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琥珀》教学反思 (菁华9篇)

日期:

《琥珀》教学反思1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本节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探究。

  第一步:自己独立学*时出示三个问题:

  1、这块护坡有什么特点和价值?

  2、琥珀的形成经历哪两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

  3、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

  提示学生找一找、划一划、理一理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关键重要的句段,进行概括、批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10分钟。

  第二步:让学生在小组中解决自己学*中的困难,总结琥珀形成的条件。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汇报。对学生的学*成果进行展示、补充、完善

  不足:由于前面复*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边的“当堂积累”任务未能在课内落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

  反思《琥珀》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

  《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课件的运用

  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

  不足之处:

  本节课时间比较紧,拓展部分没能按计划让学生进行写作与点评。

  可以再用半节课,抽查学生的写作情况。

《琥珀》教学反思2

  教学《奇异的琥珀》我努力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尽力把读的时间,说的机会,问的权利,评的自由还给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以问题为纽带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在课堂中学生若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他们更多的为问题,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这里的“问题”包含了师生双方的提问,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所谓“问是为了思”,而学生的思维不仅仅是由老师的启发性提问来锻炼的,它同样需要学生自己的积极提问。为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多处鼓励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学生既分别对课题提问,“琥珀为什么是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它包含了什么故事……”,又能在课中随即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它们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什么要写早已有了那样的蜘蛛和苍蝇……”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在教学中我则以“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奇异在什么地方?松脂球要变成化石需要哪些条件?”作为讨论的主线,这些问题连接起来组成了一条问题的纽带,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推敲,在文本中探究,在一系列的“生疑-质疑-解疑”过程中,理解琥珀的特征,琥珀形成的过程和科学价值,从而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以发现为中心

  学生能自己去发现、理解蕴藏在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松脂球和化石形成的条件,以及它们形成中的奇异之处,是这节课的重点。为此,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后,联系语言文字,找出了松脂球形成所需的四大条件:

  形成地时间在夏天,只有在夏日骄阳下,松树才会渗出厚厚的松脂,天越热,温度越高,松脂渗得越多,才能继续滴下,把虫重重包围;形成地点在松树,只有松树才会渗出松脂,松脂厚、黏稠才能一滴就把两虫完全淹没,挣扎也徒劳,才能继续滴,把他们重重包围;条件三是只有十分接*,一滴松脂滴下,才能把他们一齐包住,蜘蛛刚扑过去,松脂刚好落下,早不滴晚不滴,就在那一刹那,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而且不偏不倚,一齐包住,这真是机缘巧合,十分奇异。条件四是松脂重重包裹,这样才能历经泥沙的掩埋,岁月的浸润;条件五要有两只距离极*的蜘蛛和苍蝇,这样一大滴松脂才能把他们重重包围。学生在自主发现品味文字,重点理解“刚、刚好、一齐、继续、重重包裹”当蜘蛛要扑向苍蝇时,被刚好滴下的一大滴松脂一齐包住,不偏不倚,不早不晚,完整地包住,厚厚的松脂还要继续滴,重重包围住两只小虫,积成松脂球。它形成的奇异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巧”,蜘蛛刚好要扑过去,一大滴松脂刚好滴下来包住两虫,这一切是多么凑巧啊!

  更值得赞赏的是学生在个性话的理解中,感到“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眼泪”写出了忧伤和无奈,他体会出了作者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叙述中的文艺元素,真正体验了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学生在自主发现中获得理解,获得体验。

  三以合作为方式

  课中学生有多次小组学*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通过倾听、交流、补充获得集体成功的`过程,它是学生自主学*的又一体现。

  课内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小组交流、展示自主钻研的心得,小组内组员互相补充,不同的小组互相补充。他们有的齐读,有的分角色读,有的分节读,有的交流一条件一个原因,有的针对一个词语,一句句子来谈自己的所得,有的归纳课中所得,活用语言,说出“作者推测……因为……”,总之,他们在小组学*中体验了集体成功的付出过程和集体成功的快乐。

  四以运用为中心

  要让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内化,在外化成独立自信的语言表达,就需要给学生创设各种途径来运用语言。为此在课内,学生通过“大胆提问、个性表达,归纳总结,填空说话”等形式,来活用语言。如在总结全文,归纳说话时,学生这样表达:

  作者推测松脂球形成的时间是在夏天,是因为只有在夏天松树才能渗出厚厚的松脂。

  作者推测松脂球形成的地点是在松树林,是因为只有在松树林里才会有松脂。

  作者推测两只小虫曾经在粘稠的松脂里挣扎,是因为透过琥珀可以看见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作者推测这块琥珀约摸形成在一万年前,是因为这块琥珀显出了一万年前的地质年代的特征。

  作者推测蜘蛛想吃掉苍蝇,是因为蜘蛛是苍蝇的天敌。

  由于经历了这样的外化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运用得到了锻炼,做到了语言训练唱主角,多元训练贯始终。

  五以情感为载体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中处处有情,而在课文的学*中,实际包含了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包含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更包含了师生间的对话。所以无论是通过媒体制作出松脂球形成和化石形成的具象过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还是通过情景创设引入课题,各教学环节的过度,小结的语言都有情感的渲染,如总结时我这样动情地叙述:“《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知识性的美文,作者先描写了推测出的奇异的琥珀的形成的过程和条件然后描写了它怎样被发现,最后告诉我们它的价值所在,整个故事合情合理,生动形象。让人不禁感叹天地造化的神奇,它的形成包含了那么多的巧合,它的存在昭示了沧海桑田的悠远,这真是一块奇异的琥珀啊。”

  课中更有对于学生大胆提问,积极发表个性见解的鼓励和赞赏,“你的体验真丰富,你的钻研真有水*,你的朗读让我们身临其境……”,而学生也通过合作或获得了成功的快乐,通过朗读感受到文中的“奇异”。

《琥珀》教学反思3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引进课堂。预*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课文,并检查预*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学生在预*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的效果。预*及检查预*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琥珀》教学反思4

  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体会到:当今小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

  《琥珀》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自读,质疑,发现,解疑”的教学模式,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得以解决,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2、巧设提问,活跃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注重选好问题的切入点。《琥珀》一课是根据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学生不易理解。我首先从重点词入手,提问“什么叫推测?”学生不难答出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经过推测才了解的?作者怎样进行推测?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从这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个小虫包在松脂里挣扎的样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3、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琥珀》这一课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学一开始,学*第四段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初步地了解了琥珀。“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句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课文的两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和“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也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疑问,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如:“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琥珀的发现”。连许多老师也把它看作是对事实的描述。“琥珀的发现”不是事实,它恰恰显示作者想象的精妙之处,是作者行文精采所在。虽然,本课教学时学生没有提出这一个疑问。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话,能够深化学生对“合理想象”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琥珀》教学反思5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二、创设情境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部分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教师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不应茫目的多读,也会受到训练的效果。

《琥珀》教学反思6

  《琥珀》这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文章条理清晰,描写生动。为了将语言感悟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德育渗透点——激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琥珀》一文作者按照琥珀“形成时间——形成——发现——科学价值”的顺序来写。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胳,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然后直奔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学*琥珀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推测”一词的教学,先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地深刻理解“推测”的词义。然后以琥珀的特点为根据,紧紧抓“根据……推想……”的练*,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琥珀形成的环境,使学生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进一步理解“推测”一词在句中的意思,学*由已知推想未知的思维方法,有层次地展开琥珀的特点、形成、发现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通过揣摩、引导、讨论、点拨让学生边读边思,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反思:

  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体会到:当今小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

  《琥珀》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自读——质疑——发现——解疑”的教学模式,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得以解决,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2、巧设提问,活跃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注重选好问题的切入点。《琥珀》一课是根据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学生不易理解。我首先从重点词入手,提问“什么叫推测?”学生不难答出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经过推测才了解的?作者怎样进行推测?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从这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个小虫包在松脂里挣扎的样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3、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琥珀》这一课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学一开始,学*第四段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初步地了解了琥珀。“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句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课文的两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和“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也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疑问,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如:“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琥珀的发现”,连许多老师也把它看作是对事实的描述。“琥珀的发现”不是事实,它恰恰显示作者想象的精妙之处,是作者行文精采所在。虽然,本课教学时学生没有提出这一个疑问。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话,能够深化学生对“合理想象”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琥珀》教学反思7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引进课堂。预*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课文,并检查预*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的效果。预*及检查预*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琥珀》教学反思8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在第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二、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反思9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在第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二、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阅读


《琥珀》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1)

——《琥珀》教学反思 (菁华9篇)

《琥珀》教学反思1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我们可以从读中发现: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珍贵的琥珀,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由上述条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有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出示了一块镶有两只小昆虫的假琥珀,让孩子们编故事。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有个孩子说:从前有个天然形成的松树屋,屋里总有几只小昆虫在嬉戏。炎热的夏季来临,松树开始渗出香浓的松脂,一天两只小昆虫不幸被松脂裹住,刚好有陨石击中了树屋,松脂球随着大树埋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化石形成了;还有个孩子说一天白蚁王国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各地的白蚁纷至沓来。

  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挡住了它们的去路,白蚁们想搬开松脂,谁知却被松脂裹得更紧。其他白蚁看到兄弟们被困十分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祸的松树攻击,树被它们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本次教学中我在阅读教学琥珀形成部分时把学生抓得过紧,没有让他们充分自学汇报,所以课堂显得沉闷,后来拓展练*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琥珀》教学反思2

  教学《奇异的琥珀》我努力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尽力把读的时间,说的机会,问的权利,评的自由还给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以问题为纽带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在课堂中学生若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他们更多的为问题,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这里的“问题”包含了师生双方的提问,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所谓“问是为了思”,而学生的思维不仅仅是由老师的启发性提问来锻炼的,它同样需要学生自己的积极提问。为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多处鼓励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学生既分别对课题提问,“琥珀为什么是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它包含了什么故事……”,又能在课中随即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它们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什么要写早已有了那样的蜘蛛和苍蝇……”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在教学中我则以“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奇异在什么地方?松脂球要变成化石需要哪些条件?”作为讨论的主线,这些问题连接起来组成了一条问题的纽带,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推敲,在文本中探究,在一系列的“生疑-质疑-解疑”过程中,理解琥珀的特征,琥珀形成的过程和科学价值,从而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以发现为中心

  学生能自己去发现、理解蕴藏在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松脂球和化石形成的条件,以及它们形成中的奇异之处,是这节课的重点。为此,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后,联系语言文字,找出了松脂球形成所需的四大条件:

  形成地时间在夏天,只有在夏日骄阳下,松树才会渗出厚厚的松脂,天越热,温度越高,松脂渗得越多,才能继续滴下,把虫重重包围;形成地点在松树,只有松树才会渗出松脂,松脂厚、黏稠才能一滴就把两虫完全淹没,挣扎也徒劳,才能继续滴,把他们重重包围;条件三是只有十分接*,一滴松脂滴下,才能把他们一齐包住,蜘蛛刚扑过去,松脂刚好落下,早不滴晚不滴,就在那一刹那,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而且不偏不倚,一齐包住,这真是机缘巧合,十分奇异。条件四是松脂重重包裹,这样才能历经泥沙的掩埋,岁月的浸润;条件五要有两只距离极*的蜘蛛和苍蝇,这样一大滴松脂才能把他们重重包围。学生在自主发现品味文字,重点理解“刚、刚好、一齐、继续、重重包裹”当蜘蛛要扑向苍蝇时,被刚好滴下的一大滴松脂一齐包住,不偏不倚,不早不晚,完整地包住,厚厚的松脂还要继续滴,重重包围住两只小虫,积成松脂球。它形成的奇异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巧”,蜘蛛刚好要扑过去,一大滴松脂刚好滴下来包住两虫,这一切是多么凑巧啊!

  更值得赞赏的是学生在个性话的理解中,感到“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眼泪”写出了忧伤和无奈,他体会出了作者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叙述中的文艺元素,真正体验了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学生在自主发现中获得理解,获得体验。

  三以合作为方式

  课中学生有多次小组学*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通过倾听、交流、补充获得集体成功的过程,它是学生自主学*的又一体现。

  课内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小组交流、展示自主钻研的心得,小组内组员互相补充,不同的小组互相补充。他们有的齐读,有的分角色读,有的分节读,有的交流一条件一个原因,有的针对一个词语,一句句子来谈自己的所得,有的归纳课中所得,活用语言,说出“作者推测……因为……”,总之,他们在小组学*中体验了集体成功的付出过程和集体成功的快乐。

  四以运用为中心

  要让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内化,在外化成独立自信的语言表达,就需要给学生创设各种途径来运用语言。为此在课内,学生通过“大胆提问、个性表达,归纳总结,填空说话”等形式,来活用语言。如在总结全文,归纳说话时,学生这样表达:

  作者推测松脂球形成的时间是在夏天,是因为只有在夏天松树才能渗出厚厚的松脂。

  作者推测松脂球形成的地点是在松树林,是因为只有在松树林里才会有松脂。

  作者推测两只小虫曾经在粘稠的松脂里挣扎,是因为透过琥珀可以看见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作者推测这块琥珀约摸形成在一万年前,是因为这块琥珀显出了一万年前的地质年代的特征。

  作者推测蜘蛛想吃掉苍蝇,是因为蜘蛛是苍蝇的天敌。

  由于经历了这样的外化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运用得到了锻炼,做到了语言训练唱主角,多元训练贯始终。

  五以情感为载体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中处处有情,而在课文的学*中,实际包含了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包含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更包含了师生间的对话。所以无论是通过媒体制作出松脂球形成和化石形成的具象过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还是通过情景创设引入课题,各教学环节的过度,小结的语言都有情感的渲染,如总结时我这样动情地叙述:“《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知识性的美文,作者先描写了推测出的奇异的琥珀的形成的过程和条件然后描写了它怎样被发现,最后告诉我们它的价值所在,整个故事合情合理,生动形象。让人不禁感叹天地造化的神奇,它的`形成包含了那么多的巧合,它的存在昭示了沧海桑田的悠远,这真是一块奇异的琥珀啊。”

  课中更有对于学生大胆提问,积极发表个性见解的鼓励和赞赏,“你的体验真丰富,你的钻研真有水*,你的朗读让我们身临其境……”,而学生也通过合作或获得了成功的快乐,通过朗读感受到文中的“奇异”。

《琥珀》教学反思3

  《琥珀》一课刚刚讲过,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反思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第二节(讲读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部编四年级语文《琥珀》教学反思4

  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体会到:当今小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

  《琥珀》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自读,质疑,发现,解疑”的教学模式,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得以解决,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2、巧设提问,活跃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注重选好问题的切入点。《琥珀》一课是根据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学生不易理解。我首先从重点词入手,提问“什么叫推测?”学生不难答出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经过推测才了解的?作者怎样进行推测?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从这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个小虫包在松脂里挣扎的样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3、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琥珀》这一课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学一开始,学*第四段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初步地了解了琥珀。“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句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课文的两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和“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也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疑问,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如:“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琥珀的发现”。连许多老师也把它看作是对事实的描述。“琥珀的发现”不是事实,它恰恰显示作者想象的精妙之处,是作者行文精采所在。虽然,本课教学时学生没有提出这一个疑问。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话,能够深化学生对“合理想象”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琥珀》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又是琥珀形成过程中的重点,可谓是重中之重,解决了松脂球形成过程这一重难点,从而就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想象推理的合理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引入?提问点拨?入境再现?小组总方法。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而且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同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也为学生梳理了课堂结构,是整节课的教学显得条理清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动画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让学生再现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朗读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课教学设计,既使学生学懂了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从而也为学生理解湖泊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所以说,在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本节课中,我是如何确定整合点的呢?

  整合点的确立原则:根据学生对于琥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琥珀的相关知识困难相当大,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第一环节,就像学生们出示了很多关于化石的图片。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3、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找资料,课上交流讨论,然后观看制作的动画,教学效果一定很好,也不至于因为担心讲不完课,而让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课文。

  4、如果能有些实物展示,我想可能会更好。不光从文章内容上理解,能用手摸一摸,感知以下,就会拉*琥珀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总之,这堂课是我和学生的一次大胆尝试,不管成功与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总结由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且时间比较充足,这可是我的一大进步,体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能小结出条件,非常令人高兴。有了这一次的历练,我一定很有很大提高。

《琥珀》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又是琥珀形成过程中的重点,可谓是重中之重,解决了松脂球形成过程这一重难点,从而就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想象推理的合理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引入·提问点拨·入境再现·小组总结的方法。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而且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同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也为学生梳理了课堂结构,是整节课的教学显得条理清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动画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让学生再现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朗读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课教学设计,既使学生学懂了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从而也为学生理解湖泊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所以说,在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本节课中,我是如何确定整合点的呢?

  整合点的确立原则:根据学生对于琥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琥珀的相关知识困难相当大,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第一环节,就像学生们出示了很多关于化石的图片。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3、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找资料,课上交流讨论,然后观看制作的动画,教学效果一定很好,也不至于因为担心讲不完课,而让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课文。

  4、如果能有些实物展示,我想可能会更好。不光从文章内容上理解,能用手摸一摸,感知以下,就会拉*琥珀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总之,这堂课是我和学生的一次大胆尝试,不管成功与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总结由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且时间比较充足,这可是我的一大进步,体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能小结出条件,非常令人高兴。有了这一次的历练,我一定很有很大提高。

《琥珀》教学反思6

  《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普说明文。在新模式教学中,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那么要了解这一课,首先我让学生们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了解这一课的字词,自学了主要内容,第一课时,就算结束了。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们自学课文思考根据第二课时出示的三道问题: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谈谈琥珀样子的奇异之处。再学*它的科学价值,探讨它价值上的奇异。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和价值后,设疑:“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推测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看动画视频初步了解形成过程,再在同学们汇报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最后回归全文,感受作者想象合理、推理严密,总结写作特点。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教学思路清晰,紧扣文眼“奇异”二字展开,突出了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时间安排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师生配合较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

  我认为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一、要加强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流畅性和生动性的训练。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四个阶段和必备条件,让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应提示孩子复述时可以用上关联词和一些修饰语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讲述得流畅、生动些。由于教师没有提示,学生只限于板书内容,复述很生硬。

  二、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应多指导,范读,读书时间有些少。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本节课的教学显得有些细碎,教师放手不够。

  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琥珀》教学反思7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小品文。在设计教学时,我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想求异”的教学结构模式: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再“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然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既然是推测,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测的呢?科学家为什么这么推想?依据的是什么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发展学生思维,注意培养想象力。这篇课文在内容上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载体,因此在课堂上理解形成过程的合理性,应该需要哪些条件,启发学生紧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培养想象力。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不足之处我认为也有两点需要改进: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要依据板书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明确琥珀形成必须要四个条件,从而重点更加突出。

  二、教师深钻教材是永远需要锤炼的硬功夫。这一点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控不到位上,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科学家的推理有不合理的地方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地引导,因此耽误了教学时间。此外,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1、提纲导路,整体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3、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你认为作者推测的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合理吗?”我的话音未落,刘书豪立刻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想,毫无疑问回答肯定是“太合理了",因为前面我和孩子们已经分析了琥珀形成的条件,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老师我认为不合理”,我愣了一下,完全不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内,此时,有很多的学生也都似乎被他的观点吸引了,“好,那你说说理由。”我瞬间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和语气,看我期待的样子,他更加地理直气壮了“老师,苍蝇是有警惕意识的,他不会等着蜘蛛来抓他的”“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描写苍蝇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我从柔嫩的绿翅膀,看出这是一只很小的苍蝇””“我从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感受到小苍蝇的无忧无虑,很快活”“我从伸、掸、拂试这几个动词看出小苍蝇正在专心致志的梳洗打扮,”“说得真好!小苍蝇正在欣赏着自己的美丽陶醉其中。”我及时补充道。“老师我还是赞同刘书豪的意见,我也觉得不合理,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他绝不会等蜘蛛来抓他。”“老师,我想补充。”数学大王马钿雨忽地站起来,胸有成竹的说,“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它是根据空气的流动来判断来袭者的。”“哎呀,老师太佩服你们了,你们的知识太丰富了,看来我必须给自己补充能量了。”“好,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文中描写蜘蛛的内容,通过它的动作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很快,很多孩子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从慢慢地爬过来,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看出蜘蛛是很小心翼翼地爬过来的”“哦,看来蜘蛛是有备而来的,它是那么的小心,唯恐惊动了苍蝇,而此时的小苍蝇还在那儿欣赏自己的美丽呢,()而且它又是一只长着一对柔嫩翅膀的小苍蝇,他能感受到蜘蛛的来袭吗?”孩子们不住地摇头。”那你们觉得作者的推测合理吗?”“嗯,合理”孩子们不住地点头。琥珀是奇异的,而作者合理的想象,严密的推理更让我们惊奇!

  这节课虽然没有课前预设的那么顺利,但是正是孩子们质疑解疑的过程火花四射,才使得课堂是那么的丰富生动。冷静面对孩子们的质疑,巧妙地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讨论辨析的*台,不论是教者还是孩子都将会收获意外的精彩!

《琥珀》教学反思8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本节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探究。

  第一步:自己独立学*时出示三个问题:

  1、这块护坡有什么特点和价值?

  2、琥珀的形成经历哪两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

  3、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提示学生找一找、划一划、理一理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关键重要的句段,进行概括、批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10分钟。

  第二步:让学生在小组中解决自己学*中的困难,总结琥珀形成的条件。

  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汇报。对学生的学*成果进行展示、补充、完善。

  不足:由于前面复*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边的“当堂积累”任务未能在课内落实。

  措施:要合理分配时间,争取当堂任务当堂解决。

《琥珀》教学反思9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在第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二、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2)

——《琥珀》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琥珀》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引进课堂。预*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课文,并检查预*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的效果。预*及检查预*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琥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为主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八、练*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琥珀》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钱素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琥珀》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琥珀发现的过程

  1、让学生默读15—19自然段,思考: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2、渔民为什么说这块琥珀很少见?

  (七)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点明了什么问题?

  附: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的时间:约莫一万年前

  形成的过程:

  (1)松脂球的形成

  (2)化石的形成

  发现的过程:渔民父子沙滩

  样子及价值:远古时代就有苍蝇和琥珀

《琥珀》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主动学*。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好*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见过琥珀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什么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发现过程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松树脂松脂球化石

  2、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了……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怎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什么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望大家*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自由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琥珀》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主动学*。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好*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见过琥珀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什么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发现过程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松树脂松脂球化石

  2、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了……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怎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什么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望大家*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

  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自由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板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琥珀的样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查阅相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森林渗出松脂

  粘稠

  苍蝇沾满逼*

  前俯后仰包裹淹没剩下

  重点认识:蝇渗裹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要讲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故事过程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练*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2、再看苍蝇和蜘蛛的故事,看看哪些情节与这些要点能对上号?(这个情节就是根据这个要点推测的)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关系?

  3、答记者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好玩的故事,当了一回评书家,当了科学家,还客串了一把记者,学语文是不是很好玩?今天有什么收获?

《琥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

  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设计

  一、预*反馈,学*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

  1、读词语,读准字音:

  约摸飒飒澎湃粘稠

  掸掸翅膀拂拭渗出前俯后仰埋没

  2、出示:琥珀(图片)

  板书:琥珀

  回家已经预*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

  板书:松脂化石上万年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将给我们介绍一块奇异的琥珀。

  板书奇异的(补全课题)读题

  4、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它又奇异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对它进行*距离描写的。

  出示: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粘稠”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看见了什么?想象出了什么?可以推测出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什么?

  板书:看见想象推测知道

  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同桌两个人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这块琥珀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师总结点题:这多年,保存得那样完好无损,通过它还可以来推测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并且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了苍蝇和蜘蛛这些物种,这块琥珀可真是奇异呀!

  板书:保存完好

  (4)根据提示的四个词语,试着来背背这个小节的内容。(学生自己背,全班齐背)

  5、这块奇异的琥珀让我们可以推测——生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师引:并且可以知道——生读: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师:这是这块琥珀在科研价值方面的奇异之处。

  板书:科研价值

  理解推测:

  (出示解释: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是什么?——再回读上文——(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根据这些已知的事实,作者推测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出一万年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吧。

  二、学*1——11小节,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自读课文的1——11小节,完成课后练*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包裹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树()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2、琥珀是松脂形成的化石,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松脂发生了什么变化?认真默读1——11节,找到描写松脂的语句用“——”划下来,并且认真自己读读。

  (1)、交流、出示: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散发出金黄的光彩。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地包裹在里面。

  树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埋没在泥沙下面。

  (2)轻声读读这几句话,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

  (3)琥珀是松脂的化石,所以首先是松脂怎么样?板书:松脂滴下

  (4)交流,出示。

  板书:松脂滴下重重包裹埋没地下

  (5)随机:文中讲松脂怎样包裹住两只小虫?读句,正音(重重读chóng)

  再读1——11小节,你认为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中还必须要哪些条件?请你用小标题把他们列出来。

  交流板书:天气炎热蝇蛛巧遇海陆变迁

  根据板书简要复述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体会琥珀形成的奇异之处。

  板书:形成

  三、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和琥珀的作用:

  1、出示简述,读:一万年前的一个晌午,热辣辣的太阳使老松树渗出了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正好把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包裹起来,结成了松脂球。几千年后,海陆发生变迁,松脂球被埋在地下。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1)师:这就是作者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测出的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非常形象地把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小朋友爱读这样的科学文章。

  2、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如: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内容,(第8节)读一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1)读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有关句子。

  (2)师:你觉得作者想象它们在松脂里挣扎的情节是否合理?请联系文中描写这块琥珀的有关内容谈谈。

  引读:作者之所以这样想象,因为——琥珀中有黑色的圆环。还因为松脂又具有黏稠性。所以,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

  小结:可见由于作者科学推测、合理联想,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种特点。

  2、琥珀除了科研价值以外,它还有其他的用处:

  出示:

  琥珀:一种很硬的、由微黄到微褐色半透明的树脂化石,产于冲积土、褐煤层或某些海滨,容易抛光,主要用于装饰品(如串珠及烟嘴),可作中药

  指名读。

  师小结:老师出示的是字典上琥珀的解释词条,如果你以后想知道某些物品的用途,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这种方式来解决。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文中蜘蛛吃苍蝇的故事是根据琥珀中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想像出来的。请你也发挥想像,说说在那个炎热的晌午,蜘蛛为什么要爬向这只苍蝇呢?如果自己觉得想像得不错,可以写下来。

《琥珀》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二是继续学*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要紧紧抓住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重点来突破,围绕着“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和课件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个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4、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琥珀形成的过程,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汇报预*

  1、出示琥珀图片(或者实物),简单介绍相关资料。

  2、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3、字词汇报

  读准字音:松脂 渗出 拂拭 澎湃

  看准字形:辣 湃 拭 黏

  4、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

  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二、学*琥珀的样子

  通过父亲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块非常罕见的琥珀,那么,这块琥珀到底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出示琥珀图片)德国作家柏吉尔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和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阅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段,并试着把这段分成两层。

  (学生活动)

  (松脂球的形成、琥珀化石的形成)

  2、请大家默读第一部分,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几个 条件?

  (天气炎热、松树、苍蝇蜘蛛巧遇、大滴的松脂不断滴下来)

  在学*的过程种,重点研读描写天气炎热的句子;描写松树的句子;

  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3、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了。”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

  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又是那样传神。

  5、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几个条件,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赏析: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板书设计:

  琥珀——推测 松脂球 天气炎热

  老松树

  苍蝇、蜘蛛巧遇

  松脂不断滴下来

  化石 时间漫长

  地壳变化


《琥珀》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3)

——《琥珀》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琥珀》教学反思1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在第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二、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反思2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引进课堂。预*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课文,并检查预*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学生在预*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的效果。预*及检查预*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琥珀》教学反思3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二十课《琥珀》是一篇说明文,是科学家们根据一块裹着苍蝇和蜘蛛的化石所推测出的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基本如下:第一课时解决三个问题:

  1、琥珀是什么?

  2、化石是什么?

  3、琥珀的价值如何?并学*了琥珀的发现部分。通过学*我们知道了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化石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琥珀的价值连城。

  由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来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

  2、在一大片松林里;

  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

  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从读中发现: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

  第10自然段至第12自然段是松脂球形成化石的部分,需要四个条件

  5、经过漫长的时间;

  6、陆地下沉,海水渐渐漫上来;

  7、树木腐烂;

  8、松脂球淹没在泥沙里。

  至此琥珀形成的八个条件都已具备。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珍贵的琥珀,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由上述条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有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出示了一块镶有两只小昆虫的假琥珀,让孩子们编故事。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有个孩子说:从前有个天然形成的松树屋,屋里总有几只小昆虫在嬉戏。炎热的夏季来临,松树开始渗出香浓的松脂,一天两只小昆虫不幸被松脂裹住,刚好有陨石击中了树屋,松脂球随着大树埋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化石形成了;还有个孩子说一天白蚁王国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各地的白蚁纷至沓来。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挡住了它们的去路,白蚁们想搬开松脂,谁知却被松脂裹得更紧。其他白蚁看到兄弟们被困十分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祸的松树攻击,树被它们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

  学完反馈时同学们纷纷表示不喜欢多读前面化石形成的部分,因为他们懂得了形成过程也能容易地找出形成的条件,他们对最后的拓展练*感兴趣,觉得文章重点应放在想象部分。如果说条件掌握得好,自然就能编出结构严密的科学故事。不过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这样的文章本来都很枯燥,可是作者这样的写法让它活了起来,而不是开了一个简单的药方,罗列它形成的过程。

  本次教学中我在阅读教学琥珀形成部分时把学生抓得过紧,没有让他们充分自学汇报,所以课堂显得沉闷,后来拓展练*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琥珀》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又是琥珀形成过程中的重点,可谓是重中之重,解决了松脂球形成过程这一重难点,从而就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想象推理的合理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引入·提问点拨·入境再现·小组总结的方法。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而且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同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也为学生梳理了课堂结构,是整节课的教学显得条理清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动画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让学生再现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朗读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课教学设计,既使学生学懂了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从而也为学生理解湖泊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所以说,在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本节课中,我是如何确定整合点的呢?

  整合点的确立原则:根据学生对于琥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琥珀的相关知识困难相当大,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第一环节,就像学生们出示了很多关于化石的图片。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3、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找资料,课上交流讨论,然后观看制作的动画,教学效果一定很好,也不至于因为担心讲不完课,而让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课文。

  4、如果能有些实物展示,我想可能会更好。不光从文章内容上理解,能用手摸一摸,感知以下,就会拉*琥珀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总之,这堂课是我和学生的一次大胆尝试,不管成功与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总结由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且时间比较充足,这可是我的一大进步,体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能小结出条件,非常令人高兴。有了这一次的历练,我一定很有很大提高。

《琥珀》教学反思5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本节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探究。

  第一步:自己独立学*时出示三个问题:

  1、这块护坡有什么特点和价值?

  2、琥珀的形成经历哪两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

  3、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提示学生找一找、划一划、理一理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关键重要的句段,进行概括、批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10分钟。

  第二步:让学生在小组中解决自己学*中的困难,总结琥珀形成的条件。

  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汇报。对学生的学*成果进行展示、补充、完善。

  不足:由于前面复*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边的“当堂积累”任务未能在课内落实。

  措施:要合理分配时间,争取当堂任务当堂解决。


《琥珀》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4)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反思1

  《琥珀》这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文章条理清晰,描写生动。为了将语言感悟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德育渗透点——激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琥珀》一文作者按照琥珀“形成时间——形成——发现——科学价值”的顺序来写。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胳,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然后直奔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学*琥珀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推测”一词的教学,先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地深刻理解“推测”的词义。然后以琥珀的特点为根据,紧紧抓“根据……推想……”的练*,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琥珀形成的环境,使学生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进一步理解“推测”一词在句中的意思,学*由已知推想未知的思维方法,有层次地展开琥珀的特点、形成、发现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通过揣摩、引导、讨论、点拨让学生边读边思,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反思:

  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体会到:当今小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

  《琥珀》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自读——质疑——发现——解疑”的教学模式,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得以解决,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2、巧设提问,活跃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注重选好问题的切入点。《琥珀》一课是根据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学生不易理解。我首先从重点词入手,提问“什么叫推测?”学生不难答出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经过推测才了解的?作者怎样进行推测?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从这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个小虫包在松脂里挣扎的样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3、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琥珀》这一课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学一开始,学*第四段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初步地了解了琥珀。“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句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课文的两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和“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也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疑问,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如:“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琥珀的发现”,连许多老师也把它看作是对事实的描述。“琥珀的发现”不是事实,它恰恰显示作者想象的精妙之处,是作者行文精采所在。虽然,本课教学时学生没有提出这一个疑问。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话,能够深化学生对“合理想象”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反思2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本节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探究。

  第一步:自己独立学*时出示三个问题:

  1、这块护坡有什么特点和价值?

  2、琥珀的形成经历哪两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

  3、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

  提示学生找一找、划一划、理一理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关键重要的句段,进行概括、批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10分钟。

  第二步:让学生在小组中解决自己学*中的困难,总结琥珀形成的条件。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汇报。对学生的学*成果进行展示、补充、完善。

  不足:由于前面复*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边的“当堂积累”任务未能在课内落实。

  措施:要合理分配时间,争取当堂任务当堂解决。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反思3

  1、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第二节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3、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4、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 应多指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反思4

  教学《琥珀》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一单元语文要素进行。

  1.“主题教学”使语言学*充满情趣。

  在教学的主体部分设计了两个情境,让学生想象琥珀形成的经过,能巧妙地将朗读指导、口语交际练*、词句理解等环节穿插其间。这些语言活动使师生间的互动流畅自然,就像*时的闲聊,但比*时的闲聊更注重内在的严谨逻辑。学生也完全置身于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既积累了语言,又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2.实现“用教材教”。

  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课根据课文特点,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确定为教学重点,但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文解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教学提问和学生提问两个环节组织小型的主题研究活动。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相关知识得到整合,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快速的提升。

  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老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不受制于课文,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老师完全把自己当作学生学*的伙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表达,类文链接根据自己的方式讨论、交流、学*。学生们时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历史的长空里翱翔,时而又回到现实世界提出一个个疑问。课堂上,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开放的,他们的思想也是自由的、开放的,课堂由此生机勃勃。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反思5

  《琥珀》一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通俗易懂而又生动活泼的文笔,充分展开合理的想象,假想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判断它在科学上的研究价值,让我们了解与琥珀有关的科学知识。

  1.教学效果(思效)。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它形成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发挥想象和推理能力。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琥珀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了解关于琥珀的科学知识。孩子们做得非常好,他们汇报琥珀的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由于我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中,加强了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在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我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这种“半自主性学*”有成效,就要留好预*作业。预*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就谈不上“半自主性学*”。其中有些懒于预*的孩子是跟不上节奏的。

  2.教学收获(思得)。

  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推测”一词的教学,先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地深刻理解“推测”的词义。然后以琥珀的特点为根据,紧紧抓“根据……推想……”的练*,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琥珀形成的环境,使学生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进一步理解“推测”一词在句中的意思,学*由已知推想未知的思维方法,有层次地展开琥珀的特点、形成、发现的教学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针对重点难点的词句展开重点教学,而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我们不应该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课堂内容的安排有详有略。可能我讲得不全面,但是我们应该力求把每个探究的问题研究透。并非老师自己,而是在课堂上多点拨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3.不足之处(思失)。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没有做过多的指导,也没有展开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一些重要的段落和句子,更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情感,读出滋味。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孩子们多朗读,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后朗读,老师和朗读水*高的学生可以多进行范读,以点带面,活跃全班学生朗读的氛围。


《琥珀》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5)

——琥珀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琥珀教学反思 1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二、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琥珀教学反思 3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二、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反思 4

  《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普说明文。在新模式教学中,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那么要了解这一课,首先我让学生们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了解这一课的字词,自学了主要内容,第一课时,就算结束了。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们自学课文思考根据第二课时出示的三道问题: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谈谈琥珀样子的奇异之处。再学*它的科学价值,探讨它价值上的奇异。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和价值后,设疑:“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推测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看动画视频初步了解形成过程,再在同学们汇报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最后回归全文,感受作者想象合理、推理严密,总结写作特点。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教学思路清晰,紧扣文眼“奇异”二字展开,突出了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时间安排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师生配合较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

  我认为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一、要加强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流畅性和生动性的训练。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四个阶段和必备条件,让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应提示孩子复述时可以用上关联词和一些修饰语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讲述得流畅、生动些。由于教师没有提示,学生只限于板书内容,复述很生硬。

  二、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应多指导,范读,读书时间有些少。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本节课的教学显得有些细碎,教师放手不够。

  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琥珀教学反思 5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引进课堂。预*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课文,并检查预*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的效果。预*及检查预*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琥珀教学反思 6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在第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二、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检查预*的方法,从今学生预**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反思 7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小品文。课文通过想象,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具体记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化石的相关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本课时的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有效地激活教材的知识,形成具有教师个性教学的语文教学课堂。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我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一)巧妙设计,以学定教

  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胳,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质疑,结合质疑深入文本解决,真正的做到了以学定教。接着以“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角色转换,揣摩想象

  具体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从琥珀的样子和发现地海滩,思考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以及演变成琥珀的过程。如何结合课文,让学生想象并表述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首先创设情景“我是小小科学家”,引导学生以科学家的角色,入情入境,融入文本去揣摩想象,在轻松愉快的表达氛围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词句,有效地把听、说、读结合起来,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三)自主合作,活跃课堂

  在学生充分想象并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式(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学*方式),归纳总结出松脂球和化石的形成条件,补充完善研究记录表。教师适时指导,并随机抽取两名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学生在自主、热烈地讨论、汇报、展示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好地得以彰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四)精美动画,整体回归

  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画的展现,琥珀的形成过程完整的呈现于眼前,让想象,画面,文字完美统一,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课文教学的整体回归。

  (五)大胆想象,创新写作

  课后让学生以新编《奇异的琥珀》为题,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对课文中描写的这块琥珀的形成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进行大胆的猜测,并写下来,更好地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

  (六)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还不够。在语言评价方面,我理答得还不够完美。以后,我还应加强自己的理答机智,更娴熟、更有效的处理学生精彩的生成。

  琥珀教学反思 8

  《琥珀》这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文章条理清晰,描写生动。为了将语言感悟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德育渗透点——激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琥珀》一文作者按照琥珀“形成时间——形成——发现——科学价值”的顺序来写。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胳,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然后直奔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学*琥珀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推测”一词的教学,先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地深刻理解“推测”的词义。然后以琥珀的特点为根据,紧紧抓“根据……推想……”的练*,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琥珀形成的环境,使学生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进一步理解“推测”一词在句中的意思,学*由已知推想未知的思维方法,有层次地展开琥珀的特点、形成、发现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通过揣摩、引导、讨论、点拨让学生边读边思,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反思:

  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体会到:当今小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

  《琥珀》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自读——质疑——发现——解疑”的教学模式,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得以解决,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2、巧设提问,活跃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注重选好问题的切入点。《琥珀》一课是根据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学生不易理解。我首先从重点词入手,提问“什么叫推测?”学生不难答出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经过推测才了解的?作者怎样进行推测?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从这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个小虫包在松脂里挣扎的样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3、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琥珀》这一课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学一开始,学*第四段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初步地了解了琥珀.“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句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课文的两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和“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也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疑问,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如:“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琥珀的发现”,连许多老师也把它看作是对事实的描述。“琥珀的发现”不是事实,它恰恰显示作者想象的精妙之处,是作者行文精采所在。虽然,本课教学时学生没有提出这一个疑问。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话,能够深化学生对“合理想象”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琥珀教学反思 9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条。(只填数码)

  (1)海水渐渐漫上来。( )

  (2)这儿,漫山遍野盛开着野花。( )

  (3)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决不能漫不经心。( )

  漫:①到处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随便。

  ③水过满,向外流。

  (1)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 )

  (2)这些教科书渗透着烈士的血。( )

  渗:①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透过。

  ②比喻一种事物或努力逐渐地进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约摸算来,总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 )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 )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 )扑过去,(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 )包在里头。

  教学反思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二、创设情境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部分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教师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不应茫目的多读,也会受到训练的效果。

  琥珀教学反思 10

  《琥珀》这篇课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对琥珀的兴趣,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选择你喜欢的途径,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

  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学*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根据学案,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例如: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这些收获全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本节课中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灵活地因势利导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应当在感悟后的基础上读得有情感,有滋味,毕竟语文课的特点还是要突出。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