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份

日期: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1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鸟的天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鸟的天堂》的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重点写了静态大榕树和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动静结合,遣词造句精妙准确,韵味十足,表达情感充沛,细腻,描写生动细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2.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新课标中“知、情、意”三个维度,再结合本课的特点,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实践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目标:认识课文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几个词语。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热

  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固然离不开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因为,学生不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语文这门学科是通过文字来体会意境和情感的,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完善,理解能力低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运用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分析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想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课文、图片、声音、录像等组合成课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这种图文声像并的场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认知能力,在突破重难点上也会有显著的效果。

  4.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榕树的挂图、相关课件、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制作小鸟图片、查阅《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大榕树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学**惯,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书提问的能力。因本课的阅读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边读边想的方法不明确,在实践中应怎想,想什么不够明晰。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难,我具体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情景设置法――主要是激发学生情感,引起他们的学*兴趣,讲授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点拨法――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伺机点拨,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展思路。在以上几种教法中点拨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并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本次教学我

  运用了以下几种学法,勾画圈点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好*惯。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悬念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针对性较强,思路清晰。其中讨论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欣赏格尔的《天堂》并把它作为背景乐,用课件出示天堂这个词,提问用来比喻什么?那么鸟的天堂指的又是什么)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就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多媒体和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一簇簇、应接不暇、规律、缝隙、树梢、静寂)。等几个词语。

  这一环节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我会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3.研读课文悟情悟理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以下几个问题:

  a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为什么文中的鸟的天堂会加上双引号

  b为什么特写一只画眉鸟。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c说一说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我会让学生先默课文,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得出答案。

  其次,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各自的见解给予肯定。

  通过这一环节,解决了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热闹的场面,形象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尽情地享受文中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2)出示大榕树挂图,利用学生课前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最后,再美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5.小结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解决问题,这只是阅读教学中的浅层目标,创新型学生应具有的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此,本

  课的小结我是这样来设计的。本课的中心是: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课文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除此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

  6.拓展延伸

  重视课文内容,适当对课文进行引申,使课文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本次教学的拓展延伸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文中的“小画眉”。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的感受。

  7.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练笔的开始。我的作业布置是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个游览胜地,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溜……。

  8.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本课的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鸟的天堂树大而茂盛静态美

  鸟多而快乐动态美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含义:“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教师: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二、精读课文

  1、学*静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傍晚时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却只看见一株大榕树。

  ⑴朗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作者见到榕树后发出的赞叹,说说自己的体会。

  ⑵细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感情朗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⑶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①含义理解。

  ②朗读指导。

  ⑷感情朗读7~8自然段。

  ⑸小结:

  这真是一株美丽的南国的树,美在它的硕大无比,美在它的生机勃勃,更美在它的独木成林。

  板书:

  独木成林

  2、学*动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在早晨,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小组合作学*:

  ①以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12~13自然段。

  ②合作完成填空,看谁填得多、填得好。

  这里的鸟真()啊!

  ⑵集体交流。

  ⑶默读这部分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番景象的句子。

  (中心句)

  ⑷边看边想、边听边想:

  ①看(挂图),那鸟影绚丽多姿,让人的眼睛应接不暇。

  ②听(音乐),那鸟声清脆婉转,此起彼伏。

  ⑸小结:

  这真是一幅众鸟欢跃图,鸟儿是多么的自由自在,与自然是那么的相亲相爱。

  板书:

  众鸟欢跃

  三、领悟方法

  过渡: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两种景色,感受了两种形态的美。

  1、你更喜欢哪种美,为什么?

  2、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情感

  过渡:当小船向着乡村划去的时候,作者感到了一点儿留恋,昨天是他的眼睛骗了他,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你是怎么理解作者这最后的感受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诗歌、歌曲、绘画等。)

  五、总结全文

  过渡:让那鸟的天堂所显露出来的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六、作业设计

  为“鸟的天堂”制作宣传计划。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独木成林

  图

  众鸟欢跃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鸟的天堂》。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作具体的阐述,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首篇精读课文。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

  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2、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本文的学*为日后学*其他同类型课文奠定了基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因此,该文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要练兵场”。本节课我将教材的课后2题试当一名导游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在教学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及编排意图,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2、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

  3、感受文中描写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策略:

  二、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并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方式,正确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勇于探索。使学生的自主学*性得到提高和发展”。课标强调了要以学生学*为主,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中来,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我设计以下教学方法:

  1、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中我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多样化阅读,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谈感受,在读中自悟,悟中品读。

  2、情境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读文思画。教学中创设激发兴趣的情境:生动语言描绘、画面再现、声音播放等

  3、启发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本班学生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较低。对课文的领悟过程较为缓慢,因此课堂教学多启发,促进学生思考、想象。

  三、说学法

  本文语言浅显,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因此采用以下学法:

  1、合作学*:合作学*是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学*方式,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效率,也渗透了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的教育。

  2、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作者寓情于景,适合用诵读法领悟其情感。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字词,理清思路,划分部分。这里说第二课时教学,本课时设有复*回顾、设境激趣、品读自悟、锻炼语言,情感升华和练*测评几个环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回顾

  1、听写词语,这一环节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听、记、写能力,既检测了第一课时的知识目标,也有意通过词语回忆起文中相应的语句,段落,场景等。

  2、解说图片,播放大榕树和众鸟纷飞图片,同时我和学生一起解说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景物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主要景物是许多鸟。这一环节可等同于复述课文,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重点部分的印象。

  (二)设境激趣、明确目标

  1、创设乘船去游览鸟的天堂的情境,两条船一条在黄昏第一次去欣赏到大榕树的奇异,另一条船在早晨第二次去欣赏到众鸟的热闹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坐哪条船,并说说作者去后的赞叹:“昨天,鸟的天堂”。这样的情境导入激起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孩子的天性活泼,爱笑,爱玩,喜欢新奇的,这样的设计体现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为下一环节分部分学*课文打下基础。

  2、男女生分读学*目标

  明确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动机,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长期坚持朗读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两个环节共需要用时5分

  (三)、品读自悟多元解读

  在这一环节主要突破重难点,因此用时较长需要20分

  1、独学自悟,合作探究

  首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学*导航”和提示自学所选学*模块,不太理解的地方在书中或导学案上做好标记。我会到学生中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独学感悟,能提高自学和分析能力,独立自主的学*,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中主体地位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最基本的学*形式。

  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独学中的不解和疑问,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思想与智慧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多元化解读教材,使自己的体会更加丰富深刻。我也会走进小组与学生一起探讨、感悟、质疑。

  2、展示交流,个性解读

  这部分是在上一步独学自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先由一个小组来汇报游览“鸟的天堂”后的收获,根据导学案第一个学*模块展示问题:

  (1)这棵大榕树到底有多大?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这棵大榕树的?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读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重点体会“那翠绿,颤动”在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我会提出质疑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激起讨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多元的,也许是风吹的或是 。学生再次朗读句段,全班进行评读,我也会范读个别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榕树的赞美并整理出榕树的特点:大和茂盛。我适时板书,并用课件展示榕树图片,感受“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导学*导学案中知识链接部分的静态描写。在小组展示结束,我会引出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后的感受:“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样能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为结尾句的理解铺好路。

  接下来由下一小组展示第二模块的问题:

  (2)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与第一次所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出描写鸟的句子,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播放群鸟齐飞的情景,通过视觉感受更容易理解“应接不暇”。根据“学*导航”组员交流感受,其他组补充,议读等,带上作者的心情读12—13段,总结出鸟的特点:热闹、多。我依据学生所说进行板书。之后我提出问题:相对榕树的静态描写方法,鸟这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在静态学*的基础上,通过启发,让学生举一反三学*动态描写。

  学生两部分内容学完,我再次发出作者的赞叹:“昨天,鸟的天堂”理解两个天堂的意思。这与课前相呼应,让学生在设疑中走进课文去探究,在解疑中走出课文。

  展示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中有乐趣,有主动性。通过展示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预*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学*的主动性。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展示方式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并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突出本课重点。

  (四)、活用文本锻炼语言

  我设置了为“小小导游”活动,介绍“鸟的天堂”。先在小组内说,在依照课件图片进行解说。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重视说话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五)、完善板书情感升华

  这一环节通过板书总结课文升华情感,需用时5分

  学生根据板书交流: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我根据学生所答,用绘画完善板书,体现人、河、树、鸟的和谐,此时我和学生们一起伸出手为保护环境和动物加油,并播放鸟的鸣叫声。这样的课堂总结让学生热情高涨,让学生充满力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去保护生态环境。板书存在于每节课中,板书对语文教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把这种无声的语言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是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又一种方式。

  结束时情境再现,让学生下船,并回头看看课件播放的“鸟的天堂”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不舍和留恋,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六)、练*测评

  练*测评我设计三道*题,由于需要写、说、交流,因此这一环节大约需要用时10分。题型设计如下:

  1、火眼金睛我会辨。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熟记生字词。此题由一小组在围板上展示其他学生写在导学案上,然后我和组长检查。

  2、按要求写句子。针对中下等学生,改写陈述句、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口头造句,既锻炼学生灵活的反应能力,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道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汇报,交流,互评。

  3、课堂小练笔。写一个热闹场面或景物描写,此题针对优生,挖掘他们的潜能,符合本课教学目标学*景物描写、静态、动态描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此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我将练*题设计成阶梯性,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尊重了各个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学的不断进步。

  五、板书设计

  25、鸟的天堂

  静态动态

  茂盛热闹

  大多

  树鸟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含义:“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教师: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二、精读课文

  1、学*静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傍晚时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却只看见一株大榕树。

  ⑴朗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作者见到榕树后发出的赞叹,说说自己的体会。

  ⑵细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感情朗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⑶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①含义理解。

  ②朗读指导。

  ⑷感情朗读7~8自然段。

  ⑸小结:

  这真是一株美丽的南国的树,美在它的硕大无比,美在它的生机勃勃,更美在它的'独木成林。

  板书:

  独木成林

  2、学*动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在早晨,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小组合作学*:

  ①以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12~13自然段。

  ②合作完成填空,看谁填得多、填得好。

  这里的鸟真()啊!

  ⑵集体交流。

  ⑶默读这部分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番景象的句子。

  (中心句)

  ⑷边看边想、边听边想:

  ①看(挂图),那鸟影绚丽多姿,让人的眼睛应接不暇。

  ②听(音乐),那鸟声清脆婉转,此起彼伏。

  ⑸小结:

  这真是一幅众鸟欢跃图,鸟儿是多么的自由自在,与自然是那么的相亲相爱。

  板书:

  众鸟欢跃

  三、领悟方法

  过渡: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两种景色,感受了两种形态的美。

  1、你更喜欢哪种美,为什么?

  2、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情感

  过渡:当小船向着乡村划去的时候,作者感到了一点儿留恋,昨天是他的眼睛骗了他,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你是怎么理解作者这最后的感受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诗歌、歌曲、绘画等。)

  五、总结全文

  过渡:让那鸟的天堂所显露出来的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六、作业设计

  为“鸟的天堂”制作宣传计划。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独木成林

  图

  众鸟欢跃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鸟的天堂》是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象,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目标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单元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对大榕树和群鸟欢闹情景的描写。

  (2)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领悟作用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作用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难点是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出大榕树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他们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且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并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体现精读课文的特点,我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激发演算珠学*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提示课题。

  (二)了解大榕树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

  1、初读课文后填空:我们知道作者两次来到,第一次到了。

  2、自由读描写大榕树的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大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出大榕树的特点。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说明这些特点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三)了解鸟的特点,朗读课文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鸟,这儿的鸟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这部分,同时看多媒体,边看边总结板书。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字深层次的情感。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五)板书设计树鸟的。天堂茂盛、大、绿、生命力强(静态)色鸟声(动态)动五、教学反思从整体上看,这节课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的愿望比较强烈,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尤其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透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但也有不足,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不透,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努力。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

  能力目标: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提高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进行适度的词句训练。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主脉络,正确理解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正确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掌握字词,了解“鸟的天堂”,讲读课文第一大段。

  第三课时:梳理总结,巩固强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片段,做相关作业。

  四、教学结构

  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五、教学过程

  1、延伸上文,拓展下文(导入)

  师:上一堂课,我们随着文学大师巴金的笔结识了一位奇特的朋友,谁能亲切地叫出它的名字?

  生:榕树。

  (设想:估计在*翘舌音上会出错误,教师当及时纠正。)

  师:够亲切。那么大家能不能一起热情地称呼它呢?

  生:榕树。

  师:是一棵榕树(板书:榕树)。有你们这么一群热心的朋友,估计榕树心里都乐开了花。那么你们中间有谁能自告奋勇地把榕树的奇特之处介绍给在座的老师呢?

  生:独木成林。

  (设想:尽量使课堂刚开始气氛能活泼一点,为整堂课定下一个基调。)

  师:是的,独木成林的榕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我们也知道就是这么一棵树筑就了一个鸟儿生活的乐园,也即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昨天我们已经远远地欣赏了它那婀娜多姿的体态,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和巴金一起划船去细细地观察“鸟的天堂”究竟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学*7――14自然段,思考问题: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设想:联系旧知,*得新知)

  学生畅所欲言,师总结。出示: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指名读,齐声读)

  (设想:此处不宜于深究细品,毕竟还没深入课堂文本的内核,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有感可发,到那时,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领悟作者的感情了。)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诸如:(1)为什么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2)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一个要加引号?后一个不加?

  (3)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师顺延学生的思路,学生之间相互解决疑问,然后把问题引入到“鸟的天堂”一问上来。

  (设想:在此教师应做到引导和暗示。)

  师:“鸟的天堂”是那株有着500多岁的大榕树,作者第一次经过时有什么感受?

  出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扬)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设想:在此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较多,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再作归纳。)

  师:它美在哪,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写榕树的有关句段。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记住它,待会交流。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让我们交流一下,你自己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句和内容。

  生说,师板书。(穿插朗读来深入感受榕树的美)

  (设想: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评价,同时要讲究评价方式的转化。)

  师:接下来有不懂的地方作交流。(讲读课文写榕树的部分)

  结合学*提示区分“作者的见闻与联想”,相比比较有联想和没联想的感觉。

  学生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都领略到作者把榕树写得很美,那你们知道在作者眼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吗?

  引进巴金的话: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梦境般的美丽。

  请女生再读该段,深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联系咱们以前所学过的宗璞的《绿》来找找答案

  引进宗璞的话: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花港观鱼,我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而眼前的荷叶,那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和杨柳是一样的。

  师:这样写更衬托出了榕树茁壮的生命力,那么我们就请咱们班的男生把该段读得更美一点,更生机勃勃一些。

  (设想:层层深入,剖析内核)

  师:结识了这么一位充满活力的朋友,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自由说。

  师:对了,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异常地兴奋(板书:兴奋)兴奋过后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再引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着。

  师:这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说。

  (设想:在这一环节中在两个问题出现的次序上估计会有所不一,但总体而言,不影响教学,但教师应该随机应变。)

  师:对了,在这么美丽的天堂里却没有一只飞鸟,感觉有一些遗憾,凸现了作者失望、迷惑的心情。(板书:失望、迷惑)在作者眼里他感觉“鸟的天堂”是徒有虚名、虚名在外的。(估计作者一晚没睡好)(板书:徒有虚名)

  师:当我从朋友的家乡回来的路上,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这一次他又有一些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由说。

  师:为什么作者的感受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二次作者经过鸟的天堂的段落,从中找找答案。

  在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指名读。

  师生交流。板书:到处鸟声、到处鸟影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词句训练: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而--------,时而--------,时而--------。

  师:一到冬天,云南昆明就会有许多海鸥飞来,飞起来时就像拉起一张巨大的白色的网,场面甚为壮观。而这些鸟各种颜色都有,那飞起来就像拉起了一张彩色的巨网。从这段话中,你觉得鸟儿生活在这里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畅谈。

  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扬、名副其实)

  师:那为什么两次所见到的情景会如此不一样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第一次: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第二次: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一切都显得非常光明。(时间不同)

  “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岛上的榕树长期栖息着数万只的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古榕树、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

  师:那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

  出示: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师总结:是的,当地的人们一直用“爱树护鸟,爱护自己,爱护子孙”的祖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用各种方式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使这个自然奇观完好无损地延续至今。这里的人、树和鸟互相尊重,成就了鸟的天堂,这里是鸟儿生活的诗意的天堂,树和鸟一动一静相结合,谱写了一首自然与生命的赞歌!在现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现在我们借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堂课: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设想:结合环保教育)

  六、拓展练*

  (1)招聘导游,然后为“鸟的天堂”写一段简短的解说词。

  (2)小画眉在唱什么?(写一段文字、小诗、顺口溜……)

  七、板书设计

  美丽的南国的树{(兴奋)扬

  第一次{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失望)抑

  鸟的天堂{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第二次“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留恋、赞美)扬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鸟的天堂》是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象,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目标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单元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对大榕树和群鸟欢闹情景的描写。

  (2)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领悟作用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作用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难点是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出大榕树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他们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且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并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体现精读课文的特点,我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激发演算珠学*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提示课题。

  (二)了解大榕树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

  1、初读课文后填空:我们知道作者两次来到,第一次到了。

  2、自由读描写大榕树的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大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出大榕树的特点。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说明这些特点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三)了解鸟的特点,朗读课文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鸟,这儿的鸟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这部分,同时看多媒体,边看边总结板书。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字深层次的情感。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五)板书设计树鸟的。天堂茂盛、大、绿、生命力强(静态)色鸟声(动态)动五、教学反思从整体上看,这节课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的愿望比较强烈,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尤其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透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但也有不足,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不透,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努力。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8

  下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五说”的说课模式。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反思。理论根据将贯穿在以上流程中。

  1、说教材:

  我今天说的是“造型·表示”和“设计·应用”两个学*领域内容的课业,是综合性很强的课业。因此,本课内容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在设计上都贯穿了很新的教学理念,完全符合《二期课改》中的“基本理念”的要求。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是:由于小朋友们从小就对大树和小鸟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此,这节课很容易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可以为同学提供很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而且在设计中“隐藏”了一局部创作方法,为同学提供了交流、学*、考虑的空间,能够从同学生理、心理特点动身,达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统一。

  由于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示”和“设计·应用”的综合美术课,因而在备课上我充沛考虑了教学内容多与同学好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二期课改提出的“从同学的兴趣喜好动身,关注同学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的讲画教学模式,力求为同学构建一个“自主、*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教学目标:根据同学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理解制订了以下教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教学使同学能掌握、绘制各种形态的小鸟的家。

  作领域:通过听、看、想、说、演、画、玩等不同的活动形式,使同学能够表示出一个美丽温馨的小鸟的家。

  情感领域:通过小鸟的家的综合活动教学,加强同学的爱鸟护鸟的意识,以增加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小鸟的家的认识、掌握、表示。

  教学难点:师生间的互动、同学间的互动。

  2、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同学主动建构知识的协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同学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同学坚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绩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发明欲望。

  3、说学法

  同学是学*的'主体,要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学*,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身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人性化的方法指导,在为同学创设尊重,情性,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同学听、说、做、玩、画、演的学*方法,同学在思维真正获得**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4、说教学过程:

  二期课改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一起发展的过程,使同学的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游戏导入、引出主题。

  1、游戏:猜猜小鸟的名字。

  2、欣赏:小鸟在森林里欢声歌唱。(引出小鸟的家在美丽的森林里。)

  第二环节:新授课——重视知识“活化”。

  获得知识就意味着发现,意味着解决。在同学面前展现出直观鲜明的形象,结合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同学才干深刻理解和掌握美术的知识与技能。

  1:融入角色,启迪想象。

  运用对比的手段体现小鸟有家的快乐A:让同学扮演鸟、树、花等表示小鸟在森林里的快乐生活。(让同学感受小鸟有家的欢乐)B:插入灰暗的画面和小鸟的哭声。讨论:“小鸟为什么会失去了家?

  进入关键:考虑:“你能给小鸟做点什么?”结论:师生一起用大块的纸样“栽植”一片美丽的森林。(引导同学找到帮小鸟解决痛苦的方法:重建美丽的家园。)

  2:观察生活,激发创作欲望。

  A:多媒体播放:同学家里的照片。(引出家的涵义:温暖、舒适、*安。)

  B:幻灯画面观察小鸟的生活。了解自然状态中各种各样的鸟窝、鸟巢(树上的、草地上的、水边上的、人工构造的)(引导同学了解鸟窝构造的基本特点,结合家的涵义进而激活思维发散再提出创作要求:“你会给小鸟设计个什么样的家呢?”)(注意:鸟窝和“家”的区别。)

  C:小组讨论(请个别同学先谈谈自身的想法。)通过上述游戏扮演和教师的启发提问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第三个环节:当堂练* ——重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小鸟设计美丽的家。(绘画设计,彩纸粘贴)。

  要求:给小鸟设计一个造型独特、色彩完美、形式多样的家,并把设计好的家贴在前面的树林里。在同学明确了作业要求后进行创作,把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起来。除了个别辅导外,重要的是启发同学的创作感,激励同学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小鸟的家,达到启发想象力和创新,同时增强了集体协作精神。

  第四个环节:小结——重视知识的导入和发展。

  这节课采取了同学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使同学在横向联系中拓展思路,体会了胜利的喜悦,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1、请同学自身谈谈胜利之处。

  2、请同学投票选出最佳设计。

  3、教师总评并和同学一起体会小鸟重获家园的喜悦。

  5、说教学反思:

  同学:作业展示(和小朋友的话)

  教师:

  1、总之,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互动,一起发展的过程,技能、认知、情感、各项预定目标,在寓教于乐中圆满完成,体现了二期课改要求下的学*方式的转变,使同学形成了对综合美术的耐久兴趣。

  2、由于是对综合美术的初次尝试,对一些环节的估计缺乏。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组课文中的首篇精读课文。著名作家巴金以生花的妙笔记叙了他和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里群鸟欢闹名不虚传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质朴,动静结合,美不胜收,观察有序,笔法细腻,易读易记,情感真挚,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训练重点是要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

  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2、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学好此文是日后学*其他同类型课文的凭借与基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为此,该文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要练兵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及编排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确定如下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①学会巢、梢、暇3个生字。

  ②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等词语。

  ③理解重点句:

  如: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能力训练目标。

  ①熟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会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德育渗透目标。

  感受美景,培养保护环境,护我绿色家园的环保意识,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与熏陶。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真正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教时安排

  鉴于本文是本组课文的重要“练兵场”,考虑到学生基础不到扎实、领悟缓慢等情况,为了切实做到学练结合,我给学生以充裕的学*时间,确定用3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①先读“导读”,明确目标。②紧扣“鸟的天堂”做有序展开。

  第二课时: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精读细品“大榕树”和“众鸟纷飞”,领悟表达方法,读写结合。

  第三课时:加深理解,探究意义;综合实践,炼就能力。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10

  教材简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该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课文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的教学,不仅对后面两篇课文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能使学生通过教材这个范例,积累语言,学*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新课标精神,我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扩大阅读面为指导思想,确定教学目标。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

  感悟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表达方法。

  难点:

  1、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意思。

  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1、创设情境法:将多媒体课件恰当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之中以后,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音效性可将学生所欣赏到的课文各部分的文字信息多元化,在此环境中,为学生更加有效地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2、角色竞赛法: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让学生分成树和鸟的角色,采用学生分角色竞赛,在疑问导读中,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3、自主探索联系实际法:根据我校*时所立的课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我积极将研究的成果用于实践中,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中自主体验、学文后积极合作,根据不同的情节大胆设计解说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达到语文就在身边,身边就有语文的目的。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笔名巴金。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后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季月刊》主编,《烽火》杂志创始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副**及第、四、五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市文联**……

  教材说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1933年5、6月间南游广东时写的作品,后收入他的散文集《旅途随笔》中,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

  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另一处是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鸟的天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线索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叶圣陶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是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我采用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1、引导质疑,提示题意: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理线索。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自主学*,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改变,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份扩展阅读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份(扩展1)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菁选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它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茫、桨、律”等生字,会写“灿、烂、竿”等生字,掌握“灿烂、陆续、白茫茫、应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描写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4.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所闻。

  难点: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本课的教学将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展开,希望能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他们学*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的一点。每个班级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四年级学生是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期的特点,我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将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鸟的天堂,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其中,我将播放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的图片,以此达到让学生深入文本的目的,突出教学重点。

  2.合作讨论法: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班级授课教学中,千万别让学生闲着。”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其中文中的难点,我将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课堂主人公的权利,自主进行合作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注重他们的独特体验。

  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合、合作、探究地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自**,引导学生“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通过自己的劳动,有所感悟发现,并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答案,我并不用一个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引导鼓励那些不能主动表达自己看法的学生。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分五个步骤完成我的教学:

  第一部分,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巴金爷爷吗?他有哪些作品呢?”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采取开门见山的谈话导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和认识,增长文学知识,同时引出本文课题《鸟的天堂》。审题设疑,揭示题意。

  设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充分质疑,估计大部分学生会提到:①“天堂”指什么?②“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③“鸟的天堂”里有什么?是不是有很多鸟?等等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让学生质疑“题眼”,可以形成“阅读期待”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自主、探究精神。

  2、明确题义,简介“鸟的天堂”。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整体感知理线索。我将引领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此,我设置了如下思考题:①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么?③小组讨论,划出作者每次去“鸟的天堂”时的感受的语句。这些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尽量辅导后进生。设置自学要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其读通课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接着过渡到第三部分。我会这样过渡:“课文中的字词过关了,鸟的天堂到底是怎么样的,你已经有印象了吗?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了!”由此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便于学生再次走进课文。

  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感悟想像。

  “作者和他的朋友们吃了晚饭,走到河边,跳上小船,都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吧!”同时,我将抛出一个大问题,作者和朋友们几次到达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都是一样的吗?”让学生带有目的地去读文本。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活结,我将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走进鸟的天堂,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首先,在学生充分想象这株榕树的模样以后,我将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一株榕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株榕树的特点,再结合文本,出示描写榕树的段落,让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优美。让学生一读再读,说说自己的体味与感悟,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及时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株榕树被称作是鸟的天堂,可是作者看到了几只鸟?”我将用这样的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自然段,他们会发现,静寂的榕树上没有一只鸟的影子,设下一个悬念:“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呢?是真的没有鸟,还是作者他们没有发现呢?”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我尽量让学生自主体会,自然过渡到鸟的天堂的段落。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他们发现并不是没有鸟相反却有成千上万的鸟以后,就会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这时,我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充分阅读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以后,说说自己在想象中所看到的。周一贯先生曾说:“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课件,学生在假设想象中创设情景,自我感悟与体会的重要性。在学生充分深入文本后,我将出示课件:真正的鸟的天堂都是鸟的场景,达到思维的升华,突出重点。

  精读“众鸟纷飞”场面,领悟表达方法。

  1、小组读“众鸟纷飞”段落。

  2、借助插图2,略说大意。

  3、讨论释词“应接不暇”(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演)。

  4、指导学生体会“众鸟纷飞”景象,指名分句子以每人读一句话接连不断地读的形式读第12、13自然段,以显示纷飞,热闹的场面气氛,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创设一定的情景气氛。

  5、按原文填空,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五次,为什么有时带有引号有时没有呢?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用课件出示文中含有“鸟的天堂”的语句,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再让各小组汇报讨论情况,给予评价,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最后,总结归纳课文,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篇课文后面附有一个“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的选作题,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练笔。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可以体现主要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内容掌握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突出本文的文章结构思路,顺着课堂教学认识过程,感受本文的构思美、自然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和领悟本文的篇章写作手法,我采用

  板书:

  第一次榕树大美(静态)

  鸟的天堂第二次鸟多欢(动态)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

  能力目标: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提高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进行适度的词句训练。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主脉络,正确理解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正确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掌握字词,了解“鸟的天堂”,讲读课文第一大段。

  第三课时:梳理总结,巩固强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片段,做相关作业。

  四、教学结构

  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五、教学过程

  1、延伸上文,拓展下文(导入)

  师:上一堂课,我们随着文学大师巴金的笔结识了一位奇特的朋友,谁能亲切地叫出它的名字?

  生:榕树。

  (设想:估计在*翘舌音上会出错误,教师当及时纠正。)

  师:够亲切。那么大家能不能一起热情地称呼它呢?

  生:榕树。

  师:是一棵榕树(板书:榕树)。有你们这么一群热心的朋友,估计榕树心里都乐开了花。那么你们中间有谁能自告奋勇地把榕树的奇特之处介绍给在座的老师呢?

  生:独木成林。

  (设想:尽量使课堂刚开始气氛能活泼一点,为整堂课定下一个基调。)

  师:是的,独木成林的榕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我们也知道就是这么一棵树筑就了一个鸟儿生活的乐园,也即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昨天我们已经远远地欣赏了它那婀娜多姿的体态,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和巴金一起划船去细细地观察“鸟的天堂”究竟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学*7——14自然段,思考问题: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设想:联系旧知,*得新知)

  学生畅所欲言,师总结。出示: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指名读,齐声读)

  (设想:此处不宜于深究细品,毕竟还没深入课堂文本的内核,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有感可发,到那时,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领悟作者的感情了。)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诸如:(1)为什么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2)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一个要加引号?后一个不加?

  (3)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师顺延学生的思路,学生之间相互解决疑问,然后把问题引入到“鸟的天堂”一问上来。

  (设想:在此教师应做到引导和暗示。)

  师:“鸟的天堂”是那株有着500多岁的大榕树,作者第一次经过时有什么感受?

  出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扬)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设想:在此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较多,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再作归纳。)

  师:它美在哪,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写榕树的有关句段。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记住它,待会交流。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让我们交流一下,你自己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句和内容。

  生说,师板书。(穿插朗读来深入感受榕树的美)

  (设想: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评价,同时要讲究评价方式的转化。)

  师:接下来有不懂的地方作交流。(讲读课文写榕树的部分)

  结合学*提示区分“作者的见闻与联想”,相比比较有联想和没联想的感觉。

  学生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都领略到作者把榕树写得很美,那你们知道在作者眼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吗?

  引进巴金的话: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梦境般的美丽。

  请女生再读该段,深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联系咱们以前所学过的宗璞的《绿》来找找答案

  引进宗璞的话: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花港观鱼,我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而眼前的荷叶,那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和杨柳是一样的。

  师:这样写更衬托出了榕树茁壮的生命力,那么我们就请咱们班的男生把该段读得更美一点,更生机勃勃一些。

  (设想:层层深入,剖析内核)

  师:结识了这么一位充满活力的朋友,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自由说。

  师:对了,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异常地兴奋(板书:兴奋)兴奋过后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再引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着。

  师:这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说。

  (设想:在这一环节中在两个问题出现的次序上估计会有所不一,但总体而言,不影响教学,但教师应该随机应变。)

  师:对了,在这么美丽的天堂里却没有一只飞鸟,感觉有一些遗憾,凸现了作者失望、迷惑的心情。(板书:失望、迷惑)在作者眼里他感觉“鸟的天堂”是徒有虚名、虚名在外的。(估计作者一晚没睡好)(板书:徒有虚名)

  师:当我从朋友的家乡回来的路上,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这一次他又有一些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由说。

  师:为什么作者的感受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二次作者经过鸟的天堂的段落,从中找找答案。

  在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指名读。

  师生交流。板书:到处鸟声、到处鸟影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词句训练: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而--------,时而--------,时而--------。

  师:一到冬天,云南昆明就会有许多海鸥飞来,飞起来时就像拉起一张巨大的白色的网,场面甚为壮观。而这些鸟各种颜色都有,那飞起来就像拉起了一张彩色的巨网。从这段话中,你觉得鸟儿生活在这里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畅谈。

  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扬、名副其实)

  师:那为什么两次所见到的情景会如此不一样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第一次: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第二次: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一切都显得非常光明。(时间不同)

  “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岛上的榕树长期栖息着数万只的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古榕树、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

  师:那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

  出示: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师总结:是的,当地的人们一直用“爱树护鸟,爱护自己,爱护子孙”的祖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用各种方式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使这个自然奇观完好无损地延续至今。这里的人、树和鸟互相尊重,成就了鸟的天堂,这里是鸟儿生活的诗意的天堂,树和鸟一动一静相结合,谱写了一首自然与生命的赞歌!在现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现在我们借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堂课: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设想:结合环保教育)

  六、拓展练*

  (1)招聘导游,然后为“鸟的天堂”写一段简短的解说词。

  (2)小画眉在唱什么?(写一段文字、小诗、顺口溜……)

  七、板书设计

  美丽的南国的树{(兴奋)扬

  第一次{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失望)抑

  鸟的天堂{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第二次“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留恋、赞美)扬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3

  今天我所说的是《鸟的天堂》一课。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本课分两课时讲完,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采用传统的四说法。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处于核心地位。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境。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基础,掌握了多种学*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想抽象思维转变,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编者意图,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本文文字优美,为了让学生读出美感,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句子。

  二、教学方法

  到此为止我的教材分析学完了,下面我来说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不拘一格,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的训练重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本组教材以“自然景观”为专题编写,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因此我选择了情景教学法,对比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三、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结合本课写作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一、初读课文,走进鸟的天堂。二、再读感悟,想象群鸟纷分。3、品词析句,体会作者感情。在每个教学环节我都会设计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一个环节的问题是这样的:同学们,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找出文中的有关段落读一读。本教学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五第七第八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生交流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之后,我播放了一组画面,让学生再次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同时告诉孩子们这棵榕。已经有五百多年的树龄了。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十八亩左右的河面。*看,犹如一座森林,远看,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多媒体的应用不仅体现了情景教学法,而且为学生对课文的再次的阅读、想象、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一个教学环节大约需要十五分钟。

  接着我会以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的学*,问题是这样的:作者第一次走进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不禁有些失望。可当他第二次走进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第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的动态描写,体会众鸟纷飞,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热闹场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孩子们与小伙伴一起边找、边读、边品悟。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阅读了文本,而且在阅读交流中深入理解了鸟儿的形、色、声、姿。在小组合作学*的时候我会下去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在多数学生找出来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合作学*的成果。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此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也很好的突出了本课时的训练重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我会设计一个按原文填空的练*题,使学生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本环节的教学顺利的话,大约需要十五分钟。第三个环节我会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相机指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中心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思考并交流,鸟的天堂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加引号的“鸟的天堂”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看到鸟儿们的自由幸福,真的像在天堂生活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的的确确的鸟的天堂。同时使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到此为止,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已基本完成。但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运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分层次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题: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广告,图文并茂的向他人介绍鸟的天堂。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我力求达到以上要求,既体现了内容美,又体想了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附板书:

  鸟的天堂

  榕树:枝干根叶(静态)

  鸟儿:形色声姿(动态)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当然,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境是无法预设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生成的精彩。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去发展,不断去创新,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课堂出现。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组课文中的首篇精读课文。著名作家巴金以生花的妙笔记叙了他和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里群鸟欢闹名不虚传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质朴,动静结合,美不胜收,观察有序,笔法细腻,易读易记,情感真挚,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本文位居第六组课文之首。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与旧版教材有别,现训练重点是要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2、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第七组课文的学*又得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这一训练项目为理解凭借与基础,是第六组新阅读学法要求的再次应用。学好此文是日后学*其他同类型课文的凭借与基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为此,该文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要练兵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及编排意图,从本地区学生的实际出发,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确定如下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①学会3个生字:巢、梢、暇。

  ②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③理解重点句:

  Α、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С、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能力训练目标。

  ①熟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会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④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德育渗透目标。

  感受美景,培养保护环境,护我绿色家园的环保意识,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与熏陶。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真正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详见“知识教学目标③”。

  (四)教时安排

  鉴于本文是本组课文的重要“练兵场”,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不到扎实、领悟缓慢等情况,为了切实做到学练结合,我给学生以充裕的学*时间,确定用3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①先读“导读”,明确目标。②紧扣“鸟的天堂”做有序展开。

  第二课时: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精读细品“大榕树”和“众鸟纷飞”,领悟表达方法,读写结合。

  第三课时:加深理解,探究意义;综合实践,炼就能力。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均为山区的少数民族农家子弟。学生的课外资料较为缺乏,但他们都有向学之心。听、读的能力稍好,说与写能力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其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较为低下。对课文的领悟过程较为缓慢,课堂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懂得分清文章的主次。学*过《海上日出》等多篇描写大自然景色的文章。

  三、说教学方法

  “教”最终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在于相机诱导,不在于全盘授予。对于语美意胜的此文教学,不但要求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最为重要的还要学*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方法又必须以充分感知理解为根基,结合*时学生怕作文的实际,我注意做到实施“立体的语文知识循环复顾”教学,做到知新要复旧,知识教学循环复顾;作文训练要在*时教学中分散随机进行,形成合理梯度,循序渐进,根据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及时复*防止遗忘规律,遵循读写结合原则,我采取“弄明整体要求——明确题解探中心——中间突破各开花——随时知新复旧——综合实践炼能力”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本文语言浅显,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但由于学生年纪还小,所知有限,类比推理与归纳综合能力还不够好,领悟表达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同步,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要由过去旧式的“吸收---储存---再现”转向走“探索---转化---创造”的学*新路子。为此,我指导学生用“明确目标要求——整体感知理线索——次要内容以读轻带过,重点部分精读细品多思——图文结合多想象——随时知新复旧——综合实践炼能力”的方法来学*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有序、紧凑、合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所作的教学程序,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先读本组课文“导读”,开宗明义交待教学目标。

  心理学实验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设计步骤一,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学*才能有的放矢。

  (二)、紧扣“鸟的天堂”做有序展开。

  “鸟的天堂”是本文的环绕中心。由于本组教学重在于从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法。为了达到目的,势必要紧扣“鸟的天堂”这一中心作“大文章”。

  1、审题设疑,揭示题意。

  设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充分质疑,估计大部分学生会提到:①“天堂”指什么?②“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③“鸟的天堂”里有什么?是不是有很多鸟?等等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让学生质疑“题眼”,可以形成“阅读期待”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自主、探究精神。

  2、明确题义,简介“鸟的天堂”。

  3、整体感知理线索。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此,我设置了如下思考题:①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么?③小组讨论,划出作者每次去“鸟的天堂”时的感受的语句。这些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尽量辅导后进生。设置自学要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其读通课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4、依据设问,中间突破,理清脉络。

  引导学生抓住设问答案中的“第一次、第二次”及“第二天、这一次”等字眼,从层次明显的中间部分突破,划分段落,理清脉络。

  5、自学生字词,指导正确读写词语。

  6、以读代讲轻带教学第一段,只要求理解大意,了解游玩的时间、心情等即可。因为学生在对“九义”第八册教科书第五组教材的学*过程中,已懂得“分清文章的主次”,在此处教学就让学生复顾旧识加以应用,以求实现“立体式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益。

  7、达标测评:选词填空。

  静寂安静沉寂喧闹

  ①乡村的午夜是多么的()啊!②同学们正在教室里()地学*。

  ③小艇渐渐远去,水面上渐渐()下来,只见月亮的影子映在水中。

  ④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起来。

  (三)、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细品“榕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为了达到让学生多读多感悟的目的,又要避免形式单一的纯朗读活动,我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多种读法来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①重点读此段课文,小组读。②品词细读“簇”。“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的“簇”先后换用“片”、“束”来读一读。③比较读第六自然段。我说“许多株”,朋友一说“只有一株”,朋友二说“是两株”。④表演读“逼*”。让一名学生当“榕树”,静立于讲台一侧。另一名学生当“小船”。其余学生读“我们的船渐渐逼*大榕树了”,“小船”(学生2)慢慢靠*“大榕树”(学生1)。⑤学生画船移动图读“我们的船渐渐逼*大榕树了”,以弄清作者观察基点的变化过程。⑥图文结合读,观察课文插图1(大榕树),精读细品“知识教学目标③”中的A句。⑦结合山区学生生活实际读“知识教学目标③”中的B句。引导学生结合*时多见绿叶和在阳光照射下绿叶上的水珠明亮晶莹的情景来理解该句子意思。

  2、在多种形式读中,逐步完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的观察方法,引导山乡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所见例一简明提纲

  ——椰子树。

  (四)、精读“众鸟纷飞”场面,领悟表达方法。

  1、小组读“众鸟纷飞”段落。

  2、借助插图2,略说大意。

  3、讨论释词“应接不暇”(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演)。

  4、指导学生体会“众鸟纷飞”景象,指名分句子以每人读一句话接连不断地读的形式读第12、13自然段,以显示纷飞,热闹的场面气氛,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创设一定的情景气氛。

  5、按原文填空,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6、逐步完善板书,同时循环复顾“九义”教材第九册第八课《十里长街送**》中“迎灵车”部分,说一说文章如何突出“人海”中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老奶奶(老人)、青年夫妇(青年)、红领巾(小孩)。并与本文中总写“众鸟纷飞”场面与特描“画眉鸟飞”互相结合的表达方法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表达方法,形成记忆网络。

  尝试练*:依照本文写法,用几句话写出“课间十分钟”时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欢快热闹的场面,要求一定要用上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五)、紧扣最后一句话,体会五处“鸟的天堂”的作用与含义,趁势归纳中心。

  (六)、品读板书,整体领会。

  (七)、朗读全文,加深巩固。

  (八)、主动探究,不忘“环保”。在大力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重读本文意义犹大。在学*本课前,我让学生先重新读第九册教材第28课《大瀑布的葬礼》和本学期教材第9课《只有一个地球》两篇课文,给新课教学铺垫更广阔的空间。在新课教学时我让学生以“自愿组合、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

  引导学生根据“河、树、鸟、人”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研读课文,以“自愿组合、小组合作”方式来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句,并适当合理展开想象,自由地说自由地议,再选出小组代表进行辩论,探究四者间的生态循环关系与作者“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的由来。在学生充分地议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整理,最后用投影出示四者关系,让学生加以对照。

  的确是“鸟的天堂”鸟多(栖息、做巢)

  不

  提树好许

  供长去捉

  肥更处鸟

  料好

  坏人(保护意识强)

  破

  不

  滋润

  河榕树(大、茂盛、枝繁叶茂)

  (九)、综合实践,炼就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篇课文后面附有一个“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的选作题,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练笔。早在学生就读五年级第一学期时,就已经进行过“小小导游员”口语交际训练。对此实践活动,可在课前让学生“自愿组合、小组合作”搭配成“旅游团”加“导游”的形式,充分利用“小组”群体力量广泛搜集材料,试学写解说词。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导游”活动,评选优秀导游,以激发学生兴趣,炼好学生能力。

  (十)、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扩写本课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作训练项目。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将有利于教学和复*巩固。为了突出本文的文章结构思路,顺着课堂教学认识过程,感受本文的构思美、自然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和领悟本文的篇章写作手法,我采用顺序系统构框板书的方法。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5

  教材简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该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课文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的教学,不仅对后面两篇课文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能使学生通过教材这个范例,积累语言,学*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新课标精神,我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扩大阅读面为指导思想,确定教学目标。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

  感悟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表达方法。

  难点:

  1、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意思。

  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1、创设情境法:将多媒体课件恰当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之中以后,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音效性可将学生所欣赏到的课文各部分的文字信息多元化,在此环境中,为学生更加有效地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2、角色竞赛法: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让学生分成树和鸟的角色,采用学生分角色竞赛,在疑问导读中,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3、自主探索联系实际法:根据我校*时所立的课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我积极将研究的成果用于实践中,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中自主体验、学文后积极合作,根据不同的情节大胆设计解说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达到语文就在身边,身边就有语文的目的。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笔名巴金。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后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季月刊》主编,《烽火》杂志创始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副**及第、四、五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市文联**……

  教材说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1933年5、6月间南游广东时写的作品,后收入他的散文集《旅途随笔》中,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

  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另一处是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鸟的天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线索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叶圣陶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是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我采用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1、引导质疑,提示题意: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理线索。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自主学*,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改变,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的课题是《鸟的天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我对本课教学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大特色。文章的第一部分以写静态为主,重点描绘了大榕树树大,干多,枝繁,叶茂的特点;第二部分则以写动态为主,展现了一幅百鸟齐鸣、万鸟纷飞的热闹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是这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热闹情景。

  2、能力目标: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确定这样的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的同时,在实践学*中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知识的传授。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确定这样的重点,既符合教材的特点,又突出单元训练的重点,既让学生了解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情景,又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助于学生作文水*的提高。

  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确定这样的难点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情况而制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准确生动地运用词语。

  二、说学情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四年级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在心理方面,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主体向主动的学*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育学中提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讲授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内容理解中,以读促讲,重品味和感悟;在难点问题解决中,采用讨论探究法。如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理解。

  确定这样的教法和学法,目的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1):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你们见过这样的大榕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感受这里的美。

  通过模像直观向学生展现大榕树,从而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1、学*“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部分

  (1)读一读、想一想

  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这课榕树的?“大榕树”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哪些句子里,找出来读一读。

  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看到这样一棵大榕树,你会产生哪些想法?

  提问由浅到深,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2)指导朗读。目的是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2、学*“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部分

  情境(2):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1)齐读感悟,主要是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主要是让他们体会“群鸟纷飞”热闹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再读讨论、思考:

  作者这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与第一次所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作者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比较作者对“大榕树”和“群鸟纷飞”的描写,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区别

  鸟儿为什么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大榕树上的鸟儿为什么又那么多?引发学生对这种现象原因分析。

  (3)拓展想象

  假如你是“画眉鸟”你会说些什么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4)再读课文,在欣赏课文的过程中,领会作者对这一情景的描写。目的:通过读体会作者的欣喜,读出鸟的活泼可爱,读出鸟的多。

  (5)感情朗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课堂练*:为什么这棵榕树长得这么大、美,鸟儿生活的这么快乐?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中心,同时受到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4、小结:学生归纳。目的是检测学生学*的效果,同时培养他们的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找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描写,要用到动态和静态描写的写作方法。

  目的是巩固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次榕树大美

  鸟的天堂(留恋、赞美)

  第二次鸟多欢

  这是我本节课的主体板书设计,本板书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积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辅助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国》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闻名作家巴金老师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国时所见到的差别情形,详细形容了薄暮大榕树独特的静态美,以及第二天清晨群鸟飞鸣的动态美,体现了大榕树茂盛的生命力与“鸟的天国”的名不虚传。在作者的笔下,清静的河面,满盈生机盼望的大榕树,生动可爱的鸟儿,迷恋其间的人,调和相融。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征象的热爱和称赞。

  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在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树奇特的静态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本课计划三课时完成,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第二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作者第一次看到的茂盛大榕树的情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在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并利用朗读、交流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爱扩大自然,爱护鸟类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材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鼓励学生在学*课文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是理解“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说教法和学法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指导学生掌握学*方法,朗读的过程中思考、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可以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章的语言生动、准确,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字,一个“堆”字,我们读了就很容易想象出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

  ①课堂上学生的质疑: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

  ②巴金爷爷用词用句优美、准确,笔下描绘的大榕树更是栩栩如生,充满勃勃生机,作者虽然看不到鸟,但通过描写榕树的“大”、“茂盛”早已悄悄地把无限生机,暗藏着成千上万的鸟都渗透在文字的描写中。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子,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朗读、勾画、体会,理解语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指导学生抓住这句话进行理解,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体会,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理解了榕树有哪些特点?学生在朗读、体会后很快地理解“簇”“堆”的用法,感受到大榕树的“茂盛”,“那是一株大树,树的枝干不可计数。”可以感受到树的“大”。

  2、学*写作方法。

  本课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描写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在教学大榕树部分时,指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后,总结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①按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榕树的?②作者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指出作者按从远到*、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然后在学词学句的过程中感悟句子和写作方法,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好在哪里。最后在教学过程的尾声,我设计让学生仿照巴金爷爷的写作方法,运用静态的描写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去写。

  三、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这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学生读时*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总结

  在这堂课结束的时间,让学生谈本身的劳绩,谈自己课上运用的学*要领,让学生领会到每一节课,都应是自己生命里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在每个点上、都应该有劳绩,并能带着疑问和要领走出讲堂,走向生活。这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本质。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含义:“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教师: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二、精读课文

  1、学*静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傍晚时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却只看见一株大榕树。

  ⑴朗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作者见到榕树后发出的赞叹,说说自己的体会。

  ⑵细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感情朗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⑶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①含义理解。

  ②朗读指导。

  ⑷感情朗读7~8自然段。

  ⑸小结:

  这真是一株美丽的南国的树,美在它的硕大无比,美在它的生机勃勃,更美在它的独木成林。

  板书:

  独木成林

  2、学*动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在早晨,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小组合作学*:

  ①以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12~13自然段。

  ②合作完成填空,看谁填得多、填得好。

  这里的鸟真()啊!

  ⑵集体交流。

  ⑶默读这部分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番景象的句子。

  (中心句)

  ⑷边看边想、边听边想:

  ①看(挂图),那鸟影绚丽多姿,让人的眼睛应接不暇。

  ②听(音乐),那鸟声清脆婉转,此起彼伏。

  ⑸小结:

  这真是一幅众鸟欢跃图,鸟儿是多么的自由自在,与自然是那么的相亲相爱。

  板书:

  众鸟欢跃

  三、领悟方法

  过渡: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两种景色,感受了两种形态的美。

  1、你更喜欢哪种美,为什么?

  2、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情感

  过渡:当小船向着乡村划去的时候,作者感到了一点儿留恋,昨天是他的眼睛骗了他,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你是怎么理解作者这最后的感受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诗歌、歌曲、绘画等。)

  五、总结全文

  过渡:让那鸟的天堂所显露出来的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六、作业设计

  为“鸟的天堂”制作宣传计划。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独木成林

  图

  众鸟欢跃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鸟的天堂》是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象,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目标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单元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对大榕树和群鸟欢闹情景的描写。

  (2)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领悟作用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作用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难点是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出大榕树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他们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且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并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体现精读课文的特点,我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激发演算珠学*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提示课题。

  (二)了解大榕树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

  1、初读课文后填空:我们知道作者两次来到,第一次到了。

  2、自由读描写大榕树的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大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出大榕树的特点。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说明这些特点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三)了解鸟的特点,朗读课文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鸟,这儿的鸟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这部分,同时看多媒体,边看边总结板书。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字深层次的情感。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五)板书设计树鸟的。天堂茂盛、大、绿、生命力强(静态)色鸟声(动态)动五、教学反思从整体上看,这节课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的愿望比较强烈,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尤其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透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但也有不足,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不透,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努力。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梢、暇、恋。

  (2)学会本课几个新词:留恋、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会用“应接不暇”、“陆续”造句。

  (3)理解本课重点句:

  ①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大榕树,树干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③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学*按作者游览顺序理清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以及阅读、思维能力。

  2、思想教育目标。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二、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先写了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然后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象;接着写了作者和朋友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最后写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根据本册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时,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定如下重点和难点。

  三、说重点、难点

  1、说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作者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2、说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本文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能动性,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先整体感知,再从中心句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采用以读为主,先扶后放、质疑问难的方法,借助电教手段来理解课文内容,一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五、说学法

  在教学前,教给学生用“读、划、思、议”的方法认真预*。通过读,让学生有所思,再思考之后,划出中心句,议出文章的训练难点。

  在学*中,借助配乐朗读,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根据上述内容,本课安排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设疑、析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游览顺序。教授学*方法,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描写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第二、三题;第三课时,围绕重点内容,学*作者的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第四、五题。

  七、说教学过程

  1、整体导入,以读为主

  2、教学一开始,教师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及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1)课文题目中“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2)“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

  (3)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通过以上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可以通过自学。讨论以及作者生动逼真的语言描绘,结合课文插图,使学生从整体上领略本文景象的美妙之处。

  1、住重点,深入理解。

  在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之中,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景象之美。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

  (1)我们已经知道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了,那么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用书上的话说一说。

  (2)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绘“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的?

  提出上述问题,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本文中心句。此时教师用投影片打出中心句文字让学生齐读后,针对这句话质疑问难,从而引出学*全文。

  在学*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看到一只鸟时,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1)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看到了什么?

  (2)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

  在学*中,教师借助投影让学生理解“枝干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弄清“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体会榕树的茂盛。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充满活力,从而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在学*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之所以会有的这样的景象。是因为南方气候湿润,加上榕树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所以枝繁叶茂,每片叶子都充满生机。

  在学*这一部分时,引入作者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教学中设计下述问题:

  (1)你读懂了那些描写榕树的词或句?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2)这些词句都说明了什么?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出示图画投影片,让学生看榕树*景,再出示描写榕树的词句投影片,引导学生体会榕树之“大”,说明生长年代已久远。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并及时指导朗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静态描写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理解重点句子的(1)(2)和能力目标。

  八、结方法,放手自学

  在教师引导点拨学*了静态描写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学*方法,运用总接触学*方式、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同学间互相讨论、思考、议出疑难问题学*作者动态描写的一部分。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引导:

  (1)作者的感受怎么会发生变化?为生么两次看到的景象不同?

  (2)和写榕树比较,作者写鸟采取了什么方法?

  (3)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通过上述问题让学生自学动态描写,体会众鸟纷飞,大小不一、颜色各一、动作千姿百态,有的飞,有的叫。有的拍翅膀,使人应接不暇的热闹场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中,教师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众鸟纷飞的录像,加深学生体会从静到动的壮观景象。学生课文之后,进行配乐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九、再读全文,迁移深化

  《鸟的天堂》是本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要真正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借以配乐朗读外,再自己从反复品读中体会,从电化教学的观看中对比,体会作者抓住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进行静态描写,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

  十、作业练*

  作业是对所学的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对学*效果的检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作业练*。

  1、完成思考练*第三、四题。

  2、写作片断练*:仔细观察,写一处景物注意静态的描写。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鸟的天堂》。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作具体的阐述,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首篇精读课文。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

  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2、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本文的学*为日后学*其他同类型课文奠定了基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因此,该文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要练兵场”。本节课我将教材的课后2题试当一名导游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在教学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及编排意图,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2、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

  3、感受文中描写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策略:

  二、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并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方式,正确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勇于探索。使学生的自主学*性得到提高和发展”。课标强调了要以学生学*为主,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中来,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我设计以下教学方法:

  1、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中我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多样化阅读,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谈感受,在读中自悟,悟中品读。

  2、情境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读文思画。教学中创设激发兴趣的情境:生动语言描绘、画面再现、声音播放等

  3、启发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本班学生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较低。对课文的领悟过程较为缓慢,因此课堂教学多启发,促进学生思考、想象。

  三、说学法

  本文语言浅显,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因此采用以下学法:

  1、合作学*:合作学*是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学*方式,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效率,也渗透了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的教育。

  2、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作者寓情于景,适合用诵读法领悟其情感。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字词,理清思路,划分部分。这里说第二课时教学,本课时设有复*回顾、设境激趣、品读自悟、锻炼语言,情感升华和练*测评几个环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回顾

  1、听写词语,这一环节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听、记、写能力,既检测了第一课时的知识目标,也有意通过词语回忆起文中相应的语句,段落,场景等。

  2、解说图片,播放大榕树和众鸟纷飞图片,同时我和学生一起解说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景物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主要景物是许多鸟。这一环节可等同于复述课文,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重点部分的印象。

  (二)设境激趣、明确目标

  1、创设乘船去游览鸟的天堂的情境,两条船一条在黄昏第一次去欣赏到大榕树的奇异,另一条船在早晨第二次去欣赏到众鸟的热闹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坐哪条船,并说说作者去后的赞叹:“昨天,鸟的天堂”。这样的情境导入激起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孩子的天性活泼,爱笑,爱玩,喜欢新奇的,这样的设计体现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为下一环节分部分学*课文打下基础。

  2、男女生分读学*目标

  明确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动机,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长期坚持朗读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两个环节共需要用时5分

  (三)、品读自悟多元解读

  在这一环节主要突破重难点,因此用时较长需要20分

  1、独学自悟,合作探究

  首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学*导航”和提示自学所选学*模块,不太理解的地方在书中或导学案上做好标记。我会到学生中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独学感悟,能提高自学和分析能力,独立自主的学*,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中主体地位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最基本的学*形式。

  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独学中的不解和疑问,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思想与智慧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多元化解读教材,使自己的体会更加丰富深刻。我也会走进小组与学生一起探讨、感悟、质疑。

  2、展示交流,个性解读

  这部分是在上一步独学自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先由一个小组来汇报游览“鸟的天堂”后的收获,根据导学案第一个学*模块展示问题:

  (1)这棵大榕树到底有多大?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这棵大榕树的?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读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重点体会“那翠绿,颤动”在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我会提出质疑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激起讨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多元的,也许是风吹的或是。学生再次朗读句段,全班进行评读,我也会范读个别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榕树的赞美并整理出榕树的特点:大和茂盛。我适时板书,并用课件展示榕树图片,感受“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导学*导学案中知识链接部分的静态描写。在小组展示结束,我会引出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后的感受:“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样能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为结尾句的理解铺好路。

  接下来由下一小组展示第二模块的问题:

  (2)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与第一次所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出描写鸟的句子,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播放群鸟齐飞的情景,通过视觉感受更容易理解“应接不暇”。根据“学*导航”组员交流感受,其他组补充,议读等,带上作者的心情读12—13段,总结出鸟的特点:热闹、多。我依据学生所说进行板书。之后我提出问题:相对榕树的静态描写方法,鸟这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在静态学*的基础上,通过启发,让学生举一反三学*动态描写。

  学生两部分内容学完,我再次发出作者的赞叹:“昨天,鸟的天堂”理解两个天堂的意思。这与课前相呼应,让学生在设疑中走进课文去探究,在解疑中走出课文。

  展示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中有乐趣,有主动性。通过展示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预*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学*的主动性。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展示方式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并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突出本课重点。

  (四)、活用文本锻炼语言

  我设置了为“小小导游”活动,介绍“鸟的天堂”。先在小组内说,在依照课件图片进行解说。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重视说话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五)、完善板书情感升华

  这一环节通过板书总结课文升华情感,需用时5分

  学生根据板书交流: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我根据学生所答,用绘画完善板书,体现人、河、树、鸟的和谐,此时我和学生们一起伸出手为保护环境和动物加油,并播放鸟的鸣叫声。这样的课堂总结让学生热情高涨,让学生充满力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去保护生态环境。板书存在于每节课中,板书对语文教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把这种无声的语言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是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又一种方式。

  结束时情境再现,让学生下船,并回头看看课件播放的“鸟的天堂”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不舍和留恋,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六)、练*测评

  练*测评我设计三道*题,由于需要写、说、交流,因此这一环节大约需要用时10分。题型设计如下:

  1、火眼金睛我会辨。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熟记生字词。此题由一小组在围板上展示其他学生写在导学案上,然后我和组长检查。

  2、按要求写句子。针对中下等学生,改写陈述句、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口头造句,既锻炼学生灵活的反应能力,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道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汇报,交流,互评。

  3、课堂小练笔。写一个热闹场面或景物描写,此题针对优生,挖掘他们的潜能,符合本课教学目标学*景物描写、静态、动态描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此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我将练*题设计成阶梯性,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尊重了各个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学的不断进步。

  五、板书设计

  25、鸟的天堂

  静态动态

  茂盛热闹

  大多

  树鸟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份(扩展2)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菁选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

  能力目标: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提高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进行适度的词句训练。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主脉络,正确理解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正确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掌握字词,了解“鸟的天堂”,讲读课文第一大段。

  第三课时:梳理总结,巩固强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片段,做相关作业。

  四、教学结构

  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五、教学过程

  1、延伸上文,拓展下文(导入)

  师:上一堂课,我们随着文学大师巴金的笔结识了一位奇特的朋友,谁能亲切地叫出它的名字?

  生:榕树。

  (设想:估计在*翘舌音上会出错误,教师当及时纠正。)

  师:够亲切。那么大家能不能一起热情地称呼它呢?

  生:榕树。

  师:是一棵榕树(板书:榕树)。有你们这么一群热心的朋友,估计榕树心里都乐开了花。那么你们中间有谁能自告奋勇地把榕树的奇特之处介绍给在座的老师呢?

  生:独木成林。

  (设想:尽量使课堂刚开始气氛能活泼一点,为整堂课定下一个基调。)

  师:是的,独木成林的榕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我们也知道就是这么一棵树筑就了一个鸟儿生活的乐园,也即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昨天我们已经远远地欣赏了它那婀娜多姿的体态,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和巴金一起划船去细细地观察“鸟的天堂”究竟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学*7——14自然段,思考问题: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设想:联系旧知,*得新知)

  学生畅所欲言,师总结。出示: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指名读,齐声读)

  (设想:此处不宜于深究细品,毕竟还没深入课堂文本的内核,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有感可发,到那时,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领悟作者的感情了。)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诸如:(1)为什么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2)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一个要加引号?后一个不加?

  (3)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师顺延学生的思路,学生之间相互解决疑问,然后把问题引入到“鸟的天堂”一问上来。

  (设想:在此教师应做到引导和暗示。)

  师:“鸟的天堂”是那株有着500多岁的大榕树,作者第一次经过时有什么感受?

  出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扬)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设想:在此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较多,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再作归纳。)

  师:它美在哪,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写榕树的有关句段。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记住它,待会交流。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让我们交流一下,你自己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句和内容。

  生说,师板书。(穿插朗读来深入感受榕树的美)

  (设想: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评价,同时要讲究评价方式的转化。)

  师:接下来有不懂的地方作交流。(讲读课文写榕树的部分)

  结合学*提示区分“作者的见闻与联想”,相比比较有联想和没联想的感觉。

  学生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都领略到作者把榕树写得很美,那你们知道在作者眼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吗?

  引进巴金的话: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梦境般的美丽。

  请女生再读该段,深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联系咱们以前所学过的宗璞的《绿》来找找答案

  引进宗璞的话: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花港观鱼,我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而眼前的荷叶,那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和杨柳是一样的。

  师:这样写更衬托出了榕树茁壮的生命力,那么我们就请咱们班的男生把该段读得更美一点,更生机勃勃一些。

  (设想:层层深入,剖析内核)

  师:结识了这么一位充满活力的朋友,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自由说。

  师:对了,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异常地兴奋(板书:兴奋)兴奋过后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再引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着。

  师:这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说。

  (设想:在这一环节中在两个问题出现的次序上估计会有所不一,但总体而言,不影响教学,但教师应该随机应变。)

  师:对了,在这么美丽的天堂里却没有一只飞鸟,感觉有一些遗憾,凸现了作者失望、迷惑的心情。(板书:失望、迷惑)在作者眼里他感觉“鸟的天堂”是徒有虚名、虚名在外的。(估计作者一晚没睡好)(板书:徒有虚名)

  师:当我从朋友的家乡回来的路上,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这一次他又有一些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由说。

  师:为什么作者的感受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二次作者经过鸟的天堂的段落,从中找找答案。

  在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指名读。

  师生交流。板书:到处鸟声、到处鸟影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词句训练: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而--------,时而--------,时而--------。

  师:一到冬天,云南昆明就会有许多海鸥飞来,飞起来时就像拉起一张巨大的白色的网,场面甚为壮观。而这些鸟各种颜色都有,那飞起来就像拉起了一张彩色的巨网。从这段话中,你觉得鸟儿生活在这里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畅谈。

  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扬、名副其实)

  师:那为什么两次所见到的情景会如此不一样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第一次: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第二次: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一切都显得非常光明。(时间不同)

  “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岛上的榕树长期栖息着数万只的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古榕树、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

  师:那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

  出示: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师总结:是的,当地的人们一直用“爱树护鸟,爱护自己,爱护子孙”的祖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用各种方式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使这个自然奇观完好无损地延续至今。这里的人、树和鸟互相尊重,成就了鸟的天堂,这里是鸟儿生活的诗意的天堂,树和鸟一动一静相结合,谱写了一首自然与生命的赞歌!在现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现在我们借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堂课: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设想:结合环保教育)

  六、拓展练*

  (1)招聘导游,然后为“鸟的天堂”写一段简短的解说词。

  (2)小画眉在唱什么?(写一段文字、小诗、顺口溜……)

  七、板书设计

  美丽的南国的树{(兴奋)扬

  第一次{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失望)抑

  鸟的天堂{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第二次“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留恋、赞美)扬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鸟的天堂》是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象,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目标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单元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对大榕树和群鸟欢闹情景的描写。

  (2)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领悟作用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作用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难点是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出大榕树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他们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且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并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体现精读课文的特点,我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激发演算珠学*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提示课题。

  (二)了解大榕树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

  1、初读课文后填空:我们知道作者两次来到,第一次到了。

  2、自由读描写大榕树的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大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出大榕树的特点。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说明这些特点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三)了解鸟的特点,朗读课文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鸟,这儿的鸟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这部分,同时看多媒体,边看边总结板书。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字深层次的情感。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五)板书设计树鸟的。天堂茂盛、大、绿、生命力强(静态)色鸟声(动态)动五、教学反思从整体上看,这节课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的愿望比较强烈,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尤其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透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但也有不足,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不透,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努力。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鸟的天堂》。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作具体的阐述,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首篇精读课文。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

  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2、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本文的学*为日后学*其他同类型课文奠定了基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因此,该文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要练兵场”。本节课我将教材的课后2题试当一名导游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在教学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及编排意图,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2、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

  3、感受文中描写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策略:

  二、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并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方式,正确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勇于探索。使学生的自主学*性得到提高和发展”。课标强调了要以学生学*为主,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中来,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我设计以下教学方法:

  1、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中我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多样化阅读,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谈感受,在读中自悟,悟中品读。

  2、情境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读文思画。教学中创设激发兴趣的情境:生动语言描绘、画面再现、声音播放等

  3、启发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本班学生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较低。对课文的领悟过程较为缓慢,因此课堂教学多启发,促进学生思考、想象。

  三、说学法

  本文语言浅显,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因此采用以下学法:

  1、合作学*:合作学*是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学*方式,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效率,也渗透了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的教育。

  2、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作者寓情于景,适合用诵读法领悟其情感。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字词,理清思路,划分部分。这里说第二课时教学,本课时设有复*回顾、设境激趣、品读自悟、锻炼语言,情感升华和练*测评几个环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回顾

  1、听写词语,这一环节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听、记、写能力,既检测了第一课时的知识目标,也有意通过词语回忆起文中相应的语句,段落,场景等。

  2、解说图片,播放大榕树和众鸟纷飞图片,同时我和学生一起解说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景物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主要景物是许多鸟。这一环节可等同于复述课文,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重点部分的印象。

  (二)设境激趣、明确目标

  1、创设乘船去游览鸟的天堂的情境,两条船一条在黄昏第一次去欣赏到大榕树的奇异,另一条船在早晨第二次去欣赏到众鸟的热闹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坐哪条船,并说说作者去后的赞叹:“昨天,鸟的天堂”。这样的情境导入激起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孩子的天性活泼,爱笑,爱玩,喜欢新奇的,这样的设计体现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为下一环节分部分学*课文打下基础。

  2、男女生分读学*目标

  明确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动机,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长期坚持朗读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两个环节共需要用时5分

  (三)、品读自悟多元解读

  在这一环节主要突破重难点,因此用时较长需要20分

  1、独学自悟,合作探究

  首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学*导航”和提示自学所选学*模块,不太理解的地方在书中或导学案上做好标记。我会到学生中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独学感悟,能提高自学和分析能力,独立自主的学*,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中主体地位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最基本的学*形式。

  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独学中的不解和疑问,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思想与智慧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多元化解读教材,使自己的体会更加丰富深刻。我也会走进小组与学生一起探讨、感悟、质疑。

  2、展示交流,个性解读

  这部分是在上一步独学自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先由一个小组来汇报游览“鸟的天堂”后的收获,根据导学案第一个学*模块展示问题:

  (1)这棵大榕树到底有多大?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这棵大榕树的?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读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重点体会“那翠绿,颤动”在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我会提出质疑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激起讨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多元的,也许是风吹的或是 。学生再次朗读句段,全班进行评读,我也会范读个别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榕树的赞美并整理出榕树的特点:大和茂盛。我适时板书,并用课件展示榕树图片,感受“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导学*导学案中知识链接部分的静态描写。在小组展示结束,我会引出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后的感受:“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样能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为结尾句的理解铺好路。

  接下来由下一小组展示第二模块的问题:

  (2)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与第一次所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出描写鸟的句子,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播放群鸟齐飞的情景,通过视觉感受更容易理解“应接不暇”。根据“学*导航”组员交流感受,其他组补充,议读等,带上作者的心情读12—13段,总结出鸟的特点:热闹、多。我依据学生所说进行板书。之后我提出问题:相对榕树的静态描写方法,鸟这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在静态学*的基础上,通过启发,让学生举一反三学*动态描写。

  学生两部分内容学完,我再次发出作者的赞叹:“昨天,鸟的天堂”理解两个天堂的意思。这与课前相呼应,让学生在设疑中走进课文去探究,在解疑中走出课文。

  展示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中有乐趣,有主动性。通过展示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预*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学*的主动性。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展示方式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并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突出本课重点。

  (四)、活用文本锻炼语言

  我设置了为“小小导游”活动,介绍“鸟的天堂”。先在小组内说,在依照课件图片进行解说。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重视说话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五)、完善板书情感升华

  这一环节通过板书总结课文升华情感,需用时5分

  学生根据板书交流: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我根据学生所答,用绘画完善板书,体现人、河、树、鸟的和谐,此时我和学生们一起伸出手为保护环境和动物加油,并播放鸟的鸣叫声。这样的课堂总结让学生热情高涨,让学生充满力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去保护生态环境。板书存在于每节课中,板书对语文教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把这种无声的语言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是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又一种方式。

  结束时情境再现,让学生下船,并回头看看课件播放的“鸟的天堂”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不舍和留恋,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六)、练*测评

  练*测评我设计三道*题,由于需要写、说、交流,因此这一环节大约需要用时10分。题型设计如下:

  1、火眼金睛我会辨。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熟记生字词。此题由一小组在围板上展示其他学生写在导学案上,然后我和组长检查。

  2、按要求写句子。针对中下等学生,改写陈述句、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口头造句,既锻炼学生灵活的反应能力,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道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汇报,交流,互评。

  3、课堂小练笔。写一个热闹场面或景物描写,此题针对优生,挖掘他们的潜能,符合本课教学目标学*景物描写、静态、动态描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此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我将练*题设计成阶梯性,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尊重了各个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学的不断进步。

  五、板书设计

  25、鸟的天堂

  静态动态

  茂盛热闹

  大多

  树鸟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它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茫、桨、律”等生字,会写“灿、烂、竿”等生字,掌握“灿烂、陆续、白茫茫、应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描写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4.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所闻。

  难点: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本课的教学将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展开,希望能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他们学*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的一点。每个班级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四年级学生是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期的特点,我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将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鸟的天堂,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其中,我将播放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的图片,以此达到让学生深入文本的目的,突出教学重点。

  2.合作讨论法: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班级授课教学中,千万别让学生闲着。”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其中文中的难点,我将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课堂主人公的权利,自主进行合作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注重他们的独特体验。

  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合、合作、探究地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自**,引导学生“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通过自己的`劳动,有所感悟发现,并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答案,我并不用一个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引导鼓励那些不能主动表达自己看法的学生。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分五个步骤完成我的教学:

  第一部分,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巴金爷爷吗?他有哪些作品呢?”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采取开门见山的谈话导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和认识,增长文学知识,同时引出本文课题《鸟的天堂》。审题设疑,揭示题意。

  设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充分质疑,估计大部分学生会提到:①“天堂”指什么?②“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③“鸟的天堂”里有什么?是不是有很多鸟?等等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让学生质疑“题眼”,可以形成“阅读期待”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自主、探究精神。

  2、明确题义,简介“鸟的天堂”。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整体感知理线索。我将引领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此,我设置了如下思考题:①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么?③小组讨论,划出作者每次去“鸟的天堂”时的感受的语句。这些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尽量辅导后进生。设置自学要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其读通课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接着过渡到第三部分。我会这样过渡:“课文中的字词过关了,鸟的天堂到底是怎么样的,你已经有印象了吗?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了!”由此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便于学生再次走进课文。

  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感悟想像。

  “作者和他的朋友们吃了晚饭,走到河边,跳上小船,都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吧!”同时,我将抛出一个大问题,作者和朋友们几次到达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都是一样的吗?”让学生带有目的地去读文本。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活结,我将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走进鸟的天堂,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首先,在学生充分想象这株榕树的模样以后,我将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一株榕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株榕树的特点,再结合文本,出示描写榕树的段落,让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优美。让学生一读再读,说说自己的体味与感悟,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及时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株榕树被称作是鸟的天堂,可是作者看到了几只鸟?”我将用这样的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自然段,他们会发现,静寂的榕树上没有一只鸟的影子,设下一个悬念:“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呢?是真的没有鸟,还是作者他们没有发现呢?”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我尽量让学生自主体会,自然过渡到鸟的天堂的段落。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他们发现并不是没有鸟相反却有成千上万的鸟以后,就会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这时,我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充分阅读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以后,说说自己在想象中所看到的。周一贯先生曾说:“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课件,学生在假设想象中创设情景,自我感悟与体会的重要性。在学生充分深入文本后,我将出示课件:真正的鸟的天堂都是鸟的场景,达到思维的升华,突出重点。

  精读“众鸟纷飞”场面,领悟表达方法。

  1、小组读“众鸟纷飞”段落。

  2、借助插图2,略说大意。

  3、讨论释词“应接不暇”(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演)。

  4、指导学生体会“众鸟纷飞”景象,指名分句子以每人读一句话接连不断地读的形式读第12、13自然段,以显示纷飞,热闹的场面气氛,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创设一定的情景气氛。

  5、按原文填空,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五次,为什么有时带有引号有时没有呢?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用课件出示文中含有“鸟的天堂”的语句,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再让各小组汇报讨论情况,给予评价,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最后,总结归纳课文,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篇课文后面附有一个“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的选作题,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练笔。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可以体现主要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内容掌握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突出本文的文章结构思路,顺着课堂教学认识过程,感受本文的构思美、自然美;

  板书:

  第一次 榕树 大 美(静态)

  鸟的天堂 第二次 鸟 多欢 (动态)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5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鸟的天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鸟的天堂》的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重点写了静态大榕树和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动静结合,遣词造句精妙准确,韵味十足,表达情感充沛,细腻,描写生动细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2.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新课标中“知、情、意”三个维度,再结合本课的特点,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实践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目标:认识课文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几个词语。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热

  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固然离不开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因为,学生不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语文这门学科是通过文字来体会意境和情感的,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完善,理解能力低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运用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分析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想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课文、图片、声音、录像等组合成课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这种图文声像并的场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认知能力,在突破重难点上也会有显著的效果。

  4.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榕树的挂图、相关课件、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制作小鸟图片、查阅《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大榕树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学**惯,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书提问的能力。因本课的阅读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边读边想的方法不明确,在实践中应怎想,想什么不够明晰。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难,我具体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情景设置法——主要是激发学生情感,引起他们的学*兴趣,讲授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点拨法——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伺机点拨,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展思路。在以上几种教法中点拨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并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本次教学我

  运用了以下几种学法,勾画圈点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好*惯。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悬念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针对性较强,思路清晰。其中讨论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欣赏格尔的《天堂》并把它作为背景乐,用课件出示天堂这个词,提问用来比喻什么?那么鸟的天堂指的又是什么)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就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多媒体和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一簇簇、应接不暇、规律、缝隙、树梢、静寂)。等几个词语。

  这一环节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我会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3.研读课文悟情悟理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以下几个问题:

  a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为什么文中的鸟的天堂会加上双引号

  b为什么特写一只画眉鸟。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c说一说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我会让学生先默课文,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得出答案。

  其次,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各自的见解给予肯定。

  通过这一环节,解决了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热闹的场面,形象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尽情地享受文中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2)出示大榕树挂图,利用学生课前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最后,再美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5.小结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解决问题,这只是阅读教学中的.浅层目标,创新型学生应具有的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此,本

  课的小结我是这样来设计的。本课的中心是: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课文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除此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

  6.拓展延伸

  重视课文内容,适当对课文进行引申,使课文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本次教学的拓展延伸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文中的“小画眉”。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的感受。

  7.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练笔的开始。我的作业布置是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个游览胜地,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溜……。

  8.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本课的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鸟的天堂树大而茂盛静态美

  鸟多而快乐动态美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含义:“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教师: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二、精读课文

  1、学*静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傍晚时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却只看见一株大榕树。

  ⑴朗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作者见到榕树后发出的'赞叹,说说自己的体会。

  ⑵细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感情朗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⑶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①含义理解。

  ②朗读指导。

  ⑷感情朗读7~8自然段。

  ⑸小结:

  这真是一株美丽的南国的树,美在它的硕大无比,美在它的生机勃勃,更美在它的独木成林。

  板书:

  独木成林

  2、学*动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在早晨,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小组合作学*:

  ①以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12~13自然段。

  ②合作完成填空,看谁填得多、填得好。

  这里的鸟真()啊!

  ⑵集体交流。

  ⑶默读这部分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番景象的句子。

  (中心句)

  ⑷边看边想、边听边想:

  ①看(挂图),那鸟影绚丽多姿,让人的眼睛应接不暇。

  ②听(音乐),那鸟声清脆婉转,此起彼伏。

  ⑸小结:

  这真是一幅众鸟欢跃图,鸟儿是多么的自由自在,与自然是那么的相亲相爱。

  板书:

  众鸟欢跃

  三、领悟方法

  过渡: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两种景色,感受了两种形态的美。

  1、你更喜欢哪种美,为什么?

  2、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情感

  过渡:当小船向着乡村划去的时候,作者感到了一点儿留恋,昨天是他的眼睛骗了他,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你是怎么理解作者这最后的感受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诗歌、歌曲、绘画等。)

  五、总结全文

  过渡:让那鸟的天堂所显露出来的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六、作业设计

  为“鸟的天堂”制作宣传计划。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独木成林

  图

  众鸟欢跃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7

  今天我所说的是《鸟的天堂》一课。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本课分两课时讲完,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采用传统的四说法。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处于核心地位。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境。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基础,掌握了多种学*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想抽象思维转变,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编者意图,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本文文字优美,为了让学生读出美感,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句子。

  二、教学方法

  到此为止我的教材分析学完了,下面我来说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不拘一格,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的`训练重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本组教材以“自然景观”为专题编写,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因此我选择了情景教学法,对比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三、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结合本课写作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一、初读课文,走进鸟的天堂。二、再读感悟,想象群鸟纷分。3、品词析句,体会作者感情。在每个教学环节我都会设计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一个环节的问题是这样的:同学们,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找出文中的有关段落读一读。本教学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五第七第八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生交流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之后,我播放了一组画面,让学生再次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同时告诉孩子们这棵榕。已经有五百多年的树龄了。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十八亩左右的河面。*看,犹如一座森林,远看,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多媒体的应用不仅体现了情景教学法,而且为学生对课文的再次的阅读、想象、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一个教学环节大约需要十五分钟。

  接着我会以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的学*,问题是这样的:作者第一次走进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不禁有些失望。可当他第二次走进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第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的动态描写,体会众鸟纷飞,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热闹场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孩子们与小伙伴一起边找、边读、边品悟。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阅读了文本,而且在阅读交流中深入理解了鸟儿的形、色、声、姿。在小组合作学*的时候我会下去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在多数学生找出来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合作学*的成果。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此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也很好的突出了本课时的训练重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我会设计一个按原文填空的练*题,使学生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本环节的教学顺利的话,大约需要十五分钟。第三个环节我会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相机指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中心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思考并交流,鸟的天堂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加引号的“鸟的天堂”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看到鸟儿们的自由幸福,真的像在天堂生活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的的确确的鸟的天堂。同时使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到此为止,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已基本完成。但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运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分层次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题: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广告,图文并茂的向他人介绍鸟的天堂。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我力求达到以上要求,既体现了内容美,又体想了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附板书:

  鸟的天堂

  榕树:枝干根叶(静态)

  鸟儿:形色声姿(动态)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当然,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境是无法预设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生成的精彩。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去发展,不断去创新,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课堂出现。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8

  教材简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该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课文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的教学,不仅对后面两篇课文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能使学生通过教材这个范例,积累语言,学*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新课标精神,我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扩大阅读面为指导思想,确定教学目标。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

  感悟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表达方法。

  难点:

  1、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意思。

  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1、创设情境法:将多媒体课件恰当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之中以后,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音效性可将学生所欣赏到的课文各部分的文字信息多元化,在此环境中,为学生更加有效地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2、角色竞赛法: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让学生分成树和鸟的角色,采用学生分角色竞赛,在疑问导读中,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3、自主探索联系实际法:根据我校*时所立的课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我积极将研究的成果用于实践中,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中自主体验、学文后积极合作,根据不同的情节大胆设计解说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达到语文就在身边,身边就有语文的目的。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笔名巴金。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后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季月刊》主编,《烽火》杂志创始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副**及第、四、五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市文联**……

  教材说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1933年5、6月间南游广东时写的作品,后收入他的散文集《旅途随笔》中,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

  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另一处是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鸟的天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线索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叶圣陶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是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我采用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1、引导质疑,提示题意: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理线索。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自主学*,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改变,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份(扩展3)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菁选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

  教材简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该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课文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的教学,不仅对后面两篇课文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能使学生通过教材这个范例,积累语言,学*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新课标精神,我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扩大阅读面为指导思想,确定教学目标。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

  感悟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表达方法。

  难点:

  1、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意思。

  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1、创设情境法:将多媒体课件恰当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之中以后,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音效性可将学生所欣赏到的课文各部分的文字信息多元化,在此环境中,为学生更加有效地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2、角色竞赛法: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让学生分成树和鸟的角色,采用学生分角色竞赛,在疑问导读中,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3、自主探索联系实际法:根据我校*时所立的课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我积极将研究的成果用于实践中,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中自主体验、学文后积极合作,根据不同的情节大胆设计解说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达到语文就在身边,身边就有语文的目的。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笔名巴金。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后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季月刊》主编,《烽火》杂志创始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副**及第、四、五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市文联**……

  教材说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1933年5、6月间南游广东时写的作品,后收入他的散文集《旅途随笔》中,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

  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另一处是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鸟的天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线索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叶圣陶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是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我采用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1、引导质疑,提示题意: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理线索。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自主学*,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改变,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国》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闻名作家巴金老师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国时所见到的差别情形,详细形容了薄暮大榕树独特的静态美,以及第二天清晨群鸟飞鸣的动态美,体现了大榕树茂盛的生命力与“鸟的天国”的名不虚传。在作者的笔下,清静的河面,满盈生机盼望的大榕树,生动可爱的鸟儿,迷恋其间的人,调和相融。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征象的热爱和称赞。

  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在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树奇特的静态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本课计划三课时完成,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第二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作者第一次看到的茂盛大榕树的情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在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并利用朗读、交流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爱扩大自然,爱护鸟类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材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鼓励学生在学*课文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是理解“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说教法和学法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指导学生掌握学*方法,朗读的过程中思考、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可以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章的语言生动、准确,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字,一个“堆”字,我们读了就很容易想象出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

  ①课堂上学生的质疑: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

  ②巴金爷爷用词用句优美、准确,笔下描绘的大榕树更是栩栩如生,充满勃勃生机,作者虽然看不到鸟,但通过描写榕树的“大”、“茂盛”早已悄悄地把无限生机,暗藏着成千上万的鸟都渗透在文字的描写中。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子,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朗读、勾画、体会,理解语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指导学生抓住这句话进行理解,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体会,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理解了榕树有哪些特点?学生在朗读、体会后很快地理解“簇”“堆”的用法,感受到大榕树的“茂盛”,“那是一株大树,树的枝干不可计数。”可以感受到树的“大”。

  2、学*写作方法。

  本课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描写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在教学大榕树部分时,指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后,总结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①按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榕树的?②作者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指出作者按从远到*、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然后在学词学句的过程中感悟句子和写作方法,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好在哪里。最后在教学过程的尾声,我设计让学生仿照巴金爷爷的写作方法,运用静态的描写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去写。

  三、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这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学生读时*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总结

  在这堂课结束的时间,让学生谈本身的劳绩,谈自己课上运用的学*要领,让学生领会到每一节课,都应是自己生命里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在每个点上、都应该有劳绩,并能带着疑问和要领走出讲堂,走向生活。这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本质。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组课文中的首篇精读课文。著名作家巴金以生花的妙笔记叙了他和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里群鸟欢闹名不虚传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质朴,动静结合,美不胜收,观察有序,笔法细腻,易读易记,情感真挚,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本文位居第六组课文之首。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与旧版教材有别,现训练重点是要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2、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第七组课文的学*又得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这一训练项目为理解凭借与基础,是第六组新阅读学法要求的再次应用。学好此文是日后学*其他同类型课文的凭借与基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为此,该文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要练兵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及编排意图,从本地区学生的实际出发,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确定如下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①学会3个生字:巢、梢、暇。

  ②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③理解重点句:

  Α、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С、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能力训练目标。

  ①熟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会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④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德育渗透目标。

  感受美景,培养保护环境,护我绿色家园的环保意识,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与熏陶。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真正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详见“知识教学目标③”。

  (四)教时安排

  鉴于本文是本组课文的重要“练兵场”,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不到扎实、领悟缓慢等情况,为了切实做到学练结合,我给学生以充裕的学*时间,确定用3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①先读“导读”,明确目标。②紧扣“鸟的天堂”做有序展开。

  第二课时: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精读细品“大榕树”和“众鸟纷飞”,领悟表达方法,读写结合。

  第三课时:加深理解,探究意义;综合实践,炼就能力。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均为山区的少数民族农家子弟。学生的课外资料较为缺乏,但他们都有向学之心。听、读的能力稍好,说与写能力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其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较为低下。对课文的领悟过程较为缓慢,课堂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懂得分清文章的主次。学*过《海上日出》等多篇描写大自然景色的文章。

  三、说教学方法

  “教”最终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在于相机诱导,不在于全盘授予。对于语美意胜的此文教学,不但要求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最为重要的还要学*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方法又必须以充分感知理解为根基,结合*时学生怕作文的实际,我注意做到实施“立体的语文知识循环复顾”教学,做到知新要复旧,知识教学循环复顾;作文训练要在*时教学中分散随机进行,形成合理梯度,循序渐进,根据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及时复*防止遗忘规律,遵循读写结合原则,我采取“弄明整体要求——明确题解探中心——中间突破各开花——随时知新复旧——综合实践炼能力”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本文语言浅显,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但由于学生年纪还小,所知有限,类比推理与归纳综合能力还不够好,领悟表达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同步,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要由过去旧式的“吸收---储存---再现”转向走“探索---转化---创造”的'学*新路子。为此,我指导学生用“明确目标要求——整体感知理线索——次要内容以读轻带过,重点部分精读细品多思——图文结合多想象——随时知新复旧——综合实践炼能力”的方法来学*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有序、紧凑、合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所作的教学程序,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先读本组课文“导读”,开宗明义交待教学目标。

  心理学实验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设计步骤一,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学*才能有的放矢。

  (二)、紧扣“鸟的天堂”做有序展开。

  “鸟的天堂”是本文的环绕中心。由于本组教学重在于从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法。为了达到目的,势必要紧扣“鸟的天堂”这一中心作“大文章”。

  1、审题设疑,揭示题意。

  设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充分质疑,估计大部分学生会提到:①“天堂”指什么?②“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③“鸟的天堂”里有什么?是不是有很多鸟?等等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让学生质疑“题眼”,可以形成“阅读期待”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自主、探究精神。

  2、明确题义,简介“鸟的天堂”。

  3、整体感知理线索。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此,我设置了如下思考题:①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么?③小组讨论,划出作者每次去“鸟的天堂”时的感受的语句。这些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尽量辅导后进生。设置自学要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其读通课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4、依据设问,中间突破,理清脉络。

  引导学生抓住设问答案中的“第一次、第二次”及“第二天、这一次”等字眼,从层次明显的中间部分突破,划分段落,理清脉络。

  5、自学生字词,指导正确读写词语。

  6、以读代讲轻带教学第一段,只要求理解大意,了解游玩的时间、心情等即可。因为学生在对“九义”第八册教科书第五组教材的学*过程中,已懂得“分清文章的主次”,在此处教学就让学生复顾旧识加以应用,以求实现“立体式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益。

  7、达标测评:选词填空。

  静寂安静沉寂喧闹

  ①乡村的午夜是多么的()啊!②同学们正在教室里()地学*。

  ③小艇渐渐远去,水面上渐渐()下来,只见月亮的影子映在水中。

  ④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起来。

  (三)、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细品“榕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为了达到让学生多读多感悟的目的,又要避免形式单一的纯朗读活动,我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多种读法来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①重点读此段课文,小组读。②品词细读“簇”。“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的“簇”先后换用“片”、“束”来读一读。③比较读第六自然段。我说“许多株”,朋友一说“只有一株”,朋友二说“是两株”。④表演读“逼*”。让一名学生当“榕树”,静立于讲台一侧。另一名学生当“小船”。其余学生读“我们的船渐渐逼*大榕树了”,“小船”(学生2)慢慢靠*“大榕树”(学生1)。⑤学生画船移动图读“我们的船渐渐逼*大榕树了”,以弄清作者观察基点的变化过程。⑥图文结合读,观察课文插图1(大榕树),精读细品“知识教学目标③”中的A句。⑦结合山区学生生活实际读“知识教学目标③”中的B句。引导学生结合*时多见绿叶和在阳光照射下绿叶上的水珠明亮晶莹的情景来理解该句子意思。

  2、在多种形式读中,逐步完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的观察方法,引导山乡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所见例一简明提纲

  ——椰子树。

  (四)、精读“众鸟纷飞”场面,领悟表达方法。

  1、小组读“众鸟纷飞”段落。

  2、借助插图2,略说大意。

  3、讨论释词“应接不暇”(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演)。

  4、指导学生体会“众鸟纷飞”景象,指名分句子以每人读一句话接连不断地读的形式读第12、13自然段,以显示纷飞,热闹的场面气氛,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创设一定的情景气氛。

  5、按原文填空,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6、逐步完善板书,同时循环复顾“九义”教材第九册第八课《十里长街送**》中“迎灵车”部分,说一说文章如何突出“人海”中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老奶奶(老人)、青年夫妇(青年)、红领巾(小孩)。并与本文中总写“众鸟纷飞”场面与特描“画眉鸟飞”互相结合的表达方法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表达方法,形成记忆网络。

  尝试练*:依照本文写法,用几句话写出“课间十分钟”时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欢快热闹的场面,要求一定要用上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五)、紧扣最后一句话,体会五处“鸟的天堂”的作用与含义,趁势归纳中心。

  (六)、品读板书,整体领会。

  (七)、朗读全文,加深巩固。

  (八)、主动探究,不忘“环保”。在大力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重读本文意义犹大。在学*本课前,我让学生先重新读第九册教材第28课《大瀑布的葬礼》和本学期教材第9课《只有一个地球》两篇课文,给新课教学铺垫更广阔的空间。在新课教学时我让学生以“自愿组合、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

  引导学生根据“河、树、鸟、人”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研读课文,以“自愿组合、小组合作”方式来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句,并适当合理展开想象,自由地说自由地议,再选出小组代表进行辩论,探究四者间的生态循环关系与作者“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的由来。在学生充分地议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整理,最后用投影出示四者关系,让学生加以对照。

  的确是“鸟的天堂”鸟多(栖息、做巢)

  不

  提树好许

  供长去捉

  肥更处鸟

  料好

  坏人(保护意识强)

  破

  不

  滋润

  河榕树(大、茂盛、枝繁叶茂)

  (九)、综合实践,炼就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篇课文后面附有一个“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的选作题,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练笔。早在学生就读五年级第一学期时,就已经进行过“小小导游员”口语交际训练。对此实践活动,可在课前让学生“自愿组合、小组合作”搭配成“旅游团”加“导游”的形式,充分利用“小组”群体力量广泛搜集材料,试学写解说词。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导游”活动,评选优秀导游,以激发学生兴趣,炼好学生能力。

  (十)、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扩写本课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作训练项目。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将有利于教学和复*巩固。为了突出本文的文章结构思路,顺着课堂教学认识过程,感受本文的构思美、自然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和领悟本文的篇章写作手法,我采用顺序系统构框板书的方法。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它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茫、桨、律”等生字,会写“灿、烂、竿”等生字,掌握“灿烂、陆续、白茫茫、应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描写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4.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所闻。

  难点: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本课的教学将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展开,希望能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他们学*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的一点。每个班级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四年级学生是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期的特点,我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将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鸟的天堂,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其中,我将播放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的图片,以此达到让学生深入文本的目的,突出教学重点。

  2.合作讨论法: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班级授课教学中,千万别让学生闲着。”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其中文中的难点,我将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课堂主人公的权利,自主进行合作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注重他们的独特体验。

  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合、合作、探究地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自**,引导学生“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通过自己的劳动,有所感悟发现,并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答案,我并不用一个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引导鼓励那些不能主动表达自己看法的学生。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分五个步骤完成我的教学:

  第一部分,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巴金爷爷吗?他有哪些作品呢?”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采取开门见山的谈话导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和认识,增长文学知识,同时引出本文课题《鸟的天堂》。审题设疑,揭示题意。

  设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充分质疑,估计大部分学生会提到:①“天堂”指什么?②“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③“鸟的天堂”里有什么?是不是有很多鸟?等等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让学生质疑“题眼”,可以形成“阅读期待”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自主、探究精神。

  2、明确题义,简介“鸟的天堂”。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整体感知理线索。我将引领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此,我设置了如下思考题:①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么?③小组讨论,划出作者每次去“鸟的天堂”时的感受的语句。这些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尽量辅导后进生。设置自学要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其读通课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接着过渡到第三部分。我会这样过渡:“课文中的字词过关了,鸟的天堂到底是怎么样的,你已经有印象了吗?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了!”由此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便于学生再次走进课文。

  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感悟想像。

  “作者和他的朋友们吃了晚饭,走到河边,跳上小船,都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吧!”同时,我将抛出一个大问题,作者和朋友们几次到达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都是一样的吗?”让学生带有目的地去读文本。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活结,我将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走进鸟的天堂,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首先,在学生充分想象这株榕树的模样以后,我将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一株榕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株榕树的特点,再结合文本,出示描写榕树的段落,让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优美。让学生一读再读,说说自己的体味与感悟,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及时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株榕树被称作是鸟的天堂,可是作者看到了几只鸟?”我将用这样的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自然段,他们会发现,静寂的榕树上没有一只鸟的影子,设下一个悬念:“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呢?是真的没有鸟,还是作者他们没有发现呢?”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我尽量让学生自主体会,自然过渡到鸟的天堂的段落。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他们发现并不是没有鸟相反却有成千上万的鸟以后,就会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这时,我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充分阅读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以后,说说自己在想象中所看到的。周一贯先生曾说:“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课件,学生在假设想象中创设情景,自我感悟与体会的重要性。在学生充分深入文本后,我将出示课件:真正的鸟的天堂都是鸟的场景,达到思维的升华,突出重点。

  精读“众鸟纷飞”场面,领悟表达方法。

  1、小组读“众鸟纷飞”段落。

  2、借助插图2,略说大意。

  3、讨论释词“应接不暇”(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演)。

  4、指导学生体会“众鸟纷飞”景象,指名分句子以每人读一句话接连不断地读的形式读第12、13自然段,以显示纷飞,热闹的场面气氛,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创设一定的情景气氛。

  5、按原文填空,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五次,为什么有时带有引号有时没有呢?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用课件出示文中含有“鸟的天堂”的语句,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再让各小组汇报讨论情况,给予评价,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最后,总结归纳课文,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篇课文后面附有一个“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的选作题,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练笔。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可以体现主要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内容掌握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突出本文的文章结构思路,顺着课堂教学认识过程,感受本文的构思美、自然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和领悟本文的篇章写作手法,我采用

  板书:

  第一次榕树大美(静态)

  鸟的天堂第二次鸟多欢(动态)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

  能力目标: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提高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进行适度的词句训练。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主脉络,正确理解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正确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掌握字词,了解“鸟的天堂”,讲读课文第一大段。

  第三课时:梳理总结,巩固强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片段,做相关作业。

  四、教学结构

  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五、教学过程

  1、延伸上文,拓展下文(导入)

  师:上一堂课,我们随着文学大师巴金的笔结识了一位奇特的朋友,谁能亲切地叫出它的名字?

  生:榕树。

  (设想:估计在*翘舌音上会出错误,教师当及时纠正。)

  师:够亲切。那么大家能不能一起热情地称呼它呢?

  生:榕树。

  师:是一棵榕树(板书:榕树)。有你们这么一群热心的朋友,估计榕树心里都乐开了花。那么你们中间有谁能自告奋勇地把榕树的奇特之处介绍给在座的老师呢?

  生:独木成林。

  (设想:尽量使课堂刚开始气氛能活泼一点,为整堂课定下一个基调。)

  师:是的,独木成林的榕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我们也知道就是这么一棵树筑就了一个鸟儿生活的乐园,也即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昨天我们已经远远地欣赏了它那婀娜多姿的体态,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和巴金一起划船去细细地观察“鸟的天堂”究竟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学*7——14自然段,思考问题: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设想:联系旧知,*得新知)

  学生畅所欲言,师总结。出示: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指名读,齐声读)

  (设想:此处不宜于深究细品,毕竟还没深入课堂文本的内核,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有感可发,到那时,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领悟作者的感情了。)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诸如:(1)为什么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2)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一个要加引号?后一个不加?

  (3)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师顺延学生的思路,学生之间相互解决疑问,然后把问题引入到“鸟的天堂”一问上来。

  (设想:在此教师应做到引导和暗示。)

  师:“鸟的天堂”是那株有着500多岁的大榕树,作者第一次经过时有什么感受?

  出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扬)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设想:在此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较多,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再作归纳。)

  师:它美在哪,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写榕树的有关句段。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记住它,待会交流。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让我们交流一下,你自己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句和内容。

  生说,师板书。(穿插朗读来深入感受榕树的美)

  (设想: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评价,同时要讲究评价方式的转化。)

  师:接下来有不懂的地方作交流。(讲读课文写榕树的部分)

  结合学*提示区分“作者的见闻与联想”,相比比较有联想和没联想的感觉。

  学生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都领略到作者把榕树写得很美,那你们知道在作者眼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吗?

  引进巴金的话: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梦境般的美丽。

  请女生再读该段,深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联系咱们以前所学过的宗璞的《绿》来找找答案

  引进宗璞的话: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花港观鱼,我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而眼前的荷叶,那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和杨柳是一样的。

  师:这样写更衬托出了榕树茁壮的生命力,那么我们就请咱们班的男生把该段读得更美一点,更生机勃勃一些。

  (设想:层层深入,剖析内核)

  师:结识了这么一位充满活力的朋友,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自由说。

  师:对了,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异常地兴奋(板书:兴奋)兴奋过后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再引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着。

  师:这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说。

  (设想:在这一环节中在两个问题出现的次序上估计会有所不一,但总体而言,不影响教学,但教师应该随机应变。)

  师:对了,在这么美丽的天堂里却没有一只飞鸟,感觉有一些遗憾,凸现了作者失望、迷惑的心情。(板书:失望、迷惑)在作者眼里他感觉“鸟的天堂”是徒有虚名、虚名在外的。(估计作者一晚没睡好)(板书:徒有虚名)

  师:当我从朋友的家乡回来的路上,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这一次他又有一些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由说。

  师:为什么作者的感受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二次作者经过鸟的天堂的段落,从中找找答案。

  在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指名读。

  师生交流。板书:到处鸟声、到处鸟影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词句训练: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而--------,时而--------,时而--------。

  师:一到冬天,云南昆明就会有许多海鸥飞来,飞起来时就像拉起一张巨大的白色的网,场面甚为壮观。而这些鸟各种颜色都有,那飞起来就像拉起了一张彩色的巨网。从这段话中,你觉得鸟儿生活在这里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畅谈。

  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扬、名副其实)

  师:那为什么两次所见到的情景会如此不一样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第一次: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第二次: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一切都显得非常光明。(时间不同)

  “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岛上的榕树长期栖息着数万只的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古榕树、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

  师:那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

  出示: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师总结:是的,当地的人们一直用“爱树护鸟,爱护自己,爱护子孙”的祖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用各种方式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使这个自然奇观完好无损地延续至今。这里的人、树和鸟互相尊重,成就了鸟的天堂,这里是鸟儿生活的诗意的天堂,树和鸟一动一静相结合,谱写了一首自然与生命的赞歌!在现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现在我们借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堂课: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设想:结合环保教育)

  六、拓展练*

  (1)招聘导游,然后为“鸟的天堂”写一段简短的解说词。

  (2)小画眉在唱什么?(写一段文字、小诗、顺口溜……)

  七、板书设计

  美丽的南国的树{(兴奋)扬

  第一次{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失望)抑

  鸟的天堂{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第二次“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留恋、赞美)扬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6

  今天我所说的是《鸟的天堂》一课。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本课分两课时讲完,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采用传统的四说法。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处于核心地位。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境。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基础,掌握了多种学*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想抽象思维转变,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编者意图,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本文文字优美,为了让学生读出美感,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句子。

  二、教学方法

  到此为止我的教材分析学完了,下面我来说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不拘一格,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的训练重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本组教材以“自然景观”为专题编写,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因此我选择了情景教学法,对比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三、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结合本课写作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一、初读课文,走进鸟的天堂。二、再读感悟,想象群鸟纷分。3、品词析句,体会作者感情。在每个教学环节我都会设计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一个环节的问题是这样的:同学们,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找出文中的有关段落读一读。本教学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五第七第八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生交流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之后,我播放了一组画面,让学生再次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同时告诉孩子们这棵榕。已经有五百多年的树龄了。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十八亩左右的河面。*看,犹如一座森林,远看,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多媒体的应用不仅体现了情景教学法,而且为学生对课文的再次的阅读、想象、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一个教学环节大约需要十五分钟。

  接着我会以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的学*,问题是这样的:作者第一次走进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不禁有些失望。可当他第二次走进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第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的动态描写,体会众鸟纷飞,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热闹场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孩子们与小伙伴一起边找、边读、边品悟。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阅读了文本,而且在阅读交流中深入理解了鸟儿的形、色、声、姿。在小组合作学*的时候我会下去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在多数学生找出来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合作学*的成果。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此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也很好的突出了本课时的训练重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我会设计一个按原文填空的练*题,使学生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本环节的教学顺利的话,大约需要十五分钟。第三个环节我会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相机指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中心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思考并交流,鸟的天堂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加引号的“鸟的天堂”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看到鸟儿们的自由幸福,真的像在天堂生活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的的确确的鸟的天堂。同时使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到此为止,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已基本完成。但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运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分层次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题: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广告,图文并茂的向他人介绍鸟的天堂。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我力求达到以上要求,既体现了内容美,又体想了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附板书:

  鸟的天堂

  榕树:枝干根叶(静态)

  鸟儿:形色声姿(动态)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当然,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境是无法预设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生成的精彩。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去发展,不断去创新,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课堂出现。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鸟的天堂》是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象,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目标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单元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对大榕树和群鸟欢闹情景的'描写。

  (2)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领悟作用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作用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难点是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出大榕树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他们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且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并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体现精读课文的特点,我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激发演算珠学*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提示课题。

  (二)了解大榕树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

  1、初读课文后填空:我们知道作者两次来到,第一次到了。

  2、自由读描写大榕树的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大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出大榕树的特点。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说明这些特点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三)了解鸟的特点,朗读课文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鸟,这儿的鸟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这部分,同时看多媒体,边看边总结板书。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字深层次的情感。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五)板书设计树鸟的。天堂茂盛、大、绿、生命力强(静态)色鸟声(动态)动五、教学反思从整体上看,这节课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的愿望比较强烈,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尤其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透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但也有不足,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不透,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努力。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鸟的天堂》。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作具体的阐述,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首篇精读课文。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

  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2、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本文的学*为日后学*其他同类型课文奠定了基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因此,该文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要练兵场”。本节课我将教材的课后2题试当一名导游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在教学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及编排意图,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2、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

  3、感受文中描写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策略:

  二、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并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方式,正确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勇于探索。使学生的自主学*性得到提高和发展”。课标强调了要以学生学*为主,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中来,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我设计以下教学方法:

  1、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中我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多样化阅读,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谈感受,在读中自悟,悟中品读。

  2、情境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读文思画。教学中创设激发兴趣的情境:生动语言描绘、画面再现、声音播放等

  3、启发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本班学生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较低。对课文的领悟过程较为缓慢,因此课堂教学多启发,促进学生思考、想象。

  三、说学法

  本文语言浅显,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因此采用以下学法:

  1、合作学*:合作学*是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学*方式,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效率,也渗透了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的教育。

  2、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作者寓情于景,适合用诵读法领悟其情感。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字词,理清思路,划分部分。这里说第二课时教学,本课时设有复*回顾、设境激趣、品读自悟、锻炼语言,情感升华和练*测评几个环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回顾

  1、听写词语,这一环节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听、记、写能力,既检测了第一课时的知识目标,也有意通过词语回忆起文中相应的语句,段落,场景等。

  2、解说图片,播放大榕树和众鸟纷飞图片,同时我和学生一起解说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景物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主要景物是许多鸟。这一环节可等同于复述课文,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重点部分的印象。

  (二)设境激趣、明确目标

  1、创设乘船去游览鸟的天堂的情境,两条船一条在黄昏第一次去欣赏到大榕树的`奇异,另一条船在早晨第二次去欣赏到众鸟的热闹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坐哪条船,并说说作者去后的赞叹:“昨天,鸟的天堂”。这样的情境导入激起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孩子的天性活泼,爱笑,爱玩,喜欢新奇的,这样的设计体现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为下一环节分部分学*课文打下基础。

  2、男女生分读学*目标

  明确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动机,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长期坚持朗读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两个环节共需要用时5分

  (三)、品读自悟多元解读

  在这一环节主要突破重难点,因此用时较长需要20分

  1、独学自悟,合作探究

  首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学*导航”和提示自学所选学*模块,不太理解的地方在书中或导学案上做好标记。我会到学生中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独学感悟,能提高自学和分析能力,独立自主的学*,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中主体地位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最基本的学*形式。

  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独学中的不解和疑问,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思想与智慧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多元化解读教材,使自己的体会更加丰富深刻。我也会走进小组与学生一起探讨、感悟、质疑。

  2、展示交流,个性解读

  这部分是在上一步独学自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先由一个小组来汇报游览“鸟的天堂”后的收获,根据导学案第一个学*模块展示问题:

  (1)这棵大榕树到底有多大?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这棵大榕树的?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读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重点体会“那翠绿,颤动”在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我会提出质疑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激起讨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多元的,也许是风吹的或是。学生再次朗读句段,全班进行评读,我也会范读个别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榕树的赞美并整理出榕树的特点:大和茂盛。我适时板书,并用课件展示榕树图片,感受“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导学*导学案中知识链接部分的静态描写。在小组展示结束,我会引出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后的感受:“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样能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为结尾句的理解铺好路。

  接下来由下一小组展示第二模块的问题:

  (2)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与第一次所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出描写鸟的句子,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播放群鸟齐飞的情景,通过视觉感受更容易理解“应接不暇”。根据“学*导航”组员交流感受,其他组补充,议读等,带上作者的心情读12—13段,总结出鸟的特点:热闹、多。我依据学生所说进行板书。之后我提出问题:相对榕树的静态描写方法,鸟这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在静态学*的基础上,通过启发,让学生举一反三学*动态描写。

  学生两部分内容学完,我再次发出作者的赞叹:“昨天,鸟的天堂”理解两个天堂的意思。这与课前相呼应,让学生在设疑中走进课文去探究,在解疑中走出课文。

  展示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中有乐趣,有主动性。通过展示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预*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学*的主动性。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展示方式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并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突出本课重点。

  (四)、活用文本锻炼语言

  我设置了为“小小导游”活动,介绍“鸟的天堂”。先在小组内说,在依照课件图片进行解说。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重视说话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五)、完善板书情感升华

  这一环节通过板书总结课文升华情感,需用时5分

  学生根据板书交流: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我根据学生所答,用绘画完善板书,体现人、河、树、鸟的和谐,此时我和学生们一起伸出手为保护环境和动物加油,并播放鸟的鸣叫声。这样的课堂总结让学生热情高涨,让学生充满力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去保护生态环境。板书存在于每节课中,板书对语文教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把这种无声的语言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是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又一种方式。

  结束时情境再现,让学生下船,并回头看看课件播放的“鸟的天堂”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不舍和留恋,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六)、练*测评

  练*测评我设计三道*题,由于需要写、说、交流,因此这一环节大约需要用时10分。题型设计如下:

  1、火眼金睛我会辨。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熟记生字词。此题由一小组在围板上展示其他学生写在导学案上,然后我和组长检查。

  2、按要求写句子。针对中下等学生,改写陈述句、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口头造句,既锻炼学生灵活的反应能力,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道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汇报,交流,互评。

  3、课堂小练笔。写一个热闹场面或景物描写,此题针对优生,挖掘他们的潜能,符合本课教学目标学*景物描写、静态、动态描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此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我将练*题设计成阶梯性,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尊重了各个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学的不断进步。

  五、板书设计

  25、鸟的天堂

  静态动态

  茂盛热闹

  大多

  树鸟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9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的课题是《鸟的天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我对本课教学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大特色。文章的第一部分以写静态为主,重点描绘了大榕树树大,干多,枝繁,叶茂的特点;第二部分则以写动态为主,展现了一幅百鸟齐鸣、万鸟纷飞的热闹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是这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热闹情景。

  2、能力目标: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确定这样的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的同时,在实践学*中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知识的传授。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确定这样的重点,既符合教材的特点,又突出单元训练的重点,既让学生了解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情景,又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助于学生作文水*的提高。

  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确定这样的难点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情况而制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准确生动地运用词语。

  二、说学情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四年级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在心理方面,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主体向主动的学*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育学中提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讲授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内容理解中,以读促讲,重品味和感悟;在难点问题解决中,采用讨论探究法。如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理解。

  确定这样的教法和学法,目的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1):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你们见过这样的大榕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感受这里的美。

  通过模像直观向学生展现大榕树,从而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1、学*“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部分

  (1)读一读、想一想

  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这课榕树的?“大榕树”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哪些句子里,找出来读一读。

  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看到这样一棵大榕树,你会产生哪些想法?

  提问由浅到深,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2)指导朗读。目的是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2、学*“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部分

  情境(2):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1)齐读感悟,主要是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主要是让他们体会“群鸟纷飞”热闹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再读讨论、思考:

  作者这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与第一次所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作者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比较作者对“大榕树”和“群鸟纷飞”的'描写,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区别

  鸟儿为什么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大榕树上的鸟儿为什么又那么多?引发学生对这种现象原因分析。

  (3)拓展想象

  假如你是“画眉鸟”你会说些什么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4)再读课文,在欣赏课文的过程中,领会作者对这一情景的描写。目的:通过读体会作者的欣喜,读出鸟的活泼可爱,读出鸟的多。

  (5)感情朗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课堂练*:为什么这棵榕树长得这么大、美,鸟儿生活的这么快乐?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中心,同时受到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4、小结:学生归纳。目的是检测学生学*的效果,同时培养他们的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找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描写,要用到动态和静态描写的写作方法。

  目的是巩固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次榕树大美

  鸟的天堂(留恋、赞美)

  第二次鸟多欢

  这是我本节课的主体板书设计,本板书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积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辅助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梢、暇、恋。

  (2)学会本课几个新词:留恋、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会用“应接不暇”、“陆续”造句。

  (3)理解本课重点句:

  ①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大榕树,树干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③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学*按作者游览顺序理清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以及阅读、思维能力。

  2、思想教育目标。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二、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先写了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然后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象;接着写了作者和朋友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最后写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根据本册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时,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定如下重点和难点。

  三、说重点、难点

  1、说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作者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2、说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本文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能动性,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先整体感知,再从中心句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采用以读为主,先扶后放、质疑问难的方法,借助电教手段来理解课文内容,一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五、说学法

  在教学前,教给学生用“读、划、思、议”的方法认真预*。通过读,让学生有所思,再思考之后,划出中心句,议出文章的训练难点。

  在学*中,借助配乐朗读,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根据上述内容,本课安排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设疑、析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游览顺序。教授学*方法,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描写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第二、三题;第三课时,围绕重点内容,学*作者的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第四、五题。

  七、说教学过程

  1、整体导入,以读为主

  2、教学一开始,教师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及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1)课文题目中“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2)“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

  (3)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通过以上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可以通过自学。讨论以及作者生动逼真的语言描绘,结合课文插图,使学生从整体上领略本文景象的美妙之处。

  1、住重点,深入理解。

  在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之中,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景象之美。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

  (1)我们已经知道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了,那么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用书上的话说一说。

  (2)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绘“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的?

  提出上述问题,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本文中心句。此时教师用投影片打出中心句文字让学生齐读后,针对这句话质疑问难,从而引出学*全文。

  在学*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看到一只鸟时,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1)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看到了什么?

  (2)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

  在学*中,教师借助投影让学生理解“枝干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弄清“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体会榕树的茂盛。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充满活力,从而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在学*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之所以会有的这样的景象。是因为南方气候湿润,加上榕树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所以枝繁叶茂,每片叶子都充满生机。

  在学*这一部分时,引入作者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教学中设计下述问题:

  (1)你读懂了那些描写榕树的词或句?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2)这些词句都说明了什么?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出示图画投影片,让学生看榕树*景,再出示描写榕树的词句投影片,引导学生体会榕树之“大”,说明生长年代已久远。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并及时指导朗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静态描写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理解重点句子的(1)(2)和能力目标。

  八、结方法,放手自学

  在教师引导点拨学*了静态描写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学*方法,运用总接触学*方式、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同学间互相讨论、思考、议出疑难问题学*作者动态描写的一部分。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引导:

  (1)作者的感受怎么会发生变化?为生么两次看到的'景象不同?

  (2)和写榕树比较,作者写鸟采取了什么方法?

  (3)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通过上述问题让学生自学动态描写,体会众鸟纷飞,大小不一、颜色各一、动作千姿百态,有的飞,有的叫。有的拍翅膀,使人应接不暇的热闹场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中,教师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众鸟纷飞的录像,加深学生体会从静到动的壮观景象。学生课文之后,进行配乐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九、再读全文,迁移深化

  《鸟的天堂》是本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要真正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借以配乐朗读外,再自己从反复品读中体会,从电化教学的观看中对比,体会作者抓住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进行静态描写,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

  十、作业练*

  作业是对所学的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对学*效果的检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作业练*。

  1、完成思考练*第三、四题。

  2、写作片断练*:仔细观察,写一处景物注意静态的描写。

人教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含义:“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教师: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二、精读课文

  1、学*静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傍晚时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却只看见一株大榕树。

  ⑴朗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作者见到榕树后发出的赞叹,说说自己的体会。

  ⑵细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感情朗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⑶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①含义理解。

  ②朗读指导。

  ⑷感情朗读7~8自然段。

  ⑸小结:

  这真是一株美丽的南国的树,美在它的硕大无比,美在它的生机勃勃,更美在它的独木成林。

  板书:

  独木成林

  2、学*动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在早晨,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小组合作学*:

  ①以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12~13自然段。

  ②合作完成填空,看谁填得多、填得好。

  这里的鸟真()啊!

  ⑵集体交流。

  ⑶默读这部分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番景象的句子。

  (中心句)

  ⑷边看边想、边听边想:

  ①看(挂图),那鸟影绚丽多姿,让人的眼睛应接不暇。

  ②听(音乐),那鸟声清脆婉转,此起彼伏。

  ⑸小结:

  这真是一幅众鸟欢跃图,鸟儿是多么的自由自在,与自然是那么的.相亲相爱。

  板书:

  众鸟欢跃

  三、领悟方法

  过渡: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两种景色,感受了两种形态的美。

  1、你更喜欢哪种美,为什么?

  2、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情感

  过渡:当小船向着乡村划去的时候,作者感到了一点儿留恋,昨天是他的眼睛骗了他,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你是怎么理解作者这最后的感受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诗歌、歌曲、绘画等。)

  五、总结全文

  过渡:让那鸟的天堂所显露出来的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六、作业设计

  为“鸟的天堂”制作宣传计划。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独木成林

  图

  众鸟欢跃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份(扩展4)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阅读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目标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并运用资料的*惯和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及审美情趣。

  4、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阅读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目标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并运用的*惯和能力。

  教学难点: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阅读课文,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读熟课文,分清段落。熟读课文,懂得前后两次作者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不同。根据目标,收集资料。(资料目标:根据课文内容,搜集有关材料,准备一篇导游式的简短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展示河面变窄了。(6分钟)

  1、同学们,当你们坐在船上,和作者他们一样,最初看到大榕树的时候,产生了哪些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你是怎么体会作者的感受的?

  (注:引导学生比较“树叶真绿得可爱”与“树叶绿得真可爱”的异同,从而认识作者用词之准;引导学生深研“我说许多株榕树”的错因。)

  3、问:作者两次到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你更喜欢作者描写的哪一种景象呢?

  二、出示课件,展示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样子。(6分钟)

  1、同学们仔细观察大榕树枝干不可计数的状态,再读读课文,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的文字描写。

  (注:提示学生注意到这段文字的精练,和之所以精练的原因。)

  2、指名朗读第七自然段,自我评价。

  三、出示课件,展示大榕树树冠*景。(8分钟)

  1、同学们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说说你最欣赏作者哪些句子,为什么?

  2、根据你对大榕树树冠的的观察,你认为对这样的景象还可以作怎样拓展性描述?请说一说。请大家评一评。

  3、齐读。指名朗读第八自然段。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名再读。齐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4、读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出示课件,展示作者二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10分钟)

  1、分组学*:你认为哪些句子对景物描写最精彩?并结合画面谈一谈为什么?各学*小组交流见解。

  2、指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自我评价,说说我这样说的理由。

  五、出示课件,对比展示作者第一次和第二次看到的景象,为学生导游解说提供虚拟场景。(10分钟)

  1、组内练*: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收集的资料,集体为导游创作解说词。

  2、小组派代表上台导游。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初睹榕树比肩观察说出你的见解

  比肩表达

  枝干无数相互应和

  相互启发

  叶绿耀眼对照欣赏

  拓展表达

  鸟语鸟影对比细品

  交流看法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作者两次经过了“鸟的天堂”,两次见到了不同的情景。谁能具体地来说一说。

  学生答。

  (师板书:树 鸟)

  2、谁见过大树?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绘一下你见到过的大树。

  (高大的,参天的,几个人抱不过来的……)

  3、这样的大树,或者比这更大的树,你还想看吗?

  (播放课件,展示)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你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大树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大树的?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大树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2、学生读。

  3、交流:

  全身心地看,赞美地看,惊讶地看,疑惑地看……

  说理由时,就势读相关的语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作者是这样看大树的,那他又是怎样写大树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树的大?并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体会。

  2、学生品读。

  3、反馈:

  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并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1、请你再读读第二段:

  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把它划下来,反复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

  ⑴ 那么多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着重理解体悟“一簇”、“堆”、“另一簇”、“一点儿缝隙”把这棵大榕数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的景象写出来了。

  ⑵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颤动”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颤动”是怎样的动?

  (抖动的、发抖的。)

  写话练*:

  这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仿佛……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这是一棵已经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榕数,而此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榕数的___,而是它的___。

  师:是啊,榕树的叶子太绿了,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在微风的吹拂下,我们仿佛看到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小精灵在跳跃,是那么的充满活力,那么的生机勃勃。这是作者对大榕树显示出的那种勃勃生机的赞美,这是作者对大榕树显示出的旺盛生命力的高度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一句。

  3、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对这棵大榕树的感受。

  (板书:美丽奇特)

  五、拓展延伸,丰富语感

  1、朋友说,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栖息生活。真的如此吗?请你读读课文第三段,找到相关的句子,并能用这个句子说一说:

  啊!这的确是个“鸟的天堂”,你看: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对这棵大榕树的感受。

  (板书:群鸟欢闹)

  3、同学们,你想感受一下这群鸟欢闹的热闹景象吗?课件展示,音乐欣赏。

  4、配乐朗读。谁想跟着音乐来朗诵。

  5、课文学好了,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想对大榕树,对鸟的天堂,对鸟说些什么吗?有感而发,请你把想说的话写在这幅画的下面。

  六、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鸟的天堂》一课,领略了我们南国的奇异风光,欣赏了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感受了众鸟欢闹的景象。同学们,读书能使人聪明,读书能使人长见识。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2、通过理解课文,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2、通过理解课文,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教法】

  范读法、点拨法、动作演示法。

  【学法】

  朗读法、自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当巴金爷爷游览完鸟的天堂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总结。)

  二、分组学*,完成任务

  师:哪些自然段写了榕树美,哪些自然段写了鸟的多?

  (小组协商选择学*的内容。)

  1、出示各组学*目标:

  ⑴ 学*榕树美的部分。

  ⑵ 学*鸟多、快乐的部分。

  2、学*要求:

  ⑴ 默读课文:

  标画能体现榕树美的语句并在句子旁批注感受。

  ⑵ 把你标画的语句用心多读几遍,感悟榕树的美。

  ⑶ 组内交流标画的.语句,谈感悟。

  三、交流汇报,深谈感悟

  1、感悟榕树美的有关句子:

  ⑴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⑵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突出树的奇特。)

  ⑶ 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汇报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谈感悟。

  师小结:大榕树不仅美丽,生命力也是如此旺盛,因此巴金爷爷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感悟鸟的欢乐场面的有关句子:

  ⑴ 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师:仅仅两句话作者就抓住了鸟的叫声、形状、颜色等特点,突出了一个众鸟欢腾的场面。巴金爷爷刚到这儿就看到这样的场面了吗?

  (师生表演鸟儿一只只飞出的情景。)

  ⑵ 我们注意地看着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⑶ 一只画眉鸟飞出来那歌声真好听。师:画眉鸟会唱什么歌呢?

  (生汇报:歌唱环境美、生活幸福、人民爱护)

  师总结:是啊,榕树因为有了鸟儿显得更加年轻,鸟儿因为有了榕树显得更加快乐,这里的人们很懂得爱鸟、互鸟,他们说:亲亲小鸟,给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亲亲小鸟,给你一个自由呼吸休闲惬意的空间。于是一只小鸟飞来了,两只鸟儿飞来了,成千上万只鸟儿来到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后代,难怪巴金爷爷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四、思想渗透,激**感

  师:文章学到这儿,你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想说,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我们想说的话写出来吧!

  (展示学生的感悟)

  【课后反思】

  每节课后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找到差距,弥补不足。讲完《鸟的天堂》一课后,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真想用切身体会对我们的老师说:大胆地放开你的羁绊,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空间吧!

  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想省点力气,因为以往的课堂,我细致入微的讲解换来的总是学生的昏昏欲睡,这节课我就决定少讲,看看这帮孙猴子有多大的能耐。课上我让生分组学*课文内容,并出示学*目标,让生自己标画有关语句写出感悟。任务下达后,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默读,有的已经开始标画语句,我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但汇报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仅能抓住关键词谈体会,还能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使自己的感悟更具说服力,如生1说:从一簇簇这个词让我感到了榕树叶子的多,而树叶真绿得可爱拟人的手法,让我感觉到叶子的青翠欲滴,我很喜欢这绿色。生2说:我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感受到榕树叶子重重叠叠,枝繁叶茂的样子,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又使我感到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活力,好像无数的精灵在跳舞。多精彩的发言,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教学中的一个个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解决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精彩的发言来自于学生心灵与文本内容的碰撞,而这样的碰撞只有在无拘无束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松开羁绊,让我们的孩子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飞跃与遨游吧!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美、南国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二、讲读第二段。

  学生浏览第二段,理清观察顺序,分清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远看大榕树,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看大榕树(第5、第6自然段写远看,第7、第8自然段写*看)。

  学生自由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大、茂盛)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远看大榕树这么大,这么茂盛,那么*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读第7自然段?请你抓住重点词语来说一说。

  指名读第2句,区别两个“真”的意思。(真面目:真正、本来;真是:的确,确实)学生读句、体会作者情感。(自由读、指名读)

  师: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7请大家齐读第3句。

  师:(出示投影片、一边指示一边与学生共同叙述)大家请看,只见它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又长成新的枝干,因此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你们还能从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榕树很大?(卧)

  师:这个“卧”字展示了榕树姿态的庞大。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500年的古树,它村冠的遮盖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教室多么大,真是一株罕见的、庞大而又奇特的榕树啊!这段课文,作者主要抓住榕树枝干的奇丽多姿来介绍它的真面目。(板书:枝干)作者接着观赏的是榕树的叶子。(板书:叶子)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第1句,思考:这句写什么?

  学生自学第2、第3句,边默读边划出表现榕树茂盛的词语,并想想该怎么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学*体会。(教师教给汇报方法:先读句子,再找词语,最后谈理解。)

  (从“那么多”。“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中体会树叶多和密;从“翠绿”“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等词语体会大榕树充满活力的样子。)

  师:(出示投影片)这株榕树枝繁叶茂,简直是一种奇观。它那鲜嫩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明亮耀眼,生机勃勃,多么可爱的榕树呀!因此.作者在结尾处由衷地赞叹道:“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板书:喜爱)

  指导朗读。(体会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作者这次去鸟的天堂是在黄昏,鸟儿都归巢休息了,因此,他一只鸟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了这棵茂盛的榕树。他从枝、干、叶的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树大、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就叫作静态描写,这种静态描写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那么,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场面呢?请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听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看录像,听朗读。思考:作者看到什么场面?(群鸟齐飞的热闹场面)哪儿写出热闹场面?教师引读(鸟的叫声和影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形状呢——,颜色呢——)。

  师:为了突出鸟多,作者不仅写了鸟的叫声、影子,还写了形状、颜色和它们的活动情况,写得很具体。这些鸟在树上有哪几种活动呢?请用书上的词概括。(板书:叫、飞、扑)

  师:这里的鸟的确很多,据有关材料介绍,在这棵榕树上大约生活着10多万只鸟,光鹤类就多达七八万只。而在课文中。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也没有列举一个具体的数字,就使我们感到这里的鸟确实很多、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很深的。这是值得我们学*的。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应接不暇”。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投影片: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 ),有的( ),有的( )。

  要求学生:(1)按书上的内容齐说;(2)想象—下,这些鸟是怎样叫的、飞的、扑的,指名学生具体说一说它们当时的姿态或叫声。

  师:作者这次看到了这个热闹场面,于是他先写了群鸟的'活动,又具体地写了一只画眉鸟欢叫、雀跃的情景,写出了鸟叫、飞、扑的活动变化。上段是静态描写,这段就是:(师生齐说)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师:作者看到了茂盛的榕树,欢快的鸟,感受到了鸟的生活是很快乐的,而此时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讲读第四段。

  齐读,思考:作者的心情怎么样?(留恋)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留恋”。

  作者此时对大榕树不仅仅是“留恋”,还有什么感情?(板书:赞美)

  指名读最后一句。出示投影片: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在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没加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引号)

  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榕树枝繁叶茂,鸟能在上面筑巢;周围环境幽静,适合鸟生活和繁衍;树旁就是河,榕树因而长得茂盛。鸟也能戏水;农民保护鸟,鸟生活得无忧无虑)

  教师小结。

  宫爱萍《鸟的天堂》教学简评

  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准确、形象的词句描绘了大榕树干多、枝繁、叶茂的静态美,记述了树上百鸟齐鸣、纷飞的动态美,表达出他对“独木成景”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宫爱萍老师对课文“词句优美”和“动静结合”这两个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读讲重点词句,让学生悟道动情。

  当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脱离词句讲解思想内容;二是逐句分析,烦琐讲解。《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却不落常套,敢于舍掉一些次要的内容,着重读讲重点词句,使学生从中悟道动情。

  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出作者观察大榕树的顺序是“由远到*”,并找出“远看”和“*看”的段落。然后,就越过前面4个自然段,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描绘大榕树外貌的第5至第8自然段。这样一“舍”,就为重点词句的教学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在讲读第5至第7自然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并说说对大榕树的总印象。当学生说出“树大”这个总印象,并读出表明树大的一些词句之后,教师深入启发:“第一次看见”表明什么?“真面目”是什么样?“不可计数”形容树干有多少?“真是一棵大树”中的“真”字说明什么,表达什么?经过对这些词句的揣摩,学生认识到这棵大榕树确实是一棵罕见的大树,从而感受到了作者“惊讶”、“感叹”的心情。

  讲读第8自然段时,当学生自读课文、观察投影图画.知道这一段主要描写榕树“枝叶茂盛”之后,教师着力启发学生说出“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两句话的含义。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上述语句中认识到大榕树“枝叶茂盛”、“生命力强”这两个特点,从而感受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作者第二次游乌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宫老师首先让学生看录像,听朗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看到的景象。当学生说出“群鸟齐飞”一语后,教师采用“接力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齐读了“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有的扑翅膀”这段课文,并启发他们找到描写群鸟动作的词语“叫”“飞”和“扑”。随后,抓住“应接不暇”一词深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树上的鸟儿多;又抓住“一只画眉乌……那歌声真好听”这个句子,反复朗读,使学生体味出作者的愉悦之情。

  在讲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懂得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学生相继说出以下4个理由:(1)树大叶茂,鸟能筑巢;(2)环境幽静,适合孵卵;(3)紧挨大河,不愁食物;(4)农民爱鸟,无人伤害。这个

  相当全面的答案,表明学生已经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适当归纳和点拨,了解写作方法。

  教学大纲提出,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明理动情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指导学生“从读学写”这一点上,宫老师做得也很出色。

  当学生通过重点词句认识了大榕树“大”“绿”等特点之后,教师归纳说:“这一大段课文,作者从树干的数量和形状、树叶的数量和颜色等方面细致描写了大榕树的样子,表现出它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以景物静止不动时的样子为对象的描写,叫作静态描写。”

  在讲读第二次游鸟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当学生理解了这段课文主要写“群鸟齐鸣”的景象之后,教师启发说:“课文第一大段写大榕树的样子,那是静态描写;第二大段写群鸟叫、飞、扑的景象,这叫——?”学生齐答:“动态描写。”一项新的写作知识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接受了,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尤为可贵的是,宫老师不仅传授写作知识,还巧妙地结合课文语句训练表达能力。当学生理解了“应接不暇”等词句,感受到了大榕树上群鸟齐鸣的热闹景象之后,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一道练*题:“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 ),有的( );有的( )。”她先让全班学生按课文内容齐说这句话;然后,请几个学生根据想象创造性地述说鸟“叫”“飞”“扑”的动作;学生述说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又都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这项练*既锻炼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又使他们懂得了怎样描述景物的动态,完成了“从读学写”的一次飞跃。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美、南国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二、讲读第二段。

  学生浏览第二段,理清观察顺序,分清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远看大榕树,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看大榕树(第5、第6自然段写远看,第7、第8自然段写*看)。

  学生自由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大、茂盛)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远看大榕树这么大,这么茂盛,那么*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读第7自然段?请你抓住重点词语来说一说。

  指名读第2句,区别两个“真”的意思。(真面目:真正、本来;真是:的确,确实)学生读句、体会作者情感。(自由读、指名读)

  师: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7请大家齐读第3句。

  师:(出示投影片、一边指示一边与学生共同叙述)大家请看,只见它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又长成新的枝干,因此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你们还能从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榕树很大?(卧)

  师:这个“卧”字展示了榕树姿态的庞大。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500年的古树,它村冠的遮盖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教室多么大,真是一株罕见的、庞大而又奇特的榕树啊!这段课文,作者主要抓住榕树枝干的奇丽多姿来介绍它的真面目。(板书:枝干)作者接着观赏的是榕树的叶子。(板书:叶子)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第1句,思考:这句写什么?

  学生自学第2、第3句,边默读边划出表现榕树茂盛的词语,并想想该怎么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学*体会。(教师教给汇报方法:先读句子,再找词语,最后谈理解。)

  (从“那么多”。“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中体会树叶多和密;从“翠绿”“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等词语体会大榕树充满活力的样子。)

  师:(出示投影片)这株榕树枝繁叶茂,简直是一种奇观。它那鲜嫩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明亮耀眼,生机勃勃,多么可爱的榕树呀!因此.作者在结尾处由衷地赞叹道:“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板书:喜爱)

  指导朗读。(体会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作者这次去鸟的天堂是在黄昏,鸟儿都归巢休息了,因此,他一只鸟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了这棵茂盛的榕树。他从枝、干、叶的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树大、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就叫作静态描写,这种静态描写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那么,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场面呢?请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听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看录像,听朗读。思考:作者看到什么场面?(群鸟齐飞的热闹场面)哪儿写出热闹场面?教师引读(鸟的叫声和影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形状呢——,颜色呢——)。

  师:为了突出鸟多,作者不仅写了鸟的叫声、影子,还写了形状、颜色和它们的活动情况,写得很具体。这些鸟在树上有哪几种活动呢?请用书上的词概括。(板书:叫、飞、扑)

  师:这里的鸟的确很多,据有关材料介绍,在这棵榕树上大约生活着10多万只鸟,光鹤类就多达七八万只。而在课文中。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也没有列举一个具体的数字,就使我们感到这里的鸟确实很多、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很深的。这是值得我们学*的。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应接不暇”。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投影片: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有的(),有的()。

  要求学生:

  (1)按书上的内容齐说;

  (2)想象—下,这些鸟是怎样叫的、飞的、扑的,指名学生具体说一说它们当时的姿态或叫声。

  师:作者这次看到了这个热闹场面,于是他先写了群鸟的活动,又具体地写了一只画眉鸟欢叫、雀跃的情景,写出了鸟叫、飞、扑的活动变化。上段是静态描写,这段就是:(师生齐说)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师:作者看到了茂盛的榕树,欢快的鸟,感受到了鸟的生活是很快乐的,而此时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讲读第四段。

  齐读,思考:作者的心情怎么样?(留恋)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留恋”。

  作者此时对大榕树不仅仅是“留恋”,还有什么感情?(板书:赞美)

  指名读最后一句。出示投影片: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在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没加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引号)

  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榕树枝繁叶茂,鸟能在上面筑巢;周围环境幽静,适合鸟生活和繁衍;树旁就是河,榕树因而长得茂盛。鸟也能戏水;农民保护鸟,鸟生活得无忧无虑)

  教师小结。

  教学简评

  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准确、形象的词句描绘了大榕树干多、枝繁、叶茂的静态美,记述了树上百鸟齐鸣、纷飞的动态美,表达出他对“独木成景”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宫爱萍老师对课文“词句优美”和“动静结合”这两个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读讲重点词句,让学生悟道动情。

  当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脱离词句讲解思想内容;二是逐句分析,烦琐讲解。《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却不落常套,敢于舍掉一些次要的内容,着重读讲重点词句,使学生从中悟道动情。

  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出作者观察大榕树的顺序是“由远到*”,并找出“远看”和“*看”的段落。然后,就越过前面4个自然段,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描绘大榕树外貌的第5至第8自然段。这样一“舍”,就为重点词句的教学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在讲读第5至第7自然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并说说对大榕树的总印象。当学生说出“树大”这个总印象,并读出表明树大的一些词句之后,教师深入启发:“第一次看见”表明什么?“真面目”是什么样?“不可计数”形容树干有多少?“真是一棵大树”中的“真”字说明什么,表达什么?经过对这些词句的揣摩,学生认识到这棵大榕树确实是一棵罕见的大树,从而感受到了作者“惊讶”、“感叹”的心情。

  讲读第8自然段时,当学生自读课文、观察投影图画.知道这一段主要描写榕树“枝叶茂盛”之后,教师着力启发学生说出“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两句话的含义。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上述语句中认识到大榕树“枝叶茂盛”、“生命力强”这两个特点,从而感受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作者第二次游乌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宫老师首先让学生看录像,听朗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看到的景象。当学生说出“群鸟齐飞”一语后,教师采用“接力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齐读了“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有的扑翅膀”这段课文,并启发他们找到描写群鸟动作的词语“叫”“飞”和“扑”。随后,抓住“应接不暇”一词深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树上的鸟儿多;又抓住“一只画眉乌……那歌声真好听”这个句子,反复朗读,使学生体味出作者的愉悦之情。

  在讲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懂得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学生相继说出以下4个理由:(1)树大叶茂,鸟能筑巢;(2)环境幽静,适合孵卵;(3)紧挨大河,不愁食物;(4)农民爱鸟,无人伤害。这个

  相当全面的答案,表明学生已经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适当归纳和点拨,了解写作方法。

  教学大纲提出,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明理动情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指导学生“从读学写”这一点上,宫老师做得也很出色。

  当学生通过重点词句认识了大榕树“大”“绿”等特点之后,教师归纳说:“这一大段课文,作者从树干的数量和形状、树叶的数量和颜色等方面细致描写了大榕树的样子,表现出它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以景物静止不动时的样子为对象的描写,叫作静态描写。”

  在讲读第二次游鸟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当学生理解了这段课文主要写“群鸟齐鸣”的景象之后,教师启发说:“课文第一大段写大榕树的样子,那是静态描写;第二大段写群鸟叫、飞、扑的景象,这叫——?”学生齐答:“动态描写。”一项新的写作知识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接受了,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尤为可贵的是,宫老师不仅传授写作知识,还巧妙地结合课文语句训练表达能力。当学生理解了“应接不暇”等词句,感受到了大榕树上群鸟齐鸣的热闹景象之后,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一道练*题:“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有的();有的()。”她先让全班学生按课文内容齐说这句话;然后,请几个学生根据想象创造性地述说鸟“叫”“飞”“扑”的动作;学生述说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又都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这项练*既锻炼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又使他们懂得了怎样描述景物的动态,完成了“从读学写”的一次飞跃。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2、通过理解课文,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2、通过理解课文,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教法】

  范读法、点拨法、动作演示法。

  【学法】

  朗读法、自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当巴金爷爷游览完鸟的天堂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总结。)

  二、分组学*,完成任务

  师:哪些自然段写了榕树美,哪些自然段写了鸟的多?

  (小组协商选择学*的内容。)

  1、出示各组学*目标:

  ⑴ 学*榕树美的部分。

  ⑵ 学*鸟多、快乐的部分。

  2、学*要求:

  ⑴ 默读课文:

  标画能体现榕树美的语句并在句子旁批注感受。

  ⑵ 把你标画的语句用心多读几遍,感悟榕树的美。

  ⑶ 组内交流标画的语句,谈感悟。

  三、交流汇报,深谈感悟

  1、感悟榕树美的有关句子:

  ⑴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⑵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突出树的奇特。)

  ⑶ 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汇报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谈感悟。

  师小结:大榕树不仅美丽,生命力也是如此旺盛,因此巴金爷爷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感悟鸟的欢乐场面的有关句子:

  ⑴ 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师:仅仅两句话作者就抓住了鸟的叫声、形状、颜色等特点,突出了一个众鸟欢腾的场面。巴金爷爷刚到这儿就看到这样的场面了吗?

  (师生表演鸟儿一只只飞出的情景。)

  ⑵ 我们注意地看着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⑶ 一只画眉鸟飞出来那歌声真好听。师:画眉鸟会唱什么歌呢?

  (生汇报:歌唱环境美、生活幸福、人民爱护)

  师总结:是啊,榕树因为有了鸟儿显得更加年轻,鸟儿因为有了榕树显得更加快乐,这里的人们很懂得爱鸟、互鸟,他们说:亲亲小鸟,给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亲亲小鸟,给你一个自由呼吸休闲惬意的空间。于是一只小鸟飞来了,两只鸟儿飞来了,成千上万只鸟儿来到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后代,难怪巴金爷爷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四、思想渗透,激**感

  师:文章学到这儿,你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想说,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我们想说的话写出来吧!

  (展示学生的感悟)

  【课后反思】

  每节课后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找到差距,弥补不足。讲完《鸟的天堂》一课后,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真想用切身体会对我们的老师说:大胆地放开你的羁绊,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空间吧!

  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想省点力气,因为以往的课堂,我细致入微的讲解换来的总是学生的昏昏欲睡,这节课我就决定少讲,看看这帮孙猴子有多大的能耐。课上我让生分组学*课文内容,并出示学*目标,让生自己标画有关语句写出感悟。任务下达后,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默读,有的已经开始标画语句,我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但汇报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仅能抓住关键词谈体会,还能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使自己的感悟更具说服力,如生1说:从一簇簇这个词让我感到了榕树叶子的多,而树叶真绿得可爱拟人的手法,让我感觉到叶子的青翠欲滴,我很喜欢这绿色。生2说:我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感受到榕树叶子重重叠叠,枝繁叶茂的样子,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又使我感到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活力,好像无数的精灵在跳舞。多精彩的发言,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教学中的一个个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解决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精彩的发言来自于学生心灵与文本内容的碰撞,而这样的碰撞只有在无拘无束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松开羁绊,让我们的孩子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飞跃与遨游吧!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份(扩展5)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选【十】份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美、南国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二、讲读第二段。

  学生浏览第二段,理清观察顺序,分清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远看大榕树,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看大榕树(第5、第6自然段写远看,第7、第8自然段写*看)。

  学生自由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大、茂盛)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远看大榕树这么大,这么茂盛,那么*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读第7自然段?请你抓住重点词语来说一说。

  指名读第2句,区别两个“真”的意思。(真面目:真正、本来;真是:的确,确实)学生读句、体会作者情感。(自由读、指名读)

  师: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7请大家齐读第3句。

  师:(出示投影片、一边指示一边与学生共同叙述)大家请看,只见它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又长成新的枝干,因此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你们还能从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榕树很大?(卧)

  师:这个“卧”字展示了榕树姿态的庞大。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500年的古树,它村冠的遮盖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教室多么大,真是一株罕见的、庞大而又奇特的榕树啊!这段课文,作者主要抓住榕树枝干的奇丽多姿来介绍它的真面目。(板书:枝干)作者接着观赏的是榕树的叶子。(板书:叶子)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第1句,思考:这句写什么?

  学生自学第2、第3句,边默读边划出表现榕树茂盛的词语,并想想该怎么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学*体会。(教师教给汇报方法:先读句子,再找词语,最后谈理解。)

  (从“那么多”。“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中体会树叶多和密;从“翠绿”“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等词语体会大榕树充满活力的样子。)

  师:(出示投影片)这株榕树枝繁叶茂,简直是一种奇观。它那鲜嫩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明亮耀眼,生机勃勃,多么可爱的榕树呀!因此.作者在结尾处由衷地赞叹道:“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板书:喜爱)

  指导朗读。(体会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作者这次去鸟的天堂是在黄昏,鸟儿都归巢休息了,因此,他一只鸟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了这棵茂盛的榕树。他从枝、干、叶的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树大、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就叫作静态描写,这种静态描写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那么,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场面呢?请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听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看录像,听朗读。思考:作者看到什么场面?(群鸟齐飞的热闹场面)哪儿写出热闹场面?教师引读(鸟的叫声和影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形状呢——,颜色呢——)。

  师:为了突出鸟多,作者不仅写了鸟的叫声、影子,还写了形状、颜色和它们的活动情况,写得很具体。这些鸟在树上有哪几种活动呢?请用书上的词概括。(板书:叫、飞、扑)

  师:这里的鸟的确很多,据有关材料介绍,在这棵榕树上大约生活着10多万只鸟,光鹤类就多达七八万只。而在课文中。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也没有列举一个具体的数字,就使我们感到这里的鸟确实很多、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很深的。这是值得我们学*的。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应接不暇”。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投影片: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 ),有的( ),有的( )。

  要求学生:(1)按书上的内容齐说;(2)想象—下,这些鸟是怎样叫的、飞的、扑的,指名学生具体说一说它们当时的姿态或叫声。

  师:作者这次看到了这个热闹场面,于是他先写了群鸟的活动,又具体地写了一只画眉鸟欢叫、雀跃的情景,写出了鸟叫、飞、扑的活动变化。上段是静态描写,这段就是:(师生齐说)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师:作者看到了茂盛的榕树,欢快的鸟,感受到了鸟的生活是很快乐的,而此时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讲读第四段。

  齐读,思考:作者的心情怎么样?(留恋)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留恋”。

  作者此时对大榕树不仅仅是“留恋”,还有什么感情?(板书:赞美)

  指名读最后一句。出示投影片: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在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没加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引号)

  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榕树枝繁叶茂,鸟能在上面筑巢;周围环境幽静,适合鸟生活和繁衍;树旁就是河,榕树因而长得茂盛。鸟也能戏水;农民保护鸟,鸟生活得无忧无虑)

  教师小结。

  宫爱萍《鸟的天堂》教学简评

  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准确、形象的词句描绘了大榕树干多、枝繁、叶茂的静态美,记述了树上百鸟齐鸣、纷飞的动态美,表达出他对“独木成景”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宫爱萍老师对课文“词句优美”和“动静结合”这两个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读讲重点词句,让学生悟道动情。

  当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脱离词句讲解思想内容;二是逐句分析,烦琐讲解。《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却不落常套,敢于舍掉一些次要的内容,着重读讲重点词句,使学生从中悟道动情。

  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出作者观察大榕树的顺序是“由远到*”,并找出“远看”和“*看”的段落。然后,就越过前面4个自然段,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描绘大榕树外貌的第5至第8自然段。这样一“舍”,就为重点词句的教学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在讲读第5至第7自然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并说说对大榕树的总印象。当学生说出“树大”这个总印象,并读出表明树大的一些词句之后,教师深入启发:“第一次看见”表明什么?“真面目”是什么样?“不可计数”形容树干有多少?“真是一棵大树”中的“真”字说明什么,表达什么?经过对这些词句的揣摩,学生认识到这棵大榕树确实是一棵罕见的大树,从而感受到了作者“惊讶”、“感叹”的心情。

  讲读第8自然段时,当学生自读课文、观察投影图画.知道这一段主要描写榕树“枝叶茂盛”之后,教师着力启发学生说出“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两句话的含义。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上述语句中认识到大榕树“枝叶茂盛”、“生命力强”这两个特点,从而感受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作者第二次游乌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宫老师首先让学生看录像,听朗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看到的景象。当学生说出“群鸟齐飞”一语后,教师采用“接力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齐读了“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有的扑翅膀”这段课文,并启发他们找到描写群鸟动作的词语“叫”“飞”和“扑”。随后,抓住“应接不暇”一词深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树上的鸟儿多;又抓住“一只画眉乌……那歌声真好听”这个句子,反复朗读,使学生体味出作者的愉悦之情。

  在讲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懂得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学生相继说出以下4个理由:(1)树大叶茂,鸟能筑巢;(2)环境幽静,适合孵卵;(3)紧挨大河,不愁食物;(4)农民爱鸟,无人伤害。这个

  相当全面的答案,表明学生已经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适当归纳和点拨,了解写作方法。

  教学大纲提出,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明理动情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指导学生“从读学写”这一点上,宫老师做得也很出色。

  当学生通过重点词句认识了大榕树“大”“绿”等特点之后,教师归纳说:“这一大段课文,作者从树干的数量和形状、树叶的数量和颜色等方面细致描写了大榕树的样子,表现出它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以景物静止不动时的样子为对象的描写,叫作静态描写。”

  在讲读第二次游鸟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当学生理解了这段课文主要写“群鸟齐鸣”的景象之后,教师启发说:“课文第一大段写大榕树的样子,那是静态描写;第二大段写群鸟叫、飞、扑的景象,这叫——?”学生齐答:“动态描写。”一项新的写作知识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接受了,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尤为可贵的是,宫老师不仅传授写作知识,还巧妙地结合课文语句训练表达能力。当学生理解了“应接不暇”等词句,感受到了大榕树上群鸟齐鸣的热闹景象之后,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一道练*题:“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 ),有的( );有的( )。”她先让全班学生按课文内容齐说这句话;然后,请几个学生根据想象创造性地述说鸟“叫”“飞”“扑”的动作;学生述说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又都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这项练*既锻炼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又使他们懂得了怎样描述景物的动态,完成了“从读学写”的一次飞跃。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热情。《鸟的天堂》一文更是如此,语言上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巴金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此篇文章语言生动准确,朴素优美,在教学时,老师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品中读,品中悟,品中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第8自然段。

  2、通过朗读,品味词句,能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3、能充分感受文中描绘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天堂”美

  1、课件播放画面:

  师语言描述。

  2、课件出示: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3、质疑: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研读体悟,感受“天堂”美

  1、引入学*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⑴ 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茂盛的相关语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

  句子1:

  关于榕树“大”: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学生自由读,注意突出数量词,抓住描红的词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想像,读出榕树之大。

  句子2:

  关于榕树的茂盛和美丽: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学生自由读句子,注意读好“簇”、“一堆”、“翠绿的颜色”……“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等词句,同时课件播放录像引导学生看图感受。

  齐读、试背、指名背、齐背。

  ⑵ 看着这株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

  ⑴ 课件播放群鸟活动情景。

  ⑵ 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指名读:

  重点指导: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① 指导朗读:

  读出鸟的数量之多,不可胜数,鸟儿活动之美。

  ② 谁来说说,小鸟们都在大榕树上干什么呀?

  ⑶ 感悟齐读。

  ⑷ 师生共同感悟:

  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此环节的设计体现“以读为本”,激发学生赏阅美文的热情,让学生自由读,读出个人的体会,尊重个性差异。学生自己的感情体验,代替了整体划一的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感悟榕树的大、美和鸟多、欢的特点,以及作者用词之精当。从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张扬个性。)

  三、选择角色,感悟和谐美

  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夸一夸一下自己,尽量用上书上的句子。

  2、学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鸟和树,展示交流。

  4、小结、读作者赞叹的句子。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榕树 鸟

  枝叶繁茂 千姿百态

  生命力旺盛 活泼可爱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美、南国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二、讲读第二段。

  学生浏览第二段,理清观察顺序,分清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远看大榕树,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看大榕树(第5、第6自然段写远看,第7、第8自然段写*看)。

  学生自由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大、茂盛)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远看大榕树这么大,这么茂盛,那么*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读第7自然段?请你抓住重点词语来说一说。

  指名读第2句,区别两个“真”的意思。(真面目:真正、本来;真是:的确,确实)学生读句、体会作者情感。(自由读、指名读)

  师: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7请大家齐读第3句。

  师:(出示投影片、一边指示一边与学生共同叙述)大家请看,只见它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又长成新的枝干,因此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你们还能从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榕树很大?(卧)

  师:这个“卧”字展示了榕树姿态的庞大。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500年的古树,它村冠的遮盖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教室多么大,真是一株罕见的、庞大而又奇特的榕树啊!这段课文,作者主要抓住榕树枝干的奇丽多姿来介绍它的真面目。(板书:枝干)作者接着观赏的是榕树的叶子。(板书:叶子)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第1句,思考:这句写什么?

  学生自学第2、第3句,边默读边划出表现榕树茂盛的词语,并想想该怎么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学*体会。(教师教给汇报方法:先读句子,再找词语,最后谈理解。)

  (从“那么多”。“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中体会树叶多和密;从“翠绿”“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等词语体会大榕树充满活力的样子。)

  师:(出示投影片)这株榕树枝繁叶茂,简直是一种奇观。它那鲜嫩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明亮耀眼,生机勃勃,多么可爱的榕树呀!因此.作者在结尾处由衷地赞叹道:“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板书:喜爱)

  指导朗读。(体会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作者这次去鸟的天堂是在黄昏,鸟儿都归巢休息了,因此,他一只鸟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了这棵茂盛的榕树。他从枝、干、叶的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树大、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就叫作静态描写,这种静态描写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那么,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场面呢?请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听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看录像,听朗读。思考:作者看到什么场面?(群鸟齐飞的热闹场面)哪儿写出热闹场面?教师引读(鸟的叫声和影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形状呢——,颜色呢——)。

  师:为了突出鸟多,作者不仅写了鸟的叫声、影子,还写了形状、颜色和它们的活动情况,写得很具体。这些鸟在树上有哪几种活动呢?请用书上的词概括。(板书:叫、飞、扑)

  师:这里的鸟的确很多,据有关材料介绍,在这棵榕树上大约生活着10多万只鸟,光鹤类就多达七八万只。而在课文中。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也没有列举一个具体的数字,就使我们感到这里的鸟确实很多、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很深的。这是值得我们学*的。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应接不暇”。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投影片: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 ),有的( ),有的( )。

  要求学生:(1)按书上的内容齐说;(2)想象—下,这些鸟是怎样叫的、飞的、扑的,指名学生具体说一说它们当时的姿态或叫声。

  师:作者这次看到了这个热闹场面,于是他先写了群鸟的.活动,又具体地写了一只画眉鸟欢叫、雀跃的情景,写出了鸟叫、飞、扑的活动变化。上段是静态描写,这段就是:(师生齐说)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师:作者看到了茂盛的榕树,欢快的鸟,感受到了鸟的生活是很快乐的,而此时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讲读第四段。

  齐读,思考:作者的心情怎么样?(留恋)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留恋”。

  作者此时对大榕树不仅仅是“留恋”,还有什么感情?(板书:赞美)

  指名读最后一句。出示投影片: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在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没加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引号)

  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榕树枝繁叶茂,鸟能在上面筑巢;周围环境幽静,适合鸟生活和繁衍;树旁就是河,榕树因而长得茂盛。鸟也能戏水;农民保护鸟,鸟生活得无忧无虑)

  教师小结。

  宫爱萍《鸟的天堂》教学简评

  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准确、形象的词句描绘了大榕树干多、枝繁、叶茂的静态美,记述了树上百鸟齐鸣、纷飞的动态美,表达出他对“独木成景”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宫爱萍老师对课文“词句优美”和“动静结合”这两个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读讲重点词句,让学生悟道动情。

  当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脱离词句讲解思想内容;二是逐句分析,烦琐讲解。《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却不落常套,敢于舍掉一些次要的内容,着重读讲重点词句,使学生从中悟道动情。

  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出作者观察大榕树的顺序是“由远到*”,并找出“远看”和“*看”的段落。然后,就越过前面4个自然段,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描绘大榕树外貌的第5至第8自然段。这样一“舍”,就为重点词句的教学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在讲读第5至第7自然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并说说对大榕树的总印象。当学生说出“树大”这个总印象,并读出表明树大的一些词句之后,教师深入启发:“第一次看见”表明什么?“真面目”是什么样?“不可计数”形容树干有多少?“真是一棵大树”中的“真”字说明什么,表达什么?经过对这些词句的揣摩,学生认识到这棵大榕树确实是一棵罕见的大树,从而感受到了作者“惊讶”、“感叹”的心情。

  讲读第8自然段时,当学生自读课文、观察投影图画.知道这一段主要描写榕树“枝叶茂盛”之后,教师着力启发学生说出“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两句话的含义。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上述语句中认识到大榕树“枝叶茂盛”、“生命力强”这两个特点,从而感受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作者第二次游乌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宫老师首先让学生看录像,听朗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看到的景象。当学生说出“群鸟齐飞”一语后,教师采用“接力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齐读了“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有的扑翅膀”这段课文,并启发他们找到描写群鸟动作的词语“叫”“飞”和“扑”。随后,抓住“应接不暇”一词深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树上的鸟儿多;又抓住“一只画眉乌……那歌声真好听”这个句子,反复朗读,使学生体味出作者的愉悦之情。

  在讲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懂得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学生相继说出以下4个理由:(1)树大叶茂,鸟能筑巢;(2)环境幽静,适合孵卵;(3)紧挨大河,不愁食物;(4)农民爱鸟,无人伤害。这个

  相当全面的答案,表明学生已经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适当归纳和点拨,了解写作方法。

  教学大纲提出,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明理动情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指导学生“从读学写”这一点上,宫老师做得也很出色。

  当学生通过重点词句认识了大榕树“大”“绿”等特点之后,教师归纳说:“这一大段课文,作者从树干的数量和形状、树叶的数量和颜色等方面细致描写了大榕树的样子,表现出它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以景物静止不动时的样子为对象的描写,叫作静态描写。”

  在讲读第二次游鸟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当学生理解了这段课文主要写“群鸟齐鸣”的景象之后,教师启发说:“课文第一大段写大榕树的样子,那是静态描写;第二大段写群鸟叫、飞、扑的景象,这叫——?”学生齐答:“动态描写。”一项新的写作知识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接受了,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尤为可贵的是,宫老师不仅传授写作知识,还巧妙地结合课文语句训练表达能力。当学生理解了“应接不暇”等词句,感受到了大榕树上群鸟齐鸣的热闹景象之后,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一道练*题:“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 ),有的( );有的( )。”她先让全班学生按课文内容齐说这句话;然后,请几个学生根据想象创造性地述说鸟“叫”“飞”“扑”的动作;学生述说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又都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这项练*既锻炼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又使他们懂得了怎样描述景物的动态,完成了“从读学写”的一次飞跃。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鸟天堂景区征集导游词及广告词启事

  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为进一步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现向社会征集导游词及广告词,真诚希望您能踊跃参与,为小鸟天堂的发展出一份力。

  同学们,小鸟天堂景区的发展正等待着我们献计献策,你愿意为这些可爱的小鸟们出一份力吗?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1、收集材料:

  语言创作应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上网查阅资料,为语言实践提供丰富的素材。我告诉学生网址,进入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网站。内有景区概况、百年古榕、百鸟归巢、鸟声欣赏、鸟博物馆等栏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欣赏图片、音乐并收集文字资料。

  2、编写创作:

  写广告词和导游词,学生以前就尝试过,都明确了好的广告词应简洁明了;能概括特色;语言优美;具有诱感力等等。好的导游词应是用流畅的语言清楚地介绍该景点的大概情况,如成因、特点、历史及现状等,使游客能对景点有个大概的了解。

  三、合作交流,自由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交流评选最佳,评出来后,组员群策群力进行修改,然后在班内进行评比并当场发奖。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组员团结协作的精神,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建议学生把优秀导游词和广告词用Email发往小鸟天堂旅游有限公司。

  效果:广告词:

  聆听百鸟和鸣,欣赏万鸟齐舞,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观赏人间奇景。

  有机会,亲自到广东新会小鸟天堂走一走,看一看,千万不要错过哦!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这里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新会小鸟天堂欢迎您!

  请到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来,请到人们心驰神往的绿色家园来──新会小鸟天堂欢迎您!

  人间毕竟有天堂,暂别浮华,拥抱自然,聆听百鸟和鸣,感受天籁之声;到人的乐园,远离尘嚣,觅一方静土,让疲倦的心灵得到片刻栖息

  亲亲小鸟,给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亲亲小鸟,给你一个自由呼吸休闲惬意的空间!来吧,新会小鸟天堂欢迎您!

  导游词:

  各位游客,今天我们来到的是著名的国际级生态旅游景点──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小鸟天堂其实是一棵百年古榕,占地达18亩。每天,栖息在这棵大树上的数以万计的野生鹭鸟,暮出晨归,嘎嘎而鸣,翩翩起舞,蔚为壮观。这一自然现象从公元1608年(明万历戌午年)形成一直至今,已有385年历史,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典范,实属罕见。历年来,小鸟天堂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感悟:一则一则广告词是学生生命的灵动,更是锤炼语言,领悟语言规律的展示。学生出色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告诉我,这一设计,诱发了学生的灵性,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给了他们广阔的自由空间,给了他们一次创造潜能释放的机会。这一设计,拓展了学生的学*空间。网络资源的利用,突破了语文学*活动原有的封闭状态,把学*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环境中,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在这里,学生的身心是完全放松的,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了解关于小鸟天堂的一切知识,如小鸟天堂的历史、名称的由来、现在的状况及以后的发展等。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是主动的,是出于学生自己的需求,它比灌输式的学*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突出了学科间的融合。通过网络,学生不但可以看到群鸟齐舞、百鸟归巢的动人景象(美术欣赏),还可以听到各种鸟的动人歌声(音乐欣赏)。在这一过程中,又要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创作交流时,还要与老师、同学进行口语交际。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及互助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过主动地学*,积极地思考,学生对于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由此,我得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建设、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优化语文的学*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新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感受榕树的美丽,体会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引导学*

  1、昨天我们学*了《鸟的天堂》,知道了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在离开的时候,产生了这样的感受:“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轻读这段感受,试着围绕感受提几个问题,让大家一块讨论讨论。

  3、学生自由提问。

  (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学的关键,此环节让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题来自学生,适合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教师小结:

  ⑴ 作者为什么感到“留恋”?

  ⑵ 为什么说是作者的眼睛“骗”了他?

  ⑶ 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个加引号,第二个却不加?

  ⑷ 那儿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三、学生自主学*

  边读边划边注释,也可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1、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下列句子,体会榕树的大、美,鸟的多、欢:

  ⑴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⑵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⑶ 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⑷ 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2、渗透训练:

  ⑴ 这儿的鸟真多,生活真快乐,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⑵ “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那些事让你应接不暇?

  (语文教学“教什么”成为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我想语文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双基训练”不可少,求“活”的同时还要求“实”。)

  3、引导讨论:

  那儿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⑴ 环境幽美,榕树大;

  ⑵ 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鸟食丰富;

  ⑶ 人们注意保护等。

  4、对照所提问题品读解难。

  五、拓展延伸

  1、1933年巴金游后写下《鸟的天堂》,1982年又亲笔题写“小鸟天堂”几字,使广东新会市天马村成为远*闻名的旅游景点。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学生观看录像。)

  2、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3、小组为单位自由搭配,扮演“游客”“导游”介绍游玩“鸟的天堂”。

  4、来自网上的最新消息:由于当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小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大量的.鸟儿飞向他方……

  5、亲爱的同学们,当你看到“鸟的天堂”被破坏,你最想在网上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树:大、美

  鸟的天堂 喜爱 赞美

  鸟:多、欢

  【专家点评】

  教师在学生学得最开心高兴的时候,及时地泼一盘冷水,让学生在情感上受不了――这么好的“鸟的天堂”居然被破坏,从而产生积极的想说的愿望,表达成为学生内心真情的流露,教学效果较好。

  整体总评:

  1、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学*伙伴、学*方式的权利,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

  2、拓宽教学内容,引进课程资源。语文学*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试着做导游,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读书、探讨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

  一、设计理念:

  《鸟的天堂》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教学提示指出:文章里写的事物,有的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听到的、有的是作者由这些事物引起的联想。阅读中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可以提高我们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合作、自主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领悟文章包含的美,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能分辨课文中的见闻和联想,初步认识联想的作用。能用看到......想到......的句式说话。

  (二)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眼中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驻足在温馨的家中,停留在爱的港湾时,你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美好的天堂。那么,鸟类栖息的天堂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课文。(板:鸟的天堂)

  (二)导学第一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第一段。

  2、再读,并说说你从什么地方读懂了什么。热气已经退了说明了什么?

  3、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读出美的感觉。

  小结并过渡:在美丽的黄昏和好友荡舟游玩,的确是件非常惬意的事。船慢慢向前驶着。他们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

  (三)导学第二段。

  1、自由读,说说他们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2、你觉得榕树怎样?用我从......体会到......的句式体会榕树的大、奇、美。并且美美地读一读。

  3、重点研读8、9小节。

  (1)小组合作学*:

  ①用不同符号划出作者的见闻和联想。(板:见闻联想)

  ②用看到(或听到)......联想到......的句式说说作者的见闻和联想。

  ③对作者的见闻和联想进行分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反馈。

  重点出示:

  ①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A、抓住重点词枝叶繁茂、全部来研读句子。写出了什么?(板:枝叶展示生命力)

  B、指导朗读。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枝叶在展示它的生命力?

  ②那么多的绿叶,一蔟堆在另一蔟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A、画画。用你手中灵动的笔把这棵榕树的叶子画下来。

  B、抓重点词研读句子。(板:绿叶生命在颤动)

  C、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小结:看到这美丽的树,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请你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

  ③仿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美丽的景物让我们留恋忘返。现在你们就放眼大自然,用看到(或听到)_____,联想到_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归课文。填空:鸟的天堂是____。说它是鸟的天堂,是因为____。第一次经过这里时,感到奇怪的是_____,那是因为____。(结合作者当时去的时间是傍晚)

  (四)总结。

  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又有什么发现呢?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感受榕树的美丽,体会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引导学*

  1、昨天我们学*了《鸟的天堂》,知道了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在离开的时候,产生了这样的感受:“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轻读这段感受,试着围绕感受提几个问题,让大家一块讨论讨论。

  3、学生自由提问。

  (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学的关键,此环节让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题来自学生,适合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教师小结:

  ⑴ 作者为什么感到“留恋”?

  ⑵ 为什么说是作者的眼睛“骗”了他?

  ⑶ 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个加引号,第二个却不加?

  ⑷ 那儿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三、学生自主学*

  边读边划边注释,也可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1、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下列句子,体会榕树的大、美,鸟的多、欢:

  ⑴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⑵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⑶ 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⑷ 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2、渗透训练:

  ⑴ 这儿的鸟真多,生活真快乐,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⑵ “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那些事让你应接不暇?

  (语文教学“教什么”成为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我想语文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双基训练”不可少,求“活”的同时还要求“实”。)

  3、引导讨论:

  那儿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⑴ 环境幽美,榕树大;

  ⑵ 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鸟食丰富;

  ⑶ 人们注意保护等。

  4、对照所提问题品读解难。

  五、拓展延伸

  1、1933年巴金游后写下《鸟的天堂》,1982年又亲笔题写“小鸟天堂”几字,使广东新会市天马村成为远*闻名的旅游景点。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学生观看录像。)

  2、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3、小组为单位自由搭配,扮演“游客”“导游”介绍游玩“鸟的天堂”。

  4、来自网上的最新消息:由于当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小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大量的鸟儿飞向他方……

  5、亲爱的同学们,当你看到“鸟的天堂”被破坏,你最想在网上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树:大、美

  鸟的天堂 喜爱 赞美

  鸟:多、欢

  【专家点评】

  教师在学生学得最开心高兴的时候,及时地泼一盘冷水,让学生在情感上受不了——这么好的“鸟的天堂”居然被破坏,从而产生积极的想说的愿望,表达成为学生内心真情的流露,教学效果较好。

  整体总评:

  1、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学*伙伴、学*方式的权利,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

  2、拓宽教学内容,引进课程资源。语文学*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试着做导游,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读书、探讨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8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作者两次经过了“鸟的天堂”,两次见到了不同的情景。谁能具体地来说一说。

  学生答。

  (师板书:树 鸟)

  2、谁见过大树?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绘一下你见到过的大树。

  (高大的,参天的,几个人抱不过来的……)

  3、这样的大树,或者比这更大的树,你还想看吗?

  (播放课件,展示)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你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大树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大树的?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大树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2、学生读。

  3、交流:

  全身心地看,赞美地看,惊讶地看,疑惑地看……

  说理由时,就势读相关的语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作者是这样看大树的,那他又是怎样写大树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树的大?并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体会。

  2、学生品读。

  3、反馈:

  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并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1、请你再读读第二段:

  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把它划下来,反复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

  ⑴ 那么多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着重理解体悟“一簇”、“堆”、“另一簇”、“一点儿缝隙”把这棵大榕数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的景象写出来了。

  ⑵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颤动”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颤动”是怎样的动?

  (抖动的、发抖的。)

  写话练*:

  这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仿佛……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这是一棵已经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榕数,而此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榕数的___,而是它的___。

  师:是啊,榕树的叶子太绿了,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在微风的吹拂下,我们仿佛看到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小精灵在跳跃,是那么的充满活力,那么的生机勃勃。这是作者对大榕树显示出的那种勃勃生机的赞美,这是作者对大榕树显示出的旺盛生命力的高度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一句。

  3、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对这棵大榕树的感受。

  (板书:美丽奇特)

  五、拓展延伸,丰富语感

  1、朋友说,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栖息生活。真的如此吗?请你读读课文第三段,找到相关的句子,并能用这个句子说一说:

  啊!这的确是个“鸟的天堂”,你看: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对这棵大榕树的感受。

  (板书:群鸟欢闹)

  3、同学们,你想感受一下这群鸟欢闹的热闹景象吗?课件展示,音乐欣赏。

  4、配乐朗读。谁想跟着音乐来朗诵。

  5、课文学好了,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想对大榕树,对鸟的天堂,对鸟说些什么吗?有感而发,请你把想说的话写在这幅画的下面。

  六、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鸟的天堂》一课,领略了我们南国的奇异风光,欣赏了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感受了众鸟欢闹的景象。同学们,读书能使人聪明,读书能使人长见识。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2、通过理解课文,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2、通过理解课文,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教法】

  范读法、点拨法、动作演示法。

  【学法】

  朗读法、自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当巴金爷爷游览完鸟的天堂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总结。)

  二、分组学*,完成任务

  师:哪些自然段写了榕树美,哪些自然段写了鸟的多?

  (小组协商选择学*的内容。)

  1、出示各组学*目标:

  ⑴ 学*榕树美的部分。

  ⑵ 学*鸟多、快乐的部分。

  2、学*要求:

  ⑴ 默读课文:

  标画能体现榕树美的语句并在句子旁批注感受。

  ⑵ 把你标画的语句用心多读几遍,感悟榕树的美。

  ⑶ 组内交流标画的语句,谈感悟。

  三、交流汇报,深谈感悟

  1、感悟榕树美的有关句子:

  ⑴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⑵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突出树的奇特。)

  ⑶ 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汇报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谈感悟。

  师小结:大榕树不仅美丽,生命力也是如此旺盛,因此巴金爷爷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感悟鸟的欢乐场面的有关句子:

  ⑴ 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师:仅仅两句话作者就抓住了鸟的叫声、形状、颜色等特点,突出了一个众鸟欢腾的场面。巴金爷爷刚到这儿就看到这样的场面了吗?

  (师生表演鸟儿一只只飞出的情景。)

  ⑵ 我们注意地看着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⑶ 一只画眉鸟飞出来那歌声真好听。师:画眉鸟会唱什么歌呢?

  (生汇报:歌唱环境美、生活幸福、人民爱护)

  师总结:是啊,榕树因为有了鸟儿显得更加年轻,鸟儿因为有了榕树显得更加快乐,这里的人们很懂得爱鸟、互鸟,他们说:亲亲小鸟,给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亲亲小鸟,给你一个自由呼吸休闲惬意的空间。于是一只小鸟飞来了,两只鸟儿飞来了,成千上万只鸟儿来到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后代,难怪巴金爷爷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四、思想渗透,激**感

  师:文章学到这儿,你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想说,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我们想说的话写出来吧!

  (展示学生的感悟)

  【课后反思】

  每节课后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找到差距,弥补不足。讲完《鸟的天堂》一课后,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真想用切身体会对我们的老师说:大胆地放开你的羁绊,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空间吧!

  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想省点力气,因为以往的课堂,我细致入微的讲解换来的总是学生的昏昏欲睡,这节课我就决定少讲,看看这帮孙猴子有多大的能耐。课上我让生分组学*课文内容,并出示学*目标,让生自己标画有关语句写出感悟。任务下达后,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默读,有的已经开始标画语句,我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但汇报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仅能抓住关键词谈体会,还能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使自己的感悟更具说服力,如生1说:从一簇簇这个词让我感到了榕树叶子的多,而树叶真绿得可爱拟人的手法,让我感觉到叶子的青翠欲滴,我很喜欢这绿色。生2说:我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感受到榕树叶子重重叠叠,枝繁叶茂的样子,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又使我感到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活力,好像无数的精灵在跳舞。多精彩的发言,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教学中的一个个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解决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精彩的发言来自于学生心灵与文本内容的碰撞,而这样的碰撞只有在无拘无束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松开羁绊,让我们的孩子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飞跃与遨游吧!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感受榕树的美丽,体会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引导学*

  1、昨天我们学*了《鸟的天堂》,知道了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在离开的时候,产生了这样的感受:“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轻读这段感受,试着围绕感受提几个问题,让大家一块讨论讨论。

  3、学生自由提问。

  (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学的关键,此环节让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题来自学生,适合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教师小结:

  ⑴ 作者为什么感到“留恋”?

  ⑵ 为什么说是作者的眼睛“骗”了他?

  ⑶ 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个加引号,第二个却不加?

  ⑷ 那儿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三、学生自主学*

  边读边划边注释,也可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1、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下列句子,体会榕树的大、美,鸟的多、欢:

  ⑴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⑵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⑶ 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⑷ 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2、渗透训练:

  ⑴ 这儿的鸟真多,生活真快乐,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⑵ “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那些事让你应接不暇?

  (语文教学“教什么”成为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我想语文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双基训练”不可少,求“活”的同时还要求“实”。)

  3、引导讨论:

  那儿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⑴ 环境幽美,榕树大;

  ⑵ 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鸟食丰富;

  ⑶ 人们注意保护等。

  4、对照所提问题品读解难。

  五、拓展延伸

  1、1933年巴金游后写下《鸟的'天堂》,1982年又亲笔题写“小鸟天堂”几字,使广东新会市天马村成为远*闻名的旅游景点。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学生观看录像。)

  2、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3、小组为单位自由搭配,扮演“游客”“导游”介绍游玩“鸟的天堂”。

  4、来自网上的最新消息:由于当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小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大量的鸟儿飞向他方……

  5、亲爱的同学们,当你看到“鸟的天堂”被破坏,你最想在网上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树:大、美

  鸟的天堂 喜爱 赞美

  鸟:多、欢

  【专家点评】

  教师在学生学得最开心高兴的时候,及时地泼一盘冷水,让学生在情感上受不了——这么好的“鸟的天堂”居然被破坏,从而产生积极的想说的愿望,表达成为学生内心真情的流露,教学效果较好。

  整体总评:

  1、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学*伙伴、学*方式的权利,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

  2、拓宽教学内容,引进课程资源。语文学*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试着做导游,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读书、探讨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份(扩展6)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10份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一、听说训练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9课——珍珠鸟。

  2、首先我们进行听说训练,请同学们听仔细,说清楚: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3、指名听说

  4、齐说(RGB出示)

  5、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针对一些简单问题,可以当场解决)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学完课文《珍珠鸟》,你会对这句话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

  二、复*朗读。

  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1、2两小节,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来读一读课文的1、2两小节。

  三、讲读3——6

  过渡: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给它们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而且安全的住处,三个月过去了,我在珍珠鸟的住处发现他们有了雏儿,雏儿长得什么样呢?它又是怎样和我交往,一步一步接*我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3——6(自由快速读3——6)

  (一)、讲读3

  1、指名读3

  那小雏儿究竟长什么样呢?答案就在第三小节,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2、你们喜欢这段话吗?那你们喜欢它什么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再读3,在文中找一找,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边交流边知道朗读)

  4、齐读3

  (二)、讲读4

  1、引读4

  正因为我对小珍珠鸟的喜爱,所以珍珠鸟才一步一步地接*我,课文第四小节就把这个过程写的非常具体,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起先……渐渐地……后来……)

  2、RGB出示:起先……渐渐地……后来……

  听的仔细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老师刚才和同学们一起读书的时候注意到了几个词语,听出来了吗?对了,这些是表示时间先后的词,用在这里就把雏儿和我渐渐接*的过程写的具体、生动,又有条理了。你能试着用这些连接词把雏儿和我渐渐接*的过程来说一说吗?

  3、自由练说

  4、指名说

  5、同学们说得连贯流利,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渐渐地它胆子大了,为什么它的胆子会变大了呢?

  (1)交流

  (2)看到这小家伙在屋子里乱飞,我们的主人并没有伤害它,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这时候的我会有怎样的表情、神态,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小组交流)

  (3)交流

  6、小家伙看到我的种种表现,终于完全放心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小家伙是完全放心了呢?

  (1)交流

  (2)小家伙是一步一步接*我,先……然后……再…,看来还是小心翼翼的,小家伙一边这样做,一边它又会想些什么呢?

  (3)引读4的最后的话

  7、背诵4

  就这样,慢慢地,雏儿和我越走越*,越来越友好,现在你愿意把雏儿和我渐渐交往的过程,也就是4背出来了吗?

  (1)自由背

  (2)齐背

  (三)、读5(引读5)

  (四)、讲读6

  1、瞧,有一天,又发生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6

  2、RGB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细细地观察这幅图,联系刚才读过的文字,这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同桌讨论

  4、交流

  四、讲读7

  过渡:我们的作者也和你们一样,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一步一步地和我越走越*,我从内心底自觉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1、RGB: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理解“不由自主”

  信……作者是从内心底自觉发出的一句话,从……也就是我们书上所说的一个词语,就是(不由自主),还可以用其他词语吗?(情不自禁)

  3、雏儿和我在慢慢的交往中成为了好朋友,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好朋友呢?(交流)

  对,就象我和雏儿一样彼此相互信任,这就是信赖,而这种相互信赖又使得朋友之间相处得(非常愉快),朋友之间友好愉快地相处,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这也就是我们这句话中提到的(美好的境界)

  五、延伸

  1、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象我和雏儿一样相互信任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都存在着彼此的信赖,有了这种信赖,我们才拥有美好的生活。你能联系生活举些这样的例子吗?

  2、交流

  3、小结:是啊,只有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彼此信赖,我们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世界的每个角落充满了欢声笑语。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课文是怎样具体表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事理。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和睦、信赖的境界中,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重点感受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我的。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明白文中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直入中心,理解“信赖”

  1、板书课题:

  21、珍珠鸟齐读课题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结识的那红嘴红脚、小巧玲珑的珍珠鸟一家吗?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外形的吗?指名说。(大屏幕出示: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指名读,说一说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儿?(可爱、活泼、有趣)

  2、是啊!可爱的珍珠鸟让我们不禁喜爱,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作者冯骥才更是感触颇深。请你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他心底呼唤的那句话,有感情地读出来。

  (大屏幕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谁也想来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

  4、“信赖”是什么意思?(板书:信赖)

  (信任并依靠)

  二、细品画面,感悟“信赖”

  (一)、文章中写了谁对谁的信赖?

  珍珠鸟与“我”的互相信赖(1.珍珠鸟对我的信赖;2.我对珍珠鸟的信赖)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课文,看看作者和小珍珠鸟是怎样彼此信赖,创造出一幕幕美好的境界的?

  (二)感受小鸟对我的信赖。

  1、珍珠鸟其实是一种很怕人的鸟,文中那句话写出了小鸟的怕人?指名说(大屏幕出示: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这样怕人的珍珠鸟最后却与作者一步步亲*,相互信赖,你能在文中找出珍珠鸟对我一步步亲*的句子吗?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3、全班交流。

  哪些地方描写了小鸟对我的一步一步亲*?让学生讨论,教师结合鸟的变化随机点拨:

  (1)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这时的珍珠鸟离作者很远,它很害怕,哪个词看出了珍珠鸟的紧张、害怕?(探)

  这是珍珠鸟在试探作者。板书:试探它会想些什么?师:接着珍珠鸟与我越来越*了?瞧,它又在干什么?

  (3)、指名说,师相机出示

  4、5两段: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挤开那绿叶钻进去。 A、珍珠鸟都干了些什么呢?指名说。

  B、这是珍珠鸟在和作者嬉戏、玩耍呢!板书:玩耍找一找这段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起先、渐渐、后来”这些词看出了小鸟和我一步一步亲*的过程。(4)珍珠鸟后来与我完全亲*了,看(出示: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A、指名读

  B、多么感人温馨的画面啊!瞧,插图中的作者看着肩头上睡着的小鸟微笑呢,他会对小鸟说什么?让我们来猜一猜,小鸟会梦到什么呢?指名说

  C、这幅美好的画面你能取个名字吗?(信赖、爱、)板书:信赖齐读这段话

  (三)感受我对珍珠鸟的关爱

  1、我们都知道,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那它怎么会敢做出这些举动呢?(因为信赖作者)

  2、珍珠鸟从怕人,到熟悉人、亲*人,最后完全信赖人,这一切变化都是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的,那么,我是怎么照料、呵护它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横线勾画出相关语句。

  3、交流。

  (1)体会我对小鸟的细心照顾。

  A、我把这对鸟儿放在一个用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子里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巢。

  B、我把它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2)小鸟在与我的亲*过程中我又是怎样对待它的?

  我不去伤害它。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教师过渡:因为“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不惊动它们,所以雏鸟可以在“我”家自由成长;因为“我不管它”,所以即便开着窗子,小珍珠鸟也不会飞走;因为“我不动声色地写”,所以它甚至小家伙用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因为我对小珍珠鸟付出了爱,所以赢得了它对我的信赖。

  (四)、感受“美好的境界”。

  1、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鸟和人虽然不能进行语言的交流,但是小珍珠鸟却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彼此信赖着创造出一幕幕美好的境界,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美好的境界(板书:美好的境界)

  2、在这些美好的境界中,哪一处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珍珠鸟趴在作者肩头睡着了。)

  这幅画面、这份情感打动了同学们,也难怪身临其境的作者会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不禁笔尖一动,流淌下一句爱的呼唤。(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生齐读。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真好!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只需要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不,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不都需要信赖吗?)

  3、是呀,岂止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有信赖,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请看这样一组画面。(播放一组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画面,乐曲。)

  有了信赖,世界多了一抹温馨的色彩,有了“爱”,信赖便能永驻人间。因为爱,所以作者对珍珠鸟一家呵护备至;因为爱,所以作者笔下的小鸟也充满了灵性。在大千世界里,何处不需要关爱,何处不需要信赖?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作者那富有哲理又打动我们的话吧!齐读:“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用“信赖,”的句式,写一两句你的体会、感受。学生写后汇报。

  集体交流,鼓励有创造性的学生:

  (信赖,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标志。信赖,是创建友谊桥梁的工程师。信赖,会使我们的家园充满色彩。信赖,是打开和谐美满生活的金钥匙。信赖,虽不是金钱,但比金钱宝贵的多,因为它能使人与人变得理解、宽容。)

  四、全文总结:

  看来,大家都对信赖有了更深的感悟,是啊,信赖是如此美好,就让我们心中多一份信赖,充满爱的情感,一齐努力地去追寻作者所期望的那种境界吧!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情入文,悟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珍珠鸟》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珍珠鸟》。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珍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来描述。(淘气、美丽、可爱、调皮……)

  师:是啊,珍珠鸟淘气、美丽、可爱、娇小还胆小,作家冯骥才跟你们一样,可喜欢它了。在他眼里,珍珠鸟就像可爱的孩子。文中,他用了三个带“小”的词来写珍珠鸟。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出示:小脑袋、小红嘴、小家伙)

  师:听老师读这三个词。(感受到小鸟可爱,以及作者对小鸟的喜爱)

  师:文中有四处地方称小珍珠鸟为“小家伙”,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这四句话,用横线画出。

  指名回答,交流探讨: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可这是一只珍珠鸟,作者称它为小家伙,是因为特别喜欢它。

  生: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

  师:是啊,在作家冯骥才先生的眼里、心里,它不是一只只供观赏的珍珠鸟,而是家里的小宝贝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四句话,读出冯先生对“小家伙”的喜爱。

  二、咀嚼文本,品鸟之信赖

  师: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仅仅是因为珍珠鸟的美丽、可爱、淘气等吸引了作者吗?更让作者受到心灵触动的是什么?(珍珠鸟对他的“信赖”)

  师:请同学们快速找出这句话读读。(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针对这句话进行句型转换练*--反问改陈述

  师:开始鸟儿就如此胆大,如此信赖作者吗?(不是)那它是怎样逐步信赖作者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读第四自然段,并用手中的笔标出表示先后顺序的关键词。(师板书:起先--渐渐地--后来)

  师:刚才我们是从时间的角度去感受这小家伙一步一步地信赖我。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感受小鸟逐步信赖我?(方位、活动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四自然段,可以从小鸟所处的位置,也可以从小鸟的活动来感受小家伙逐步信赖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分别用“~~~”和“。”作记号。

  师生交流,感受小家伙逐步信赖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板书:有点害怕、胆子大了、完全放心),并适时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作家冯骥才无声的关爱和精心的呵护,小家伙才放心大胆地、一步一步地接*“我”、信赖“我”,甚至和“我”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生交流:白天,小家伙怎样淘气地陪伴我?(1.结合第四自然段的内容2.引导想象)

  三、融情入境,感美好境界

  师:在作家的精心呵护下,这小家伙连家也不舍得回。有一天,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了,引读第六自然段。

  师:出示“人鸟相恋图”,你们看,这小家伙睡得多香啊!它把“我”的肩膀当作了什么呢?(引导想象,练*说话)

  师:这真是一幅至真至纯的画面。瞧,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温馨和谐的境界啊!引读:1.看着这肩头的小家伙,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2.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3.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信赖,一定能……

  四、拓展升华,抒感觉滋味

  师:这个温馨和谐的画面,让老师想起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白天鹅的.故事。(白天鹅作客桐江溪,却遭毒手)

  师:是啊,当得知天鹅爸爸被猎杀的消息后,同学们当时有什么样的心情?(愤怒……)据了解,这个人已被捉拿归案,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或许他没有读过今天这篇课文,就让我们一起告诉他,信赖,……

  师:正是因为有了同学们,有了全市人民对白天鹅的那份关心和爱护,所以,美丽的白天鹅在福鼎栖息逗留了*30天,最终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我们真诚地期盼和欢迎美丽的白天鹅来年能再次光临我们福鼎。让我们对着它们远去的美丽的背影,说出每个人的心声:信赖,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有位读者读了《珍珠鸟》这篇课文,也深深地被“信赖”这个词感动了,他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信赖缘于一份关爱,一份呵护,也缘于彼此间的尊重和宽容。只要我们心中充满了爱,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出自天性的自由和欢乐。也许有一天,我们漫步原野,会有飞倦的小鸟在我们肩头歇脚;会有美丽的蝴蝶在我们发上扇动翅膀;会有可爱的梅花鹿,从远方的小山上向我们欢快地奔来……

  让我们用宽广而细腻的胸怀去拥抱地球上那些可爱的生灵,让爱与我们相伴而行……

  出示这段话,师生齐读。

  师:是啊,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人鸟相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老师相信,只要你我心中有爱,不仅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而且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创造出一片美丽的爱的世界。让我们再一次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课前:整理收集小学教材关于“鸟”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感悟人鸟和谐的美妙画面。

  一、复*导入

  1、音乐背景(停顿30秒左右),引读课文:

  真好!……

  (教师暗示学生打开课本,可引读或范读课文1~2自然段,同时出示舒适而温暖的巢。)

  2、过渡:

  作者为珍珠鸟精心设计了这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三个月后,这对珍珠鸟有了他们的雏儿!听,你听到什么了?(尖细而又娇嫩的鸣叫)那么,你们想知道这只小珍珠鸟是什么样子吗?

  二、引导对比,点出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一画描写小珍珠鸟样子的句子,再读一读,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先画再读最后说:

  一学生反馈。

  (读──说:可爱)

  好!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指名读。

  我从你的读书声中,还体会到了,你非常?

  (喜欢珍珠鸟。)

  你能读出你的喜爱吗?再指名读。

  你喜欢,其实作者更喜欢!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只小珍珠鸟的可爱和你们对它的喜爱!

  (齐读。)

  出示句子:“瞧,多么像它的……球儿。”

  2、但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它的胆子很小:

  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哪句话写出了它的胆小?

  出示句子:

  过不多久,忽然又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再读读这句话,哪个词看出它的胆小了?

  (探。)

  范读,指名读好这句话,师:多么胆小的珍珠鸟呀!

  3、但是,随着这只珍珠鸟逐渐长大,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出示:书中插图。)

  你看到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插图内容。

  师引读:对!这一天,……

  (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4、落到我的肩上、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还不停地咂嘴,而我们刚刚还在说,它……

  (害怕、胆小)

  出示(两句话):

  过不多久……探出来。

  不一会儿……做梦呢。

  读到这,你有怎样的疑问?

  生:珍珠鸟怎么不怕我了?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向我靠*的?……

  (注意答案的不唯一性,只要意思正确就可以,可以选择两至三个学生说。)

  师:是呀,我也想知道,珍珠鸟是如何一步步向我靠*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三、品悟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提醒大家特别关注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反馈词语:起先 随后 渐渐的 后来

  (幻灯片:相机加点。)

  2、师直接读: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指“只”。)

  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个)──其余同学仔细听,这个“只”让你感受到什么?(再指名读)──感受到什么了?

  反馈:活动的范围小,还很害怕,距离我远远的,似乎已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躲进笼子里……

  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起先,……

  3、引读:

  随后……

  自己再去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像我们刚才一样,抓住一些关键词,去体会体会。

  反馈:屋里飞来飞去──活动范围变大。

  3个“一会儿”──淘气,可爱,调皮。

  (其实这个特点句子里还有一个词可以看出来呢?──神气十足。)

  指名读,读出小珍珠鸟的可爱、淘气、调皮!

  师:此时此刻,我们似乎看到了这只可爱的小家伙就在屋里(引背),注意,这时候的作者可不像你们这样,他可能在?

  (生:继续写字、笑眯眯的看着他……)

  对,正是由于作者绝对不会去打扰它,它在一步步向我靠*,瞧:渐渐地,它胆子大了……

  4、引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反应。

  师: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圈画一些关键词,看看自己能够从中读懂什么?

  反馈:

  越来越*:先、然后、再。

  想一想:作者我会有什么反应呢?

  (微笑着看看它、继续写作、不打扰它喝茶、用目光和它打招呼……)

  正是因为我从不去惊扰它,它也越来越相信我了,让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5、过渡:

  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

  师:自由读最后两句,注意圈画。

  问:从这些圈画的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反馈:索性、啄、抚一抚、友好。

  (鸟对人的放心,人对鸟的喜爱。)

  师小结:没有作者的友好,哪来鸟儿的友好!没有作者的宽容,哪来鸟儿的自由!没有作者的关爱,哪来鸟儿的信任!

  6、小结:

  你看它,起先只在……(活动范围很小),随后……(活动范围逐渐变大),渐渐地竟然落到了…,蹦到了…(范围更大了,距离我也越来越*了),后来,索性啄我的……(距离我更*了)

  其实,拉*得不仅仅是珍珠鸟和我的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

  (彼此心与心的靠*。)

  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这一段,再次感受我与珍珠鸟心灵的逐渐靠*。齐读。

  看着老师给你的提示,自己试着背一背。

  出示: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 ,随后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渐渐地 ,竟然 。它先是 ,见我 ,便 ,然后 , ,再偏过脸 。后来 , ,索性 , 。我用手 ,它 ,反而 。

  7、过渡:

  如今,珍珠鸟已经把我当成他的朋友了!引读:白天……傍晚……此时的珍珠鸟和作者已经──难舍难分了!

  小家伙每天和我朝夕相处,与我建立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直到有一天,

  指名读: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做梦呢!

  (教师手指此句话。)

  再次出现幻灯片:第六自然段。

  你有没有在谁的怀里睡得这么熟这么香过?为什么睡得这么香?

  生:妈妈的怀里(温暖的怀抱,安全的港湾,保护神……)

  此时,小鸟把我的肩膀当成了?(温暖的家、安全的港湾、我已经成了它的保护神……)因为信任,所以依赖!

  师:轻点!别打扰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不一会儿……

  8、好一幅人鸟相亲的美好画卷!好一片温馨和谐的美好境界!

  师读,出示: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学生。)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学生。)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信赖,一定能……

  (引读。)

  四、总结

  其实,不仅仅在人与动物之间需要信赖,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哪怕是动物与动物之间也需要?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信赖,才创造了这美好的境界。

  出示:幻灯,背景音乐。

  师煽情:看着这一幅幅和谐的画面,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已经把信赖深深铭记,让我们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2、学会文中生字,理解新词

  3、体会珍珠鸟是怎么样逐步信赖“我”的。

  4、读中感悟,培养孩子心中有爱、学会去爱,创造美好的境界。

  教学重点:

  1、感悟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明白有爱、会爱的人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时间:

  三时

  第二时

  一、整体入手,奠定基调、读题,回忆主要内容,板书:逐步信赖

  2、珍珠鸟什么样儿?指说

  二、整体感知,逐步信赖

  3、喜爱珍珠鸟吗?来看看吧,看看它是怎么样一步步地信赖我的。欣赏

  4、看出来了吗?初步感知

  文中哪儿重点写的?自读第四节,看看大致分几个过程

  指说,板书:起先

  渐渐地

  后来、起先怎么样?读,悟,读

  6、渐渐地呢?读,悟,竟然什么意思?我会有什么反应?

  7、后来?读,悟,感觉?怎样交流?啄,好像在说什么?抚呢?再啄?

  读

  8、连起来说,加进想象更好。

  三、完全信赖,美好境界,有爱会爱

  9、完全放心还从哪儿看出?指读第六节,悟

  因为信赖,小家伙美美地睡着了,因为信赖,它做起了甜甜的`梦,会梦见什么呢?

  这不就是因为信赖而创造出的――板书:美好境界

  看插图,想到了哪些词句?学生板书

  0“我”为什么能获得珍珠鸟的信赖?指说,板书:有爱

  1、你喜爱这样的小家伙吗?你有过这样的小鸟依你的情景吗?文中的我为什么能够呢?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温暖地抚摸是爱,静静地注视也是爱;逗它玩是爱,让他独自耍也是爱;为它做这做那是爱,啥也不做,放在心里默默地关注也是爱;给它舒适的家是爱,放飞它,让它自由飞翔也是爱。所以我们不仅要心中有爱,还要学会选择如何去爱。板书:会爱

  正因为我有爱,因为我会爱,所以这个小家伙才完全信赖了,是不是的?

  说到这儿,我又不由地想起我家小**了,你们想他吗?每次他一来,你们就围着他、逗他、抱他,可他的表现呢?现在明白为什么了吗?

  四、在线阅读,感受乐趣

  2、有一只猫早等不及了,它就是人民作家老舍笔下的猫,读吧,看看有没有趣儿。

  五、结语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2、学会文中生字,理解新词

  3、体会珍珠鸟是怎么样逐步信赖“我”的。

  4、读中感悟,培养孩子心中有爱、学会去爱,创造美好的境界。

  教学重点:

  1、感悟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明白有爱、会爱的人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奠定基调

  1、读题,回忆主要内容,板书:逐步信赖

  2、珍珠鸟什么样儿?指说

  二、整体感知,逐步信赖

  3、喜爱珍珠鸟吗?来看看吧,看看它是怎么样一步步地信赖我的。欣赏课件

  4、看出来了吗?初步感知

  文中哪儿重点写的?自读第四节,看看大致分几个过程指说,板书:起先渐渐地后来

  5、起先怎么样?读,悟,读

  6、渐渐地呢?读,悟,竟然什么意思?我会有什么反应?

  7、后来?读,悟,感觉?怎样交流?啄,好像在说什么?抚呢?再啄?读

  8、连起来说,加进想象更好。

  三、完全信赖,美好境界,有爱会爱

  9、完全放心还从哪儿看出?指读第六节,悟因为信赖,小家伙美美地睡着了,因为信赖,它做起了甜甜的梦,会梦见什么呢?这不就是因为信赖而创造出的——板书:美好境界看插图,想到了哪些词句?学生板书

  10“我”为什么能获得珍珠鸟的信赖?指说,板书:有爱

  11、你喜爱这样的小家伙吗?你有过这样的小鸟依你的情景吗?文中的我为什么能够呢?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温暖地抚摸是爱,静静地注视也是爱;逗它玩是爱,让他独自耍也是爱;为它做这做那是爱,啥也不做,放在心里默默地关注也是爱;给它舒适的家是爱,放飞它,让它自由飞翔也是爱。所以我们不仅要心中有爱,还要学会选择如何去爱。

  板书:

  会爱正因为我有爱,因为我会爱,所以这个小家伙才完全信赖了,是不是的?

  说到这儿,我又不由地想起我家小**了,你们想他吗?每次他一来,你们就围着他、逗他、抱他,可他的表现呢?现在明白为什么了吗?

  四、在线阅读,感受乐趣

  12、有一只猫早等不及了,它就是人民作家老舍笔下的猫,读吧,看看有没有趣儿。

  五、结语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

  【教学思路】

  美读熏陶──探究说话──品味领悟──创作运用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人鸟和谐相处,相互信赖。

  2、领悟“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3、激发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品位语言,学*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难点】

  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

  【教学准备】

  珍珠鸟的图片和一曲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音乐,了解珍珠鸟的*性。

  二、课文美读

  1、自由诵读──要求读的准确流畅

  2、接力赛读──要求读的字正腔圆

  3、选点精读──要求读的有情有景

  三、合作探究

  4、本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你能用简洁语言概括吗?

  5、作者对小鸟的神态、动作描写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你喜欢这些句子吗?说说看,谁说的多,用句式:我喜欢……,是因为……。

  6、“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是怎样照顾它的?你能把与之相关的'语句说出来吗?小鸟还怕我吗?说出相关的语句?

  7、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你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一句话吗?

  8、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阅读视角

  补充几则相关的材料,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引导他们体验反思,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人与自然要和*共处。

  五、创作天地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8

  课前:整理收集小学教材关于“鸟”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感悟人鸟和谐的美妙画面。

  一、复*导入

  1、音乐背景(停顿30秒左右),引读课文:

  真好!……

  (教师暗示学生打开课本,可引读或范读课文1~2自然段,同时出示舒适而温暖的巢。)

  2、过渡:

  作者为珍珠鸟精心设计了这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三个月后,这对珍珠鸟有了他们的雏儿!听,你听到什么了?(尖细而又娇嫩的鸣叫)那么,你们想知道这只小珍珠鸟是什么样子吗?

  二、引导对比,点出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一画描写小珍珠鸟样子的句子,再读一读,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先画再读最后说:

  一学生反馈。

  (读──说:可爱)

  好!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指名读。

  我从你的读书声中,还体会到了,你非常?

  (喜欢珍珠鸟。)

  你能读出你的喜爱吗?再指名读。

  你喜欢,其实作者更喜欢!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只小珍珠鸟的可爱和你们对它的喜爱!

  (齐读。)

  出示句子:“瞧,多么像它的……球儿。”

  2、但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它的胆子很小:

  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哪句话写出了它的胆小?

  出示句子:

  过不多久,忽然又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再读读这句话,哪个词看出它的胆小了?

  (探。)

  范读,指名读好这句话,师:多么胆小的珍珠鸟呀!

  3、但是,随着这只珍珠鸟逐渐长大,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出示:书中插图。)

  你看到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插图内容。

  师引读:对!这一天,……

  (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4、落到我的肩上、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还不停地咂嘴,而我们刚刚还在说,它……

  (害怕、胆小)

  出示(两句话):

  过不多久……探出来。

  不一会儿……做梦呢。

  读到这,你有怎样的疑问?

  生:珍珠鸟怎么不怕我了?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向我靠*的?……

  (注意答案的'不唯一性,只要意思正确就可以,可以选择两至三个学生说。)

  师:是呀,我也想知道,珍珠鸟是如何一步步向我靠*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三、品悟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提醒大家特别关注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反馈词语:起先 随后 渐渐的 后来

  (幻灯片:相机加点。)

  2、师直接读: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指“只”。)

  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个)──其余同学仔细听,这个“只”让你感受到什么?(再指名读)──感受到什么了?

  反馈:活动的范围小,还很害怕,距离我远远的,似乎已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躲进笼子里……

  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起先,……

  3、引读:

  随后……

  自己再去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像我们刚才一样,抓住一些关键词,去体会体会。

  反馈:屋里飞来飞去──活动范围变大。

  3个“一会儿”──淘气,可爱,调皮。

  (其实这个特点句子里还有一个词可以看出来呢?──神气十足。)

  指名读,读出小珍珠鸟的可爱、淘气、调皮!

  师:此时此刻,我们似乎看到了这只可爱的小家伙就在屋里(引背),注意,这时候的作者可不像你们这样,他可能在?

  (生:继续写字、笑眯眯的看着他……)

  对,正是由于作者绝对不会去打扰它,它在一步步向我靠*,瞧:渐渐地,它胆子大了……

  4、引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反应。

  师: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圈画一些关键词,看看自己能够从中读懂什么?

  反馈:

  越来越*:先、然后、再。

  想一想:作者我会有什么反应呢?

  (微笑着看看它、继续写作、不打扰它喝茶、用目光和它打招呼……)

  正是因为我从不去惊扰它,它也越来越相信我了,让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5、过渡:

  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

  师:自由读最后两句,注意圈画。

  问:从这些圈画的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反馈:索性、啄、抚一抚、友好。

  (鸟对人的放心,人对鸟的喜爱。)

  师小结:没有作者的友好,哪来鸟儿的友好!没有作者的宽容,哪来鸟儿的自由!没有作者的关爱,哪来鸟儿的信任!

  6、小结:

  你看它,起先只在……(活动范围很小),随后……(活动范围逐渐变大),渐渐地竟然落到了…,蹦到了…(范围更大了,距离我也越来越*了),后来,索性啄我的……(距离我更*了)

  其实,拉*得不仅仅是珍珠鸟和我的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

  (彼此心与心的靠*。)

  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这一段,再次感受我与珍珠鸟心灵的逐渐靠*。齐读。

  看着老师给你的提示,自己试着背一背。

  出示: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 ,随后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渐渐地 ,竟然 。它先是 ,见我 ,便 ,然后 , ,再偏过脸 。后来 , ,索性 , 。我用手 ,它 ,反而 。

  7、过渡:

  如今,珍珠鸟已经把我当成他的朋友了!引读:白天……傍晚……此时的珍珠鸟和作者已经──难舍难分了!

  小家伙每天和我朝夕相处,与我建立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直到有一天,

  指名读: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做梦呢!

  (教师手指此句话。)

  再次出现幻灯片:第六自然段。

  你有没有在谁的怀里睡得这么熟这么香过?为什么睡得这么香?

  生:妈妈的怀里(温暖的怀抱,安全的港湾,保护神……)

  此时,小鸟把我的肩膀当成了?(温暖的家、安全的港湾、我已经成了它的保护神……)因为信任,所以依赖!

  师:轻点!别打扰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不一会儿……

  8、好一幅人鸟相亲的美好画卷!好一片温馨和谐的美好境界!

  师读,出示: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学生。)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学生。)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信赖,一定能……

  (引读。)

  四、总结

  其实,不仅仅在人与动物之间需要信赖,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哪怕是动物与动物之间也需要?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信赖,才创造了这美好的境界。

  出示:幻灯,背景音乐。

  师煽情:看着这一幅幅和谐的画面,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已经把信赖深深铭记,让我们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雏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以及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护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理解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那句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出示: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3、指名读――齐读。

  4、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学了课文后,我们再来细细体会。

  二、学*课文第一段。

  师: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三个月后有了雏儿,这个小家伙长什么样儿,我们去瞧一瞧。请大家默读课文一、二、三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描写雏鸟外形的句子。

  1、出示: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2、读了句子,你感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珍珠鸟?把它的可爱读出来。

  三、学*课文重点段。

  1、这个小家伙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呢?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同桌一起商量商量,呆会儿交流。

  2、交流:小鸟活动范围起先……随后……渐渐地……最后……

  3、出示: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挨*”可以换什么词语?哪个好?(靠*、接*)

  4、指名读,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害怕、胆怯、尝试、得寸进尺)读好它。

  5、出示:

  “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

  6、女生读,说说有什么体会?(胆大、完全放心)

  7、出示: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8、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胆子更大了,友好)

  四、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接读:白天,它;傍晚,它。

  “扭动”、“挤”、“钻”读出它的活泼淘气。

  五、学*课文第六自然段。

  1、最后,这小家伙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说说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2、出示:

  “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

  指名读,评议。轻轻地读,不要惊扰了小鸟的好梦。读了这段话,谈谈你的体会。

  3、信赖是相互的,珍珠鸟对我如此信赖,是源于我对它的喜爱。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我对珍珠鸟的喜爱?

  (“抚一抚”、“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作者对珍珠鸟这般喜爱,简直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儿女。

  六、学*课文第七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这是一句什么句?把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2、读三遍,这美好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请你在课文插图旁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人与鸟互相信任、友好相处)

  3、人与鸟是这样,人与人更该是这样。

  七、课文题目是“珍珠鸟”,除了“珍珠鸟”,你还可以给它起个什么题目?

  附板书:

  信赖

  珍珠鸟――――――――我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

  2.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明标

  1.课文讲了哪四个内容?

  2.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明标:细读“活动情景”“悟出道理”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并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细读“活动情况”

  (一)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4——6句,简要说说每一节中珍珠鸟的活动情况

  2.板书:笼子周围屋里小桌上“我”的窗口

  (二)细读句4

  1.自由读句4 导读: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珍珠鸟的可爱?用“о”圈出有关词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用“——”划出有关句子。

  2.关于珍珠鸟的可爱(以句子为单位,交流圈划的词语、体会)

  (1)“……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a读句交流词语。

  b进行补充发言。

  C a生进行朗读。

  D余生评价指名再读

  E齐读:增加难度

  (2)“……竟然……小桌上……“

  (3)“……挨*……蹦……俯……喝茶……偏……瞧瞧……”

  (4)“……啄……笔尖……。”

  (5)“……啄……手指……。”

  (讨论方法同句①)

  3、流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4、配乐朗读

  (三)同法学*句5

  1.指读、圈划

  2.交流

  3.激趣:同桌对演,一生扮演珍珠鸟,一生扮演珍珠鸟的爸爸和妈妈,表演它们呼唤应答的过程。

  (四)同法自不句6

  1.默读圈划

  2.交流

  3.想象,珍珠鸟趴在作者肩上甜甜地睡着了,它做的梦也一定会又香又甜,它会梦到些什么呢?

  三.学*悟出道理

  1.示句:“信赖……境界……”

  a.:“信赖”的意思?谁信赖谁?是一下子就信赖的吗?看看板书,说说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板书:信信信

  b.珍珠鸟为什么会逐步信赖“我”?

  板书:

  c.理解“美好的境界”(看板书回答)

  d.配乐赏读。找出文中“美好的情景“朗读

  e.给文章插图起名字,可以用三个文末一节中的词语。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不仅认识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珍珠鸟,体会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懂得了:只有信赖,人鸟才会和*共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只要互相信赖,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设计:

  笼子四周屋里小桌上“我”的窗上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份(扩展7)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范文十份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纵观第八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融科学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本课是一篇童话,通过棉花姑娘请求小动物给自己治病的故事,介绍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不同种类害虫的科学常识。课文角色丰富,插图精美,对话内容口语化,句式不断复现。符合一年级儿童的阅读心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师的有效设问,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细化学*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惯”和“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并结合本教材编者的意图和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本课的具体语言文字,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棉、娘”等13个生字和大字头1个偏旁;会写“病、医”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

  3、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我把借助插图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和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作为教学的重点。据此,第二条目标也是本课教学难点所在。

  三、说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围绕“明确目标,有效设问,提高效益”这一主题,凸显以“读”为主线,以“对话”为主要途径,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由于课标倡导教师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棉花姑娘的急切心情以及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

  2、情境教学法。借助课文图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读、观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读说议的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单走向丰厚”

  课的开始,我会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学*新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说它是花不是花,冷天人人需要它。白白胖胖真可爱,一堆一堆白花花。”学生肯定能很快猜出本文的主人公棉花姑娘。随后,我会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课题。请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我将有重点地指导“花”的书写。板书完,我会让学生齐读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我在引领学生通过书空的形式板书课题时,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虽不是实际书写,但在书空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感受到学语文,写字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真所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从被动走向主动”

  1、板书完课题,我会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棉花姑娘怎么了?她都请谁来给她治病?最后又是谁治好了她的病?

  (此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正如美国一教育家所说“那些不设防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2、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将“、病”等字词读准确。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留意学生不容易读准的词语,如“斑点”、“树干”、“可恶”等词,板书在黑板上,在学生朗读完后加以指导。并通过一些词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都比较繁杂,我会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让学生简单地概况本文的大致脉络。

  (我们读文章,除了所谓的要把文章读“厚”,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章读“薄”。通过不断引导,我们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趣味识字,自主学*

  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呢?我在这一环节中试图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观察“姑、娘”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的规律。鼓励学生用学过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创造性地自主学*生字,又通过猜字谜、捉害虫等游戏,让孩子们在自评、互评中主动参与学*,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

  (三)精读感悟——“从空谈走向思考”

  生字学完,我会让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学*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1、借助插图,体会心情

  学生在交流时,肯定会找到这一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先读一读,并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读?在读这一句时,课文里哪幅插图帮助了你理解这句话?当学生说出后,我会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这句话,并相机评价,能借助书上的图画来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就叫会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阅读文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插图。这不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

  2、欣赏语句画面

  文中的第二、三、四、五段是故事的经过,这部分角色丰富,也是学生需要仔细品读的部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除了要抓住重点字词外,还会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以及感受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通过教师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体会祈使句请求的语气。

  (能否读好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本环节,我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赋予学生抒发感情的机会。)

  3、指导生字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奇”、“星”这两个难写易错的字,先以孩子自己的观察为主,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加以适当点拨和整理。师范写后,学生练写。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会强调写字的姿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每一学段里,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在这里安排学生练字,正和课堂开始时的书空相呼应,这样,通过书空和实际练字两种不同的手段,既指导了学生的写字练*,同时也避免了因单一的写字练字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到这,我的课堂教学已接*尾声,我会让学生跳出文本看文本,让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课都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迁移,从盲从走向独立

  对于课后练*,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二作为第一份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第二份作业,让学生回去把今天的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关注课后练*,其实就是在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让学生回去说给父母听,是让语文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和文中的重点词语以及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和直观性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棉花姑娘

  燕子,空中

  啄木鸟,树干

  青蛙,田里

  七星瓢虫,蚜虫

  八、说教学反思

  纵观我的教学设计,我始终坚持以童趣为本,朗读为主,将朗读作为主旋律,引导学生在个性品读中感受文本内容。但是由于时间关系,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不多,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较单一,课下要用心去积累一些精彩的、能激发学生学*兴趣的评价语。

  感谢聆听,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身边的科学”。《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的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活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了本文,能让学生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愿望。树立起保护益虫和益鸟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三会字“姑、娘、盼、治、啄、蚜”,会写“请”字。

  2、能正确的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好请求的语气。

  3、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体会请求别人帮忙要用礼貌用语“请”。

  三、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课文内容进行总体把握。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好请求语气。

  四、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推进综合性学*,努力实现目标间的渗透,注重读、感悟、应用相结合。

  五、说教学过程

  (一)棉花图片导入:

  1、直接导入:出示“棉花”。你认识棉花吗?请你来说说关于棉花你知道些什么?棉花又白又可爱,和小姑娘一样漂亮,我们亲切地称她为“棉花姑娘”,落实“棉花姑娘”的轻声。识记“姑娘”两个字。(简洁、自然地导入,让孩子马上关注到文本中来,而且又能参与进来,通过对棉花了解地交流,孩子既长了知识,又是对口头表达能力地锻炼。)

  2、课件出示棉花姑娘图,夸夸棉花姑娘。(这样设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直观画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二)三遍课文总体把握文章,把文章读正确。

  1、初步感知。示范读,问你听懂了什么?把孩子的回答汇总成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主要内容填空。(第一遍范读,目的在于让孩子在静心倾听中,对文本有一个总的初步印象,在交流中落实文章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落实字词关。(在字词学*中,我以五步教学法为基础,根据形声字、象形字地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在巩固环节设计了游戏“七星瓢虫吃蚜虫”。并做了相应《语文课堂作业本》上的书面练*,旨在扎扎实实落实生字新词关。)

  3、齐读课文。落实难读句子。(落实生字新词后,在齐读一遍后,我把重点落实在句子的读通读熟上,通过出示三个难读的句子来检测孩子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

  (三)品读课文第一段。

  1、仔细看图,观察得出“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许多可恶的蚜虫。”个别读,请小朋友听一听哪位小朋友读地好,跟读。(本着要最大限度地应用好课本这个教学资源的理念,让复杂、抽象的文字表达有直观图进行依托,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了图片,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棉花姑娘生病了,很难受,当一只只蚜虫在那儿飞来飞去,有小朋友甚至会失声叫出来,有了这种直观感受,那读出感情来应该容易多了。)

  2、此时,棉花姑娘有什么感受,她最想做什么呢?引出“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示范读,齐读,展示读。(让一年级孩子体会棉花姑娘的深深地期盼心情,可能有些难度,因此我选择了范读。)

  3、让你感到最难受的事情是什么?怀着难受的心情读读第一自然段。(任何情感的体验最强烈地应该是自己的感受。)

  (朗读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在体验、想像中生**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品读第二自然段。棉花姑娘先请谁来给她治病呢?

  1、自己读一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棉花姑娘和燕子的对话。

  2、出示: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让女孩子做做棉花姑娘,男孩子当当燕子,你会帮她的忙吗?评一评,读一读。

  3、出示:燕子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燕子后来有没有帮棉花姑娘的忙,为什么?

  4、在你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你能用好“请”吗?当你美术课忘记带水彩笔了,想向别人借时,你会说:当你把橡皮弄丢了,想请同学帮忙找一找,你会说:(在低段语文以读代讲的理念下,让学生当当棉花姑娘和燕子,在评、议中,孩子能够迅速找到技巧,读出感情。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孩子学会用礼貌用语“请”。)

  5、看来“请”字地作用可真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

  ①仔细观察“请”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说该注意的地方。

  ②师范写后,学生练写。

  ③把写地好的字放到投影仪里,让学生评、议。

  (让学生从看到说再到写,再反馈评、议,掌握汉字一般的结构规律,为写好汉字打下基础。)

  (五)连起来读读第一、二自然段,会背地站起来背一背,结束。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 3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30课《棉花姑娘》是一篇精读课文,我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这一课所在的单元的主题是“我们身边的科学”。《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生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本鸟、青蛙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了本文,能让学生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起保护益虫和益鸟的意识。另外,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角色鲜明,对话较多,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雪、帮”两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在读读议议中了解益虫等一些科学知识。在资料的收集和展示交流中知道更多的益虫以及一些科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由此可以看到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认识“七星瓢虫”和“蚜虫”,了解益虫和害虫的概念,并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和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的机会,如采取独立学*、小组学*、集体学*、开火车、自由分角色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范读、自读、小组分角色读、分段接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用情朗读,最终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3、推进综合性学*,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益虫的资料,能激发学生学*科学常识的欲望。

  三、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

  1、教法: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采用自读感悟、自主学*、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学*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伙伴。

  2、学法:抓住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似这一特点,我采用重点扶学第二自然段,然后小结学法,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合作自学第三、四自然段,进行汇报。这样能让学生懂得自学的方法,达到我会学。

  四、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这篇课文的教学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读中识字,品读课文。第二课时主要是分角色表演,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大家都知道,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这节课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共分“情境激趣――初步感知――精读品位――延伸拓展”四个环节进行。

  (一)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吸引学生读课文的愿望,首先播放轻音乐,教师用生动的、带有诗意的语言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所有的人都在快了的生活着,而棉花姑娘却生病了。

  (2)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生评议。

  (这样轻松的诗意的导入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景,给后面棉花姑娘生病的情感转折做了很好的铺垫,吸引了学生读的愿望。)

  2、初步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2)学生自读课文,师提出朗读要求:不加字,不减字,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学生边读边想:棉花姑娘请哪些动物给它治病?最后是谁治好了它的病?

  (4)检查学生认字情况,开火车认读。

  (5)请几名学生合作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他读的怎样,评议。

  3、精读品味: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学*第1自然段:

  a、出于课件,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棉花姑娘生病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全班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

  过渡语:生病的棉花姑娘多么希望有人帮他治好病呀!所以她不断向身边的人求助,请同学们接着读课文,看可怜的棉花姑娘到底向谁求助了呢?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看图,结合自己经验等去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多种途径获得知识,另外,在对课文的理解中注重了渗透人文教育,有同情、帮助弱者的愿望)。

  (2)、学*第二自然段:扶学。

  a、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燕子和棉花姑娘说的话。

  b、学生说说找出的对话,老师请两个同学来读课文,一个当“棉花姑娘”,一个当“燕子”。

  c、指导学生从声音洪亮、脸上有表情、读得有感情这三个方面来评议读得怎么样。

  d、请学生在三个人小组里分工,一起再来表演读。老师挑出两个小组展示,并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棉花姑娘的诚恳和燕子的爱莫能助的心情。

  (先请两个朗读较好的同学来读,可以先给其他同学引出一条好的情感走向,通过评点自己最喜欢的朗读能手,来促使学生自己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处理的办法,并内化到自己读的方法里,达到提高朗读水*的目的,同时可以使学生主动去理解课文。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指导朗读时老师注重方法的指导,摒弃读法的固定。)

  (3)学*3―4自然段:放学。

  过渡语:棉花姑娘并没有放弃,她又分别向哪些朋友请求了帮助?请同学们分组自学第3、4自然段。

  a、交待任务:大家由小组长带领一起学*第3、4自然段,可以先读课文,用笔画出他们的对话,然后讨论他们帮助了棉花姑娘吗?最后小组里分角色练*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汇报小组学*情况。

  c、学生汇报到哪一自然段就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那一自然段。

  (“此处无声胜有声”有时候过多的讲解反而显得多余。读书的过程本就是学生理解消化课文的过程。这一部分难度不大,所以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好的读书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学*第5自然段。

  过渡语:小燕子、啄木鸟、青蛙对棉花姑娘的病都无能为力,正当棉花姑娘着急的时候,又来了一个好朋友,是谁呢?同学们自己找一找。

  a、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b、教师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戴上棉花头饰,学生戴上七星瓢虫的头饰,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介绍七星瓢虫的样子。

  c、学生练*朗读。

  (这里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2――5自然段,达到教给学生自主学*的目的。)

  (5)、学*第6自然段:

  过渡语:棉花姑娘的病终于治好了,她的心情会怎样呢?让我们和棉花姑娘一起陶醉一下吧!读第六自然段。

  a、生有感情的朗读,师问:知道棉花姑娘的心情怎样?

  b、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夸夸七星瓢虫。

  (学生已经不止停留在学*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情感的愉悦、情操的陶冶。)

  4、延伸拓展:

  (1)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对人类有益的鸟类和益虫?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教师用课件相机展示自己收集的益虫图片字资料。

  (3)师总结:今天,我们不光经历了棉花姑娘治病的全过程,认识了可爱的七星瓢虫,而且还认识了许多大自然里的朋友,如专吃空中飞虫的――(生接)燕子,给大树治病的――(生接)啄木鸟,还有在田里捉害虫的――(生接)青蛙,他们为了让大自然更加美好而各自奉献着,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他们,和他们一起让生活更加美好。

  (4)、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用情朗读,最终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一个健康思想的人的培养。)

  (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1、分角色表演:

  生戴头饰,先分小组表演,然后推荐到全班表演。

  2、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小黑板,自读生字,边读边记。

  (2)、小组合作学*生字,互相交流是怎记住这个字的。

  3、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提示:“雪”字下半部分中间的一横不能去头。

  (2)“帮”字左上部分的竖撇要出头。

  (3)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它各部分的大小宽窄。

  (4)学生临摹,描红练*,师巡视辅导。

  (5)教师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价时奖励小红旗。其它同学先自评,然后同桌互相评价,在写得好的字上做上标记,写不好的字还可以再写几个。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比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学*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一)自主学*贯彻始终。

  自主学*就是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1、学生活动时间充分。

  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一般应占每节的主体性。整节课,我充分地让学生自学、讨论、读书、评议、表演;动脑想、动手画,动口读、问、说,而且这些形式都落到实处,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时间充分,讲求参与的效果。

  2、学生的参与面广。

  课堂上学生自主学*,应该体现在整个班集体,而不是几个学生,人人都自主,才是真正的自主。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广,是体现课标精神的标志之一。在这节课中,我注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都动起来,有事可做,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重视学*方法的迁移。

  掌握了学*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自学。《棉花姑娘》这一篇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一样的,句子也十分相似。抓住这个特点,我花时间指导学生重点学*第二自然段,然后小结学法――“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接着,我就让学生用学*第二自然段的学*方法同桌合作自学三、四自然段。自学以后再让学生进行汇报。这样设计,不但能节省课堂学*时间,而且还能让学生认识课文结构的特点,懂得自学的方法,达到我会学。

  (二)评价贯穿课堂。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的评价是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教师范读,生评读;学*生字,评学;指名分段读,评读;学*第二自然段,评演;结课,你觉得自己这节课上得怎么样?你夸夸谁?

  2、评价的形式多样。

  我的课堂教学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师评学生,有学生评老师,有自评,有生生之间互评,也有学生自己选择同学评,还有语言评价、奖励评价、身体语言评价等。

  3、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一年级学生评价的能力相对比较低。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对学生学*评价的引导,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在学生进行评价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启发;对学生的评价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让学生敢评、爱评。如在评读课题时,一个学生评价说:“我觉得他读得很大声,很流畅。”我马上表扬评价者:“哎呀,你从声音跟流利程度来评价,评得真好。”接着,我还引导学生从读音方面去评价“那么读音方面你们觉得怎样?”学生再从读音方面去评价,从而纠正课题“棉花姑娘”的轻声读法。

  这种发展性的课堂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先看教材分析

  1、《棉花姑娘》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童话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非写实性的儿童文学,纵观人教版全套教材,童话在其中占了比较大的篇幅。单小学一年级上下册一共就编入了21篇童话故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是:“阅读浅*的童话、寓言、故事”,这一课程目标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

  2、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课文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从写法上看活泼有趣,各段句式相似,通篇课文采用对话形式,拟人手法。

  《新课标》提出第一学段识字与阅读的要求: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其中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现行的教材跟原教材比,识字量大幅度增加,在写字数量上相对减少。在识字教学中需要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激发识字自主性,强化随文识字。

  二、学情分析

  说完教材,再看学情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识字、写字)孩子们经过将*一年的学*,基本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及书写规律,但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待提高。开始学写合体字,初步了解合体字的构字特点,但间架结构和田字格占位掌握度不高。(朗读与交际上)同时,孩子们喜爱读童话,说童话,演童话,这为本课朗读与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的学*渠道很多,在生活中他们对益虫、益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搜集资料很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课标》对第一学段要求和单元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要求:

  1、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6、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会意字的规律。

  2、在朗读感悟中了解科学常识,引发他们主动地留心身边的科学,对推普生浓厚的兴坡,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课时目标:

  1、认识“姑、娘”等6个生字,会写“请、帮”。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

  3、运用“请你帮――”“对不起――”进行口语交际。

  4、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

  四、教学模式

  在《浙江省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要求的调整意见》的引领下,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实验小学低段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互动游戏,激趣导读;整体感知,激法导学;聚焦阅读,激情导思;情景交际,激情导练;规范写字,激兴导书。并力求在落实模式的过程中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与阅读为思路,以彰显低段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朗读、口语交际为重点,以小组合作学*为*台,落实“摒弃繁复,追求本真”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

  俗话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从本课的三维目标和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多媒体课件激趣法

  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游戏学*法

  “兴趣是的老师”,游戏是学生的最爱。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做法。在教学生字词时,通过开火车读等小游戏达到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3、换位表演法

  表演是体验课文内容的方式之一,孩子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表现出来。以读演代讲,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朗读的教学难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得好不如学得好。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方法”,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因此在师生互动的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学*方法:

  1、学会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学*中互帮互助、学会倾听、评价、合作,在读中感悟、演中体验,在演读感悟中学*本文。

  2、学会感情朗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的方法就是读,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个人朗读、表演读、换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演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学会积累词句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进行拓展练*:如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

  六、教学设计

  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互动游戏,激趣导读

  本环节我通过以下三步来实现。出示:

  1、看故事,玩“变脸”,

  2、小竞猜,读“姑娘”,

  3、展图片,学课题。

  第一步,我饶有兴趣地对孩子们说:老师带来一些故事,如果你看过的话就做笑脸,没看过就做哭脸。在游戏中,孩子们得到放松,为课堂高效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之后进入第二步:小竞猜,读“姑娘”。猜一猜,这是哪个童话故事。在叫一叫灰姑娘中,孩子们初步认识“姑娘”这两个生字,并读好了轻声。第三步:展图片,学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去认识雪白雪白的姑娘”,它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棉花姑娘”引入课题,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故事为媒,以游戏激趣,为学生进入故事角色创设良好的开端。同时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导入,短短几分钟让孩子体验了识字,朗读,使学生有“课伊时,趣已生”之感,提高教学效率,引发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激法导学

  根据我校“先学后教”的理念和第一学段孩子的特点,我利用导学单,让孩子们大声地去读课文,把自己预*时画上笑脸的难认的字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接着,让孩子们做一个小游戏:请故事主角一一上台,并将名片贴在黑板上。孩子们在读读认认中,轻轻松松地梳理了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提高孩子的学*愿望,在认一认,读一读,说一说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聚焦阅读,激情导思

  此环节,抓住“盼”这一字眼,把阅读与识字写字相结合。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角色体验,识“盼”。学生初读课文后,用图片和话外音结合的方式,让他们体会到蚜虫的可恶,然后进入棉花姑娘的角色,此时,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多样的,有些孩子说棉花姑娘感觉很痛,有些说觉得浑身发痒,总知是无比痛苦,棉花姑娘盼望医生治病急切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体验下,“盼”字的学*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朗读自然声声有“盼”。

  此环节,运用加一加的方法学*“蚜”,讲故事认识“治”,看图和角色体验学*“盼”,体现了低年级识字的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学生在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中轻松地识字,投入地朗读,顺利地进入角色。

  第二步:角色对话,解“盼”。聚焦第二自然段,通过自由读,指生读,接龙读的方式读通句子。继而关注对话,读好请求的语气和帮不上别人时抱歉的语气,进一步走进棉花姑娘的内心世界,孩子们在同桌互读,加动作读中中理解“盼”。第三步:角色朗读,演“盼”。在学好第二自然段后,让孩子们在划一划中发现第2、3、4自然段句式相似的特点。聚焦三组对话,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读,分角色朗读,特别是我和美丽小组推选出的孩子们一起带上头饰,完全进入童话世界,用语言,用表情,用动作绘声绘色的进行表演,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掀起一个课堂的高潮。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还要说“书读百遍,其文自通,其思自敏”通过最传统,最质朴的“读”复现生字,发现了不同,读出了语气,演出了情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四)情景交际,激情导练

  此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的表演自然而然的发现了请求和帮不上别人忙时的句式:请你帮――对不起――。拓展出示喜鹊的图片的同时老师戴上帽子,大家好,我是喜鹊,你知道我的捉虫本领吗?你是棉花姑娘会怎么请我帮忙呢?师生一问一答,为同桌进行口语交际作好示范,学生的展示自然精彩。

  【“课标中提出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本环节通过拓展课外资源,落实了句式训练,灵活无痕地创设了师生交际情境,在情境中交际,在交际中达到文本内容与学生思维的增量。】

  (五)规范写字,激兴导书

  此环节,重点教学“请、帮”二个字。接下来我重点讲一讲“帮”字的教学。第一步,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帮”字的间架结构特点,上大下小,上面要盖住下面。左上竖撇要往左拉得长一点,右上的耳朵横撇弯钩碰到横中线就要钩。下面的巾最后一笔从中心点起笔,压线写。第二步示范,教师的示范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让他们看清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以及运笔时的提、按、快、慢。关键处老师进行强调,第三步练写,低年级学生练*书写之前,练写前强调坐姿和握笔的姿势;第四步反馈讲评,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写字作业。对写得好的字用红笔圈出,特别好的画双圈,以此鼓励学生认真写字。学生写错了字或者不认真写,教师用笔标出,让其订正或重写。再利用“美丽”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两互评,在写的有进步的字上打上五角星。

  【教师板演展示笔顺和写字关键处,利用学生反馈对比讲评,攻克写字难点,为提高书写质量保驾护航。】

  七、板书设计

  经过一节课的学*,黑板上也留下了一些内容,本课的板书设计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配上了鲜艳的图片,体现童话故事的童趣,更能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同时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展现课文内容,突出重点,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上是我所有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还恳请各位专家老师予以批评指教,谢谢!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身边的科学”。《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的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活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了本文,能让学生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愿望。树立起保护益虫和益鸟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需、帮”两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2、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在读读议议中了解益虫的一些科学知识。

  3、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认识“七星瓢虫”和“蚜虫”,了解益虫和害虫的概念。并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四、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推进综合性学*,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二)品读课文

  1、文中是怎样描写棉花姑娘的呢?找一找,读一读。

  2、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她咧开嘴笑啦!”在出示这一自然段后,先让学生自由读悟,再指名朗读体会棉花之美,读出“碧绿碧绿、雪白雪白”。随后再追问:“她为什么笑了?”由果溯因,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在学生探究的答案中:因为棉花姑娘不久前得了一场大病。出示病中的棉花姑娘图,引导学生认识蚜虫。由于学生对蚜虫比较陌生,生活中接触较少,所以教师简单介绍蚜虫的大小(跟芝麻差不多),生长繁殖特别快,再启发学生想象体验成千上万的蚜虫待在棉花姑娘身上会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随后出示句式“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指导朗读。

  4、到底有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呢?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学生在通过读文中很快就有了答案:燕子、青蛙、啄木鸟、七星瓢虫。这些医生都能帮助棉花姑娘治病吗?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棉花姑娘的病越来越严重。她一次又一次的呼救,引导学生个性朗读,读好三次呼救“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朗读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在体验、想像中生**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5、棉花姑娘终于盼来了能给她治病的医生,那就是七星瓢虫。

  (1)出示课件图片,听七星瓢虫的自我介绍。在学生看与仔细听后,问:你想和七星瓢虫交朋友吗?刚才你听到了它有什么特点?(这样设计,借助课件直观地认识七星瓢虫,通过听自我介绍培养学生仔细听的*惯,也使学生在了解七星瓢虫的基础上喜欢它,产生保护益虫的意识。)

  (2)找找七星瓢虫与棉花姑娘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6、七星瓢虫能治好棉花姑娘的病,那其他三位医生为什么不能呢,找找文中句子读读,再课件出示

  燕子只会捉__,所以它__。

  啄木鸟只会捉__,所以它__。

  青蛙只会捉__,所以它__。

  (以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科学常识,认识益虫、益鸟)

  7、回复最后一个自然段,现在她的病好了,棉花姑娘在干什么呢?你来说说看。(这一环节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着眼于棉花姑娘因为病好而笑,更主要是借棉花姑娘的笑引导学生明白她学到了许多知识,知道了有关益虫的科学知识。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从故事中知道了很多知识?你还知道身边哪些益虫、益鸟?推荐读《十万个为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沟通课内外,从更多的科普课外书中去了解科学,喜欢科学,探索和发现身边科学。)

  2、小结:齐读“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要去探索,去发现。”

  五、说板书设计、

  30、棉花姑娘

  本课板书分三部分组成,以捉为中心,左边是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右边是空中、树干、田里的害虫以及蚜虫,这样设计力求体现故事内容,凸现科学常识,一目了然。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 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棉花姑娘》。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新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全文共六个自然段。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浅显易懂,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根据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因此,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识字上。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点是识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品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学*课文第2—5自然段,并整体感知全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准备突破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星、雪”两个字。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捉什么地方的害虫的常识,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和写字*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选择一种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自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等。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而“达到用不着教”的唯一办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水*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我还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法。学生在具体学*生字、感悟语言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4个版块:

  1、谈生活激兴趣

  课一开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了谈话:“小朋友,你们去过农村吗?”“那你知道农民伯伯在地里、田里都种着些什么呀?”“棉花有什么用处?”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为切入点,这样不但在语文课中溶入了常识知识,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

  2、细细读,品滋味

  在教学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棉花姑娘愁眉苦脸的样子;另一幅是棉花姑娘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她裂开嘴笑了。然后以“看了这两幅图后你想说些什么?”引出第二版块内容的学*。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两段内容的学*,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内容上。在这里,我进行了变序教学,因为觉得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刚好相反,在这里一起拿出来通过对比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3、听故事明概况

  我以:“棉花姑娘刚才不是愁眉苦脸的吗?现在怎么又那么高兴了?那棉花姑娘的病是怎么好的呢?小朋友们想听棉花姑娘治病的故事吗?”为过渡,然后教师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边播放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通过“你听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檐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不但较好地落实了学*目标2,还培养了学生仔细听的*惯,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听故事要听清要点这一听的技巧。

  然后又以“这个故事还藏在我们的书里,小朋友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吗?”进入“做游戏,学生字”这一环节。[课件:4、做游戏、学生字]学*生字我主要采用自学法,因为学生经过将*一年的学*,已初步具有识字的能力,如果教师再手把手地教每个字,那不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吗?在检查学生学*生字的效果时,我把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读课文及学写“星、雪”两个绳子都溶入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和棉花姑娘交朋友中,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学*方法,不但能充分关注所有学生的认知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乐学、爱学,同时学得也扎实。

  四、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棉花姑娘》一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它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展现课文内容,突出重点,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棉花姑娘》是一篇童话故事。本课讲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棉花姑娘请燕子、啄木鸟、青蛙帮她捉害虫,他们都帮不了她。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来了,把这些害虫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快乐地成长,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通过学文,让学生知道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巩固生字词,会写“只、星”两个字。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中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本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本领。

  三、设计理念:

  1、以多媒体课件为背景。课文以童话的形式出现,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2、力求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课文的结构特征,指导小组合作学*第2—4自然段,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3、“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初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体现科学性,在课后延伸部分,要求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或搜集资料,了解一下你喜欢的益鸟或益虫。推进综合性学*,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

  四、教学流程:

  1、复*导入。

  2、朗读感悟第5自然段。

  3、自主、合作、探究学*2-4自然段。

  4、写字指导。

  5、课后延伸。

  五、教后反思: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课堂教学,很多地方值得我反思。首先,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够到位,在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很大的失误,在朗读感悟第五自然段这一版块时表现出拖沓, 虽然目的是好的,想让学生多读、多思、多悟,但没有照顾到全局,就因为这个环节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导致后来啄木鸟、青蛙这两个段落处理的比较仓促,写字环节也草草收场,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其次,我觉得自己对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还很不够,今天的课堂上学生似乎变得特别性急,还没等我讲完合作学*的要求,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场了,根本不理会我的示意。面对这样的局面,我有些无奈,没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学*的成效。另外,我认为自己还有待改进的就是对学生的激励语言比较贫乏而苍白,如果更加生动,更加有针对性一点,相信课堂互动会更好。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我细细研究、探讨。我要从上好*时的每一堂课开始,积累点点滴滴,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 8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病人医生别人树干奇怪七个人

  2、导入新课。

  棉花姑娘生病了,她焦急万分,请来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帮忙治病,可是他们对棉花姑娘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最后,一群“医生”来帮她治好了病,这群医生是谁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探究竟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棉花姑娘遇到了一件什么麻烦事?

  明确: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

  2、想象一下,美丽的棉花姑娘发现自己的叶子上长了蚜虫,内心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明确:哎呀,这些可恶的蚜虫真讨厌!把我的“衣服”都咬破了,我还要吐棉花、结棉籽呢!要是这时有医生来帮我看病,捉走蚜虫就好了!

  3、这时候,棉花姑娘多么盼望医生来给她治病啊,她向哪些“医生“寻求过帮助呢?

  明确:棉花姑娘向小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寻求了帮助。

  4.燕子、啄木鸟、青蛙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吗?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他们都没有治好棉花姑娘的病。因为燕子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只会捉田野里的害虫,他们都帮不了棉花姑娘。

  5.燕子、青蛙、啄木鸟都帮不上棉花姑娘的忙,那么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呢?

  明确:是一群七星瓢虫。

  6、棉花姑娘的.病被治好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明确:棉花姑娘很开心,从文中”她咧开嘴笑啦“可以看出来。

  仿照示例给出的ABAB式短语,在横线上填空。

  示例:碧绿碧绿的叶子

  雪白雪白的棉花

  我会填:瓦蓝瓦蓝的xxxx

  火红火红的xxxx

  答案示例:天空 太阳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棉花姑娘生病了,因为叶子上长了,她很焦急,于是向xxx寻求帮助,可是他们都没能帮上忙,最后,是x医治了棉花姑娘。

  明确:

  蚜虫

  燕子

  啄木鸟

  青蛙

  七星瓢虫

  2、总结。

  通过学*,我知道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都对人类有益。我们以后再看到这些益鸟、益虫就不能捉来玩了!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好好保护环境。

  四、练*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纵观第八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融科学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本课是一篇童话,通过棉花姑娘请求小动物给自己治病的故事,介绍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不同种类害虫的科学常识。课文角色丰富,插图精美,对话内容口语化,句式不断复现。符合一年级儿童的阅读心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师的有效设问,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细化学*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惯”和“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并结合本教材编者的意图和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本课的具体语言文字,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棉、娘”等13个生字和大字头1个偏旁;会写“病、医”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

  3、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我把借助插图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和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作为教学的重点。据此,第二条目标也是本课教学难点所在。

  三、说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围绕“明确目标,有效设问,提高效益”这一主题,凸显以“读”为主线,以“对话”为主要途径,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由于课标倡导教师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棉花姑娘的急切心情以及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

  2、情境教学法。借助课文图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读、观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读说议的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单走向丰厚”

  课的开始,我会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学*新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说它是花不是花,冷天人人需要它。白白胖胖真可爱,一堆一堆白花花。”学生肯定能很快猜出本文的主人公棉花姑娘。随后,我会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课题。请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我将有重点地指导“花”的书写。板书完,我会让学生齐读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我在引领学生通过书空的形式板书课题时,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虽不是实际书写,但在书空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感受到学语文,写字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真所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从被动走向主动”

  1、板书完课题,我会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棉花姑娘怎么了?她都请谁来给她治病?最后又是谁治好了她的病?

  (此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正如美国一教育家所说“那些不设防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2、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将“、病”等字词读准确。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留意学生不容易读准的词语,如“斑点”、“树干”、“可恶”等词,板书在黑板上,在学生朗读完后加以指导。并通过一些词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都比较繁杂,我会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让学生简单地概况本文的大致脉络。

  (我们读文章,除了所谓的要把文章读“厚”,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章读“薄”。通过不断引导,我们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趣味识字,自主学*

  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呢?我在这一环节中试图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观察“姑、娘”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的规律。鼓励学生用学过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创造性地自主学*生字,又通过猜字谜、捉害虫等游戏,让孩子们在自评、互评中主动参与学*,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

  (三)精读感悟――“从空谈走向思考”

  生字学完,我会让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学*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1、借助插图,体会心情

  学生在交流时,肯定会找到这一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先读一读,并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读?在读这一句时,课文里哪幅插图帮助了你理解这句话?当学生说出后,我会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这句话,并相机评价,能借助书上的图画来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就叫会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阅读文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插图。这不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

  2、欣赏语句画面

  文中的第二、三、四、五段是故事的经过,这部分角色丰富,也是学生需要仔细品读的部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除了要抓住重点字词外,还会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以及感受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通过教师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体会祈使句请求的语气。

  (能否读好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本环节,我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赋予学生抒发感情的机会。)

  3、指导生字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奇”、“星”这两个难写易错的字,先以孩子自己的观察为主,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加以适当点拨和整理。师范写后,学生练写。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会强调写字的姿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每一学段里,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在这里安排学生练字,正和课堂开始时的书空相呼应,这样,通过书空和实际练字两种不同的手段,既指导了学生的写字练*,同时也避免了因单一的写字练字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到这,我的课堂教学已接*尾声,我会让学生跳出文本看文本,让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课都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迁移,从盲从走向独立

  对于课后练*,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二作为第一份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第二份作业,让学生回去把今天的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关注课后练*,其实就是在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让学生回去说给父母听,是让语文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和文中的重点词语以及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和直观性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棉花姑娘

  燕子,空中

  啄木鸟,树干

  青蛙,田里

  七星瓢虫,蚜虫

  八、说教学反思

  纵观我的教学设计,我始终坚持以童趣为本,朗读为主,将朗读作为主旋律,引导学生在个性品读中感受文本内容。但是由于时间关系,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不多,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较单一,课下要用心去积累一些精彩的、能激发学生学*兴趣的评价语。

  感谢聆听,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说课稿 10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棉花姑娘》。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新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全文共六个自然段。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浅显易懂,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根据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因此,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识字上。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点是识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品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学*课文第2—5自然段,并整体感知全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准备突破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星、雪”两个字。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捉什么地方的害虫的常识,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和写字*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选择一种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自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等。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而“达到用不着教”的唯一办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水*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我还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法。学生在具体学*生字、感悟语言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4个版块:

  1、谈生活激兴趣

  课一开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了谈话:“小朋友,你们去过农村吗?”“那你知道农民伯伯在地里、田里都种着些什么呀?”“棉花有什么用处?”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为切入点,这样不但在语文课中溶入了常识知识,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

  2、细细读,品滋味

  在教学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棉花姑娘愁眉苦脸的样子;另一幅是棉花姑娘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她裂开嘴笑了。然后以“看了这两幅图后你想说些什么?”引出第二版块内容的学*。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两段内容的学*,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内容上。在这里,我进行了变序教学,因为觉得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刚好相反,在这里一起拿出来通过对比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3、听故事明概况

  我以:“棉花姑娘刚才不是愁眉苦脸的吗?现在怎么又那么高兴了?那棉花姑娘的病是怎么好的呢?小朋友们想听棉花姑娘治病的故事吗?”为过渡,然后教师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边播放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通过“你听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檐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不但较好地落实了学*目标2,还培养了学生仔细听的*惯,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听故事要听清要点这一听的技巧。

  然后又以“这个故事还藏在我们的书里,小朋友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吗?”进入“做游戏,学生字”这一环节。[课件:4、做游戏、学生字]学*生字我主要采用自学法,因为学生经过将*一年的学*,已初步具有识字的能力,如果教师再手把手地教每个字,那不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吗?在检查学生学*生字的效果时,我把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读课文及学写“星、雪”两个绳子都溶入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和棉花姑娘交朋友中,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学*方法,不但能充分关注所有学生的认知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乐学、爱学,同时学得也扎实。

  四、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棉花姑娘》一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它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展现课文内容,突出重点,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10)份(扩展8)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范本十份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3、理解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描写抒情议论等作用和联系。通过合作学*,理解象征手法。并且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写梅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柳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赞颂的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释题:你如何理解这个题目?

  二、理清抒情线索

  1、文中有哪些句子或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2、对于这一组抒情句,我们如何美美地读出来?

  3、小组讨论后,检测朗读效果。

  三、品读文本,分析象征意义

  1、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他们联系起来的?

  明确:表面写树,其实是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的; 7—8段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一)赏析白杨树的形象

  1、作者的感情为什么要一步步加深?

  2、说它只是树,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写出了白杨树什么品质?

  3、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全班交流。

  ①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写干,突出了直;写枝,直而紧靠,突出了团结;写叶,向上;写皮,泛出淡青色,突出质朴。

  ③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段,要求: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请各位小组长进行读前指导。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通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白杨礼赞》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文中主要运用象征手法。

  根据该单元:“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学*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通过联想丰富写作内容”的总目标,以及本文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学*目标和重难点。

  2、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程“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3、学*重点

  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4、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

  二、说教法、学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意识,在体验学*和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反复朗读,问题导引,研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提升。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研讨探究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自主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主体思维法,研讨探究法,和拓展练*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上绿”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白杨树的生命。接着多媒体出示一张奇崛盘结的梅花图片和一张婀娜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对白杨树的另一种美的赞美,这种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白杨树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美、意境美。

  2、自读。出示自读要求,大声朗读,勾画出重要的语句,熟悉课文内容。

  3、速读。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归纳白杨树的美,它的不*凡。让学生整理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作者给文章取题目为“白杨礼赞”,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礼赞是什么意思?

  2、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凡”是否矛盾?为什么?

  3、作者花较多的笔墨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这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这是否远离了主旨?

  4、最能体现白杨树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那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

  5、“白杨礼赞”所赞的不仅是白杨树,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的过程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课文阅读要立足于文本,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会课文的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教师鼓励、积极引导、适时点拨,真正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四)寻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优美,富有感情。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贴切,生动而又富有表现力呢?

  请寻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可能找出的句子有:

  1、表现景美的句子

  描写黄土高原的句子。“汽车在望无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望不到边”、“黄绿错综”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黄土高原的特点,“一条大毡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土高原广阔而*坦的形貌。

  2、表现神美的句子

  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如:“……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参天耸立”形象写出了白杨树的高大,“不折不挠”生动地写白杨树的性格特点。

  3、揭示象征意义的句子

  四个以“难道”开头的排比句。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的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深化了内容。

  此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品析用词的传神之处,以及比喻,排比,

  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体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探寻、品味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升华,心灵对话

  白杨树是普通的,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凡的普通人?你是否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是什么?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探究性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此设计将课内知识延伸,拓展到课外,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六)板书:

  白杨礼赞

  茅盾

  生长环境象征农民

  外在形象﹜————→﹛哨兵

  内在精神树————→人精神、意志

  板书设计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题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7

  一、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惯,如能主动预*课文、课后复*课文等。已经学*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1、自*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法练*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和课后的练*,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培养学生自觉学*语文的*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八、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8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