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乡愁教案 (菁华9篇)

日期:

乡愁教案1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梅花魂》是一篇情感非常深沉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孩子们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特别是老人读诗情到深处的无声落泪和不能回到祖国的失声痛哭,孩子们更是很难理解,这都将给课文的学*带来较大的障碍。于是,我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注意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用心去寻找那座学生与外祖父情感交融的桥梁。在学*“读诗落泪”这部分时,我就以文中的三句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愁、爱国之意。

  案例描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细细品读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说说你能读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的?

  生1:“每当读到……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我从这句话里读出外祖父很思念祖国。

  生2:外祖父每当读到这些诗句就会流泪,说明他非常想念祖国。

  师:外祖父为什么会落泪?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诗?

  生读。(毫无感情)

  师:读得很流畅!还记得这首诗吗?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了王维在外地,每到佳节时加倍思念亲人。

  师:外祖父像王维一样漂泊异乡,读到这样的思乡诗句,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1:由诗想到了自己,心里很难受。

  生2:外祖父也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生3:想起自己的祖国。

  师:可是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像外祖父一样的华侨们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们只能隔海遥遥相望,在心中默默地思念……现在,你就是外祖父,你会怎样读这句诗?

  生1读。(有些投入)

  师:我感受到你思亲,但没有感受到倍思亲,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2较有感情地再读。

  师:你动情了!是的,诗的每一个字都拨动着老人那颗思乡的心,老人是怎样在流着泪读每一个字的?

  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我仿佛真的听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在读诗!

  (教师循序渐进地评价、引导,将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逐步走入人物内心。)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略有沉重)

  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请一生读。

  师:读出了你的感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明年春草绿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师:是啊,野草尚且有一岁一枯荣,而外祖父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祖国。此时的外祖父就是一片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他多么想落叶归根哪!这种回家的渴盼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扣人心扉!谁想像他一样读一下?

  生齐读。

  (有了前一诗句的铺垫,学生很快融入人物情感)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比前一次沉重,较有感情)

  出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想一想,外祖父那轻似飞花的梦是什么梦?

  生:回国梦。

  师:外祖父又为什么而愁?

  生:不能回国。

  师:这种愁绪像无边的丝雨飘满外祖父的心田。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入情朗读。

  师:老人的情感已经融入你的内心!而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声音沉重,感情深沉)

  师:我不懂什么?

  生:我不懂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

  师板书:思念。

乡愁教案2

  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

  2:同学朗读练*,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乡愁教案3

  二、熟*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 愁

  *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

乡愁教案4

  《乡愁》教案

  【教学设想】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学*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教案5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ザ杂诔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学*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案7

  一、教材简析

  乡愁,是*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作者浓郁而又强列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二、设计理念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乡愁教案8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慕蓉《乡愁》的录像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朗诵*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乡愁教案9

  《乡愁》

  ——教学设计

  福安市德艺学校初一语文组廖素合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 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 邮票 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 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 海峡 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乡愁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乡愁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乡愁教案 (菁华9篇)

乡愁教案1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

  语言品味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

乡愁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余光中简介

  (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齐读全诗

  (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母子深情

  绵长

  夫妻恩爱

  厚重

  绮丽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

  最惊人

  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

  (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

  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2.正语反出

  3.形式美

  (1)结构

  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2)音乐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八)总结

  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九)拓展阅读,*慕蓉和李广田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机动)

  (十)拓展迁移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一)作业:

  1.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课外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10首并背诵

  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机动)

  (十二)结束曲:《送别》(机动)

乡愁教案3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ザ杂诔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案4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也会随之上个台阶。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已有知识,激发学*兴趣。

  2、谈谈作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 、运用读、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1、散读(参考学*建议中的节奏,并运用朗读的重音、语调。)

  个别学生范读——配乐(其余同学可以闭上眼睛展开合理想象)

  2、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3、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分别想表达乡愁的什么特点?

  4、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的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诗人由这些意象所展开的联想再结合我们刚才闭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画面,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 、引导学生从诗的形式、语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诗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2、在结构中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3、在语言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 、体会感悟,拓展延伸

  1、欣赏罗大佑为《乡愁四韵》谱写的旋律。

  2、创作练笔:给乡愁添上一韵。

  3、作品交流。

  五、 课堂小结 渲染激情

  1、谈收获

  六 、作业

  1、反复吟诵《乡愁四韵》

  2、在余光中和*慕容的同名诗作《乡愁》中,任选一首,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赏析。

  《乡愁四韵》说课

  由于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显然,原先只是用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鉴赏,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诗歌的美,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它,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远而透彻,并且还懂得如何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也将会随之提高。

  因此,本着“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我给本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既复*巩固了旧知识,又在体验感悟中*得了新的知识,并当堂进行了实践——诗歌创作,这样一节课,课堂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度也很自然,学生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因为,在这这节课上,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学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乡愁教案5

  《乡愁》教案

  学*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乡愁教案6

  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

  2:同学朗读练*,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乡愁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乡愁教案8

  学*目标:

  1、 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目标

  二、走*作者

  三、学*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出 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 诵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 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 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 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 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 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 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 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乡愁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乡愁》试讲教案 (菁华3篇)

《乡愁》试讲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乡愁》试讲教案2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 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 邮票 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 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 海峡 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乡愁》试讲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学*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乡愁优秀作文 (菁华9篇)

乡愁优秀作文1

  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抒发了他对家乡亲人们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无时无刻地萦绕在他的身旁。同时,更是表达了余光中先生对祖国统一的切切期盼。生活在大陆和台湾相隔两地,无法统一,亲人悲欢离合的时代中,余光中先生怀着心中的忧思和盼望写下了这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虽短,却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亲人相望而不能及的痛楚。这常常使我们思考,台湾到底何时回归大陆的怀抱,祖国何时才能统一?这也是大陆、台湾两地人民日夜期盼的。台湾同胞又如何不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风土人情,白天望着,夜里梦着,乡愁反而剪不断,理还乱。

  长辈们常说:“台湾是*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终有一日会回到祖*亲的怀抱。”只要有同一个信念,同一个目标,就不会有远离故乡,思念而不得相见的悲剧再次发生了。

  梦中的乡愁何时能了啊?

乡愁优秀作文2

  那位老人在战争年代负了伤,随*退回了台湾。年代的久远,使这位老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只是依稀的记得姓钱,战友们都叫他老钱。

  在大陆里,有着他的兄弟姐妹,还有他双目失明的母亲,他的父亲在战乱年代就已经阵亡。剩下母亲自己抚养着这几个孩子。老钱一提到自己的母亲,总是潸然泪下,有诉不完的苦。对于祖国、对于家人的思念就只能化为那一缕缕剪不断的乡愁。

  那年年底,开发了“大陆探亲”的消息一公布,老钱就激动的忙前忙后,为的是能早日回到祖国大陆。

  三十几年!三十几年有多少月?多少天?三十几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一笔勾销了吗?老钱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但是,回到祖国要填上“三等亲”的姓名和地址,老钱有些激动,他并不知道“三等亲”都包括哪些人?只是脱口而出:“祖国的山、祖国的水和我的亲人”

  一番手续后,老钱终于回到了祖国大陆,对于祖国的山水,老钱无语。但是默默的流下了眼泪。他拾起地上的一片梧桐叶!为了是寻找一种心境,但是儿时的趣味往事,已成为如今的悲伤怀念。

  此时,老钱想了、起了自己的母亲,却无法再见到她最后一面,老钱义无反顾的跳入湖中,只为陪伴母亲永远……永远……

乡愁优秀作文3

  这一次决定了,清明再忙也要抽时间回老家看看,除了陪父亲给那远逝十年的母亲坟上上香, 再陪陪家里那二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聊聊家常。

  好多年了,早已*惯飘泊的我们不懂家的温馨和珍贵,每每错过了许多和父母相处的好日子, 偶尔家人电话里的叮咛,总被自已所谓的年少激情所错过......

  当那天母亲真的远走了,当那天的起床不再有整理好的衣服和书包,当客厅的餐桌不再有妈妈味道的别样菜式,当电话那头再也没有重复唠叨的语句,这一切我都还没有熟悉和准备好。我甚至还没来得的对母亲尽过孝。那一刻,我丢失的不仅仅是一段亲情,而是我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了也许,我们可以和恋人聊通宵达旦,却和父母的通话超不过五分钟。

  也许,我们可以记得恋人的点点滴滴,却连父母的生日都记不起。

  也许,我们可以为恋人书写篇篇章章,却没给父母的生*留下寸笔。

  也许,我们可以为恋人倾尽其财,却没给父母的生日买过一束花、一个蛋糕。

  请大家有空多回家看看自已的父母长辈,如果他们都还健在,请和他们多说说话,给他们泡杯清茶,陪他们看看电视,父母对我们要求的总是那么的少,那么的容易满足。而我们老是觉得父母给予的不够多不够大。

  清明了,我拿什么来祭祀我远去的母亲......

乡愁优秀作文4

  手指抚上带有暗香的木门,摩挲上面斑驳的纹路。“吱呀呀”一声轻轻推开,也推开了这封尘已久的回忆。惊醒的尘埃在破门而入射进屋的房里的几缕阳光中上下翻飞。

  新生的榕树撑破了土墙,微光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家具还是记忆中的位置,似乎又回到老屋子里的珍贵记忆。我悠闲地坐在小椅子上。儿时常常跳到椅子上,两条还够不着地的胖乎乎得小腿有规律地摆动着的画面跃入眼前。我笑着翻开从前的相册,一手扶着头,一手翻看着老外婆的照片,想不到年轻时的外婆是这样个美人儿。

  踏入后院,入眼的是交错排布的农田,田埂上的鸡群悠然自得地踱着步。贪玩的孩童们在夕阳余晖下略显可爱,远方忽的传来“快回家吃饭”的喊声。脸上绽开一抹笑容,原来谁家都有个因为玩耍不愿归家的孩子。太阳的半个身子已经藏在远方的群山中,似个娇羞的少女。夕阳放出的万丈光芒为麦田镀了金。鸟儿也在这金色的画卷中归了巢。

  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熟悉却又陌生得香气钻入鼻腔。在外漂泊的游子啊,是多么想念这魂牵梦萦的土地。朝夕之中,月已为空旷的夜亮起了一盏明灯,漫天的繁星为它点缀,静静享受着城市中见不着的景。老人们吃过晚饭搬着张小矮凳坐在门槛前。乡里邻间聊着家常饮着热茶。

  离开这片土地,人走了,心却还停留在那。望着玻璃窗外冰冷的月光再也感受不到那许柔情。

  一丝一股的乡愁牵引着我。闭了眼,与你在梦中重逢。

乡愁优秀作文5

  听着爆竹声,看着美妙的霓虹灯,伴着钟表的滴答声。00:00在转瞬间走过了。明天的曙光在前方等着我,新的一年在前方等着我。15岁,我来了。

  璀璨的除夕夜,喷香的年夜饭,温馨的欢聚。大人,小孩,和永别许久的乡友,在这团圆的饭桌上围成了一个笑脸……“电视上的春节联欢晚会随着时光的岁月持续的播着,家人们聊聊家常,几个小孩在自家门前放放鞭炮”这些场景在每年的这个时光都会重复上演,可这**凡凡的小事,却是那么的难以忘怀。

  今年,温馨的除夕好像少了些什么。同样是一如既往的春节联欢晚会,同样是圆圆的餐桌,同样是美味的食物,但是——在天津的哥哥还未回家,怪不得今年的除夕少了些欢笑。不知身在远方的哥哥过得好吗?

  还记得,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都会吵架,几乎我每天都被欺负,每天都会哭。哎!现在想想,真幼稚。曾想:哥哥,你赶快走吧,永远都不想看见你!等到今天事实的到来,心情变得好复杂……身在远方的哥哥啊,什么时候回来啊?最*过的好吗?今晚会像我们一样在吃年夜饭吗?

  时光推移着,年华流逝着。牵挂的祝福随着风,是否能飞到你那旁的世界呢。哥,我们都长大了。都学会了宽容,都学会了感恩。相信,我们不会因某些鸡毛蒜皮的小时事而伤了之间的关系。崭新的未来在明天等着我们……

乡愁优秀作文6

  这几天的天气总阴沉沉的,天气预报上说这几天好像一直有雨,阴沉沉的天气妈妈的心情也好像这天气似的有点阴阴的不太高兴的样子。问了妈妈是怎么了,妈妈说这几天就要收麦子了,天气总是这样,怎么收庄稼啊。我说我们家又没有要收麦子担什么心啊。妈妈却抱起了我,说起了她们小时候的事情。

  妈妈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那时候家家都在种地,大多时候收麦子都是人工的,妈妈说那时她们是用镰刀一把一把的把麦子从地里割掉的,然后又从地里一小车一小车拉出来的,而这还不是单纯的麦粒,而是还长在麦秆上带有麦穗的样子,然后大人们会去撵麦子,把麦粒从麦穗上分离出来。分离出来过之后还不算完呢,大人们还需要把麦子杨干净,还需要把麦子装起来。还有麦秆什么的,也需要人工把它们都剁起来,放在不占地的一边,那时麦子都是放在家里,不像现在的农村里大机器收一下直接就让收麦子的拉走了。我光听妈妈说就感到很麻烦了,我说为什么不用机器收啊人工那多累啊,妈妈却说那时候没有啊,那时候不像现在什么机器都有,那时候的劳动大多数都是人工完成的。不过虽然很累但是大家都很快乐,干活的时候也很热闹,一家一家的有的好几家在一起互相帮忙着干活,大家都是有有说有笑的。

  现在虽然收麦子什么的都有大机器了,种地也没有以前那样累了越来越轻松了,可是却没有以前的那种乐趣了。

  妈妈说今年她想回农村去看看,不为了什么别的只为了那里是她出生成长的地方,虽然与以前不一样了,虽然那里现在比较慢慢的接*城市的生活了,可那里也是她的根,她想回去看看,我想不明白本来就是简简单单的收麦子农忙时间到了而已为什么到了妈妈这里就好像是什么大事似得。

  妈妈说我现在还不懂,等我长大的时候就懂她现在的心情了。

  看着妈妈说起农村时那发光的眼眼,我突然想起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两个字:乡愁。

  也许等我长大了离开了家也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像妈妈一样想着那个在我心中不一样的地方吧。

乡愁优秀作文7

  乡愁是一条细细的线,勾起人们浓浓的惆怅;乡愁是一根尖尖的银针,戳破人们心中的对家乡的思念;乡愁是潺潺流水,永无止境;乡愁是埋在人们心底那一丝思乡情;乡愁是每一个人对家乡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今天,我也要诉说我对家乡的思念。

  过不了多久是大年三十,人们都赶着回家,而我们家却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回家,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味道,想外公外婆,还有好久不见的小伙伴,心中甚是想念,让我回忆起了上一年春节的场景。

  去年春节吃完午饭,便开始了忙碌,大人们各忙各,在厨房里紧锣密鼓的筹备,忙活儿的热火朝天,小孩听从大人的指示,说什么忙什么,一会儿说要去买鲫鱼,叫我和三个表叔去买,我们就“嘿咗嘿咗”的下街买,那麻袋包装好后,有一个个轮流提上山,一会去又有新工作,忙啊忙忙啊忙,忙到6 7点一大家人坐下来吃年夜饭,谈笑风生。吃完年夜饭小孩们在地坝玩烟花,大人们在说笑。

  想到这里又想到,一条新闻,是关于春运的。据201全国客运送旅客28.09亿人次,铁路2.95亿人次公路24.22亿人次,水路4284万人次,航空4914万人次,20xx客运量将达到29.1亿,超过*人口的2倍之多,看到这条新闻,我心里感慨万端,想到别人都回老家过年,看亲朋好友,为了回老家不顾一切,而我们家却不能回去心里是十分遗憾。

  我想在明年一定要回去,看看亲朋好友,让那遗憾补上。

  乡愁是无法泯灭的愁,无法熄灭的火,无法干涸的小溪流,是无法挣脱的心结……

乡愁优秀作文8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小时候的我不知怎么回事,就被父母带向远离家乡的远方。

  我站着,凝望着……

  阳春三月,绿意爬上了枝头,它们才刚刚睡醒,却来得那么浓烈。没有远离家乡的人,是难以体会到一个人在异地的心境的——在风和日丽的早春,当我沉醉在花香鸟语之中,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到,此时家乡也该柳絮飞扬了吧;在赤日炎炎的夏季,当我在骄阳下奔波时,就会渴望家乡那甘露般清甜的井水滋润**渴的心田……

  家乡那里有我画不完的画——

  家乡的月光,总是出现的很早,晚霞还未走远,月亮就在东方露出了它弯弯的脸,总有些醉意。月光满天洒下来,像流动的薄雾。那河岸的垂柳,潺潺的流水,连那小虫唧唧的声音都在摇曳着……忽然发现,每一家的院子里都有人在月光下纳凉,那既陌生又熟悉的脸孔,那既熟悉又陌生的乡音,在我的心里交融,成为我心中的月光,是我动力的源泉。蓦然,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那些景,在我心里构成一卷画,却怎么也找不到画卷的另一端。

  家乡那里有我诉不完的情——

  还记得童年时那一个个天真无邪的脸蛋,我们曾经一起奔跑,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我们曾经信誓旦旦地说永远不要忘记大家。还记得出门前父母的再三叮嘱,一边还赶紧给我塞上一点吃的,忽然发现父母变老了,多年的辛劳让他们疲惫不堪。

  千言万语也道不完家乡那千丝万缕的情,千丝万缕的情又编制在一起,构成了我无尽的思念。

  渐渐地,家乡在我眼中氤氲开来。眼前依旧是那浓得无法让人忘记的绿,心中依旧是那浓得无法让人丢下的牵挂。

乡愁优秀作文9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佳节,阖家欢庆之日,爸爸却捻着酒杯,举头望月,喃喃自语道。天上有两颗星,我们看来不过是几十米远的距离,实际上却可能有几百万光年,爸爸的眼角也有两颗星,星里倒映的是故乡。

  父亲长得有点黑,但他故乡的人少有白皮肤的,在他们中间,我父亲也算是较白的了。他的眼睛深邃而又明亮,我总是能从中挖出他的思想,感受他的心情。

  他本是青海人,和江苏有大半个*的距离,但他来了,还在这儿扎下了根。

  他在南京上的大学,当初他一个人抱着被子,提着小凳,在火车上摇摇晃晃了三天半才到达大学,用他的话来说“简直坐的都不知道方向在哪儿了”。但在大学中,他认识了我母亲,后来在江苏——母亲的家乡安了家。

  逢年过节,即使青海和江苏的时间差异大,他也坚持要和奶奶他们问好聊天。在这中间,手机充了又拔,拔了又充,滚烫的手机外壳如同父亲那颗思乡的心。外婆悄悄对我说:“你爸爸简直疯了,还不睡觉?”我在心底暗自叹息:你们都不懂他,我懂!那不过是一个游子,对于故乡家人的愧疚罢了。

  后来,青海的西宁也开放建设起来,但速度很慢,收效甚微,爸爸在江苏看着着急,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惋惜:“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他们都不解于父亲的焦急源于哪里,我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游子对于故乡发达的期盼和渴望罢了。

  在去年除夕夜里,爸爸和他的亲朋们在手机上用视频喝酒聊天。他好高兴啊,整张脸涨得通红,眼里是藏不住的笑意。但其实手机的摄像头摇晃的连手都没拍到。妈妈把这发到朋友圈取乐,但我却知道,这其中深藏的,更是一个游子对于故乡的深情的怀念。

  曾经有人说过“回不去的才叫故乡”,父亲对此深有体会,想回去看看,又顾及许多,只得了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谨以此句,献给我的父亲。这里,将会是你的第二个故乡,我们,是你永远的故乡人。


乡愁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乡愁》教案设计 (菁华3篇)

《乡愁》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乡愁》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现代诗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节奏、重音,感情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2、自由探讨诗歌深刻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

  1、学*现代诗的诵读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感情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三、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仪器: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读品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回忆学过的诗句导入课文

  (二)、赏愁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根据你学*诗歌的经验,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2、听范读,感受和明确诗歌的恶感请基调和语速。

  (感情基调:深沉哀伤语速:舒缓稍慢)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基调和语速。

  4、明确节奏和重音。

  5、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

  (三)、品愁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的事物来形象表达这种乡愁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托物寄情)

  2、诗人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明确: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把握结构顺序)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说乡愁故事,品乡愁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走进文本,深层把握)

  4、揭示诗歌主旨,联系现实渗透德育。

  5、美读乡愁诗。(再次通过诵读体会深沉情感)

  6、背诵诗歌,

  (四)、抒愁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带愁字或抒发愁意的诗词名句。(积累,探究)

  (五)、课外练笔

  请用一句话、一首诗、一幅对联来表达我们自己的乡愁。

  (课外拓展与运用)

  (六)、总结

  播放佟铁鑫《乡愁》音乐,结束课文。

  附: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侯

  (母子离愁)

  邮票

  ↑

  现在海峡←→船票长大后

  (思归忧愁)(夫妻别愁)

  ↓

  坟墓

  (丧母哀愁)

  后来

  托物寄情

《乡愁》教案设计3

  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

  2:同学朗读练*,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乡愁教案 (菁华9篇)(扩展5)

——乡愁教案 (菁华5篇)

乡愁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乡愁教案2

  二、熟*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 愁

  *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

乡愁教案3

  《乡愁》教案

  【教学设想】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学*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教案4

  学*目标:

  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目标

  二、走*作者

  三、学*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乡愁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学*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

  (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学样道理,其他几个小节该怎么读?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两地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根据第一节的学*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验,感觉一下是否读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将重音停顿标出,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

  (集体朗读全诗。教师评点。)

  同学们理解了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感情,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这首情文并茂的诗就显得更美了。通过朗读训练,我们对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整体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播放音乐配乐集体朗诵。)

  (四)课堂练*

  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写一节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创作,朗读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备据“思考与练*二”,感知本文的构思特点。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创设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

  (点名背诵、集体背诵。教师侧重对感情表达效果进行评价,自然导入本课。)

  (二)具体感知

  (体会这首诗的构思巧,形式美。)

  同学们的背诵准确流畅,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这首诗之所以这样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感知本诗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概括归纳:诗歌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语,形成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篇,构思完整,结构严谨。)

  2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生活经历,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这三节顺序有先后,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顺序相连而内容似乎有所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概括归纳: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再朗读一遍,仔细品味诗中情感层层迭进的特点。

  4本巧的构思,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轰然汇成情感的巨浪,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诗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赋予这首诗感人的力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