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日期:

《示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目标:

  ①学*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 )。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

  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 )。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

《示儿》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课文,提出预*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略

  六、指导学*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定

《示儿》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示儿》(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会“祭、乃”两个生字;理解诗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作业练*卡、板书设计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背诵一首古诗让学生猜题、作者及朝代。师:同学们,古诗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背背,看谁背得又多又好,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另一首古诗,它就是陆游的《示儿》。

  1、板书课题:15课 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知道《示儿》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么,你对陆游有多少了解呢?请你把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师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及陆游图像。

  二、学*这首古诗

  1、学*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愿意把它读懂吗?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么,还应该怎样学*呢?

  说说以往我们学*古诗有什么要求?提示学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文。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许也有一定的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说得不准确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方法很值得大家学*,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 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示儿》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

  生:介绍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中原沦陷50周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中原沦陷65周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中原沦陷66周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10年(中原沦陷83周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示儿》

  (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生:先自读,再齐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遍。

  生:指名读。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相关释义)。

  课件出示: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但:只。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阿日子。(多媒体出示,结合地图演示“北定”)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日子。

  生:交流合作,理解诗意。

  师:指名解释。诗里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生:“悲”。

  师:为什么“悲”,用原诗回答?

  生:齐答“不见九州同”。

  师:介绍当时局面。出示课件:(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中原,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报国,这种状况持续了95年。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

  师:下面谁能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对祖国统一的牵挂。

  生:指名读。后齐读。

  (二)再读诗文,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1、出示“悲凉”的意思:悲哀,凄凉

  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为收复失地而奋斗终生,但临死也不能看到“九州同”。诗人死不瞑目,内心悲凉万分。

《示儿》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课文,提出预*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

《示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示儿》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示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重点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结合学诗,培养学生自学、表达、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读进去,联系实际想开来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感悟;通过创设情境,拓展阅读,感悟内涵。

  (四)情感目标:体会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难点:

  1、体会这首诗词句简单明了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解题

  1、课件出试“陆游临终”图(配乐),教师深情诉说导入,板书课题:

  《示儿》。

  2、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整体通读,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四人小组伙伴交流

  ,共享学*收获。(教师可见出示自学建议)

  2、汇报交流:

  (1)多种形式朗读汇报,引导学生展开评议。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适时鼓励、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

  预设点:元知、但悲、王师、乃翁。

  (3) 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齐读。

  三、拓展研读,领悟诗心

  1、临终前,陆游有许多的话想说,他最大的牵挂不是他自己,也不是自

  己的家人,而是——(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2、你们看,出示(临终图)师介绍当时历史背景,出示《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拓展阅读1,悲“泪”

  (1)自由朗读,静心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2)指生读——师:遗民泪尽胡尘里,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后言说)是呀,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

  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他们为什么流泪?(痛失亲人、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充满仇恨、苦苦期盼……)

  (3)壮美的山河已经落入了金兵之手,老百姓以泪洗面,苦不堪言。看

  到这一些,想到这一些,陆游就感到无比揪心的悲痛啊!直至临死前,他

  念念不忘的还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4、拓展阅读2,恨“醉”

  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引导想象说话: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只知道

  干什么?——

  5、对比参读,深化感悟

  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1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65年

  过去了——(诵读:遗民……)王师们呢?——(诵读:暖风……)他们

  早已忘记了北定中原,早已忘记了收复失地。可是,陆游呢?他有没有忘

  记?他一心期盼着祖国统一!于是,一直到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

  同学们,“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分明是诗人那颗至死

  不渝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忧民)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播放舒缓低沉

  的音乐)。

  四、自由写话,提升情感

  1、教师出示课件并朗读:

  上面的三首古诗为我们勾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浮华的临安邸、萧条的村

  庄、衣衫褴褛的中原百姓……请你发挥想象,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一番

  具体的描述,也可以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想。

  2、学生写作片段;指名朗读交流。

  3、出示学生*作:

  所见

  陆游已去永安息,南宋仍是火烧心。

  达官贵权花天地,百姓忧愁累不止。

《示儿》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课文,提出预*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示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示儿》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示儿》(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会“祭、乃”两个生字;理解诗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作业练*卡、板书设计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背诵一首古诗让学生猜题、作者及朝代。师:同学们,古诗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背背,看谁背得又多又好,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另一首古诗,它就是陆游的《示儿》。

  1、板书课题:15课 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知道《示儿》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么,你对陆游有多少了解呢?请你把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师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及陆游图像。

  二、学*这首古诗

  1、学*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愿意把它读懂吗?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么,还应该怎样学*呢?

  说说以往我们学*古诗有什么要求?提示学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文。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许也有一定的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说得不准确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方法很值得大家学*,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 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示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那陆游写了什么?

  1、生自读,抽读,师指导读,读出节奏。

  2、师:通过初读,你从陆游的遗嘱中大概读出了他想告诉儿子什么?(生交流初读感知。)

  师:读诗,仅读出大概意思还是不够的,诗中又孕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反复品读,感悟诗情。

  三、走进历史,抓住诗眼,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生交流)板书:悲

  2、探“悲”因

  ①一探“悲”

  诗人悲什么?(生说)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谈看法)

  师:元——原来、本来,诗人本来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诗人心中哪些东西是空的?(生说。)

  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生交流)

  师:面对死诗人都如此豁达,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回答)师:从哪知道的?(生齐第二句。)九州——————全国,同—————统一。

  师:当时诗人的国家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生说,然后读大屏幕上的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宋朝。)

  师:读了这段历史,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板书:外敌侵,祖国分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②二探“悲”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诗人又在做什么?

  出示陆游的生*简介,了解诗人。出示其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读,抽题。

  师范读前句,(生谈一谈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河?)

  师:“三万里”“五千仞岳”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

  师: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诗人为何而悲了吗?

  (生谈感受)板书:山河破

  生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师: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师配乐旁白:一片大好河山就这样被踏在了敌人的铁骑下,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生说)板书:遗民泪

  师: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③三探“悲”

  出示:南宋的历史资料,古诗《题临安邸》。(生自己读。)

  师:游人:这里指谁?他们在干什么?(生交流。)

  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生说)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从中你又感受到诗人为什么还悲?(生交流)板书:朝臣昏骄奢淫

  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3、悟“盼”情

  诗人就是带着这么多的悲伤离开人世的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管*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答。板书:盼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生齐读。

  四、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品佳句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示儿》教学设计7

  课时目标

  1、学*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4)巩固深化:

  ①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②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第三循环

  拓展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4、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悲

  示儿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 盼

《示儿》教学设计8

  一、 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 35页。

  二、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 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 儿

  (宋)陆游

  悲 盼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爱国 不变

  死

《示儿》教学设计9

  教学理念:

  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焕发魅力;让课堂语言与思维齐飞,激情与智慧共舞,《示儿》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重难点:

  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想:

  ( 一)激趣:

  你最敬佩的诗人是谁?简单说说原因,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示儿》教学设想》。

  ( 二)导入激疑:

  1. 引出南宋诗人陆游,你们了解他吗?(交流搜集信息)

  2. 小结交流情况。出示资料(陆游的生活的宋朝背景)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把国都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他临终时的绝笔诗——《示儿》,这首诗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儿子的临终嘱咐。你想知道什么?

  (三)导读达标:

  1.初读感知

  (1)配乐诗朗诵: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自由读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示儿》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示儿》的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示儿》这首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全诗的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的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乃、祭”2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会借助注释和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谈话法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领悟诗歌意境。在学法上,贯穿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读、想、说、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直接导入课题,学生交流对诗人陆游的资料搜集,设置悬念“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这样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进诗句,读通读顺

  古诗是*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鼓励学生在预*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相机指导朗读,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

  (三)品词析句,读懂诗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及课前阅读写作背景独立理解,小组交流互助说说诗人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什么。我把学*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他们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疑是学之初,思之始。”在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质疑,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学生提出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

  (四)古诗拓展,深化认识

  《课标》指出,语文学*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搜集时代背景资料,阅读陆游的其它爱国诗句,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四、说作业

  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我布置学生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主题的阅读课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一个“悲”“盼”“爱国”,浓缩展示了诗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初步的预设。课堂是动态发展的的,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示儿》的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抓住古诗的情感线索,体现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

  古诗乃作者抒发感情的产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意境,这是我教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以教材为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学*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因此,这节课,我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去收集、积累更多的爱国诗,并以《示儿》为起点,开始训练学生从内容想开去这一单元新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能力目标: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1、激发与古诗内容相同的情感,引导学生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2、借助注释,采用小组探究学*方式理解诗意。

  3、设法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与文本对话。

  4、加强朗读吟诵,以读升情。

  5、通过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农民很悲伤……)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寻欢作乐;他们在游山玩水;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是呀,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情怀——板书:爱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

  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

  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

  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示儿》的教学设计3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古诗――《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金兵肆虐,北方大好河山沦为金人领土,广大民众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定中原,苟延岁月。陆游自幼饱受战乱,对当时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青少年时期他便在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的种子。虽屡经风雨摧残,却历久弥坚。这首《示儿》是他在生命终点所发出”悲”叹。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被金兵霸占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儿子。其间的爱国悲情感天动地,荡人肺腑。学*这首古诗,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联想陆游所处的时代,联想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进陆游心中,深刻感悟到诗人炽诚热烈的爱国情怀,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本课教学三维目标是:

  1、知识能力:学*2个生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疑中探寻,在寻中品味,在品中感悟古诗意蕴美。

  3、情感态度:理解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说设计理念:

  《示儿》是一首古诗,语言*实,但文笔曲折委婉,情感深厚真挚,给人以震撼。因此,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古诗词规律,切实提高人文素养”的理念,让学生悉心品悟,多元解读,深入体会诗人炽诚而热烈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课我主要采用“质疑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讨、吟诵悟读等方式来进行情感体验。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鉴于此,上课伊始,我出示画面,简要介绍《示儿》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结合画面解诗题,自主学*读诗文,合作探讨明诗义。作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示儿》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要完成上面这些任务并不难。学*这首诗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也就是悟诗情,入诗境。我是这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吟诵诗文知“悲”事

  学生静心吟诵诗文,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字――悲,陆游因何而悲?学生由于对诗文已有初步了解,马上就知所“悲”之事――不见九州同。老师相机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入“悲”境

  在吟诵中简介:北宋末年,金兵屡犯中原,朝廷昏庸腐败,无心抵抗,宋军节节败退,金兵长驱直入,很快占领了国都――汴州,还掳去了两个皇帝――宋徽宗和钦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宣告灭亡,从此山河破碎。钦宗的弟弟南逃到现在的杭州,建立新*――南宋,但他并不想去收复失去的土地,而是割地求和,苟且偷生。夜夜歌舞升*,朝朝饮酒取乐,遭殃的是宋朝百姓,他们饱受战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环节通过音乐的烘托,情景的营造,把学生带入陆游所处的那个悲惨而屈辱的朝代,使学生身临其境,走*陆游,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三)多元解读品“悲”意

  假设你就是这位垂暮多病的老人,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吗?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中,和诗人同悲共吟:看到山河破碎,可以低声慢吟,悲痛欲绝;看到南宋*苟且偷生,割地求和,可以高声怒喝,无比愤慨;看到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以忧心忡忡,愁绪满怀;想到自己重病在床,壮志未酬,可以仰天长叹,无限惆怅;想到有朝一日,祖国统一,语调铿锵,激昂坚定……在这里,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悉心体会“悲”。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个“悲”字,百千味蕴在其中,有痛有泪、有忧有恨、有憾有盼;一个“悲”字是爱与恨的交融,是情与义的化身。谁解“悲”中意?唯有静心吟。个性化的品读让学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情感齐飞。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吟诵中得到熏陶,古诗丰富意蕴在吟诵中得到领会,教与学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拓展链接悟“悲”情

  在学生多元解读“悲”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陆游即将离开人世,他为何什么都不牵挂,而只悲“不见九州同”呢?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陆游相关资料合作探讨,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各个时期的爱国诗句:

  二十岁时,陆游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

  (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直到四十岁他才有机会做一名小军官,而且时常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

  六十八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仍牵挂祖国的统一大业。

  (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直到八十二岁的他还在高唱:

  (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

  以上这些诗句让学生读读讲讲,弄懂诗意,使学生了解陆游的一生都是情系祖国,心系祖国。这一环节中,相关诗句的拓展链接,让学生凭借诗句走进陆游,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让人物的形象”立”起来,让陆游那博大的爱国形象矗立在学生心中。

  (五)激情诵读抒“悲”声

  在学生感受出诗人伟大高尚的人格之后,我引领学生激情诵读。

  [临终之际的陆游有千言万语要说,但这万语千言只凝成二十八个字(师诵),临终之际的陆游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一首诗(女生诵),临终之际的陆游用他一怀愁绪为我们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全班齐诵)。]

  情以辞发,心随诗动.诵读声中,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感、热烈的赤子情怀感人肺腑;心潮起伏间,古诗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美妙的意境令人回味。

  一个“悲”字,让我们认识了陆游,了解了陆游;一个“悲”字,折射出陆游身上耀眼的光辉。学完本文后,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落实本组课文的要求-----从阅读内容展开联想,借以加深文章的理解,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七、说作业设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课到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实践练*,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向课外迁移。

  1、感情背诵《示儿》并默写。

  2、发挥丰富的想象,将《示儿》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3、收集陆游的诗词或其他爱国诗歌,编写一本小诗集。

  总之,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悲”为切入点,创设情景,搭建*台,让学生走进文本,悉心品读,追“悲”溯人,走进陆游内心,让学生充分地感悟陆游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在诗的王国里心随诗动,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情感得到熏陶,让学生在对诗的品味中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五年级语文《示儿》课堂设计 (菁华3篇)

五年级语文《示儿》课堂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课文,提出预*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各自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六、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七、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五年级语文《示儿》课堂设计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古诗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就古诗引导同学们讨论 )示儿教学实录教案精品

  下面我们学*一首感人至深的诗。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板书题目:示儿)

  二、初感诗句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

  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明确目标

  1、你准备怎样来学*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2 、教师归纳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教师注意及时解难。

  五、学生交流学*的结果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1) 说说诗的意思。

  (2) 你还想说些什么?

  (3) 你能把它读好吗?

  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师: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soft/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

  2 、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尝试背诵

  七、调动思考,开拓思维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五年级语文《示儿》课堂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课文,提出预*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各自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六、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七、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示儿》教案 (菁华5篇)

《示儿》教案1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的代称。古代把*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定:*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示儿》教案2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的代称。古代把*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定:*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示儿》教案3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示儿》教案4

  一、 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 35页。

  二、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示儿》教学设计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 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 儿

  (宋)陆游

  悲 盼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爱国 不变

  死

《示儿》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5)

——改写示儿作文(5)份

  改写示儿作文 1

  在一个死一般的夜晚,天灰蒙蒙的,乌云布满了天空。在一个破旧的小屋里,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了重病,正无力地躺在床上。旁边的蜡烛也快燃尽了,但它还是把光明带给人们。

  只见陆游的六个儿子泪流满面地围在床前,骨瘦如柴的陆游断断续续地说:“儿啊,快扶我坐起来。”只见陆游在儿子的帮助下,吃力地坐在床上。陆游用那干枯枝一般的手握住儿子的手。此时,天空闪起了雷电,下起了绵绵细雨。陆游叹了一口气,伤心地说:“唉,我得了重病,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大儿子哽咽道:“爹爹,你不会有事的,你只是得了一点小感冒,我现在就去请最好的医生来为你看病,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陆游摇了摇头:“不用了,我的病我知道,我的命我也知道,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你们就不要为我操心了,可我现在最不放心的就是我的祖国,现在的官军腐败无能,什么时候才能收复祖国失地啊!”最小的儿子坚定地说:“爹爹,你就放心吧,官军一定会清醒的,一定会让我们的祖国统一的。”“儿啊,你们要记住,你们一定要为国出力,为官军出力,为让祖国统一而努力啊!”六个儿子异口同声地说:“爹爹,你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待的。”陆游又叮嘱道:“当官军收复祖国失地时,你们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在我的坟前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啊!”“爹爹,我们一定会的。”随后,陆游吟诵出了《示儿》这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突然,从陆游口中喷出一团鲜血,他的手也从大儿子手中滑落,一动不动。窗外雷电轰鸣,小雨变成了倾盆大雨,好像在为陆游哀悼。

  就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带着亡国之恨与世长辞了。

  改写示儿作文 2

  这天晚上微风吹动湖面,隐约有一丝寒意。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让人烦厌。厚厚的乌云像棉被一样低低地压在空中,月亮和星星仿佛已经被乌云吞放。好像有件不好的事马上就要发生。

  而此时此刻我正躺在病床上想:这一生真是太遗憾了!同时坐在床边有我的儿子、妻子、还有朋友。我看着他们,他们一个个都眼含泪水。我的儿子跪在床边泪如雨下,说:“父亲,你的病如今该怎么办呀?”边说着边抱住我哭得更加厉害了。我抚摸着他们的头安慰道:“别难过啦!我这一生也为国家效力了。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更加振奋,完成我的报国之梦!”再看朋友,也是拿起袖子直擦着眼泪。我想,“我要和我一生要好的知己一次要好的知已告别了。妻子也是皱着眉头,低着头满面泪水。我让妻子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们,我死后世间的事情都和我以经无关了。可是我还很遗憾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在朝廷的军队统一中原的那日,祭祀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告诉我!”儿子们点点头眼含热泪,双手紧紧地握住我。于是我紧紧闭上了眼睛。

  改写示儿作文 3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孤村里的一个草房中隐隐约约地发出一丝微弱的光芒。一位老人躺在病榻上,已经奄奄一息。这位老人就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他躺在床上,在微弱的灯光下微微地喘着气,他面如枯黄,一双似枯柴的手软弱的放在胸口。

  他把孩子叫到床前,对他们说:“孩子呀,我呀,恐怕会一病不起呀!我……”陆游还没有说完,就被儿子的哭声打断了,大儿子一边抹眼泪一边说:“爹呀,你不能死呀!你死了以后,叫我们怎么活!”“对呀!”儿子异口同声地说道。陆游握着大儿子的手说:“孩子们呀,我可能马上就要走了,我知道,你们肯定舍不得,但是,像我这样年已八旬,老了什么事也做不了,也不能帮助国家奋勇杀敌,重建国家,还有什么用!”大儿子说:“爹,你不能走,你还能帮助国家杀敌,这是你的梦想”“是呀……”

  陆游抬头看了看天花板,脑海里仿佛呈现出年轻时穿上盔甲,抗金杀敌的英勇场面,他微微一笑,仿佛是在为年轻时能够帮助祖国的统一贡献一点点绵薄之力而感到自豪。他说:“本以为自己能够走得轻松,没想到走时还是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感到太悲伤了。但是,有朝一日,我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定中原,收复失地,洗血国耻,统一祖国。

  但中原的失地被军队收复,你们一定要在祭祀的时候告诉你们的父亲这个消息,一定不要忘记了!”儿子噙着热泪说:“爹,不会忘记的”陆游向儿子们招了招手,他们都把耳朵凑了过来,只听见陆游用最后力气念了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完,陆游就永远闭上了眼睛,静静悄悄地走了。

  屋内,撕心裂肺的哭喊,屋外,寒风凛冽的风雨;屋内,蜡烛燃完了最后一滴蜡,熄了。屋外树上最后一片树叶落在地上,树秃了。这一切,仿佛都是为陆游的离去而伤心,难过。

  改写示儿作文 4

  在公元1210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着,大树在寒冷的风中摇晃,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皮鞭,在空中猛烈地抽打着。这是一个凄冷的夜晚。

  虽然房子里的窗子和门都紧紧的关着,可却形同虚设。走进屋里,里面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墙上凹凸不*,屋内终年不见阳光。

  此时的陆游正躺在床上。他由于不满领导者的投降主义,一气之下,卧床不起,染上了重病,如今已奄奄一息了。

  陆游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便把儿女都叫到了床边。陆游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说:“孩子,我知道我已离大限之期不远了,但我还是放不下心中的那个遗愿啊!”“父亲,你有什么遗愿就说吧,我们一定会帮你完成的!”孩子们的眼泪溢满了眼眶,哽咽着说。“我知道,人死了以后万事皆空,但令我伤心的是没有看到全国统一,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孩子,等到宋朝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那样我在黄泉之下也会含笑了。”陆游怜爱地摸了摸孩子的头。“父亲,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孩子们早已泣不成声。

  陆游勉强地笑了笑,然后让孩子把自己扶到桌边,用生*的力气写下了他的绝笔: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改写示儿作文 5

  天上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在大地上,黑色的云在天上翻滚,如同两只怪兽在打架。秋风在夜间猛烈地吹着,将窗户吹得“呼呼”响,秋天的落叶慢慢地飘下来,飘飘洒洒的雪花一样,让这个季节更加地凄凉。

  就在这个看似*静的夜晚,有人把窗户轻轻地打开,一张苍老的脸露了出来,脸上的皱纹让人一眼就明白他经历过世间的炎凉沧桑。一片浓密的胡子,让人感受他的博学。他,就是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站在窗前,一动不动,白色的胡须在风中飘拂。许久,两颗泪珠从他的双眼流出。接着,他双手向前一伸,用颤抖的声音念出了一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时,他停顿了一下,似乎想到了过去的艰辛,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

  那是年轻的自己,他身着雪亮的盔甲,脚跨枣红的战马,双眼直视前方,炯炯有神,眼神中透露着收服国家领土的决心。战鼓响起,他拔出宝剑,听风声在耳边呼啸,与将士们英勇杀敌。战场上,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儿,血腥味儿,让人几乎无法呼吸,但陆游又一次地胜利了。

  他又看到自己,一身白袍,立于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中,那是自己第一次见到皇帝啊!皇帝见他战功卓著,于是给他升官,他当上了一个文官。哼哼,将军不拿剑却拿笔,这难道不是笑话吗?不能为国家收复故土,不能拯救铁蹄下的黎民百姓,再高的官位又有什么用?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终于发出了他悲愤的吼声。然后,他长叹了一声,如此无力,摇摇晃晃,倒了下去,像一座高山轰然坍塌。

  “父亲!”陆游身后的儿孙们抱住了这位含恨的老人。

  陆游再也没有站起来,他就像秋天里最后的一片枫叶,终于被风带走了。

  又是一年春天,陆游的儿子身着盔甲,骑着战马,站在了父亲日夜思念的故土上,前方是金国的军队,列阵如云;身后,是大宋的军队,如火如荼。柳树的芽探了出来,阳光照在那片草地上,显得异常耀眼。一朵朵白云在天上飘着,默默地注视着一切。

  陆游的儿子从刀鞘拔出宝刀,直指前方: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杀!”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6)

——《示儿》教案范本五份

  《示儿》教案 1

  教学要求:

  1、 了解示儿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进行背诵和默写。

  4、 感悟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简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

  《满江红》一诗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 温故而知新,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创设学*情境。

  二、 开展文学常识竞赛,了解作者概况及时代背景。

  三、 学*新诗《示儿》

  1、 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请同学自由读一读,说说是什么意思。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 教师导语过渡,出示《示儿》

  4、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把它读正确,读熟练。

  5、 结合注释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

  6、 学生逐句理解体会,教师指导朗读。

  7、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既然是“万事空”,为什么临死还要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8、 读课外短文《示儿》。

  9、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10、练*在综合本上写一写。

  11、 在听写本上默写,同位互相检查,统计全对人数。

  四、 课外延伸

  朗读岳飞的《满江红》

  五、 布置作业

  1、 赏读另外一首陆游的爱国诗,和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学*歌曲《满江红》。

  《示儿》教案 2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示儿》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示儿》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 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 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 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那陆游写了什么?

  1.生自读,抽读,师指导读,读出节奏。

  2.师:通过初读,你从陆游的遗嘱中大概读出了他想告诉儿子什么?(生交流初读感知。)

  师:读诗,仅读出大概意思还是不够的,诗中又孕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反复品读,感悟诗情。

  三、走进历史,抓住诗眼,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生交流)板书:悲

  2.探“悲”因

  ①一探“悲”

  诗人悲什么?(生说)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谈看法)

  师:元——原来、本来,诗人本来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诗人心中哪些东西是空的?(生说。)

  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生交流)

  师:面对死诗人都如此豁达,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回答)师:从哪知道的?(生齐第二句。)九州------全国,同-----统一。

  师:当时诗人的国家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生说,然后读大屏幕上的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宋朝。)

  师:读了这段历史,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板书:外敌侵,祖国分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②二探“悲”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诗人又在做什么?

  出示陆游的生*简介,了解诗人。出示其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读,抽题。

  师范读前句,(生谈一谈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河?)

  师:“三万里”“五千仞岳”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

  师: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诗人为何而悲了吗?

  (生谈感受)板书:山河破

  生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师: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师配乐旁白:一片大好河山就这样被踏在了敌人的铁骑下,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生说)板书:遗民泪

  师: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③三探“悲”

  出示:南宋的历史资料,古诗《题临安邸》。(生自己读。)

  师:游人:这里指谁?他们在干什么?(生交流。)

  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生说)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从中你又感受到诗人为什么还悲?(生交流)板书:朝臣昏骄奢淫

  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3.悟“盼”情

  诗人就是带着这么多的悲伤离开人世的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管**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答。板书:盼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生齐读。

  四、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品佳句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