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日期:

《减法》教学设计1

  一、背景

  5以内减法是学生学*减法意义的开始,也是今后进一步学*加减法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省编义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这样的:当学生看图列出算式5—2后,老师问:5—2=?怎样算?然后师生根据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5可以分成2和3,得出5—2=3。相对来说,由于省却了课堂讨论和多次指名的时间,所以课堂练*的时间多了,再经过不同层次的口算练*,达到正确口算的教学目的。但学生在计算时是按老师的方法完成运算,老师向学生提供只有一种可能或一种答案,一题一解,拉着学生按单一的思路进行算法的探索,长期这样训练则容易导致思维僵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教材关于5以内减法的教学是另一种形式,当学生列出算式5—2后,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倒数法,5的组成知识和数数法,虽比省编的教学思路有所发散,但我觉得还是没有完全放开。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的新编数学教材,教材重视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性和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重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案例

  “5以内减法”是第一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5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5以内减法计算。从整体上说,课文没有给出具体详细的算法,教师可以引入自己喜爱的方法,学生也可以发展他们自己的方法,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是为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留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所以我是这样进行例题教学的:

  当学生看图列出算式5—2后,我问5—2等于几?

  学生齐说:5—2等于3

  我又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准备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出现了以下算法),再派代表回答:

  甲:看图数数1,2,3

  乙:倒数法:4,3

  丙:因为5比2大3,所以5—2=3

  丁:因为2+3=5,所以5—2=3

  戊:因为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己:5—3=2,所以5—2=3

  (看,学生的算法是如此多样,有几种连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的。)

  然后,老师不点明哪种算法好,或要求学生用那种算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有次序地,即不重复、不遗漏地把5以内减法全说出来,并看板书说说发现的规律,最后进行不同层次的练*,达到正确口算5以内减法的教学目的。

  但是,这样教学,最后练*时我只进行了一个基本练*,即看算式说得数(开火车口算)和综合游戏:帮小鸽子找家(看算式找得数)。对于新课的学*,我发现个别优生不但已会正确口算,而且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大多数学生会正确口算但不熟练,个别学困生有时还出现算错的现象。而接下去按教材编排又是新课,那么上一节课没有彻底解决拖下来的问题怎么办呢?毫无疑问肯定要到课后去补,要给学生“开小灶”。而学生由于当堂知识没有当堂消化,做起作业来,也肯定质量不高,交上来批改后又要订正,又要“开小灶”,引起恶性循环。

  三、反思

  上面片断的教学中,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虽然算法的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又觉得如果每节课化太多的时间侧重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室里看上去总是热热闹闹,而老师不去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不会扎实,基本技能有没有掌握,那么学生应该会做的题目不会做,应该会解决的问题不会解决,各种考试成绩出不来,合格率和优秀率没有达标,成绩太差,在现行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或真正替代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家长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学校没有发挥优势,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充分地取长补短?

  我认为:

  首先,应该端正认识,明确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再者,在*时备课时我努力遵循教材编写的宗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尽可能增大学生学*的自由度,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内化过程,积极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型,即老师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

  例如,在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书中创设了购物的情境,我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有15支铅笔,售出9支,还有几支?学生探究算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连减法:把9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再算5+1;也有想加算减,还有一根一根地数数法等,方法多样化,人人动脑参与学*过程。接着我出示同类问题,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再次,以教材为主线,充分吸取教材的优点,如追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等,撇开它们有时教学思路单一、死板的缺点,所以*时备课时,根据需要把教材的内容补充进去,新授时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新授之后努力提高课堂练*密度,深度与广度。有时,根据内容需要,再上一节练*课,以达到巩固熟练的目的;有时,新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有些困难,就分两教时教学。

  或许同仁们会有更好的办好,我只想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以期抛砖引玉。

《减法》教学设计2

  内容;

  讲例1—例3,处理第20页至21页

  目标;

  1认识减号和减法算式:

  2探索减法的算法

  3养成看图的*惯,能提出数学问题,并会解答

  重难点;

  从连动性的三副图中提出减法问题的算理

  教具准备;

  例1多媒体课件;送信卡片;找朋友卡片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5分

  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了5以内的数,想一想,还会数吗?

  1从0数到5

  2倒数呢

  3听师拍了几下

  4师说数,生拍

  5对口令,找5的对子数

  二引入(2分);请看;这有几支铅笔?(5支)送给小朋友3支,还剩几支?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探索5以内的减法。比一比,看谁这节棵听讲最专心,举手最积极,回答音最亮

  三新课达标20分

  (一)学例1

  1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哪副是第一副?你是怎么知道的?什么记号?

  3你能看着这两幅图提个数学问题吗?

  4用算式表示:3—1=2

  5认识减号—表示从3里面减去1个还剩2个

  6读算式;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

  (二)学例2

  1齐读算式5—2=

  2算式表示什么?

  3四人一组拿出小棒动手摆一摆

  4交流;5—2=3

  5想一想除了摆小棒还可以怎么算?

  6汇报用数数的方法,还可以用分成

  7看算式摆小棒5—1=5—4=

  8口算4—3=3—2=4—1=

  (三)学例3

  1师指导生在田字格里书写算式,先描在算,比一比看谁写得最规范,最标准

  2评比

  3听算5—3=4—2=3—2=

  四课间放松11分一二拍拍手

  三四点点头

  五六甩甩背

  七八跺跺脚

  九十我坐直

  五达标训练8分

  1填在书上书第22页

  2找朋友游戏(师那得数找算式)

  3送信游戏(邮筒上写得数站在前,听口令,拿着信封上写着算式的学生上前投信。其余学生说;小小邮递员

  真是不简单

  送信快又准

  人人都称赞

  4夺红旗比赛男女生各五名

  六布置作业3分

  口算;5—4=4—3=3—2=2—1=5—3=4—2=5—1=

  七全课总结1分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减法》教学设计3

  [新知识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当学生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思考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4.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学生险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惯。

  [课时安排]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课时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4.第五单元实力评价…………………………………………………………………1课时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教材第104一106的内容及第108页练*二十一的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惯。

  三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是,里有()个。

  (3)3个是(),是4个()。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把一张饼*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是1个,是3个,合起来也就是。

  提问:+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出示例2。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减法》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本内容是学*十几减9、8、7、6之后一课时,是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练*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时学生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方法基本熟练。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由观题到心算,不再直观演示,操作分解,由所学的方法自主迁移、类推到本课学*中,逐渐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选择一种较熟练的方法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熟练运用“想加算减法”,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通过几个层次的计算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合作、迁移、类推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课件、数字卡片;学具:自制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孕伏探究的基础

  (课件动态出示)复*题:

  (一)开火车。

  9+3=15—8=17—9=13—7=12—6=

  4+7=12—9=11—8=13—9=14—9=

  请一个小组轮流进行口算报答案,其余学生评价。教师可以从中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计算方法。

  (二)填数。

  9+()=126+()=118+()=12

  7+()=127+()=119+()=11

  学生自己完成,记录答案。同伴交流,分享智慧,全班汇报。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同桌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设计意图:设计复*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感受“想加算减法”的价值奠定基础。同伴汇报,交流分享,完善自己的想法。】

  二、练*引入,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例4计算题。

  12-5=□11-4=□

  12-4=□11-3=□

  12-3=□11-2=□

  (一)尝试计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各列,记录在本上。

  (二)汇报思考过程

  1.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汇报,个别提问计算时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

  “破十法”:根据学生语言表征,教师可相应板书算式;

  “想加算减法”:学生说出会算加法算式的加数,利用减法的关系,得出结果;

  “熟练直接背出答案”:看到这个算式中的被减数和减数,就能直接说出差是多少;

  “一个一个数”:从总数里一个一个减,得到结果。

  2.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算法,对于“直接背出答案”和“想加算减法”两种方法有相同点,在加法算式中会求一个加数,转化成减法算式就能就能想到要求的加数现在变成了减数,利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这样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体现简捷。

  (三)算式比较,引入课题

  教师:这两列算式与什么特点?与之前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针对每列算式中减法的变化,减数分别是是5、4、3、2,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引入课题并板书。

  (四)尝试出题,同伴互查

  1.教师:你能出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位学生尝试在本上出2题,让同桌计算,同伴互查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各自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出题,教师可以在每列原题基础上补充算式。如:12—6=、12—7=、12—8、12—9=

  (五)题组比较,渗透思想

  教师:比较例4中的两列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从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来说,无论学生从什么角度观察,教师适当给于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本课中没有借助操作活动直观呈现,思考过程的表征图没有体现,只是增加抽象性,以说的方式提高思维水*,注重计算方法择优快捷熟练,注重算式资源中数学思想渗透,培养推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抓住联系

  课件出示

  (一)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自主完成“做一做”的填数。

  全班汇报,指名回答。教师追问:大家填数的速度都很快,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分析关系,创造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把上下两个算式为一组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发现。突出体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在计算时多以“想加算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熟练程度,使学生逐步达到由加法算式直接想出减法得数的要求。

  (三)快速抢答,内化提升

  根据学生对“做一做”题组的理解,加强学生用“想加算减法”的练*训练,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教师增加类似题组,让学生快速抢答。小组间相互出题,轮流抢答,掌握减法计算如何简捷。

  【设计意图:此题的练*主要是帮助学生优化计算方法,多组练*后,让学生逐步喜欢“想加算减法”并加以熟练,分析关系,发现规律,创造算式等方式是对学生应知应会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的提高。】

  四、数学游戏,应用理解

  (一)巩固练*,提高能力

  游戏:送信(课件出示)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计算,根据得数把算式放在相应答案的集合圈里。

  (二)分类整理,渗透思想

  (三)算式重组,思维提升

  1.在进行分类整理以后,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观察,如15-6=17-8,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中除了十位上是1,其他几个数都不相同,这样的算式还有吗?

  课件出示教材17页的“思考题”。

  2.引导学生对集合圈里的算式进行观察,是否有符合要求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可能会出现集合圈里已有算式进行的重组:

  17-9=13-511—7=13—612—6=11—5

  可能还有学生自己想到如类似“12—4=14—6”这样的算式,请学生判断这个算式出现2个4是否符合要求,应如何修改。

《减法》教学设计5

  算法多样化是*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口算的最优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小组内进行评价,进行辩论,进而形成最优的口算方法,通过多样的练*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的方法,并且通过练*达到认可和巩固的作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减法》教学设计6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具准备

  例8的课件、游戏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

  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 )个十和( )十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8.

  (1)课件演示:妈妈买了3排的乐百氏饮料,每排10瓶,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提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十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提问:2个一加3个十共是多少

  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30=32

  2.练*: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

  (2)90+8 20+3 50+9 70+6

  98—8 23—3 59—9 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十一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30+8= 77—7=70+2=

  9+20= 10+5=28—8=

  65—5=3+20= 90+9=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95—97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老师手中的这两本书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品德与社会,这两本书的'价钱同样是用小数表示的。拿出这两本书来,谁来告诉老师这两本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语文:5.69元品德与社会:6.18元)

  2、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两本书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两本书一共多少元?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尝试计算,构建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在练*本上计算,先列出横式,再列出竖式。

  (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这些方法,我们在什么时候用过呢?(整数加减法的时候)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其实是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

  2、观察算式,发现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三、自主编题,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自主编题。

  师:昨天,老师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看到了这样一些商品信息。

  课件出示:书:33.27元彩色笔:9.6元

  足球:60.4元跳绳:7.53元

  师: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道题自己解决吗?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心里,把你的解决方案写在纸上,先列出横式,在列出竖式。

  2、同桌交流:(1)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是怎样计算的?

  (3)通过这个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全班交流。

  (1)挑选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题。如:33.27—9.6=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小数点对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小数点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用小数的意义来解释。)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如:9.6–7.53=

  师:当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或位数少的小数减去位数多的小数时,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补“0”,这样计算起来更方便。

  (3)得数是整数。如:9.6+60.4=70.0(元)

  师:我们接着看这位同学编的题,一起读出它的结果?70.00元

  师:怎样写更简洁呢?(直接写出70元)

  师:太棒了,像这种情况,在横式上写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4)小结: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同学编的题,那现在你认为我们的小数加减法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要对结果进行化简——把小数点末尾的0去掉。)

  (5)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好,那同桌相互检查一下自己编的题,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改正过来。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不错,通过自己编的题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明白了方法背后的道理,有了这些理解,相信你一定能够灵活而准确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当中吧,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你们敢挑战吗?

  四、巩固练*,拓展提高

  1、第一关:定位停车

  (1)5.73-0.6=5.13

  师:这里有一个小数减法的算式,被减数5.73已经写好了,减数0.6已经在小卡车上准备好了,这辆小卡车开到哪儿停下了合适呢?这样,用你们的声音来控制它,一会儿小卡车开动起来,你觉得该到哪儿停你就喊停。

  (2)课件出示12+0.43=

  这一次又该停在哪儿呢?怎么了?(开过了)

  师:卡车司机犯难了,12没有小数点,该怎么对齐呀?谁来给他出出主意?

  在你们的眼里12也有小数点,12的小数点在12的后面。(课件演示12的小数点)是这样吗?那我们让小卡车退回来,这样就可以做加法了,结果是:12.43。

  2、第二关:摘取智慧星

  下面有三颗智慧星,但要得到智慧星必须正确计算出下面的算式,你有信心闯关并摘取智慧星吗?

  7.2–*5=12.53+4.67=5–0.41=

  在自己的练*本上完成。

  5–0.41=在列竖式的时候,5改写成5.00可以吗?那为什么不改写成5.0呢?

  3、第三关:认识小巨人

  师:你们认识他吗?(姚明)你们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米吗?(2.26米)

  师: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入场的画面,他牵着一个小男孩,你们认识他吗?

  师:他就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背出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你们知道林浩当年的身高是多少吗?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你一定能算出来。

  拓展:姚明的身高2.26米,林浩站在0.45米的凳子上还比姚明矮0.53米,林浩的身高是多少米?

  学生在练*本上完成。

  师:林浩的身高是1.28米,他俩的身高虽然相差了很多,但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们学*的榜样。

  四、课堂小结:(3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最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是通过自己编的题来研究的,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减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感受自主学*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购买物品的经历。并引出教材中的购物问题。

  2.让学生读,鼓励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交流学生的购物经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了解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为解决问题作铺垫。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常买东西的经历。除了学*用品、零食和饮料外,谁还给自己买过其他物品?说一说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指名几个人说购物情况。

  师:我们书中的几个同伴也一起到商场给自己买物品,我们看一看他们想买什么?看课本第95页。

  学生读书。

  师:图中有什么物品?价钱是多少?几个同学想买什么?

  生1:图中有两种帽子,一种毛线的一顶12.55元,一种皮的一顶45.8元。

  生2:图中有两种手套,线手套一双5.65元,皮手套一双10.35元。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二、小数加法

  1.教师谈话,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帽子和手套,算一算需要多少钱?”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计算的时间。

  2.交流学生选择的物品和计算的过程及结果。

  12.55+5.65的竖式计算采取学生说,教师板书做法,重点解决进位问题。45.8+10.35的竖式采取让学生板书出竖式,教师提问的方式,重点解决不同位数的小数相加问题。

  让学生解决自己“购物”需要的钱数,激发学*的积极性,经历自主尝试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是学生相互学*,理解计算方法的过程。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时的讨论。

  生3:他们想买一个帽子和一副手套。

  生4:丫丫想买毛绒的帽子和手套。

  生5:亮亮想买皮的帽子和手套。

  生6:聪聪说有好几种选择呢。也许他想买毛绒帽子和皮手套;也许想买皮帽子和毛绒手套……

  师:同学们知道了红红和亮亮喜欢什么样的手套和帽子。那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呢?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算一算一共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喜欢什么样的?计算结果是多少?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选择,结合学生说的.算法,教师板书竖式。如:

  生1:我喜欢毛线的。帽子是12.55元,手套是5.65元,一共要花18.2元。

  师: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用竖式计算的,12.55+5.65将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从右往左依次计算。

  教师板书:

  12.55+5.65=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12.55

  +5.65

  师:百分位上5加5等于几?

  生:等于10,向十分位进1,和的百分位上写0。

  教师板书:

  12.55

  +5.65

  生1:再算十分位上的数,5+6=11再进上1等于12,向整数部分进1,在和的十分位上写2。

  师: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某一位上相加满10,可以向前一位进1。

  接着完成竖式,写出横式上的数。

  12.55+5.65=18.20(元)

  12.55

  +5.65

  18.20

  师:写出结果时,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这种选择,如果有学生用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

  师:谁和××同学选择的不一样?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提出“小数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通过讨论,把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整合,理解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生2:我和××一样,也喜欢皮的。皮帽子48.5元,皮手套10.35元,一共需要56.15元。也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到黑板上来写一下竖式好吗?

  学生写出竖式:

  45.8

  +10.35

  56.15

  师:这个8为什么要和10.35的3对齐,而不和5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45.8的8在十分位上,就应该和10.35十分位上的3对齐。

  如果还有其他选择,继续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

  如果只出现上面中的一种选择,可以教师选择其他的搭配,让学生计算。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选购帽子和手套的问题中,学*了小数的进位加法。请大家讨论一下,小数的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加法时是一样的。

  ●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三、小数减法

  1.教师谈话,由前面计算结果差的多,引出皮帽子、皮手套都比毛线的贵,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个计算。

  2.请两个板演的同学介绍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将整数减法的知识迁移到小数中来,使学生理解: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可以从前一位借“1”。使学生了解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由前面计算的结果引发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积极尝试小数减法的计算。

  满10向前一位进1。

  师:观察我们刚才计算的结果,老师有一个问题,大家选择的都是一顶帽子、一幅手套,为什么计算的结果相差那么多呢?

  生:皮帽子、皮手套都比毛线的贵。

  师:那么,皮帽子比毛线帽子贵多少钱?皮手套比毛线手套贵多少钱?请你选择一种,试着算一下。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请两个学生板演。

  师:我们请两个在黑板上计算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生1:我计算的是“皮帽子比毛线帽子贵多少钱”。45.8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可以看作0。

  45.8-12.55=33.25(元)

  45.8

  -12.55

  33.25

  百分位上0-5,不够减,就从十分位上借“1”,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减法时是一样的。……

  生2:我计算的是皮手套比毛线手套贵多少钱?

  10.35-5.65=4.7(元)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提出: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

  四、课堂练*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用竖式计算。

  在掌握计算计能的基础,讨论计算方法的联系,是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整合和提升,理解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考察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考察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5

  -5.65

  4.70

  百分位上5减5等于0,十分位上3减6不够减,从整数部分个位上借“1”,个位上是0,再向十位上借,十位上借1是10,个位上剩9。十分位上13减6等于7,整数部分个位上9减5等于4。写竖式时,4.70可以写成4.7。

  师:大家讨论一下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联系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刚才我们学*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进行一组练*,请在本上做练一练第1题。

  教师巡视,辅导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看练一练第2题,谁来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我们知道了红红去年体检时身高1.39米,今年体检时身高是1.52米,算一算红红长高了多少。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订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练一练第3题,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用竖式计算。

  4、练一练第4题,学生自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具体量的计算,考察计算的是否正确。

  给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满足学生学*的需求。

  正。

  师:第3题是一些具体量的计算,写在练*本上,注意计算结果不要忘记写单位。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4题的情境图,自己选择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订正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减法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对数学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旧引新:

  1、今天×××同学过生日,你准备怎么过?你想请哪些人来参加你的生日聚会?

  2、请你分蛋糕,你怎么分?

  3、这些分法都可行吗?如果都可行的话,怎样比较合理?

  4、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那种最合理?

  5、计算,算式怎么列?

  6、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7、我们前面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为什么?

  那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这些算式都是连加的,比较麻烦,我们先来研究两个分数相加的,根据黑板上这些数,可以有哪些算式供我们研究。

  2、请你任选一个算式来进行研究。

  3、请你先将你选中的两个分数用阴影表示在老师发给你的两个圆纸片上,然后把它们合起来,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的方法,找到它们的和。现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开始研究。

  4、生汇报结果。

  5、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操作过程向大家介绍一下。

  6、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7、练*。

  8、这几道题怎样进行验算?请大家试一试。

  9、这几道题其实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减法,他们做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先通分?

  10、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

  (三)、练*应用:

  (四)、自学书本。

  (五)、提高练*:口算

  (六)、发展练*:找规律

  (七)、课堂小结。

  五、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上的教学材料是这样安排的: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1/2种黄瓜,1/4种番茄。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1/2+1/4=

  想: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

  一、教材的局限性:

  1、教学材料过于呆板,远离学生的生活,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2、没有为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景,学生无法进行主动探究。

  二、改为现在的教学方案,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为主动探究的学*。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

  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几种分蛋糕的方案,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不可行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减法教学设计4

  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5—97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陪爸爸妈妈一起逛过商场吗?(逛过)你们在逛商场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问题没有?

  师:老师在逛商场时可遇到一大堆的问题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索新课。

  1、老师第一次逛商场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498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请大家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练*本上计算。让先做完的两个孩子去黑板上板演。 集体订正。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请孩子们回忆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2、老师第二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49.8元,(一边板书一边问:这次的价格和第一次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是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

  学生在练*本上计算。让先做完的同学去黑板上板演。

  集体订正。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那么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师:那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3、老师第三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

  4.98元,孩子们能根据老师给的两条信息自己提问并解决它呢?请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让一个孩子上去板演。如果正确了,师就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如果没有,教师故意把两个数的末位对齐写成竖式)问:这样的竖式行不行?

  生:不行。他没有相同数位对齐。

  师:和前面的题比较,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都是末位对齐了。

  师:为什么前面的计算可以末位(最低位)对齐,这道题就不可以呢?

  让学生明白:前面的末位数位相同,这里的末位数位不相同。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就不能计算呢?

  生:因为它们的计算单位不一样,所以,要相同数位对齐了才可以计算。

  师:那么在小数计算中,什么情况下可以末位对齐?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呢?

  生:在小数计算中,末位数位相同就可以末位对齐,末位数位不相同就不能对齐。

  4、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试一试。只列竖式,不计算。(小黑板)

  9.8+6.28= 21.56+6.7= 50+3.75= 111.60—99=

  5.64-1.7= 7.2-*5= 100-9.78=

  集体评价。

  评价时,请孩子說說:你给大家提个醒,在写竖式时,哪一步最容易出错?

  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些对齐的竖式里,小数点有什么规律? 生:小数点都是对齐了的。

  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师:说得好。(在相同数位对齐的板书下面写上小数点对齐)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呢? 生回答略。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不同点:整数的末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对齐。追问:为什么呢?

  让学生明白:整数的末位就是

  师:对齐了竖式,你们会计算吗?先说说,你准备怎么计算? 生:按照整数的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刚才的几道题给计算出来。 学生练*,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二:

  出示例二:

  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师:孩子们都会做小数加减法了,能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吗?

  篇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 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推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难点】:

  1. 掌握用竖式对小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的基本方法。

  2. 能够应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文具店,售货员出现在学生面前)

  引入: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各式各样的文具,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所以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文具,你想选购本店哪两种文具?四人小组讨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把自己购买文具的方案在组内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结合学生学过的搭配规律,探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为学生进一步探索购买文具要花的钱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每人尝试计算自己购买文具要花多少钱?如果计算有困难的可以请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估计有以下两种方法:(1)将文具的价格看成以角为单位,将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2)将文具价格中的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

  3、全班交流。

  随机请一学生交流自己购买文具的情况,花了多少钱?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统计班内有多少学生和他购买了同样的文具?自己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学生有购物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整数加减法)做依托,尝试运用口算方法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1)以刚才那位同学交流了自己购买文具的情况为例,请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估计会出现下面两个竖式: 如 80.8+ 6 + 0.6

  141.4

  (2)分组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注意发挥具体情境“元、角”在理解算理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用竖式算一算自己刚才购买文具的价钱算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迁移过去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学生成功运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依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对齐数位,以及十分位相加满十,向个位进一的道理,很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

  (二)、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 尝试用竖式计算

  刚才我们每人都购买了两种文具,哪种文具贵些?贵多少钱?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

  (2)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三)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除了刚才选择的文具外,你还喜欢哪两种文具?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教师的板书要有启发性,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印象,另一方面使一些学生进一步体会任选两种文具是有规律的,力争找出所有的组合,体会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96页“做一做”

  学生可以提出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

  2.完成练*二十二第1题(做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3.用数学:练*二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解决。

  第(2)小题可以估算或者口算,也可以计算出结果在做比较,得出10元不够的结论。

  4.练*二十二第3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数据再计算。

  5.练*二十二第4题,提出问题在计算。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2)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0.8+0.6=1.4 1.2-0.6=0.6

  元 角

  1 . 20 . 8

  -0 . 6 + 0 . 6

  0 . 61 . 4

  元 角

减法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多少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是为将来学*多位数这类题型打下基础。本课中,学生对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理解有一定难度,可以通过提供画图、操作、摆一摆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数量关系,沟通与原有经验的减法模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在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少几”的问题,还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新问题转化成旧问题来解决,减轻了学生负担。教学中,设计具体方法与策略的呈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题型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决策略。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丰富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一对应、转化等数学思想。

  3.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带来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实物图片;学具:圆片或小棒。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感知模型

  课件出示复*题:

  (一)比一比,说一说。

  1.

  2.

  教师:这两组题中,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看出来?

  学生汇报可能会说:题1中物体个数较少,能直观看出○多,△少。可以表示为5>3,也可以表示为3<5.

  第2题,苹果和梨比较,苹果比梨多,多4个,引导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完整表述,并能用两种方法说出比多和比少的关系。

  如:比多,表示:8>4;比少,表示:4<8。

  (二)摆一摆,比一比。

  教师:有红色圆片10个,蓝色的圆片8个,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吗?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直观看出谁多谁少的关系。

  学生汇报,直观展示,完整表述。

  师生小结:在比较两个物体多少时,最好分成两排,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能感受这种方法直观明晰的优点。

  【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题,从直观判断,实物操作,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复*旧知,为学*新知做准备,也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例6主题图。

  (一)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玩套圈游戏)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课件出示问题: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课件出示各信息:

  小雪:我套中7个

  小华:我套中12个

  问题: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教师:我们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条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教师:谁和谁比?怎样清楚看出谁的多?谁的少?

  三、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教师:想一想,我们在比较两种物体多少的时候会用什么方法?

  (一)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巡视。汇报结果,可能会出现:(课件预设)

  1.圆片或小棒摆出:

  2.画图:

  3.线段图雏形:

  4.直接列算式。12-7=5(个)

  (二)比一比,说一说

  师生交流。分析各种方法,引导补充,完善图示,便于清晰理解。

  教师:方法1、2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一一对应法)小华的12个分成几部分?(引导学生看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一一对应中相等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部分,教师可指出多的部分圈起来,完善图示。)

  师生共同分析方法3,用两条线长短不一的线表示小雪与小华套圈的个数。方法类似1和2,只是表示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把多出来的部分用大括号和问号方法表示。

  教师肯定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数学思考,能联系旧知运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形成策略

  1.分析数量,理解关系

  教师:从图中看出,我们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在图中哪一部分?

  通过图示再次理解问题,标画条件和问题,建立与原来减法模型的联系,理解用小华12去掉与小雪相同的7个,多出的那部分就是要求的问题。

  2.列式计算,意义建构

  学生列式,指名板演,个别提问,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12-7=5(个)

  教师追问:“7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指着图说,表示与小雪套中同样多的小华中也有的那部分。)

  全班交流。检查单位,口述答语等,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3.变式思考,突出转化

  教师:我们解决了小华比小雪多5个的问题,那么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怎样解决?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换一种说法:(课件出示)“小华比小雪多几个,也可以说小雪比小华少几个”。

  结合图示,(课件闪烁比少的部分)说出比少的部分与比多的部分相同,再次理解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2-7=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操作、画图的方式理解数量关系,建立于原来减法模型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理解,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变式练*运用转化思想,减轻学生负担,促进理解。】

  (四)回顾反思,强化步骤

  1.验证结果

  教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或者说小雪比小华少套中5个”这个结果正确吗?(课件出示问题)

你有什么方法说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可能会说:从图中看出多(少)了5个;12个去掉5个就和7个一样多;7个再增加5个就12个。

  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予以肯定。

  2.回顾步骤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师:今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分析信息时,怎样表示个信息的数量?

  教师: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怎样检验?

  师生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先了解文字信息,明确问题是什么;再通过画图,或操作的方式帮助我们分析理解,能直观看出多少,根据多少的数量列出算式;解答的结果可以用反过来思考的方法来检验。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有效画图策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验证与反思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体验成功

  (一)教材2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用圆片摆一摆,圈一圈。列出算式,全班汇报。

  (二)完成教材23页第9题。(课件出示)

  尝试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先分析信息,理解数量关系,第(1)题直接列式计算。第(2)题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不唯一具有开放性。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比多比少与以前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问题诊断:

  对于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并没有案例设计中那样规范,教师该如何引导分析?还是以教材中的图示分析为主?

  学生尝试摆一摆时,都会用旧知一一对应方法进行比较,能直观看出5个,觉得这题难度不大。在这样基础上,教师还反复进行图示讲解,主要注重比较时多出部分或少掉部分都应在去掉同样多的基础上,理解减法的意义,逐渐培养学生规范画图,在学生原始图示上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培养学生养成各数量和问题在图中表示出来的*惯,是为将来学*线段图和其他方法奠定基础。这个环节看似简单,相关的数学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师要肯花时间,给学生空间,讲解中源于本课教材知识点,从学生思考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一些数学思维,为后续的数学发展做准备。

减法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理念

  1、更换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探究题,使学生的学*更具挑战性,计算的方法更加开放。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认知的冲突中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知识的背后体现方法,让知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隐含思想,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生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揭示课题。

  1、情境: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我想你们一定盼望很久了吧?为了渲染出更欢乐的节日气氛,学校手工小组的同学决定做40面彩旗,装扮我们的校园。

  2、信息:男同学已经做好了20面,如果用分数来表示,他们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女同学做好了16面,又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

  3、问题:如果只用这两条有关分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什么算式来解答?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计算,给一个恰当的名称。

  二、感知体验

  1、初步感知,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直觉猜测并质疑。

  (1)猜测:第一题是一道分数加法(1/2+2/5),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你认为结果可能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2)质疑:科学探究从来不会、也不应该只停留在猜想这一步上,它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验证!所有的同学都深入地再想一想,3/7对吗?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结果不可能是3/7的?

  2、深层体验,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如此看来,直接相加的这个经验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新问题了。

  它究竟等于多少呢?同学们自己先独立思考,在稿纸上写下自己的解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互动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预设的方案:通分、化成小数、化成整数。

  2、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突出“转化”思想,优化算法。虽然方法不同,但思路却差不多,都是(转化)。比较各种不同的转化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原因。

  3、完成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实现方法的迁移。你能像加法一样,用“通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计算出这道减法的结果吗?(1/2—2/5)

  4、提醒学生验算,强调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1)验算:我们学计算,一方面要学会计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借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惯。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小数加减法验算一样。这道加法怎样验算?减法呢?

  (2)约分:作为结果,能约分的应该怎么办?

  5、从更新的视角解决整数与分数的减法问题,突出分母相同的必要性。

  (1)问题:那么你能不能算出还剩下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1—9/10)

  (2)深化:分母为什么用10,而不用其它数呢?

  四、建构生成

  1、说一说,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注意点。

  2、涂一涂,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练*十四第1题,将图中的划分线去掉,由学生思考应*均分成几份,在对比中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3、练一练,在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增强应用意识。

  (1)练*十四第3题,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上“其它海洋的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的2/15”这个条件再解答。

  (2)练*十四第4题,先从图中隐去小军家的位置。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计算,你还能知道什么?

  如果小军家离学校1/5千米,那么他从家到体育馆要走多少千米?他的家还有可能在哪?这时,他从家到体育馆又要走多少千米?

  4、比一比,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1)两人计算接龙:( )→-1/3→+1/2→( )

  (2)三人计算接龙:( )→+1/6→+1/2→-1/3→( )

  五、拓展延伸。

  上面一组题中有规律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万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估算,进一步领会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祖国山河的秀丽神奇,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连续退位减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复*旧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一起乘飞机去美丽的云南看看(课件出示地图)

  师:昆明到了,从昆明机场到石林需要乘坐客车。(课件出示题目:两辆客车,共有90个座位,已经做了22人,还剩多少个座位?)

  师:谁能读一读?怎样列式呢?(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云南昆明的“石林”(课件欣赏图)。石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被人们赞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大约在2亿多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大海,沉积了许多厚厚的大石灰岩。经过了后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岩石露出了地面。约在200万年以前,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剥蚀,形成了今天这种千资百态的石林。

  师:石林美吗?云南的大理和丽江也很美!想去吗?瞧,这是我设计的这次旅游的线路图。(课件展示)

  二.情境中产生问题,学*新知。

  师:从这个图上,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生看图回答)

  生1:从大理到昆明全长348千米。

  师:我们现在在哪?

  生:昆明!

  师:这条信息应该怎样说呢?

  生2:从昆明到大理全长348千米。

  生3: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

  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4: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师: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把这张线路图绘制成了线段图。(课件展示)

  师:从大理到丽江全长517千米。为什么昆明的下面标记“0千米”呢?请同学们猜一猜,大理标在这条线段的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师:从昆明到大理全长多少千米?蓝色的这段表示的是?黄色的这段表示的是?要想求出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怎么样列式?

  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是:517-348

  师:估算一下,大约的多少?

  生说估算方法,教师副板*录。

  师:究竟大理到丽江有多远呢?谁估算的结果更接*实际距离呢?让我们来算一算。

  教师板书竖式。

  师:会算吗?请同学们在练*本上试着算一算。指名到黑板上计算。

  师:出示计算错的一道题,问同学们:“谁算得对,为什么?”能讲一讲计算过程吗?(课件出示计算过程的填空题)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扎实计算过程。

  师:谁的估算结果更接*准确值呢?我们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看成接*他们的整十、整百数。

  师:怎样回答呢?教师板书答语。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板书并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万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三.情境中巩固新知。

  1.师: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就可以到大理去看看了!(课件展示)

  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是大理 “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师:云南的崇圣寺三塔美吗?不光我们到这里来参观了,彝族小学的同学们也来了!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呢?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生看统计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提问。教师将学生的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减法计算的三道题。算后实物投影展示纠错。

  2.师:瞧,这就是丽江有名的“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气势磅礴,玲珑秀丽,随着时令和阴晴的变化,有时云蒸霞蔚、玉龙时隐时现;有时碧空如水,群峰晶莹耀眼;有时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岗峦碧翠;有时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娇艳无比。

  师:玉龙雪山美吗?想知道玉龙雪山多高吗?算算就知道了。(课件展示)算对了,小娃娃就让开。

  学生边说得数边说计算过程。

  3.小精灵还想考考大家。“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小结:同学们,云南美吗?其实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大川还有很多很多。要想让后人多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们该怎样做呢?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法则上没有更多的新知识,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两次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在新的知识点加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计算法则。另外,针对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加强练*。整个安排体现了以下特色:一是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二是重视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探索算法,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三是重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体会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四是重视计算的整体知识结构。五是重视发展学生估算的策略,培养学生验算的*惯。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新知前,已经能熟练地笔算和在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比较熟练地笔算和在1000以内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有的学生由于学前教育充分,也有的学生迁移学*能力较强,已经能笔算1000以内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但对笔算的算理,尤其是连续退位的算理,大多数学生还不理解,更谈不上清楚准确地说出。所以理解连续退位的算理,在笔算中能准确地依据算理进行计算是学生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氛围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合作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过程:

  (1)从实际问题引入减法计算。

  这里以“美丽的云南”为题材,标出云南三个旅游城市的位置,在各个城市旁附有著名风景点的照片。昆明附的是石林,大理附的是大理三塔,丽江附的是玉龙雪山,并给出了昆明到大理和昆明到丽江的公路里程。下面以师生乘车旅游的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从昆明出发到达了大理,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丽江还有多远?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教材用线段图表示出三城市之间的里程。

  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讨论:这幅图反映了什么事情?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解答有困难,可以用线段图帮助分析。

  (2)估算。教材仍以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估算的问题,提示了估算的方法。

  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回忆加法估算的方法,针对517-348,讨论分别应该把517和348看做多少来进行估算。因为在加法例1的估算中,都是把加数看做最接*的整百数进行估算的,对348,可能有学生提出看做300,也可能会提出看做350,可以结合估算的结果进一步讨论看作哪个数估算的结果与计算结果更接*?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在练*中,教师也应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使学生逐步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3)笔算。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因此教材在竖式计算的处理上,给出了个位的结果,提出“接下来该怎么做?”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即十位仍然不够减,要向百位借1。教材要求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体现合作学*的要求。

  教学这部分内容,可采取先尝试再讨论的形式,也可以围绕教材提出的“接下来该怎么做?”进行讨论。要注意在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理解“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进1”的计算法则,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做一做”安排的是一个果园果树数量的统计图,要求看图提问题并计算。这里包含了看统计图、提数学问题和计算的综合性训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集中提出问题,教师用板书或多媒体将问题呈现出来,然后要求先解答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注意纠正计算中的错误。计算较快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例2。

  例2的教学内容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这是连续退位减法中的难点。教材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需要探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明确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如果学生的理解仍有困难,可以借助计数器或多媒体演示作必要的讲解和归纳。

  关于这一计算原理,一般只需学生理解即可。竖式计算时仍然是应用“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的计算法则。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活动教学法,体验综合应用,情景,尝试, 活动教学法等多种知识的融合,不仅学会了本课知识,而且会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互学。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数旅游这样一个孩子们都熟悉的情境,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法。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累计30多个常用偏旁部首,能说出其名称、表示的大概意思,能写出偏旁部首和例字。

  2、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能够根据偏旁部首猜猜字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孩子们,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的部首,也交了很多朋友,快到期末了,部首们想挑战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它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部首们可聪明着呢,它们设置了许多的关卡,看看你们能不能闯关成功。

  二、 闯关

  1、第一关:说出下列生字中的部首名称和表示的意思。要求每人依次说一个部首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读读字。(抽生汇报)(设计意图:部首与生字相结合,生字大多数为本学期认字表中及写字表中生字,既巩固了部首又复*了生字)

  师:你们好厉害啊!全都认识了。你还知道什么部首?

  师:恭喜过关,继续闯关。有的部首宝宝们长得可像了,你们来

  2、第二关:火眼金睛 辨一辨(生字中的部首有什么不同)(抽生说

  出部首的名称,再教读部首对应的生字)(设计意图:区别本学期所学的相似部首)

  师:哇,我们又闯过一关了。部首宝宝们可喜欢交朋友了,除了你们,它们还想交更多的朋友,你能给他们找找朋友吗?

  3、第三关:找朋友(让生写出部首对应的汉字,可以出示相应题单,抽三名,依次展示并及时让其他孩子补充)。(注:既然是写一写,就可以结合写字表。所出部首为语文天地中应掌握及写字表部首出现较多。设计意图:既巩固部首又复*生字)生汇报

  4、第四关换新衣 快过年了,部首们也想穿穿新衣,看看你能给它换几件新衣服呢?(做做部首加减法,可出示题单。请一人汇报然后再让他出一个字考考其他同学)(注:所找练*题为语文天地中题)生汇报

  5、做游戏还有些部首宝宝们也想换新衣,拿出你们的制作的卡片,在小组内拼拼字吧!(设计意图:巩固部首和字)

  小组汇报,师出示“讼”让生猜猜,拿出字典查查。引出捉迷藏。

  6、第五关 捉迷藏 现在想和你们捉迷藏,你瞧,都跑到字典里去了,你能快速地在字典里面找出它们相对应的字吗?要求,分组查字(ppt出示用表格的方式出示要查的字 览、舀、翔、醉,分组查字)(注:所选字为认字表中生字,部首是本册要求掌握的。设计意图:运用部首查字)生汇报。

  师:孩子们, 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忙,部首给你们的帮助可大了,如果你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部首猜一猜哦。

  7、第六关 想一想 猜一猜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根据部首猜字义猜读音)


《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数学教案-万以内的退位减法(连续两次退位)。

  (2) 使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通过活动的体验,体会学*的乐趣以及增强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 电脑演示情景:前年夏天,潘老师家花了3120元钱买回了一只1、5匹的美的空调。今年夏天,潘老师家又买回了一只1、5匹美的空调,价格是1980元。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归纳整理。

  3、导入新知 3120–1980

  二、探究新知 领悟算法

  1、独立尝试计算3120–1980,遇到困难可以求助旁边的同学。

  2、把自己的算法与同伴交流。

  3、投影展示成果

  (1)投影学生的算法,并指名说说算理。

  (2)达成共识后讨论连续退位减法的关键是什么。

  4、同学们通过合作,计算出潘老师今年买空调的钱比前年买的少了1140元。从这个信息中,你还想到了什么?

  三、独立计算

  1、课件演示:今年夏天,潘老师家买了一台空调花了1980元,还买了一只价值498元的微波炉,买空调比买微波炉多花多少元?

  2、独立做一做。

  3、投影反馈学生作业。

  4、比较两题,你发现了什么。(万以内的减法 连续两次退位 )

  四、活动体验 寓练于乐

  选择礼物(每件礼物上都有一道数学题,做对了才可以取走礼物)

  一张贺卡、一束鲜花、一封信、一张画

  527—348、4720—651、8216—7493、6573—3890

  四、回顾全课 揭示课题

  这节课就快结束了,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这堂课内,我们主要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能为这节课的内容添上一个课题吗?生说后,师板书课题。

  五、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回家调查一下,家里的冰箱和彩电的价格,算一算它们相差多少元?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2

  一、单元教学内容

  包括:口算减法、笔算减法、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单元前继点和后续点

  前继点:百以内的减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

  后续点:进一步学*数减法和两步计算应用题

  三、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和笔算退位减法

  难点:连续退位减法

  四、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口算减法

  先编排好了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通过旁注说明口算方法,并推广到整百整千减整百整千数。

  2、笔算减法,万以内的减法,基本包括了整数减法中的各种情况,如连续退位、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减法,另外,介绍了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

  3、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本单元的内容是数量关系比较明显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借助实物图示和线段图,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分步列式解答。

  五、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数。

  3、使学生了解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差和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的方法和验算减法,养成验算的*惯。

  4、使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解答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累计30多个常用偏旁部首,能说出其名称、表示的大概意思,能写出偏旁部首和例字。

  2、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能够根据偏旁部首猜猜字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孩子们,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的部首,也交了很多朋友,快到期末了,部首们想挑战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它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部首们可聪明着呢,它们设置了许多的关卡,看看你们能不能闯关成功。

  二、 闯关

  1、第一关:说出下列生字中的部首名称和表示的意思。要求每人依次说一个部首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读读字。(抽生汇报)(设计意图:部首与生字相结合,生字大多数为本学期认字表中及写字表中生字,既巩固了部首又复*了生字)

  师:你们好厉害啊!全都认识了。你还知道什么部首?

  师:恭喜过关,继续闯关。有的部首宝宝们长得可像了,你们来

  2、第二关:火眼金睛 辨一辨(生字中的部首有什么不同)(抽生说

  出部首的名称,再教读部首对应的生字)(设计意图:区别本学期所学的相似部首)

  师:哇,我们又闯过一关了。部首宝宝们可喜欢交朋友了,除了你们,它们还想交更多的朋友,你能给他们找找朋友吗?

  3、第三关:找朋友(让生写出部首对应的汉字,可以出示相应题单,抽三名,依次展示并及时让其他孩子补充)。(注:既然是写一写,就可以结合写字表。所出部首为语文天地中应掌握及写字表部首出现较多。设计意图:既巩固部首又复*生字)生汇报

  4、第四关换新衣 快过年了,部首们也想穿穿新衣,看看你能给它换几件新衣服呢?(做做部首加减法,可出示题单。请一人汇报然后再让他出一个字考考其他同学)(注:所找练*题为语文天地中题)生汇报

  5、做游戏还有些部首宝宝们也想换新衣,拿出你们的制作的卡片,在小组内拼拼字吧!(设计意图:巩固部首和字)

  小组汇报,师出示“讼”让生猜猜,拿出字典查查。引出捉迷藏。

  6、第五关 捉迷藏 现在想和你们捉迷藏,你瞧,都跑到字典里去了,你能快速地在字典里面找出它们相对应的字吗?要求,分组查字(ppt出示用表格的方式出示要查的字 览、舀、翔、醉,分组查字)(注:所选字为认字表中生字,部首是本册要求掌握的。设计意图:运用部首查字)生汇报。

  师:孩子们, 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忙,部首给你们的帮助可大了,如果你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部首猜一猜哦。

  7、第六关 想一想 猜一猜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根据部首猜字义猜读音)


《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导入2:【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特别爱读课外书,养成读书的好*惯。小丽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 “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5+4.29=

  求 “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那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你想通过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预设:

  生1:元角分的知识

  生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方法。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和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考:“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因为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个位表示几个1,十分位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学生3: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师:那该怎样计算呢?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最低位算起,这道题也就是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满10,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0,十位上写1。那么*5+4.29=10.74。

  首先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这个算式应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那么*5-4.29=2.1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比较内化

  刚才我们学*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我们一起来比较分析。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低位算起。

  学生3: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学生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2: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要对齐。

  3: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实心的小圆点。

  4:计算结果如果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 .07+4 .89 5 .64-1 .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惯。

  2.综合练*

  (1)教材第7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这节课我们学*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奠定基础。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例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来学*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以“购买图书情景图”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例1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对于*5+4.29和*5-4.29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学*的过程,体验学*的快乐。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通过“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来体会和感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的难点。

  学*新课

  (一)复*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 0.4 2 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 )克 7.81千克=( )克

  4.075千克=( )克 3.4千克=( )克

  3。口算。

  0.4+0.3 2.5-1.4 1.28+1.21 4.6-3.2

  8.75-3.74 4.5+5.5 456+344 125-25

  问:最后两道口算题是整数加、减法,谁能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引入。

  我们今天学*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新课

  1。学*例1。

  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教师说明,我们学过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引导学生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3.735千克是3735克,4.075千克是4075克。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在学生明确7.810末尾的“0”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去掉后,再告诉学生以后计算遇到小数末尾得0“时”要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例2。

  少先队采集中药。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说明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教师结合整数的计算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计算时把那位看作“0”。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减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 )(也就是 ),再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 8.35+4.65 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 16.74+5.238 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 *2-4.2 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 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数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以及正确处理得数中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从整数加法的意义引出小数加法的意义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相同数位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也是如此,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在与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末位加起,以防止混淆。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求“*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求“*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就是看53.40比49.80多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53.40-49.80=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58.20-49.20=9.00

  58.20

  -49.20

  9.00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53.40+58.20=111.60

  53.40

  +58.20

  111.60

  生3: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49.80+49.20=99.00

  49.80

  +49.20

  99.00

  生4:我算的是“第二轮比赛完成后,*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要用两队的成绩相减……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八”第2题。

  3、作业:练*八第3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任务。

  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5)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新知转换成旧知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学生能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会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并养成验算的良好*惯。

  3、通过对生活垃圾情况的调查、分析,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以及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创设情境,明确内容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13和2534和720512和38

  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通分的?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2、先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口算。

  15+25=27+47=18+38=

  47-17=215-215=712-512=

  为什么上面这样的分数相加减,你能直接说出得数呢?

  3、出示23+19=揭示课题

  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

  1、课件出示各种生活垃圾图片

  2、课件出示生活垃圾分类和危害的资料

  (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生活垃圾扇形统计图

  废金属等14

  纸张危险垃圾

  310320

  食品残渣310

  1、导学提示,明确方向

  (1)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用加减法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怎样计算?

  (3)试着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自主学*,解决问题

  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并共同完成导学问题。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展示汇报,重点解释

  (1)各位小组代表汇报

  废金属和纸张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他们在生活垃圾*占几分之几?

  危险垃圾多还是食品残渣多?它们的差占生活垃圾总量的几分之几?

  (2)课件演示,解题过程

  2.归纳总结,建立模型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要化成整数。

  三、练*检测,巩固应用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13+12=25

  (2)815-13=815-515=315

  2、你能计算以下各题吗?(后面两题验算)

  23+19=35+37=512-18=

  3、解决问题

  春天到了,农民伯伯给果树浇水。第一天上午浇了所有果树的14,下午浇了38,第二天上午浇了310,一共浇了所有果树的几分之几?还有几分之几没浇?

  四、整理回顾,反思提升

  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

  教学准备:PPT课件、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

  1/2=()/4=4/()

  2、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7和1411和9

  3、将下列各级分数通分。

  1/4和3/87/10和5/6

  4、抢答:

  1/5+2/53/7+2/74/9+5/9

  5/8-3/811/15—11/157/12—5/12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PPT出示: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张纸的1/4折一只小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们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1/4在()之间。

  A、0—1/2B、1/2—1C、1—2

  2、尝试探索,操作验证。

  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长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1/4;(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指名说说3/4是怎么得出的。

  3、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

  同桌交流。小结:异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

  4、自主尝试:1/2—1/4。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完成课本“试一试”。(3/4+5/89/10—1/6)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6、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PPT出示)

  三、巩固练*: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巩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得较好了,接下来同学们来当一次小老师,帮小马虎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正确。

  2/3+1/4=2/12+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1/4;

  废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有红、黄、蓝三根彩棒,红棒比黄棒长3/4米,蓝棒比黄棒短1/6米。

  (1)红棒与黄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蓝棒比黄棒长1/6米,红棒与蓝棒相差多少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2、(1)1/2+1/3=1/3+1/4=1/4+1/5=1/3+1/5=

  (2)1/2-1/3=1/3-1/4=1/4-1/5=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找规律;C.举例应用。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师: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计算

  1/2—1/4=2/4—1/4=1/4

  教学反思:

  《折纸》这一课主要是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反思本课节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

  1、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两个小同学在手工课上进行折纸。分别用去了张纸的1/2和1/4。通过比较两个人用纸的多少,引发了学生对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利用数学信息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解答。在解答中,学生们遇到了困惑,正是因为这一困惑的出现引起了学生对这种算式该如何计算思考。通过观察、分析、估算和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因为分数单位不同必须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的探究计算法则的过程中,体会一步步推理,理解算理。

  2、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感知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技能。

  本课教学中借助折纸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提问解答的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生猜测、验证算式结果并归纳总结出法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知识相关的数学模型,激发并满足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欲望。

  3、进行估算,注重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中在合作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前都设计了让学生先估一估的环节,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充分调动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学*经验对加减法算式结果进行估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估测知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初步感知。

  本堂课也出现一些不足,如:个别学生以往的“找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分”知识中间有缺漏。折纸过程中,时间过多导致学生练*时间少,练*量不足。以后在新课前事先准备一些旧知识,以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学生容易走进新课堂,容易掌握知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云梦森林公园参观。

  用多媒体出示表格,问: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选择“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这一问题。

  (1)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2)小组派代表汇报算法:

  (3)教师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算前面两个,再算最终结果;也可以先一次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运算法则计算结果,比较简便。

  2.课件出示下表:

  森林和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对比

  地控类别蓄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其他

  森林7/201/42/5

  裸露地面?11/202/5

  师:从表中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展示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师生总结:加减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总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你能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1.由小组派代表评比。

  出示教材第118页“做一做”。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列式计算:

  (1)从6/7里减去1/2和1/7的和,差是多少?

  (2)4/5加上3/5减去1/3的差,和是多少?

  3.小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1/3,第二天看了3/5,还剩下多少没有看?

  4.水果店运来5/8吨水果,其中梨占1/4,苹果占1/5,其他水果占这批水果的几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同学们*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你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布置作业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减?(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请你们拿出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1/2和1/4,再用两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分别折出1/3和1/9,折好后涂色表示这几个分数。

  2.小组活动:学生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3.教师设问:这里的1/2和1/4、1/3和1/9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评析:课始开门见山,以设问的形式,从学生已有的旧知切入新知。通过折纸活动,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情境中,既复*了旧知,又引发了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欲望。]

  二、合作学*。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1/2+1/4,并用实验说明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前面折纸并涂色的长方形纸来验证计算方法,分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

  2.同理分析:1/3+1/9=3/9+1/9=4/9。结合板书讨论:

  (1)从等式的左边到等式的右边,实际是做了什么?(通分)

  (2)谁来说说这种方法的道理?(可结合学具图理解)把1/2化成2/4,这样*均分的份数相同,也就是说分数单位相同。因此,2个1/4与1个1/4合起来就是3个1/4,即3/4;第二题是3个1/9与1个1/9合起来是4个1/9,即4/9。

  3.验算1/2+1/4=3/4。

  (1)交换加数位置。

  1/4+1/2=1/4+2/4=3/4

  (2)用减法验算。(你会算吗?有困难的小组帮忙)

  3/4-1/2=3/4-2/4=1/4

  3/4-1/4=2/4=1/2

  4.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完成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评析:承用前面的折纸,引导学生直观地看出计算结果。通过相互述说算理和检验计算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知道怎么算,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1.基础练*。

  1/3+1/4

  5/6+3/8

  11/12-5/6

  3/4-2/5

  1-1/6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各题的计算过程,注意对计算中的错误和不规范的书写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总结各类题型的计算方法及技巧)

  2.深化练*。

  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让学困生说说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要求能说出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减?(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请你们拿出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1/2和1/4,再用两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分别折出1/3和1/9,折好后涂色表示这几个分数。

  2.小组活动:学生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3.教师设问:这里的1/2和1/4、1/3和1/9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评析:课始开门见山,以设问的形式,从学生已有的旧知切入新知。通过折纸活动,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情境中,既复*了旧知,又引发了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欲望。]

  二、合作学*。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1/2+1/4,并用实验说明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前面折纸并涂色的长方形纸来验证计算方法,分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

  2.同理分析:1/3+1/9=3/9+1/9=4/9。结合板书讨论:

  (1)从等式的左边到等式的右边,实际是做了什么?(通分)

  (2)谁来说说这种方法的道理?(可结合学具图理解)把1/2化成2/4,这样*均分的份数相同,也就是说分数单位相同。因此,2个1/4与1个1/4合起来就是3个1/4,即3/4;第二题是3个1/9与1个1/9合起来是4个1/9,即4/9。

  3.验算1/2+1/4=3/4。

  (1)交换加数位置。

  1/4+1/2=1/4+2/4=3/4

  (2)用减法验算。(你会算吗?有困难的小组帮忙)

  3/4-1/2=3/4-2/4=1/4

  3/4-1/4=2/4=1/2

  4.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完成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评析:承用前面的折纸,引导学生直观地看出计算结果。通过相互述说算理和检验计算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知道怎么算,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1.基础练*。

  1/3+1/4

  5/6+3/8

  11/12-5/6

  3/4-2/5

  1-1/6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各题的计算过程,注意对计算中的错误和不规范的书写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总结各类题型的计算方法及技巧)

  2.深化练*。

  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让学困生说说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要求能说出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

  教学准备:

  PPT课件、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

  1/2=()/4=4/()

  2、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7和1411和9

  3、将下列各级分数通分。

  1/4和3/87/10和5/6

  4、抢答:

  1/5+2/53/7+2/74/9+5/9

  5/8-3/811/15—11/157/12—5/12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PPT出示: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张纸的1/4折一只小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们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1/4在()之间。

  A、0—1/2B、1/2—1C、1—2

  2、尝试探索,操作验证。

  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长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1/4;(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指名说说3/4是怎么得出的。

  3、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

  同桌交流。小结:异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

  4、自主尝试:1/2—1/4。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完成课本“试一试”。(3/4+5/89/10—1/6)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6、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PPT出示)

  三、巩固练*: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巩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得较好了,接下来同学们来当一次小老师,帮小马虎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正确。

  2/3+1/4=2/12+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1/4;

  废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有红、黄、蓝三根彩棒,红棒比黄棒长3/4米,蓝棒比黄棒短1/6米。

  (1)红棒与黄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蓝棒比黄棒长1/6米,红棒与蓝棒相差多少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2、(1)1/2+1/3=1/3+1/4=1/4+1/5=1/3+1/5=

  (2)1/2-1/3=1/3-1/4=1/4-1/5=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找规律;C.举例应用。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师: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计算

  1/2—1/4=2/4—1/4=1/4

  教学反思:

  《折纸》这一课主要是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反思本课节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

  1、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两个小同学在手工课上进行折纸。分别用去了张纸的1/2和1/4。通过比较两个人用纸的多少,引发了学生对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利用数学信息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解答。在解答中,学生们遇到了困惑,正是因为这一困惑的出现引起了学生对这种算式该如何计算思考。通过观察、分析、估算和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因为分数单位不同必须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的探究计算法则的过程中,体会一步步推理,理解算理。

  2、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感知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技能。

  本课教学中借助折纸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提问解答的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生猜测、验证算式结果并归纳总结出法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知识相关的数学模型,激发并满足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欲望。

  3、进行估算,注重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中在合作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前都设计了让学生先估一估的环节,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充分调动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学*经验对加减法算式结果进行估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估测知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初步感知。

  本堂课也出现一些不足,如:个别学生以往的“找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分”知识中间有缺漏。折纸过程中,时间过多导致学生练*时间少,练*量不足。以后在新课前事先准备一些旧知识,以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学生容易走进新课堂,容易掌握知识。


《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6)

——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1例4

  二、教具、学具准备

  生活用品图片、游乐园图片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设想

  估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与代数”部分,要强化估算的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目标: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教材中,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本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内容。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用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堂课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的特点:

  (1)注重知识迁移,从“估数”到“估算”。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对学生进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本课一开始就由猜价游戏(估数)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学生“最*发展区”,激活学生的学*内驱力,为轻松学*“估算”作铺垫。

  (2)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估算中的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体现。课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学*的自主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因此,我为学生安排了4个喜闻乐见的小花絮(教学片段),用“当亮亮的理财小顾问”这一系列情境贯穿起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中来,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星期六早上,妈妈带亮亮去购物。他们在联华超市挑选了一些生活用品。亮亮想和小朋友一起做个猜价格的游戏:

  出示图片: 1盒 1盒 1个

  月饼 茶杯 闹钟

  28元 43元 24元

  师:猜一猜上面每样物品大约多少钱?(估数游戏)(依次出示三样物品,每出示一种,师生之间展开“区间套”的猜数游戏)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估算去超市购物的钱数

  师:妈妈说:“我只带了100元钱,够吗?”亮亮想:“买这三样物品,大约要多少钱呢?”你们能帮亮亮估算一下吗?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师:100元钱够吗?哪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的估算方法告诉大家?(分别请几组方法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鼓励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是这样想的,三样加起来是95元,比100元小,所以100元够了。(先加后估)

  生2:我把月饼的价格先看作是30元,茶杯的价格先当作是40元,闹钟的价格先当作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买这三样用品够了。(先估后加)

  生3:用100元先买月饼后大约剩70元,买茶杯后大约还剩30元,还能买闹钟。(先估后减)

  生……

  师:小朋友有各自的估算方法,这样估算合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营业员的收款单吧!

  (出示收款单:95元)

  (其实生1用先加后估的方法,已经算出精确数了,出示收款单只是进一步检验估算结果的合理性。)

  【备选方案】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生1:我是这样想的28+43+24是95元,比100元少,所以100元够了。(先加后估)

  (若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出现的都是直接算精确价格的情况)

  师:你们算得很准确,是列竖式算的吧!小精灵有一种不用列竖式的方法,想知道吗?(此时,只能告之一种估算方法,边讲边板书。)

  28+43+24=95

  ↓ ↓ ↓

  30+40+20<100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小精灵估算方法你们喜欢吗?你还能想出其它估算的办法吗?

  (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生:……(先估后减)……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这么多种方法。

  2、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

  师: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

  师:亮亮和妈妈出了超市,亮亮说:“妈妈,我们去新华书店吧!看看有什么好书!”亮亮真是个爱学*的孩子,小朋友,我们也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同桌两人一起估算,反馈学生估算结果,着重说说估算的思路。)

  3、估算水彩笔的枝数

  师:亮亮和妈妈买好书,高高兴兴回到家。爸爸说:“亮亮,我给你买了一盒水彩笔!”亮亮说:“我原来就有20多枝呢!”(出示P32图片)

  师:现在亮亮大约有多少枝水彩笔?

  (引导学生说出合理的估算方法,不局限于一种。)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下午,爸爸妈妈带亮亮来到游乐园,看到那么多好玩的游乐项目,亮亮高兴地又蹦又跳,真想把每个项目都玩一次。可爸爸说:“我们给你50元,你自己选择吧!”

  游乐项目价格表

  项目名称

  价格(每人每次)

  太空船

  7元

  激流勇进

  14元

  过山车

  22元

  碰碰车

  6元

  登月火箭

  19元

  1、小组活动。

  师:亮亮选哪些项目好呢?你们能帮他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好吗?

  要求(1)独立设计,确是游玩项目。

  (2)估算出总钱数,并说说估算的过程。

  游玩方案设计

  项目名称

  选择项目(打√)

  价格

  太空船

  激流勇进

  过山车

  碰碰车

  登月火箭

  估计总价

  约 元

  2、汇报交流

  呈现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

  3、检验。

  同桌交换设计方案,你认为同桌小朋友的方案符合要求吗?(利用所学的笔算知识,精确计算,检验估算结果是否合理。)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今天我们跟着亮亮去购物、游玩,我们还当了他的“理财小顾问”呢!

  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的内容)

  由猜物品的价格,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了贴*学生的“最*发展区”——估数,采用逼*“区间套”的逐步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好奇、神秘、紧张的猜价中走进数学。

  这个估数游戏就像一场热身赛,为让学生从“估数”十分自然地进入本课主题——“估算”

  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

  首先让学生充分地发现、探索,当学生无法进行估算时,我才进行讲授。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极其集中,思维也极其活跃。这时的接受学*显得非常有效。

  本题能很好的体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有金额的比较,学生发现现金不够,原来买书方案需作调整,这种情况生活中十分常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际意义。

  亮亮原来就有20多枝水彩笔,这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数(可以是21-29中间的任何一个数),再加上12枝,估算的灵活性就更大了。

  这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注动性得妻了发挥,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创造”,有的学生认为也应该也爸爸、妈妈选择游玩项目,小朋友的阵阵掌声把课推向高潮。

  五、教学片段实录

  花絮一: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学生思考后反馈:

  生1:我先算三本书一共要多少钱:27+12+19=58(元)

  55元比58元少,所以不够。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成语故事》先当成30元,《小学生写日记》当作10元,《数学家的故事》当作20元,三本书大约要60元,亮亮只有55元,肯定不够!

  生3:55元买《成语故事》后剩下大约25元,再买《小学生写日记》剩下只有10元左右了,不够买《数学家的故事》。

  生4:肯定不够的!老师,你看《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已经快要50元了!

  师:幸亏估算了一下,要不然……(话未说完)

  生5不禁大叫起来:我有办法!亮亮少买1本书就行了。(估算后,发现现金不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学生作出割舍的决定——少买1本书。)

  师:你们打算不买哪本?

  生6:《小学生写日记》和《数学家的故事》大约要30元,《成语故事》就不能买了。

  生7:买《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也行,大约要50元。

  生8急得叫出声来:随便哪两本都行。

  生9:要是亮亮这三本书都想买呢?我觉得亮亮还是向妈妈借点钱好些。妈妈那儿还剩5元钱呢,借来就够了!

  (真精彩,竟然能链接到上一个购物情境,能够向纵深发展。)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教师一问“你觉得55元,够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金的比较中,学生发现亮亮带的现金不够。此时,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烁,学生将原来的购书方案自行调整,有的孩子说少买1本书;有的孩子说向妈妈借点钱。这两种调整方案均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学生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应用,还考虑到了现实生活问题。课后,孩子们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的,一个说:“我去超市买东西时,有时搬进来太多常常要拿掉一部分。以后买东西时,我要先估算一下。”另一个说:“出去游玩也要先估算一下,要不然钱花光了,回不了家就遭了”……在这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同时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身边。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之前,就听到几位同事的抱怨声:“学生怎么只喜欢算精确数,估算都不会!”甚至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说:“以后,你们只要看到‘大约’两个字,就应该知道要估算……”一时间,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误区,为了估算而估算。

  其实,所谓估算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预算,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精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似值。为什么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么薄弱呢?经过分析,我觉得跟以下两个原因有关:其一,估算这个教学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出现;另外,本单元主要学*有关笔算(精确计算)的内容,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审视估算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和一些听课老师和专家的交流,使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需生活化

  估算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怎样估算,这与问题的情境有关。如果把估算仅仅作为一种单一的技能来训练,缺乏生活气息的估算,尤如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本课教学时,将估算内容融入到购物、游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学*,这样学生不但体会到估算在实际生活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兴趣。

  2、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个性化

  他们刚刚迈进二年级,哪会有那么多种估算方法?我在开始设计课时,很怀疑。通过上课,学生给我十分深刻的感受:他们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购物情境片段中,学生想出很多估算方法,从我们教师的角度看,可能这些方法很*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通过两个题目自主操练之后,学生渐入佳境,想出的方法更有个性了。充分体现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课本39页4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几百? 答:503接*500。

  207接*几百? 207接*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 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200元,292元接*300元,200+300=500(元)

  2 、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3、 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 206+292500(元)

  4 、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

  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 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 (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 、巩固练* 想想做做

  第2题 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 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的整百数的练*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4题 师:我们已会估算两个加数的和,那你会做下面的题吗?

  (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第5题 师:老师要求你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能不能做到。请同学们做40页地5题。(集体订正,同桌互说想法)

  第6题 师:看到同学们的突出表现,茄子老师给咱们出了一道题,大家敢不敢做?(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第7题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买法。下面,我们来看白菜老师给大家出的这一道最有趣的题。(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五、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加法估算知识.利用这个知识,我们来做爸爸、妈妈购物小帮手,好吗?谁来说说怎样估计几样商品的总价钱?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元接*200元 大约需要几百元?

  292元接*300元 206+292500(元)

  200+300=500(元) 读作:约等于

  教学反思:

  《数学科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上,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在学*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学生的数学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是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加减法估算、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学*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0页的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结果符合问题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使估算结果合乎实际情况。

  关键: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郯子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李*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