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日期: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1

  一、理解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

  2、教师指点:

  (1)出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课件出示)

  (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2)介绍丝绸之路。(书本第9页资料袋)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有3个要求。(课件出示)

  (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三、检查字词预*情况(字词见资料汇总1“识字教学”)

  1、抽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无拼音时)

  2、抽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拼音时)

  3、难写字指导(根据预*时抄写情况)

  3、抽读词语盘点中词语

  5、抽读补充词语

  6、出示文中多音字词语及句子。

  7、理解部分词语意思(大部分放到段落学*中理解)

  四、理清思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检查预*中分段情况)

  1、初步说说文章大意(围绕课题选择了哪些材料)(完成阅读提示1问题)

  (1)大致说。

  (看见石雕引起遐想 故事 历史意义 回到群雕)

  (2)教师指点(课件出示)

  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古朴典雅),引起人们(遐想):公元前(115)年,(*使者)和(安息国将军)在安息边境(互赠礼品);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繁荣)。两千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还会引起(遐想)。

  2、交流预*中的分段。(理清思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课件出示)

  教师指点(段意是初步的,可用小标题,完整段意放到具体学*中再概括)

  第一段(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古朴典雅,引起人们遐想

  第二段(2—12):*使者和安息国将军在安息边境互赠礼品。

  第三段(13):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繁荣。

  第四段(14):两千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还会引起遐想。

  五、完成阅读提示2问题。(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读了本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说。

  3、引导学生讨论:读了本文,你觉得“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找到全文的中心句。

  4、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概括。

  (1)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伟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件出示)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六、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学*第2段)

  (1)抽读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思考: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

  (3)教师指点:

  ①按事情发展顺序列出提纲,

  迎候——出现——列队、奏乐——问候——互赠物品——表演魔术

  ②读一读,说说感受到什么(隆重、热情)(感受彼此间友谊。)

  ③小结:有感情地读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④理解“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学*13段)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13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4)小结: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七、学*首尾段

  1、有感情朗读首尾段,再次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

  2、学*写作方法

  (首尾呼应)

  八、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说明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2、领会现代意义

  (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九、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3、练*纸部分作业。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2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学生展示法、分析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学*法 。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实施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约1分钟)

  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揭示目标(约1分钟)

  我们刚才领略到的是今天的丝路风光,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设计意图:《西游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迈动听的主题歌曲,能够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在欣赏今天的丝路风光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约3分钟)

  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 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什么叫丝绸之路?

  2) 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 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1)提问: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

  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悉路线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交流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学*,突破难点:(约10分钟)

  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失了呢?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讨论,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台,让学生通过展示体验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通过拓展,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古今对比,感悟新知(约6分钟)

  1.过渡: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

  2.展示: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锻练了分析对比能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约3分钟)

  讨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从发展旅游业角度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五)回顾总结,概括要点(约2分钟)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约5分钟)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略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佳。

  (七)板书设计,知识结构。

  (八)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成功之处:知识的学*融入有竞争性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中,是本课最大的成功点。由于学生对事物好奇心强,又喜欢挑战自我,参与活动热情很高。

  “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教学形式也是本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在挑战时,学生们先在小组内模拟演练,让每一个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然后推选出最有实力的人参加全班竞选,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使他们群策群力,互相协作,使课堂真正成为一种合作、和谐、团结的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

  不足之处:学生查询的资料如果再精练一点,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3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丝绸之路》教案。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只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活的思想体验。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的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对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话引入

  1.引入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着无数的骆驼和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和文明,它是东西文化的通道,教案《《丝绸之路》教案》。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一起走进--丝绸之路。

  2.齐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了,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预*情况。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听了这话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诉自己的观点。

  三.深入课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史,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3)小结。

  一条路,大同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朗读*使者的话--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

  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啊?再次有感情的朗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5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 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书写生字

  1、自己学*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将相和》教学反思《把铁路修到*去》课文理解《珍珠鸟》课堂实录20珍珠鸟简案猴王出世《半截蜡烛》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案例《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认为是难课的理由):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说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预*情况,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 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 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 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 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 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 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 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 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 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 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4、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5、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将相和》教学反思《把铁路修到*去》课文理解《珍珠鸟》课堂实录20珍珠鸟简案猴王出世《半截蜡烛》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案例《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五)份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丝绸之路》教案。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只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活的思想体验。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的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对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话引入

  1.引入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着无数的骆驼和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和文明,它是东西文化的通道,教案《《丝绸之路》教案》。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一起走进--丝绸之路。

  2.齐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了,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预*情况。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听了这话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诉自己的观点。

  三.深入课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史,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3)小结。

  一条路,大同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朗读中国使者的话--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

  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啊?再次有感情的朗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2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一)学*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学*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学*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灯)

  提示:

  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

  绘画

  ,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xq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

  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

  总结

  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问题】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大陆桥横穿大陆,比绕道海路*得多,一般比传统的海运路线缩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陆桥运距较*,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到车,中间环节少,运行速度快,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途中运输时间。)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国、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

  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更加贴*历史。贴*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 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5

  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中国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张骞时间目的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解释

  “护”:带兵监护,“都护”:总监护,西域都护:监护西域各国

  显示P92《西汉疆域图》,学生回答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管辖的地理范围及作用。

  回顾张骞通西域意义,导入下一目内容。

  二、丝绸之路

  导入: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张骞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展示地图册P29“丝绸之路”,让同学们了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1)展示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显示《丝绸之路》图,由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名称由来及路线。

  (2)结合地图册“丝绸之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指出这条路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到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仅仅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

  3.让学生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经营西域

  本子目属于自学内容,但东汉与西域交往的情况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图片,由学生说出有关班超的故事。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优秀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让学生当堂自学并简单介绍班超和甘英经营西域的情况,最后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归纳得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教师总结:

  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同西北边疆的联系;同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艺术等)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探究:

  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的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

  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菁华9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灯)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印度、希腊、*,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

  总结: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问题】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大陆桥横穿大陆,比绕道海路*得多,一般比传统的海运路线缩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陆桥运距较*,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到车,中间环节少,运行速度快,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途中运输时间。)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

  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更加贴*历史。贴*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突出自主学*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台,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1、学*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2~13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3、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七、练*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⑵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通过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情境导入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出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汇报交流,感悟语言

  (一)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相机出示以下句子:

  1、“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读。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

  (2)指名读,生评价。

  (3)齐读。

  (二)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学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想象张骞回到长安的样子。

  (二)观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持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 自由读。

  2、 指名读,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

  一、谈话导入

  1、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xx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

  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

  (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学*课文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

  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

  3、丝绸不仅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丝绸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

  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

  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

  (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3、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这样一条危险的、远隔万里的道路是谁开辟的呢?(板书:张骞)哪句话在写?哪些段落又在详细写?

  4、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有何联系?是如何联接的?

  (像这样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起来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学*5———7自然段

  1、张骞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容易吗?同学们在品德课上对这个故事已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

  2、课文中都是怎么介绍的?默读5————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用——勾画出来。

  3、学生交流:

  (1)“他渡黄河、过沙漠……日夜兼程……当了俘虏。”体会刚开始的条件的恶劣都不是真正的困难,遇到匈奴才是真正的困难。板书:日夜兼程当了俘虏

  (2)“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他的意志坚定,时刻都想着未完成的事业。板书:等待准备

  “……逃走……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板书:逃走

  “终于到达……”板书:到达

  (5)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他的这一路历程?板书:“历尽千难万险……”

  (6)面对这长达13年的困难,张骞为什么还是那么坚定?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学*到这儿,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一趟,张骞除了收获面对困难的信心,还收获了什么?

  (四)学*第8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话,用——画出来。

  (“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读,“丝绸之路”是什么的纽带?板书:交流与发展)

  2、自由读:交流与发展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现的?交流的什么?(物产与文化)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交流吗?如果没有交流社会会怎么样?(不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华

  1、丝绸的出名源于“丝绸之路”,*在世界上举世闻名也源于“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在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2、你还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说一说?

  3、学*了《丝绸之路》,请你当一当导游,把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听。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交流: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3)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5.想象说话,朗读指导。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欣赏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张骞与丝绸之路

  从都城出发

  渡过黄河

  进入沙漠

  不幸被俘

  忍受屈辱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交流: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3)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5.想象说话,朗读指导。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欣赏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张骞与丝绸之路

  从都城出发

  渡过黄河

  进入沙漠

  不幸被俘

  忍受屈辱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⑵ 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

  (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安息国与*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3、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⑴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⑵ 相机介绍:

  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⑶ 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③ 再读全文,谈感受。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精读课文,交流体会

  幻灯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丝绸的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丝绸的店铺。而当时*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总结全文。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是古老的*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预*情况,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4、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5、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书写生字

  1、自己学*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说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菁华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猫。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读题。

  二、学*生字词

  (一)黑板上学*生字。

  (二)看投影,读词语。

  三、学*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对猫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2.今天我们来学*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读第1-3自然段,找一试,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师提炼要点,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胆小勇敢

  3、自由读第1自然段表现猫“古怪”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读时的感受。

  4、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体会古怪。

  (1)抓住“乖”,类比生活体验,品味读好写猫“老实”的句子。

  (2)品味猫贪玩表现时引导想象:猫贪玩出走后,会有谁用什么方呼唤猫回来?

  (3)品味“屏息凝视”

  ①结合插图先说说什么叫“屏息凝视”。

  ②“屏息”是否就是不呼吸了呢?

  ③连几乎听不到的呼吸声都要控制,那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生练读)

  ④同学们,我们找准目标,屏息凝视,体验10秒钟。交流感受

  ⑤体会“一连”“非……不可”:同学们,“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按三个钟头来算吧,三个钟头是多少分钟?(180分钟)又是多少秒?(10800秒)是10秒钟的多少倍?(1080倍)而我们刚才才体验了10秒钟啊!(生激情朗读)

  (4)小结:在尽职这一点上,我们大家都该向猫学*。

  5、整体回顾读第1自然段,体会猫的确古怪,但又着实可爱。

  6、自由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哪儿写得好,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7、多种形式理解读含有“蹭、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等重点词语的句子。

  8、总体赏读,熟读成诵。

  三、小结。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

  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学案

  (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

  2.导学案

  (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

  (2)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刘备用“鱼”和“水”来比喻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反映了什么?

  通过本文,你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吗?

  ③师生交流

  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相同吗?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含义?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恭恭敬敬”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快步”一词突出了刘备怎样的心情?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课文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5)理解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课堂检测:

  1.读一读,画出汉字的正确读音。

  时辰(chen chéng) 晌(shǎng xiǎng)午 策(cè chè)略

  没有见着 (zhe zháo zhuó) 山冈 (gāng gǎng)

  茅塞(sāi sài sè)顿开

  2.我会填

  三( )茅庐 青翠欲( ) ( )( )起伏

  秀丽( )人 群雄( )争 茅塞( )开

  3.想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 )得( )——如鱼得水 ( )进曹营——一言不发

  ( )之心——路人皆知 ( )穿针——大眼瞪小眼

  ( )借荆州——想借不想还 ( )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 )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七、课外拓展:

  认真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刘备听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丛书阅读

  1. 自读主题学*丛书《携情走千古》之“三国群英荟”中的《桃园三结义》、《张飞认输》、《过五关,斩六将》。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4. 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读下面的话,说说每句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尊重人才 诸葛亮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敬)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内容,由《忆江南》体会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由《清*乐》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适悠闲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查找有关资料,阅读有关词作,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江南春天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

  1.投影。

  2.范读磁带、配乐磁带。

  3.搜集有关两首词及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

  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

  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我们本节课将要学*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

  二、检查预*,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4.指导背诵。

  (1)再读体会。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

  投影出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学生反复读,老师作简要介绍。

  五、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并把想象的画面画下来。

  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词仿佛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这节课我们又将学*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乐村居》,继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清*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1)学生说,引出“村居”。

  (2)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作品及作者。

  (3)老师补充: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清*乐”是词牌名,这首词还有一个题目就是“村居”,即乡村农家居住的地方。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注意“媚、媪、剥”三个字的读音。

  5.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出示字词卡,指名认读。

  疾茅檐鸡笼剥莲蓬

  (3)写字指导:“茅”字不要掉了最后一笔“撇”;“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三、细读,理解词意。

  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讨论上片。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屋的屋檐。

  “茅檐”“溪上”“青青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农村的特有景色: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2)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作者被这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即南方乡音。

  相媚好:听到用吴地方言对话的声音,倍感亲切悦耳。(谁在说话?翁媪:分别指老年男子、老年妇女。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这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正当我陶醉于这幽美的自然环境中时,突然听到有人用南方乡音交谈的声音,多么柔和而亲切啊。循声看去,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这么温馨惬意,亲密无间,到底是谁家的老人呢?

  猜想:老人生活怎样?他们与下片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关系呢?

  3.讨论下片。

  (1)读下片。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

  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小儿子年龄最小,这里特别写到的是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样子,生动传神,一个“卧”字,表现出了小儿“无赖”的神态。)

  4.再读这首词,说说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是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也写得这样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四、品读,领会诗情。

  1.配乐再读词,你感觉到词中哪几处写得最有情趣?

  2.指名学生说,并讲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1)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走入作者的内心同作者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这首词。

  五、赏读,拓展延伸。

  清*乐(辛弃疾)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清*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

  柳边飞鞚(kòng),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溪上青青草

  翁媪吴音相媚好

  锄豆编笼卧剥莲蓬醉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泛滥”“心安理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鹿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智慧死里逃生,讽刺愚蠢的鳄鱼的。

  (3)理解“贪婪者总是愚蠢的”这句话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促思,体会鹿的聪明。通过分角色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表演、表达等综合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鹿的赞叹和敬佩。

  (2)教育学生不能贪婪,遇事要认真思考。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慌张,要动脑筋,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重难点、关键

  1.理解“贪婪者总是愚蠢的”这句话的意思。

  2.知道鹿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智慧死里逃生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1.鹿和鳄鱼图片。

  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学。

  1.教师出示鹿和鳄鱼的图,板书“鹿和鳄鱼”,启发谈话: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动物在一起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鹿被鳄鱼吃了)

  2.教师:那如果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呢?(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

  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同学们,鹿和多么温顺、而鳄鱼却多么的凶残。一条鳄鱼,鹿就必死无疑,更别说是一千条了。可是,今天的这只鹿非但没有死,反而把这一千条鳄鱼愚弄了。这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就去了解这个故事。

  (从题目入手,抓住鹿和鳄鱼这两种动物的品行以及数量上的明显悬殊,让学生想象后果,教师再通过结果的反差,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兴趣)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

  (1)互相检查预*时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确。

  2.教师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字音:“曾”“伺”是*舌音,“曾”还是多音字,在文中读“zēng”。”“蠢”是卷舌音。

  字形:“鹿”是半包围结构,的,里面注意不能多一横;“毒”要注意“母”的笔画顺序;“延”字不能写成廷”字,注意区别“虚”和“虑”。

  (2)教师再出示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一读。

  3.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4.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一天,一只鹿被困在孤岛上,遇到了一条老鳄鱼。老鳄鱼想吃这只鹿,鹿想办法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然后从它们的背上逃到了岸边。鳄鱼为了报复这只鹿,假装木头浮在水面上,结果被鹿识破了,还被鹿嘲笑)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在说一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合作意思、概括能力等)

  三、教师提纲辅导,学生复述课文。

  1.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这个故事可有意思了,你们想把它讲给爸爸妈妈或是其他人听吗?(想)那,我们现在就来试着说一说这个故事。

  2.教师出示提纲,要求学生照着提纲自己说一说。

  提纲:

  (1)鹿被困在一个孤岛上,一条老鳄鱼想吃掉鹿。

  (2)鹿说自己有毒,如果是一条鳄鱼吃就不会中毒。老鳄鱼不相信。

  (3)鹿要说老鳄鱼找不到一千条鳄鱼,老鳄鱼为了争口气,召来了一千条鳄鱼。

  (4)鹿要求一字排开,数一数是不是一千条鳄鱼。鳄鱼按要求办,排到了河对岸。

  (5)鹿踩到鳄鱼背上,数着数着逃到了岸边。老鳄鱼想伺机报复。

  (6)老鳄鱼伪装木头被鹿揭穿,众人嘲笑老鳄鱼。

  3.指名说一说,集体评议。

  4.教师指导学生适当地配上表情或动作复述课文。

  5.再指名复述课文。

  (进行复述练*,让学生在说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指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这是一只鹿。

  这是一条条鳄鱼。

  2.教师小结:

  同学们,一只鹿居然能从一条老鳄鱼、一千条老鳄鱼的口中逃走,多聪明啊!鹿是怎样让自己逃离虎口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这篇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的生字新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把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读一读,写一写。

  高高兴兴怒气冲冲不动声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句子。

  1.一条老鳄鱼游*小岛对鹿说:“我要吃掉你!”

  2.“看来,这条小河根本招不来一千条鳄鱼,对吧?鹿故意装出瞧不起的样子。

  3.“你数吧!”鳄鱼大叫起来,“快点,我们都饿坏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课文内容,体会鹿的聪明。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启迪教育学生。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鳄鱼、鹿等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本课生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和书写。

  2.教师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一天,一只鹿被困在孤岛上,遇到了一条老鳄鱼。老鳄鱼要吃这只鹿,鹿想办法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然后从它们的背上逃到了岸边。鳄鱼为了报复这只鹿,假装木头浮在水面上,结果被鹿识破了,还被鹿嘲笑)

  3.教师导入新课:鹿是想出了什么办法死里逃生的呢?请大家读课文,想一想。

  二、继续学文,体会鹿的机智。

  1.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

  2.指名反馈:鹿想出了什么办法让自己脱离危险的?(教师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句子说:鹿让一千条鳄鱼搭成桥,然后从鳄鱼背上走到了对岸。)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鹿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计策的?

  4.指名反馈,学生互相补充。

  (1)骗老鳄鱼说自己有毒,如果是一千条鳄鱼吃就不会中毒。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

  (2)老鳄鱼不相信鹿,它就用激将法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

  (3)要求鳄鱼们一字排开,它要亲自数一数。

  5.教师小结:多么聪明的鹿牙。遇到危险,它冷静思考,临危不惧,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死里逃生。真是太了不起了。

  6.教师导读:课文还讲了一件事情,也体现了鹿的聪明过人?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7.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反馈。(当老鳄鱼伪装木头要报复它的时候,它说:“如果真是根木头,他就会朝我漂过来;如果是条与愚蠢的鳄鱼,就会留在原处。”结果鳄鱼居然向它游去)

  8.教师总结:这条老鳄鱼实在是太愚蠢了,它为什么会这么愚蠢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9.教师出示文中的有关句子,引导学生了解句子的意思。

  “贪婪者总是愚蠢大。“

  (1)引导学生理解“贪婪”的意思。(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

  (2)文中的老鳄鱼极力希望得到什么?(指名反馈:吃掉鹿)

  (3)教师:是呀,正是因为它一心想吃掉鹿,所以对问题不加思考,不思考的人自然会变得愚蠢。

  (以学生的字读感悟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解答问题,在探究鹿识怎样一步一步地实行自己的计策问题中,逐步深入理解内容,体会鹿的聪明和鳄鱼的愚蠢)

  三、总结全文,角色表演

  1.教师指名说一说:同学们,读了全文,你对鹿或鳄鱼说什么呢?(一是对鹿的称赞,二是对鳄鱼的规劝:不能太贪婪,要勤于思考)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3.指派小组上来表演,其他的评议,一起导演这个故事。

  4.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5.再指派小组上来表演,其他的评议,和前面一次的表演做对比,强调导演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贪婪者总是愚蠢大。我们要像鹿那样,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只要勤动脑筋思考,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够成为一个聪明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演给其他小朋友看。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ǎngfànèdúyánchángqiānxū

  二、用下列词语造句

  一边……一边……:

  如果……就……:

  板书设计

  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

  聪明愚蠢

  (死里逃生)(被嘲笑)

  课后练*解答

  第一句:恶狠狠

  第二句:蔑视的语气、满不在乎的语气

  第三句:不耐烦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5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要求在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意义,(*作训练)《这件事____》。

  2、指导把事情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重点:初步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难点:学会 在生活中发现小事的意义,并回忆起有意义的细节。

  教学过程:

  1、读“参考片断”,自悟*作选材要求。

  (1)交流自司的本次人*作选材要求。

  (2)教师总结:事情并不轰轰烈烈,但是体现了李洁为同学服务的好思想。

  2、学生交流想琯的材料,结合“*作提示”进行一一判别。

  (1)交流想写的生活小事,教师板书罗列。

  (2)结合“*作提示”,进一步明确*作选材要求是选择能引起读者思考的生活小事,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作训练)《这件事____》》。

  (3)根据对选材的认识,自己判断材料是否合适。

  (4)交流选定材料,教师随机在板书上增删,并让改过的同学说说思考过程。

  3、再读“参考片断”,悟写具体的方法。

  (1)“参考片断”主要抓住的是人物的行为来写具体的。

  (2)指导发现自己选定材料写具体的方法。

  写具体的方法不上把人物的行为,动作写具体。事例不同写具体的角度就不同。比如“*作提示”上提到 的‘有个同学晚上只顾看电视,不做作业,教师查问时他还撒谎“这个事例,就可以人物的神态和语言上做文章。

  (3)学生回忆可以刻画具体的细节,并交流。

  4、学生试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评价典型的*作,指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2、拼凑修改*作的*惯。

  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回,发现典型*作供集体评议用。

  2、集体评议。

  标准:①选择的材料是否有一定意义,能否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写具体的角度是否选择正确,有否写具体。

  评议是否流畅、优美。

  3、学生评议,教师随机按标准点拨,鼓励学生的的闪光点引导修改。

  4、学生各自修改草稿。

  5、将作文抄入作文本。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丝绸之路教案 (菁华6篇)

丝绸之路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一)学*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学*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学*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丝绸之路教案2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汲守庆)

  B案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

丝绸之路教案3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复*、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丝绸之路教案4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一)学*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学*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学*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丝绸之路人教版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丝绸之路教案5

  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丝绸之路教案6

  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 1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7个生字、会认的10个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

  一、谈话导入

  1、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

  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

  (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学*课文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

  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

  3、丝绸不仅在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丝绸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中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

  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中国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

  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

  (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3、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这样一条危险的、远隔万里的道路是谁开辟的呢?(板书:张骞)哪句话在写?哪些段落又在详细写?

  4、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有何联系?是如何联接的?

  (像这样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起来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学*5———7自然段

  1、张骞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容易吗?同学们在品德课上对这个故事已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

  2、课文中都是怎么介绍的?默读5————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用——勾画出来。

  3、学生交流:

  (1)“他渡黄河、过沙漠……日夜兼程……当了俘虏。”体会刚开始的条件的恶劣都不是真正的困难,遇到匈奴才是真正的困难。板书:日夜兼程当了俘虏

  (2)“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他的意志坚定,时刻都想着未完成的事业。板书:等待准备

  “……逃走……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板书:逃走

  “终于到达……”板书:到达

  (5)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他的这一路历程?板书:“历尽千难万险……”

  (6)面对这长达13年的困难,张骞为什么还是那么坚定?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学*到这儿,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一趟,张骞除了收获面对困难的信心,还收获了什么?

  (四)学*第8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话,用——画出来。

  (“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读,“丝绸之路”是什么的纽带?板书:交流与发展)

  2、自由读:交流与发展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现的?交流的什么?(物产与文化)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交流吗?如果没有交流社会会怎么样?(不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华

  1、丝绸的出名源于“丝绸之路”,中国在世界上举世闻名也源于“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在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2、你还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说一说?

  3、学*了《丝绸之路》,请你当一当导游,把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听。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中国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中国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 4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突出自主学*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台,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1、学*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2~13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3、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七、练*设计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 5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学生展示法、分析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学*法 。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实施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约1分钟)

  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揭示目标(约1分钟)

  我们刚才领略到的是今天的丝路风光,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设计意图:《西游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迈动听的主题歌曲,能够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在欣赏今天的丝路风光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约3分钟)

  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 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什么叫丝绸之路?

  2) 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 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1)提问: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悉路线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交流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学*,突破难点:(约10分钟)

  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失了呢?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讨论,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台,让学生通过展示体验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通过拓展,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古今对比,感悟新知(约6分钟)

  1.过渡: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

  2.展示: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锻练了分析对比能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约3分钟)

  讨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从发展旅游业角度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五)回顾总结,概括要点(约2分钟)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约5分钟)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略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佳。

  (七)板书设计,知识结构。

  (八)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成功之处:知识的学*融入有竞争性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中,是本课最大的成功点。由于学生对事物好奇心强,又喜欢挑战自我,参与活动热情很高。

  “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教学形式也是本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在挑战时,学生们先在小组内模拟演练,让每一个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然后推选出最有实力的人参加全班竞选,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使他们群策群力,互相协作,使课堂真正成为一种合作、和谐、团结的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

  不足之处:学生查询的资料如果再精练一点,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