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内能的教案 (菁华6篇)

日期:

内能的教案1

  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

  一、温度

  1、引出温度的概念

  2、提出自学要求,看第一框题,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

  3、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

  1、回忆生活,气温高了觉得热,气温低了觉得冷,得出温度的概念。

  2、按要求看书自学,对温度的概念、单位等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

  二、温度计

  1、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内能的教案2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分子*均动能的概念。掌握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均动能的标志。

  2. 了解分子势能的定义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

  3. 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内能的影响因素,区分内能与机械能。

  重点 物体的内能和决定物体内能的因素。

  难点 分子力做功跟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

  课型 教法 教具

   教学内容及过程 引课:

  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种。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以前都学过那几种形式的能

  ( 动能、势能、化学能…… )

  我们在初中曾学过物体的内能,今天我们来更加深入的学*物体的内能。

  一、分子的动能

  1、 分子有动能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之一: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说明分子一定有动能。

  2、*均动能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每个分子的速率都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而且在分子相互碰撞时速率也会改变,但大多数分子的速率处在中等速率。因此,在研究分子动能时,不是关心个别分子的.情况,而是研究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我们引进新的概念:*均动能:物体里所有分子动能的*均值。

  3、*均动能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说明分子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当温度升高时,大部分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也有极少数分子运动的速率减慢,但分子的*均动能增大。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均动能的标志。

  4、微观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均动能的标志。

  宏观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分子势能

  1、 定义: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间的距离决定的势能叫分子势能。

  2、 分子力做功

  用重力做功说明:力做正功,力对应的势能减小;相反,力做负功,力对应的势能增大。

  (1)当分子间距离从无穷远减小到10倍r。时,分子力非常微小,不考虑分子力做功。

  (2)当分子间距离从10倍r。减小到r。时,分子力的

  方向与分子运动方向相同,分子力做正功。

  (3)当分子间距离从r。减小到不能再小时分子力的

  方向与分子运动方向相反,分子力做负功。

  3、势能曲线

  取横轴r表示分子间距离,纵轴Ep表示分子势能。

  (1)r=10r。 Ep=0

  (2) r>r。 r Ep

  (3) r=r。 Ep 最小(负)

  (4)r

  微观: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关。

  宏观: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

  气体分子间距离太大,分子势能忽略不计。

  三、物体的内能

  1、 定义;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 影响因素:温度、体积、摩尔数。

  四、机械能与物体内能的区分

  机械能 物体的内能

  定义 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和 物体中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和

  决定因素 物体的速度、质量、高度 物体的温度、体积、摩尔数

  其他 可能为零 不能为零

内能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教材以复*为主.要求学生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分析二:物体的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又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当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不知道其改变过程,我们是无法确定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发生改变,还是做功使其内能改变,或者是做功与热传递同时存在.

  分析三:功是能量转化的一个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意味着有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一个量度.如果一个物体只有与外界间的存在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无热交换,则做功的多少与内能的改变量相等;如果一个物体与外界间的无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仅有热交换,则传递了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

  教法建议

  建议一:本节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简单介绍,因此可以提出问题:怎样改变物体内能?然后由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回答问题.

  建议二: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这一说法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一物体内能增加了,在没有告诉其他条件下,是否能判断出是什么原因使物体内能增加.

  --示例

  教学重点: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

  示例

  一、引入课题

  提问:什么是物体内能?它包括什么能量?

  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做功可以使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如果一个物体只有与外界间的存在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无热交换,则做功的多少与内能的改变量相等.

  例题1:有一个10高的瀑布,水流在瀑布顶端时速度为2/s,在瀑布底与岩石的撞击过程中,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请问水的温度上升了多少摄氏度?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g·℃) ,g取10/s2 .

  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知,当水流到达瀑布底时的动能

  水吸收热量 与温度变化 满足关系

  由题目知,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所以

  代入数据得 = 2.4×10 –3 ℃

  评析:本题是一个力、热综合题,需要熟知机械能守恒定律、内能等相关知识.

  三、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是内能从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如果一个物体与外界间的无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仅有热交换,则传递了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热量是描述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

  例题2:关于热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

  D、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答案:CD

  评析:本题着重考查了热量的概念,以及它与内能、功的联系与区别.

  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当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不知道其改变过程,我们是无法确定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发生改变,还是做功使其内能改变,或者是做功与热传递同时存在.

  五、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内能的利用

  组织:分组

  方案:调查内能在哪些领域有哪些应用,说明内能应用的意义,写出调查报告

  评价:调查报告的科学性

内能的教案4

  目的

  1.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物理过程。

  2.了解做功和热传递就改变内能的效果说虽然是等效的,但它们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3.理解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时里等效的物理意义,并能计算有关问题。

  教 具

  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

  重点

  热功当量。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

  提问:正在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具有哪几种能量?这几种能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应答:卫星具有内能和机械能——卫星的动能跟卫星跟地球及其他星球间的相互作用的势能。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卫星的质量和运动速度,卫星的势能决定于它的质量和与地球或其他星球间的距离,卫星的内能大小与它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提出:卫星的速度和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了,卫星的动能和势能就变化,卫星的内能能否改变呢?

  二、引入新课

  1.教师以实例说明物体的内能是可以改变的。如将一铁钉在火上烧,铁钉的温度升高了,其内能也随着增加了。因为物体受热时膨胀,使分子间距加大,分子势能增加,同时分子运动加快,使得物体内分子*均动能增加。

  又如将一杯水放在室内,水温逐渐降低,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演示:在热功互换器内装一半乙醚,用软木塞盖紧,并将铜管固定后用软绳与铜管摩擦,管内乙醚不久便会沸腾将软木塞顶开。

  分析:乙醚蒸气会将塞子冲开是因为人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管子和乙醚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结果。

  再请学生举一些内能改变的实例,并回答卫星的内能是否能改变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研究,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才使物体的内能改变?

  请学生分析上述实例、实验及他们自己所举的例子,归纳出,象铁钉、热水是通过热传递使物体内能改变的,热功互换器的实验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

  小结: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3.教师用压缩空气引火仪,将活塞拿出,在原玻璃筒内放入一块硝化棉。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这块硝化棉点燃?

  应答:可用火柴点燃(热传递的方法)。

  演示:将活塞向下猛按,使管内空气急剧压缩而温度升高,硝化棉被点燃(外力做功的方法)。

  小结:以上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

  5.提问: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它们在本质上是否一样呢?

  分析做功是通过物体的宏观位移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物体的有规则运动跟系统内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换,从而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系统以外物体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跟系统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移,从而改变物体的内能。

  由此可见,它们的区别也就是做功使物体内能的改变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转化,热传递则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三、巩固练*

  1.初中学过“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学过本节后你对热量有什么新的认识?

  应答: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过程是热传递的过程,也就是物体内能增减的过程,物体内能改变了多少可用热量显度。

  四、布置作业 略

内能的教案5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热量”教学目标

  a.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b.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c. 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热量的单位为焦耳

  d. 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建议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热量”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围绕如何改变内能和如何度量内能改变大小展开,遵循观察现象(实验日常生活现象),再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思路.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热量”教法建议

  建议一: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相对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应把重点放在如何用热量度量内能的改变上,以及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建议二:在讲解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时,为增加形象性和便于理解,可以先设置问题:已知某铁丝的温度升高了,是做功使其内能增加,还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然后再说明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具有等效性.

  另外,在实际过程中,物体内能的改变常常同时伴随做功和热传递两个过程.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热量

  教学重点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方法

  讲授、综合分析

  教 具

  无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实质是能量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热传递具有方向性,只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二、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可以度量内能的改变量,单位为焦耳.

  三、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例题: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 )

  A.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

  B.铁丝一定放出了热量

  C.外界可能对物体做了功

  D.外界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答案:选项C正确

  四、小节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五、作业

  P20页-1、2

  复*上一节内容,提出问题:要是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除了对它做功,还有别的方法吗?

  讲解

  问题:有一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是否就知道是做功还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的?

  思考问题

  自己分析出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思考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内能改变”探究活动

  研究空调机制冷原理.可以查阅空调说明书,上网寻找专业资料等.

内能的教案6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二)教具

  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三)教学过程

  1. 复*

  提问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2.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3.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实验后,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了雾。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得出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3)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增加得越多,物体

  对外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减小得也越多,所以,我们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变化。这样内能的单位跟功相同,也是焦耳。如果对物体做了2焦的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2焦。

  其实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功来量度,因此国际单位制规定:各种形式的能的单位都是焦耳。

  (4)小结

  通过课本本章刊头画的实验演示和本节的想想议议,小结本节的内容。该实验是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演示实验。把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约1/4容积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用稍宽一点的布带,在金属筒下端绕二圈,然后迅速地来回拉布带,一会儿塞子就被冲起,引导学生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属筒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并引起筒内乙醚的蒸发。最后由于乙醚蒸汽压强不断增大,而将塞子冲起。告诉学生,在此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转化为内能。

  此实验中的另一个现象,往往被学生忽视。即当塞子被冲起时,在管口附*也有淡淡的雾出现。应引导学竹注意这一现象,并加以解释。这是由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从而使筒口周围的水蒸气凝成水珠。此现象恰好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内能会减小。此过程中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通过实验和议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并且对物体做功时,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有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内能减少。

  (四)说明

  1. 压缩空气引火实验难度较高,有几个关键要注意:

  (1) 密封性要好,主要是活塞与管壁的密封。当把活塞从管内拉出时,感到阻力比较大,且当活塞离开管口的瞬间能听到嘭的响声。这种情况可认为密封较好。实验时应在活塞上涂少许蓖麻油,起密封和润滑作用。

  (2) 管内保持足够的氧气。实验时可用尖嘴吹风球,向管内注入新鲜空气。

  (3)所用燃料燃点要低,普通棉花难于压燃。实验中要用硝化棉。硝化棉可以自制。取浓硝酸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2先后倒入烧杯内混合,使其温度保持在30℃左右。将脱脂棉浸入混合酸内,约15分钟左右,取出棉花用清水反复冲洗,直至没有酸性。挤干后放在阴暗处晾干,保存时应放在密封瓶内,保持干燥。

  2.气体膨胀做功的实验,打气时速度不宜太快。通常打气筒止回阀不太灵活,打气速度就不能慢,建议在瓶塞上装一个自行车轮胎上的气门嘴。打气时气门嘴的乳胶管膨胀,能使学生观察到进气的现象。

  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也都有能量的转化。课本只在想想议议的问题中提出能量的转化。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改变,虽非本节课的重点,但能使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后面学*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在想想议议的讨论中,增加了能量转化的内容。


内能的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内能的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内能的教案 (菁华5篇)

内能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环境保护的学*,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的方法.

  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小组讨论.这种学*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内能的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做功、热传递.

  2.知道内能的变化可以分别由功和热量来量度.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对做功和热传递等效性的理解.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对给定的物体其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导致物体的内能变化,那么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来达到物体内能的变化是我们所讨论的问题.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演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块棉花,尽快压下活塞,可看到棉花燃烧起来.

  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演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一只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另一端有一可移动的胶塞(用卡子卡住),用打气筒慢慢向容器内打气,增大容器内的压强.当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读出灵敏温度计的示数,打开卡子,让气体冲开胶塞后,再读出该温度计的示数,实验时可以观察到,胶塞冲出容器后,温度计的示数明显变小.

  2.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二)热传递可改变物体的内能

  【演示】点燃酒精灯,将铁丝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让一名同学手握铁丝的另一端,一会就觉得发烫.

  此实验说明:热量从铁丝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这一端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

  1.热传递:没有做功而使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叫做热传递.

  做功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内能的改变就用功数值来量度.外界对物体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对外界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内能的改变是用热量来量度的.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2.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和热传递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做功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是其他形式的能量和内能之间的转化(不同形式能量间的转化)

  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同种形式能量的转移)

  【例1】金属制成的气缸中装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有可能使气缸中柴油达到燃点的过程是()

  A.迅速向里推活塞

  B.迅速向外拉活塞

  C.缓慢向里推活塞

  D.缓慢向外技活塞

  【解析】物体内能的改变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而且两者是等效的.迅速向里推活塞,外界对气体做功,而且没来得及进行充分热交换,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如果达到燃点即点燃,故A正确.迅速向外拉活塞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B错.缓慢向里推活塞,外界对气体做功,但由于缓慢推,可充分进行热交换无法确定温度情况,故C错.同理D错.正确答案是A.

  【例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增量一定相同

  B.一定量0℃的水结成0℃的冰,内能一定减少

  C.一定量气体体积增大,但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内能一定减少

  D.一定量气体吸收热量而保持体积不变,内能一定减少

  【解析】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分子数不同,初始温度及分子间相互作用都不尽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内能增量不一定相同,选项A不正确.

  0℃的水结成0℃的冰,既放出热量,又增大体积对外做功,因此,其内能一定减少,选项B正确.

  一定量气体经历绝热膨胀过程,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一定减少,选项C正确。

  一定量气体吸收热量而体积不变,气体不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增加而不可能减少,选项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C.

  【例3】一铜块和一铁块,质量相等,铜块的温度 比铁块的温度 高,当它们接触在一起时,如果不和外界交换能量,则()

  A.从两者开始接触到热*衡的整个过程中,铜块内能的减少量等于铁块内能的增加量

  B.在两者达到热*衡以前的任意一段时间内,铜块内能的减少量不等于铁块内能的增加量.

  C.达到热*衡时,铜块的温度

  D.达到热*衡时,两者的温度相等

  【解析】一个系统在热交换的过程中,如果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直至温度相等,不再发生热交换为止.而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所以选项A和D都正确,选项B错误.根据热*衡方程 ,解得 ,由此可知选项C是错误的.该题正确答案是A、D.

  两个物体相接触,能够发生热传递的前提条件是两者之间存在温度差,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量可用热量采量度,热传递的最终结果是两者温度相等.

  【例4】请指出热量与内能、热量与温度的主要区别

  【解析】(l)"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量度".这个热量的定义反映了热量与内能的内在联系.但是,内能与热量又是两个本质不同的物理吴,不能混为一谈.内能是"状态量",一个物体在一定的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内能;而热量是"过程量",它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用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多少的物理量.离开热传递的物理过程,谈热量的多少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只能说:"在某一热传递的过程中申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乙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而绝不能说"某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多少热量".

  (2)热量和温度也不能混为一谈,温度是"状态全",热量是"过程量",它们之间的联系只表现在热传递的过程,绝不能认为"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小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物理过程.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等效.但本质不同.物体内能的变化由功和热量来量度.

  教案点评:

  本节重点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围绕这些重点,对做功、热传递及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等知识点进行讲解,由浅入深,思路明确,同时结合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合理使用此教案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内能的教案3

  目的

  1.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物理过程。

  2.了解做功和热传递就改变内能的效果说虽然是等效的,但它们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3.理解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时里等效的物理意义,并能计算有关问题。

  教 具

  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

  重点

  热功当量。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

  提问:正在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具有哪几种能量?这几种能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应答:卫星具有内能和机械能——卫星的动能跟卫星跟地球及其他星球间的相互作用的势能。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卫星的质量和运动速度,卫星的势能决定于它的质量和与地球或其他星球间的距离,卫星的内能大小与它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提出:卫星的速度和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了,卫星的动能和势能就变化,卫星的内能能否改变呢?

  二、引入新课

  1.教师以实例说明物体的内能是可以改变的。如将一铁钉在火上烧,铁钉的温度升高了,其内能也随着增加了。因为物体受热时膨胀,使分子间距加大,分子势能增加,同时分子运动加快,使得物体内分子*均动能增加。

  又如将一杯水放在室内,水温逐渐降低,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演示:在热功互换器内装一半乙醚,用软木塞盖紧,并将铜管固定后用软绳与铜管摩擦,管内乙醚不久便会沸腾将软木塞顶开。

  分析:乙醚蒸气会将塞子冲开是因为人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管子和乙醚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结果。

  再请学生举一些内能改变的实例,并回答卫星的内能是否能改变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研究,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才使物体的内能改变?

  请学生分析上述实例、实验及他们自己所举的例子,归纳出,象铁钉、热水是通过热传递使物体内能改变的,热功互换器的实验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

  小结: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3.教师用压缩空气引火仪,将活塞拿出,在原玻璃筒内放入一块硝化棉。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这块硝化棉点燃?

  应答:可用火柴点燃(热传递的方法)。

  演示:将活塞向下猛按,使管内空气急剧压缩而温度升高,硝化棉被点燃(外力做功的方法)。

  小结:以上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

  5.提问: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它们在本质上是否一样呢?

  分析做功是通过物体的宏观位移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物体的有规则运动跟系统内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换,从而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系统以外物体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跟系统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移,从而改变物体的内能。

  由此可见,它们的区别也就是做功使物体内能的改变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转化,热传递则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三、巩固练*

  1.初中学过“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学过本节后你对热量有什么新的认识?

  应答: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过程是热传递的过程,也就是物体内能增减的过程,物体内能改变了多少可用热量显度。

  四、布置作业

  略

内能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

  (2)知道物体内能的组成

  (3)知道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所学知识推出分子动能的存在,并说明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再又分子力说明分子势能的存在,最后总结出内能的概念

  分析二:分子势能在微观上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为体积),当分子间距离大于*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分子势能可与弹性势能对比学*,分子相距*衡距离时相当于弹簧的*衡位置,但对比学*时,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分析三:比较两物体内能大小,需要考虑到分子*均动能、分子势能和分子总个数.分子*均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均动能越大,温度越低,分子*均动能越小.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改变),分子势能改变,但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体积)的关系比较复杂: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即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因此我们不能单从体积的改变上判断分子势能如何改变,而是往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分析四: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教法建议

  建议一:在分析物体内能时要充分利用前三节所学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由旧有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建议二:在讲分子势能时,最好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类比学*.

  建议三:在区分机械能与内能时,最好能举例说明.

  方案

  教学重点:内能的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一、分子动能

  温度是分子*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均动能越大.分子*均速度和*均动能是一个宏观统计概念,温度越高,分子*均动能越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动能还有可能减小.

  二、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一种能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出与物体体积有关.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例1:相同质量的0℃水与0℃的冰相比较

  A、它们的分子*均动能相等

  B、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

  C、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小

  D、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多

  答案:ABD

  评析: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它们的分子个数相等;温度相等,所以分子*均动能相等,因此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由水结成冰,需要释放能量,所以相同质量、温度的水比冰内能多,由于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所以水比冰的分子势能大.本题很容易误认为水结成冰,体积增大,所以内能增大.

  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例2:下面有关机械能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也大

  B、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其运动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内分子*均动能必增大

  C、物体降温时,其机械能必减少

  D、摩擦生热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

  答案:D

  评析:对于机械能和内能,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的能,需要从概念上对它们进行区分.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 怎样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组织: 分组

  方案:查阅资料,设计原理,实际操作

  评价: 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内能的教案5

  教学过程

  复*引入

  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

  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

  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

  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

  3.知识的提练

  问:比较一下,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刚才所想到的办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办法分分类?

  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

  演示课本38页的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问: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

  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

  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

  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

  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

  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

  内能改变的量度

  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


内能的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的知识,可用对比的方法,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存在分子势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内能的变化。

  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热传递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涉及两个方面,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通过实验来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如压缩空气使其内能增大,转化为棉花的燃烧等。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五、教学过程

  演示:给一个回力玩具汽车上紧发条,使其在水*桌面上运动。

  小汽车的动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观察小车运动,得出小车的动能是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演示:从一个装满开水的暖水瓶中倒出一部分水,用软水塞塞紧,注意观察瓶塞。

  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

  水蒸气具有能量,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可能是来自于热水(或热的水蒸气)。

  结合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25分钟)

  内能

  展示具有动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分子具有动能吗?

  展示具有势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力,还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有分子势能吗?

  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

  小结:内能是与机械能不同的一种能量。物体可以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结合动能的特点,思考问题。

  分子也具有动能,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结合势能的特点,知识迁移得出:分子具有分子势能,因为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根据前面的定义,学生讨论。

  机械能是与物体整个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能量。而内能是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内能和机械能的单位都是焦耳(J)。

  学生进行讨论补充。

  利用对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注重物理方法培养。

  培养对比的物理方法。

  内能的大小

  猜想:内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说说你的猜想依据。

  小结:

  1.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2.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状态等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判断下列物体内能的变化。

  1.太阳下的一瓶水,温度升高。

  2.一杯水喝掉一半。

  3.水结成冰。

  学生讨论,进行猜想,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1.内能可能与温度有关,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2.内能可能与质量有关,因为质量越大,物体所含分子数量越多。

  学生根据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判断内能的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热传递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大小的变化?

  把刚煮熟的鸡蛋从开水中拿出放入冷水中,判断鸡蛋和水的内能的变化。并说出理由。

  鸡蛋和水的内能发生了改变,它们之间发生了热传递,通过热传递改变了鸡蛋和水的内能。

  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的温度会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内能增加。

  在鸡蛋和水的例子中,热传递的方向?

  热量:

  1.定义: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单位:焦耳(J)。

  3.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4.内能反映的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词描述。

  5.热传递中转移的是热量,不是温度。

  你能举出一些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吗?

  讨论:

  结合问题,讨论温度、内能和热量的不同点。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举例说明。

  小结: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也是某一时刻的状态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物体内能的变化。

  鸡蛋的内能减小,水的内能增大。因为鸡蛋的温度降低,水的温度升高。

  热传递从高温的鸡蛋向水传递。

  学生讨论,举例。

  冬天利用热水袋取暖、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夏天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等。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是增加的;液态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热,内能减少。

  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思考、自学能力。

  利用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做功

  除了热传递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投影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怎样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器材:一段较粗的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小毛巾等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并尝试完成实验。

  分析论证:你能给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吗?

  你还能举出一些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吗?

  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演示实验

  1.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1)实验中硝化棉的作用

  (2)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利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请一同学用手感觉气筒外壁上下部分的温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

  由此可见,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是气筒外壁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摩擦在这里是次要的。

  2.在烧瓶内盛少量水。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1)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瓶内放水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本实验中通过水蒸气液化形成水雾来反映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也是利用了转化的物理方法。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例子吗?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学生进行实验,可能会出现下列方法:

  1.用打火机去烧铁丝,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2.把铁丝放在热水袋上,用热水袋焐铁丝。

  3.把铁丝反复弯折,使铁丝温度升高。

  4.用砂纸反复摩擦铁丝,使铁丝温度升高。

  方法1和2属于一类,采用了热传递的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另外两种方法采用做功的方法改变了铁丝的内能。

  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举例,如摩擦生热、钻木取火等。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实验中利用硝化棉的燃烧反映了筒内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采用了转化的方法。空气内能增加是因为活塞压缩筒内空气做功,把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

  打气筒外壁下面温度比上面的温度高,主要的原因是压缩空气做功增加了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在瓶塞跳出时,可以看见瓶内出现水雾。它是由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时,压缩瓶内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瓶内的水汽化形成大量无色的水蒸气;当瓶内气体冲开瓶塞时,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如打开可乐瓶盖时,会在瓶口出现“雾”;把车胎内的气放掉时,在气门芯处出现小水珠等(可以进行课堂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利用分类总结的方法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的能力。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讨论:

  1.利用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你能说说这两种方法的异同吗?

  2.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温度升高吗?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吗?

  结合本节所学内能,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培养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3.温度、内能与热量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1.本节主要内容是内能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法。

  2.内能是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等因素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是能量的变化量。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可以通过物体温度变化反映物体内能的变化。

  4.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利用热传递和做功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题。

  按要求完成。

  知识巩固。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教学重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一、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1、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教师讲解:

  (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教师讲解: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3、联系与应用。

  (1)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1、复*回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

  热传递:使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2、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教师提问: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

  出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四、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释放)的热量,叫做

  2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强调单位的读法以及物理含义。

  解释比热容表,同时列举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提问:现在,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不同的感受呢?

  问:你能根据比热容的概念说出当中有关的物理量吗?

  板书:Q吸=cm(t-t0)、Q放=cm(t0-t)

  例题分析,请你试着用刚学的公式进行计算。(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想一想:烧一壶水所需的热量大于你计算得热量值,这是为什么?

  问:什么是“海陆风”?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呢?评价学生回答,并作补充说明。

  五、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气喷气发动、火箭喷气发动机等。下面介绍应用广泛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2、汽油机(举例)

  (1)构造:进气门,排气门,气缸,活塞,火花塞,曲轴,连杆。

  (2)工作过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烽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运动曲轴转动。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气缸。

  注意: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六、燃料的热值燃料的热值

  观察课本上的“几种燃料的热值”表格,说明不同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不同的,这个特性可以用热值表示,并给出定义和单位,并结合简单的例题会计算有关热值的*题。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改变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

  3、通过实验和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准备

  压燃演示器、铁丝(多根)、酒精灯(多只)、烧瓶、皮塞、气筒、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装着开水的开水瓶的塞子有时会被弹出去,塞子的动能从何而来?

  引入课题:“内能

  一、内能

  通过前面学*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分子具有动能。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有势能。对此,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提问:分子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情况下有分子势能等等。

  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动能就越大,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分子之间都存在分子势能。

  归纳: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体会:内能是一种不同于物体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探究活动:怎样能够使铁丝变热?让学生动手试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演示:用酒精灯加热;来回弯折;在其他物体上摩擦等。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不同方法的共同现象、特征并交流。(可以对铁丝传热,也可以对铁丝施力。)

  演示:压燃演示器。空气推动皮塞时内能改变。提问:观察到的“白雾”说明了什么?(观察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白雾”说明: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发生了液化。

  三、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

  ②质量

  ③材料

  ④存在状态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四、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

  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五、作业布置:

  书本p32.p36练*题


内能的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内能说课稿 (菁华3篇)

内能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

  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

  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

  宏观现象微观世界运动的瓶塞具有能。

  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具有能。

  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能。

  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统称为能。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统称为能。

  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做个铺垫。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三、热量

  七、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自主学*,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简而言之,教学设计都是课前的设计,而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学生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构想和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指正和帮助。谢谢!

内能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

  (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

  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

  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多媒体展示情景二:39页图12—17

  组织学生讨论:1、气体固体有内能,液体有内能吗?

  2、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2)温度与内能

  演示实验二: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一滴墨水,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热水中墨水迅速扩散,而冷水中墨水扩散缓慢。

  师: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生归纳: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演示实验三:取一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和一支玻璃管,在玻璃瓶的瓶塞上开一个小孔,用力将玻璃管插入瓶塞,用瓶塞盖紧瓶口,使玻璃管下端能没入水中。

  (1)用双手捂住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2)用开水浇一下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看到的现象与刚才有何不同?

  (课堂气氛热烈,达到学*高潮)

  被封闭的空气加热后能将瓶中的水挤压出来,说明这部分空气具有内能,温度越高水喷的越——(高/低),这说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

  (有/无)关,可见,一般情况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小)

  师:物体的温度达到0℃时,内能为零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3)热传递、热量

  多媒体展示情景三:你知道吗?

  (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2)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在太阳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生活走向物理)。

  (我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具备的知识有多少,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部分,这样找到学生的“最*发展区”。才能让学生从“实际水*”发展到“潜在水*”,大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

  (1)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2)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3)经加热的液体,液体自下而上的翻腾,温度逐渐升高。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学生学*的积极性高涨,把学生学*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能量)发生了转移。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热量(Q),单位是J。

  思考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师生共同探究

  1 k水升高1℃吸收热量4.2×103 J

  1 k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J

  2kg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2J

  mkg水升高(t—t。)吸收热量4.2×103 m×(t—t0)J

  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物体,温度从t0升高到t,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

  同理,质量为m、比热容为t的物体,当温度从t0降低到t,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0—t)

  多媒体展示情景四:例题:在标准大气压、20℃室温下,烧开一壶5 k的水,大约需要多少热量?

  分析与解答:略。

  学生阅读41页生活物理社会(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自主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学懂的,教师不必做,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新课小结

  让学生叙述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法、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初步形成会评价他人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投影)

  六、教后反思

  1、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实验,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情、注意力和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效率。

  2、创设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在内能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宏观世界微观化,在这里的引导、点拨好比一座‘‘引桥”,它变知识的“陡峭”为“缓坡”,化艰难为简易,类比机械能知识,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会学,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氛围。”

内能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

  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

  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

  宏观现象微观世界运动的瓶塞具有能。

  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具有能。

  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能。

  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统称为能。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统称为能。

  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做个铺垫。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三、热量

  七、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自主学*,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简而言之,教学设计都是课前的设计,而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学生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构想和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指正和帮助。谢谢!


内能的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菁华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重点

  内能以及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红墨水、玻璃杯、热水、冷水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

  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大,内能越多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此种运动又叫热运动

  四、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能,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量

  例题: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答案:选项B、C

  五、小结

  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作业

  P17—1、2

  教师引导

  实验比较在不同下扩散现象的快慢(对比红墨水在冷水与在热水中的扩散)

  引导

  讲评

  回忆分子运动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观察实验现象

  想一想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并自己得出结论:物体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多

  比较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做题

  探究活动

  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等方式,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提高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利用内能知识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请学生与同桌交流分析,尝试说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并进行补充。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其能量来自于哪里。进而引出课题《物体的内能》。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体的内能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通过回顾之前的知识后可以快速给出结果。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提示学生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进而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的知识,得出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教师总结得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

  之后展示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通电前后的灯丝等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且如果体积变化不大,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首先演示硝化棉燃烧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燃烧原因。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反复弯折一根铁丝数十次后感受弯折处的温度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接着请学生结合生活事例思考还有没有其它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教师展示一些事例帮助学生分析。例如烧菜时锅热的烫手、棉被被晒热及暖风机使室温升高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并重新理解课前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自己来总结。

  布置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3

  目的

  1.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物理过程。

  2.了解做功和热传递就改变内能的效果说虽然是等效的,但它们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3.理解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时里等效的物理意义,并能计算有关问题。

  教 具

  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

  重点

  热功当量。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

  提问:正在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具有哪几种能量?这几种能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应答:卫星具有内能和机械能——卫星的动能跟卫星跟地球及其他星球间的相互作用的势能。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卫星的质量和运动速度,卫星的势能决定于它的质量和与地球或其他星球间的距离,卫星的内能大小与它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提出:卫星的速度和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了,卫星的动能和势能就变化,卫星的内能能否改变呢?

  二、引入新课

  1.教师以实例说明物体的内能是可以改变的。如将一铁钉在火上烧,铁钉的温度升高了,其内能也随着增加了。因为物体受热时膨胀,使分子间距加大,分子势能增加,同时分子运动加快,使得物体内分子*均动能增加。

  又如将一杯水放在室内,水温逐渐降低,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演示:在热功互换器内装一半乙醚,用软木塞盖紧,并将铜管固定后用软绳与铜管摩擦,管内乙醚不久便会沸腾将软木塞顶开。

  分析:乙醚蒸气会将塞子冲开是因为人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管子和乙醚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结果。

  再请学生举一些内能改变的实例,并回答卫星的内能是否能改变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研究,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才使物体的内能改变?

  请学生分析上述实例、实验及他们自己所举的例子,归纳出,象铁钉、热水是通过热传递使物体内能改变的,热功互换器的实验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

  小结: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3.教师用压缩空气引火仪,将活塞拿出,在原玻璃筒内放入一块硝化棉。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这块硝化棉点燃?

  应答:可用火柴点燃(热传递的方法)。

  演示:将活塞向下猛按,使管内空气急剧压缩而温度升高,硝化棉被点燃(外力做功的方法)。

  小结:以上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

  5.提问: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它们在本质上是否一样呢?

  分析做功是通过物体的宏观位移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物体的有规则运动跟系统内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换,从而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系统以外物体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跟系统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移,从而改变物体的内能。

  由此可见,它们的区别也就是做功使物体内能的改变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转化,热传递则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三、巩固练*

  1.初中学过“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学过本节后你对热量有什么新的认识?

  应答: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过程是热传递的过程,也就是物体内能增减的过程,物体内能改变了多少可用热量显度。

  四、布置作业 略


内能的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内能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内能教学反思1

  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观世界的知识,不像机械能那样直观。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势能的总和。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就有点难以迁移了,这与学生在7年级学过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系,到了9年级学生慢慢的淡忘了。

  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再用宏观表现推渡物体内部的微观表现。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势能的总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内能,那么物体的内能再多也毫无意义。要充分利用内能,就必须设法改变内能,将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功和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或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或是物体对外界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物体吸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物体放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不通过定量计算是不能确定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同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则物体内能的增加就是它们的总和,做功和热传递将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是保持不变的,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内能教学反思2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知识结构,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运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物体的温度有关)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变快)

  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快时,所有分子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大)

  分子的内能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当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时,物体的内能就会怎样变化(增大)

  反之呢(减少)

  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动能增加→

  物体的内能增加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

  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就减少。

  温故而知新:冰熔化时有什么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冰熔化时吸收了热量意味着内能如何变化(内能增加)

  温度不变→所有分之运动快慢不变→所有分子动能不变

  增加的内能是通过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势能)

  解释冰吸热熔化,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状态变化了,使分子之间的作用变化,

  从而使分子的势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却可保持不变。增加的内能是由增加分子势能获得。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势能↑

  结论二: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内能与温度关系的教学始终离开学生熟知的`概念,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从这一熟知概念出发,层层相扣,将其演绎成小学的数学方法。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内能)。通过使一个因素变大而不改变另一个因素,从而增大和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这一关系,学生容易记住结论且记得牢。在*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学会,才能达到会学的目的。

内能教学反思3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常见的有关内能的图片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具体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展示三幅图片:

  1、钻木取火。

  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

  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热传内可以改变内能:[想一想]你怎样让一段50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老师演示实验的方法,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理解做功可以改变内能。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我自评:

  1、这节课较为成功,课件精美,实验有效开展,启发引导到位。

  2、练*题设计很有针对性,自学导航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

  3、注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生思维的培养。

  4、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环环紧扣,板书起到点睛作用。

  5、关于压缩做功,不成功,但用动画弥补这个遗憾。(下课后,做成功了)

  6、气体膨胀做功讲解时,描述不够准确。有些紧张。

  7、关于0℃的物体是否具有内能练*中没有,有些失误,在练*课上补救

内能教学反思4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知识结构,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运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物体的温度有关)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变快)

  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快时,所有分子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大)

  分子的内能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当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时,物体的内能就会怎样变化?(增大)反之呢?(减少)

  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结论一: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动能增加→物体的内能增加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内能↑

  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就减少。

  温故而知新:冰熔化时有什么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冰熔化时吸收了热量意味着内能如何变化(内能增加)

  温度不变→所有分之运动快慢不变→所有分子动能不变

  增加的内能是通过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势能)

  解释冰吸热熔化,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状态变化了,使分子之间的作用变化,从而使分子的势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却可保持不变。增加的内能是由增加分子势能获得。内能↑=分子的动能→ 分子的势能↑

  结论二: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内能与温度关系的教学始终离开学生熟知的概念,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从这一熟知概念出发,层层相扣,将其演绎成小学的数学方法。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和(内能)。通过使一个因素变大而不改变另一个因素,从而增大和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这一关系,学生容易记住结论且记得牢。在*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学会,才能达到会学的目的。

内能教学反思5

  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观世界的知识,不像机械能那样直观。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

  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就难以迁移了。

  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

  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借助多媒体将微观粒子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能教学反思6

  本节教材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作为学*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就有点难以迁移。在讲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再用宏观表现推渡物体内部的微观表现。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要充分利用内能,就必须设法改变内能,将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功和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或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或是物体对外界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物体吸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物体放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不通过定量计算是不能确定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同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则物体内能的增加就是它们的总和,做功和热传递将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


内能的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内能》教学设计(精选5篇)

  《内能》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

  环境保护的学*,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内能》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通过实验得到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得到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从而激发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内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与动能概念相比,提出内能的概念,再进一步运用实验揭示内能与温度有关,最后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了区别。

  分析二:本节知识可看作分子运动论的应用,可充分运用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对教材进行分析。

  “内能”教学建议

  建议一:在做扩散速度比较实验过程中,为使实验更明显,应使两杯水的温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建议二: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建议三: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在概念上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分,可以从概念、组成、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别,并举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建议四: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为后面章节讲解内能变化做铺垫。

  另外,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先做实验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得出实验结果后,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内能》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本节阐述了内能的概念,描述了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并讲解了什么是热量,以及热量的单位,教材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讲明了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器材:教材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

  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

  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 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作 业:p---126页 1---5

  教学反思:

  物理,对初中来说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由于本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我认为对于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和热爱科学等方面的兴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尽量多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生活中的内能现象,多积累一些感性经验,让学生体验到学*物理的美妙感觉,提高他们对物理的兴趣。还有,本接教学我要求定位在认内能现象上,不强调知识之间严格的逻辑关系,注重过程,淡化结果。课后,我觉得效果很明显,我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实际,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而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本节对内能的概念做了描述有关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以及热量的相关问题做了介绍,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应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理解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内能》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并能简单的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通过练*旧知,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概括出什么是内能

  3、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的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师:演示实验(如图),可观察到: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中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另外一种能―内能。

  环节2:建立概念

  问: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

  生:学生思考。

  师: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呢?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

  生:学生回忆并回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变而具有的能量;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师: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的概念。

  问:内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有哪些影响因素?

  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屏幕展示对比

  (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物体内有大量的分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分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分子的能量。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时间所具有的能。)

  环节3:深化概念

  小组讨论:

  观察:温度越高,物体分子运动越激烈。

  讨论:一定质量的某物体的内能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结论: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此外,内能还跟物体的体积、状态有关。质量相同的100℃水蒸气的内能大于100℃水的内能。

  学生思考:

  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改变。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办法?

  做一做,找一根粗铁丝,想办法使它的温度升高从而内能增加。看看谁的办法多。

  讨论并实践提高铁丝温度的方法。提出使铁丝温度升高的方法有:用火焰加热、太阳晒、用手搓、用手捂、踩在脚下用力拉、用铁锤不断敲击、反复弯折。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

  改变物体内能办法有做功和热传递;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经过分析,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

  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环节4:巩固提高

  例:关于内能,正确的说法是( )

  A、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B、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D、物体的机械能加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环节5: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大小不仅和物体温度有关,还和质量,物态、体积等因素有关;

  2、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内能》教学反思

  一、学会探究,适当鼓励,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探究“使铁丝内能变大,温度升高”的方法。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方法。这当然是好,但我认为提出“用弯折粗铁丝的方法来提高铁丝温度,增大铁丝内能”的同学真是难能可贵。因为他不唯书,不唯师,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粗铁丝内能增加变热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为他叫好吗?在课改前,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那么在现在我要说一句“老师,请用好您的掌声”!

  二、重视实验,引导观察,学会归纳。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以往对它的作用重视不够。虽然有时认真地做一次给学生看了,学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或者不做实验,只用口头说说讲讲;或者有时只用电脑课件模拟,变真为假,然后要求学生记、背结论等等,这些做法不但失去了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更失去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能力的机会。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有效的、层层加深的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学*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参与,达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不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完善了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地提问、启发,通过参与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不但理解了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知道了如何去设计实验达到用的,如何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

  三、把探究活动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认为,所谓“科学探究”,应不仅仅是安排在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这一部分内容,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另外,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探究,更应让学生在课堂外学会探究。只有这样,才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去探究,去研究大千世界的奥妙!

  《内能》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油脂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其功能。

  2、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密切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3、能力目标:

  (1)分析思维能力,分析油脂和酯的结构特点,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进行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

  (2)联系生活,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油脂的结构,油和脂肪的区别,了解油脂的变质过程,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探讨如何更好的保存油脂。

  【教学重点】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

  【教学过程】

  【复*】

  一、油脂的成分和结构

  【讲授】

  二、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油脂的消化过程:

  油脂消化过程主要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过程。

  【讲授】

  【练*】指出硬酯酸甘油酯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阅读】课本11页资料卡片――“人体内的脂肪”

  油脂存在于人体的众多细胞物质中,承当着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持体温,维持皮肤弹性等。油脂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脂溶性维生素A、D、E、K是同油脂一起摄入体内的,油脂可以促进这些维生素的吸收。所以油脂是人体获得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途径。

  【讲授】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

  油脂在三大营养物质中产生热能最高,每克油脂能产生39.3kJ的热能,为糖类和蛋白质的一倍多。脂肪是人体中重要的能源物质。

  (2)人体的备用油箱

  油脂是人体热能贮备最适宜的能源,肝脏虽然能贮存肝糖,但贮量有限,正常情况下只能贮存100g肝糖,仅相当于1674kJ的热能。人体中贮存的脂肪,在人体的糖类能量供给不足时,可以分解,为人体提供能源。此外内脏器官表面的脂肪还有保护内脏器官免受剧烈震动和摩擦的作用;皮下脂肪有保持体温的作用。

  需要指出,体内贮存的脂肪过多,对健康是不利的。在一般情况下,每天摄取的油脂数量以热能计占总热能的17%~30%为宜,一个中等劳动量的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油脂量为1g~2g。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人体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只能从食用油脂中获得。必需脂肪酸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也是体内前列腺合成的原料。它与类脂的代谢有密切关系,胆固醇与必需脂肪酸结合后,才能进行正常代谢。如缺乏必需脂肪酸,胆固醇就会与饱和脂肪酸结合,不仅不能进行正常运转代谢,而且容易在血管内壁沉积。根据*代营养学的研究,认为必需的脂肪酸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功效,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好的作用。此外,必需脂肪酸对于皮肤和头发的健美至关重要,获得足够必需脂肪酸的人,皮肤润滑而有光泽,毛发乌黑光亮。

  (4)承担多种生理功能。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应该兼收并蓄,才能获得完全的营养。有些人只吃瘦肉,害怕肥肉,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哪种脂肪的营养价值高”,了解必须脂肪酸的相关内容。

  【总结】油脂是一种饱和或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能被人体通过水解进行消化和吸收,在人体中作为直接和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人体中其它重要细胞物质的原料,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脂肪人体必须有选择的适当摄取,特别是含有必须脂肪酸的食物。

  【作业】

  1、分析油和脂肪结构上的不同,查阅资料,谈谈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那些具体的方法更合理和科学地使用食用油。

  2、配套练*

  【板书设计】

  三、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油脂的消化过程: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

  (2)人体的备用油箱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4)承担多种生理功能。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