国家***决定将黄帝陵保护上升为国家法规,由国家***牵头制定黄帝陵保护行政法规。目前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