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诗经》优秀教案 (菁华5篇)

日期:

《诗经》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友:名词作动词,亲*。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友:名词作动词,亲*。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优秀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讨论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

  ①从叙事角度入手;

  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

  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对*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诗经》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展示学*目标,明确学*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唱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

  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2、根据第二第三章内容填空,并讨论交流。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

  说回家呀道回家,。

  3、找出表达感情的诗句,领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思考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变化的。

  比兴手法,以薇菜的生长来表现时光流逝

  戍期漫长

  思乡之深

  余光中有一首诗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痛苦: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生活是这样的艰苦,战事是这样的频繁,连年奔波,归期未定,乡音阻隔,这一切融聚成沸血的烧痛在煎熬着戍边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阵容又如何呢?

  (二)研读第四和第五章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章,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军队阵容的句子。

  有两处: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2、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军阵容如何,士气如何?

  战马之强壮,军械的精良,声势之壮,军容之盛。

  3、这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备的?

  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拉车的马儿,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鲜衣怒马,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

  4、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但写出了军士军威及军械精良,还揭露出军营中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5、士兵是怎样面对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岂敢定居?岂不日戒?

  两个反问写出了他们的南北转战,不敢安居;他们的时刻警戒,不敢松懈,他们的枕戈待旦,勇猛杀敌。

  6、再读一读这两章,再次体会战士复杂的感情。读完后请谈一谈。

  归纳:保家卫国的豪迈;苦乐不均的怨恨;辗转奔波的劳苦;有家难回的辛酸。

  一天一天的坚持,一年一年的等待,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

  (三)研读第六章

  1、找出诗中描写战士归家的感受的句子。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悲和哀,可见戍卒归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么?

  昔年去乡时,春日柳丝舞,离别情依依

  今朝回家时,冬季雪花飞,饥寒路漫漫

  离开原本应该伤心,却用美景来反衬。回来也应有喜悦,却用哀景来表现。这就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这里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

  四、课堂小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的。

  五、练*与作业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结构分析,背诵这首诗。

  1-3章:抗击外族思归仇敌重章叠句

  比兴手法

  久不得归

  4-5章:艰难征途艰辛思归细节描写

  比兴手法

  战事不息

  第6章:战后存者凄凉悲苦情景交融

  对比反衬

  踏上归途

  (板书设计)

  2、搜集《诗经》佳句,抄写在周记本里。

  例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优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讨论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 ——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对*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诗经》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诗经》教案 (菁华5篇)

《诗经》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来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友:名词作动词,亲*。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教案2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品质和*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方法自主合作学*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诗经》教案3

  学*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诗经》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1《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诗经》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课后练*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一 、题解:

  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机;《无衣》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四、 布置作业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板书设计

  艺术性 :“兴” 反复吟唱 细节描写

  思想性:《氓》痛斥了负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无衣》歌颂了军人的伟大精神

  《静女》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世界


《诗经》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诗经》优秀教案汇总五篇

  《诗经》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展示学*目标,明确学*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唱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

  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2.根据第二第三章内容填空,并讨论交流。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

  说回家呀道回家,。

  3.找出表达感情的诗句,领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思考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变化的。

  比兴手法,以薇菜的生长来表现时光流逝

  戍期漫长

  思乡之深

  余光中有一首诗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痛苦: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生活是这样的艰苦,战事是这样的频繁,连年奔波,归期未定,乡音阻隔,这一切融聚成沸血的烧痛在煎熬着戍边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阵容又如何呢?

  (二)研读第四和第五章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章,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军队阵容的句子。

  有两处: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2.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军阵容如何,士气如何?

  战马之强壮,军械的精良,声势之壮,军容之盛。

  3.这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备的?

  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拉车的马儿,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鲜衣怒马,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

  4.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但写出了军士军威及军械精良,还揭露出军营中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5.士兵是怎样面对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岂敢定居?岂不日戒?

  两个反问写出了他们的南北转战,不敢安居;他们的时刻警戒,不敢松懈,他们的枕戈待旦,勇猛杀敌。

  6.再读一读这两章,再次体会战士复杂的感情。读完后请谈一谈。

  归纳:保家卫国的豪迈;苦乐不均的怨恨;辗转奔波的劳苦;有家难回的辛酸。

  一天一天的坚持,一年一年的等待,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

  (三)研读第六章

  1.找出诗中描写战士归家的感受的句子。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悲和哀,可见戍卒归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么?

  昔年去乡时,春日柳丝舞,离别情依依

  今朝回家时,冬季雪花飞,饥寒路漫漫

  离开原本应该伤心,却用美景来反衬。回来也应有喜悦,却用哀景来表现。这就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这里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

  四、课堂小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的。

  五、练*与作业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结构分析,背诵这首诗。

  1-3章:抗击外族思归仇敌重章叠句

  比兴手法

  久不得归

  4-5章:艰难征途艰辛思归细节描写

  比兴手法

  战事不息

  第6章:战后存者凄凉悲苦情景交融

  对比反衬

  踏上归途

  (板书设计)

  2.搜集《诗经》佳句,抄写在周记本里。

  例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3、这首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课后练*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二、研读赏析

  精读《蒹葭》,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三、拓展延伸

  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完成课后练*题三

  《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间互赠礼品,作为永结恩爱的信物。

  学生可根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题一。

  《诗经》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展示学*目标,明确学*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

  王事靡�W(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j�j(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唱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

  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N狁之故。不遑启居,�N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N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N狁来厮杀。

  2.根据第二第三章内容填空,并讨论交流。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

  说回家呀道回家。

  3.找出表达感情的诗句,领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思考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变化的。

  比兴手法,以薇菜的生长来表现时光流逝

  戍期漫长

  思乡之深

  余光中有一首诗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痛苦: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生活是这样的艰苦,战事是这样的频繁,连年奔波,归期未定,乡音阻隔,这一切融聚成沸血的烧痛在煎熬着戍边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阵容又如何呢?

  (二)研读第四和第五章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章,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军队阵容的句子。

  有两处: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驾彼四牡,四牡�Y�Y。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2.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军阵容如何,士气如何?

  战马之强壮,军械的精良,声势之壮,军容之盛。

  3.这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备的?

  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拉车的马儿,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鲜衣怒马,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

  4.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但写出了军士军威及军械精良,还揭露出军营中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5.士兵是怎样面对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岂敢定居?岂不日戒?

  两个反问写出了他们的南北转战,不敢安居;他们的时刻警戒,不敢松懈,他们的枕戈待旦,勇猛杀敌。

  6.再读一读这两章,再次体会战士复杂的感情。读完后请谈一谈。

  归纳:保家卫国的豪迈;苦乐不均的怨恨;辗转奔波的劳苦;有家难回的辛酸。

  一天一天的坚持,一年一年的等待,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

  (三)研读第六章

  1.找出诗中描写战士归家的感受的句子。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悲和哀,可见戍卒归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么?

  昔年去乡时,春日柳丝舞,离别情依依

  今朝回家时,冬季雪花飞,饥寒路漫漫

  离开原本应该伤心,却用美景来反衬。回来也应有喜悦,却用哀景来表现。这就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这里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

  四、课堂小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的。

  五、练*与作业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结构分析,背诵这首诗。

  1-3章:抗击外族思归仇敌重章叠句

  比兴手法

  久不得归

  4-5章:艰难征途艰辛思归细节描写

  比兴手法

  战事不息

  第6章:战后存者凄凉悲苦情景交融

  对比反衬

  踏上归途

  (板书设计)

  2.搜集《诗经》佳句,抄写在周记本里。

  例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优秀教案 4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诗经》三首教案。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接*“文质彬彬”吧。

  二、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案》。

  2、具体研*《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三、课堂练*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四、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我于城""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这两首诗。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体而不是形象。具体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则。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3、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欢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

  《诗经》优秀教案 5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

  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4、《诗经》的语言特点。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3)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诗经》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诗经》读书笔记 (菁华5篇)

《诗经》读书笔记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风·蒹葭》

  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

  蒹葭,芦苇也,离爱情最*的草,比玫瑰*易,却更繁琐。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野旷玄远的古老时代,那条清澈见底的汉水湖畔旁,我们的远古祖先尽情的在芦苇旁边哼着自己嘴中的小曲,在华夏文明的边缘绝唱: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一切都宛若开天辟地期间的原生时代。一排深青色的芦苇,一条干净见底的河流,一位拥有倾国倾城容颜的绝世佳人。远离了物欲横流的蜗角虚名蝇营狗苟,彷如世外桃源,恍惚迷离,眼前的事物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没有礼教道德的束缚,也没有法统专制的管约,眼前的一切都是一副淳朴憨厚的原始气息。秦于华夏边缘,唱响了中华文明边缘的绝唱。

  欲接*而不可得的某种东西才是最美的。这首诗,写爱情,到了某种极致。诗三百中,论意境,无可出其右。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不散;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止。

  淡雅的江南水乡灰色调,勾勒出一副余音旋绕的水墨古画。尽管在那时江南小镇还未出现,长江流域还未开发。此时中华文明的中心聚集在黄河流域,三川之地。而当时这个弱小部落是被压缩在函谷关之内的盐碱地上生存的。可是后来,这个曾牧猎于东海之滨的东夷民族,亡国殷商弃民颠沛流离西迁、出于戎狄之间的马背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筚路蓝缕开山启林,艰难的在戎狄海洋中杀伐出一片安身立命之地,维系着华夏与蛮夷间脆弱的防线;最终挥师东出函谷关,踏*了山东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女子之美,远在男子之上。不得不承认这是那男人用自己的才情和思念喂哺出来的。芦苇随风轻轻跌落,爱情翻滚如雪涌,最终却成为了绝望的宿命。连同登彼岸的资格也不获取。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寻访贤人之说。真相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传达出的情感。寻找事业和寻找爱情的道路一样艰难困苦,途中必是渺茫忙碌怪石嶙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理想的渴望,这一切也许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这样在迷茫的生活琐碎中应运而生的。作为“五经”中最具影响力的奠基经典,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体裁诗歌总集,诗三百篇使赋比兴告别了原始狂热成为了纯粹手法,为我国诗歌的朦胧美奠定了基石,开启了华夏诗歌意境深远新的篇章。

  正如《思无邪》所说,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沈邃去看待,诗三百篇,大体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诗经》读书笔记2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深度。

《诗经》读书笔记3

  《诗经》给人一种神秘、古老、穿越千年的美感。它美在自然纯朴,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只有娓娓道来的清新自然。

  读一篇《诗经》,仿佛看到青石板上的涓涓细流;仿佛嗅到流转千年的竹筏依旧的清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朦胧婉约美,淡淡的清香如一杯清茶,回味了几千年。我常想:千年之前的当年,一见倾心的伊人该是多么的美丽动人,素心相赠,在水一方的伊人,又是否明白?

  读《诗经》,心的上空一片晴朗,阳光如桃花般的明艳动人。

  透过《诗经》行走在这些字里行间,我学会了如何更淡然的去领悟人生内涵,更深刻的理解人生哲理。

《诗经》读书笔记4

  最*经历了不少事情,收获就是懂得了自己*时所学的文化知识是有用的。在没有认识他们之前,自己以为懂得的文化在同年龄段里的是多的了,见了*辈中的高人,才真正体会<庄子,秋水>“望洋兴叹”的典故。有点浮躁的心有重新*静下来,从重读古籍开始。

  今天在朋友这里浏览了<诗经>,原本不知道诗经总共有多少首。牡丹亭。春香闹学中腐儒陈最良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泛读后,找到了几篇自己最喜欢的。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大体意思是:木屋建好在山涧旁,隐士的胸襟多么宽广啊!一个人独自快乐的睡下,梦里说话都快乐无比,这样的生活一定要矢志不移地继续下去。

  这首较早的隐逸诗中,不但有隐士的居住环境,更描写了隐士豁达的隐逸心态。此种生活方式自此就为历代隐退文人所推崇。以前逛网师园,小山丛桂轩旁边的小溪驳岸石头上就能看到“槃涧”两个字,如今才解其中味道。也许自己也只能心里想望此种悠闲生活了!

《诗经》读书笔记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风·蒹葭》

  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

  蒹葭,芦苇也,离爱情最*的草,比玫瑰*易,却更繁琐。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野旷玄远的古老时代,那条清澈见底的汉水湖畔旁,我们的远古祖先尽情的在芦苇旁边哼着自己嘴中的小曲,在华夏文明的边缘绝唱: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一切都宛若开天辟地期间的原生时代。一排深青色的芦苇,一条干净见底的河流,一位拥有倾国倾城容颜的绝世佳人。远离了物欲横流的蜗角虚名蝇营狗苟,彷如世外桃源,恍惚迷离,眼前的事物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没有礼教道德的束缚,也没有法统专制的管约,眼前的一切都是一副淳朴憨厚的原始气息。秦于华夏边缘,唱响了中华文明边缘的绝唱。

  欲接*而不可得的某种东西才是最美的。这首诗,写爱情,到了某种极致。诗三百中,论意境,无可出其右。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不散;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止。

  淡雅的江南水乡灰色调,勾勒出一副余音旋绕的水墨古画。尽管在那时江南小镇还未出现,长江流域还未开发。此时中华文明的中心聚集在黄河流域,三川之地。而当时这个弱小部落是被压缩在函谷关之内的盐碱地上生存的。可是后来,这个曾牧猎于东海之滨的东夷民族,亡国殷商弃民颠沛流离西迁、出于戎狄之间的`马背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筚路蓝缕开山启林,艰难的在戎狄海洋中杀伐出一片安身立命之地,维系着华夏与蛮夷间脆弱的防线;最终挥师东出函谷关,踏*了山东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女子之美,远在男子之上。不得不承认这是那男人用自己的才情和思念喂哺出来的。芦苇随风轻轻跌落,爱情翻滚如雪涌,最终却成为了绝望的宿命。连同登彼岸的资格也不获取。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寻访贤人之说。真相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传达出的情感。寻找事业和寻找爱情的道路一样艰难困苦,途中必是渺茫忙碌怪石嶙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理想的渴望,这一切也许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这样在迷茫的生活琐碎中应运而生的。作为“五经”中最具影响力的奠基经典,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体裁诗歌总集,诗三百篇使赋比兴告别了原始狂热成为了纯粹手法,为我国诗歌的朦胧美奠定了基石,开启了华夏诗歌意境深远新的篇章。

  正如《思无邪》所说,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沈邃去看待,诗三百篇,大体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诗经》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诗经》读后感 (菁华5篇)

《诗经》读后感1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读后感2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的情绪。学*“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诗经》读后感3

  这是一首女子怀远诗。前三段不难理解,女子看到雄雉展翅而飞的模样,想到了出门在外的丈夫,也是这样一表人才。她直接地表达着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第四段,话锋一转,开始抨击“君子”们没有德行。

  这里咱谈点话外的。本诗以雄雉比喻君子,这个意象其实大有典故。*人很讲究礼节,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很多今天看起来*以为常的礼节都来自于古时候的贵族仪式。比如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去人家家里必须得提点东西这个事,其实背后的文化大有来头。

  在《西周史》中谈到西周的礼制时,我们知道了当时的贵族们彼此轻易不可以见面,有非常繁琐又严格的“贽见礼”,会见过程不但要按照固定的仪式进行,而且要带礼物,礼物还要按照访客的身份进行选择,主要有三种:玉、帛、禽。

  高级贵族如公侯,会见时以玉为贽,且玉也有不同的等级和形制;次等贵族以帛为贽;末等贵族相见以禽为贽。当然啦,帛和禽都按其主人的身份等级有严格规定的。

  以禽为礼,主要包括羔、雁、雉。作为统治阶级里最下层的士阶层来说,以雉为礼最为普遍了。大概也正因此,雉成为“士”的象征。

《诗经》读后感4

  《诗经》主要讲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的诗歌,工三百零五篇。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古代的唐诗和宋词也是广为流传。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了,如今也积累了不少诗集。现在,我还开始接触一些英文诗歌,读着读着,我发现除了内容丰富,读起来也特别的朗朗上口。不过,读了这么多中外有名的诗词歌赋,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豪迈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力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古诗词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博大精深,首首经典,我们要好好的学*它,感受传文化的魅力。

《诗经》读后感5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好象过了三年。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就如你的气息啊,让我怀念。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缠绵,长的可达十多米,茎叶交错攀爬,《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着浓郁香气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一样的东西,用于祭祀。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边的游云,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呼吸空气就是呼吸你。

  顾随先生说,《诗经》中写愉快少,写忧伤多。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更是有别样的心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果实上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春秋时期,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苍耳到处可见,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在水中反复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才不得不食的草。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男人还在远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眺望他回来的方向,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变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马儿都已眼发花,腿摇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诗经》最著名的一道野菜应该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它著名因为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阳山”中那个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抵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被一个捣蛋的女子看到,说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们为什么要吃呢?结果终于是饿死了。好象这样不识大局冥顽不灵的人并不值得同情。《采薇》中远别家人的戍边兵士在归途的风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开花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的最后一章历来被认为是*古诗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战争终将结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什么草儿不枯萎,哪儿有一天不奔波。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忧中有了愤,堪堪乱世,人不如草木。草木还有春来发新伢的机会,我离开家乡离开你,却可能再也不能回来。

  生长在《诗经》中的草,因了我们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伸展出每一个叶片,郁郁葱葱,蔓延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为我们充当最恰当的精神食粮。


《诗经》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诗经名言句子(精选5篇)

  诗经名言句子 1

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

3、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4、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诗经》

5、我行其野,�M�M其麦。《诗经》

6、得妻若此,夫复何求。《诗经》

7、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Y似之。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Y?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宛《诗经》

8、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各,乃敢与君绝。

9、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1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1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1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13、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14、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15、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6、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R。

17、及而携老,老使我怨。

18、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9、鲂鱼�W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你。

20、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21、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郑�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V,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22、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23、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24、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2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g兮,赫兮�I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26、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27、心之忧矣,其毒大苦。

28、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迂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29、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30、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

31、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I兮!�兮�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32、裳裳者华,其叶��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3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4、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出处:诗经

35、一之日�v发,二之日粟烈。出处:诗经

3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处:诗经

37、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出处:诗经

38、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出处:诗经大雅板

39、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出处:诗经

40、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处:诗经

41、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42、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4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4、维以不永伤,维以不永怀。

45、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46、陟彼崔嵬,我马虺�P。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诗经・周南・卷耳》

47、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48、桃之夭夭,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49、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50、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诗经名言句子 2

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国风・卫风》

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6、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风・君子偕老》

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9、愿一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10、我心匪(fěi)石,不可转也。我心匪*,不可卷也。

11、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12、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13、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

14、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Y?

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g兮,赫兮�I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16、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C,为�为�,服之无�尽�

17、于以采蘩?于沼于�b。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18、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19、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I兮!�兮�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20、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2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处:诗经

22、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出处:诗经大雅板

2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处:诗经小雅

25、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行为。――《诗经》

26、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27、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28、终朝采绿,不盈一��。

29、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30、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诗经名言句子 3

1、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3、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4、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5、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6、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

7、国风・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诗经》

8、我行其野,�M�M其麦。《诗经》

9、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

10、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窕纠兮,劳心悄兮《诗经》

11、才说无,便是有。《诗经》

12、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3、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16、终朝采绿,不盈一��。

17、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D》

1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

1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

20、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21、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22、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R。

23、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2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5、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26、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pàn)。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7、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28、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29、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30、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31、我行其野,�M�M其麦。

32、裳裳者华,其叶��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33、巧笑的两靥多好看,水灵的双睛分外娇。

34、彼黍(shǔ)离离,彼稷(jì)之苗。行迈靡靡(mǐ),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5、凤皇于飞,��其羽,亦傅于天。

36、于以采蘩?于沼于�b。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37、�G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n。实命不犹!

38、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39、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u兮�u兮,其之翟也。�I发如云,不屑�也。玉之��也,象之�W也。扬且之��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兮��兮,其之展也,蒙彼绉�,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40、因为恋情不是像金子似的硬性,它是水流与水流的交抱,有明月穿上了一件轻快的云衣,云彩更美,月色亦更艳了。

41、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42、赛因河的柔波里掩映着罗浮宫的倩影,它也收藏着不少失意人最后的呼吸。流着,温驯的水波;流着,缠绵的恩怨。

43、君子于役,不知其明,曷至哉。

4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45、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出处:诗经

46、�兮�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47、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48、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49、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出处:诗经大雅板

50、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5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52、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5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54、君子于役,不知其明,曷至哉。

55、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

56、�i洄从之,道阻且长。�i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57、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58、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5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60、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诗经名言句子 4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3、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4、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5、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

6、嘤其鸣兮,求其友声。《诗经》

7、**谷风,以阴以雨。《诗经》

8、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诗经》

9、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10、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1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

1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14、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

15、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邶风·击鼓》 不论生死离别,都跟你说定 了,我要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16、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7、及而携老,老使我怨。

1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19、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2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1、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22、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23、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24、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25、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26、出自《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27、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28、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29、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30、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

31、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32、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33、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34、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35、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36、你真的不知道我曾经怎样渴望和你两人并肩散一次步,或同出去吃一餐饭,或同看一次电影,也叫别人看了羡慕。

3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38、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39、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40、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41、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作者:诗经 出处:诗经·邶风·击鼓

42、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43、夫妻好合,如鼓琴瑟。——《诗经》

44、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4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46、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47、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48、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49、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50、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诗经名言句子 5

1、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2、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国风・卫风》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5、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6、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

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

8、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经》

9、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1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3、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14、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5、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D》

1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17、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8、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R。

19、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窕纠兮,劳心悄兮。

2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1、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22、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郑�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V,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23、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24、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2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26、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27、凤皇于飞,��其羽,亦傅于天。

28、肃肃兔�D,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29、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30、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31、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32、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

33、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34、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35、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墉风君子偕老》

36、子不思我,岂无他人?出处:诗经

37、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3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处:诗经

39、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出处:诗经

40、该给的'我都给了,我都舍得,除了让你知道我心如刀割、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41、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42、式微,式微,胡不归?

4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4、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45、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诗经・小雅・采薇》

46、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

47、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诗经里最美的爱情句子 句。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48、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49、町疃鹿场,熠耀宵行。

50、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诗经,经:通用5篇

  诗经,经: 1

  《诗经:般

  于皇时周!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

  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

  时周之。

  注释

  1、皇:伟大。时:是,此。

  2、陟:登高。

  3、嶞(堕):低矮狭长的山。乔:高。岳:高大的山。

  4、允:通“沇”,沇水为古济水的上游。犹:通“沋”,沋水在雍州境内。翕:通“洽”;洽水又作合水,流经陕西合阳东注于黄河。河:黄河。

  5、敷:遍。

  6、裒:包聚。时:世。对:封国,疆土。

  7、时:通“侍”,承受。

  译文

  啊辉煌的周朝,

  登上那巍峨的山顶,眼前是丘陵峰峦,

  沇水沋水合水与黄河共流。

  普天之下,所有周的封国疆土,

  都服从周朝的命令。

  赏析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般》是《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见《周颂-我将》篇作品赏析析字)《大武》六成对应六,据《毛诗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说明及《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记楚王之言“武王克商,……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则可确定四篇,另两篇,王国维认为其中一篇即此篇《般》,他并且认为它当是《大武》六成的歌诗,说:“《酌》、《桓》、《赉》、《般》四篇,次在《颂》末,又皆取诗之义以名篇,前三篇既为《武》(指《大武》乐舞,非《周颂》中之《武》篇)诗,则后一篇亦宜然,……至其次第,则《毛诗》与楚乐歌不同,楚以《赉》为第三,《桓》为第六,毛则六篇分居三处,其次则《夙夜》(王氏认为即《昊天有成命》)第一,《武》第二,《酌》第三,《桓》第四,《赉》第五,《般》第六,此殆古之次第,……与《乐记》所纪舞次相合。……《般》云:‘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则与‘六成复缀以崇’(《乐记》中语,全段见《周颂-我将》篇赏析)之事相合,是毛诗次第与《乐记》同,恐是周初旧第,胜楚乐歌之次第(《左传》所引《大武》之次第)远矣。”(《周大武乐章考》)但高亨认为王氏之见过于相信毛诗篇次,他确定《般》是《大武》四成的歌诗,指出从诗中所述,表明“周朝广大的疆土,有小山大山,有小河大河,普天之下包括当时的边疆,都遵奉周朝的命令,很明显是中国统一的景象,是征服南国后的景象”,既然“诗的内容和《大武》舞第四场所象征的故事如此相符合,那末《般》篇是《大武》舞第四场所唱,是《大武》诗的第四章,也是很明显的”(《周代大武乐考释》)。兹从高氏之说,确定《般》是《大武》四成的歌诗。《大武》四成的舞蹈是表现周公东征*乱、至于江南的事迹的。武王崩后周公摄政期间,东南先后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叛乱。据《史记》记载,先有管叔、蔡叔与武庚的作乱,后有淮夷之乱,却没有周公征讨江南叛乱的记载。不过《鲁颂-閟宫》中有“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之句。孟子认为这原是周公说的话、做的事(见《孟子-滕文公上、下》),这正与《吕氏春秋-古乐》中所述相合。看来周公征讨过江南叛乱当为事实。《般》诗就其内容而言,当为天子巡狩时祭祀山河之辞。而所谓巡狩,本来就包括镇压叛乱在内。诗中声称普天之下的疆土都归周室所有,是针对叛乱不服者而发的。所以这首诗当为周公*乱结束时所作。因为诗题名为《般》,“般”为般乐,即盛大的快乐。*乱之后,天下太*,远方邦国悉来朝贺,自然要痛痛快快地大乐一番了。那么,该诗原来大概是周公经过数年*乱之后,在班师回朝的路途中祭祀山川的祷辞。后来又成为《大武》四成的歌诗,用以表现*乱成功。这首诗和《武》一样,是四言七句,语言虽然非常简练,但是用了“高”、“乔”、“敷”、“裒”等表示空间之大的字眼,用了最能体现空间感的山峰河流来实化这种象征、隐喻周室伟大的空间之大,便具有一种雄浑的气魄,体现了圣王天下一统的恢宏之势。

  诗经,经: 2

  《诗经: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1、还:身体轻捷的样子。

  2、遭:相遇。峱:山名。

  3、从:追赶。肩:三岁的兽。

  4、揖:相见时作拱手状的礼节。儇: 敏捷灵便。

  5、茂;美好。

  6、牡:雄兽。

  7、昌:强壮勇 武。

  8、阳:山的南面。

  译文

  你真敏捷又矫健,咱们相遇在峱山。

  共同追赶两野兽,向我行礼夸我好。

  你真英俊又貌美,咱们相遇峱山道。

  共同追赶两雄兽,向我行礼今我好。

  你真强壮又勇武,咱们相遇峱山南。

  共同追赶两只狼,向我行札夸我好。

  赏析

  女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美貌、服饰、气色之类。男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勇武健壮、本领高强。这是天性使然。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当兵,应该闯荡天涯,建功立业,而不应 围着女人的石榴裙打转,不应泡在油盐柴米、锅碗瓢盆、婆婆妈妈之中。如果男人不长胡子,溜肩细腰,面皮白嫩,手无缚鸡之力,嗲声嗲气,应当算作是违背天性的悲剧。

  挽弓当挽强,擒兽要擒王,是男子汉的气度,是真正值得夸赞的力的美。这种力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容貌体态之上,也体现在作派和气度之上。气壮如牛,声如洪钟,膀粗腰圆,虎背熊腰,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泰山压顶不弯腰,刀山火海也敢闯,都体现了力之美的精神,体现了天地间的阳刚之气。

  血气方刚的汉子,纵然可以花前月下,儿女呢喃,卿卿我我, 柔情似水,却断不可因此失去刚毅勇猛的天性。天地间失去了阳刚之气,“如大地上没有了阳光,“体没有了骨架,万物失去了生命,地球的两极失去一极。

  诗经,经: 3

  《诗经: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

  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

  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

  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

  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仇,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

  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

  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

  顺德之行。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

  民各有心。

  于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我心惨惨。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

  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

  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注释

  1、抑抑:慎密。

  2、隅:角,借指品行方正。

  3、职:主。

  4、戾:乖谬。

  5、无:发语词。竞:强盛。维人:由于贤、人。

  6、训:顺从。

  7、觉:通“梏”,大。

  8、訏谟:大谋。命:政令。

  9、犹:同“猷”,谋略。辰:按时。

  10、荒湛:沉迷。湛,同“耽”。

  11、女:汝。虽:惟。从:通“纵”,放纵。

  12、绍:继承。

  13、罔:不。敷:广。求:指求先王之道。

  14、克:能。共:通“拱”,执行,推行。刑:法。

  15、肆:于是。尚:佑助。

  16、沦胥:相率,沉没。

  17、章:模范,准则。

  18、戎兵:武器。

  19、用:以。作:起。

  20、逷:通“剔”,治服。蛮方:边远地区的民族部落。

  21、质:安定。

  22、侯:语助词。

  23、不虞:不测。

  24、易:轻易,轻率。由:于。

  25、扪:按住。朕:我,秦时始作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26、逝:追。

  27、雠:酬,反映。

  28、绳绳:谨慎的样子。

  29、承:接受。

  30、友:指招待。

  31、辑:和。

  32、遐:何。愆:过错。

  33、相:察看。

  34、屋漏:屋顶漏则见天光,暗中之事全现,喻神明监察。

  35、云:语助词。觏:遇见,此指看见。

  36、格:至。思:语助词。

  37、度:推测,估计。

  38、矧:况且。射:通“斁”,厌。

  39、辟:修明,一说训法。

  40、淑:美好。止:举止行为。

  41、僭:超越本分。贼:残害。

  42、鲜:少。则:法则。

  43、童:雏,幼小。此指没角的小羊羔。

  44、虹:同“讧”,溃乱。

  45、荏染:坚韧。

  46、言:语助词。緍:给乐器安上弦。

  47、话言:陈奂《毛氏传疏》:“话,当为‘诂’字之误也。《经典、释文》引《说文》作‘告之诂言’,云:‘诂,故言也。’是陆陆德明、所见《说文》,据诗作‘诂言’,可据以订正。”诂言,老古话。

  48、於呼:叹词。

  49、臧否:好恶。

  50、匪:非。

  51、示:指示。

  52、面命:当面开导。

  53、借曰:假如说。

  54、盈:完满。

  55、莫:同“暮,”晚。

  56、梦梦:同“瞢瞢”,昏而不明。

  57、藐藐:轻视的样子。

  58、虐:“谑”的假借,戏谑。

  59、聿:语助词。耄:年老。

  60、庶:庶几。

  61、曰:语助词。

  62、忒:偏差。

  63、回遹:邪僻。

  64、棘:通“急”。

  译文

  仪表堂堂礼彬彬,为人品德很端正。

  古人有句老俗话:“智者有时也愚笨。”

  常人如果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

  智者如果不聪明,那就反常令人惊。

  有了贤人国强盛,四方诸侯来归诚。

  君子德行正又直,诸侯顺从庆升*。

  建国大计定方针,长远国策告群臣。

  举止行为要谨慎,人民以此为标准。

  如今天下乱纷纷,国政混乱不堪论。

  你的德行已败坏,沉湎酒色醉醺醺。

  只知吃喝和玩乐,继承帝业不关心。

  先王治道不广求,怎能明法利众民。

  皇天不肯来保佑,好比泉水空自流,

  君臣相率一齐休。

  应该起早又睡晚,里外洒扫除尘垢,

  为民表率要带头。

  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

  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

  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

  以防祸事突然生。

  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

  处处温和又可敬。

  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

  开口说话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不要随口把话吐,

  莫道“说话可马虎,没人把我舌头捂”,

  一言既出难弥补。没有出言无反应,

  施德总能得福禄。

  朋友群臣要爱护,百姓子弟多安抚。

  子子孙孙要谨慎,人民没有不顺服。

  看你招待贵族们,和颜悦色笑盈盈,

  小心过失莫发生。

  看你独自处室内,做事无愧于神明。

  休道“室内光线暗,没人能把我看清”。

  神明来去难预测,不知何时忽降临,

  怎可厌倦自遭惩。

  修明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

  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

  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

  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

  胡说羊羔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

  又坚又韧好木料,制作琴瑟丝弦调。

  温和谨慎老好人,根基深厚品德高。

  如果你是明智人,古代名言来奉告,

  马上实行当作宝。

  如果你是糊涂虫,反说我错不讨好,

  人心各异难诱导。

  可叹少爷太年青,不知好歹与重轻。

  非但搀你互谈心,也曾教你办事情。

  非但当面教导你,还拎你耳要你听。

  假使说你不懂事,也已抱子有儿婴。

  人们虽然有缺点,谁会早慧却晚成?

  苍天在上最明白,我这一生没愉快。

  看你那种糊涂样,我心烦闷又悲哀。

  反覆耐心教导你,你既不听也不睬。

  不知教你为你好,反当笑话来编排。

  如果说你不懂事,怎会骂我是老迈。

  叹你少爷年幼王,听我告你旧典章,

  你若听用我主张,不致大错太荒唐。

  上天正把灾难降,只怕国家要灭亡。

  让我就*打比方,上天赏罚不冤枉。

  如果邪僻性不改,黎民百姓要遭殃。

  赏析

  《毛诗序》曰:“《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但古人对此多有争议。《国语-楚语》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道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暬xiè、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三国吴韦昭注:“昭谓《懿》诗,《大雅-抑》之篇也,懿读曰抑。”是以此诗为卫武公自儆之诗,而非剌诗。宋朱熹《诗集传》也持此观点,云:“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而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驳《毛诗序》道:“刺王则刺王,自警则自警,未有两事可夹杂为文者。”*人亦多以为此系刺诗而非自儆之诗。其实《毛诗序》之说并无大误,只是措辞有些欠妥,如说成“卫武公藉自警以刺王”,就圆通无碍了。因为自儆与刺王两事看似无关,实则“乃诗人之狡猾手法,恰当赅括在奴隶制社会诗人首创主文谲谏技巧之中”陈子展《诗经直解》。

  至于所刺的周王是否如《毛诗序》所说是周厉王,宋代以来学者对此考辨已详。宋戴埴《鼠璞》说:“武公之自警在于髦年,去厉王之世几九十载,谓诗为刺厉王,深所未晓。”清阎若璩《潜丘剳记》说:“卫武公以宣王十六年己丑即位,上距厉王流彘之年已三十载,安有刺厉王之诗?或曰追刺,尤非。虐君见在,始得出词,其人已逝,即当杜口,是也;《序》云刺厉王,非也。”他们都指出《抑》不可能是刺厉王。清魏源《诗古微》进一步分析说:“《抑》,卫武公作于为*王卿士之时,距幽王、没三十余载,距厉王、没八十余载。‘尔’、‘女’、‘小子’,皆武公自儆之词,而刺王室在其中矣。‘修尔车马,弓矢戎兵’,冀复镐京之旧,而慨*王不能也。”魏氏认为此诗所刺的周王不是厉王也不是幽王,而是*王,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周*王就是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幽王昏庸残暴,宠爱褒姒,最后被来犯的西戎军队杀死在骊山。幽王死后,宜臼被拥立为王。公元前770年*王二年、,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以武力护送*王到洛邑,东周从此开始。其时周室衰微,诸侯坐大。*王施政不当,《王风-君子于役》、《王风-扬之水》就是刺*王使“君子行役无期度”,“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申国、”之作。而此诗作者卫武公则是周的元老,经历了厉王、宣王、幽王、*王四朝。厉王流放,宣王中兴,幽王覆灭,他都是目击者,*王在位时,他已八九十岁,看到自己扶持的*王品行败坏,政治黑暗,不禁忧愤不已,写下了这首《抑》诗。

  诗的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章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在卫武公眼中,周*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是非常希望*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的,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

  第二章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第三章转入痛切的批评,“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虽惟、湛乐从纵、”、“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一下子列举了*王的六条罪状,可谓怵目惊心,仿佛是交响乐中由曲调和缓的弦乐一下子进到了音响强烈的铜管乐,痛之深亦见爱之深。第四章“首三句有挽回皇天之意,亦明其为王言之”陈子展《诗经直解》、,再转回正面告诫,要求执政者从自儆角度说是卫武公,从刺王角度说是周*王、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整顿国防随时准备抵御外寇。“用戒戎作,用逷蛮方”两句,对幽王覆灭的隐痛记忆犹新,故将军事部署作为提请*王注意的重大问题。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诗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作者特别在对待臣民的礼节态度,出言的谨慎不苟这两点上不惜翻来覆去诉说,这实际上也是第二章求贤、立德两大要务的进一步体现。后来孔子所谓的“仁恕”之心,以及传统格言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启发,已经在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发,从这一点上说,卫武公可称得上是一个伦理家、哲学家。在具体的修辞上,作者在纯粹的说理句中,不时注意插入形象性的语句,使文气不致过于板滞,可渭深有匠心。如第五章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是对比中的形象,第六章的“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是动作中的形象,第七章的“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与第八章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比喻中的形象,而“彼童而角,实虹小子”以无角公羊自夸有角的巧喻刺*王之昏聩,尤为神来之笔,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之与《小雅-宾之初筵》“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句相提并论,说此诗“是无角者而言其有角”,《宾之初筵》是“有角者而欲其无角”,“二者相参,足见诗人寓言之妙”。

  第九章至末章是诗的第三部分。在反覆申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之后,卫武公便恳切地告诫*王应该认真听取自己的箴规,否则就将有亡国之祸。“荏染柔木,言緍之丝”为诗中惟一用兴法的两句,兴又兼比,拿有韧性的木料才能制作好琴,而上等的制琴木料还应配上柔顺的丝弦作比方,说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的启发,可谓语重心长。而作为对比的“其维愚人”、“其维哲人”几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这样的意思:大王啊,您听我的话就是明主,您不听我的话就是**,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潜气内转,柔中带刚。下面第十章“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用两个递进式复句叙说,已是后世扇面对的雏形,极其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功勋卓着的老臣恨铁不成钢的忧愤。而第十一章连用四组叠字词,更增强了这种忧愤的烈度。于是末章作者再一次用“於乎小子”的呼告语气作最后的警告,将全诗的箴刺推向高潮。“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就如《大雅-荡》的结尾“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样,是痛心疾首的悲叹。今天的读者面对这样的忧愤之词,仍觉惊心动魄,不知当时周*王读此诗会有什么反应。但不管效果如何,此诗“千古箴铭之祖”吴闿生《诗义会通》、的地位当是无法动摇的。并且,除了从文学角度说《抑》自有其审美价值外,从语言学角度说,它又是一座相关成语的矿藏,“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投桃报李”、“耳提面命”、“谆谆告戒”等相关成语,都出自此篇。

  诗经,经: 4

  《诗经: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

  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1、丰:丰满,标致。

  2、俟四:等候。

  3、送:从行。致女曰送,亲迎曰逆。

  4、昌:健壮,棒。

  5、将:同行,或曰出嫁时的迎送。

  6、锦:锦衣,翟衣。褧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7、叔、伯:此指迎亲之人。

  8、行航、:往。

  9、归:回。一说指女子出嫁。

  译文

  你的容貌真丰润啊,

  在巷口等我去成婚啊。

  我真后悔当时没跟从啊!

  你的体魄多魁伟啊,

  在堂上等我去结亲啊。

  我真后悔当时没相随啊!

  身穿锦缎嫁衣裳,

  外披薄薄纱罩衫。

  叔呀伯呀快快来啊,

  驾车接我把路赶。

  外批薄薄沙罩衫,

  身穿锦缎嫁衣裳。

  叔呀伯呀快快来啊,

  驾车接我去你家。

  赏析

  《丰》为郑风的第十四首。这首写一位女子当初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与相爱的人结婚,感到非常悔恨。如今,她迫切希望男方来人驾车接她去,以便和心上人成婚。古代论者对此诗的解释,无论是说“刺乱也。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毛诗序》,还是说“妇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妇人以有异志不从。既则悔之,而作是诗”《诗集传》、,都是指责女子有淫行。他们或误会诗旨,或出于道学家的偏见,不可能予以正确的评论,在此可以不必深论。当代有些学者分析诗中女子未能跟心爱的人结婚而悔恨,其原因可能是当男子向她求婚时,“她不理睬”、“与爱人赌气”,好像责任还是在女子身上。而陈子展先生则认为:“《丰篇》,盖男亲迎而女不得行,父母变志,女自悔恨之诗。”《诗经直解》、这就是说,责任在女子的父母身上。这种说法是有启发的。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能自主的,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里。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但只要父母不赞成这桩婚事,他们就无法成亲。这对男女双方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多么巨大的创伤。面对父母的阻挠,他们可能决定一起私奔,也可能是双双殉情,以示反抗。而《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个屈从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没有对抗父母的干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

  虽然,她未能与心上人结合,但她对心上人的挚爱之情却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深切了。在她的脑海里,爱人的容貌是那样的丰满美好,体魄是那样的健壮魁伟。想起这些,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法消解的悔恨之情!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爱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她去成亲,幸福生活仿佛在向她招手。但却因父母的变卦,最终她没有能跟他走。如今悔恨之余,她要作最后的努力,呼唤爱人重申旧盟。她幻想自己穿上了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迫不及待地呼唤男家快来人驾车迎接她过门去成亲。这种由满腹悔恨引起的对幸福生活无限向往的强烈感情,在诗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应该指出,诗中抒情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现实中是一种无望的追求。她其实并没有找到越过急流险滩通向幸福彼岸的渡船。在诗中,读者充分了解她的怨恨之情是对着她父母的,但却无法知道她有什么办法能改变父母的态度。她只能幻想有朝一日她的心上人派人来把她迎娶过去。看来等待她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首诗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

  抒情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是深沉的,对自己屈从于父母的意志流露出极度的悔恨,希望爱人重申旧盟心情表达得极其迫切,一句话,直抒胸臆,酣畅淋漓为此诗抒情的一大艺术特色。一、二两章中抒发的未能与爱人结合的悔恨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叹息声;三、四两章中抒发的迫切想与爱人结合的向往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呼唤声。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极其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抒情主人公由深深的悔恨而引起的向往幸福生活的幻觉,这种悲剧意味极浓的感情大跳跃,读者读后不能不为之动容。

  诗经,经: 5

  《诗经:酌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々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注释

  1、於:叹词。铄:美,辉煌。王师:王朝的军队。

  2、遵:率领。养:攻取。晦:晦冥,黑暗。

  3、纯:大。熙:光明。

  4、是用:是以,因此。介:助。

  5、龙:借为“宠”。荣,荣幸。

  6、蹻蹻:勇武之貌。造:借为“曹”,众,指兵将。

  7、载: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称。

  8、实:是。公:指周公、召公。允:借为“统”,统领。

  译文

  王师美哉多英勇,率领他们荡晦冥。

  天下大放光明时,伟大辅佐便降临。

  我今有幸享太*,朝中武将骁且劲。

  现将职务来任命,周公召公作领军。

  赏析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可参看《周颂-我将》一篇的作品赏析析字)《大武》五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负责镇守东南、召公镇守西北,即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閟宫》)。楚先祖熊绎此时受封于丹阳(今秭归附*),为子爵,盖亦有协助镇守江南的用意。就《酌》诗的内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颂王师的战绩,并对统兵出征的统帅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颂周公。后三句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当然,这时仍是周公摄政,但任命之事则不能不以成王的名义,告庙仪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该诗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实际上还是周公。《酌》向来多被认为是周公的乐舞(如郑笺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也可证实这一点。前人或以为此诗是颂武王伐殷的,但武王并无“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诗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纣王。故不从。诗名为“酌”,《毛序》以为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云:“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灵,说明该诗是灌祭祖先时所唱的歌。以歌诗而言则曰《酌》,以乐舞而言则曰《勺》,《仪礼》、《礼记》皆言舞《勺》,《勺》即《酌》。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礼记》)《内则》曰:‘十三舞《勺》。’又:‘成童舞《勺》舞《象》。’……《勺》为武舞,其诗为《酌》之章。按诗歌之节以为舞,列为学校普通教科,故曰成童则舞《勺》舞《象》。”可见《酌》作为乐舞,在当时是与《象》舞一样颇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为《大武》的一成与其他五成合起来表演,就像现代舞剧中的一场,也可以单独表演。具体的舞蹈动作,《周颂-我将》一篇对《大武》的全面介绍。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原为《孙子》中语)的评语以为启发,恐怕读者对其前半部分弦乐柔板般的从容与后半部分铜管乐进行曲般的激昂就会有一定的感悟。欣赏《颂》诗,所当留意之处,就在这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