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10篇

日期:

  桃花源记说课稿 1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都大有裨益。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内容、归纳整理、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具体的教法有:

  一、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比如对文言现象的整理过程,学生讨论归纳交流心得,老师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师生共同营造*等交流的气氛。就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问题引导法。是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本文中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难点。因此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其优美、祥和的特点,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陶渊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此的社会理想。这样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生硬机械的背诵主旨,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而后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原话,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 板书:(力争新、实、精 )

  桃花源记 :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桃花源记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作者思想理解

  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4、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②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5、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②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③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让学生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研读课文、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互动为方式,重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讲求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注意利用”互动与对话“来进行有效教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一个交谈者,师生*等和谐,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看法,畅所欲言。具体的教法如下:

  1、*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完成教学目标时所需的学*方法,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体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的整体效应。体现生生互动与对话。

  4、“时空在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体现师生互动与对话。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1、导入新课。

  2、合作学文

  ①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体现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②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读课文,“时空在线”,深化理解。体现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强调桃花源的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和*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突破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①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②、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5、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6、总结全文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说课稿 3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都大有裨益。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内容、归纳整理、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具体的教法有:

  一、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比如对文言现象的整理过程,学生讨论归纳交流心得,老师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师生共同营造*等交流的气氛。就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问题引导法。是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本文中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难点。因此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其优美、祥和的特点,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陶渊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此的社会理想。这样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生硬机械的背诵主旨,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而后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原话,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 板书:(力争新、实、精 )

  桃花源记 :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桃花源记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

  学*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方法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 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的方法写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记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结构。

  (2)品味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 诵读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 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说课稿 6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分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 。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 。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

  8、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桃花源记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

  学*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4、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2分钟)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约10分钟)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约法20分钟)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首领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方法等等。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 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的方法写出来。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记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桃花源记》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讲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通过对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的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2、教学背景分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美人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二、教材处理

  1、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门课程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

  2、课程资源的重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在相关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为了加深对作者寄情山水一类诗文的印象,补充分析了陶渊明另一篇作品《饮洒之二》同时介绍到另一位田园诗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过故人庄》。

  3、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节课我主要是进行第二课时阅读分析,基于学生从小就对古诗文有较好的基础和兴趣这一点,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设置疑问,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延缓判断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3)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结论。

  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兴趣,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做为辅助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复*提问:

  1、作者陶渊明:[课件]

  2、相关的田园作品:[课件展示]《饮洒之二》

  3、其他的寄情山水的诗人《过故人庄》

  4、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课件]

  [设计意示图]:通过复*提问,对历史上的寄情山水一类诗人及相关的知识予以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幻灯片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以便有目的的加以学*。

  <二>[设问]文章的线索和顺序:[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线索及顺序的疏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较清晰的印象。

  <三>分析课文

  1、品味“美”和“乐”

  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

  (1)景美:[课件演示]

  ①在课文中读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A外围的美……B源内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设置,突出重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③[设问]:古文文字简约,蕴含却极其丰富,寥寥几句,向我们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桃源美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现代汉语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注意:描绘时抓住具体的景物,展开合理的想象,尽可能采用一些贴切的修辞,最后以抒情结束你的描写。

  [设计意图]:一位同学描绘,另一位同学点评,在此基础上,再请另一位同学描绘,最后教师评价,总体上肯定、鼓励,并提出建议,通过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研究体验式教学法。

  (2)、人乐: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

  学生讨论总结:乐

  ①从文中哪几句体现出来;

  ②分析“乐”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桃花源人乐呢?

  点拔:联系当时桃花源外的社会环境来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该讨论题的设置,反馈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桃源人的淳朴、好客

  [课件演示]: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现代汉语加以复述。

  [设计意图]:加深对桃花源这一理想境地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3、桃花源系作者虚构:[课件展示]

  [设问]: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借此文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一意图。

  三、巩固练*:

  关于理想

  1、《桃花源记》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课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

  讨论、确定:课件打出。

  2、[设问]: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个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幻灯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

  A、理想并不能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B、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四、[课件]:作业

  五、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桃花源内

  景美:

  进桃花源外

  人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出踪奇:

  遂迷,未果

  桃花源记说课稿 9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

  (3)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重点。

  4.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内容、归纳整理、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具体的教法有:

  一、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比如对文言现象的整理过程,学生讨论归纳交流心得,老师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师生共同营造*等交流的气氛。就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问题引导法。是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本文中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难点。因此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其优美、祥和的特点,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陶渊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此的社会理想。这样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生硬机械的背诵主旨,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而后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原话,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板书:(力争新、实、精)

  桃花源记: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桃花源记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结构。

  (2)品味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 诵读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 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10篇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10篇(扩展1)

——《桃花源记》说课稿 (菁华9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1

  (一 )说教材的地位、作用 (幻灯片2)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幻灯片3)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

  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幻灯片4)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幻灯片5)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幻灯片6)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幻灯片7)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幻灯片8、9、10)

  在*,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幻灯片11、12、13)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4、15)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幻灯片16、17、18、19、20、21、)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幻灯片22)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幻灯片23)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下课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注:时间安排:导入及题解(4分钟),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口头翻译等(12分钟),赏析文章及探究问题等(22分钟),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及作业(7分钟)

《桃花源记》说课稿2

  一、说教学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美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憧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说教材定位

  1、说《课标》的要求:《课标》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说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析,培养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课时界限,《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将其确定为:

  教学重点: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据线索人物,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三、说教法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审美入文;

  利用汉语言文字特点导入,小角度切入课文,有利于检查预*,引起回忆并有效进入课程学*。图片激发想象,词语引起联想,有利于审美入文,契合本课时重难点突破。

  (二)朗读入境,合作感知;

  朗读有利于铺垫,合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高效解决词句理解问题。

  (三)读议反馈,有效巩固;

  反馈是检查,更是巩固和强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两个大问题的设计符合建构主义理念和分层教学原则。

  (四)快速浏览,复述故事;

  复述也是为了掌握和理解,实现反馈词句意义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强化,这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我们之所以记住部分,是因为我们记住了整体。

  (五)朗读入情,表演诵读;

  为了突破难点,必须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复螺旋升华,品足美感。与下一环节桃源消失,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强烈认知冲突。

  (六)设疑结课,绘图展示。

  课堂延伸,有利于巩固所学,并为第二课时做足铺垫。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机械分析易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词、句,这显然是急功*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简明地利用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介入文本,用充满诗意的画面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首先让学生由词到景,由景入境,仿佛身临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惬意;接着弄懂文意,以复述为抓手,进一步让学生说内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后,通过开放性的“先放后收”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审美层次有所提升。第一课时的界限因此清楚,又为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主旨意蕴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整个解读过程,充分借助注释和语境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由小组到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并通过多种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课堂有内在的逻辑。

《桃花源记》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桃花源记》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讲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通过对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的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2、教学背景分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名篇,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美人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二、教材处理

  1、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门课程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

  2、课程资源的重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在相关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为了加深对作者寄情山水一类诗文的印象,补充分析了陶渊明另一篇作品《饮洒之二》同时介绍到另一位田园诗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过故人庄》。

  3、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节课我主要是进行第二课时阅读分析,基于学生从小就对古诗文有较好的基础和兴趣这一点,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设置疑问,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延缓判断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3)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结论。

  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兴趣,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做为辅助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复*提问:

  1、作者陶渊明:[课件]

  2、相关的田园作品:[课件展示]《饮洒之二》

  3、其他的寄情山水的诗人《过故人庄》

  4、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课件]

  [设计意示图]:通过复*提问,对历史上的寄情山水一类诗人及相关的知识予以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幻灯片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以便有目的的加以学*。

  <二>[设问]文章的线索和顺序:[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线索及顺序的疏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较清晰的印象。

  <三>分析课文

  1、品味“美”和“乐”

  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

  (1)景美:[课件演示]

  ①在课文中读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A外围的美……B源内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设置,突出重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③[设问]:古文文字简约,蕴含却极其丰富,寥寥几句,向我们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桃源美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现代汉语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注意:描绘时抓住具体的景物,展开合理的想象,尽可能采用一些贴切的修辞,最后以抒情结束你的描写。

  [设计意图]:一位同学描绘,另一位同学点评,在此基础上,再请另一位同学描绘,最后教师评价,总体上肯定、鼓励,并提出建议,通过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研究体验式教学法。

  (2)、人乐: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

  学生讨论总结:乐

  ①从文中哪几句体现出来;

  ②分析“乐”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桃花源人乐呢?

  点拔:联系当时桃花源外的社会环境来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该讨论题的设置,反馈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桃源人的淳朴、好客

  [课件演示]: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现代汉语加以复述。

  [设计意图]:加深对桃花源这一理想境地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3、桃花源系作者虚构:[课件展示]

  [设问]: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借此文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一意图。

  三、巩固练*:

  关于理想

  1、《桃花源记》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课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

  讨论、确定:课件打出。

  2、[设问]: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个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幻灯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

  A、理想并不能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B、理想如星辰__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四、[课件]:作业

  五、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桃花源内

  景美:

  进桃花源外

  人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出踪奇:

  遂迷,未果

《桃花源记》说课稿4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都大有裨益。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内容、归纳整理、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具体的教法有:

  一、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比如对文言现象的整理过程,学生讨论归纳交流心得,老师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师生共同营造*等交流的气氛。就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问题引导法。是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本文中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难点。因此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其优美、祥和的特点,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陶渊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此的社会理想。这样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生硬机械的背诵主旨,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而后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原话,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 板书:(力争新、实、精 )

  桃花源记 :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桃花源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课文内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时学*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知识面窄,没有预*的*惯,但是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从而取得预期目的。

  三、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不能死搬公式,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2.讲读法: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训练,简述大意,背诵等。

  3.电化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c

  (二)学法:

  1.朗读法,古文重在多读,读顺畅,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

  2.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3.读写结合法:课文结束前,让学生根据书中对桃花的描绘,训练学生迁移能力,通过写或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花。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描写事物。

  四、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中,应以优化课堂过程为指导,贯穿素质教育,结合我区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着重于“双基”落实,充分体现“*”。

  (一)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

  1?请一位学生解释一下,“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其他同学听。

  2?教师鼓励性评价后,顺势让其说出出处,由此引入课题。

  (二)解题

  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题目中“源”以便不要说写成“园”。然后了解作家生*,及本课的出处,为下面学*本课打下基础,具体设计如下:

  1、板书标题:桃花源记,教师强调一下“源”与“园”区别,引起学生重视。

  2?学生看注解①,简单了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况,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言,学生可作适当勾划,以便今后利于复*。

  (三)朗读课文

  古文应该突出多读,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

  1?听录音,学生的注意正音、节奏感,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

  ①节奏合理,读出对社感。②语句流畅,发音正确。

  (四)疏通课文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主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地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应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注意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为此设计如下: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如有学生提问,下面的步骤可简化些。如无,则就显得重要了。

  3.教师提示(放投影片)。

  4.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c

  (五)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起反馈矫正作用,另一方面是为过渡到下一个目标作准备。

  1。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第一段。

  (六)听说训练

  通过对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写,让学生明确此段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描写方法,学写(说)一段话。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读写结合。让学生有迁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设计如下:

  1。选两则材料,用投影仪显示出来,教师分析其描写方法。

  2.学生根据上面的提示学写(说)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叙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式,表达了一种憧憬。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程序:

  (一)复*提问:

  1、全班学生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译课文;

  3、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三)分析课文

  1、品味“美”和 “乐”

  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课文中找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围的美……,源内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④请欣赏桃源美景,课件演示

  (2)人乐: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学生讨论总结:乐

  ①从文中哪几句体现出来;

  ②分析“乐”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桃花源人乐呢?

  2、桃源人的淳朴、好客

  [课件演示]: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加以复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虚构:[课件展示]

  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四)巩固练*:

  1、《桃花源记》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课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____的地方。讨论、确定:课件打出答案。

  2、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写作(任选一题)再造想象:

  1、我来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桃花源内

  景美:

  进 桃花源外

  人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出 踪奇:

  遂迷,未果

  五、说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我是本着踏踏实实上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上的训练提高。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旧知识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我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巩固第一教时所学的文言注释,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考查。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着,在诵读中体味本文的田园风味。从景美、人乐、踪奇三方面来品位。因为体味是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然后,深入研讨课文,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一理想社会?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设置作业再造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

  反思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桃花源记》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让学生的学*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教法、学法这两件法宝不光要说,还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时,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么今天,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跟我一起走进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了学生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关于整体感知文章,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汇总起来。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开始。

  1, 学生阅读完之后小组内交流,看能不能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内部解决,进行初步消化,实在解决不了的,请小组代表板书在黑板上。

  2, 小组交流完之后,引导学生全班交流,用抢答或叫号的方式把黑板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进行再次消化。

  3,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之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勇敢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很好,第二组的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文章内容。在这个学*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的整体效应。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内容,也就是把书读薄了,我们还要把书读厚,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所以,精度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默读课文,边读变标记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读书体会,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完之后请全班交流。

  默读完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我认为桃花源的环境很美,是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乐。是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读出来的。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书:美),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听讲,而是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体会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师、学生、文本真正对话的过程。

  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把书读厚了,也就是读进去了,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读出自己的体验。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结束语:桃花落尽,落英缤纷,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伤,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诚、善良与美好,世外桃源就会常驻你的心里。

  六,说评价

  激励是精神的清新氧气。 ——乔治·M·亚当斯

  这节课,我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形式下,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在每一环节,对学生的学*内容、学生的感悟进行评价。

  (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对学生的学*状态进行评价时。(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积极性。)

  课堂的结尾 ,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状态,不断提升自己。

  板书设计: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这节课我只板书了关键内容,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

  桃花源记

  桃花源 美

  最后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结束说课:“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也会继续激励、唤醒和鼓舞我的学生探索语文的奥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桃花源记》说课稿8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都大有裨益。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内容、归纳整理、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具体的教法有:

  一、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比如对文言现象的整理过程,学生讨论归纳交流心得,老师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师生共同营造*等交流的气氛。就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问题引导法。是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本文中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难点。因此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其优美、祥和的特点,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陶渊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此的社会理想。这样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生硬机械的背诵主旨,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而后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原话,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 板书:(力争新、实、精 )

  桃花源记 :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桃花源记》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结构。

  (2)品味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 诵读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 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10篇(扩展2)

——《桃花源记》说课稿 (菁华6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

  学*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的方法写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记》说课稿2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分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 。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 。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

  8、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桃花源记》说课稿3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分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 。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 。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

  8、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桃花源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作者思想理解

  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4、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②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5、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②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③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让学生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研读课文、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互动为方式,重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讲求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注意利用”互动与对话“来进行有效教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一个交谈者,师生*等和谐,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看法,畅所欲言。具体的教法如下:

  1、*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完成教学目标时所需的学*方法,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体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的整体效应。体现生生互动与对话。

  4、“时空在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体现师生互动与对话。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1、导入新课。

  2、合作学文

  ①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体现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②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读课文,“时空在线”,深化理解。体现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强调桃花源的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和*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突破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①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②、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5、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6、总结全文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让学生的学*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教法、学法这两件法宝不光要说,还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时,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么今天,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跟我一起走进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了学生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关于整体感知文章,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汇总起来。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开始。

  1, 学生阅读完之后小组内交流,看能不能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内部解决,进行初步消化,实在解决不了的,请小组代表板书在黑板上。

  2, 小组交流完之后,引导学生全班交流,用抢答或叫号的方式把黑板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进行再次消化。

  3,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之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勇敢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很好,第二组的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文章内容。在这个学*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的整体效应。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内容,也就是把书读薄了,我们还要把书读厚,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所以,精度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默读课文,边读变标记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读书体会,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完之后请全班交流。

  默读完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我认为桃花源的环境很美,是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乐。是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读出来的。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书:美),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听讲,而是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体会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师、学生、文本真正对话的过程。

  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把书读厚了,也就是读进去了,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读出自己的体验。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结束语:桃花落尽,落英缤纷,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伤,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诚、善良与美好,世外桃源就会常驻你的心里。

  六,说评价

  激励是精神的清新氧气。 ——乔治·M·亚当斯

  这节课,我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形式下,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在每一环节,对学生的学*内容、学生的感悟进行评价。

  (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对学生的学*状态进行评价时。(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积极性。)

  课堂的结尾 ,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状态,不断提升自己。

  板书设计: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这节课我只板书了关键内容,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

  桃花源记

  桃花源 美

  最后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结束说课:“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也会继续激励、唤醒和鼓舞我的学生探索语文的奥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桃花源记》说课稿6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环节、说重难点、说效果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散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种隐逸的情怀。

  另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说学生

  该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其针对的是一群刚升入中学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等还不成体系,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老师刻板的教学,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图像与画面的质感。

  三、说教学手段

  因为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中学生,所以本堂课采取的教学手段有:

  1、诵读法,通过熟练的诵读,达到背诵的效果。

  2、想象法,所谓“想象是最好的老师”,单是文字上的诵读,并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过想象,让同学们感受桃花源的美与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体会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

  四、说教学环节

  对本篇课文的讲解,我将会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基础字词的解释和翻译;第二课时则主要讲解陶渊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课时

  第一步:课前导入,截取《中华好诗词》中杨雨老师和喻恩泰争论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还是江西的争论,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第二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先做笔记,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便于其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体诵读,先播放名家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让同学们体会其中饱满的感情,然后再集体朗读。

  第四步:带领学生介绍陶渊明,标出重点字词,划分段落,然后进行翻译。

  第二课时

  第一步:找同学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结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说出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

  第四步:课外延展,陶渊明的其他诗篇,如《饮酒》、《归园田居》等,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陶渊明,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五、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理解稳重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对于这二者的处理方法,依照上面课堂教学的方式,结组讨论,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六、说效果

  通过两课时的讲解与学*,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词和翻译,较多的同学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内省自己,想象、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为个人水*的差异,肯定有极少数的同学跟不上进度,而对这一点,可以采取写作文或读后感的方式,然后,再针对其中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谈话,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学会知识,理解作者,明白诗歌“缘事而发”的道理。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10篇(扩展3)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十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编排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通过对三篇文言文和六首古诗的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的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美人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二、说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整体感知,把握课文。通过对桃花源“景色美”与“社会美”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从而取得预期目的。结合学情所以我把1、2确定为重点目标,3为难点目标。

  三、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不能死搬公式,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2、讲读法: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训练,简述大意,背诵等。

  3、电化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设计说明: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中掌握学*规律并形成*惯。)

  (二)学法

  1、朗读法,古文重在多读,读顺畅,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

  2、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3、读写结合法:课文结束前,让学生根据书中对桃花的描绘,训练学生迁移能力,通过写或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花。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描写事物。

  四、说教学流程(我把这个作为本次说课的重点)

  (一)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

  播放邓丽君[人面桃花flash]并出示崔护的诗歌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经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说到这首小诗,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崔护举进士不第后,清明独自到长安(都城)郊外踏青,途中向一南庄少女讨茶解渴。那时桃花开得正欢,红艳艳的,妙龄少女倚树伫立,仪容更显清丽,让崔护一见倾心。而少女凝眸含笑,似乎对他也颇有情意。一年后的清明,崔护故地重游,却发现景物依旧,佳人芳踪难觅。他不免惆怅若失,遂题此诗于门扇之上,聊寄相思。

  (设计说明:以音乐和古诗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并且能建立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到教师设置的情镜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感受虚幻的梦

  通过故事叙述(人面桃花)——古诗出示——齐读古诗

  ——桃花—美好而转瞬即逝;桃花梦—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桃花源?—美梦!——齐读感受梦境

  这是一个美梦!有无一条通往桃花源的具体道“路”?——写“路”的段落?

  [录音朗读“路”之段落]介绍三个关于“路”的话题的情况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教师强调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

  渔人“缘溪行”的路程……

  渔人遇到桃花林的路径……

  渔人出桃花源后的路途……

  ——(忘/忽/志)——“处处志之”——有没“走”进桃花源?寻找的结果:迷

  ——可见桃花源是走不进去的,因为它在陶渊明的心中!心中向往着的美好的桃花梦境!从“路”探讨可知:桃花源——虚幻的梦!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的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只要让学生能初步说出个印象就行了。)

  (三)、感受美好的梦

  那是怎样一个美好的桃花源之梦?(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句子?)[朗读思考](设计说明:古文应该突出多读,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

  (1)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景色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人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好不好?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

  有作家用自己的诗句赞美了那梦中的桃花源《梦入桃花源》——读读,品品,唱唱——歌声表达美好

  图画很美,歌声很美,桃花源很美。现在看来这样的美离现实*还是远?——女生齐读“美好的桃花源”部分

  这么美好的、自然的桃花源为什么只能是一个梦境?(学生谈)

  ——文中信息探讨。(谁“皆叹惋”?第一人称叙述“叹惋”内容。渔人……源中人……)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借此文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一意图。)

  ——感叹:桃花源只能是一个梦想。桃花源——美好的梦!

  ——男生齐读全文,感受美好的梦境。

  ——而这个梦影响了几千年,几千年来很多知识分子都做着这样一个梦——揭示主题幸福的人生。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后,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依据,理解桃花源中美好的景、人,理解桃花源中人物的善良、淳朴、丰衣足食、与世无争和谐美好。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的重点。)

  (四)、感受理想的梦

  据你所知,陶渊明的人生幸福吗?——[出示材料]学生解说。

  那如此不幸的人为什么创造这样一个幸福的桃花源??[根据材料自由研讨]

  那是理想,陶渊明在追寻桃花源梦想中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值得赞赏,他的桃花源梦同样激起人们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理想”的梦!

  (桃花源——梦——理想;陶渊明的人生力量也在影响人们)

  老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我们不应该沉醉在个人的桃花源中,而要走出桃花源,做一个社会的人,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我们幸福的人生,我们的桃花源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然后拓展出示名言:

  A、理想并不能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B、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齐读陶渊明的梦,同时让我们追寻自己的梦想,并能直面人生,从而享受真正意义的幸福人生。

  (设计说明:读材料,再次朗读全文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五)、教师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的方法写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布置作业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上课思路,我把我的板书设计成为一朵桃花的形式,(设计说明:这样的板书,新颖别致,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切合标题的中的“桃花”一词,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六、结语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桃花源记》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

  【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三、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导入】教师以一幅桃花源图片配上轻音乐,在这其中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季风景如画,当春天桃花盛开时,人们在田间自由的耕种,老人和小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这个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丽的图片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预*检查

  新课标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简介作者。教师先检查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情况,学生根据以往的学*经验能从课下注解了解到陶渊明的部分知识,显然这些知识还不够,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知识并引领学生去了解。

  2、全班齐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纠正字音、节奏、情感的环节。

  3、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教师讲明自读要求。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好的学*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扬,以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4、展示朗读成果。教师请几位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字音、节奏、情感。并安排教师师范朗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惯并形成能力。

  2、将字音的教学放在朗读中,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

  3、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译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复*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和信达雅要求。

  2、同桌互译全文。教师先提出要求:用铅笔圈下较难的字词或句子,然后学生对照课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译全文,教师在此巡视全班掌握学生翻译的情况,并相应答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设计意图】

  1、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尝试着用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2、通过检测题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四)体验欣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穿越时空连线,让学生扮演记者和渔人、桃花源村人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记录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2、问题有:

  (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尚如何?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为什么??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今天的社会便出现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桃花源呢?写出你的导游词。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设计意图】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全文

  2、选做题:用自己的话叙述文中的故事,并说给父母听。

  3、拓展题:预*24课《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作业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说板书设计

  七、说教学反思

  1、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学*,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备课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照课下注解自行朗读课文、疏解课文。通过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充分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二主”作用。

  2、创设情境,时空连线让学生与文中人对话,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聆听

  《桃花源记》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

  学*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 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的方法写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记》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时学*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三、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不能死搬公式,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2.讲读法: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训练,简述大意,背诵等。

  3.电化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c

  四、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中,应以优化课堂过程为指导,贯穿素质教育,结合我区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着重于“双基”落实,充分体现“***”。

  (一)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

  1·请一位学生解释一下,“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其他同学听。

  2·教师鼓励性评价后,顺势让其说出出处,由此引入课题。

  (二)解题

  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题目中“源”以便不要说写成“园”。然后了解作家生*,及本课的出处,为下面学*本课打下基础,具体设计如下:

  1、板书标题:桃花源记,教师强调一下“源”与“园”区别,引起学生重视。

  2·学生看注解①,简单了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况,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言,学生可作适当勾划,以便今后利于复*。

  (三)朗读课文

  古文应该突出多读,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

  1·听录音,学生的注意正音、节奏感,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

  ①节奏合理,读出对社感。②语句流畅,发音正确。

  (四)疏通课文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主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地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应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注意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为此设计如下: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如有学生提问,下面的步骤可简化些。如无,则就显得重要了。

  3.教师提示(放投影片)。

  4.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c

  (五)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起反馈矫正作用,另一方面是为过渡到下一个目标作准备。

  1。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第一段。

  (六)听说训练

  通过对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写,让学生明确此段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描写方法,学写(说)一段话。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读写结合。让学生有迁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设计如下:

  1。选两则材料,用投影仪显示出来,教师分析其描写方法。

  2.学生根据上面的提示学写(说)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

  【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三、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导入】教师以一幅桃花源图片配上轻音乐,在这其中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季风景如画,当春天桃花盛开时,人们在田间自由的耕种,老人和小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这个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丽的图片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预*检查

  新课标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简介作者。教师先检查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情况,学生根据以往的学*经验能从课下注解了解到陶渊明的部分知识,显然这些知识还不够,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知识并引领学生去了解。

  2、全班齐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纠正字音、节奏、情感的环节。

  3、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教师讲明自读要求。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好的学*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扬,以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4、展示朗读成果。教师请几位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字音、节奏、情感。并安排教师师范朗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惯并形成能力。

  2、将字音的教学放在朗读中,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

  3、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译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复*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和信达雅要求。

  2、同桌互译全文。教师先提出要求:用铅笔圈下较难的字词或句子,然后学生对照课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译全文,教师在此巡视全班掌握学生翻译的情况,并相应答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设计意图】

  1、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尝试着用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2、通过检测题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四)体验欣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穿越时空连线,让学生扮演记者和渔人、桃花源村人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记录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2、问题有:

  (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尚如何?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为什么?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今天的社会便出现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桃花源呢?写出你的导游词。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设计意图】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全文

  2、选做题:用自己的话叙述文中的故事,并说给父母听。

  3、拓展题:预*24课《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作业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说板书设计

  七、说教学反思

  1、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学*,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备课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照课下注解自行朗读课文、疏解课文。通过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充分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二主”作用。

  2、创设情境,时空连线让学生与文中人对话,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聆听。

  《桃花源记》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D�D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也很容易就解决了。因此,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走*作者、背景资料、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知识积累,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本节课讲的是第一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在教学时主要是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采用这种方法。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文言词汇的积累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去完成学*任务。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的整体效应。本课教学时主要是在疏通文意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区疏通文意。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背诵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处世思想)

  (二)、展示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预*检测。

  检查学生的预*情况,主要是正音,划分停顿的节奏线。使学生能按正确的节奏朗读课文。

  (四)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朗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音、把握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学生自读课文,分段朗读,教师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并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点评,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让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学生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四人一组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当堂检测。(本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也是检察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1.翻译重点的句子:

  2.文言词汇的积累:

  1.通假字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六).:理清思路: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完成最后一个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七).背诵课文。(预*时已经布置背诵,课堂上再给点时间,估计就会了。)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林:景色幽美

  生活环境土地肥沃

  桃花源记进入、访问桃花源:理想社会

  桃花源风俗淳朴

  社会风尚和*安宁

  离开桃花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

  《桃花源记》说课稿 7

  一、说教学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美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憧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说教材定位

  1、说《课标》的要求:《课标》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说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析,培养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课时界限,《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将其确定为:

  教学重点: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据线索人物,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三、说教法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审美入文;

  利用汉语言文字特点导入,小角度切入课文,有利于检查预*,引起回忆并有效进入课程学*。图片激发想象,词语引起联想,有利于审美入文,契合本课时重难点突破。

  (二)朗读入境,合作感知;

  朗读有利于铺垫,合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高效解决词句理解问题。

  (三)读议反馈,有效巩固;

  反馈是检查,更是巩固和强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两个大问题的设计符合建构主义理念和分层教学原则。

  (四)快速浏览,复述故事;

  复述也是为了掌握和理解,实现反馈词句意义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强化,这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我们之所以记住部分,是因为我们记住了整体。

  (五)朗读入情,表演诵读;

  为了突破难点,必须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复螺旋升华,品足美感。与下一环节桃源消失,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强烈认知冲突。

  (六)设疑结课,绘图展示。

  课堂延伸,有利于巩固所学,并为第二课时做足铺垫。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机械分析易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词、句,这显然是急功*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简明地利用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介入文本,用充满诗意的画面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首先让学生由词到景,由景入境,仿佛身临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惬意;接着弄懂文意,以复述为抓手,进一步让学生说内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后,通过开放性的“先放后收”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审美层次有所提升。第一课时的界限因此清楚,又为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主旨意蕴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整个解读过程,充分借助注释和语境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由小组到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并通过多种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课堂有内在的逻辑。

  《桃花源记》说课稿 8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分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 。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 。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

  8、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桃花源记》说课稿 9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2、学情分析

  3、学*目标的确定

  4、重点难点的确定-确立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翻译全文。

  2)、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4、说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是初三学生年级学生,同样需要积累文言实词,另外对于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法 朗读是学生获得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体会作者渴望的理想社会。

  2、创设情景、想象法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讨论探究法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说学法

  1、朗读赏析法

  2、合作探究法

  3、情景创设法

  教学手段

  1、 音频、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让学生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如此学生既可以温故,老师又可以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陶少年则有“大济苍生”之壮志。29岁才处仕。在39岁时,方为彭泽县令,在官80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便结束仕隐不定的生活,走上了归田的道路。死后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获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了解课文大意。

  2)读:A、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同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绝境、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B、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C、指名疏通文意

  D、再读课文,读懂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4、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美的桃源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首先让学生个别地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

  A、解释下列文言字词:

  豁然开朗 交通古义()今义()

  B、渔人在河**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

  C、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同时,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引领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

  1、“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

  2、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更进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

  5、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来突破,同时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做法: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请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

  1)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2)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5、归纳总结:

  通过前面学*,学生们对文章的认识已开始从感知形象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3)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心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6、课堂达标。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回顾与反思。

  1)用一个成语( )概括本课的内容。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的不同: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3)默写描写桃花源自然风光及社会风尚的句子?

  6、课后延伸:

  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或者陶渊明归隐后的其他诗作。

  《桃花源记》说课稿 10

  1、《大纲》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

  学*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 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的方法写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10篇(扩展4)

——《桃花源记》教案 (菁华10篇)

《桃花源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

《桃花源记》教案2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分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 。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 。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

  8、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桃花源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五、交流翻译情况,进行互相评价。

  六、综合体会。

  1.把握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条件不同和结果不变。

  2.出自本文的成语。

  (1)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1)“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前行,欲穷其林。”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用原文回答。

  (1)“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八、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九、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复述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2.用下列词语造句:(1)无人问津(2)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

  十、作业。

  1.总结出古今异义的词语。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听读,想象画面。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师生共同学*体味桃花源“美丽、快乐、奇异”的特点。

  1.桃源之“美丽”。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请选择一个景点描绘出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参考:桃花源土地*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土地肥沃,美丽的池塘中鱼儿恣意畅游,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优美富饶,宁静祥和。

  (3)教师小结:在大家的描绘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2.桃源之“快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快乐”?他们分别因什么而快乐?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学生小结:桃花源的快乐在于这里民风淳朴,和*安定,丰衣足食。

  3.桃源之“奇异”。

  (1)引导:美丽而神秘的桃源在何处呢?

  (2)评说: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教师可作适当启发。

  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内环境奇。如“土地*旷,屋舍俨然,……”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3)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深层研讨。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

  (1)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等,和*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四、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五、作业。

  1.研究性作业: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其诗文,分析陶渊明的特点,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总结出来。

  2.基础性作业: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要点同“教学设计(A)”)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严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A)”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行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给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旷,……黄发垂髦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诣太守_邑人_刘子骥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诣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比喻无人再未尝试或过问。()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i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旷”指土地广阔*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样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1.“景’倚,如:“土地*旷,屋舍严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挑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洋和输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可用油印资料、电教等手段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三、五题。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进

  出

  景奇

  桃花林:鲜美缤纷

  桃花源:*旷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惊叹惋语云

  踪、奇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桃花源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

  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教案6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 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简介作者(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俨然、鲜美。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一)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

  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

  1.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谐太守( ) 邑人( ) 刘子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斜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⑤谐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

  ③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八、推荐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旷指土地广阔*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①.景奇。如:土地*旷,屋舍俨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悬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详和愉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略)。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推荐作业:完成课后练*三、五题。

《桃花源记》教案7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本。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陶渊明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本,,参考课本注释,试翻译课本。

  二、导入

  1.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学生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本分析

  1.朗读课本。(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本录音后齐读课本)

  2.请学生们试翻译课本。(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本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旷:*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本分析

  1.朗读课本,试背诵课本。

  2.给课本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陶渊明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等,和*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附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

《桃花源记》教案8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等,乐在和*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作。

《桃花源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

  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中的“远*”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10篇(扩展5)

——《桃花源记》说课稿 (菁华9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1

  (一 )说教材的地位、作用 (幻灯片2)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幻灯片3)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

  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幻灯片4)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幻灯片5)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幻灯片6)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幻灯片7)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幻灯片8、9、10)

  在*,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幻灯片11、12、13)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4、15)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幻灯片16、17、18、19、20、21、)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幻灯片22)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幻灯片23)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下课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注:时间安排:导入及题解(4分钟),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口头翻译等(12分钟),赏析文章及探究问题等(22分钟),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及作业(7分钟)

《桃花源记》说课稿2

  一、说教学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美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憧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说教材定位

  1、说《课标》的要求:《课标》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说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析,培养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课时界限,《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将其确定为:

  教学重点: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据线索人物,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三、说教法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审美入文;

  利用汉语言文字特点导入,小角度切入课文,有利于检查预*,引起回忆并有效进入课程学*。图片激发想象,词语引起联想,有利于审美入文,契合本课时重难点突破。

  (二)朗读入境,合作感知;

  朗读有利于铺垫,合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高效解决词句理解问题。

  (三)读议反馈,有效巩固;

  反馈是检查,更是巩固和强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两个大问题的设计符合建构主义理念和分层教学原则。

  (四)快速浏览,复述故事;

  复述也是为了掌握和理解,实现反馈词句意义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强化,这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我们之所以记住部分,是因为我们记住了整体。

  (五)朗读入情,表演诵读;

  为了突破难点,必须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复螺旋升华,品足美感。与下一环节桃源消失,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强烈认知冲突。

  (六)设疑结课,绘图展示。

  课堂延伸,有利于巩固所学,并为第二课时做足铺垫。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机械分析易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词、句,这显然是急功*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简明地利用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介入文本,用充满诗意的画面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首先让学生由词到景,由景入境,仿佛身临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惬意;接着弄懂文意,以复述为抓手,进一步让学生说内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后,通过开放性的“先放后收”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审美层次有所提升。第一课时的界限因此清楚,又为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主旨意蕴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整个解读过程,充分借助注释和语境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由小组到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并通过多种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课堂有内在的逻辑。

《桃花源记》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桃花源记》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讲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通过对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的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2、教学背景分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名篇,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美人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二、教材处理

  1、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门课程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

  2、课程资源的重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在相关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为了加深对作者寄情山水一类诗文的印象,补充分析了陶渊明另一篇作品《饮洒之二》同时介绍到另一位田园诗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过故人庄》。

  3、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节课我主要是进行第二课时阅读分析,基于学生从小就对古诗文有较好的基础和兴趣这一点,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设置疑问,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延缓判断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3)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结论。

  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兴趣,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做为辅助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复*提问:

  1、作者陶渊明:[课件]

  2、相关的田园作品:[课件展示]《饮洒之二》

  3、其他的寄情山水的诗人《过故人庄》

  4、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课件]

  [设计意示图]:通过复*提问,对历史上的寄情山水一类诗人及相关的知识予以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幻灯片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以便有目的的加以学*。

  <二>[设问]文章的线索和顺序:[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线索及顺序的疏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较清晰的印象。

  <三>分析课文

  1、品味“美”和“乐”

  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

  (1)景美:[课件演示]

  ①在课文中读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A外围的美……B源内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设置,突出重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③[设问]:古文文字简约,蕴含却极其丰富,寥寥几句,向我们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桃源美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现代汉语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注意:描绘时抓住具体的景物,展开合理的想象,尽可能采用一些贴切的修辞,最后以抒情结束你的描写。

  [设计意图]:一位同学描绘,另一位同学点评,在此基础上,再请另一位同学描绘,最后教师评价,总体上肯定、鼓励,并提出建议,通过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研究体验式教学法。

  (2)、人乐: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

  学生讨论总结:乐

  ①从文中哪几句体现出来;

  ②分析“乐”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桃花源人乐呢?

  点拔:联系当时桃花源外的社会环境来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该讨论题的设置,反馈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桃源人的淳朴、好客

  [课件演示]: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现代汉语加以复述。

  [设计意图]:加深对桃花源这一理想境地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3、桃花源系作者虚构:[课件展示]

  [设问]: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借此文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一意图。

  三、巩固练*:

  关于理想

  1、《桃花源记》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课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

  讨论、确定:课件打出。

  2、[设问]: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个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幻灯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

  A、理想并不能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B、理想如星辰__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四、[课件]:作业

  五、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桃花源内

  景美:

  进桃花源外

  人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出踪奇:

  遂迷,未果

《桃花源记》说课稿4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都大有裨益。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内容、归纳整理、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具体的教法有:

  一、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比如对文言现象的整理过程,学生讨论归纳交流心得,老师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师生共同营造*等交流的气氛。就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问题引导法。是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本文中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难点。因此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其优美、祥和的特点,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陶渊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此的社会理想。这样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生硬机械的背诵主旨,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而后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原话,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 板书:(力争新、实、精 )

  桃花源记 :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桃花源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课文内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时学*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知识面窄,没有预*的*惯,但是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从而取得预期目的。

  三、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不能死搬公式,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2.讲读法: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训练,简述大意,背诵等。

  3.电化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c

  (二)学法:

  1.朗读法,古文重在多读,读顺畅,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

  2.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3.读写结合法:课文结束前,让学生根据书中对桃花的描绘,训练学生迁移能力,通过写或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花。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描写事物。

  四、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中,应以优化课堂过程为指导,贯穿素质教育,结合我区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着重于“双基”落实,充分体现“*”。

  (一)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

  1?请一位学生解释一下,“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其他同学听。

  2?教师鼓励性评价后,顺势让其说出出处,由此引入课题。

  (二)解题

  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题目中“源”以便不要说写成“园”。然后了解作家生*,及本课的出处,为下面学*本课打下基础,具体设计如下:

  1、板书标题:桃花源记,教师强调一下“源”与“园”区别,引起学生重视。

  2?学生看注解①,简单了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况,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言,学生可作适当勾划,以便今后利于复*。

  (三)朗读课文

  古文应该突出多读,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

  1?听录音,学生的注意正音、节奏感,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

  ①节奏合理,读出对社感。②语句流畅,发音正确。

  (四)疏通课文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主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地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应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注意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为此设计如下: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如有学生提问,下面的步骤可简化些。如无,则就显得重要了。

  3.教师提示(放投影片)。

  4.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c

  (五)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起反馈矫正作用,另一方面是为过渡到下一个目标作准备。

  1。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第一段。

  (六)听说训练

  通过对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写,让学生明确此段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描写方法,学写(说)一段话。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读写结合。让学生有迁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设计如下:

  1。选两则材料,用投影仪显示出来,教师分析其描写方法。

  2.学生根据上面的提示学写(说)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叙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式,表达了一种憧憬。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程序:

  (一)复*提问:

  1、全班学生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译课文;

  3、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三)分析课文

  1、品味“美”和 “乐”

  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课文中找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围的美……,源内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④请欣赏桃源美景,课件演示

  (2)人乐: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学生讨论总结:乐

  ①从文中哪几句体现出来;

  ②分析“乐”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桃花源人乐呢?

  2、桃源人的淳朴、好客

  [课件演示]: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加以复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虚构:[课件展示]

  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四)巩固练*:

  1、《桃花源记》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课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____的地方。讨论、确定:课件打出答案。

  2、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写作(任选一题)再造想象:

  1、我来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桃花源内

  景美:

  进 桃花源外

  人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出 踪奇:

  遂迷,未果

  五、说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我是本着踏踏实实上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上的训练提高。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旧知识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我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巩固第一教时所学的文言注释,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考查。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着,在诵读中体味本文的田园风味。从景美、人乐、踪奇三方面来品位。因为体味是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然后,深入研讨课文,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一理想社会?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设置作业再造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

  反思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桃花源记》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让学生的学*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教法、学法这两件法宝不光要说,还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时,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么今天,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跟我一起走进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了学生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关于整体感知文章,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汇总起来。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开始。

  1, 学生阅读完之后小组内交流,看能不能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内部解决,进行初步消化,实在解决不了的,请小组代表板书在黑板上。

  2, 小组交流完之后,引导学生全班交流,用抢答或叫号的方式把黑板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进行再次消化。

  3,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之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勇敢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很好,第二组的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文章内容。在这个学*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的整体效应。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内容,也就是把书读薄了,我们还要把书读厚,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所以,精度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默读课文,边读变标记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读书体会,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完之后请全班交流。

  默读完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我认为桃花源的环境很美,是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乐。是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读出来的。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书:美),积极参与和互相学*,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听讲,而是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体会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师、学生、文本真正对话的过程。

  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把书读厚了,也就是读进去了,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读出自己的体验。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结束语:桃花落尽,落英缤纷,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伤,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诚、善良与美好,世外桃源就会常驻你的心里。

  六,说评价

  激励是精神的清新氧气。 ——乔治·M·亚当斯

  这节课,我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形式下,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在每一环节,对学生的学*内容、学生的感悟进行评价。

  (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对学生的学*状态进行评价时。(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积极性。)

  课堂的结尾 ,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状态,不断提升自己。

  板书设计: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这节课我只板书了关键内容,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

  桃花源记

  桃花源 美

  最后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结束说课:“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也会继续激励、唤醒和鼓舞我的学生探索语文的奥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桃花源记》说课稿8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都大有裨益。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内容、归纳整理、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具体的教法有:

  一、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等交流法。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比如对文言现象的整理过程,学生讨论归纳交流心得,老师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师生共同营造*等交流的气氛。就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问题引导法。是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本文中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难点。因此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其优美、祥和的特点,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陶渊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此的社会理想。这样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生硬机械的背诵主旨,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而后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原话,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 板书:(力争新、实、精 )

  桃花源记 :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桃花源记》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结构。

  (2)品味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 诵读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 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10篇(扩展6)

——桃花源记教案 (菁华10篇)

桃花源记教案1

  教学重点

  1、学*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要求

  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

  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教案2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如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等,乐在和*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作。

桃花源记教案3

  本文是一篇经典名作,课时安排为两课时。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重点语句含义,最后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初步感知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这一内容。在教法上主要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体现捆绑式评价机制,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就本节课的发言程度看,大部分学生学*热情较高,能主动在小组中寻求帮助并能合作学*。但本课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指导得还不够深入,总感觉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时间上有些仓促。老是担心时间不够用。另外在分析部分,有的学生发言显得肤浅,但教师的追问没有跟上,没有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小组合作是如何进行的?我采用的小组是每组四人,按成绩的'高低排号,一号二号课堂发言一次各得1分,三号四号学生发言一次各得2分,每堂课下课时组长算好分数,交给课代表,评出两个优胜组,那么这两个优胜组的每个人学生在班级考核中各奖励一分。毕竟教学中什么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但学生反映还不错,有一次我也就这个问题向学生做了一个调查,我上课问学生大家对这样的合作学*,捆绑评价怎么看,当时学生发言非常踊跃,都争着说:“能调动积极性,能提高效率,能集思广益,能体现团结合作的乐趣,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能锻炼反应能力……”

  总之,象这样的发言很多,竟然有个学生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样能让有的学生不走神了”,这个学生*时学*热情不高,以前上课不太注意听讲,所以当时我就说:“主要是让你不走神了吧”。学生也是哈哈大笑。。。起初,很多学生可能就是为了为组里多挣点分,他或许没有考虑老师是为了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但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完善,比如,有的学生就给我反应,说:“老师,那个XX,他回答的次数是多,但都没有说对,这样就不应该加分”我觉得这个建议提得很好,所以我就对学生说:“发言中明显的错误,本次发言无效”。

  还有比如*时分析课文遇到一些开放性的试题,需要你自己组织语言,像这个事或这个人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你怎么看到某人的成功等等,我都跟学生说,发言必须是三句以上,并且语义不重复,这样渐渐向发言质量靠拢。现在我不光在课堂上用,*时作业也用,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扣该组本节课的发言分数,所以其他组员有责任监督这个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起初我自己来检查作业书写情况,现在我开始采用组与组间互相检查,挑毛病,这样就促使一部分学生能更认真些。当然,这里也存在问题,比如在前面说的那次调查中,就有一个学生发言说:“老师,他们说的都是优点好处,但我觉得不好,他们就光想着怎么去抢答问题了,你讲的他们都没有听。”我说:“你观察得太仔细了,说得太好了,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也正在努力的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学生该安静听课就安静,该活跃时就活跃。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关于合作教学的一点粗浅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桃花源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人是谁?去过没有?请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

  ○1展示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情况。

  三、诵读和复述:

  ○1欣赏书法作品,配乐朗读。(教师可以结合书法作品播放录音或自己示范朗读。该部分内容每个页面限时60秒,若没有按键或点击鼠标,60秒后将自动跳入下一页。)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出示同学们未提到的字词。如:

  缘溪行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遂迷 寻病终

  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六、深入研读:

  1、揣摩语言(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30秒,若3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

  ○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问题讨论(同桌互相讨论,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90秒,若9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

  ○1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

  ○2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3、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七、拓展思考:

  1、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2、比较分析

  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何异同?

  明确: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象和幻想,情节离奇,极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

  《天上的街市》表现得积极、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

  3、独抒已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3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八、教师总结:

  我们学*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九、全班齐诵课文,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教案5

  【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重点】: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难点】:

  1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课前预*】:

  1、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解释。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读课文,2—3遍。(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⑴渔人的行进路线: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知识卡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陈思思的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老师导入新课: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源》把我们带到如痴如醉的桃源梦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理想中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检查预*情况。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陶渊明

  哪位“小老师”了解陶渊明?请向“学生”介绍。之后要问他从哪里获取的知识。历史课本有对他的介绍;语文课本上夜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下面注解中有“陶渊明”一条;网上也有(有学生上网搜索到有关知识,请他拷贝下来向大家展示如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过着俭朴的生活。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①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结合课下注释理出难解的字词句。然后畅谈:桃源带给你怎样的"世外"感受?(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比如:奇、美、乐等。)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重点字词如:异 穷 属 悉 咸 延 语 寻

  古今异义词语如: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六 点拨讲解

  (1)以四人学*小组的形式,学生对照注释,试讲课文。

  (2)学法指导: 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鲜嫩”、“美——美丽”、“交——交错” 不可望文生义。 翻译句子时,先弄清句式特点、关键字的意思,然后做到准确,通顺,省略的部分要补上。例如: “具答之,便要还家”具,详细;要通邀,邀请。(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译文,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第二课时

  一、探究桃源之"奇"

  故事确有传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描写让你产生"奇"的感受?

  1.自主探究。

  2.合作探究。

  3.交流展示。在学生展示中,教师相机点拨、纠正、穿插、强化重点词句的积累。

  (1)入源经过奇。奇在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此美景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奇在--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2)桃源中人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3)桃源消失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奇在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

  二、感受桃源之"美"

  1.请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口头描绘桃源的环境美。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预设: 1段 自然风景美

  2段 乡村生活美

  3段 人民情感美

  4段 社会环境美

  然后对照这些地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2.桃源的美,不仅表现在环境,更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上。请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节,然后把它改写成一组具体生动的人物对话。

  先由同桌之间表演,然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师生共评。

  3.观看《*水墨动画系列之桃花源记》

  水墨动画以其画面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人物形象的诙谐对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能够理解动画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动画加深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进入桃花源的历程,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有些东西用言语表达时总感到比较苍白。借助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

  三、设计对话采访 深化文章主题

  先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以下活动,活动分两组进行:

  1.如果让你对桃源百姓说一段话,你会怎样说?

  2.如果让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陶渊明进行采访,你会问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先拟出采访提纲。

  (说明:活动一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与文中人物的直接对话,深化对桃源社会实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把课文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活动二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本文的写法。对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其他学生回答:你觉得陶渊明会怎样回答?譬如:

  --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渔人的复寻而迷失?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可以选择,你是愿意生活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是桃花源里?请谈谈你的理由

  (说明: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桃花源里生活的理解,并征对现实生活来谈谈感受。老师引领学生将现代社会生活和桃花源里的生活状态作对比。学生可能会谈到很多的理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引领学生理智地看待我们今天的生活。并学会生活。)

  (2)老师下课结束时出示自己写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此活动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写读后感)

  读后感呈示:《桃花源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之美。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桃花源里人们那种鲜活的生命状态,简单而幸福的生命状态,一定让你羡慕不已,老师也有很多的感悟,在感受到这些简单而充满幸福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只存在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中,或者说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读着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我们隐隐感到作家的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也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因为人性中最为本色美好的东西,最简单而朴素的向往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悄悄流失。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憔悴的面容。有着因太多对物质的渴望而堕落的灵魂。甚至包括我自己。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桃源与沅州》中曾这样写道:“全*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该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感谢陶渊明,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为后人确立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是他让我们看到滚滚红尘中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委任自然,任真自适。而这样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小心给弄丢了。

  站在来路和去路的现实人生路口,我们是不是该不断地回望来路。去捡拾那些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幸福起来。

桃花源记教案6

  ①范读课文

  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①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②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④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桃花源记教案7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商讨学*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

  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

  (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桃花源记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等,乐在和*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二、课堂练*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桃花源记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等交流法

  是指在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

  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2的完成情况。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2, 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第六步、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要:( ) 咸( ) 云( )

  具( )语( ) 为( )

  2、 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

  绝境: 古义:( )今义:( )

  无论: 古义:( )今义:( )

  (四)布置作业:

 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1、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3、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10篇(扩展7)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0)份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1

  一、选课匆忙、不慎重:〈桃花源记〉为传统名篇,*时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备课时并没有细细的去感觉时间的长短,虽然课堂环节压缩了一些,课堂流程也自以为紧凑。但文言文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完成的。

  上学期将老师安排靳文红孟刚军共同完成《黔之驴》的教学是正确的,示范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

  课前调动比较到位,学生学得投入并实在,不会的举手是真的在质疑,会的举手也是真的在答疑,县里学生有太多的单纯,市里学生有太多的浮躁。面对这样的学生,谁也不会做秀般硬走过去的,拖堂便成必然。将老师在回来的路上说为我感动的话是赞赏,但也是安慰,但愿赞赏的成分多些。

  无论如何,拖堂总是不应该的,况且是观摩课。

  二、感念张老师,匆忙地选择《桃花源记》的自信,来自于几年前在“北关区中小学衔接教育研讨会”上作此课的成功。那节课的好评持续了好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旷,屋舍俨然”的琅琅美读、巧妙设问所引发的对作品难点的`轻松理解、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内容想象、“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词语积累,亮点迭出,听课老师和评课领导反映挺好,自己也颇为得意。

  那节课是用的张鸿雁老师的学生,之前,张老师先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处理字词、疏通文意,这是枯燥的环节,却是最基础的铺垫。没有第一课时的*淡与扎实,就没有第二课时的从容与创新;没有*时教学的训练有素,就没有公开课上的潇洒与亮丽;但是,张老师自己从没说过有她的功劳,而且,她连这个感觉都没有,总是那么自谦。而我,之前也从来没有感觉,直到今天,同样一课,处理得局促吃力时,才去回想那一课为什么会有从容与轻松,才心有所动,才无限感慨。

  一直以来,七中语文组好象也出了我们几个“骨干”,比赛、演讲、作课,带来不少的荣誉与风光。张老师、韩老师好象一直是在背后的,作课用她们训练好的学生,评课受益于她们直率的点评,共事多年,一直享受着她们的帮助,享受着她们的欣赏,还一直自以为是,好象业务比她们强。今天突然有点清醒,真正的教师自有她的高尚与淡泊。恰逢张老师已休病在家,很有几分伤感,真是一生默默在讲台,直到累倒!

  三、创新与稳重:当别人称赞你稳重时,或者说,当稳重成为你的风格时,当惊醒:你也许已经老了,是否锐气不再,灵感不再,创新不再了?应该回放你的课堂——语言是否罗嗦?环节是否拖拉?节奏是否缓慢?设计是否陈旧?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课也作了不少,好象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没有老教师的境界与胸怀,好象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激情与创意。

  四、课比天大:反思此课的全过程:匆忙备课,没有试讲,没有说课,好象胸有成竹。静心感觉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一种轻视:不参赛,不评比,乡下送课,小菜一碟。其实,课堂是一台戏,讲课是一种艺术,无论观众多少,无论舞台大小,都应该精心对待,精雕细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课有缺失,会有难言的不爽与懊恼!

  五、将老师的失误:盲目相信他自以为可以相信的老师,也许正是这种信任,导致了他(她)们的不思进取和无理由的骄傲!该争光时没光,该添彩时没彩。希望有机会弥补!好久以来,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得过且过。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群,混于其中,也活得轻松。今天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玩一次深沉之后,却感觉轻松了许多,不知为何?人是需要活得清醒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2

  《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还是使用我一贯用的方法: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常听说熟能生巧。文章读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试想,一个同学文章都读的不通顺,想让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读课时间,让同学充分预*,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疏通这篇课文文意时,我没有采用串讲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串讲的效果不大好,班级除了几个好学生能认真听讲记笔记,其他的同学坚持不了几分钟,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串讲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节课讲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节课基本就是填鸭式,效果甚微。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小节一小节疏通文意。先把这一小节的重点字词划给同学,因为理解文言句意时,关键字词非常重要,关键字词解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让同学根据注释,同桌或前后桌分组讨论,实在讨论不出来的字词先放那儿,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加以指导。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是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能回答对问题,因为好多词意注释上都有,只要他们“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来。即便是如此,我在讲到文句优美的地方,还是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读,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

  到了第二课时,王校长和宋校长听课,所以我比较紧张,很多第一节课该有的环节到这节课上都没有了,学生读的不够充分,自己展开也不多,因为紧张好多原来想好的过程都乱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够,所以感觉不好。因为很多文言字词,在已学过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过,帮助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课时这方面我做的很不够。好在由于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时,学生配合的比较好。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点让我感到比较欣慰。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里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增强自己的教学水*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3

  教学《桃花源记》一文共耗时4课时,前2课时用于新授,解读文本,领会文章主旨;后2课时用于拓展延伸,印发《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文字资料及相关译文(为降低难度),进一步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其文。资料发给学生预*,要求解决生字词,并把几篇文章中能表现陶渊明的性格特征的语句划出来,形成自己的最初的思想。并结合《桃花源记》一文,再次走进人物内心,解读人物形象。前3课时按预设没什么“杂音”。

  这是第4课时前的休息时间,一些同学针对上节课我的“诗意的语言,失意的人生”这句话在交流心得,我含笑表示嘉许,这时学生A走过来,神秘地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些东西,要不要说出来?”我问:“有关什么,课文还是班级?”“课文。”“说来听听。”“陶渊明将主人公设计成渔人是有用意的,大有用意。”他拖腔拉调。我呆了呆,心想,这篇课文已上过好几次,为何主人公是渔人而非猎人或其他身份这我倒是真没想过。“你能说出个道吗?”可这时上课铃响,学生追着我:“老师,你看我还讲吗?”迟疑了片刻,我迅速反应,“讲吧,尽情讲。”

  于是,我简单交代本节课内容,请学生A畅言发现:

  生A:渔人即愚人。(惊人发现)理由如下:

  1.入而复出。

  连年战乱,社会腐朽黑暗,民不聊生,而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此美好,宁静、*和、富足。这样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就连“高尚士”刘子骥也“欣然规往”,别说凡夫俗子那肯定求之不得,可渔人却“停数日,辞去”。“辞”是主动要求离去,而且态度坚决,实在是个“愚人”。(有些同学点头表赞同,我也暗暗叫好)

  2.去而作志。

  渔人既然要走那就走吧,可他“得船,扶向路,处处志之”,竟然到处留记号。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以后再来。可“世外桃源”是作者期待的一种理想境界,岂是你一个渔人想走就走想来就来的?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当然是愚蠢的。因此作者给他设计了一个“迷,不得路”的结局。(几个学生干脆仰视生A,我忍不住点头)

  3.言而无信。

  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村中人对他很真诚,设宴摆*,热情款待,除了临别前希望他“不为外人道”别无他求,想必渔人当时也信誓旦旦,可他一出桃花源,立即“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带一班人马“寻向所志”。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也是愚人所为。(群情激动,谁说弟子不如师,“教学相长”啊)

  头头是道的分析博得满堂喝彩。我从来没发现的东西,学生居然发现了,而且这个发现无疑是正确的。我不得不佩服。我毫不吝啬地表示了我的欣赏:“听君一*言,胜读十年书。你是我的老师!我向你学*。”台下学生大笑。

  我又引导学生结合手边资料,顺生A的思路,具体的分析了陶渊明设计“渔人”做主人公与作者的生活、性格、思想分不开,他写此文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的向往,而且直接通过对“渔人”的含蓄委婉而又无情嘲笑表达作者对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甚至有趋炎附势之嫌的市井小人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再次表扬了生A独到的思想和精彩的发言后,我便想把课堂教学内容往我设计的方向拉,却发现学生窃窃私语,意犹未竟,“难道你们还有高见?”生B很聪明地激将:“老师,你不是常教我们要‘于无疑处生疑’吗,我可不可以有另类的疑问?”看来我的课是上不成了,索性就不上了。难得他们对一篇课文如此热心。“欢迎啊,我洗耳恭听。”

  生B马上接:“老师,文章里说桃花源人‘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已有五百年,那怎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不是明显有漏洞吗?”一片附和声起。

  生C不待邀请便大声说:“还有,还有。”我请他说下去,“渔人与桃花源人怎么交流?相隔五百年,难道语言没有发展吗?沟通没影响吗?”“也是啊。”又一片附和声。

  生D不甘示弱:“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五百年,怎么繁衍生息?*亲结婚是不利于种族生存的。”“对啊,对啊,不能*亲结婚,他们的种族怎么延续?”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向不灵光的他们怎么一下子开窍了。)一时间,教室里闹哄哄的。

  “老师,老师,我们的发现对不对,精彩吗?”

  此刻,班级同学情绪很激动,都为自己的独到的发现感到骄傲。我分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啊,我应该高兴,应该热情洋溢地表示我的欣喜与赞赏。可是今天,我却失语了。鼓励他们不迷信权威、质疑文本是我一向的做法,学生正是深得我的精髓啊,可我却一点准备都没有!我不知道怎么引导他们。我想把“球”踢给学生,但我知道,一番唇枪舌剑后,他们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总要我引领他们找寻答案。以前我常常在尊重他们的同时,辨伪存真。可今天,我根本无法给他们一个确切的交代。这一刻,我觉得我很对不起我的学生。是我没有深入文本,以致没能及时“解惑”。我只得尴尬的先肯定了他们的怀疑精神,也肯定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随后表示道歉:更详细的解释有待进一步讨论。

  讲台虽三尺,舞台却很大,想要在这个舞台上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把每节课作为起点,在忙碌中充实自我,在充实中提升自我。只要我把今天作为明天的准备,不但能听到自己成长的声音,也能引领学生,听到学生的思想之花怒放的声音。我想,那也是学生期待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4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还是使用一贯用的方法: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常听说熟能生巧。文章读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试想,一个同学文章都读的不通顺,想让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读课时间,让同学充分预*,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疏通这篇课文文意时,我没有采用串讲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串讲的效果不大好,班级除了几个好学生能认真听讲记笔记,其他的同学坚持不了几分钟,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串讲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节课讲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节课基本就是填鸭式,效果甚微,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小节一小节疏通文意。先把这一小节的重点字词划给同学,因为理解文言句意时,关键字词非常重要,关键字词解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让同学根据注释,同桌或前后桌分组讨论,实在讨论不出来的字词先放那儿,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加以指导。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是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能回答对问题,因为好多词意注释上都有,只要他们“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来。即便是如此,我在讲到文句优美的地方,还是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读,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

  第二课时,由于时间紧张,很多第一节课该有的环节到这节课上都没有了,学生读的不够充分,自己展开也不多,因为紧张好多原来想好的过程都乱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够,所以感觉不好。因为很多文言字词,在已学过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过,帮助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课时这方面我做的很不够。好在由于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时,学生配合的比较好。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点让我感到比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里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增强自己的教学水*。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5

  《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会有多大困难,大多数学生能够读懂。其实,文中内容很“奇”。如:

  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何以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

  桃源中人也甚奇。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既然故事这么的“奇”,所以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让学生的脑海里存下印象,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

  其次,文言文要读,在读中理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更重要。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6

  《桃花源记》一文已教了N次了,每次教时,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体验,新有感悟:

  1、应该是一条曲折的小溪。教第一段时,课文对于发现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较多,也比较细致,掺合着溪流,有小船,有**,有桃花林,最后发现洞口.这个过程要如何再现,才更有说服力?

  于是,我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把发现桃花源这个过程中的景物,画出来!一听说语文课可以画画,久违了的学生,兴致被调得老高。你一言我一语:这是**,这是桃花林。这是小船,船不要画出来,只要画船荡漾开去的水圈,就能证明说是有小船,上次老师教我们深山藏古寺就是这样画的??最后,由美术功底较好的燕南同学上台一展画技:*整的**,整齐的桃花林,小船在溪的中间,一位渔人在划桨?

  当包含我在内的所有人沉浸在这幅图画的构思中时超劲同学代表另一部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小河不应是*行的整齐划一的,而应是曲线的,由小到大,弯曲而来,从美术的角度讲,更富有直观感,更富有曲线美。

  是啊,我恍然大悟,弯曲的小河才更有说服力。

  2、结合语境理解翻译。文本第四段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对于这句话,很多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朝代更替的顺序,先有汉朝,才有魏晋,桃花源的人不知道有汉朝和魏晋,很正常,但他们之间构不成递进关系啊!课堂一度停留。这句翻译是不是错了啊!

  其实,学生的这个发现,作为老师,如果没有认真思考,也会走入这样的死胡同的。我让学生思考之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桃花源的人,来想这个问题,这不会错了!学生三五个讨论起来,才理解到:按我们现在的角度,是错的。但是按桃花源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不知道汉朝,不知道魏晋。这当中汉朝离他们*,魏晋离他们远。而我们学生,我们的理解刚好相反。魏晋离我们*,而汉朝离我们远。理解了这一点,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3、应该是时间顺序。《桃花源记》进行课堂小结时,关于这篇课文的顺序,稍有波澜,讨论有致,分析有理,可谓恰到好处:我提问学生,本文的顺序,苏璇香同学立即反映:时间、空间、逻辑等三种顺序。但是本文是什么顺序呢?璇香同学认为是“空间顺序”?

  旁边的刘钊同学站起来说:“时间顺序”!“理由呢”我顺势追问,刘钊同学理由充分:

  本文是按“发现桃花林”(第1段)--“进入桃花林”(第2段)“做客桃花源”(第3段)“离开桃花源”(第4段)),“再寻桃花林”(5段)的顺序来写,所以是时间顺序。

  那什么样的写法顺序才是空间顺序呢?空间顺序一般有这些特征:从远到*,从小到大,由物及人等较为明显的空间概念. 完全正确,我心里只有折服。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7

  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

  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

  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8

  本周二至周四,我校所有高级教师和省、市骨教师每人上一堂公开课。于是,我按照教务科贴出的时间表,根据本班学生的'教学进度,在本周二上午第三节顺其自然地上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诵的文言文。

  对于九年级的听障学生,采用降一级人教版语文教材学*古文是很有挑战性的。好在《桃花源记》是以记事为主,借助情节曲折的故事来为读者展现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的美好世界,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没有多大难度,难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前,我们师生已用几个课时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学*了生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和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识,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理清了文章思路。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背诵课文。在此基础上,我把这节公开课的重点设为“感受桃花源的美”,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确定好重难点后,在实施教学时,我分五个环节进行,首先是“问题导入”,我设的问题是:看看桃花源美在哪里?想想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两个问题实际就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接着就是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用“桃花源”为中心词,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梳理文章顺序,再请一位学生简单复述课文,这其实也是温故知新,为学*下**铺垫。然后就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学*重点句、段,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来感受桃花源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重点。然而,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的环节有点仓促,不能自然地突破难点,最后一个“读后感悟”的环节也没时间感悟,只好草草收兵。

  后来,我又听了好几位老师的公开课,感觉受益不少。再次反思自己和借鉴同事,这几天来,我感悟最深的是:今后,无论上公开课还是*常课,不求自己有多完美的表现,但求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专心地看,投入地读、大胆地说,尽情地写,从中获得一点知识,得到一点锻炼,受到一点启发。这,我就满足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9

  《桃花源记》是古文中的经典名作,它的文采斐然、意境深邃,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古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古文学*能力也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目前中学生学*古文的兴趣不高,虽知学*古文是有用处的,但缺乏动力,“上课乏味”,“内容枯燥”,“难以学好”是学生最普遍的反应,这是和我们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怎样让学生把《桃花源记》学得又好又愉快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现总结如下:

  一、从“趣”字入手,做好新课的导入。

  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与现代文相比,古文因时隔久远,内容深奥,文章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也相去甚远,更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架设古今生活的桥梁,激起学生高涨的学*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前我考虑到学校附*有一个闻名清远的旅游景点----清远桃源生态旅游区,这里湖光山色,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茂密葱郁,生态原始,四季如春,桃花烂漫,长年烟雾缭绕,仿如人间仙境。于是特地前往拍摄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当以优美的音乐为背景播放着这些图片时,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自己熟悉的景物出现时,学生还充当起了解说员:“这是桃花湖,里面的鱼多着呢,泥鳅、鳝鱼……。那里是桃花坞,每年的3、4月份桃花开得最灿烂……。”我再问学生:“这些图片美吗?图片美实景更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外桃源”,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今天我们来学*《桃花源记》。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样能深深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课堂气氛。

  二、改“讲”为“读”切入教学。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教学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字字落实,句句串讲”,过于重视字词的解读和翻译,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倦。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名家的教学视频后,我决定从朗读切入教学,先要求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把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这样摆脱了传统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成串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课堂的表现与听课老师的评价看,效果应是比较好的,评完课后我又特地找了一部分学生了解情况,普遍反应比以前学得容易、轻松、又有趣。后来看单元测验有关本文的答题,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三、从“写”字入手,进一步理解文意。

  以前古文的练*与作业一般是字词语句或课文的翻译。后来我注意到其实很多学生都是照抄参考书的,在复*的过程更是发现学生对很多语句甚至段落都没印象。后来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写出课文内容,有能力的学生写出细节,因为文言文文字精炼,言简意赅,字里行间大有充实丰富的回旋余地,这样既训练了写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内容。

  上完课后细细思考,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比如:

  1、用辩论的方式去探讨课文内在的人文内涵更好。

  《桃花源记》中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远离世俗尘嚣的理想生活境界,在时局动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的东晋写出这样的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言而喻。我先让学生思考有关桃源人避世是否正确的问题,然后再请几位学生表达看法,最后引导学生明确:要读懂一篇作品,必须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虚构出来的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宁静的世外桃源,其实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上完课好,我仔细思考,这样的方式似乎是“水过鸭背”,远不如让学生先进行一个小型辩论赛后再归纳好,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学*到用理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2、教师熟背课文对学生的示范更好。

  黑格尔说:“老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标准、流畅、富有激情地把课文背下来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认为背诵课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增强学*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文本,读出自我,这是《课程标准》给我们做出的规定;著名语文专家于漪老师就是从背课文、背教案开始,严谨治学,扎扎实实,靠硬功夫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只有把书读到滚瓜烂熟,我们才可能像于漪等名家一样,达到设计教学如鱼得水,课堂实施左右逢源的境界,而这,是其它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可以替代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成绩是会出来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10

  本文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发的剥削和压榨,国家濒临在崩溃的xxx岁月里。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心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田园。本文他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等、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对于初二学*的第一篇文言,所以教学的的重点仍然放在了积累文言现象并背诵全文上。具体教学过程是这样: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完成,我再对重点进行抽考;疏通文意时,采用逐段式,每会译一段根据情节背诵一段;在翻译完课文后大多数同学能将课文背诵下来;对于课文理解,先介绍时代背景,主要抓住两个问题,即:作者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美在何处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最后让分类积累各种文言现像。本文的文言现像中,古今异义词是重点,所以这当成了考查的重点内容。

  这样做的的收获是:学生在背诵时能够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据故事情节理解的记忆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没有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对于那部分学*能力强的同学来说,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能有针对性的提高能力,但对于那一部分成绩相对薄弱又不善问的同学来说,对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准确理解。不足之处主要是:给学生留的讨论时间不够充足,从中也发现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桃花源记说课稿实用10篇(扩展8)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范文10份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1

  我乃一介莽夫,以捕鱼为生。这几年烽火连连,皇帝老儿只管玩乐,不问朝政,搜刮民脂。我现在一贫如洗,难以供应老妻和小儿,是在抑郁。

  今日,我照往常相同道河滨打渔,真期望天公作美,能赏我几网。前两天我已收了几回空网了,*邻柴夫大傻人家天天都能被一捆柴回家,为什么山认樵夫给树,而水认渔夫不给鱼呢?我就这样发着呆,猛然一惊,发现周围风光全变了样,满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桃花林,竟没有其他一棵树,小草新鲜淡绿,花儿艳丽美丽,桃花漫天飘动,一层层淡淡的云烟缭绕在四周,一股幽香在四周氤氲开来。我非常惊讶,这个年初混乱不安的,怎样会有如此美丽的当地呢?我想澄清个终究,看看桃林后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持续摇桨前行,桃林在河水的源头就尽了。前面有一座小山,山前有个洞,好像还透出了星星亮光。难道这是那个贼窝的藏宝点?我心里有点欢喜,便将船锁好,进入了山洞,开端洞口很窄,我只得侧身经过,又走了几十步,山洞豁然开阔敞亮了起来,我将头探出洞外,立刻不敢相信地用力揉了揉眼睛,用口将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留下了红红的牙印。我痴痴地看着,难道这是人间仙境?别有洞天啊!这儿土地肥美,庄稼整整齐齐一块一块,一座座房舍一排一排,肥美的地步,美丽的池塘,巨大的桑树和竹子充满着我的眼睛。田间小路犬牙交错好像织成了一张收罗美好的大网,站在其间稀稀疏疏还能听见鸡鸣犬吠。壮年男人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年青的少妇当门织布,他们的穿戴与咱们外面的一模相同。老人们在葡萄藤下躺在舒适广大的躺椅里沐浴阳光,享用天伦之乐,一些蓬头冲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捉迷藏,垂钓。我从他们的脸上看见了一种与我离别已久的东西——笑脸。

  忽然一个人看见了我,竟对我上下的审察,一副非常吃惊的神态。由于这是他人的地盘,我当然要慎重行事。所以我满脸堆笑地说:“请问您贵姓啊?”那人这才反响过来,抱拳道:“免贵姓李,叫我大李就行了。请问您姓甚,来自何处?”我答道:“我姓刘单名一个静字,说来怕您笑话,我娘在我小时期望我做一个厚道本分求静的人,便为我取了这个名字。我来自荆州,是个渔夫,我在护城河滨打渔时不知怎的迷了路,便到这儿来了。”大李深思了一会,便约请我去他家小住几日,为我杀鸡摆酒*接风洗尘,面临他的热心,我却之不恭,只得随他去了。一路上,有很多人与他打招呼,相互嘘寒问暖,当有人问起我,他便说是从外面来的贵客。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咱们便都知道了,都纷繁跑到大李家里来看我,想我探问关于外面的世风。他们自称是因秦朝的暴虐无道的控制,便带着妻儿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当地流亡,跟着天长日久,来的路被逐渐埋没、荒芜消失,他们相互勉励劳作,春收蚕丝,秋收粮食,这儿根本就没有什么君王、也没有什么赋税,在这儿无拘无束,美好安靖地日子。他们问我现在是秦始皇帝传几世了。我是非常古怪,他们居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前朝魏朝和现在的晋朝了。所以我便按往常听*话先生说的为他们讲了*几朝的事,我开端有点犹疑讲不讲本朝的,但又一想这儿又不是那皇帝老儿的疆域,不会有事,我便开端向他们大吐苦水,讲咱们现在拂晓大众之疾苦。讲了整整三天三夜心里才觉着舒坦。围听的桃源人纷繁潸然泪下,留下怜惜的泪水,叹道:“世转五百年,又是一个漆黑王朝,苦楚大众啊!”不久,人们纷繁散去,他们请我到他们家做客,都为我办了酒*。在桃花源停留了几日,我觉得欠好再打扰人家了,便向大李告别。脱离时,大李对我说:“这儿的事不值得对外面提起啊!”我茫然,不知为何。

  脱离时,我忽然认识到我现已沉迷上了这个当地,它是我终身的崇奉。我冥思,我苦想,我以为要占据这儿只要依托官府。所以我在归途上一边划船一边将自己的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沿途的树上,做了显着的标志。到了郡城,我便仓促赶往衙门,向太守诉说了我的阅历,太守开端有一点置疑,但我指天誓日,说一定是真的,太守才将信将疑,派了几个人同我前去。当到城河滨时,布条如刀片般漫天飘动,落在水里,构成一个“回”字。回?我再次苍茫。我四处张望,已找不到任何通往桃源的符号。忽然我好像在大雾前方看见了大李的笑脸,我立刻拉着官兵朝那儿看去,可什么也没有,连大雾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些官府的喽啰非常气愤,对我乱棍相加,我失去了感觉,昏迷了曩昔。当我再次醒来时,已流落街头,衣冠楚楚。探问妻子,早已带儿改嫁,我苦楚不堪,在街头放声嚎哭。忽然有一个人递与我一个馒头,我一看是一个须发飘飘的骑驴老者。我揩干眼泪看他不是本地人,便问他来此有何意图。他说他期望找到传说之中的桃花源,他是刘子骥。我一听,便匆忙劝止他不要去,看在同姓的份上,听我一言,回去吧。而他此刻却冥顽不化,固执要去,我百般无奈,单独摇头走开了。过后,街上流传说南阳刘子骥疯了,要找什么世外桃源,成果什么都没找着,到还病死了。我只得为他叹气。

  后来,全国烽火四起,王朝好像岌岌可危,我也被逼离乡背井,遇到了一个叫陶渊明的山人,将我的阅历告知了他。所以他写下了《桃花源记》,为我隐去名字。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2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一条曲折宛转的溪流划船,不知不觉间忘了路程远*的距离。忽然遇到一片茂盛的桃花林,花朵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粉的仿佛天边的云霞,桃林生长在溪流的**长达几百步,一眼望不到边,中间没有别的杂树,只余下一路飞扬的桃花,地上芳香的野草青翠欲滴、鲜嫩美丽,落英缤纷,让人起怜惜之意。渔人对桃花林绮丽的景色感到非常诧异。又再次向前行进,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一探究竟。

  桃林在涓涓溪流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接着便出现一座巍峨大山,山边有一个隐秘的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似的,令人心生疑惑,好奇心更盛。于是渔人就大胆离开船上岸,小心翼翼地从洞口进入。开始很狭窄,仅仅只能让一个人通过。又缓慢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就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良田亩亩,美丽的池塘中养了许多活泼的小鱼,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闪闪发光,以及桑树竹子之类的花草树木。田间中的羊肠小道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犬吠声处处可以听到。那田中来来往往辛勤耕田劳作的人们,男女的衣服穿戴,都像桃花源外与世隔绝、世风淳厚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所有人安居乐业。

  那里面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的回答了他们的问题。那里的人就热情的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款待他。村中的其余人听说了渔人,都来打听他的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从此没有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一一向他们详尽的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拿出美酒饭菜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必向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迫不及待地找到他的船,便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路上到处做了标记。渔人回到武陵郡城,恭敬地去拜见太守,并将这些情况和盘托出。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之前所留下的标记,最终也还是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闻这件事,十分高兴地计划前往一观,却没有实现,不久便因病去世。此后就再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3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一条曲折宛转的溪流划船,不知不觉间忘了路程远*的距离。忽然遇到一片茂盛的桃花林,花朵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粉的仿佛天边的云霞,桃林生长在溪流的**长达几百步,一眼望不到边,中间没有别的杂树,只余下一路飞扬的桃花,地上芳香的野草青翠欲滴、鲜嫩美丽,落英缤纷,让人起怜惜之意。渔人对桃花林绮丽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又再次向前行进,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一探究竟。

  桃林在涓涓溪流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之后便出现一座巍峨大山,山边有一个隐秘的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似的,令人心生疑惑,好奇心更盛。于是渔人就大胆离开船上岸,细心翼翼地从洞口进入。开始很狭窄,仅仅只能让一个人经过。又缓慢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就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了。那里土地*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良田亩亩,美丽的池塘中养了许多活泼的小鱼,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闪闪发光,以及桑树竹子之类的花草树木。田间中的羊肠小道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犬吠声处处能够听到。那田中来来往往辛勤耕田劳作的人们,男女的衣服穿戴,都像桃花源外与世隔绝、世风淳厚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欢乐。所有人安居乐业。

  那里面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的回答了他们的问题。那里的人就热情的邀请渔人到自我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款待他。村中的其余人听说了渔人,都来打听他的消息。他们自我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从此没有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白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一一向他们详尽的说出了自我所听到的事,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拿出美酒饭菜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那里面的人告诉他说:“那里的情景不必向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迫不及待地找到他的船,便沿着来时的路回到,一路上到处做了标记。渔人回到武陵郡城,恭敬地去拜见太守,并将这些情景和盘托出。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之前所留下的标记,最终也还是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闻这件事,十分高兴地计划前往一观,却没有实现,不久便因病去世。此后就再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4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耳畔除了那整齐的叔步伐声再无其它,天空偶有几片白云飘过,却也显得寂寞。

  我呆呆地凝望着车窗外高大挺直的白桦,心里不免有丝愧疚,快到了吧。若自己当初不慕名利,世人又怎会得知如此美丽的桃花源,又怎会挑起这场血腥的战争?望望后面的军队,士兵的脸上那般坚定,无所畏惧。可我知道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有妻儿父母的人,战斗一打响,他们定会有人死去,他们的孩子将失去父亲,他们的妻子将失去丈夫,他们的父母将失去儿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想到这里我的心就猛一抽。

  天空如此晴朗,犹如半年前一样。曾记得也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在迷迷糊糊中走进了桃花源……

  我本是武陵人,靠捕鱼为生,或许是老天养眷顾,竟让我在“忘路之远*”的情况下走进了桃花源,那纷繁茂盛的桃花至今令我震惊,我从未见过这么多、这么艳、这么纯的桃花!进了山洞之后,村人对我很热情,“设酒杀鸡作食”,盛情款待。出洞之后,我“处处志之”,希望以后还能再进桃花源。在回家途中,忽有桃花纷纷落下,我不忍心让它们都“零落成泥,碾作尘”便伸手接住,也好留个纪念而不枉此行。我把它保存得很好,每时每刻都带在身上,原本谨记村中人的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却在听信谗言后,“诣太守,说如此”。不料此事惊动了皇上,命我为钦差大臣,强占桃花源……

  我摊开手心,那桃花早已枯萎,花色已暗淡,没有了水分,却依然香如故。

  我把头探出窗外,快到了。我攥紧了手中的花……

  “上!”“杀!”“射!”早已没了知觉的我像个木偶指挥着大军……

  毫无疑问地,我们赢了,那一片片腥红灼伤了我的双眼。我拿了些吃的让小卒拿去给村人吃,我无颜见他们:曾经他们热情款待,现在我却“恩将仇报”。试问,我“情何以堪”?我关照狱头好好对待村人,尽管我知道狱中再怎么关照也不会自由幸福,可我还是一再叮嘱,因为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了,就算是补偿赎罪吧!

  我走出桃花源村,因为战争,花,已不复存在;树,也伤痕累累。不经意间,手被树枝划伤了很深很深的一道口。

  “大人,你的手!”一个小兵惊恐地告诉我。我才发现,血顺着指尖流下,染红了我的衣衫滴在地上,形成一个大大的“?”

  大殿上。

  “爱卿战敌有功,特赏黄金万两,官爵加升为二品户部侍郎。爱卿,你可满意?”

  “我已知足,谢皇上!”不知为什么我却高兴不起来,脑中满是村人愤怒的眼神。我摇了摇头,让自己不去想太多。

  走出大殿,伸出手,手中残留的花朵早已没了芳香,这恐怕是桃林最后的一朵花了吧。

  一阵风吹来,枯黄的花瓣卷入风里,随风而逝。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5

  晋孝武帝统治之时,一个捕鱼人因迷失方向,而错投桃花林。说来真是事有凑巧,物有偶然,这一错投,却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渔人漫步在桃花园,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一颗颗桃花树似迎宾一般站得整整齐齐,那盛开的桃花喜笑颜开。微风一吹,仿佛在与桃花细语。一瓣瓣桃花从树上落下,漫天飞舞,整个世界似乎突然都变成了红色,让人陶醉。

  一声尖叫打断了他的美好憧憬。他定睛一看,一个小孩满脸恐惧,眼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小孩的母亲闻声而来,一把把孩子抱到怀里,不停地安慰,好不容易才把小孩的眼泪抵御在了最后防线。她抬头一看,突然看见了打鱼人,也大吃一惊,吓得一下坐在了地上。打鱼人不知所措,全身上下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番:我是小偷还是强盗?他们竟如此害怕,真是莫名其妙!然后又用无助的目光看着这队母女,好久好久,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母亲终于大胆地问道:你你从哪里哪里来的?我就是沿着那个洞口而来啊。渔人用手指指着远方的一个洞口说道。转眼一看,却只见疑惑的目光和一头雾水的神情。打鱼人不得不重头到尾,一点一滴地将事情叙述了一遍。说得口干舌燥,这个妇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并杀鸡拿酒给他吃喝。这时,所有人都听说这个消息了,于是都赶了过来,渔人乘此时机,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怎么如此美丽?一个长者答道:我们的老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便率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就隐居在里面,再也不出去了。也不知现在秦朝怎么样了?渔人楞了楞:秦朝早已灭绝了,现已是东晋时期了。百闻不如一见,若不是亲眼所见,有何人相信这世上竟有人不知道有汉朝,更别说魏晋了。于是渔人将自己所知道的事全部告诉了那些桃园人,他们叹了叹气,或许是为世间的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而感到伤感痛惜吧。说完大家都摆出了酒食,盛情地款待渔人。渔人停留了几天,便准备离去。大家对他说道:你可千万不能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别人啊!渔人点点头答应了。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一个人间仙境。那里的人在桃花的陶冶下淳朴热情,永远和谐快乐地生活着。

  后人咧,也略有所闻,但有的人去找又找不到,不久后又死了,很离奇,就没人敢去了。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6

  桃树。慢慢地,他们可以独立时,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了。随着时间流逝,河涨起来了,洞也被外面的桃树遮挡住了,久而久之,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他们也遗忘了外面的世界……

  直到这个地方,来了一个外人。他是一名渔夫。他顺着溪水划船走,走啊走,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长达几百尺,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夹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十分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叫妻子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舒舒服服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对他的话并没有放在心上。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仿佛是在痛斥渔人的不守信用,他们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他也沿着渔夫走的方向去,他看到了他所作的标记,可是,那个洞却不复存在了。他前后来了几次,却还是找不到渔人所说的世外桃源。在他死后,便再也没有人寻找过了。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7

  我生活在一个离你们十分遥远的年代东晋太元年间,在武陵郡靠打鱼为生。可是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却经历了一件绝不*凡的事情。

  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在溪水中划着船。可是在不知不觉中,我就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见**突然出现了一片茂盛的桃花林,长达几百步,枝头的桃花都绽开了笑脸。微风吹过,一阵淡粉色的花雨凌乱地飘落到了嫩绿的草地上,显得格外鲜艳。我不禁被这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又划起了船,想要看看这桃林的尽头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连绵的粉色一层接着一层,又渐渐变淡了,在这溪水的源头,一座座高山连绵不断。我以为我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可正当我想调转船头时,突然发现了一束亮光从山中射出。我好奇极了,便索性下了船,向前一探究竟。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狭窄的洞,我便微侧着身子挤了进去。就这样走了几十步,前方突然明亮起来宽广*坦的土地、排列整齐的房屋、还有那肥沃的农田、清澈的池塘和郁郁葱葱的桑树竹林在田间的小路上,耕种劳作的男男女女穿着与桃源之外也没什么两样;鸡鸣狗叫之声也时时听到;老人和孩子们也都笑容满面、怡然自得。

  可他们见到我时,都十分吃惊,询问我的来历,我便一一作了解答。而我也对他们的身世十分好奇,经过他们的介绍,我才得知,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并再也不出去了,所以与外界隔断了。他们询问我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我便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详尽的告诉他们,他们也都感叹不已。我在他们的盛情款待中,又度过了快乐的几天,也是该离别的时候了。但他们却再三嘱咐我,千万不要将他们的住处告诉别人。

  就这样,我又划着船回去了,只不过这一次我又做了一些记号,因为我想,如果我告诉太守的话,一定会得到一笔不菲的收入。可是,当我带着太守再次来到这里时,那天所见的种种全部神秘的消失了。此后虽然还有一些人继续寻找,但都失败了。从此,这个神秘的世外桃源就再也没有被提起过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8

  在东晋孝武帝统治的时候,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他的祖宗们都是两袖清风的芝麻小官,但到了他这一代就不行了,政治上的腐败容不得清官,所以,就靠捕鱼来养活一家老小,还有妻子。

  这时,这位名叫阿人的捕鱼者又迎来了新的晨曦,他边划着船,肚子一边咕噜咕噜地叫着,脑子里一边想着:肚子好饿啊!打自我被生了下来,没一餐是吃饱过的,此刻又要养活上的老、中的妻、下的小,真后悔当初那么早投胎,此刻好了,真受苦!

  等阿人回过神来,才发现自我还在岸上,正坐在船上划着空气,一手将鱼网撒在沙滩上。

  “有没搞错啊!白忙了一场!”待阿人重新将船放进溪里,再打理好鱼网,又捕多一次时,他继续抱怨到。

  阿人就这样一边想入非非,一边机械地工作着,一边沿着溪荡着。

  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一抬起头,“哇!!!难道我升了天,置身于小天使们中”阿人只见眼前一片清一色的桃树,凋落而绚丽的桃花瓣絮絮地飞舞着,飘下来,“好罗曼蒂克耶!”阿人不禁赞叹到。

  “嗯!我必须要把这仙镜的尽头找到,不然我就将我的姓氏倒过来写(其实他姓王)!”阿人下决心道,便继续沿着桃花林进去。

  可是,桃花林在水源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咦奇怪啦!怎样旁边有个小洞”阿人发现这个问题时,东张西望,又发现了这么一样东西,“进去看看吧!”

  阿人便把船拴好,径自走进这个狭窄的山洞……

  欲知后事如何,立即帮你分晓。

  阿人走进了这仅容一人的山洞后竟越走越宽敞。最终,一片土地映入了他的眼帘。

  乍一眼望去,片片肥沃土地,*坦开阔,间间瓦房屋子,整齐伫立。整个村庄怎样看都应归于良田美池桑竹那类的。道路交错相通,可闻鸡狗叫声。之中耕作劳作之人,男男女女的衣服,都和村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在一齐自得其乐。

  忽然有一个人发现了阿人,竟大吃一斤,问他从哪儿来,阿人便具体地答复了那人。那个村中人边邀请阿人到他家,并摆酒杀鸡做饭请他。

  村里的村民们听说有阿人那么一个人,都过来看热闹。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避秦时的战乱,便带着妻子、儿女和村民们一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连此刻是什么时代都不明白了。

  阿人把自我所明白的外面的消息告诉村里人听,大家都感到惋惜。其他人又一一请阿人到他们家,都用酒食招待他。

  阿人在那里停留了几天,便要离开了。村里人对他说:“那里的事不要对别人说。”

  回到郡里,阿人告诉了太守听,太守就派人和他去寻找阿人回来时所标的记号,但都不见了,就找不到桃花园啦!

  后人咧,也略有所闻,但有的人去找又找不到,不久后又死了,很离奇,就没人敢去了。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9

  晋孝武帝统治之时,一个捕鱼人因迷失方向,而错投桃花林。说来真是“事有凑巧,物有偶然”,这一错投,却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渔人漫步在桃花园,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一颗颗桃花树似迎宾一般站得整整齐齐,那盛开的桃花喜笑颜开。微风一吹,仿佛在与桃花细语。一瓣瓣桃花从树上落下,漫天飞舞,整个世界似乎突然都变成了红色,让人陶醉……

  一声尖叫打断了他的美好憧憬。他定睛一看,一个小孩满脸恐惧,眼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小孩的母亲闻声而来,一把把孩子抱到怀里,不停地安慰,好不容易才把小孩的眼泪抵御在了最后防线。她抬头一看,突然看见了打鱼人,也大吃一惊,吓得一下坐在了地上。打鱼人不知所措,全身上下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番:我是小偷还是强盗?他们竟如此害怕,真是莫名其妙!然后又用无助的目光看着这队母女,好久好久,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母亲终于大胆地问道:“你……你……从哪里……哪里来的?”“我就是沿着那个洞口而来啊。”渔人用手指指着远方的一个洞口说道。转眼一看,却只见疑惑的目光和一头雾水的神情。打鱼人不得不重头到尾,一点一滴地将事情叙述了一遍。说得口干舌燥,这个妇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并杀鸡拿酒给他吃喝。这时,所有人都听说这个消息了,于是都赶了过来,渔人乘此时机,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怎么如此美丽?”一个长者答道:“我们的老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便率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就隐居在里面,再也不出去了。也不知现在秦朝怎么样了?”渔人楞了楞:“秦朝早已灭绝了,现已是东晋时期了。”百闻不如一见,若不是亲眼所见,有何人相信这世上竟有人不知道有汉朝,更别说魏晋了。于是渔人将自己所知道的事全部告诉了那些桃园人,他们叹了叹气,或许是为世间的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而感到伤感痛惜吧。说完大家都摆出了酒食,盛情地款待渔人。渔人停留了几天,便准备离去。大家对他说道:“你可千万不能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别人啊!”渔人点点头答应了。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一个人间仙境。那里的人在桃花的陶冶下淳朴热情,永远和谐快乐地生活着。

  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10

  在东晋孝武帝统治的时候,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他的祖宗们都是两袖清风的芝麻小官,但到了他这一代就不行了,政治上的容不得清官,所以,就靠捕鱼来养活一家老小,还有妻子。

  这时,这位名叫阿人的捕鱼者又迎来了新的晨曦,他边划着船,肚子一边咕噜咕噜地叫着,脑子里一边想着:肚子好饿啊!打自我被生了下来,没一餐是吃饱过的,现在又要养活上的老、中的妻、下的小,真后悔当初那么早投胎,现在好了,真受苦!

  等阿人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还在岸上,正坐在船上划着空气,一手将鱼网撒在沙滩上。

  “有没搞错啊!白忙了一场!”待阿人重新将船放进溪里,再打理好鱼网,又捕多一次时,他继续抱怨到。

  阿人就这样一边想入非非,一边机械地工作着,一边沿着溪荡着。

  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一抬起头,“哇!!!难道我升了天,置身于小天使们中?”阿人只见眼前一片清一色的桃树,凋落而绚丽的桃花瓣絮絮地飞舞着,飘下来,“好罗曼蒂克耶!”阿人不禁赞叹到。

  “嗯!我一定要把这仙镜的尽头找到,不然我就将我的姓氏倒过来写(其实他姓王)!”阿人下决心道,便继续沿着桃花林进去。

  可是,桃花林在水源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咦?奇怪啦!怎么旁边有个小洞?”阿人发现这个问题时,东张西望,又发现了这么一样东西,“进去看看吧!”

  阿人便把船拴好,径自走进这个狭窄的山洞……

  欲知后事如何,立即帮你分晓。

  阿人走进了这仅容一人的山洞后竟越走越宽敞。最后,一片土地映入了他的眼帘。

  乍一眼望去,片片肥沃土地,*坦开阔,间间瓦房屋子,整齐伫立。整个村庄怎么看都应归于良田美池桑竹那类的。道路交错相通,可闻鸡狗叫声。之中耕作劳作之人,男男女女的衣服,都和村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在一起自得其乐。

  忽然有一个人发现了阿人,竟大吃一斤,问他从哪儿来,阿人便具体地答复了那人。那个村中人边邀请阿人到他家,并摆酒杀鸡做饭请他。

  村里的村民们听说有阿人那么一个人,都过来看热闹。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避秦时的战乱,便带着妻子、儿女和村民们一起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连现在是什么时代都不知道了。

  阿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外面的消息告诉村里人听,大家都感到惋惜。其他人又一一请阿人到他们家,都用酒食招待他。

  阿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便要离开了。村里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要对别人说。”

  回到郡里,阿人告诉了太守听,太守就派人和他去寻找阿人回来时所标的记号,但都不见了,就找不到桃花园啦!

  后人咧,也略有所闻,但有的人去找又找不到,不久后又死了,很离奇,就没人敢去了。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