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日期: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的能力,在学*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学生:预*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学*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书:边关)介绍王昌龄(出示幻灯片)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学生全班齐读古诗。

  三、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古诗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情景?

  诗中的边塞在哪儿?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同一时间在边塞看见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关塞是汉代的呢?

  ⑷学一学。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战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作战,夜晚孤独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可是征人们回家有望吗?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把古诗中隐藏的名将找出来,想想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

  “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⑵作者在这里假设了什么?介绍李广。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希望起任良将,早日*息边关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⑷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⑸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

  (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六:屏幕出示《出塞》全诗理解(课件),学生齐诵全诗。背诵古诗。

  七、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八、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首古诗不仅反映远离家乡的士兵为抵御外侮而长期戌边“万里征战”的艰苦生活,而且表达消除边患,使人民过上和*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样把个人安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此诗的难能可贵之处。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畅明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个性化。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古诗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渴望和*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

  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 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息吗?就会有和*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的快乐。具体建议如下: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内容:

  (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但”是“只要”的意思。“飞将”指

  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

  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3.阅读教学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结合书后注释,熟读课文后,小组同学讨论感知大意。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龄其他的边塞诗,讨论研究他的诗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4.活动提示

  (1)“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这道题是要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看画面写诗句,再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写上相关的诗句;二是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是想通过一条从诗到画再从画到文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学时,教师可用书上的原题引发话题,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其他形式组织教学。

  (3)“古诗的感悟”。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几种感悟古诗的途径与方法: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反复诵读进行感悟;③利用插图进行感悟;④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感悟;⑤查阅辞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飞将军李广今天依然在世,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朝的将士们把胜利的旗帜插满了阴山,将士们决心保卫边关,全歼敌人,连敌

  人的一匹马都不让活着回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大漠黄沙中身经百战,盔甲都已经磨穿了。可是他们报国的斗志依然不减,发誓不攻破楼兰,不歼灭敌人决不回还。

  (4)“积累”。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更多的边塞诗。选入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这是一首充满战斗生活气息的诗,描写了守边的将士黑夜追击敌军的情景:侵犯边疆的敌军趁着黑夜没有月光,偷偷逃跑,惊飞起大雁,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骑上战马,刀出鞘,箭上弦,此时此刻,大雪弥漫,刹那间飞雪将弓箭和大刀全都覆盖上了。

  课文中的注释很多,学生可能还不*惯阅读注释,要教给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用“代入法”学*古诗,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去自学古代诗词。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后两句诗的历史性意义理解上会有些困难。为什么如果李广将军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兵马越过阴山呢?这就要求教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加以介绍、讲解,来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及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

  相关资料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诗人。他中进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成就,当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享有盛誉,现存诗一百八十首。

  龙城:为匈奴祭天之处,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为汉代右北*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广居右北*,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后一解释较合理。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含义。

  2、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望古时话边关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老师找了几句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好吗?PPT出示:

  (1)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 →阳关、玉门关。

  → *古代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人们从这里出发,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 →板书:“出塞”

  3、塞外远离中原地区,是我国的边疆。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在此留下足迹:

  →高适看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初读古诗正字音

  1、同学们,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朗读正字音。注意:教应读jiāo(*仄相对,字义“使、令”)

  2、读诗讲*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二声拉长,读的*缓;三声、四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家可以给它画画节奏读一读?(自由朗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一个“好”,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句,老师来读题目!

  5、嗯,读得很有韵味,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让咱们全班一起来读吧。

  三、漫步诗歌

  1、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高适瞧见的是黄云白日,飞雁落雪。那王昌龄又看到了什么呢?(在诗中找一找吧?) →明月(月亮)、关(边关)、人(戍边的.将士)、阴山(板书)

  2、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 →秦朝时代的月亮、汉朝的边关。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亮吗?

  3、是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秦汉的雄关到唐朝,也已经变成荒土。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争

  →提到战争,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吗? (残酷、荒凉、牺牲)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从秦汉到唐朝,边疆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次一次又一次,这明月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此情此景,王昌龄感叹道:秦时明月汉时关。

  4、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他翻阅资料,发现了一段这样的记载:

  2 《资治通鉴·唐纪》载,唐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三”“久戍之役”吗?

  →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同学们,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你们看到玉门关了吗?战士从这些城市去守边关,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多么漫长,谁来读一读?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一程,水一程,这些困难造成了什么结果? (人未还) → “未还”是什么意思?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难过,痛苦) →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人未还。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看着这轮明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思念、想家、想亲人、难过。 (板书:思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战士们回的去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带着这份感情,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在月光照耀下的家乡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 (板书:盼归)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回来了吗?读......→作为读者,你读出了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 (同情战士)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句。

  5、自秦汉至隋唐,多少战士埋骨青山。读.(1、2句)

  自秦汉至隋唐,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哭断心肠。读.(1、2句)

  6、将军百战死,壮士人未还!让我们回到长城边,听听士兵们的呼唤。(播放电影《长城》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看完这段影像,你们有什么感觉吗?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7、同学们,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吗?它叫孔明灯,咱们*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此时的战士们,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回家、和*.......(板书:渴望和*)

  8、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一个心愿,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结合注释,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胡: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如果敌人度过了阴山会怎样? (侵略、战争)

  10、你们知道这个“飞将”是谁吗? →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浪涛。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是的,不可能。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求贤若渴)

  1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愿望。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愿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愿望吗?还表达了谁的愿望? (战士、百姓、故乡的亲人、统治者。)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展望未来

  1、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战争未止,听见战士:思乡盼归。他悲天悯人,许下这千古豪情。学完这首诗,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你们读一句,老师读一句。(吟诵)

  3、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我们做到了;他求贤若渴的愿望,我们达成了;他眼中的太*盛世,我们看到了! (PPT:播放阅兵式视频)

  →你们看到了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吗?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的人了吗?盛世雄风今犹在,托交尔等后来人。下课!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的能力,在学*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学生:预*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学*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书:边关)介绍王昌龄(出示幻灯片)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学生全班齐读古诗。

  三、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古诗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情景?

  诗中的边塞在哪儿?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同一时间在边塞看见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关塞是汉代的呢?

  ⑷学一学。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战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作战,夜晚孤独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可是征人们回家有望吗?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把古诗中隐藏的名将找出来,想想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

  “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⑵作者在这里假设了什么?介绍李广。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希望起任良将,早日*息边关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⑷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⑸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

  (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六:屏幕出示《出塞》全诗理解(课件),学生齐诵全诗。背诵古诗。

  七、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八、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首古诗不仅反映远离家乡的士兵为抵御外侮而长期戌边“万里征战”的艰苦生活,而且表达消除边患,使人民过上和*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样把个人安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此诗的难能可贵之处。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畅明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的能力,在学*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学生:预*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学*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书:边关)介绍王昌龄(出示幻灯片)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学生全班齐读古诗。

  三、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古诗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情景?

  诗中的边塞在哪儿?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同一时间在边塞看见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关塞是汉代的呢?

  ⑷学一学。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战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作战,夜晚孤独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可是征人们回家有望吗?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把古诗中隐藏的名将找出来,想想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

  “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⑵作者在这里假设了什么?介绍李广。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希望起任良将,早日*息边关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⑷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⑸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

  (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六:屏幕出示《出塞》全诗理解(课件),学生齐诵全诗。背诵古诗。

  七、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八、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首古诗不仅反映远离家乡的士兵为抵御外侮而长期戌边“万里征战”的艰苦生活,而且表达消除边患,使人民过上和*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样把个人安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此诗的难能可贵之处。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畅明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出塞》。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2)是呀,从秦至唐*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3)岁月更替,可驻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命运却大多相同,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知道将士们不能还家的原因有哪些吗?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们早日归家呢?

  (5)一边是思归心切的将士,一边是翘首盼归的亲人,读到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能带着自己的心情读一读吗?

  (6)面对这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多想时光能倒流啊,让时光能回到汉朝,回到那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参读《塞上曲》,了解李广。

  1、过渡:李广,西汉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令敌军是闻风丧胆,好几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一首诗歌《塞上曲》就描写了李广将军的英勇威猛。

  2、教师范读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线昏暗的丛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拉开了弓箭射向猎物。等到天明去寻找箭头,却发现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头的棱角中。

  3、学生齐读《塞上曲》。

  4、对李广这位汉代名将怀念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另一层深意,你能揣摩出吗?(唐朝无良将,企盼有良将能*息战乱。)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读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吗?

  (三)学*《凉洲曲》

  1、过渡:诗人期盼良将,沙场上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到疆场,看看将士们的.生活吧。

  2、学生自读《凉洲曲》,联系注释,想想诗歌大意。

  3、指名读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齐读。

  5、品悟诗情:

  (1)、即将赶赴战场,却还举杯畅饮,将士们真的是饮酒作乐,贪杯好酒而醉吗?(不是,他们是借酒消愁。)

  (2)将士们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肠愁更愁,将士们心里知道“古来征战……”。谁来用读说出它们的心声。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因为“几人回”,才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再来读读《出塞》和《凉洲曲》,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歌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愿望。(爱国忧民,盼望和*,厌恶战争,企盼良将)

  2、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唐代诗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声表达出了同样的心愿,听歌曲《出塞曲》。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出塞》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出塞》教学反思1

  《出塞》一诗出现在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第二单元。因为在大课间朗诵过这首诗,所以孩子们对它都很“熟”。虽然如此,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诗意、品味其作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的妙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么几点:

  首先,本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幻灯片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其次,采用以诗解诗的方式,促进感悟。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我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本诗之前,教师出示了四首 “战争”主题系列诗歌(均已在此前的晨诵中朗读、背诵):《国殇》、《诗经*秦风*无衣》、《汉乐府*战城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增加对战争残酷性的了解,认识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镇守边关,胡乱才会*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同时,对“互文”和“用典”这一知识难点的处理比较巧妙,运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古诗文中这两种特殊的写作技巧。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口语表达方面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容量大,补充的诗歌比较多,有“走马观花”、“喧宾夺主”之嫌。

《出塞》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补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使学*内容生活化,课堂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

《出塞》教学反思3

  今天,按照预设上完了《出塞》,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这首诗我很喜欢,在这节课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 创设意象,入境悟情

  诗歌是古代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棵引人瞩目的奇葩,诗歌意象的创设,对学生入境悟情能起到较好的渲染及铺垫作用,教学时,我创设了以下导语:“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而边塞诗,能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感受一下古代多事的边塞,凄凉悲惨的战场。”在语音上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悲”的氛围,接着引出一组边塞的图片,配以哀婉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带着这种凄凉、荒凉的感觉自由读诗,在本节课中我还创设出“明月”这一意象,由《月夜忆舍弟》到《静夜思》,联系《出塞》中的“明月”,我问:古人是望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将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地作战,夜晚孤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再如,本诗意境雄厚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入境悟情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的叹息的时候,学生对后两句的感悟才会更真切、更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也才能留下深深的烙印。

  2、资料补充,堆积情感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局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以及大量的边塞诗积累,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小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做了一定的铺垫。

  3、文本诵读,情感共鸣

  文本的诵读、诗意语文的品味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文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本课学*充分发挥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征人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和感觉。如在赏析一、二句诗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望眼茫茫戈壁,漠漠黄沙,耳听呼呼凤唳,胡笳悲鸣,诗人深感边关烽火连连,将士守期绵绵,心中涌起什么?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恨匈奴入侵;2怨朝廷无能;3叹将士可怜;4盼边关安宁;5苦边民凄苦;6愁江山不保等等。接着指导朗读: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请女生齐读一、二句;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请男生齐读一、二句。学完本课后,我这样小结: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请同学们在这呼呼的塞北风中,在这嘶嘶的战马声中,在这悲壮的音乐声中入情入境,配乐诵读吧!整节课让学生表演读、默读、齐读、轮读、小组读、配乐读,带着问题探究读,教者示范读,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完成了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陶冶性情。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情绪高涨,学*气氛浓厚。但是,也给听课老师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评价语言单调之感,今后将努力朝“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进发。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思想感情和树立为理想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2、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词句切入法

  学法指导:

  精读、摘录、分析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Authorware课件、flash动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

  一、师生共赏:出示flash动画《春》。

  师:欣赏完这篇散文,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呢?

  二、作者介绍、作品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朱自清全集》,其散文代表作还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本文写作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春”是季节之首。独字为题,简明*实,概括广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春》通篇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发自心底的爱,感情之饱满,真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但作者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我爱春天”,一切让形象说话。

  三、检查生字词预*

  朱自清——《春》情况

  朗润酝(yùn)酿(niàng)卖弄宛转嘹亮黄晕(yùn)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

  (朗润解释难理解,可结合图片中的山色体会,更形象。)

  四、朗读教学

  1、生根据朗读要求先将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师:通过朗读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

  在文章的“绘春”部分,作者又描画了哪几幅优美的图画呢?第二自然段与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呢?

  (出示文章结构图)

  2、这篇文章最美的地方是哪一部分,你能从中选出自己喜爱的段落读一读吗?

  生自由选读“绘春”中自己喜爱的段落,读后评价。

  (配乐,形式多样,可单人,也可多人,注意朗读要求,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五、讲解课文内容

  1、学*文章第一部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师:找出这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这几个字说明了什么?

  【小结】第一部分,盼春。领起,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师:作者由盼春写到绘春,描绘了春天里各种美好的事物和景色,最终是为了要干什么?(赞春)作者又是怎样赞美春天的呢?

  2、学*文章第三部分。

  春天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者。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师:这三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小结】这三个自然段构成本文的第三部分,总写春的特点:“新”、“美”、“壮”,揭示全文中心。三个比喻,从三个角度,描出三种形象,形成排比,点明春天的成长发展过程,表达追求美好的愿望,极具感染力。

  六、总

  朱自清——《春》结全文,点明中心

  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一样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抒发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七、作业:

  课后熟读课文,把文章中你最喜爱的部分背诵下来,最好把全文都能背下来。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遣词造句。

  能力目标:

  训练朗读及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春景的美好,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教学法指导:

  品读意境美、语言美。用“数学化”的原则指导思考,即“公示——领悟——运用”,以动脑为核心,把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调动起来,把思维与课文归于一体。

  教学时序: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儿歌《春天在哪里》、PPT画面)

  【师】春天里有什么?(荡漾的东风、明媚的阳光、娟娟的细流、嫩绿的草儿、万紫的花儿、细密的春雨、欢悦的人们等)

  二、赏古诗、得方法:(PPT画面、附诗、配乐解说)

  【师】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通过视觉效应,写出了颜色;那么“两个黄鹂鸣翠柳”从听觉上,再现了声音;“踏花归去马蹄香”,通过嗅觉,表现了气味;“吹面不寒杨柳风”通过触觉感受春风的柔和。因此,写景散文重在观察,而观察就是要五官一起开动,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事物、感受生活,再经过加工,就能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就能写成一篇很好的散文。

  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

  听、视、嗅、触全身心感受;

  声、光、色、态形象主体化;

  文中滋味先品读;

  替换对比之精妙。

  三、听读课文,理清层次:(音乐PPT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问】

  1、作者细致观察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征?

  3、作者如何观察再传情传神地表达出来的?

  四、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在文中勾画自己认为写的传神的字“△”、词“”、句“”,并体会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绝妙生动?

  2、精读语段

  (1)春雨的特征一多二细;

  (2)写了雨中的景物有“绿得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在地里工作”的人们;“稀稀疏疏的、静默的”房屋。雨中景物的特点概括为“安静而和*”(用原文词语作答)

  (3)文段中含蓄地写了春风,依据是“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

  (4)“笼”字用得好,好在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5)本段描写雨中景物的顺序是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从*到远。

  3、口头作文(看景物图——秋实累累)

  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描绘图片的内容。(即兴点评)

  五、朗读训练(春风图)

  六、结束语

  今天这堂课,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春天里,你们给了我一片阳光,已经让我的整个春天都灿烂了。谢谢!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拟人、比喻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语言。

  3.学*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揣摩精彩的词、句、段在表情达意傻瓜的作用。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吟咏四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随着朱自清的笔触一起去领略春的迷人风采。

  二、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旧课,自然引出新课:

  上堂课,我们训练了朗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结构,谁能说说全文分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本文于开头写盼春,就让读者内心掀起思春的波澜,为下文描绘春景奠定了欢乐基调,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粗略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

  四、探究新课: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赏析绘春部分地五幅春景图,请同学们速读三至七段,按顺序说明每段描写的对象(板书:草花风雨人)问:这五幅春景图中,你觉得那副写得最好,为什么?(一)每幅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今天我们就以春雨图为样本共同赏析(出示课件,放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眼看画面,耳听录音,用心体会春雨图的优美意境。

  思考:

  1、这段写了几层意思(板书:特点、景物)

  2、春雨绵绵夏雨急,文中哪几句话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板书:细密、闪亮、绵长)

  3、雨中景都写了什么,(板书:树草灯人屋)

  4、描写雨中景时采用什么顺序?(由物及人,由静到动,由*及远)

  5、本段描写春雨及雨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雨之情)

  6、哪些语句传达了这种感情,试举例说明。(可别恼)

  7、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一)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了春雨特征及春雨中特有的景象,把那一派细雨绵绵的春光,一种和*安静的氛围,描绘的出神入化,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刚才老师已做了赏析示范,接下来同学们要合作探究,品味赏析另几幅春景图。

  (二)现在请同学们一面欣赏春草图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春草图)一面用原文语句给它配上画外音(齐背春草图)今天我教给大家一种学*方法,叫发现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春草图,那么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课件出示)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偷偷,钻,嫩,绿,满是)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叠词的运用)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现在速读春草图,你有什么发现,就举手和大家交流。(鼓励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人人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发现说明你不仅勤于思考而且善于思考)当学生谈到叠词特点时,问:那么这些叠词能不能去掉一个字呢?我们来试试看。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改后文字)大家再看原文比较一下,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哪个富有感情?(改后的文字只是*淡地写写,而原文在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原文中那种写法叫什么(借景抒情)质疑:老师有个疑问,所能帮老师解决,写春草为什么要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春草的柔嫩可爱,突出春草勃发带给人们的快乐)小结:这段描绘春草的特点,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身历其境之感,而且较多地使用叠词,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接下来作者着力描写春花竞放的场景,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荧光屏上放映百花争奇斗艳的画面。

  (1)首先勾勒主要景物的形态,作者首先把镜头对准了树,你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桃树、杏树、梨树,镜头下移:蜜蜂、蝴蝶、草丛、野花)

  (2)现在把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看谁头脑中的画面色彩更艳丽。你看到了什么?(红像火的桃花,粉如霞的杏花,白似雪的梨花,黄褐相间的蜜蜂,色彩斑斓的蝴蝶,茵茵绿草地,野花五彩缤纷)

  (3)好,我们的电视画面已经五彩缤纷了,现在我们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花下成群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蝴蝶轻盈起舞,草地上的野花迎风摇曳着,俏皮的眨着眼睛。)刚才我们通过想象已初步领会春花图的意境,现在再交给大家一种学校方法:合作探究法(课件出示)一会我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春花图的妙处,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抓住春花什么特点?

  2、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描绘景物时哪些词用得精确?

  4、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运用了什么修辞?全班交流:

  (1)花多、色艳、味甜

  (2)高—低色-味虚-实

  (3)闹、赶趟儿、像眼睛、像星星

  (4)拟人、排比、比喻刚才我们学*春草图的时候了解了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是为了侧面烘托草的柔嫩可爱)本段有类似的写法吗?(写蜂闹蝶飞,是侧面烘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小结:作者描绘春花图,动静、高低、色味虚实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五.作业:

  1、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

  2、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三个专题分类收集诗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为它配画。推出五幅特写镜头,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出塞》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出塞》教学反思1

  《出塞》一诗出现在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第二单元。因为在大课间朗诵过这首诗,所以孩子们对它都很“熟”。虽然如此,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诗意、品味其作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的妙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么几点:

  首先,本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幻灯片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其次,采用以诗解诗的方式,促进感悟。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我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本诗之前,教师出示了四首 “战争”主题系列诗歌(均已在此前的晨诵中朗读、背诵):《国殇》、《诗经*秦风*无衣》、《汉乐府*战城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增加对战争残酷性的了解,认识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镇守边关,胡乱才会*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同时,对“互文”和“用典”这一知识难点的处理比较巧妙,运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古诗文中这两种特殊的写作技巧。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口语表达方面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容量大,补充的诗歌比较多,有“走马观花”、“喧宾夺主”之嫌。

《出塞》教学反思2

  《出塞》一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着眼大——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我从前段时间学*的边塞诗《塞下曲》入手,引出边塞诗的兴起,边塞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边塞诗歌的主要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也扩展了知识面。

  2、意境深——本节课教学,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的久远,创设明月这个意象,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再联系“万里”这个表示空间的词语,让学生在这种空旷苍凉的背景下理解“人未还” 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3、 情感浓——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的愿望是“回家”后,教师引读——是啊,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的盼回家啊,可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过程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你是白发苍苍的老父母,你在盼什么?可是结果如何——读——从秦汉到大唐,一千多年盼儿归啊——柔弱无助的妻子在盼什么?可是结果如何—— 从中原到塞北,关山万里盼夫归啊——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4、延伸远——《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了王昌龄的一首同题诗和另外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小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做了一定的铺垫。

  遗憾

  1、我本来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加入边塞诗艺术特点的赏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

  2、整个课堂上学生不活跃,不爱发言,和*时的热闹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教学气氛不热烈。

  3、自己对教学的思路掌握得不好,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总之,这堂课不成功,以后一定多备课,多学*!

《出塞》教学反思3

  《出塞》是语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和无限希望。诗歌语言朴实*淡,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着这一理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会背诵、默写。2、入情入境学*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激发对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策略,在教学中设计了“导入”“初读”“理解”“体悟”“延伸”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力求让学生在文本学*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教材,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话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1、导入。本课的教学是一首边塞诗,因此,我也以学生曾经学过的一首边塞诗作为切入口进行导入,从而引出对边塞诗歌的初步认识,激发他们对唐代边塞诗歌深入学*的兴趣。

  2、初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朗读古诗,了解诗人,相机学*“昌”“龄”两个生字。在读的过程中,引发初步的疑问。

  3、理解。理解是感悟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把握古诗大意,我在这一过程中着重设计了对“互文见义”即古诗首句的理解以及对飞将军李广的深入认识两方面内容,同时采用相互合作、交流、探讨的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

  4、体悟。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他们对情感的把握仍停留在表面。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想象以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体悟到诗人的情感,从而也激发学生自身的体验,受到“爱祖国,爱和*”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配乐诵读,从而实现文本与情感的统一。

  5、延伸。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1)王昌龄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安排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边塞诗的内容,在课外拓展中加深巩固。(2)部分边塞诗,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天空,再次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主旨的边塞诗歌,其背后都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课的结尾,我将那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名句展示给学生,并给他们散发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正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这些边塞诗歌的诵读,开阔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我都不希望把古诗的教学限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而是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并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当然,教学中存在着不少不足,恳请领导和一线同仁们指出,使我们一起进步。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时节,学生乐于亲*大自然,引导学生在欣赏春天、享受春天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培养听障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及表达语言的能力。

  学生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相对于健听孩子,对同一件事,听障学生多侧重于用连贯的词来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健听孩子低很多,而且往往浮于表面,语言直白,缺乏相应的联想、形象化的语言,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春天的变化、自己的感受,能流畅地表述,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教学设计:

  在*作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照相机留下春天的足迹。在课堂上,回顾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诗、文,边背诵这些诗文,边与学生分享春的美丽与作者的感情及写法;再与学生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照片,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最后,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有条理地描绘春天。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笔下的春天,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

  1、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与春相关的诗文。

  (学生熟知的诗文有《春》(朱自清)、《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村居》、《春夜洛城闻笛》《春夜喜雨》、《春日》、《春望》、《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

  2、教师与学生重点分享《春》、《钱塘湖春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师生分享《钱塘湖春行》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c.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春景,你最喜欢哪个?(抓住中间两联体会)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喜爱)

  (2)师生分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哪些诗句体现了题目中的早春?

  c.三四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方法?

  (3)师生分享《春》

  a.学生说说朱自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人们的活动)

  b.你印象最深地是哪种景?(学生自由说说)

  c.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很寻常的景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诗意美,抓住景物的特点,使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表达了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欣赏春之美,寻找身边春的足迹

  1、全班16个同学,分成四组,每组展示自己最美的10张照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代表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学生有条理的说说春天的足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形象的语言。)

  3、学生在纸上列出自己的作文提纲。

  4、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借鉴诗文中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春天的变化与美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学生完成*作。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能概括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能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好处,学会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批注与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语言赏析。

  一、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音乐

  听到这支曲子,我们也忍不住要四处寻觅春天了。都说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你对春天

  有什么样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呢?

  1全班交流对春季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可以引用古诗词或者成语)

  诗句提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人都喜欢春天,可是对春天的感受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带着问题听读文章。

  1)明确生字词读音

  2)课文围绕“春”描绘了几幅春景图?根据课文内容为这几幅春景图拟小标题(标题要求字数统一,简洁明了,争取控制在三个字左右)。

  全班交流,明确:

  1)读准下列字词的音(个别朗读)

  朗润酝酿婉转嘹亮应和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

  2)5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理清思路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描绘江南春景的散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几部分?

  全班交流,明确:盼春(1)、绘春(2—7)、赞春(8)

  2)既然本文描绘春天图景是主体,那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一和第三部分呢?

  明确:第一节充分表达喜爱春天、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感情。盼春是绘春的基础。

  第八节是在前文充分描绘春天美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赞春是绘春的升华。

  3)前4幅春景图能否和第五幅调换顺序呢,前四幅之间是否也可以调换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前4幅写景,第五幅写人,人活动在美丽的春景中,让春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草是最先报春的,然后再是春花。春草和春花的生长是要靠风雨的滋润培养的。从植物写到天气,也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三、品析语言: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春草图”语段,你认为在这部分中哪些词、句,写得比较贴切传神,试说出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换意见,完善回答,全班交流。

  明确: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适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嫩,写质地。绿,写颜色。

  (2)“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最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学生讨论后明确: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叠词同时也使句子变的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学生回答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春草的生机勃勃和作者对春草的喜爱。

  学生齐读第二段。

  2、欣赏“春花图”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用批注的方式说明理由。

  学生品析,全班交流时同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的“闹”字可否换成“叫”,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闹”一字传神,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要及时归纳赏析要点,注意表述的思路:

  赏析切入点:A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B品修辞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C析语言风格。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D找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的描写等。

  表述思路:我比较喜欢文中的“……”句话,因为……。

  在阐述喜欢语句的原因时,还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

  3、根据归纳的赏析要点,自读第四、五段,赏析春风、春雨图。

  学生先自行通过批注找出美点,小组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4、朱自清先生清丽的语言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此时再看上课伊始我们为春景图拟的小标题,就发现它们是多么的单调无味,你能不能换上更生动传神的小标题呢?(标题要求字数统一,形象生动)

  全班交流,板书出示比较。

  如:1春草复苏图,春草萌芽图;2春暖花开图,百花争艳图;3杨柳随风图,春风依依图;4春雨绵绵图,如烟春雨图;5春勤人早图,人勤迎春图

  5、声情并茂的集体朗读全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味美。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收集的咏春的古诗句,写在积累本上。

  2、仔细观察你的校园,写一篇《校园的秋》。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拟人、比喻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语言。

  3.学*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揣摩精彩的词、句、段在表情达意傻瓜的作用。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吟咏四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随着朱自清的笔触一起去领略春的迷人风采。

  二、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旧课,自然引出新课:

  上堂课,我们训练了朗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结构,谁能说说全文分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本文于开头写盼春,就让读者内心掀起思春的波澜,为下文描绘春景奠定了欢乐基调,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粗略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

  四、探究新课: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赏析绘春部分地五幅春景图,请同学们速读三至七段,按顺序说明每段描写的对象(板书:草花风雨人)问:这五幅春景图中,你觉得那副写得最好,为什么?(一)每幅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今天我们就以春雨图为样本共同赏析(出示课件,放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眼看画面,耳听录音,用心体会春雨图的优美意境。

  思考:

  1、这段写了几层意思(板书:特点、景物)

  2、春雨绵绵夏雨急,文中哪几句话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板书:细密、闪亮、绵长)

  3、雨中景都写了什么,(板书:树草灯人屋)

  4、描写雨中景时采用什么顺序?(由物及人,由静到动,由*及远)

  5、本段描写春雨及雨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雨之情)

  6、哪些语句传达了这种感情,试举例说明。(可别恼)

  7、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一)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了春雨特征及春雨中特有的景象,把那一派细雨绵绵的春光,一种和*安静的氛围,描绘的出神入化,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刚才老师已做了赏析示范,接下来同学们要合作探究,品味赏析另几幅春景图。

  (二)现在请同学们一面欣赏春草图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春草图)一面用原文语句给它配上画外音(齐背春草图)今天我教给大家一种学*方法,叫发现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春草图,那么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课件出示)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偷偷,钻,嫩,绿,满是)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叠词的运用)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现在速读春草图,你有什么发现,就举手和大家交流。(鼓励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人人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发现说明你不仅勤于思考而且善于思考)当学生谈到叠词特点时,问:那么这些叠词能不能去掉一个字呢?我们来试试看。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改后文字)大家再看原文比较一下,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哪个富有感情?(改后的文字只是*淡地写写,而原文在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原文中那种写法叫什么(借景抒情)质疑:老师有个疑问,所能帮老师解决,写春草为什么要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春草的柔嫩可爱,突出春草勃发带给人们的快乐)小结:这段描绘春草的特点,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身历其境之感,而且较多地使用叠词,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接下来作者着力描写春花竞放的场景,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荧光屏上放映百花争奇斗艳的画面。

  (1)首先勾勒主要景物的形态,作者首先把镜头对准了树,你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桃树、杏树、梨树,镜头下移:蜜蜂、蝴蝶、草丛、野花)

  (2)现在把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看谁头脑中的画面色彩更艳丽。你看到了什么?(红像火的桃花,粉如霞的杏花,白似雪的梨花,黄褐相间的蜜蜂,色彩斑斓的蝴蝶,茵茵绿草地,野花五彩缤纷)

  (3)好,我们的电视画面已经五彩缤纷了,现在我们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花下成群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蝴蝶轻盈起舞,草地上的野花迎风摇曳着,俏皮的眨着眼睛。)刚才我们通过想象已初步领会春花图的意境,现在再交给大家一种学校方法:合作探究法(课件出示)一会我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春花图的妙处,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抓住春花什么特点?

  2、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描绘景物时哪些词用得精确?

  4、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运用了什么修辞?全班交流:

  (1)花多、色艳、味甜

  (2)高—低色-味虚-实

  (3)闹、赶趟儿、像眼睛、像星星

  (4)拟人、排比、比喻刚才我们学*春草图的时候了解了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是为了侧面烘托草的柔嫩可爱)本段有类似的写法吗?(写蜂闹蝶飞,是侧面烘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小结:作者描绘春花图,动静、高低、色味虚实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五.作业:

  1、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

  2、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三个专题分类收集诗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为它配画。推出五幅特写镜头,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

  答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出塞》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出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10)引读:诗人王昌龄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在大声地呼吁,他希望——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学生试背。

  3)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学*。

  2)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人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出塞》原文欣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n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息吗?就会有和*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出塞》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方法,交流资料

  1.复*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

  (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练*题

  (一)解决书后练*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补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使学*内容生活化,课堂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

《出塞》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及已积累古文知识,通过自主、合作学*,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几首边塞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路,大致了解“边塞诗”

  1、出示《从军行》、《塞下曲》,师感情朗读。

  2、这两首属于什么诗?简单介绍“边塞诗”的特点。

  3、引入《出塞》。

  二、熟读古诗,疏通古诗意思

  1、师配乐朗读;生试读。

  2、交流读诗方法:你有什么方法或途径把诗读懂?

  3、按以上大家交流的读诗方法自主交流古诗的意思。

  4、班内检查交流情况。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味

  (一)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1、在这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明月、边关)

  2、“明月”和“边关”从秦汉时期到如今都怎样?

  3、作者想借助这两种没有改变的景物来说明边关的一种什么现象?(边关的战事也一直在持续,跟秦汉时一样)

  4、是啊!几百年了,边关的战事一直都没有*息,国家始终受到侵扰,此时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什么之情?(担忧)

  5、点学生品读出“担忧”。

  6、长年的战事,作者有没办法改变?所以作者内心又是如此的……?(无奈)

  7、点学生品读“无奈”。

  8、每到寂静的夜晚,将士们面对皎洁如水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将士们思念着什么?(家乡)还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这又是多么凄凉的夜晚啊!

  9、点学生读出“凄凉”。

  家乡的人儿也想着将士您啊!因为您“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

  1、为什么“人未还”?

  2、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战场上一种怎样的惨景?

  3、将士们死的死,伤的伤,他们何曾不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可是“万里长征”,路途是如此遥远,来回谈何容易?作者内心对将士们如此遭遇充满了……?(同情)同时为他们发出哀叹。

  4、点学生品读“同情”与“哀叹”。

  (三)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简介“李广”

  2、从“但使”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可惜这位名将不在了,作者内心充满了对这位英雄的什么之情?(怀念)

  点学生品读出“怀念”

  提示:要是这位名将在该多好啊!要是朝廷能发现这样的人才该多好啊!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品读出“愿望”

  3、以此看出作者希望朝廷能怎样做?(任用良将)

  四、课内外整合,挖掘古诗意蕴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边塞诗。

  2、投影其中三首让学生朗读。

  3、挖掘边塞诗的共同点。

  (写的都是边关的景色。写的都是将士的生活。表达的都是作者同情、哀叹或赞扬将士的情怀。)

  4、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配乐朗诵。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

  出塞

  明月边关

  景哀叹(远离亲人)

  人(将士)

  忧国忧民

  但使……

  情愿望(任用良将)

  不教……

《出塞》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渴望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揭题,摹“塞”之形。

  1、板书“边塞”。师问,读了这个词,说说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教师小结。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边塞诗——出塞

  二、诵读,觉“塞”之味

  (一)一读,读准字音。

  1、先请大家自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再请大家自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师指导读。

  5、全班齐读。

  (三)三读,读出感觉。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

  2、指名说。这首诗中的边塞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诗。

  4、全班齐读课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一)品“塞”之悲惨。

  1、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点击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在这句诗中,“征”是什么意思?“长征“呢?

  2、大家再轻声地把这句诗读上2、3遍,边读边想象战斗时和战斗后的画面。

  3、生自由读诗句。(生读时,播放战斗时的音频)

  4、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5、指名说。

  6、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斗之后的画面吧。(播放战斗之后的画面。)

  7、看了之后有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8、补充描写战场的诗句。

  师:万里长征人为还!这是何等的悲惨啊!许多诗人也曾描写过这样悲惨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古今多少战士死于沙场无人收殓,白骨累累散乱在蓬蒿丛中,使人触目惊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_曹操(描绘战乱后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李白。(战后骇人景象,可见战争的残酷。)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杜甫(极写沙场寒冷萧条,烽烟遍地,白骨纵横的惨状。)

  9、小结:黄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乱。这就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啊!此时此刻,在你的眼里,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边塞啊!

  10、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悲惨、恐怖、可怕……)

  (二)品“塞”之安宁。

  1、过度:目睹着边塞的悲惨、恐怖、可怕,诗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着什么?——(点击: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生自由读句子2遍。

  3、师问:龙城飞将是谁?(李广)你们了解李广吗?

  补充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从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李广?

  4、是啊,飞将军李广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听到李广的名字是闻风丧胆。

  史记记载:

  (点击:广居右北*,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史记》

  译文:李广镇守右北*,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

  5、师:当飞将军李广在边塞的时候,匈奴数年不侵。还有“白骨乱蓬篙”的惨剧吗?(不会)还有“人为还”的悲剧吗?(不会)

  边塞还会有悲惨、恐怖、可怕吗?(不会)

  6、小结:龙城飞将在,数岁不敢侵。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龙城飞将在的边塞是怎样的边塞啊?(安宁、祥和、和*……)

  7、引读:一边是悲惨、可怕、恐怖,一边是安宁、祥和、和*,哪一种才是人们心中的边塞呢?(安宁、祥和、和*……)

  师:所以,当悲惨一次又一次弥漫在边塞时,人们不能不想,不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死亡一次又一次盘旋在边塞时,人们如何不想,如何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恐怖一次又一次笼罩在边塞时,人们怎能不想,怎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拓展,悟“塞’之魂。

  1、过度。师:自秦朝统一*以来,至今已是二千多年,这两千多年,边塞是战乱得多,还是安宁的多?你能说说自秦朝到现在,在边塞发生过哪些战乱吗?(指名说)

  2、出示历代边塞战乱简史。

  秦汉时期,匈奴入侵;魏晋时期,五胡乱华;

  隋唐时期,突厥入侵;南北宋朝,辽、夏、金入侵;

  清朝数百年,西方列强入侵;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

  (配低沉的音乐,学生默读。)

  3、学生谈看了之后的感受。

  4、小结:看看,这就是几千年的边塞,这就是多灾多难的边塞,这就是充满苦难、死亡、与可怕的边塞。

  当匈奴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今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八国联军、*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边塞二千多年,则战乱二千多年,二千多年,人们心中总有一种企盼,一种呼唤。你们说说,人们心中呼唤的是什么?(和*、安宁)

  5、师:企盼安定,呼唤和*。尽在这首出塞28个字。一起来读读这首出塞。

  6、总结: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就是战乱中的人们千年的企盼和呼唤啊!

  板书:

  出塞

  唐王昌龄

  悲惨安宁

  恐怖边塞祥和

  可怕和*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9)

——《出塞》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出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10)引读:诗人王昌龄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在大声地呼吁,他希望——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学生试背。

  3)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学*。

  2)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人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出塞》原文欣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n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息吗?就会有和*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出塞》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 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 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 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

  2) 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 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 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人”指的是谁? “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 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10)引读:诗人王昌龄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在大声地呼吁,他希望——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 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 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 学生试背。

  3) 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 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学*。

  2) 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人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出塞》原文欣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及已积累古文知识,通过自主、合作学*,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几首边塞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路,大致了解“边塞诗”

  1、出示《从军行》、《塞下曲》,师感情朗读。

  2、这两首属于什么诗?简单介绍“边塞诗”的特点。

  3、引入《出塞》。

  二、熟读古诗,疏通古诗意思

  1、师配乐朗读;生试读。

  2、交流读诗方法:你有什么方法或途径把诗读懂?

  3、按以上大家交流的读诗方法自主交流古诗的意思。

  4、班内检查交流情况。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味

  (一)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1、在这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明月、边关)

  2、“明月”和“边关”从秦汉时期到如今都怎样?

  3、作者想借助这两种没有改变的景物来说明边关的一种什么现象?(边关的战事也一直在持续,跟秦汉时一样)

  4、是啊!几百年了,边关的战事一直都没有*息,国家始终受到侵扰,此时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什么之情?(担忧)

  5、点学生品读出“担忧”。

  6、长年的战事,作者有没办法改变?所以作者内心又是如此的……?(无奈)

  7、点学生品读“无奈”。

  8、每到寂静的夜晚,将士们面对皎洁如水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将士们思念着什么?(家乡)还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这又是多么凄凉的夜晚啊!

  9、点学生读出“凄凉”。

  家乡的人儿也想着将士您啊!因为您“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

  1、为什么“人未还”?

  2、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战场上一种怎样的惨景?

  3、将士们死的死,伤的伤,他们何曾不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可是“万里长征”,路途是如此遥远,来回谈何容易?作者内心对将士们如此遭遇充满了……?(同情)同时为他们发出哀叹。

  4、点学生品读“同情”与“哀叹”。

  (三)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简介“李广”

  2、从“但使”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可惜这位名将不在了,作者内心充满了对这位英雄的什么之情?(怀念)

  点学生品读出“怀念”

  提示:要是这位名将在该多好啊!要是朝廷能发现这样的人才该多好啊!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品读出“愿望”

  3、以此看出作者希望朝廷能怎样做?(任用良将)

  四、课内外整合,挖掘古诗意蕴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边塞诗。

  2、投影其中三首让学生朗读。

  3、挖掘边塞诗的共同点。

  (写的都是边关的景色。写的都是将士的生活。表达的都是作者同情、哀叹或赞扬将士的情怀。)

  4、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配乐朗诵。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

  出塞

  明月边关

  景哀叹(远离亲人)

  人(将士)

  忧国忧民

  但使……

  情愿望(任用良将)

  不教……

《出塞》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补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使学*内容生活化,课堂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