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7 00:00:00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易*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易*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 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 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题套路:

  ①写了什么内容 + ②运用什么方法 + ③表达什么情感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趁热打铁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第二关、鉴赏表现技巧

  1、常见的表现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②表现手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化用典故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第三关 体会意境,描述画面

  1、诗歌“形象”的传统含义:

  如:折柳 长亭—惜别 月 霜—思乡 梅—坚贞 莲—高洁 菊—隐逸 流水 落花— 感时伤春 浮云—游子 子规—悲愁 大漠 孤烟 羌笛—保家卫国 浮萍 飞蓬 孤雁—漂泊无依 凭栏—思念故国亲人 红叶—相思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再现诗词优美意境,语言要生动优美,顺畅。

  3、即兴演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第四关 概括内容,体会感情

  1、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目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2、诗歌类别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易*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易*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古代诗歌鉴赏 (菁华5篇)

古代诗歌鉴赏1

  【原文】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

  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

  【注释】

  ①咏怀句:谓吟诗抒怀不许重阳节老去。老重阳倒装句式,应读为重阳老。霜雪:指斑白头发。

  ②白衣:白衣使者,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详见善权《奉题王性之所藏李伯时画渊明:采菊》注②。虚令节:言虚度节日,指重阳节。致疑句:谓以致怀疑菊花没有人来欣赏,只好孤芳自赏。按陶渊明赏菊饮酒,引为佳话。此联二句乃借用其意,谓几度的重阳节没有这样欢乐聚会,没有这样饮酒赏菊,实在是虚度了时光,实在对不起菊花。

  ③野心:闲散之心。灏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用此意。三秋:此处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唐王勃《滕王阁诗序》有句“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即用此意。

  ④山阁:指序灯与众友宴集之吴山上楼阁。阎伯屿: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任洪州都督时,于重阳节日在滕王阁上张宴,与僚属宾朋欢聚。据考证,其时洪州都督虽姓阎,但非阎伯屿。此处将吴山阁与滕王阁并称。方君:与序灯同宴且长于诗的朋友,具体所指未详。王郎:指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王勃。见前,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上宴集时,正值王勃南下省亲,路过洪州,与宴,作《滕王阁诗序》。《滕王阁诗序》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此处以方君的诗才与王勃并比,自属溢美夸赞与鼓励之辞。

  【鉴赏】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称重九,即重阳节。吴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春秋时为吴之南界,故名。又名胥山,以伍子胥而名。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吴山,即指此山。这是序灯于重阳佳节在吴山与众友聚宴正值下雨时,次友人之韵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主要描述仲秋季节秋高气爽,湖天空阔的清新景色。既慨叹自己年华渐老,亦称颂友人诗才高迈。诗中用了不少的历史典故,但尽皆贴切准确,更增诗情诗味。

古代诗歌鉴赏2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包括内容: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四、常用意象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古代诗歌鉴赏3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时复*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 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古代诗歌鉴赏4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达方式: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⑴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写景常用手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2、“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白描

  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又如:商 山 早 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句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所谓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它分为化动为静和以动衬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但作者并没有孤立地写静,而是采用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花落”、“鸟鸣”的动景反衬出春山之夜的无比宁静。

  虚实结合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以及想象之境。如已逝去之景之境,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刘永《雨霖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危阑倚。 *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写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虚实相生,从而将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感觉结合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视听结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色已暗,却有明月当空;群芳虽谢,仍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于松石之间,有如一条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一派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还应该注意描写的顺序如:远*、高低、俯仰、上下、左右、点面等多角度描写等。如《沁园春 长沙》中的景物描写。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或由下而上等。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

  其他描写手法:细节描写等。

  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必现的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

  如: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工夫。

  ⑵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或作品中的表白和抒发。

  ①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间接抒情。主要了解景与情的关系: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A、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B、寓情于景

  如:从 军 北 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注]碛(qì):沙漠。)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C、托物言志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D、以乐景写哀情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E、以哀景写乐情

  如:《诗经 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F、触景生情

  二、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唐朝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一首诗歌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也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反问

  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作用。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就在末两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互文 互文也叫“互言”、“互见”、“互文见义”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它的修辞作用是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节省文字而又扩大了诗文的容量。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这种修辞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写出了山林无比的幽静。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以黄莺婉转的啼鸣反衬深院正午时的寂静、清幽。

  顶真

  “顶真”也叫“顶针”、“联珠”,就是用前文的结尾(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做下文的起头,使语句互相衔接,紧凑流畅,生动活泼。

  如:《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椒房;*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不仅让此曲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三、其他技巧

  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 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如:《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了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的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借古讽今 在咏史诗中常见,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古代诗歌鉴赏5

  一、复*导入

  (由第一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让学生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5.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自读法,讨论法

  二、赏析指导

  (一)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

  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二)缘景明情

  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2.意象跳跃性大,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3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举例:

  1.李白《蜀道难》中写蜀道的难行,山势的高危,通过神奇的传说和瑰丽的想象,并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那个奇幻的世界,天马行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她在七言歌行的创作上,追求意象怪诞、构思奇特、词才华艳、结构跳跃、境界奇幻,形成一种光怪陆离的意境。李贺《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歌行体。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了音乐的音色和表情。“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还通过天上人间的想象描摹音乐带来的感受,间接地描写音乐。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1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淡,*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2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3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淡,*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4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二、知识要点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现手法: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2.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巩固练*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答: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

  (七)、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

  (八)、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简要分析学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劣、得失;分析*几年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向,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

  一、高考命题趋势。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奖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二、考点说明

  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窗同的审美*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

  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

  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易*人。

  (3)绚丽。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②情景交融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③托物言志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④借助修辞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⑤对比衬托为了突出某些人物后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花”、“月出”、“鸟鸣”这样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2)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

  总之,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三、鉴赏诗歌的方法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鱼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4)调动知识的积累如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3、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2)注意全诗的结构如06年的高考题。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4)注意表达的'角度作者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

  (5)注意环境的渲染

  (6)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4、表达

  (1)表达过程要完整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典型例题详解

  虞美人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抒什么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用什么手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答案: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往事: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指已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指代旧日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丽的东西。

  ☆朱颜改:语意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有又力度。

  五、课堂教与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fu)州,寄居羌村。肃宗继位灵武,杜甫想为*叛效力,离家北上赶往灵武。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又送回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作。

  (1)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湿寒

  (2)诗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7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淡,*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

  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

  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讨论、练*,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

  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

  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讨论、练*,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易*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易*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1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讨论、练*,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并作为最集中精练的文学样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诗歌鉴赏也成了高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必修1》第一单元就安排了诗歌鉴赏,单元教学要求这样写道“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的重点。众所周知,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可以说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传授给学生意象鉴赏的方法也就可以让学生拿着钥匙去打开诗歌殿堂之门,这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教师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学*主体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鉴赏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试卷中变换莫测的试题。而艺术还原法是诗歌意象鉴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因此,本课试图通过意象鉴赏示例,引导学生学*掌握艺术还原法,切实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虽然高一学生正处于诗一样的年龄,对诗歌充满向往,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常识与生活积累,但经典诗歌学*不多,鉴赏术语的积累还很单薄,面对诗歌的抽象语言符号不知从何下手;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观正在逐步形成,有一定的审美冲动,因此,必须从审美兴趣的培养、鉴赏术语的积累、鉴赏方法的传授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加以积极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设计思想

  本课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为主,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与教师评价、点拨作用,借助多媒体,采用“受激共振”的教学法,用屏幕显示诗歌意象的画面,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意象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2、了解掌握意象鉴赏方法——艺术还原法。

  3、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艺术还原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室

  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按照学*小组集中讨论,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当代诗歌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本单元我们将学*一组现当代诗歌,先看单元学*要求第二段中“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搜集了多少常见的诗歌意象?这些意象又有何寓意呢?

  (二)介绍意象的概念,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1、请部分学*小组代表介绍所查找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并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教师等学生讨论结束后,展示一组诗歌意象图片,每张图片都配有诗句。

  归类总结:(屏幕展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必须是经过诗人主观的筛选与情感化合,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与人格情趣的物象。

  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特别提醒]

  A.积累传统意象及其寓意。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倚栏杆而凭吊,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听梧桐细雨则倍感凄楚悲凉。

  B、知人论世看意象。由于诗歌语言的多意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大部分的意象含义是不确定的,它随着诗人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理想、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2、(屏幕展示)一组黄昏画面

  同样是黄昏,不同情境,不同人有不同感受。看到这些画面,请大家说说感想。并用一句诗来描述该情景。

  学生回答后,提示:同样是黄昏,在王勃笔下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阔壮美;在李清照看来却是“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婉悲凉;李商隐面对黄昏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发出了生命暮年,青春难再的人生感慨。

  因此,解读诗歌的意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去分析。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课件主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融音乐、图片、文字为一体。凡课件设计到的诗歌意象尽可能配上清晰、优美的图片,音乐以极富古典韵味的古筝曲为主,用以营造良好的诗歌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2、本课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方法,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鉴赏、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学*为主体,进行知识的课堂内化和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课以欣赏诗意盎然的音乐与图片导入,以诗歌语言符号为元点,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的动机,又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记忆,便于学生在认知图式上建筑新的认知结构,切切实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理论引导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传授技能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做到师生互动,循序渐进,教学相长。

  3、学生在课前积极搜集诗歌的传统意象,思考并将这些诗歌意象的寓意并进行归类;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出诗歌的意象、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课后,认真进行发散引申训练,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点评

  本设计能够突出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学*要求和认知特点,教学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解,作者能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累,以学生已知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为支撑,进而导入对意象的整体把握。如何正确地理解意象?作者从“知人论世看意象”提出了“还原法”,意即借助诗歌所提供的诗句以及与诗篇相关的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等去分析。显然,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也符合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阅读规律。为了使学生真正把握这一方法,作者以《致橡树》和《天净沙·秋思》这二篇学生并不太陌生的作品为例子,验证并使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按照这一思路,后面的练*,还是以掌握和巩固这一方法为训练的目标。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但是,作为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还原法”只是理解意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的审美。这一点作者显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就中学生而言,“还原法”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2、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的方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我们先看“语文1”第一单元学*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话“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学*诗歌单元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二、引入主体内容

  (一)诗歌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对于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或诗人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有了“人”“花”“月”“鸟”“涧”等意象的组合,才有了静谧恬然的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宇宙畅想。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

  1、含蓄性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以物喻人

  香草——君子 恶禽——小人。

  以物寄情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红豆——相思 丁香——哀愁 红药——悲苦 羌笛——凄切

  芳草——离恨

  以物指事

  舟楫——引荐 长亭——送别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伤感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多样性

  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酒——乐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喜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酒——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三、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2002年的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教师提示: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戊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又有怀恋、怀远之意。诗中的折柳是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诗人静夜闻笛,听折柳曲,思绪被悠扬的笛声勾动,引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说,折柳是关键。

  例二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点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例三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组合意象。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师解析:组合意象就是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从具象的形、声、色、味去体会诗句,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在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根据《采莲曲》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诗歌意象,重点探索了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诗歌意象,希望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意象鉴赏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根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艺术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那么,我们的诗歌鉴赏可以说已迈出了一大步。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诗歌,才会对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还须多朗读、多积累、多鉴赏。

  五、布置练*

  1、课外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瑕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看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针对高考,通过对具体诗歌的鉴赏,总结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重点

  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难点

  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二.考纲分析:

  文学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三、鉴赏方法: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请从诗后两句的两个动词“侵”、“拂”入手,分析这两个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四、练*: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五、总结: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

  六、*五年高考所选古代诗歌

  年份诗歌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约客》赵师秀

  200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0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古代诗歌名句 (菁华3篇)

*古代诗歌名句1

  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古代诗歌名句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古代诗歌名句3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唐代:李白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诗歌的鉴赏 (菁华6篇)

诗歌的鉴赏1

  台阶(卢君雅)

  一级一级的台阶,

  是与青春的告别,

  曾经容光焕发的脸,

  如今却皱纹满面。

  一级一级的台阶,

  是与快乐的告别,

  曾经幸福美满的家,

  如今却痛苦不堪。

  一级一级的台阶,

  是与低级的告别,

  努力攀上更高的台阶,

  方才若有所失!

诗歌的鉴赏2

  我写的诗歌不是诗歌

  在这个沉默的夜里

  我不逃避也不思索

  只是写着我想写的

  说着我想说的

  就是在这个夜里

  一切冷清安静

  一切喧嚣浮躁都已尘埃落定

  醒着或是睡着

  世界一言不发。光、风、云

  该沉淀都沉淀了吧

  我做着不是事情的事情

  我写着不是诗歌的诗歌

  正是这个夜里

  面对着一个苍白的.电脑

  像是一个苍蝇面对着一片玻璃

  前方一片光明,苍蝇无法找到出路

  我的身体无法在网络穿梭

  每天都查许多诗歌网站

  但今天没有,也不知为何

  QQ一直隐身。看电影,登陆网站

  或者听些歌曲。我麻木着

  我也不知道我做的这些事情

  到底是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我无法弄清白天正像无法弄清黑夜

  无法弄清天空,无法弄清星星

  无法弄清月亮,无法弄清银河

  更无法弄清电脑在思索什么

  无法弄清北岛、无法弄清徐志摩

  无法弄清赵丽华,无法弄清*时期的风格

  无法弄清诗歌在前进还是退缩

  一些东西在堕落

  一些东西在复活

  我无法弄清什么样的诗歌才是诗歌

  我做着不是事情的事情

  我胡乱写着不是诗歌的诗歌

  只有一瓶矿泉水呆在电脑旁边

  陪我过夜

诗歌的鉴赏3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

  田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那么敌人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刺刀

  指着我们的骨头

  说

  看哪,

  这是奴隶!

  丘逢甲的一首爱国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歌的鉴赏4

  “诗歌鉴赏”历来是让学生头痛的一个考点,缺乏知识积累,“读不懂”已将很多学生拦在诗歌鉴赏的门槛之外。但当诗歌鉴赏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的时候,毕竟还有选项可依托来解读。自20xx年之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方式改为主观题,令很多学生倍感吃力,诗歌鉴赏这一道题着着实实让学生吃尽苦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个考点的得分能力呢?

  一、明确考纲要求,抓准要点,解读诗歌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20xx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比如:

  1、审清题目:题目在某种意义上是“天机”的泄露者,因为它对诗中广泛丰富的内容往往有较明显的提示作用,抓准题目,也就大体把握住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陆游《书愤》一诗,单从题目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所抒发的感慨与忧愤之情了。

  2、分析尾句: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以情结句的方式却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类型的诗歌往往在做了充分铺垫、蓄势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将浓烈情感喷薄而出。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结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抓重点字词:阅读诗歌时如能抓住一些能较直接表示作者感情的字词,则犹如找到一把能开启诗歌意蕴的钥匙,能迅速解读诗歌。如阅读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如能抓住“客行”“悲”这两个重点词语,则基本能判断这首诗大约写的是“思乡羁愁”之类的情感。

  4、抓重点意象:古典诗词讲究意境,而意象则是构成意境的最小单位;古代诗人常用一些典型意象来暗示其感情,如松、梅、鹧鸪、杜鹃、羌笛、浮云等。其实作者笔下的这些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积累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能多掌握一些这样的“公共意象”,则无疑对理解诗歌有极大的帮助的。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把握诗歌的内容一些辅助手段而已,阅读诗歌一定要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二、仔细分析题目,理清答题思路

  1、仔细分析题目,确定答题要点

  根据考纲要求,试题的设置一般不会离开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考查,学生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现以

  20xx年全国高考17题为例,试题选用王维《过香积寺》,题为: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a、诗眼是哪两个字;b、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c、诗的主题是什么;d、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2、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一般说,鉴赏的终点要落在对主旨情感的分析上,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任何形象、语言、手法的使用与优劣评价的标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为重心的。笔者通过自己的解题经验,结合试题的参考答案,试拟出几条解题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么形象+ b形象的基本特征+ c形象的意义;

  2、语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 b主旨情感;

  3、艺术手法:a什么手法+表达作用(b句意文意+ c主旨情感);

  4、思想内容:a客观现实生活+ b主旨情感。

  以鉴赏诗歌形象为例:骆宾王《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问:请具体分析作者所塑造的“蝉”的形象的象征意义。这道题的答案就可以用上述的思路来组织:a(什么形象)“蝉”是清高君子形象。b(形象特征)它虽自身高洁,却受打击,被压抑,“露重飞难进”写蝉因为被露水打湿了翅膀,无法高飞;“风多响易沉”写出因风大,蝉的鸣声被盖住。c(形象意义)从而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蒙受冤狱,有冤难诉,空有壮志却无法施展的悲愤。

  三、两点说明

  1、试题设问的方式可能很灵活,但一般不离上述几种情况,考生应懂得追根溯源,对号入座。

诗歌的鉴赏5

  台阶(吴越)

  那是他日夜思恋深深牵挂的台阶啊,

  他不满足,他羡慕,他渴望。

  他还年轻,他还很强壮,

  他还年轻,他还有梦想。

  他用生命去积攒,去拼搏,去努力。

  梦想一步步成真,

  花开了又开,谢了又谢,

  转眼多年过去满是离合悲欢。

  当初的美想已经实现,事到如今他却有些无言,真的实现了吗?

  真的圆满了吗?

  茫然不如以前。

诗歌的鉴赏6

  人生

  是一辆

  正在行驶的列车

  每一个人

  都有属于自己的

  起点

  终点

  有的人

  在冰天雪地里上车

  裹一身冷气

  窗外

  是茫茫的雪源

  是阴冷的天气

  窗内

  是瑟索的身影

  是冰冷的心情

  有的人

  在春光明媚中起程

  带着惬意的心情

  车外

  是阳光灿烂

  是花香鸟语

  车内

  是眉飞色舞

  是歌声四起

  不管你

  在何种天气下动身

  也不管你

  在哪个地点起程

  既然上了这趟列车

  你就别无选择

  做一个

  能顺利到达终点的

  乘客

  列车

  一路前行

  上上下下

  会有许多的人

  在你眼中

  他们都是过客

  就像你在他们眼中一样

  这里有缘份

  但这里更有经历

  有幸

  你们同行

  成了朋友同事

  乃至亲人

  就算没有这种缘份

  你们

  也会因为擦肩

  让旅程

  多一些活力

  啊

  世界偌大

  天地偌宽

  人生偌短

  能踏上同一辆列车

  是偶然

  但你们都将画完自己

  旅行的路线

  又是必然

  请珍惜

  每一个和你同行的人

  不管他上下车的地点在何处

  也不管你们是不是有缘份

  因为

  列车的速度很快

  生命的路程太短

  启程时

  你有父母有亲朋送行

  但当你到达终点

  却不知是谁来迎接

  这是事实

  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古代诗人歌颂母爱的诗歌 (菁华3篇)

古代诗人歌颂母爱的诗歌1

  唐代: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古代诗人歌颂母爱的诗歌2

  元代: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古代诗人歌颂母爱的诗歌3

  宋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诗歌鉴赏优选【10】篇

  诗歌鉴赏 1

  鉴赏诗歌形象

  考点分析

  诗歌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和画面。它常常是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李白的形象;也指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隐者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物象,陆游的《咏梅》中梅的形象。有时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同一的。而这些形象往往是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所以它们往往被叫做“意象”。有的诗歌有一种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渔翁,有的诗歌有多种意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为了渲染一种离别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凄清的意境,分别用了“夜”“秋”“枫叶荻花”等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是诗人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产生思绪,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一体的效果。二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表达出来,客观的物境也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杜甫的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带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主观感受,看到“花”和“鸟”,便用它们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水**融的意境。三是物我情融,诗人内心的某种主观感情与所看到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人们公认的情意恰相吻合,于是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达到了某种有机的整体的意境。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物我情融”例子。

  了解了以上关于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知识,再看高考对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考查,就感觉有据可依了。高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诗歌的形象:⑴分析诗歌中用了什么形象;⑵说出形象的基本特征;⑶形象的意义。

  【高考金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xx全国II)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诗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属于“什么形象”。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对画面本身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再次是选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作答。这首词咏叹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而健康的感情。上阕以景语起笔,山色昏暗,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数枝娇花映入眼帘。但接下来却劝人勿惜花、莫惆怅,不同于常笔。下阕又宕开去,将笔触伸向阡陌,写不避风雨劳作的农人,遂引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农民“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把握画面形象、内容,要准确理解“幽艳”和“湿啼红”这两个要素,“幽艳”指代鲜花,“湿啼红”是露水打湿了鲜花,鲜花红艳、惹人爱怜之意。在理解了形象之后,是否惜春伤怀,就十分清楚了。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是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xx山东)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解题指导]本诗考查鉴赏古体诗歌的形象的主要特征。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内容时要注意题目和注释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其次锁定答题范围――情景;然后准确而全面地把要表达的内容说出。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题目是《晓上空泠峡》,是写沿空泠峡溯流而上的所见所感。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卧听”“瀑布滩雷”,表达的是一种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气度。结合在一起就是情景。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xx广东)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意境。诗歌所用的意象在题目设问时已作明显提示,“意境”前加“情景交融”来限定,这样答题的切入点也就非常明晰,只须答出景物特点和所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就可以了。诗人客居成都多年,现在又自夔州出峡,流寓江陵一带,难免有漂泊孤独的伤感。“思归”却又只能作“客”,“乾坤”之大,却没有诗人的安身之所,加上“腐儒”的自嘲,所以,“片云”“孤月”也就是诗人孤独处境和心境的写照。但诗人又是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的人,况且现在病体逐渐康复,更是壮心不已。所以“落日”“秋风”表现的不是衰败,相反,“心犹壮”“病欲苏”共同表现出了进取的精神状态。

  [答案]“片云” 、“孤月”意境悲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规律总结】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把握诗歌。

 对诗歌地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看作者、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以求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包括生*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等。比如看到苏轼,想到豪放旷达;看到辛弃疾,想到有志难伸;看到杜甫,想到凄凉生活和民生疾苦;看到李白,想到傲岸无羁;看到陶渊明,想到田园生活等等。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3、理解形象的意义

  ⑴从意境的角度来来考虑。

 单从一个形象上看,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境就较为明显了。同样是写柳,“两个黄鹂鸣翠柳”,形象明丽、有生气,传达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一种凄凉孤寂。

  ⑵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来考虑。

 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一些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感情透露出来。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孤”字、一个“独”字把清高孤傲、不随流俗者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很多物象已经被人们赋予了一些特殊含义,时间久了,就被固定下来。列举其中的一部分,以供参考:

  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限时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xx广东)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和“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答:

  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20xx浙江)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

  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

  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

  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的之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珠海1月质检)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①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①江浦:河流入海处。

  ⑴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什么内容?画面的背景、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答:

  ⑵这是一幅渔家生活图。你对这首诗中的渔家生活有什么认识?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xx山东兖州模拟)

  小 松

  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歌写出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指普通人家。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具体说明。

  答: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①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③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你是如何评价这种思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诗的前两句是香严闲禅师写的,后两句是李忱写的。

  ①香严闲禅师在一、二句中暗示了李忱当时的生活,试就描写的景物特征作一下分析。

  ②李忱写的三、四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颔联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狂歌五柳前”中“五柳”是什么意思?

  ③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结合这首诗分析这个特点。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李商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首联、尾联用对比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试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这种手法。

  ②颔联脍炙人口,全部用名词描写景物,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仿效这种写法的一句诗是什么?这样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①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象征意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②颔联的“已”、“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友情,同时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孔*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分析。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一样的,试结合诗作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①解释首联中“独”的意思和作用。

  ②欧阳修评价颔联说:“前世咏梅者多,未有此句矣。”司马光说:“人称其梅花诗,曲尽梅之体态。”王十朋说:“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试从写作技巧角度分析颔联。

  ③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诗歌鉴赏答案

 1、“晚”: “归艭”“钟声” “望”:“江”“远帆”“空”“老鹤”“青山”

  2、燕子 兴亡

  3、⑴表现内容:表现了渔者驾舟淮上劳作的情景。(或:渔者搏击风浪的雄姿。)

  画面特点:背景广阔,色彩明朗和谐。⑵有艰辛的劳动,也有生活的乐趣,随遇而安自由自在。

  4、生长在普通环境中却出类拔萃。

  5、诗人笔下的风是一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6、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是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面)

  7.①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②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聪明机灵、待人热情。

  ③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山水田园诗多抒发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追求闲适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思想。诗人的思想是第一种。)

  8.(1)、第一句写瀑布的出处(“千岩万壑”指经历曲折,“不辞劳”指其性格坚毅),含蓄地写出不经磨难,难成大业的哲理,第二句写瀑布气象高远,是对李忱生活的客观描述。

  (2)、像瀑布一样,不甘寂寞,想有所作为,表现出作者一往无前的信心和气势

  9.①“倚杖柴门外”表明诗人年事已高,“临风听暮蝉”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②陶渊明写有《五柳先生传》一文,勾画出一个放浪形骸、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形象,诗人运用“五柳”的典故,说明自己就像陶渊明一样,隐居乡野,过恬淡的生活。

  ③诗人选取景物有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色彩鲜明,并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水墨山水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10.①首联写早行的典型情景,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悲故乡”很能引起游子的共鸣。尾联写诗人梦回故乡长安杜陵,那里凫雁满塘,已是春回大地,洋溢着喜人的气氛。诗人用尾联的喜景衬托首联的悲情,前呼后应,显示悲伤之切。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村野小店,鸡鸣声唤起旅客,天空亮着残月,板桥白霜还没消退,留下行人足迹,)诗人用纯名词组合成一幅图画,一个词语表示一种景物,寓情于景,用景物体现悲伤的情感。

  11.①用浪打礁石、船下双锚描写大江(湘江)的惊涛骇浪,象征着当时的动荡、险恶的局势。

  ②两个虚词有力地将刘司户短时间遇到的事情连接起来,充满同情之心。

  ③全诗情景交融,有友谊、有愤怒、有讥讽,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友情,又表现出伤时忧国之思。

  12.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

  13.两首诗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用描写的事物表现自己的精神品质。

  于诗以石灰作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郑诗以竹石自况,表现诗人不论受到多大磨折击打,仍然坚定强劲风骨的精神。

  14.①“独”,一个,单独的意思。一个“独”,写出了百花凋谢、一梅傲放的情景,同时引出下句“占尽风情向小园”,“占尽”是“独”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挥。

  ②用衬托的手法描写梅。用清水写梅的疏影横斜,虚处着笔,渲染静寂的气氛,富有画面之美;用月色衬托梅的清香。空间的上与下,景物的动与静、描景的虚与实、感觉的色与香巧妙结合,表现出梅花的俊俏姿态和清幽香气,构成一种清雅超逸的意境。

  ③通过对梅的描写,写出梅的美而不艳、秀而不俗,清幽雅致的品格,以此表达诗人的高洁的品质。但诗人的清高似乎有一种自我标榜的味道,不太大气。

  诗歌鉴赏 2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诗经》的首篇。写一君子思念自己爱慕的淑女,希望与她成婚。是表现男女恋爱的作品。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诗歌鉴赏篇9

  [浅注]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简析]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诗歌鉴赏 3

  有段时间,

  我感觉很没有意义,

  没有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那段日子,

  我感到自己是在浪费时间,

  每天都过得很颓废。

  终于

  我做了决定。

  才惊觉这个十月份的下旬已经开始,

  莫名的挣扎感。

  一天天地感受活着的分量,

  昼夜漫长,

  静默有时,

  觉得自己太过于卑微,

  重头到尾我都一直认为这个世界是宽宏大量的,

  我甚至可以对这个世界的爱和嫉妒,

  就像我那些无亟需亦无索取,

  寡淡而宁静并一厢情愿的执恋。

  开始对某种生活怀有一种持久的渴望,

  我只是想趁着自己还算年轻的,

  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有些时候,别太在意自己的囧事

  别人笑笑也就过去了

  不会有谁一直记得的

  我这并不是什么阿Q精神

  事实就是这样啊

  因为你并不是他(她)们视野里的缩影

  有一文章写过:难过了不要告诉别人没人会在意

  同样有时候高兴的一些

  也不必说出来给大家分享

  别人迎笑也是很无奈的有时候

  还有不要再一直提陈年往事

  别人听了也不会有什么特殊感触

  只是会疑问这是真的吗?

  还有以后不要遇到一些不快的事

  一直碎碎念了,像怨妇一样

  别人听多智慧觉得很恶心

  从此,安静静的

  不是我怎样怎样,或是什么乱⑦八糟的理由借口

  也只是一时无聊的想法而已

  不会有谁在意

  也不必在意

  想要告诉自己安静静的

  这个时候,

  我依然告诉自己安之若素!

  诗歌鉴赏 4

  百灵鸟寻一幽林

  卖弄起清脆的.喉咙

  大海借着潮汐

  唱着交响乐

  溪水在山谷奔走

  叮咚叮咚地把歌儿唱起

  而我

  心中有许多歌儿要唱

  悲伤的,欢快的

  轻快的,低沉的

  把那些歌谱成诗行

  把那些歌谱成骈句

  每天在心中唱起

  每天在纸上歌唱

  诗歌鉴赏 5

  秋暮_诗歌鉴赏

  秋暮

  [俄国]丘特切夫

  清朗明净的秋日之暮里

  有一种动人的神秘的美......

  树林呈现出不祥的华丽,

  绯红的秋叶在低语微微;

  宁静的蓝天,轻轻的雾覆,

  览罩着孤苦凄凉的地面,

  时而有一阵冷风突如其来,

  仿佛是风暴将临的预感。

  一片枯萎疲惫,万物凋谢,

  柔顺的微笑笼罩着一切,——

  在理性生物身上,这称作

  面对苦难时的崇高的盖怯。

  (飞白译)

  【赏析】

  《秋暮》是丘特切夫的一首早期诗作,作于1830年。这首诗没有地域色彩,它具有的普遍性,见之于大自然在这一季节的共同现象。或者说,见之于这一景象在人们心中引起的共同经验。

  《秋暮》流露出的是凄凉和惆张,有一种忧患情绪和悲剧色彩。

  《秋暮》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人真切之感。秋叶绯红,窃窃私语,清朗明净的空气中和华丽的树林间流动着的那种动人的神秘美,其实是一种泛神主义的万物有灵之美。这美出现在冬雪风暴来临之前,所以呈现出不祥的华丽。在这不祥的华丽中,仿佛可隐隐预感到孕育在冬寒之中的朦胧的荒芫和萧条。秋暮时,常常会有一阵冷风蓦然而起,穿过树林,刮过光秃秃的大地,吹向远方,枯黄的大地更添了一层愁苦和荒凉的阴冷色。在不可抗拒的宇宙意志面前,万物凋谢颓败,但就在宇宙意志创造的这幅凄凉的杰作中,万物之众灵还怀着一贯固有的温馨的柔情,在这古老星球的每个角落,泛着羞涩的微笑,伤感签名,而这微笑真是大自然中所有具有灵性之物,在“面对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虽羞答答,但是却勇于赴难献身的“崇高的羞怯”。诗人的想象和择词可谓奇绝惊人!丘特切夫诗笔下的这一“羞怯”,事实上是人与自然产生通感时心灵轨迹的曲折反映。

  不是吗?在这“羞怯”之中,可以深切地感觉到,其中包?着多少惋惜和叹息,包含着多少失落和茫然,还有那关于永远无法再重新的“唯一”的遗憾,以及那难以表达和难以形容的微微发颤的思绪的泪花。这“羞怯”不仅使这首诗产生出魅力无穷的“崇高”感,而且正像当时诗人涅克拉索夫所说的那样,它有力地证明了丘特切夫的“惊人才华”。(季新*)

  诗歌鉴赏 6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技巧。

  教学重点:

  含义深刻的词语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语言鉴赏题答案的整合。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人:定州实验中学 卢思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在上一阶段的学*中,我们学*了大量古诗词,通过学*,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现实,楚辞的浪漫,乐府的叙事,汉魏的风骨,并初步领略了唐诗、宋词的高远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柳永得缠绵悱恻,清照的婉约凄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从高考角度的角度,对古诗鉴赏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1)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

  三、展示04年考试说明:(幻灯片2)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在古诗文阅读板块,04年的要求和03年相比,有一处改动即,将03年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今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八个变动点之一,这一修改是基于以下考虑:在古诗文阅读方面,鉴赏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古代诗歌的阅读来进行的,而评价能力的考查则是通过文言文的考查进行的,这一修改,使命题的这一指向更加明确,而考纲的要求,也为我们*常的学*指明了方向,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一下诗歌的语言鉴赏。(说明: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考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学*的盲目性。)

  四、出示“语言鉴赏” (幻灯片3)

  五、推敲字词 (幻灯片4)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

  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幻灯片5)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哪个好?为什么?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图中,雪掩孤村,苔枝缀玉,白雪皑皑,孤梅怒放,极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仅好在暗合题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皑皑白雪之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更富于意境美;而从情感上,“昨夜一枝开”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可见,古诗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而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字词呢?

  (说明: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初度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性,为下面的教学重点张本。)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10分钟)

  六、关注高考热点:四种含义深刻的词语(幻灯片6)

  1、动词[链接至幻7]

  2、修饰词[链接至幻12]

  3、特殊词[链接至幻15]

  4、意向组合的名词[链接至幻19]

  (一)动词(幻灯片7)

  首先要特别关注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谓是尽人皆知。

  例1:(幻灯片8)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问:“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这段曲词写的是长板桥边的风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词的意境:长板桥边,曾经是歌妓聚居,繁华热闹,风景优美,而今当年横跨清溪的半里桥,是旧红板也没一条,而且是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树柳弯腰,给人一种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这与全曲意境相协调;从现在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2)同学们在*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头脑里有,但支离破碎,在做题时不知该如何整合答案,通过对高考试题和大量模拟题的分析,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

  (3)诗歌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幻灯片9)

  字义—意境—感情

  师分析:对诗歌的语言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

  (4)请同学们据此规律整合“剩”字答案[链接并展示正确答案]

  (5)用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验证这一规律(幻灯片10)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为什么?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的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衬出作者禅寂的心境。(感情)

  例2:(幻灯片1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

  生答

  师总结:

  闹,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烂漫之意。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二)、修饰词:(幻灯片12)

  例1、(幻灯片1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问: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

  生答

  师总结:

  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出示答案)

  师提示:规律提供了一种做题的思路,没必要每题必扣,比如,“数”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词语特别要注意表达效果。

  例2(幻灯片14)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问题: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师生互动:

  本诗最能表现少妇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萦绕着少妇的心头呢?不是,从春日凝妆就可看出,因为李清照曾是 “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崔莺莺亦是“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而这位闺中少妇尚有心情将自己“凝妆”一番,可见她当时是兴冲冲地上翠楼的,可后来为什么变得哀伤以至于“怨悔”了呢?因为“忽见陌头杨柳色”,要注意“杨柳“的意象,古诗中”杨柳“已成为离别的象征,诗经中早就有“昔我往复,杨柳依依”的诗句;柳永也曾发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叹;所以少妇一见杨柳,就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情景,当初是杨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独上翠楼,尽日凝眸,而凝眸之处,*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交夫婿觅封侯”。所以,一个“忽”字将少妇情绪上的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三)、特殊词(幻灯片15)

  诗词中有一些词与众不同,比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表达效果。

  (1)叠词

  说起叠词,很自然想起李清照,这位才情卓著的女词人,因她之出现,给森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几分水气,几多温馨,而她的《声声慢》更是极尽叠词之能事,将一番愁情跃然于纸上。

  例1:(幻灯片1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出示答案)

  (2)叠词中的拟声词

  例2:(幻灯片17)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出示答案)

  (3)表颜色的词

  例3:(幻灯片1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生讨论“红”字和“绿”字

  师总结: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而这份伤感因了红、绿而分外生动、鲜明,犹如着色的思绪一般。因此,颜色词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出示答案)

  (4)古诗中特殊词的例子:

  师生互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齐齐。(姜夔《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链接至幻6]

  (四)、意象组合的名词(幻灯片19)

  例1:

  出示画面并让学生说出画面所含之诗

  生齐背并展示: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幻灯片20)

  问: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等等。

  师总结: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凝炼性,运用名词组成意象,可谓是一词一景,从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到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仅是自然之景,因为包含诗人无限情感(生答)是(思乡之情,羁旅之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诗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风之中的那匹马也是瘦的。因此,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而景中之人,断肠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这首曲词蕴含诗人很复杂的愁绪:既有凄凉无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飘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无奈。

  例2:

  师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曹植七步为诗的故事,大家都觉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试想如果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之久,和别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诗人黄庭坚做到了,他曾有诗云: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幻灯片21)

  师生互动:

  诗人选择了江湖、夜雨、十年灯,做了动人的抒写,江湖让人想起辗转和漂泊,杜甫在《梦李白》中曾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诗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乡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备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诗人接下来选择了灯这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师点拨:这就是意象组合,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师提示:意象组合是古诗的一大特点,使用意象组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师生互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杜甫)

  更有与马致远《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的《秋思》

  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说明:此环节为这些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让学生掌握古诗语言鉴赏的技巧,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8分钟)

  七、课堂小结(幻灯片22)

  生回忆,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了诗歌语言鉴赏,关注了高考热点,即对含义深刻的词语的分析,重点讲了四种词语:1、动词2、修饰词3、特殊词、4、意象组合的名词

  这节课我们要特别关注: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链接至幻9]

  字义——意境——感情

  同时要特别留意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特殊词。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分钟)

  八、课堂巩固练*。

  1、请同学分析“铺”的妙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这首诗描写了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这段时间内的两组景物,前两句描写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夕阳西下,将与地*,落山之阳之于地面,不同于正午之照,用“铺”字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残阳已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情景;“铺”字很*缓,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营造了一种和谐、安静的意境;表达诗人沉浸在自然美景当中的喜悦之情。

  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是“千古壮观”的绝句。请对这一名句中的修饰词做一分析。

  生讨论

  师总结: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故称“孤”,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出示答案

  九、课下作业:

  分析下列两名诗的语言特点: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说明:本环节针对这节课的重点设置了四道练*题,通过练*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落到实处。)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5分钟)

  附一:答案点拨:

  A、诗人仰望是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是奔流不尽,滚滚而来的的江水,让人觉得气象万千。

  “萧萧”拟落叶之声,使人如听落叶之窸窣,“滚滚”拟长江之音,使人如见长江之无穷;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落叶无边见其广阔,长江不尽见其深远,所以诗句形成了广阔而深远的意境。

  落叶已下,长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诗人那种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苦痛。

  B、古时旅人为了安全,总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早行的情景:旅人住在旅店里,听到鸡鸣声就赶紧起来查看天色,见天上有月就马上收拾行装,踏上旅程,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起程,可谓是早行了,没想到铺满寒霜的板桥之上,早已是人迹斑斑,真所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呀,所以诗人羁旅之苦、怀乡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诗歌鉴赏 7

  [浅注]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简析]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诗歌鉴赏 8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首联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前人所谓“起四句高调摩云”(《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士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这首赠别诗写得很有特色。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写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诗歌鉴赏 9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 浦别 (白 居 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铺”在诗中指斜照【解释字义】,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太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描述景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该字烘托的意境】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人们历来认为颔联的“自”“空”字用的好,试分析。

  答:“自”、“空”在诗中指“独自”“空有”的意思【解释字义】。阶前碧绿的草映着台阶,独自展示着春色,隔叶的黄鹂空有美妙的嗓音。【翻译诗句】这两个字给本来十分美好的春景抹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反衬突出诗人对诸葛亮无限的怀念之情。【该字表达的情感】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穿”诗中指穿行,“数”诗中指点数【解释字义】,诗人独自穿行于铺满落叶的树林之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动的萤火虫【描写景象】。“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指出情感】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明”在诗中指明亮,“出”在诗中指叠出【解释字义】田野外雪白的河水上涨,明亮夺目,碧绿的山峰叠出【描写景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指出感情】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在诗中指相对着【解释字义】,远方的来信没有来、归去的梦想无法实现,只有“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着。【结合诗句分析】“敌”字不仅营造出一种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指出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10

  给一位女歌唱家

  [俄国]费特

  把我的心带向嘹亮的远方,

  那边悬着哀伤像林后的月亮;

  此声之中恍惚有爱的微笑

  在你点点热泪上柔光照耀。

  姑娘!在一片无形的涟漪之中,

  把我交给你的歌是何等轻松,——

  沿着银色路游去,向上向上,

  如同蹒跚的影子追随翅膀。

  你燃烧的声音在远方凝结,

  仿佛晚霞在海外凝入黑夜,——

  却不知从何处,我难明奥妙,

  突然涌来了响亮的珍珠之潮。

  把我的心带向唆亮的远方,

  那边哀伤柔顺得像微笑一样,

  我沿着银色的路,上升上升,

  如同追随着翅膀的蹒跚的影。

  【赏析】

  自古以来的大诗人已留下不少描写音乐的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德莱顿的《亚历山大之宴》等,后人再要写同类题材的诗似乎难于下笔了。但是费特却在“纯艺术”和象征主义方面开辟了自己的途径。他在《给一位女歌唱家》一诗中,既不实写歌唱家的容貌神态,又很少用具体比喻来描绘歌声形象,而是大量采用暗示和象征手段,借助于词义的朦胧化使诗句“音乐化”,像音乐一样直接诉诸情感和意志。这首本身就充满音乐魅力的'诗,经柒可夫斯基谱曲后,成了一支著名的浪漫曲即罗曼司。

  通常写音乐题材,诗人往往是先对乐音或歌声作一番客观的形象化的描写,最后再写自己听乐的主观感情。但费特的第一行诗“把我的心带向嘹亮的远方”,直接就把主客观描写融为一体了。歌唱家嘹亮的歌声仿佛响彻天际,而听者的心随之飞向那嘹亮的远方,离开生活中的千种局限万种烦扰,飞向了纯艺术的世界,——那也是个哀伤的世界,但与现实世界中不堪忍受的哀伤不同,在那个远方的世界里就连哀伤也美得像林后的月亮一样,在那里哀伤与微笑、热泪与柔光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心,本来是沉重的。如果能抛下沉重的负担,把自己交给歌声,随波逐流而去,那该是多少轻松啊!但是流着流着,“我”发现这并不像愿望的那么容易。原来歌声并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飞升向上,仿佛是沿着银河直上高天;而“我”的重负又卸不掉,重力仍然紧紧地拴着我,拖累着我,使我无力飞翔。“我”身不由己地追随歌声,因为我已被歌俘去,只能追随着它如影随形,然而歌清我浊,歌亮我暗,歌轻我重,“我”遂成了苦苦追随翅膀的“蹒跚的影”。这一段听歌的心理描写是很有独特发现的。

  诗中只有第三节对歌声作了直接的形象化比喻,其中“燃烧的声音在远方凝结”和“突然涌来了响亮的珍珠之潮”两句,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与“银瓶乍破水浆迸”两句描写的音乐现象相同,所用的形象也很相似,比喻精辟,堪称双绝。只不过费特所写的歌声即便在远方凝结,也毫无冷涩之意,它仍然与那凝入黑夜的晚霞一样在燃烧,在召唤,而心也还在艰难地追随,追随……

  在最后一节诗中,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旋律,借用音乐米语来说,这是以变奏的形式重现了第一节和第二节中的两个主导动机。这种音乐式的模进和变奏大大加强了这首诗回旋缭绕的结构美和如歌咏叹的抒情性。

  费特所代表的纯艺米派是一个唯美主义诗派,其抒情性要比巴那斯派浓得多,但同样远离社会现实和反对诗中说理。若与《亚历山大之宴》的强**化作用相比,或与《琵琶行》中&ldquo,励志歌曲;*生不得志”的寄托相比,我们就能明显看出《给一位女歌唱家》的非功利和“纯艺米”的抒情特色了。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1

  “诗言志,歌咏言。”《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余秋雨先生也曾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可见诗歌这种短小、简洁、含蓄的韵文,是最能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的一种语言形式。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歌,都是各个时期的艺术精品,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是由于过去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不愿学生多走弯路,使很多诗歌教学课堂过于强调理性分析的教学模式,对知识和问题的探究过程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应该最爱诗的高中学生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努力背诗。可是对高中语文老师而言,上好一堂诗歌赏析课并不容易,尤其是如今高考诗歌赏析考查得分率不高,很多学生喜欢读诗歌但是害怕做诗歌赏析题目,所以上好一篇诗歌课文绝不是像基础教育阶段一样会读会背就能解决问题。面对诗歌赏析的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好诵读,体会诗歌音韵之美

  以朗读贯穿整个诗歌教学已经成为不少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达成的比较一致的共识,很多老师确实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课堂上,个人轮流读、小组接龙读、全班整齐读,教前教时教后不忘读,总之形式多样,书声不断。如在《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让学生用两种读法:一为天真的.节奏明快的疑问式,声调稍高,读出后显得俏皮;而另一种读得深沉、缓慢,为痛苦又关爱的表白,让人感到诗人饱经风霜后仍然痛苦执着的追求,那份爱国青年对受日寇践踏的故国的爱就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了。

  二、创设情境,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古诗时,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是能够相通的。现在很多中学已经有了多媒体设备,诗句描写的情景,都通过媒体再现了出来,使原本难以意会的诗句变得形象可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之自由地在思绪的天空翱翔。在一次《雨霖铃》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己进行了一次有感情的范读,同时配乐和加以画面提示,给课堂增色不少。在传统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采用理论分析和进行板书来达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还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所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如今社会所欠缺的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是需要得到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丰富的。

  三、披文入情,体味古诗的情感之美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情感美。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到诗中的情感美。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己之情来激发学生之情,使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和老师一起进入诗中或欢喜或悲伤的情感中。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有着丰富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毫无效果的。教师可以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诗中具体的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住一首诗的情感,又要去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情感。朗诵是学诗歌的基本切入点,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采用这样一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来解析,那么学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师所表达出来的教学情感,对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四、正确理解,把握作者思想之美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中国诗歌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它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日渐深入,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的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总之,语文教师只要以这个标准为中心,就不难上好诗歌赏析课。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2

  摘 要:*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下,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提出来的,亦是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着重从现在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教学思考

  诗歌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发扬民族文化,不重视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状况来看,诗歌鉴赏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诗歌的记忆、背诵、朗读为主,学生对诗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诗歌,应付了目前的考试,这虽然解决了学生当前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对学生未来的学*有很大的影响。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记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学*兴趣下降,丧失学*的积极性,学*效率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新课标针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所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为改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课前的预*,并巧设问题

  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的科目比较多,学*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工作。但是从现在的高中教学来看,学生很少进行课前的预*,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导致课堂上没有学*的方向,盲目地学*,学*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预*,养成预*的好*惯,为诗歌的学*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1.在预*中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预*不仅仅是要对诗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这样往往达不到预*的效果,在预*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要有预*的目的性,不仅要对诗歌熟悉,还要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凸显预*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预*的效果。

  2.在预*中教师所布置的预*任务难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难,过于简单学生没有预*的兴趣,难度过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预*效果,因此在预*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写作环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性。

  二、采用小组学*的方式,提高学*质量

  所谓的少教多学的意思就是教师要将主动权放在学生的手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的主动权交在学生的手中,而小组合作学*正是满足了这一点,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几乎就不会参与,学生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对于比较难的诗歌,学生独自学*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小组学生的优势,在小组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去交流沟通,进行思想的融合,会产生新的思想,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小组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学*中始终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一基本原则,在学*中享受的并不是学*的成果,而享受的是学*的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学*,学生的逻辑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产生了高效的学*效果。

  2.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展示各小组的学*成果。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多多展示学生之间的学*成果,让学生在学*中竞争,在各个小组进行学*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点评,做一些补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小组之间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还能达到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却成为教学的难点、重点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状况,推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少教多学教学方式,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主动权调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诗歌鉴赏的课堂效率。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3

  从刚接到课题的诚惶诚恐,到备课过程的煎熬辗转,到走上课堂的坦然自若,这节公开课,让我实现了十几年教学生涯的飞跃,完成了对课堂教学认识的质变。

  反思此次公开课感触颇多,有收获、有遗憾,更有满满的感动和幸福: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有这样一个锻炼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我也诚挚地感谢每一位关心帮助我的同仁们,他们在百忙之中给我调课、观课,坦诚地为我指出教学设计的不足和上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热诚帮我出谋划策,优化课堂设计……正是各位领导同仁的满怀智慧的无私引领才使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诗歌鉴赏是中考备考的难点之一,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细心研究了各地中考题尤其是我市*五年的诗歌鉴赏考试题型,认识到考试涉及比较多的是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类题型,另外就是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另一方面从侧面了解到,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得分率较低的主要是在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题型,因此确定以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这两类题型为重点进行答题技巧的探究揣摩。同时结合当前初三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设置了这样一堂课。

  为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本节课我借鉴“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基本原则,设计了第一步积累知识、第二步培养能力、第三步拓展训练的课堂大框架,整堂课又分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了解课标考纲,第二环节理题型、明重点,第三环节明手法、增能力,第四环节品字词、赏语句,第五环节实战演*、规范答题。我认为整节课学练结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知识有了升华,能力有了提升。

  下面我就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实际课堂效果和目标达成的经验总结如下:

  1.对中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和命题角度的梳理和把握。

  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中考诗歌鉴赏的出题方向和题点的分布的变化规律,我下功夫搜集了山东各地市*几年的中考诗歌鉴赏诗题,集中精力对我市*五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了纵向的分类整理和整合梳理,意图一方面通过几年考题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的变化和考点、难点的分布,从而总结出一些命题规律,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总结出各种出题方式和做题方法,使学生的做题能力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中考诗歌的鉴赏的感性认识,消除对这类题型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

  2.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欠缺的能力进行重点突破和有效指导。

  备课伊始,我把中考涉及频率较高的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确定为课堂的重难点,但是,区教研室范老师结合中考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得分情况,及时为我调整了课堂教学目标。为进一步摸清学情,找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和应考过程的薄弱环节,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在不同学校、不同水*层次的班级中两次试讲,以此确立了合理的目标,并检验课堂环节设计和导学案上试题难度的合理性。

  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了答题步骤,明晰了鉴赏的一般答题思路及规范的表述形式,突破了学生在面对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心中有而笔下无”的瓶颈,能够依分布点有效作答了。

  3.注重了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据了解,参加中考阅卷的老师很多是高中学校刚刚送完高三的老师,他们每天面对的学生答题能力和规范程度与初三的学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语文阅卷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会使一些答题不规范的学生语文成绩受很大影响,很多所谓发挥失常的学生,我以为,其中的原因恐怕多是由于答题不够规范。规范答题意识的强化和*惯的养成,贵在*日课堂教师的重视和引导。因此,在课堂上,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还特别重视了规范答题*惯的培养。通过细心的指导和温馨的提示,很多学生在导学案上的答题书写和用语规范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学案贯彻课前、课中、课后,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构建合作探究、自主高效课堂,在这次公开课中,在教研室专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尝试编写使用“学案”。虽然因为对学案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编写过程中几易其稿,但我自己感觉,学案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目标清晰,分项成果有了载体,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有了依据,让课堂的推进有条不紊,有效渗透了复*的方法,引领了学生温故知新。

  学案的编写,让我学会改变教学策略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知识经验,它让我不停地反思是不是站在学生立场备课、上课。学案的编写,大大提高了我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与学生的“亲和”能力以及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学案的使用,让学生的学*目标更明确,学*内容更清楚,学*方法更有效,学*过程有本可章,合作探讨有了*台,连做笔记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也让一节课学*时间更合理、更科学。如果没有学案,我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在一节课上完成如此丰富信息量的交流。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检查,迅速地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时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我尝试的这种教法,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这堂课犹如一面镜子,让我获得了一定的自信,对于自己的认识有了新提高,但这认识绝不都是正面的。这面镜子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氛围驾驭能力的不足,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不够,创意问题不多。

  有位教育家说:“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火把,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而不是把他们看成一个瓶,用我们的知识去浇灌。”

  回顾本节课,虽不乏对学生的提问,但诚如观课老师所言,却缺了学生的主动质疑,我还是太过拘谨于课堂的预设,没有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乍看去,这群孩子很听话,积极的记笔记,回答问题。但这背后都是我在主导着,知识是在实践中*得的,一堂课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学为主体,真正的放手发动起学生的学*热情,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思考的意识,终究是算不上一堂真正的高效课堂的。

  2.预设的东西多了,生成资源少了。

  叶澜教授曾经针对生成性的课堂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王国探险队的队长,而不是旅游团的讲解导游。

  但是在我的课堂上,为了能保证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导演”,把课堂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我备课也算用心,也算充分,按说有生成的前提,有超越和发展预设的可能。但是,我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是努力引导学生走向我预设的“景点”。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世上最难的是便是认识你自己,于我而言,通过这节诗歌鉴赏的公开课,我确实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足以证明这堂公开课与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最后以屈原的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是我在教学《诗歌鉴赏专题复*》这一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不妥之处,还恳请各位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4

  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诗歌教学是学生学*、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和领会作者的情感。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读。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

  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最后是讲解描述。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进入情景后和领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的情景大多都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观的讲解描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描绘讲解中不知不觉进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可能只能领略诗歌的韵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却未能完全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对该诗歌进行必要的讲解描述,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该诗是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另外,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定的感情。

  我觉得诗歌教学,盲目地分析讲解背诵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极力创设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学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背景了解、朗读、图文结合和讲解描述等方法来灵活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向诗文,飞向作者,飞向生活,飞向明天。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5

  摘 要:*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下,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提出来的,亦是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着重从现在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教学思考

  诗歌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发扬民族文化,不重视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状况来看,诗歌鉴赏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诗歌的记忆、背诵、朗读为主,学生对诗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诗歌,应付了目前的考试,这虽然解决了学生当前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对学生未来的学*有很大的影响。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记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学*兴趣下降,丧失学*的积极性,学*效率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新课标针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所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为改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课前的预*,并巧设问题

  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的科目比较多,学*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工作。但是从现在的高中教学来看,学生很少进行课前的预*,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导致课堂上没有学*的方向,盲目地学*,学*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预*,养成预*的好*惯,为诗歌的学*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1.在预*中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预*不仅仅是要对诗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这样往往达不到预*的效果,在预*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要有预*的目的性,不仅要对诗歌熟悉,还要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凸显预*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预*的效果。

  2.在预*中教师所布置的预*任务难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难,过于简单学生没有预*的兴趣,难度过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预*效果,因此在预*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写作环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性。

  二、采用小组学*的方式,提高学*质量

  所谓的少教多学的意思就是教师要将主动权放在学生的手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的主动权交在学生的手中,而小组合作学*正是满足了这一点,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几乎就不会参与,学生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对于比较难的诗歌,学生独自学*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小组学生的优势,在小组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去交流沟通,进行思想的融合,会产生新的思想,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小组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学*中始终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一基本原则,在学*中享受的并不是学*的成果,而享受的是学*的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学*,学生的逻辑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产生了高效的学*效果。

  2.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展示各小组的学*成果。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多多展示学生之间的学*成果,让学生在学*中竞争,在各个小组进行学*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点评,做一些补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小组之间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还能达到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却成为教学的难点、重点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状况,推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少教多学教学方式,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主动权调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诗歌鉴赏的课堂效率。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6

  高考,诗歌鉴赏题十一分,对于福建学生而言,这是一座大山,一座有点难以逾越的大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不知怎么搞的就是那么害怕,就是那么无语。每次考试得分率很低,不少人连诗歌的基本内容都无法读懂,只是瞎蒙乱写而已。

  于是我不能不想想: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背唐诗宋词,小学也要求背七十多首,初中又背了五六十首,到了高中至少也背四五十首,一共加起来我们的学生至少背了两百多首诗歌。按道理能够背两百多首诗歌的学生文学素养应该不太差,而实际上这些背了那么多的学生为什么对高考的十一分的古典诗歌鉴赏题居然束手无策?这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不能不反思。

  是不是我们这些学生从小背诵诗歌的时候根本就是无心?还是这些学生的语文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还是我们这些古典诗歌对这些学生没有一定印象力?

  这些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可能我们并没有仔细思考过,顶多是每次在教学生学*古典诗歌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如何教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如何理解诗歌,当时我们上课的时候讲解诗歌并不是按照高考诗歌考题的模式来讲,我们只是从纯粹的欣赏的角度来讲,学生听讲的时候也只是以一种并非认真的态度来听,除非这首诗歌是他喜欢的,除非他的确是对诗歌有兴趣,不少学生在上诗歌的时候都是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甚至有些麻木的状态。

  现在进入复*的状态,有必要对以前学过的诗歌进行一个小结,既要让学生多背一些过去学过的诗歌,也要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慢慢地理解与感悟诗歌的特点,特别是应该适当地给予学生诗歌诵读与理解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这个工作要做深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些学生的诗歌基础并不是很扎实,以前所学过的`那些诗歌对于他们而言仿佛是遥远的记忆,仿佛是隔世的电影。

  而要让学生由以前那种相对麻木相对混沌的状态转入相对积极相对明确的状态并非易事,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古典诗歌并没有办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没有办法在朗读背诵这些诗歌的过程中获得美妙的体验和成就感。而这是需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寻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老师指点之后能够慢慢进入诗歌鉴赏门口的点。这很重要。学生一旦能够从这个点开始理解了如何读诗,如何赏诗,如何品诗,这些工作是可以慢慢地一个个开展。当然真正要达到如此境地却非易事,至少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至少得让学生在学*诗歌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收获,有一些进步,至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会像以前那样对诗歌无动于衷,对诗歌麻木不仁。

  我相信,只要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能够很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讲述,让自己的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学生是可以一点点进步与提升的。虽然诗歌鉴赏很难,虽然学生的基础不好,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去教,去帮助每个学生,尽可能使他们有所进步。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7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而且,专家们都说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诗歌单元的教学让笔者感觉收获很大,这里来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我们在教法上传统采用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对古代诗词有自己的感悟。既然是感悟和鉴赏,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往往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来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

  在上了几节关于炼字型的诗歌鉴赏课后,笔者带着学生总结一下这类题型一般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高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也有一定的阅读体验,这点他们也可以总结出来。通过展示*几年高考中关于炼字类型的诗词让学生去研究讨论如何答题能抓住得分点,接着师生共同探究找出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笔者感觉这一课上得很是热闹,学生也很积极。笔者给学生留下三道题目都是关于炼字类型的,笔者抽查一个班级的作业,结果发现问题很多,模式是有了,但是对于诗歌的内涵理解没有把握住,光有形式没有内容,这是很大的问题,下面就一个教学例子进行简单分析: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好多同学的答案就是说“看”字用得好,很形象,主人公看到眼前的景想到留别的愁苦来表现内心依依不舍之情。这种答案表面看问题不大,但是“看”到底什么意思,在文中到底是个什么妙处几乎没点出来。当然,这首诗便变成了讲课的重点。于是,笔者就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看他们答题的漏洞,然后具体去解析这首诗歌,先看诗歌的题目,强调“南浦”跟长亭一样都是送别的代名词,意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接着看诗歌找关键词,目的就是让他们领会“看”字在文中的妙用。拓展的时候,笔者举了《别赋》中的句子帮他们消化所学。看似学生有所领会,一节课下来笔者觉得特累,感觉这种教法没什么太大的效果,但是一时真是想不起来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讲鉴赏题目,一时走进了死胡同,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

  在另一个班上课,笔者思路一时没打开,如果还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讲课,收获甚微。笔者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先让学生欣赏一下李清照《一剪梅》的mv,在《月满西楼》这首韵味十足的歌曲中,学生仿佛也被带到了词中的意境中来,有的学生看完后居然在书上写下了大约二三百字的鉴赏片断,每个同学鉴赏的角度也不一样。于是笔者顺势把《南浦别》打在大屏上,学生开始没多少反映,接着展示题目:“假如你是导演,你怎么把这首诗拍成mv或做成flash动画,要把诗中所要展现的东西表现出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好。”班里顿时热闹起来,三五成群讨论起来。十分钟后,同学自告奋勇把自己的剧本设计讲给大家听,创意十足,包括配什么类型的音乐,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动作,包括什么颜色的字体学生都考虑到了……笔者觉得最好的就是班级一个学美术的同学和她同位的配合,一个画画,一个用语言去解说,生动形象,意境设置精彩独到。我们把鉴赏课变成了对诗歌的再创作课,一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这就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体验情感教学法。上面的课堂实例中,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多媒体被结合了起来,创设教学情景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生动、具体的形象。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那些生活阅历不深、没有身临其境的中学生讲解半天,他也许无法理解,而借助于影视形象再阅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传统与现代的适时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高二学生也开了计算机这门课程,他们主动将所学计算机知识用于语文课堂,学*诗歌的兴趣大大提高,自己找了好多课本外的诗歌进行情境创设,并成立了诗歌兴趣小组,达到了学*诗歌空前的高潮。

  笔者的教学思路这时候彻底打开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由“山穷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收获很大,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这种教学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发挥他们独特的想象力,他们的创造力带有个性化色彩,笔者也发现了原来班上的学生这么有才!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能增进教学效率,提高信息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心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同时把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我们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巧妙结合,打开了诗歌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让学生乐于学*。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惯,掌握学*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8

  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诗歌教学是学生学*、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和领会作者的情感。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读。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

  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最后是讲解描述。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进入情景后和领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的情景大多都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观的讲解描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描绘讲解中不知不觉进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可能只能领略诗歌的韵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却未能完全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对该诗歌进行必要的讲解描述,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该诗是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另外,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定的感情。

  我觉得诗歌教学,盲目地分析讲解背诵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极力创设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学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背景了解、朗读、图文结合和讲解描述等方法来灵活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向诗文,飞向作者,飞向生活,飞向明天。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9

  一、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的心理影响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以往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因此学生变成了做题目的机器,师生都忽略了彼此情感态度的教育,而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是非常需要投入情感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是教师为主体,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只会动笔不会动脑。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题海战术。生搬硬套,学生不求甚解,只需要知道答案,求得高分,而忽视了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将自己放入到作者的创作情境中,所以写出来的答案千篇一律,漏洞百出,缺乏思考性,鉴赏能力自然不会提高。

  2、乏味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鉴赏诗歌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诗情豪迈,言语狂放,却又沉着抑郁。如果只是以老套的方式来讲解,学生便无法体会当中的情感。那么对于李白其人以及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二、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1、改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提高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教学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在目的的指导下,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所以,以应付考试为诗歌鉴赏教学的目标,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知识和做题的机器。如今,新课程改革让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为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教师便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改变了教学心态,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努力。

  2、改进教学过程,生动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过程,为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和愿意学*的氛围。而改变教学过程,可以以教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为基础,将诗歌讲解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柳永《雨霖霖》时,教师可以深情演唱李叔同的《送别》,将学生引入离别的感伤氛围中,再用伤感的思想情感作为基调,利用带感情的朗读进行情感渲染,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诗人的思想情感下进行,让学生能在深刻体会的基础上,把握住整首诗所要表达出的各种内容。这是种极易学*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不用刻意学*便能体会诗歌情感,从而加强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探究和学*。另外,教师还可以能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形象的动画与诗歌联系起来,再加之与诗的内容极其贴*的音乐,那么学生的对整首诗的鉴赏能力在这些工具的辅助下,便能得到了相应地提升。

  三、总结

  诗歌篇幅较短, 诗歌鉴赏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关注标题、作者、题材、注解、技巧、典故、语言风格等等。在这里不一一阐明。笔者认为,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知识接受能力,只为教出考高分的学生而努力。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会有更大的提高。。我们更要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活动与社会相联结,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10

  “诗言志,歌咏言。”《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余秋雨先生也曾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可见诗歌这种短小、简洁、含蓄的韵文,是最能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的一种语言形式。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歌,都是各个时期的艺术精品,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是由于过去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不愿学生多走弯路,使很多诗歌教学课堂过于强调理性分析的教学模式,对知识和问题的探究过程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应该最爱诗的高中学生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努力背诗。可是对高中语文老师而言,上好一堂诗歌赏析课并不容易,尤其是如今高考诗歌赏析考查得分率不高,很多学生喜欢读诗歌但是害怕做诗歌赏析题目,所以上好一篇诗歌课文绝不是像基础教育阶段一样会读会背就能解决问题。面对诗歌赏析的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好诵读,体会诗歌音韵之美

  以朗读贯穿整个诗歌教学已经成为不少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达成的比较一致的共识,很多老师确实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课堂上,个人轮流读、小组接龙读、全班整齐读,教前教时教后不忘读,总之形式多样,书声不断。如在《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让学生用两种读法:一为天真的节奏明快的疑问式,声调稍高,读出后显得俏皮;而另一种读得深沉、缓慢,为痛苦又关爱的表白,让人感到诗人饱经风霜后仍然痛苦执着的追求,那份爱国青年对受日寇践踏的故国的爱就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了。

  二、创设情境,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古诗时,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是能够相通的。现在很多中学已经有了多媒体设备,诗句描写的情景,都通过媒体再现了出来,使原本难以意会的诗句变得形象可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之自由地在思绪的天空翱翔。在一次《雨霖铃》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己进行了一次有感情的范读,同时配乐和加以画面提示,给课堂增色不少。在传统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采用理论分析和进行板书来达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还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所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如今社会所欠缺的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是需要得到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丰富的。

  三、披文入情,体味古诗的情感之美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情感美。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到诗中的情感美。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己之情来激发学生之情,使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和老师一起进入诗中或欢喜或悲伤的情感中。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有着丰富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毫无效果的。教师可以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诗中具体的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住一首诗的情感,又要去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情感。朗诵是学诗歌的基本切入点,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采用这样一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来解析,那么学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师所表达出来的教学情感,对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四、正确理解,把握作者思想之美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中国诗歌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它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日渐深入,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的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总之,语文教师只要以这个标准为中心,就不难上好诗歌赏析课。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