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书笔记 >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日期: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1

  徐志摩先生(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先生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老一辈的文学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爱。特别是他的著名诗作《再别康桥》,使得他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来,《再别康桥》除了“那美丽动听的音节与诗人飘逸,洒脱的翩翩风度”之外,一个“再”字或许更能让我们有所了解。

  在《再别康桥》之前,徐志摩曾写过多篇关于康桥的诗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离开康桥时曾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后又曾写过《康桥西野暮色》,《康桥晚照即景》等诗,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给志摩的印象及影响都是很深刻的。他是要从罗素才到英国的,用他的话讲是“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他的“书”没念成,因为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但他却留在了伦敦,后又到了康桥。徐志摩在康桥最初的日子应该说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几间小屋的张幼仪业已成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桥还只是个陌生人,谁都不认识。”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曾这样写到“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条件。”他发现了什么?他发现了康桥。他又曾这样表述“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相当有交情的。”康桥对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况又是一位在“单独”时一起相处的朋友。这便难怪他不止一次的写到康桥,再一点,康桥对于他人生的成长的帮助也是巨大的。他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得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便是他前几次写康桥的感情由来:对康桥的留恋,对往昔的怀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别康桥》却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单纯的感情。《再别康桥》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于11月6日在轮船上写成的,在徐志摩的书信卷上看到致陆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写)曾提到过要去印度的“为还几年来的一个心愿,在老头升天之前再见他(指泰戈尔)一次”,然后回沪。如若当时徐真的先去了印度,后回的国,则《再别康桥》应该是在从印度回上海的途中在轮船上所作。在这封信中,徐还曾写到“乘眉,我想你极了,一离马赛,就觉得归心似箭,恨不能一脚就往回赶。”由于思念,他是非常想念陆,并急切地想回国的,那么他又怎么会写出《再别康桥》这样深情难抑,洒脱而又缠绵的佳作呢?其实也不是难以理解的,正是对康桥留恋,怀念与对眉的思念这些矛盾的心里,使得徐对康桥的“告别”深情又不至缠绵,留恋又不失洒脱。像是一滴若即若离琼浆,想告别却粘着你的心。于是,才会有“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的这一次重游不似往昔那般地沉醉,留连,于是便有几分轻松与洒脱。可是,毕竟如前面所讲,康桥给徐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于是想要告别,往事就会如陈酒香气回肠,激荡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桥的一幕幕情景再现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对这份眷恋的加重升华,应该说是从第五节“寻梦──”开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勾起了他对当年的旧梦,那些缠绵的“宿愿”与“理想”的记忆。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诗人想再寻旧欢,注定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时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桥”,是作者自己。诗人已完全陷入对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当作者醒来,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别,使得诗的结尾便带上几分苦涩,怅惘与难言的情怀。于是,这最后的“挥袖”便带了几分无奈进去,诗人不愿带走一片云彩,那云彩想来便是那些梦,诗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心中(也许包括那些与泰戈尔一起的日子)。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在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艺术形式上,音乐的美与建筑的美皆融其中,这大约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茅盾说:“他既是*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冰心也曾经这样评价徐志摩先生:“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走了……别了康桥,别了徐志摩先生。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2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3

  书香十月,金桂飘香,在这凉爽的秋天,我读了一本令我获益匪浅的诗集《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这是一篇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诗集,也是一篇赞美自然的诗篇,更是一篇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的诗篇。

  《再别康桥》这首诗宛如一曲动听的音乐。诗的开篇:“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在诗人徐志摩的心中“走”的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的原因。诗人徐志摩于1926年重游康桥,盼望找回往昔的美好回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句子,看似飘逸洒脱,却是无奈、惆怅,却是不舍,却蕴含着淡淡的离别愁绪。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就像是一幅五颜六色的水墨画。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词中充满了浪漫的风味,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诗人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你是人间四月天》诗歌是*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著作,诗篇优美足以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所相媲美。这首诗在色彩缤纷的现代诗坛,如一朵“白莲”,典雅端庄、不同凡响。“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运用排比的句式,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味犹存。诗人林徽因似乎更加注重表现一种细腻的生活情状,因而显得沉着和*淡,但文笔间流露出的语言功底、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和作品中不经意的诗意营造,使她的诗篇让人品味起来更加优美细腻。

  每当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望着挂满枝头的朵朵鲜花,便会有"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美丽诗句萦绕在脑海中。这两首诗让我沉醉在其中,优美的诗句,使我爱上了春意盎然的春天,爱上了鸟语花香的人间,爱上了宁静的康桥。

  诗篇把我带进了那意境,我也多么想去看看那康桥。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也值得我去珍藏与珍惜。金秋十月,我想让书香溢满香校园,让知识的源泉溢满我们那干涸的求知心田。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4

  《再别康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是一曲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人们谈到《再别康桥》的思想感情,有人说它具有当时社会的投影,有人说它只不过表达了一种极*常极普通的离情别绪。可我觉得《再别康桥》抒写了人们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和心理情绪,这就是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眷恋和失去它的悲哀与无奈。生命的极致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合乎规律的自由发展和充分释放自身能量,并达到与自然宇宙和谐运转、融合为一的完美境界。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生命才能放射火一样的激情,具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才能充满包容一切的力量和爱,达到*的完美结合。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句子,看似飘逸洒脱,却是无奈、惆怅,却是不舍,却蕴含着淡淡的离别愁绪。读到开头的这几句,就已是三魂六魄被摄走了,就如有一双轻灵的手在我心弦中拨动着,伴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跳跃着,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以及那份空灵、轻快,如徐徐飘来的柳絮。

  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倒映清泉的彩虹,无不是一幅色彩斑斓流动的画面,宛若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

  那撑一支长篙与爱人林徽因共驶一叶轻舟于康河的柔波里,是梦!那对剑桥大学的爱,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恋!如今重返故地,康桥还是原来的康桥,康河的水依旧缓缓地、一无声息的流动着,康桥所有的一切依旧,往日的情杯依旧,但却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独自走*康桥,那份无奈的惆怅与伤感奔涌在心头,对往昔的生活、理想、梦,对在剑桥大学读书时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情此景也许就只有康河才能证明、才能诠释,才能表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的美,康桥的梦,以及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永存在于此无法带走,带走的只有离愁,只有永存于心中的那份爱,那永不会变的情怀。此刻只能沉默,沉默如痛入心肺,沉默如无可奈何,沉默如今晚的康桥。那轻轻的招手、轻轻的挥一挥衣袖,那淡淡的离愁却是浓浓的情,浓浓的不舍,浓浓的'无奈!那个中的滋味怎能就一个“轻轻的”了得?!

  在文学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伟大的灵魂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过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和眷恋。含冤放逐的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冠长佩,只为了“苟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出京,他把对生命自由壮美的渴求演化成了一场梦游天姥,地动山崩,日月同辉的仙人盛会。苏东坡在黄州赤壁对人生极致的“多情”化作了惊涛拍案的滚滚长江,幻作了雄姿英发的一代英豪周郎。晚年的陆游仍深情回顾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英雄气概。孙犁笔下着力刻画的那“伴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的黄鹂正是生命极致美的象征。同样的,徐志摩笔下康桥的夕阳,金柳、青荇、清泉、彩虹似的梦,都是融合了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爱和美的精魂的景物,诗人爱他们就如同热爱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在康河的柔波里他“甘心作一条水草”,与自然融合为一,对生命极致的追求赞美和眷恋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多么动人心魂。

  然而,岁月的沧桑,社会的变迁,人生的变幻,无情的改变了许多人和许多事,寻求那彩虹似的旧梦的诗人已无法回归从前的自我,已无法体味曾经的生命,他只有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多少悲伤,多少无奈,尽在不言之中。但他不愿损伤那个曾经的好梦,他把它当作一个无法重得的珍宝完美的保护在自己心底,所以他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奈而又深情地余音令人荡气回肠。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5

  书香十月,金桂飘香,在这凉爽的秋天,我读了一本令我获益匪浅的诗集《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这是一篇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诗集,也是一篇赞美自然的诗篇,更是一篇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的诗篇。

  《再别康桥》这首诗宛如一曲动听的音乐。诗的开篇:“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在诗人徐志摩的心中“走”的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的原因。。诗人徐志摩于1926年重游康桥,盼望找回往昔的美好回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句子,看似飘逸洒脱,却是无奈、惆怅,却是不舍,却蕴含着淡淡的离别愁绪。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就像是一幅五颜六色的水墨画。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词中充满了浪漫的风味,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诗人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你是人间四月天》诗歌是*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著作,诗篇优美足以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所相媲美。这首诗在色彩缤纷的现代诗坛,如一朵“白莲”,典雅端庄、不同凡响。“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运用排比的句式,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味犹存。诗人林徽因似乎更加注重表现一种细腻的生活情状,因而显得沉着和*淡,但文笔间流露出的语言功底、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和作品中不经意的诗意营造,使她的诗篇让人品味起来更加优美细腻。

  每当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望着挂满枝头的朵朵鲜花,便会有"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美丽诗句萦绕在脑海中。 这两首诗让我沉醉在其中,优美的诗句,使我爱上了春意盎然的春天,爱上了鸟语花香的人间,爱上了宁静的康桥。

  诗篇把我带进了那意境,我也多么想去看看那康桥。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也值得我去珍藏与珍惜。金秋十月,我想让书香溢满香校园,让知识的源泉溢满我们那干涸的求知心田。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1

  再别康桥,始终是字字见真情,声声忆回长。它的三美将永远留于我的心间!

  一、音乐美。

  全诗连用三个“轻轻的”,语句连贯,和谐动听,显得节奏轻快,旋律优美。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叠词等写作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令人回味无穷,回忆悠长。

  再别康桥,恰似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

  二、结构美。

  通读全诗,此诗共四行一节,第一节诗行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数变化中见整齐;行文押韵,逐节换韵,并对仗工整,有行云流水之美感。又通过描摹不同方向及视觉,含蓄而又直白的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处处见真情。

  再别康桥,犹如一幅精选的设计图。

  三、意境美。

  全诗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悄悄离去,而那至深的情丝,全挥之不去。

  作者以“西天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景观,通过绚丽的色彩及动态的描写,勾勒出一幅依依不舍的离别图景,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舍,惆怅与淡淡哀伤。全诗情景交融,情感若有若无,引发读者无限遐想,含蓄的暗示出作者的朦胧情思并给人幽深,琢磨不透,含蓄的美感。

  再别康桥,又是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感,带给人一种梦一般的轻盈,飘渺!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2

  风*浪静,踏上归国的船只,行驶在浩瀚的大海上。这时候徐志摩会想些什么呢?

  毕竟那是他曾留学的康桥,留下了他完美的回忆。在夕阳下,他走在河畔,看着那柔情似水的柳树,似乎如同夕阳中的新娘,望着水中的倒影,荡漾在心头。在徐志摩眼中那康桥的柳树是如此娇媚,而那柔波里的水草又是如此动人,那康桥的一切都是如此完美。在那里徐志摩又留下了七彩的梦。不远万里踏上征途,到康桥留学,为的就是学有所成,提高自己的水*。但奔赴康桥后,却发现康桥如同梦幻一般美丽,?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康桥的一切事物就连那榆荫下的一潭,都沉淀着作者彩虹般的梦。可见作者对康桥是情有独钟。

  但作者此刻不是奔赴康桥,而是远离它,带着对康桥完美的梦,渐渐离去,回首康桥,渐渐远去。完美的梦,轮廓渐渐模糊,只变成了一点,便也不久消去。回想起曾在康桥度过的那段完美时光,此刻却要骤然远去,留下的是无比的惋惜和忧愁。

  或许作者不是为了写愁,只是为了安慰自己,留下纪念而写下这首诗。但从文中却表现出那样的洒脱和宽广的境界。挥手作别,那是作者的不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是何等洒脱,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泪沾衣裳,有的只是挥手告别云彩的潇洒与自然。

  怀着忧愁,却能表现出潇洒与风度,忧愁不能占据整个心灵,是正因心境开阔,便能容纳忧愁。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3

  康桥,就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1920年之1922年,这两年时间是作者在此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所以他后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作者故地重游。在回国的途中,他创作了这首诗。可以说,“康桥”两字一直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徐志摩在第一节写他离开母校的心情十分悲痛。连用三个“轻轻的”,让我们大家都感觉到诗人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走了!

  第二节至第四节,描写了康河的泛舟寻梦。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这些景物都出现在眼中。这段又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将“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又将清澈的潭水比喻成“天上虹”。这种手法使这几段变得十分诱人美丽人。

  第五、六节,作者借用“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是这首诗诗推向高潮。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第一段三个“轻轻的”形成首尾。

  胡适曾经说过:“他的人生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主张。这首诗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1

  康桥,就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1920年之1922年,这两年时间是作者在此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所以他后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作者故地重游。在回国的途中,他创作了这首诗。可以说,“康桥”两字一直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徐志摩在第一节写他离开母校的心情十分悲痛。连用三个“轻轻的”,让我们大家都感觉到诗人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走了!

  第二节至第四节,描写了康河的泛舟寻梦。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这些景物都出现在眼中。这段又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将“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又将清澈的潭水比喻成“天上虹”。这种手法使这几段变得十分诱人美丽人。

  第五、六节,作者借用“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是这首诗诗推向高潮。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第一段三个“轻轻的”形成首尾。

  胡适曾经说过:“他的人生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主张。这首诗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2

  轻轻的我打开书本,低声诵读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多么优美,多么富有哲理的诗句,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读着……

  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再别康桥》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去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轻轻的合上书本,我的思绪却仍没从柔缓的情节,以及深深的回忆中走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的旧事,好似一场梦,夹杂了许多泪水和欢笑。我童年的回忆也丝毫不比他逊色呀!细细回忆,童年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乐——第一次“咿咿呀呀”学语,第一次去,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考一百分,第一次……那么多的第一次,那么多的记忆,记忆就算随风飘散,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给予我的关爱,永远埋藏在我记忆的深处。童年已经渐渐远去,现在,我长成了一个充满理想的少年,祖国美好的未来,还等着我们去创造呢!我想徐志摩也就是这样想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喜欢这首小诗,宁静而又深沉。我想:我们这代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从现在起,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学*,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为国家、社会做更多一些有意义的事。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3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河,指流过剑桥大学的康河。徐志摩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

  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本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再别康桥读书日记300字 (菁华3篇)

再别康桥读书日记300字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今天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书日记300字2

  不知大家有没有读过诗歌《再别康桥》,如果读过,读懂了吗?我虽然刚开始没怎么读懂,但后来,我渐渐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再别康桥》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抒情诗,它是诗人徐志摩再次到访英国,旧地重游诗兴大发时,写下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康桥的美丽景象描写的真实细腻,因此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徐志摩在第一节中连用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他离开母校剑桥大学的悲痛心情,让我们感到他轻轻的来临,又轻轻的离开。

  二——四节略长,但作者却把康桥夕阳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等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这一段其实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又将“榆阴下的潭水”,比作了“天上虹”。使用了这种手法,会让人觉得这句子十分美丽。

  而五六两节,作者使用了“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等几个叠句把这首诗推向了高潮。

  最后一节有以几个“悄悄的”来和第一段的“轻轻的”作为首尾呼应。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其实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因为康桥的美丽,才会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放下!

再别康桥读书日记300字3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由于他当时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 (菁华6篇)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1

  高中时的一首诗总让那些学子*添了些叹惋恋校之情。《再别康桥》初读它犹品清泉,甘香润腑,余音袅袅。再读它,细水流长,千回百转,一曲恋歌成就绝世佳人。三读它,风回路转,抬眼望去,绿柳成荫,芳菲四溢,真应得那句山重水复,却又柳暗花明!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其说是离别之作,还不如说是誓约之辞。我钟爱首尾四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走了,正如同我来时一样,来得自在,来得洒脱,来得*静而自然,或许诗人那轻挥的手掌之间是不忍带走他生活的记忆的。因为每一种风景,每一种颜色,甚至每一个他以想象所幻化出来的代表他内心情愫的语言符号都是他生命中那时那刻那地那风景中的唯一记忆。我觉得诗人不是不愿带走它,而是不忍破坏它。因为一直以来,那花那水那云那草是诗人的现实生活里最甜美的梦,最亦真亦幻的心灵感受,或者说是他主观世界中的一种完美。那不是伊甸园,因为世上本没有伊甸园,但是有相信存在伊甸园的人,诗人就是这样的角色。

  有人说诗人总是情绪化的,甚至有人曾言诗人都是疯子。而我以为,之所以诗歌的世界能够独其特色,区于其它文学艺术形式而流传壮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更加懂得用心品察生活,体味记忆,并以其创造性的.思维或是将具体化的东西抽象化,或是将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总之,诗是艺术,而任何一种艺术手法都是无法超越诗歌所能给人带来的心灵的深度体验的。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诗是诗人的杰作,情感却是一切世人情感的升发与总结。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2

  初学《再别康桥》时,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招收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样轻盈柔和的诗句,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静,但在当时并未有太多感觉,很多时候都不能很深刻的体会到诗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但当我深入学*这首《再别康桥》并且理解了里面诗歌语句的意思之后感,才真正受到这首诗歌的所呈现出的魅力。

  《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作为一首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部分: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离开康桥,踏上归国的船只,面对这浩瀚的大海,徐志摩内心在想什么呢?毕竟那是他曾学*生活过的地方,留下了他最美好的记忆。行走在湖边,阳光撒在湖畔的柳树上,宛如夕阳下的新娘。看着水中倒影,似乎在心头荡漾。在这黄昏美景中,就连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的样子都会使他顿生羡慕之情,竟甘心成为康河中的一条水草,渴望着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中。榆荫下的清泉也被夕阳点染,如同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之间,沉淀着他那对康桥情有独钟的梦。正是这个梦,让他撑起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的夜里,行着小舟,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他想放歌,但却无心放歌。连夏虫都为了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无论是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还是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这些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康桥,以及那彩虹般的梦,他并不能带走。再别康桥,告别的是给他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

  从一开始的不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再到深入学*,查阅资料,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这一过程已能让我感受到作者对康桥那份依依难舍之情和无尽的眷恋之意。而通过上述对诗歌内容的大体复述,更加让我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康桥的爱恋,诗人用最温柔的语句表达对康桥生活的不舍,眷恋之情。但在那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不只能感受到诗人所表达出来的不舍之情,我觉得在这句诗中也表达出了一种的豁达之情。

  所以在整篇诗歌里,我最喜欢这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的一生不断经历着相遇、离别,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到现在踏入大学的校门。离别高中那枯燥乏味的环境,与大学的新环境相遇。回首高中那段时光,我也会像作者对康桥那样,有不舍之情、眷恋之意。怀念往事,对往事赋予强烈的内心情感固然是好,但更应该学*作者那一份洒脱和宽广的境界,怀着忧愁,却能表现出潇洒与风度。挥手作别,那是不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又是何等的洒脱呢。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3

  徐志摩一生活在诗中。他的谈吐是诗,他的行动是诗,甚至他一生追求的爱情也像诗一样浪漫!我一直被徐志摩对‘爱’、‘自由’、‘美好’的勇敢追求所吸引。他的诗《再别康桥》经典到极致,他的浪漫情怀令人神往,仿佛来到了康桥,在‘彩湖’中畅游!‘我轻轻的走,就像我轻轻的来’这句话,足以让人感受到康桥的宁静与安详。我在这里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诗人,在康桥上轻轻动着脚,轻轻地走着,生怕吵醒熟睡的虫鸟,破坏了康桥的宁静。

  太阳即将落山。我站在康桥上,可以看到西边的彩云。余晖映在我周围。河边的柳树似乎穿着一件金色的婚纱,就像晚上的新娘。它美丽而优雅,风吹着她的裙子。于是她在微风中向我走来。我陶醉于无意识地伸开双臂向她走来,连她都映在水中。

  你看河中软泥上的绿草,在水中摇曳,在柔波中随波逐流,翩翩起舞,肆无忌惮。此时此刻,我似乎也是水下的一棵小草,只要我静静地呆在何康河里,我就会心甘情愿地成为一棵无名小草。云的余晖和阳光映在水中,一阵风吹来,像一块破碎的彩石,散落在海藻中,像一场彩虹梦。

  我多么想‘撑起一根长竿,在绿荫里做一轮新月’,坐满星星的船,在五彩缤纷的河上唱歌。然而,我害怕打破今晚宁静的夜晚。我静静地划着船,在稀疏的月光下寻找着志摩当时穿越的地方,听着风在我耳边轻轻哼唱!即使是最好的梦也会醒来,“轻轻地来”和“轻轻地走”。康桥沉默,夏虫为我沉默。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见,康桥!我在剑桥就那么沉默,沉醉在《再别康桥》的意境里,久久不能自拔。

  徐志摩的浪漫情怀真的'很有说服力,但简单的文字却能画出如此生动安静的画面,令人神往,欲罢不能。我喜欢徐志摩对‘爱’、‘自由’、‘美好’的勇敢追求,也喜欢《再别康桥》中描绘的浪漫风光所带来的无尽享受。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4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5

  徐志摩的散文镌刻着诗的痕迹,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用太浓而无法融化的客观感情的表达引人入胜。

  《我所知道的康桥》,绘画还是诗歌,自然风光的描写还是客观情感的流动?你几乎分辨不出来。作者说:“我敢说只有——。个人觉得,我的眼界是剑桥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剑桥引发的。”作者笔下的剑桥充满了“无限柔情”,物与景之间和谐。他写的是康桥风光之美,但这种美却打上了徐志摩“单一”的真性情的烙印,所以散发着独特的情感和光彩。剑桥处处烙着徐志摩的情怀和柔情。他写道,当地的气候是:冬天荒诞而恶劣,你必须愿意在无尽的迷雾和盲目的日子里毫不犹豫地下地狱。春天(英国几乎没有夏天)就更荒诞可爱了,尤其是四五月份最渐变最华丽的傍晚,真是一寸金。何康河边的黄昏是心灵的补品。"。将情感渗透到自然风景中是徐志摩“诗人和情感天赋”的一个主要特征。

  “我经常坐车去赶夕阳下的大*日。我赶不上太阳。我没有夸父的荒诞,但夜景的温柔却被我偷走了。有一次我冲到一个地方,手里拿着一个村子的栅栏,隔着一大片麦浪看着西方世界的变化。有一次,一大群羊来了,种草回来了。巨大的太阳在他们的背上辐射出无数的惠今,但是天空是暗绿色的,在这不可思议的光中只留下一条大路和一群生物!我的内心突然感受到了异性的压迫,我真的跪了下来,面对着冉冉日渐暗淡的金光。

  徐志摩,一代文人才子。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6

  《再别康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是一曲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人们谈到《再别康桥》的思想感情,有人说它具有当时社会的投影,有人说它只不过表达了一种极*常极普通的离情别绪。可我觉得《再别康桥》抒写了人们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和心理情绪,这就是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眷恋和失去它的悲哀与无奈。生命的极致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合乎规律的自由发展和充分释放自身能量,并达到与自然宇宙和谐运转、融合为一的完美境界。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生命才能放射火一样的激情,具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才能充满包容一切的力量和爱,达到*的完美结合。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句子,看似飘逸洒脱,却是无奈、惆怅,却是不舍,却蕴含着淡淡的离别愁绪。读到开头的这几句,就已是三魂六魄被摄走了,就如有一双轻灵的手在我心弦中拨动着,伴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跳跃着,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以及那份空灵、轻快,如徐徐飘来的柳絮。

  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倒映清泉的彩虹,无不是一幅色彩斑斓流动的画面,宛若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

  那撑一支长篙与爱人林徽因共驶一叶轻舟于康河的柔波里,是梦!那对剑桥大学的爱,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恋!如今重返故地,康桥还是原来的康桥,康河的水依旧缓缓地、一无声息的流动着,康桥所有的一切依旧,往日的情杯依旧,但却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独自走*康桥,那份无奈的惆怅与伤感奔涌在心头,对往昔的生活、理想、梦,对在剑桥大学读书时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情此景也许就只有康河才能证明、才能诠释,才能表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的美,康桥的梦,以及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永存在于此无法带走,带走的只有离愁,只有永存于心中的那份爱,那永不会变的情怀。此刻只能沉默,沉默如痛入心肺,沉默如无可奈何,沉默如今晚的康桥。那轻轻的招手、轻轻的挥一挥衣袖,那淡淡的离愁却是浓浓的情,浓浓的不舍,浓浓的无奈!那个中的滋味怎能就一个“轻轻的”了得?!

  在文学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伟大的灵魂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过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和眷恋。含冤放逐的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冠长佩,只为了“苟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出京,他把对生命自由壮美的渴求演化成了一场梦游天姥,地动山崩,日月同辉的仙人盛会。苏东坡在黄州赤壁对人生极致的“多情”化作了惊涛拍案的滚滚长江,幻作了雄姿英发的一代英豪周郎。晚年的陆游仍深情回顾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英雄气概。孙犁笔下着力刻画的那“伴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的黄鹂正是生命极致美的象征。同样的,徐志摩笔下康桥的夕阳,金柳、青荇、清泉、彩虹似的梦,都是融合了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爱和美的精魂的景物,诗人爱他们就如同热爱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在康河的柔波里他“甘心作一条水草”,与自然融合为一,对生命极致的追求赞美和眷恋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多么动人心魂。

  然而,岁月的沧桑,社会的变迁,人生的变幻,无情的改变了许多人和许多事,寻求那彩虹似的旧梦的诗人已无法回归从前的自我,已无法体味曾经的生命,他只有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多少悲伤,多少无奈,尽在不言之中。但他不愿损伤那个曾经的好梦,他把它当作一个无法重得的珍宝完美的保护在自己心底,所以他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奈而又深情地余音令人荡气回肠。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6篇)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1

  徐志摩的一生都生活在诗歌里,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就连毕生追求的爱情也如诗歌一样浪漫!我一直被徐志摩勇敢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情操所吸引,他的诗作《再别康桥》更是经典到极致,浪漫的情愫令人神之所往,仿佛自己也来到了康桥,游于“星辉斑斓”的湖中!

  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足以让人感受到康桥的静谧和安宁,念到这里,仿佛自己也如诗人一样,轻轻的'迈动着双脚,轻轻地走在康桥上,生怕吵醒了熟睡的虫子和鸟儿,破坏了康桥的静谧和宁静。太阳就快落山,我站在康桥上,可以看到西边天上的五彩云霞,余辉反射四周,河畔的柳树仿佛穿上了金色的嫁衣,就像一位夕阳下的新娘一样,美丽婀娜,风儿吹起她的衣角,她就这样在微风中向我走来,我陶醉着不自觉伸开双臂,朝她走*,走*,甚至就连她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也是如此迷人,一直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陶醉了我的心智。

  你看河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柔波中它随着流动的河水飘荡,自由自在忘情地舞蹈。这时,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水底的小草,只要让我静静呆在康河水中,我便心甘情愿地只做一棵无名的水草。云彩和霞光的余辉倒映在水中,一阵风吹来,仿佛是被打碎的七彩石一般,撒碎在海藻间,像是彩虹的梦境。

  我多么想“撑起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用小船载满一船的星辉,在星辉斑斓的河上放歌,但是我怕打破了今晚沉静的夜色,我悄悄的划着小船,在稀稀疏疏的月色中寻找着志摩当时划过的地方,听风儿轻轻在我耳边哼唱!再美好的梦也有苏醒的时候,“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康桥沉默了,夏虫也为我沉默,“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见了,康桥!我就这样沉醉在康桥上,我就醉在《再别康桥》的意境之中,久久不能自已。徐志摩的浪漫情愫实在令人折服,简简单单的词藻却能勾绘出如此生动静谧的画面,令人神之神往,欲罢不能。我喜欢徐志摩勇敢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情操,也爱《再别康桥》所描绘的浪漫景色给人带来的无尽享受。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2

  几回读,总愿追随诗人,去往他曾经的寻梦地,究竟是旁观,还是亲临?那样怅然不舍、时空颠倒、梦境穿插,都因为,那即将的别离。——题记

  *了,眼中的景,草坪、树荫、康河、那最美的彩虹、还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桥……

  *了,眼中的我,衣衫、脚步、面容、思索、还有那*乎割断脐带的婴儿般的不舍……

  轻轻地,又走上曾经轻飘过多次的草坪,像往常一样小心、比往常更小心。对不起,不忍打搅那熟睡的心灵,不忍打搅那可爱的梦境,更不忍打搅梦境中的自己。亲爱的,你不舍的梦中真有不舍的我吗?

  哦,还有你,可爱的青荇,我的小东西!在这熟睡的一刻、在这熟睡的季节里,只有你强忍睡意,不愿别离而为我送行?油油悠悠的你,在水底;轻轻的我,在你的爱意里。因为你,做一棵水草,我甘心!在我们的爱河——康河里,柔情蜜意!吻别,我最爱的你!

  来到那曾经到来过的树荫下,傍着悠悠康河,蓦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心跳、脸红,做了少妇的你更加丰腴美丽。深情地望着你,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婚礼?当你挽着新郎夕阳而去,你那金色的艳丽、婀娜的艳丽,却成了康河和我最永久的记忆!康河为你而波光荡漾,我为康河眼中的你心头荡漾!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件送给你的嫁衣?你身影前的那一面*镜,记住了你新娘的美,记住了我彩虹般的梦。亲爱的,嫁做人妇的你,如果还在意我们曾经的倾心,那么在我离别之际,请你再看看镜中的记忆:我为你,在青草更青处撑一支长篙,漫溯;我为你,在满载的一船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我的梦啊!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啊!我把梦献给了你,把梦留在了这里!

  激动,我快要哭出来,却,哽咽了。我要把淡淡的别离、悄悄的别离、幸福的别离,留在这里!我,沉默了!夏虫为我沉默了!康桥为这一切,沉默了……

  远了,眼中的景,草坪、树荫、康河,还有那最美的彩虹,还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桥……

  远了,眼中的我,思索、面容、脚步、衣衫,还有那一步三回头的背影……

  诗,可以有尾音;而诗意,却是那样绵长不绝。沉醉其间是那样让人难以自拔,如登仙界,如归故里。——后记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3

  再别康桥,始终是字字见真情,声声忆回长。它的三美将永远留于我的心间!

  一、音乐美

  全诗连用三个“轻轻的”,语句连贯,和谐动听,显得节奏轻快,旋律优美。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叠词等写作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令人回味无穷,回忆悠长。

  再别康桥,恰似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

  二、结构美

  通读全诗,此诗共四行一节,第一节诗行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数变化中见整齐;行文押韵,逐节换韵,并对仗工整,有行云流水之美感。

  又通过描摹不同方向及视觉,含蓄而又直白的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处处见真情。

  再别康桥,犹如一幅精选的设计图。

  三、意境美

  全诗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悄悄离去,而那至深的情丝,全挥之不去。

  作者以“西天的云彩”“ 金柳”“ 柔波”“青荇”“ 星辉”等自然景观,通过絢丽的色彩及动态的描写,勾勒出一幅依依不舍的离别图景,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舍,惆怅与淡淡哀伤。全诗情景交融,情感若有若无,引发读者无限遐想,含蓄的暗示出作者的朦胧情思并给人幽深,琢磨不透,含蓄的美感。

  再别康桥,又是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感,带给人一种梦一般的轻盈,飘渺!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4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5

  轻轻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我走进了徐志摩的诗,诗便是徐志摩的世界,他一生都生活在诗歌里,连他追求爱情梦想都像诗歌一样浪漫。我一直为他勇敢追求梦想和爱情与自由而感动。《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看出了他的潇洒,刚念到这我便被诗人的诗所渲染,感觉变得和他一样潇洒,不为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而变得忧伤。“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让我面对即将逝去的青春,即将面临的毕业,和准备说再见的同学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一幕幕的高中生活在我的心头荡漾,在康桥下,青荇在水底下招摇,我的心也逐渐宁静下来,读懂了诗人喜欢安静和追求自由。我也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为即将面临的高考定下目标,追求我美好的未来。

  仿佛让我走进你的世界,走进这宁静康桥,让我有追求梦想的勇气。让我明白不拼不博等于白活。即便前方的路坎坷,我也要有一颗宁静的心,闯过这大风大浪。

  刚踏进高中的大门,我们都“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向往自由,向往新生活。我们迈着稳健的步伐,我们意气风发都怀着梦想。但是生活哪里总是如此如意。潇洒两字谈何容易。如刚进高中我们还为我们的成绩,一点小成就而沾沾自喜。一次次的考试,磨灭了当初的我们。看着同学一个个的超越自己。已经没了当初的潇洒,变得消沉了。但这并不是我放弃的理由。徐志摩也并没继续消沉。我最初的梦想不会“揉碎在浮草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当我念起《再别康桥》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寻找我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在康桥里寻到了自己的路,我也会寻到自己的路。”寻梦,挣起一片长蒿。”

  我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依然如此意气风发。我乘着成功号船,抵达成功的彼岸。夏虫为我沉默了,康桥也为我沉默了。但我还不能放歌,因为我不能骄傲。“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作者如此风清云谈,我也因如此。是啊,再美的梦也有醒来的时候,徐志摩醒了我也应该醒了。人应该潇洒,知识改变命运,但态度决定一切,心态要好。我一直被徐志摩敢于追求自由、爱情和梦想的情操而被吸引。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出作者的洒脱。再见了徐志摩,再见了康桥。我就这样沉醉在《再别康桥》的意境中,无法自拔。徐志摩的浪漫让人向往。

  没错我就是要“招摇”。要潇潇洒洒的生活。态度可以决定一切,决不会因为一次失利而无法爬起来,我们要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困难只会是我人生的垫脚石。“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的,遇到困难我只会逆流而上,要有飞蛾扑火的勇气来面对困难,那怕遍体鳞伤那又怎么样。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不经让我想起孙悟空所说:“我欲成佛,天下无魔。我欲成魔,佛奈我何”的自信。

  《再别康桥》给我带来不仅仅只是意境,还有那种追求自由的力量。让我意犹未尽,情不自禁把这首诗念了一遍又一遍。他在我伤心难过时又给了我希望,在我有点小成就时让我学会静心。简简单单的词句却有大大的能量。感谢徐志摩让我把思念化为动力,感谢《再别康桥》让我长大。

  不知不觉把《再别康桥》读完了,让我感悟极深。我喜欢徐志摩追求自由、爱情和梦想的情操,更爱《再别康桥》的浪漫与安静。也谢谢《再别康桥》给我去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勇气。当我遇到烦心事,想起你总能让我静下来。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6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很多很多事情,没有方法倾诉,只能用文字代替。说实话,我能记得,过往的一切,包括记忆中的他。

  我们是初中同学,可以说玩的很好的很好的,现在也只能用很好来代替。十几年中,他以成家立业,有娇妻幼儿,所有的事情也顺其自然的走着,逢年过节偶尔的一句问候,一年后又是这样的问候,重复着重复着。

  在夜幕悄悄降临时,心底会念着某个人的名字,问一句,过得好吗?有没有想起我?这或许是所有人心中都会有的一层吧!无关乎爱情也无关乎友情!当微信响起,你会在心中闪过一丝念想,原来,还记得我!

  很后悔,没有把这份心情用谢谢来表达,谢谢有你的出现过,谢谢在忙乱时有你伸出的援手,谢谢在年少时光中有这不一样的精彩。。。。。。很多年的聚会见面上,没有了以前的坦然,因为我们长大了,没有了顺其自然的一句问候,因为我们长大了,很多人或许和我一样吧,那是不能言语的心情。即使什么都没有,在他们眼中,也只是青葱岁月的代表,代表我们相识过却没有相知!

  很喜欢《再别康桥》,不只是因为他和你的名字相结合,更是因为那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地来又悄悄地离去。现在,不知道的很多,却总是一样的对话:在干吗?玩的。。吃饭饭了吗?恩,然后陷入的是无尽的沉默。或许,我是期盼再一次重逢的,那是,我们可以说一句:好久不见!

  初中时无拘无束的时候,是自由洒脱的年代,回过头来,我会很骄傲地说,我们是初中同学。很多很多和我一样的你们,只有沉默是最好的表达。不论头像是不是闪烁,都会知道,在那一头,还有人在思念着你,只是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有时,很想你。

  见或不见我依旧站在那里,风景依旧独好。说与不说,心底的一份想念都会存在,风景这边独好,让笙箫悠扬,让康桥承载过往。还有很多话想说……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6)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 (菁华5篇)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1

  你是四月的一朵云,晚风轻柔,轻如风,静谧,轻如雪,悠悠飘落。来时穿长衫,去时衣服飘飘。挥手,西方的云将成为你永恒的背景。当时伊拉克人在那里,他们带着彩云回来了。因为我喜欢一个人,我喜欢一个城市,所以我喜欢那里的草和树。柔和的晚风吹着河边发光的柳枝,摇曳着一段迷人迷人的记忆荡漾成粉红色。回忆会褪色吗?海浪中的阴影告诉我,它们仍然像昨天一样。所有的过去都随着波浪荡漾。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心里清凉。做何康河边的水草,悠闲的荡秋千,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噪音和喧嚣,没有羁绊和束缚。没有竞争和血缘。如果这是桃园,我就是桃树,简单,无所求。水草会有梦想,永远不会因为是水草而卑微。自由的空气,宁静的美丽,爱的芬芳。如果这是卑微,那也是伟大卑微。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出五彩缤纷的阳光,即使世事变迁,世事不同,即使梦与现实割裂。每一个片段都会保持它最真实完整的原貌,即使埋在心底,也会和我的心一起生活。去探索,去追求,去寻找与世隔绝的美丽与宁静,去在星光与波涛中培养自由的精神,去忘却剑桥的美好,去沉醉于自然的纯净,去活在五彩缤纷的月光下,去弹奏美好的旋律,去展翅飞翔的爱与自由,去星辉中歌唱,这才是理想的宣言。悲伤大于发自内心的死亡。其实比死于内心更伟大。其实比死于心脏不得不死更伟大。那首快乐轻松的歌,现在唱起来一定变得沉重无助。理想的钢琴被现实击碎。不如选择用语气忘记痛苦的回忆,用语气尖锐的询问,选择沉默,选择*静的放下而不是乞求。不可把握的不止是时间。春天来了,沧桑不止眼前。让笛子奏出我无声的歌。该走了,再见!四季最绿的草坪,天上的云,地上的柔,水上飘的桂花,草味的风,看天听鸟读的一切梦和春光。再见!生命的春天,有那个人。我不想让你看到我转身离开时那悲伤而孤独的背影,也不想让你看到这悲伤而孤独的背影在夕阳下徘徊,消失在天边。没有华丽的转身,只有静静的挥手。告别的时候留下完美的.回忆。因为美,痛苦会更多,所以回忆会更有味道,不管是孤独还是凄凉。是的,黄昏的时候,我怀念一段旧时光,或者一个人孤独的站在西方的云朵面前。说到底,我无言以对。我看透了繁华,我懂了铅洗,或者说我感受到了一条河春雨的情感。风轻云淡,婀娜多姿的身影掩盖不了内心的悲伤。说到底,沉默其实是深爱的孤独。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2

  高中时的一首诗总让那些学子*添了些叹惋恋校之情。《再别康桥》初读它犹品清泉,甘香润腑,余音袅袅。再读它,细水流长,千回百转,一曲恋歌成就绝世佳人。三读它,风回路转,抬眼望去,绿柳成荫,芳菲四溢,真应得那句山重水复,却又柳暗花明!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其说是离别之作,还不如说是誓约之辞。我钟爱首尾四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走了,正如同我来时一样,来得自在,来得洒脱,来得*静而自然,或许诗人那轻挥的手掌之间是不忍带走他生活的记忆的。因为每一种风景,每一种颜色,甚至每一个他以想象所幻化出来的代表他内心情愫的语言符号都是他生命中那时那刻那地那风景中的唯一记忆。我觉得诗人不是不愿带走它,而是不忍破坏它。因为一直以来,那花那水那云那草是诗人的现实生活里最甜美的梦,最亦真亦幻的心灵感受,或者说是他主观世界中的一种完美。那不是伊甸园,因为世上本没有伊甸园,但是有相信存在伊甸园的人,诗人就是这样的角色。

  有人说诗人总是情绪化的,甚至有人曾言诗人都是疯子。而我以为,之所以诗歌的世界能够独其特色,区于其它文学艺术形式而流传壮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更加懂得用心品察生活,体味记忆,并以其创造性的.思维或是将具体化的东西抽象化,或是将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总之,诗是艺术,而任何一种艺术手法都是无法超越诗歌所能给人带来的心灵的深度体验的。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诗是诗人的杰作,情感却是一切世人情感的升发与总结。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3

  读罢《再别康桥》,突然间对徐志摩这个人,有了更多的感悟,他的诗中,透漏出来的不只是才华横溢,也不仅仅是细腻的文思,更让我感到全身的震撼的是诗中的凄迷、悲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绝妙的手笔成为传世佳作,*百年来久传不衰,诗痴、诗圣的头衔一顶一顶往上摞,赞美的歌声一首一首往前堆,其实真的好想说一句,是不是我们都理解错了?

  诗坛巨子多以抒情著称,杜甫、辛弃疾、王安石,都是抒情的高手,可是他们的诗中哪一首不是抒发自我的国仇家恨,政途路上多坎坷。在我看来,他们的确是诗人,并且他们是一个个男子汉,英雄类的人物,敢为天下登高一呼的精神领袖。翻遍诗史,仅有李清照一人写出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情怀。徐志摩呢?这个人和李清照倒有点儿相似,不写军、不写政、不写民,兵荒马乱、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他们的眼中仅有情愁,李清照写情愁一类的吧有理可说,人家是个女的,难免有些女人情怀,可你徐志摩身为堂堂男儿,身逢乱世,没有一点雄心,没有一点大志。整天只是沉迷于情愁,简直是有点儿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道理吧!

  对了,说对了!徐志摩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诗里没有军政,没有金戈和铁马,也没有民生疾苦,你找不到*的雄视天下,也找不出闻一多的忧国忧民,他就是有那么一股小男人情怀,在他的诗里,恬静地只能嗅出他对感情、对自由想象的味道。像一壶陈酒,香淡而不辛辣。

  前几天学*《再别康桥》的时候,教师逐字逐句地解释,中学重点也讲意象一类的,其他的倒还好说,解释到“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时,便不好解释了,黄昏的潭水,在榆荫下黑糊糊的,哪来的虹呢?同学们也都在苦苦思索,到底徐志摩是怎样看到的呢?他怎样看见虹呢?就是呀,怎样看的呢?从上看?从下看?还是歪着头侧身看,其实叫我觉的没那个必要,徐志摩和别人不一样,许多人纯粹是为了写诗而写诗的,他们的诗华燥无力,为了自我的诗能流传千古,似乎每一句都有言传意会,一语双关之类的妙语,而徐志摩是为了抒情才写诗的,他的诗只是记录了他当时的复杂感受,也许他才不会明白他的诗会被当做经典传颂*百年,也许可是是他的一次小随笔,小败笔也说不定,我们这些人也实在可笑,非要把前人们想的那么完美,其实都是一个脑袋两个手,谁也不比谁多俩眼珠子。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来讲,他的思想是天马行空的。我们写作文时尚明白虚构些动人情节呢,他就不能想象出一条虹吗?不要过分追求诗人的字眼,我们只领会到他的诗韵、诗情就行了。

  不顺畅的感情路给徐志摩增添了不少烦恼、痛楚,也为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多情的褒贬不一的形象,当后人提及他的这段感情时,有谁真正明白过,不就是这些曲折的情感造就了这位传奇性的诗人吗?自古诗人最多情!多情的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情的诗句和一串串伤怀的泪水,泪水才是诗人拮取不尽的源泉!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4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书心得5

  徐志摩一生都生活在诗歌里,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就连毕生追求的感情也如诗一样浪漫!我一向被徐志摩勇敢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情操所吸引,他的诗作《再别康桥》更是经典到极致,浪漫的情愫令人神之所往,仿佛自我也来到了康桥,游于“星辉斑斓”的湖中!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足以让人感受到康桥的静谧和安宁,念到那里,仿佛自我如诗人一样,轻轻的迈动着双脚,轻轻的走在康桥上,生怕吵醒了熟睡的虫子和鸟儿,破坏了康桥的静谧和宁静。

  太阳就快落山,我站在康桥上,能够看到西边天上的五彩云霞,余辉反射四周,河畔的柳树仿佛穿上了金色的嫁衣,就像一位夕日下的新娘一样,美丽婀娜,风儿吹起她的衣角,她就这样在微风中向我走来,我陶醉着不自觉伸开双臂,朝她走*、走*,甚至就连她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也是如此迷人,一向在我心头荡漾、荡漾,陶醉了我的心智。

  你看河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柔波中它随着流动的河水飘荡,自由自在忘情地舞蹈。这时,仿佛自我也是一棵水底的小草,只要让我静静呆在康河水中,我便心甘情愿地只做一棵无名的水草。云彩和霞光的余辉倒映在水中,一阵风吹来,仿佛是被打碎的七彩石一般,撒碎在海藻间,像是彩虹的梦境。

  我多么想“撑起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朔”,用小船满载一船的星辉,在星辉斑斓的河上放歌。可是,我怕打破了今晚沉静的夜色,我悄悄的划着小船,在稀稀疏疏的月色中寻找着志摩当时划过的地方,听风儿轻轻在我耳边哼唱!再完美的梦也有苏醒的时候,“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康桥沉默了,夏虫也为我沉默,“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见了,康桥!我就这样沉默在康桥上,我就醉在《再别康桥》的意境之中,久久不能自已。

  徐志摩的浪漫情愫实在令人折服,简简单单的辞藻却能勾绘出如此生动静谧的画面,令人神之神往,欲罢不能。我喜欢徐志摩勇敢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情操,也爱《再别康桥》所描绘的浪漫景色给人带来的无尽享受。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7)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作用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

  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

  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也达到了体味诗歌绘画美的目标。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

  (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八)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2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两个教学重难点,而不确立其它重难点呢?其理由如下: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从学生认知情况来看,学生学*这篇课文时刚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前对意象的认识分析并不多,很难体会作者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需要教师的充分合理的引导。

  教学环节: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课文学*)

  然后进行提问: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4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的笔В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计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7.板书设计(略)

再别康桥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8)

——再别康桥说课稿菁选

再别康桥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第三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像,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拔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此时,可以再联系一下,曾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康桥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两个“悄悄的”,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来体会诗中所渲染的宁静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静”与诗人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即: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喧哗,轻轻地来,轻轻的走,轻轻的告别和挥手,此时此刻,无声的悄悄是一首深情离别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至此,学生领悟了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诗的教学,我实际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的顺序展开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再次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

再别康桥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品味诗的意象美,体悟诗人的真情;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反复朗读,品味现代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配乐朗读法——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教学程序:

  这首诗歌我准备用一课时的时间处理完,内容不多,但是重点得突出。具体分为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之前,我会给大家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词是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曲是专门为这首诗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缓,意境朦胧,这首诗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说是他的“标签”之作。通过歌唱更添上几分诗歌的"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个追求爱、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过这首歌曲将学生带入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

  导入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得诗意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给一段音乐,让学生自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分析诗歌基本感情,然后讨论交流,说出诗歌感情基调以及朗读时应保持怎样的语调和节奏。

  首段三个“轻轻地”显出旋律轻快柔和,即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三)研析结构,分析意象,精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从分析意象出发,指导学生边读边悟情。

  1、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那么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品味诗歌意象上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梦、青草、星辉斑斓;这些意象清新飘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离别的对象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2、诗人既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不能放歌”,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因此,可从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六年来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萦绕脑海,欲说还休——语言在复杂的情感面请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弹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读诗歌首尾两节,比较作者在炼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了诗人许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用上心头。明明是那么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轻轻地来一样。多么的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泊但是又执着坚定的意念,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

  诗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从第一节“轻轻地”变为最后“悄悄地”,在原来的轻柔惜别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更为洒脱。进一步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

  4、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四)、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

  《再别康桥》说课稿

  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冯红玉时间:20xx.5.1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4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说课标与教材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再别康桥》一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对诗歌学*的要求,将本节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反复朗诵,体验诗的节奏、韵律,体会作者浓郁的感情。

  2、感知和品味诗歌语言,咀嚼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读出诗味,领悟诗意,陶冶性情。

  四、说重点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通过学*来掌握现代诗阅读的方法。

  五、说教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本课特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第一、诵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课堂上,生自读、师范读;个别学生试读,齐读、背读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第三、欣赏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ppt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第四、探究法。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兴趣的作用。

  六、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探究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说、听—看、读—感、品—悟、议—赏、写—拓、诵、结、做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一导:

  情境导入意在能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和徐志摩的内心世界,体味他的那份淡淡哀伤、那份恋恋不舍。因为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投影并书写课题《再别康桥》,展示学*目标)

  2、说一说:

  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徐志摩,自己所知道的《再别康桥》。在此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听一听、看一看

  (认真听范读录音)正音,为情读奠基。理解题目,明确题目中的“再”,是诗人第二次离开,如今情难自控,再次挥笔成诗,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作者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是优美宁静的康桥风光。就这点此诗较之于一般的离别诗,就显得新颖而又含蓄。《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明白这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在这一环节中,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4、读一读、感一感

  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注意朗读的节奏,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并交流诵读感受,让学生与范读录音比较找出差距。能够明确诗的特点:(1)、节奏轻盈舒缓,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这首诗感情很真挚。(边读边想象)本诗基调:含有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对康桥风景的赞美和深情。(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静)(重点:彩梦————寻梦—————梦醒)

  5、品一品、悟一悟:

  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6、议一议、赏一赏:

  《再别康桥》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建筑美。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7、诵一诵:

  跟着音乐再次走进课本深情诵读(配肖邦的《小夜曲》)。再次感受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8、结一结:

  诗者如酒,品诗如品酒,我们用“品”酒的心情品味了诗歌,品出了盎然的诗意。康桥——诗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是诗人理想王国的象征。《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桥理想的告别曲。这首优美而哀婉的抒情诗的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诗人性灵的诗化,也是诗人执着追寻单纯信仰——爱、美和自由的歌吟。

  师生同送文本,并情深朗读:诗歌是油彩,它给生活带来绚烂;诗歌是清泉,它给心灵带来滋润;诗歌是星,引你走出暗夜;诗歌是霞,为你映亮黎明;诗歌是火,燃起燎原的热烈和豪放;诗歌是水,漾出无边的风月和柔情。来吧,燃烧你的热血,放飞你的生命,敞开你心扉,倾吐你的心声。张开你的口,在空气的乐谱上,写下你第一组明丽的音符,挥运你的笔,在纸张的天幕上,缀上你第一串闪亮的星星!

  八、说练*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写一写、拓一拓:

  1、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ppt参考:微风轻拂,水波轻漾,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像在轻舞,又像是婴儿在母亲的怀中撒娇,在这美丽的柔波里,我心甘情愿地做她怀中的一条娇嫩的水草啊!)

  2、对第六节进行仿写。

  最后设计了做一做:(二选一)

  1、模仿本诗歌,用几个意象表达内心的某种情绪,写一首现代诗。

  2、有人说:“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能从诗中感受到面对精神归宿时的心灵的*静”结合你对诗的理解,写出你的读后感言。(读完《再别康桥》,那优美的意境,给予我心灵的*静,就像一片静湖的水面被荡出的波纹舒缓地传播着湖底的音籁,许久以后,似乎还沉浸在那温馨的碧湖,让人流连忘返… …)

再别康桥说课稿5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兴趣。

  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进行结构上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本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作者与康桥的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较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中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筛选了以下几个将离愁写得黯然销魂的诗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把握本诗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以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展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七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配乐试背全诗,再次整体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第八步: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后作业: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别康桥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堂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本文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其一),选自《徐志摩全集》。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对现代新诗进行学*,关于如何来鉴赏诗歌,单元导语也给了我们清晰的建议,即“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示意图表示)

  我就是在这样宏观的框架下来建构本单元的学*内容。同时,我们每一课着重讲框架中的一至两个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意象、知人论世;《雨巷》意象、音乐美;《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更系统地完成本单元的整理教学目标——“把握新诗的艺术特征、掌握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尝试写写现代诗”。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重点字词(7个);

  ②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④学会分析每节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梦、夏虫、云彩”和诗人想借之表达的情感;

  ⑤理解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并学会分析本诗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有感情的分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受体验诗的意境和形象;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剑桥大学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诗人的康河情结;

  ③围绕本诗,进行拓展阅读,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桥》、《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引导学生课下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材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②使学生了解“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句高雅的口号,更是值得我们为之付诸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①重点字词的积累;

  ②把握“三美”的诗歌理论;

  ③对本诗“意象—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①对“三美”诗歌理论的理解。

  三、说教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兴趣导入法、讲解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通过分层次朗读、课堂讨论、重点识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本诗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学生三分钟演讲来导入新课:

  1、上周假期作业是现代诗创作,刘媛媛同学提前在同学们的作品中选择了一首她最喜欢的现代诗(王真的《陌上花开》)来进行点评和分享。

  2、这首学生自己写的原创小诗,其中也运用到了“三美”的美学主张,为我们《再别康桥》的学*也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3、同龄人始终是同龄人最好的榜样。让学生来帮助老师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

  (二)分层次朗读设计:

  1、齐读:清除阅读障碍,领略诗歌原味。

  ①勾画重点字词

  ②标出节数、韵脚

  2、抽读:每个学生读一小节,给更多学生展示的*台。

  ①自选一个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语言、形式),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范读:听名家配乐朗诵,感受本诗的画面美。

  ①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跟随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语言去想象徐志摩笔下如诗如画的康河美景。并谈谈哪一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老师跟随学生所描述的画面,共同讨论每一节诗的精彩之处。学生未提到的诗节,老师稍作补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之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在本堂课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主动地走进徐志摩笔下的康桥的世界。

  老师要明确的每一节的重点,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第一节:实写自身悄悄到来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思。

  1、三个“轻轻的”连用,有何表达效果?

  ①情感:为全诗奠定了轻柔缠绵的感情基调,写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桥的宁静。

  ②节奏:叠词的连用,使本诗的节奏更加舒缓、音韵更加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轻柔、飘逸、自由、绚烂

  (西天——云彩)

  轻轻作别

  (淡淡的离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类和表达效果

  柔媚、美丽、娇羞

  (金柳——新娘)

  心头荡漾

  (迷恋、挚爱)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人

  表达效果:

  ①赋予青荇以人的神态,形象地写出了青荇对诗人的热烈的欢迎

  ②“招摇”一词也写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游游招摇、甘心

  (自由追求、依恋之情)

  第四节:写榆阴下的清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间变化:下——上——下

  动静结合:静——动——静

  虚实结合:清泉vs虹/梦

  绚烂、静美

  清潭——虹/梦

  揉碎、沉淀

  (眷恋、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这一节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里的镜头一般

  2、“寻梦”

  康桥之梦?

  求学之梦?

  爱情之梦?

  借此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爱、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斓、绚烂、美好

  长篙——寻梦

  漫溯、满载、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

  1、让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转喜为悲),思考:为什么此时“我不能放歌”?

  因为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从美梦中醒来,回到清冷的现实,离别之伤袭上心来,哪还有心情放声高歌。

  2、夏虫也为我沉默拟人

  悄悄的别离

  夏虫——沉默

  沉默的康桥

  (回到现实、转喜为悲)

  第七节:呼应开头,最后点题。

  结合课后*题,解决第三题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1、徐志摩的这首经典之作到底美在哪里?结合中国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对其进行鉴赏:

  ①音乐美(语言)节奏、韵律

  节奏感(叠字)韵律美(押韵)

  ②建筑美(形式)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全诗七节、四行一节、每行字数相*、

  错落排列、回环呼应

  ③绘画美(意象、意境)

  “云彩金柳夕阳青荇清潭”

  意象:色彩丰富、视觉美感;意境优美

  2、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

  ①强化了真挚的情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结构相同,个别字词稍作改动,都表达了诗人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与缠绵悱恻的情感,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绕在心头。

  ②创造了深邃的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他的情怀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诗人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轻轻的到来又悄悄的离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无不蕴藏着诗人对康桥的浓浓情思和依依不舍。这种淡淡的诗味和浓浓的情思,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总结:请学生来为我们总结一下本诗的大致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做改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

  课内拓展:《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偶然》、胡适《悼志摩》、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再别康桥说课稿8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金柳云彩。

再别康桥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结合法。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别康桥时的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和原文,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简介

  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3.整体鉴赏

  (1)朗诵全诗。

  ①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②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鉴赏《再别康桥》。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中国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小结本文

  5.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1)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2)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进行拓展阅读能力。

  6.再次播放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在朗诵中再次体会并结束这一课。

  四、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教师的介人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来展开。在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再别康桥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

  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

  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2分钟)

  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绍时不回避诗人的情感经历,向学生讲述志摩的爱情故事,强调两位重要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4分钟)

  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25分钟左右)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发言人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员不能抓住关键词板书。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完善,相信随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开展和同学们的多次锻炼,这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4分钟)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导学案》中也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老师在这里可以点到为止。

  6、作业:(2分钟)

  ①尝试朗诵全诗,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②课后阅读张贴的打印稿《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诗歌素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也就解决了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1、通过填空复*重点导入:作者选择了________意象,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钟)

  请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讲台上书写,了解同学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课堂中来

  2、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学法是: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25分钟左右)

  我的步骤是: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

  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如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这个词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读出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节“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比较柔美,此时诗人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陶醉与幸福。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5—10分钟)

  4、作业:(3—5分钟)

  ①课外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因为在第一课后写过《老马》的鉴赏短文,所以这里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动手写的能力。

  ②背诵《再别康桥》

  ③完成《固学案》相关练*

  八、说板书设计

  1、借代比喻拟人比喻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2、作者选择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欢喜眷恋、兴奋高歌、情绪低落、悄然作别的起伏情感。

再别康桥说课稿11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板课题、作者),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一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教材。《再别康桥》是技校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必读课。这首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明确了诗歌阅读的标准:“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及语言特点,能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根据这个要求,结合《再别康桥》情景交融的特点,我期望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能达到以下目标(课件)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比较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课重难点如下:(课件)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品味。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根据我们学生学*的现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课件)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借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在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朗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诗歌比较抽象,因此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说学法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里说:“请您毫不犹豫的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吧,那样将得到百倍的补偿。”根据这个建议,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在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主要运用以下学法:(课件)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讨论探究法。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导语。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我从一部以徐志摩为题材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剧情介绍开始,播放主题歌,给学生全新的视听感受。这样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

  (二)接下来就进入了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由《人间四月天》顺势介绍作者徐志摩的简要情况,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康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熟悉诗人,对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感知。(课件)

  (三)诗歌朗读。这一环节采用朗读法。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同时扫清字词的障碍。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最后学生齐读。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对诗歌内容逐步的理解,同时又为下面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四)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畅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一些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件)这个过程解决了教学重点之一“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五)那么接下来安排的内容就是讲解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三美”的品析。(板书:“三美”)首先,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板书:美在语言——音乐美);第二,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板书:美在意境——绘画美),这里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那么我将怎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呢?先给学生讲意象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把握和品位诗中的意象。采用“探究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学生讨论后,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他们的答案适时肯定或点拨,真正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建议的“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教学经验。”最后教师总结本诗的意象:云彩、金柳、水草、水波和星辉。(课件)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板书:美在形式——建筑美)。我将这些内容作为本课的板书设计,因为它能够直观地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在讲完诗歌的内容之后,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康河的图片,(课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背诵。

  (七)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课外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课件)要求学生讨论后下次课推举代表发言。

  四、说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我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是为了“学”,“教”应服务于“学”。因此,我在实践中努力遵循“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一想,对这篇课文,我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做到“互讲互听”、“互启互发”,我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更期望实现的目标是让学生都喜欢语文!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再别康桥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

  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描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DD

  (六)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七、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作用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

  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

  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也达到了体味诗歌绘画美的目标。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

  (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八)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14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的笔В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计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7.板书设计(略)

再别康桥说课稿15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两个教学重难点,而不确立其它重难点呢?其理由如下: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从学生认知情况来看,学生学*这篇课文时刚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前对意象的认识分析并不多,很难体会作者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需要教师的充分合理的引导。

  教学环节: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课文学*)

  然后进行提问: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9)

——再别康桥的读书笔记通用五篇

  再别康桥的读书笔记 1

  《再别康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是一曲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人们谈到《再别康桥》的思想感情,有人说它具有当时社会的投影,有人说它只不过表达了一种极*常极普通的离情别绪。可我觉得《再别康桥》抒写了人们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与心理情绪,这就是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眷恋与失去它的悲哀与无奈。生命的极致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合乎规律的自由发展与充分释放自身能量,并达到与自然宇宙与谐运转、融合为一的完美境界。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生命才能放射火一样的激情,具有无限的青春活力与非凡的创造力,才能充满包容一切的力量与爱,达到***的完美结合。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句子,看似飘逸洒脱,却是无奈、惆怅,却是不舍,却蕴含着淡淡的离别愁绪。读到开头的这几句,就已是三魂六魄被摄走了,就如有一双轻灵的手在我心弦中拨动着,伴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跳跃着,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与伤感的情绪,以及那份空灵、轻快,如徐徐飘来的柳絮。

  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倒映清泉的彩虹,无不是一幅色彩斑斓流动的画面,宛若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节奏轻柔委婉,与谐自然。

  那撑一支长篙与爱人林徽因共驶一叶轻舟于康河的柔波里,是梦!那对剑桥大学的爱,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恋!如今重返故地,康桥还是原来的康桥,康河的水依旧缓缓地、一无声息的流动着,康桥所有的一切依旧,往日的情杯依旧,但却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独自走*康桥,那份无奈的惆怅与伤感奔涌在心头,对往昔的生活、理想、梦,对在剑桥大学读书时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情此景也许就只有康河才能证明、才能诠释,才能表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的美,康桥的梦,以及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永存在于此无法带走,带走的只有离愁,只有永存于心中的那份爱,那永不会变的情怀。此刻只能沉默,沉默如痛入心肺,沉默如无可奈何,沉默如今晚的康桥。那轻轻的招手、轻轻的挥一挥衣袖,那淡淡的离愁却是浓浓的情,浓浓的不舍,浓浓的无奈!那个中的滋味怎能就一个“轻轻的”了得?!

  在文学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伟大的灵魂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过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与眷恋。含冤放逐的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冠长佩,只为了“苟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出京,他把对生命自由壮美的渴求演化成了一场梦游天姥,地动山崩,日月同辉的仙人盛会。苏东坡在黄州赤壁对人生极致的“多情”化作了惊涛拍案的滚滚长江,幻作了雄姿英发的一代英豪周郎。晚年的陆游仍深情回顾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英雄气概。孙犁笔下着力刻画的那“伴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的黄鹂正是生命极致美的象征。同样的,徐志摩笔下康桥的夕阳,金柳、青荇、清泉、彩虹似的梦,都是融合了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爱与美的精魂的景物,诗人爱他们就如同热爱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在康河的柔波里他“甘心作一条水草”,与自然融合为一,对生命极致的追求赞美与眷恋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多么动人心魂。

  然而,岁月的沧桑,社会的变迁,人生的变幻,无情的改变了许多人与许多事,寻求那彩虹似的旧梦的诗人已无法回归从前的自我,已无法体味曾经的生命,他只有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多少悲伤,多少无奈,尽在不言之中。但他不愿损伤那个曾经的好梦,他把它当作一个无法重得的珍宝完美的保护在自己心底,所以他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奈而又深情地余音令人荡气回肠。

  再别康桥的读书笔记 2

  你来或者不来,去或不去,康桥都在那里,不喜不悲。倒是来这里的人在康桥的柔波旁、榆柳下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烟云,黄昏吹着晚风的柔,轻如风,悄无声息,轻如雪,悠闲飘落。来时一袭长衫,去时衣袂飘飘。挥手之间,西天的云彩成为你永恒的背景,。当时伊人在,曾伴彩云归。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喜欢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欢了哪里的一草一木。轻柔的晚风,吹拂河畔渡满霞光的柳枝,摇曳出一份妩媚,晃动出一丝娇媚,荡漾成粉红色的回忆。回忆会褪色吗?波光里的艳影告诉我,依旧如昨。所有的前尘往事一同随波荡漾起来。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清凉氤氲在心头。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吧,悠闲自在地摇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嘈杂与喧嚣,没有羁绊与束缚。没有争夺与血腥。如果这里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树,简简单单,别无所求。

  一条水草也会有梦,绝不因它是一条水草而卑微。自由的空气,静美的恬淡,爱的馨香。倘若这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阳光,纵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纵使梦想别现实割得支离破碎。每一个碎片都会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尘封在心底,也会随心动而鲜活。

  探寻,追寻,寻到过那隔绝人世的优美与宁静,在星光与波光中涵养着自由的灵性,忘情于康桥的优美,沉迷于自然地纯洁,人生在奇异的月光下斑斓而多彩,奏响美的旋律,放飞爱与自由的翅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其莫大于心不死,其实哀莫大于心不死而不得不死。那首欢愉轻松的歌如今唱来必定变得沉重而无奈,理想的琴被现实折断了弦,语气痛苦的回忆不如选择忘记,语气厉声质问,不如选择沉默,与其选择苦苦哀求不如选择淡然放手。抓不住的何止是时间,春去春来之后,沧桑的何止是双眸。就让笙箫去演绎我沉默的离歌吧。

  该是离去的时候了,再见!四季常青最翠绿的草坪、天空的行云、大地的温软、漂浮在水面上的桂花香、带着草味的与风以及看天、听鸟、读书……所有的梦意与春光,再见!人生的春天,还有那个人。

  不想让你看到我转身之后,离去之时的忧伤落寞的背影,不想让你看到这忧伤落寞的背影彳亍在夕阳中,消失在地*线。没有华丽的转身,只有悄悄地挥手。告别时,留下完美的记忆。因为美,所以痛会多一些吧,所以,回忆会更多一些味道,是落寞还是苍凉,是的,薄暮时分,对着西天的云彩落寞地想念一段旧时光,或者一个人。

  终无言,是看透了繁华落尽,是明白了铅华洗净,还是一江春水的绵绵情思,一川烟雨的万般愁绪。

  风轻云淡,优雅的身影遮不住内心的忧伤。

  终无言,其实是爱到深处的寂寞。

  再别康桥的读书笔记 3

  【篇一:《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母校微笑着拥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母校永远年轻。

  今天,我挥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徐志摩作于1928年11月第三次欧洲之行的归国途中。当年7月底,作者重游康桥,往日在那里度过的幸福时光又重新回到心头,但是因为当时要急于见一个英国朋友,没有时间记录自己的感受。直到11月他从法国马赛归国,才记下了这段精神之旅。全诗以优美绝伦的意境,清新华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再现了剑桥的柔美,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深爱恋。其中的诗句更是让人深有感触。

  《再别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与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与康桥融为一体了。

  徐志摩作为伟大的诗人,对于自己的母校都那么热爱,我们作为母校中*凡的一员,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为母校争光,让母校以我们为荣。

  【篇二: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再别康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是一曲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人们谈到《再别康桥》的思想感情,有人说它具有当时社会的投影,有人说它只不过表达了一种极*常极普通的离情别绪。可我觉得《再别康桥》抒写了人们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与心理情绪,这就是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眷恋与失去它的悲哀与无奈。生命的极致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合乎规律的自由发展与充分释放自身能量,并达到与自然宇宙与谐运转、融合为一的完美境界。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生命才能放射火一样的激情,具有无限的青春活力与非凡的创造力,才能充满包容一切的力量与爱,达到***的完美结合。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句子,看似飘逸洒脱,却是无奈、惆怅,却是不舍,却蕴含着淡淡的离别愁绪。读到开头的这几句,就已是三魂六魄被摄走了,就如有一双轻灵的手在我心弦中拨动着,伴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跳跃着,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与伤感的情绪,以及那份空灵、轻快,如徐徐飘来的柳絮。

  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倒映清泉的彩虹,无不是一幅色彩斑斓流动的画面,宛若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节奏轻柔委婉,与谐自然。

  那撑一支长篙与爱人林徽因共驶一叶轻舟于康河的柔波里,是梦!那对剑桥大学的爱,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恋!如今重返故地,康桥还是原来的康桥,康河的水依旧缓缓地、一无声息的流动着,康桥所有的一切依旧,往日的情杯依旧,但却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独自走*康桥,那份无奈的惆怅与伤感奔涌在心头,对往昔的生活、理想、梦,对在剑桥大学读书时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情此景也许就只有康河才能证明、才能诠释,才能表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的美,康桥的梦,以及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永存在于此无法带走,带走的只有离愁,只有永存于心中的那份爱,那永不会变的情怀。此刻只能沉默,沉默如痛入心肺,沉默如无可奈何,沉默如今晚的康桥。那轻轻的招手、轻轻的挥一挥衣袖,那淡淡的离愁却是浓浓的情,浓浓的不舍,浓浓的无奈!那个中的滋味怎能就一个“轻轻的”了得?!

  在文学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伟大的灵魂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过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与眷恋。含冤放逐的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冠长佩,只为了“苟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出京,他把对生命自由壮美的渴求演化成了一场梦游天姥,地动山崩,日月同辉的仙人盛会。苏东坡在黄州赤壁对人生极致的“多情”化作了惊涛拍案的滚滚长江,幻作了雄姿英发的一代英豪周郎。晚年的陆游仍深情回顾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英雄气概。孙犁笔下着力刻画的那“伴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的黄鹂正是生命极致美的象征。同样的,徐志摩笔下康桥的夕阳,金柳、青荇、清泉、彩虹似的梦,都是融合了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爱与美的精魂的景物,诗人爱他们就如同热爱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在康河的柔波里他“甘心作一条水草”,与自然融合为一,对生命极致的追求赞美与眷恋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多么动人心魂。

  然而,岁月的沧桑,社会的变迁,人生的变幻,无情的改变了许多人与许多事,寻求那彩虹似的旧梦的诗人已无法回归从前的自我,已无法体味曾经的生命,他只有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多少悲伤,多少无奈,尽在不言之中。但他不愿损伤那个曾经的好梦,他把它当作一个无法重得的珍宝完美的保护在自己心底,所以他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奈而又深情地余音令人荡气回肠。

  【篇四: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风*浪静,踏上归国的船只,行驶在浩瀚的`大海上。这时候徐志摩会想些什么呢?

  毕竟那是他曾留学的康桥,留下了他美好的回忆。在夕阳下,他走在河畔,看着那柔情似水的柳树,似乎如同夕阳中的新娘,望着水中的倒影,荡漾在心头。在徐志摩眼中那康桥的柳树是如此娇媚,而那柔波里的水草又是如此动人,那康桥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在那里徐志摩又留下了七彩的梦。不远万里踏上征途,到康桥留学,为的就是学有所成,提高自己的水*。但奔赴康桥后,却发现康桥如同梦幻一般美丽,“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康桥的一切事物就连那榆荫下的一潭,都沉淀着作者彩虹般的梦。可见作者对康桥是情有独钟。

  但作者此刻不是奔赴康桥,而是远离它,带着对康桥美好的梦,渐渐离去,回首康桥,渐渐远去。美好的梦,轮廓渐渐模糊,只变成了一点,便也不久消去。回想起曾在康桥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现在却要骤然远去,留下的是无比的惋惜与忧愁。

  或许作者不是为了写愁,只是为了安慰自己,留下纪念而写下这首诗。但从文中却表现出那样的洒脱与宽广的境界。挥手作别,那是作者的不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是何等洒脱,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泪沾衣裳,有的只是挥手告别云彩的潇洒与自然。

  怀着忧愁,却能表现出潇洒与风度,忧愁不能占据整个心灵,是因为心境开阔,便能容纳忧愁。

  【篇五: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你来或者不来,去或不去,康桥都在那里,不喜不悲。倒是来这里的人在康桥的柔波旁、榆柳下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烟云,黄昏吹着晚风的柔,轻如风,悄无声息,轻如雪,悠闲飘落。来时一袭长衫,去时衣袂飘飘。挥手之间,西天的云彩成为你永恒的背景,。当时伊人在,曾伴彩云归。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喜欢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欢了哪里的一草一木。轻柔的晚风,吹拂河畔渡满霞光的柳枝,摇曳出一份妩媚,晃动出一丝娇媚,荡漾成粉红色的回忆。回忆会褪色吗?波光里的艳影告诉我,依旧如昨。所有的前尘往事一同随波荡漾起来。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清凉氤氲在心头。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吧,悠闲自在地摇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嘈杂与喧嚣,没有羁绊与束缚。没有争夺与血腥。如果这里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树,简简单单,别无所求。

  一条水草也会有梦,绝不因它是一条水草而卑微。自由的空气,静美的恬淡,爱的馨香。倘若这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阳光,纵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纵使梦想别现实割得支离破碎。每一个碎片都会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尘封在心底,也会随心动而鲜活。

  探寻,追寻,寻到过那隔绝人世的优美与宁静,在星光与波光中涵养着自由的灵性,忘情于康桥的优美,沉迷于自然地纯洁,人生在奇异的月光下斑斓而多彩,奏响美的旋律,放飞爱与自由的翅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其莫大于心不死,其实哀莫大于心不死而不得不死。那首欢愉轻松的歌如今唱来必定变得沉重而无奈,理想的琴被现实折断了弦,语气痛苦的回忆不如选择忘记,语气厉声质问,不如选择沉默,与其选择苦苦哀求不如选择淡然放手。抓不住的何止是时间,春去春来之后,沧桑的何止是双眸。就让笙箫去演绎我沉默的离歌吧。

  该是离去的时候了,再见!四季常青最翠绿的草坪、天空的行云、大地的温软、漂浮在水面上的桂花香、带着草味的与风以及看天、听鸟、读书……所有的梦意与春光,再见!人生的春天,还有那个人。

  不想让你看到我转身之后,离去之时的忧伤落寞的背影,不想让你看到这忧伤落寞的背影彳亍在夕阳中,消失在地*线。没有华丽的转身,只有悄悄地挥手。告别时,留下完美的记忆。因为美,所以痛会多一些吧,所以,回忆会更多一些味道,是落寞还是苍凉,是的,薄暮时分,对着西天的云彩落寞地想念一段旧时光,或者一个人。

  终无言,是看透了繁华落尽,是明白了铅华洗净,还是一江春水的绵绵情思,一川烟雨的万般愁绪。

  风轻云淡,优雅的身影遮不住内心的忧伤。

  终无言,其实是爱到深处的寂寞。

  【篇六:《再别康桥》读书笔记】

  徐志摩先生(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先生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老一辈的文学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爱。特别是他的著名诗作《再别康桥》,使得他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来,《再别康桥》除了“那美丽动听的音节与诗人飘逸,洒脱的翩翩风度”之外,一个“再”字或许更能让我们有所了解。

  在《再别康桥》之前,徐志摩曾写过多篇关于康桥的诗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离开康桥时曾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后又曾写过《康桥西野暮色》,《康桥晚照即景》等诗,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给志摩的印象及影响都是很深刻的。他是要从罗素才到英国的,用他的话讲是“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他的“书”没念成,因为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但他却留在了伦敦,后又到了康桥。徐志摩在康桥最初的日子应该说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几间小屋的张幼仪业已成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桥还只是个陌生人,谁都不认识。”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曾这样写到“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条件。”他发现了什么?他发现了康桥。他又曾这样表述“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相当有交情的。”康桥对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况又是一位在“单独”时一起相处的朋友。这便难怪他不止一次的写到康桥,再一点,康桥对于他人生的成长的帮助也是巨大的。他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得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便是他前几次写康桥的感情由来:对康桥的留恋,对往昔的怀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别康桥》却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单纯的感情。《再别康桥》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于11月6日在轮船上写成的,在徐志摩的书信卷上看到致陆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写)曾提到过要去印度的“为还几年来的一个心愿,在老头升天之前再见他(指泰戈尔)一次”,然后回沪。如若当时徐真的先去了印度,后回的国,则《再别康桥》应该是在从印度回上海的途中在轮船上所作。在这封信中,徐还曾写到“乘眉,我想你极了,一离马赛,就觉得归心似箭,恨不能一脚就往回赶。”由于思念,他是非常想念陆,并急切地想回国的,那么他又怎么会写出《再别康桥》这样深情难抑,洒脱而又缠绵的佳作呢?其实也不是难以理解的,正是对康桥留恋,怀念与对眉的思念这些矛盾的心里,使得徐对康桥的“告别”深情又不至缠绵,留恋又不失洒脱。像是一滴若即若离琼浆,想告别却粘着你的心。于是,才会有“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的这一次重游不似往昔那般地沉醉,留连,于是便有几分轻松与洒脱。可是,毕竟如前面所讲,康桥给徐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于是想要告别,往事就会如陈酒香气回肠,激荡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桥的一幕幕情景再现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对这份眷恋的加重升华,应该说是从第五节“寻梦──”开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勾起了他对当年的旧梦,那些缠绵的“宿愿”与“理想”的记忆。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诗人想再寻旧欢,注定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时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桥”,是作者自己。诗人已完全陷入对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当作者醒来,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别,使得诗的结尾便带上几分苦涩,怅惘与难言的情怀。于是,这最后的“挥袖”便带了几分无奈进去,诗人不愿带走一片云彩,那云彩想来便是那些梦,诗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心中(也许包括那些与泰戈尔一起的日子)。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在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艺术形式上,音乐的美与建筑的美皆融其中,这大约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冰心也曾经这样评价徐志摩先生:“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走了……别了康桥,别了徐志摩先生。

  再别康桥的读书笔记 4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春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春雨也为我忧伤,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读徐志摩的康桥,竟有种说不出的无奈,一直都在用力的成长,不愿提及生命无法挽留的疼痛。世间脚步太匆匆,努力地想去拥有更多的辉煌和精彩,可惜我们却无法预知未来,人的一生总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记忆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谁从谁的青春里轻轻的走过,留下了永生不灭的笑颜;谁在谁的花季里轻轻的停留,温暖了一世的相思;谁又从谁的泪眼中悄悄的消失,写满了遍体的忧伤。这世间,终究不是谁是谁的谁,因为谁也许不起谁,承诺太重也太世故,生命又如此脆弱,经不起折腾,不如轻轻的来,悄悄的去来的干脆。

  回首眺望,三生奈何桥依旧,菩提树下谁还在手执锦书虔诚焚香?谁又在告别康桥,执妙笔书写一腔惆怅?非徐志摩也!

  再别康桥的读书笔记 5

  几回读,总愿追随诗人,去往他曾经的寻梦地,究竟是旁观,还是亲临?那样怅然不舍、时空颠倒、梦境穿插,都因为,那即将的别离。——题记

  *了,眼中的景,草坪、树荫、康河、那最美的彩虹、还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桥……

  *了,眼中的我,衣衫、脚步、面容、思索、还有那*乎割断脐带的婴儿般的不舍……

  轻轻地,又走上曾经轻飘过多次的草坪,像往常一样小心、比往常更小心。对不起,不忍打搅那熟睡的心灵,不忍打搅那可爱的梦境,更不忍打搅梦境中的自己。亲爱的,你不舍的梦中真有不舍的我吗?

  哦,还有你,可爱的青荇,我的小东西!在这熟睡的一刻、在这熟睡的季节里,只有你强忍睡意,不愿别离而为我送行?油油悠悠的你,在水底;轻轻的我,在你的爱意里。因为你,做一棵水草,我甘心!在我们的爱河——康河里,柔情蜜意!吻别,我最爱的你!

  来到那曾经到来过的树荫下,傍着悠悠康河,蓦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心跳、脸红,做了少妇的你更加丰腴美丽。深情地望着你,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婚礼?当你挽着新郎夕阳而去,你那金色的艳丽、婀娜的艳丽,却成了康河和我最永久的记忆!康河为你而波光荡漾,我为康河眼中的你心头荡漾!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件送给你的嫁衣?你身影前的那一面*镜,记住了你新娘的美,记住了我彩虹般的梦。亲爱的,嫁做人妇的你,如果还在意我们曾经的倾心,那么在我离别之际,请你再看看镜中的记忆:我为你,在青草更青处撑一支长篙,漫溯;我为你,在满载的一船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我的梦啊!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啊!我把梦献给了你,把梦留在了这里!

  激动,我快要哭出来,却,哽咽了。我要把淡淡的别离、悄悄的别离、幸福的别离,留在这里!我,沉默了!夏虫为我沉默了!康桥为这一切,沉默了……

  远了,眼中的景,草坪、树荫、康河,还有那最美的彩虹,还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桥……

  远了,眼中的我,思索、面容、脚步、衣衫,还有那一步三回头的背影……

  诗,可以有尾音;而诗意,却是那样绵长不绝。沉醉其间是那样让人难以自拔,如登仙界,如归故里。——后记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