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

日期:

  登鹳雀楼说课稿 1

  登鹳雀楼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登鹳雀楼说课稿 ,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登鹳雀楼说课稿 2

  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罗高扬: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采访戴铭君: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17

  登鹳雀楼

  看

  想

  登高才能望远

  (简笔画)

  登鹳雀楼说课稿 3

  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罗高扬: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采访戴铭君: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17

  登鹳雀楼

  看

  想

  登高才能望远

  (简笔画)

  登鹳雀楼说课稿 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说说教材,

  《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剧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作铺垫。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 “尽”:完。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入海流”是说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流向大海。诗的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思。 “欲”:想要。 “穷”:尽。 “目”:眼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字,语言朴素浅显,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示诗人宽大的胸襟。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能够认读古诗,会写“雀” 、 “楼” 、 “依” 、 “入” 、 “欲” 、 “穷” 、 “目” 、 “更”,并按笔顺描红。

  (2)能够流利的朗诵古诗。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字词意思。

  (2)能够默写出所学的新字。

  3、情感目标能够通过朗诵古诗,理解诗人的感受,并受到启迪。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学*本课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读通课文。难点:能够默写出生字,会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课堂。

  五.教学过程

  1.理解诗题,简介诗人。这首诗以事为题,朴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鹳雀楼”是一座楼阁的名字,教学时,可简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来。对作者的了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读诗句,学*生字。教师(或录音)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抽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为理解作准备。

  3.解释句意,理解内容。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观察图画想想诗意。不懂的词或句提出来大家讨论。可先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例如“依” 、 “尽” 、 “欲” 、 “穷” 、 “更” 、等,在让学生连起来说句意。理解句子后,再让学生把全诗意思连起来说。解释字句意思时,不要过多地发挥,只要求理解内容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咏背诵。在理解诗的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读出诗句的气势。读时可以让学生作适当的动作演示,以帮助他们入情入境。只要学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诵并读出语气。

  5.建议本课教1课时。

  登鹳雀楼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古诗《登鹳雀楼》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八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说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启发学生看图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2、初步学*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黄、入、海、千、更、层、楼”

  三、说教法、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过程中去。为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融入情境教学法与和谐教学法,展示一个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的过程。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辅以录音、图画、游戏等形式,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中。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

  (1)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2)学生练*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

  (3)学生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学*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

  2、学生合作,学*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四)课间休息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诗比赛,拓展延伸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这样,在学生休息过后,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除了这首诗,你还会背哪些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六)课堂小结,鼓励积累。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阅读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1)

——《登鹳雀楼》说课稿 (菁华3篇)

《登鹳雀楼》说课稿1

  说教材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罗高扬: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采访戴铭君: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古诗《登鹳雀楼》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八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说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启发学生看图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2、初步学*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黄、入、海、千、更、层、楼”

  三、说教法、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过程中去。为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融入情境教学法与和谐教学法,展示一个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的过程。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辅以录音、图画、游戏等形式,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中。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

  (1)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2)学生练*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

  (3)学生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学*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

  2、学生合作,学*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四)课间休息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诗比赛,拓展延伸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这样,在学生休息过后,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除了这首诗,你还会背哪些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六)课堂小结,鼓励积累。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登鹳雀楼》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2)

——《登鹳雀楼》说课稿 (菁华3篇)

《登鹳雀楼》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古诗《登鹳雀楼》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八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说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启发学生看图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2、初步学*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黄、入、海、千、更、层、楼”

  三、说教法、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过程中去。为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融入情境教学法与和谐教学法,展示一个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的过程。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辅以录音、图画、游戏等形式,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中。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

  (1)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2)学生练*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

  (3)学生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学*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

  2、学生合作,学*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四)课间休息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诗比赛,拓展延伸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这样,在学生休息过后,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除了这首诗,你还会背哪些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六)课堂小结,鼓励积累。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3)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的能力。对于学*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一首古诗,我们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的能力。对于学*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一首古诗,我们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解题,读题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登鹳雀楼)

  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标拼音)指名读

  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

  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

  前鼻音尽

  边音、楼里

  翘舌入

  齐读全诗

  5、去拼音读

  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

  (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

  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看见。(生自由练说)

  2、相机学*一二句

  这是一轮什么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渐渐消失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太阳渐渐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

  听老师来读一读,小朋友轻轻闭上眼,让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好的画面吧。

  4、相机机学*三四句。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所以诗人告诉我们——(出示,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所以诗人这样告诉我们——(出示,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课文配有插图,以图学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些什么?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一步在头脑中呈现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诵读。

  四、读好古诗

  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愿意跟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张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听清老师读诗时的节奏、音调。白日——依—山—尽,(生接——)欲穷——千—里—目,(生接——)

  2、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3、就像这样,全班同学一起来一遍吧。齐读

  5、古诗咱们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要在模仿老师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让学生初步读好古诗水到渠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瞧,这课的生字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字音读准还要把它写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较入和哪个字很像,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错。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黑板范写入(撇捺要舒展开)

  更也有撇捺,撇是竖撇,写时要先竖后撇,捺从上往下穿过撇。师黑板范写更

  学生入更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撇捺的变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样记欲这个字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来记这个字)

  怎样才能写好看呢?左右等宽,谷的一捺要变成点,哦,字宝宝很有礼貌,它懂得谦让,把地方让出来写右边的欠。

  目怎么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相信你们会写得很好。

  学生欲目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4、学生在*字纸上练写

  5、投影反馈,相机评价,再写完写好剩下的。

  设计意图学写的4个生字,指导时侧重点不同,指导范写两个,放手观察两个。写字教学中力求讲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

  教学理念《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很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经熟读成诵了。但是否能把古诗的每个字读准,读好,这是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纠偏看似简单,其实比其它训练更重要。现在讲究基于儿童的古诗教学,而这堂课还要基于这次教学的儿童,二年级的教材用一年级学生上,许多生字的读音更要扎实强化。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目标。

  (二)学*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描红、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的能力。对于学*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任务:

  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 预*《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一首古诗,我们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新笔画,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设计思路:

  对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主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我先带领孩子们认真反复的朗读这首诗,使他们对这首诗有个大概的了解,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诗人。然后主要是识字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将这些生字记住并会正确书写,最后将这些生字放入古诗中,体味它们各自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拼读“登” (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指导学生读准课题)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 更好了。

  2、学*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12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的能力。对于学*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一首古诗,我们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情况。请学生把学*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养成*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3.复*生字,掌握生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想看吗?

  (介绍画上的内容)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

  (生编故事)

  师:你编得真好,老师也想编一个。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焕。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丽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师:为什么登上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生: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师:是啊,诗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1.(出示课件)介绍鹳雀楼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

  3.师:读得不错!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赛读,行吗?请同学们当评委。(师配乐朗读)

  生评价。

  4.生练读。

  5.分句指导。

  6.整体读。

  7.学生上台表演读。

  8.配乐集体朗读。

  (三)多种形式,学*生字

  师:为了表扬你们,咱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

  生读生字。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说话。

  (五)小结

  是啊,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欣赏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人生也是一样,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同学们,希望你们努力学*,把心中最美的风景变成现实。

  教学反思:这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明白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较好。我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的。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中。在学古诗中以读为主,设计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价老师背诗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联系生活理解古诗道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件中出示的课文内容用拼音打出来会更好些。学生的朗读需要加强,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

  过渡: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第二关: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认识""和"日"的笔顺规则)。

  ④学生仿写: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示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学*化为有趣的闯关争星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竞争,有奖励,才有学*的动力。)

  (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形**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采用"引导观察—教师范写—体验临写—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最后欣赏评议同学作业。使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字,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古诗,不必逐词,逐句地深刻理解诗句,只要求读懂大意即可。因此,让孩子自读诗句,以读代讲,在读中悟;以画代说,创设情境,在画中感受诗的意境。通过听,读,评,领会如何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读画结合,既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又理解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要望远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赏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水的景象,引出学生触景生情,然后扮演诗人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

  (读读背背,注重积累,以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登高望远。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4)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材简解】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旨远,给人启迪。

  【目标预设】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设计思路】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二、自主学*,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4.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三、自问自探,理解诗意

  1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方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a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c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自主合作学*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

  过渡: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第二关: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认识""和"日"的笔顺规则)。

  ④学生仿写: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山

  日

  (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示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学*化为有趣的闯关争星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竞争,有奖励,才有学*的动力。)

  (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形**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采用"引导观察—教师范写—体验临写—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最后欣赏评议同学作业。使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字,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古诗,不必逐词,逐句地深刻理解诗句,只要求读懂大意即可。因此,让孩子自读诗句,以读代讲,在读中悟;以画代说,创设情境,在画中感受诗的意境。通过听,读,评,领会如何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读画结合,既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又理解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要望远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赏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水的景象,引出学生触景生情,然后扮演诗人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

  (读读背背,注重积累,以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登高望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那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第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一、复*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的能力。对于学*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一首古诗,我们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解题,读题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登鹳雀楼)

  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标拼音)指名读

  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

  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

  前鼻音尽

  边音、楼里

  翘舌入

  齐读全诗

  5、去拼音读

  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

  (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

  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看见。(生自由练说)

  2、相机学*一二句

  这是一轮什么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渐渐消失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太阳渐渐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

  听老师来读一读,小朋友轻轻闭上眼,让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好的画面吧。

  4、相机机学*三四句。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所以诗人告诉我们——(出示,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所以诗人这样告诉我们——(出示,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课文配有插图,以图学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些什么?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一步在头脑中呈现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诵读。

  四、读好古诗

  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愿意跟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张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听清老师读诗时的节奏、音调。白日——依—山—尽,(生接——)欲穷——千—里—目,(生接——)

  2、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3、就像这样,全班同学一起来一遍吧。齐读

  5、古诗咱们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要在模仿老师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让学生初步读好古诗水到渠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瞧,这课的生字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字音读准还要把它写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较入和哪个字很像,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错。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黑板范写入(撇捺要舒展开)

  更也有撇捺,撇是竖撇,写时要先竖后撇,捺从上往下穿过撇。师黑板范写更

  学生入更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撇捺的变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样记欲这个字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来记这个字)

  怎样才能写好看呢?左右等宽,谷的一捺要变成点,哦,字宝宝很有礼貌,它懂得谦让,把地方让出来写右边的欠。

  目怎么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相信你们会写得很好。

  学生欲目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4、学生在*字纸上练写

  5、投影反馈,相机评价,再写完写好剩下的。

  设计意图学写的4个生字,指导时侧重点不同,指导范写两个,放手观察两个。写字教学中力求讲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

  教学理念《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很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经熟读成诵了。但是否能把古诗的每个字读准,读好,这是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纠偏看似简单,其实比其它训练更重要。现在讲究基于儿童的古诗教学,而这堂课还要基于这次教学的儿童,二年级的教材用一年级学生上,许多生字的读音更要扎实强化。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小朋友们,你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鹳鹊图片,师:它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鹳鹊)

  师:这座楼上面因常有鹳鹊休息,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鹳鹊楼。(补充板书:鹳鹊楼)

  2.师: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诗人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要学这首古诗。(学生读题)

  二.初读指导

  1.师:这首诗是怎样的呢?(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师: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王之涣)那让咱们跟着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鹊楼去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鹳鹊楼上远望黄河图

  1、学*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三、四两行。

  (1)师:你觉得从鹳鹊楼上看到的太阳群山黄河怎样?(很壮观)但诗人还不满足,他还想怎样?(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那怎么办?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朗读。

  (6)教者指出“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用来指奔向更新的高度。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新笔画:竖折。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蓖卣剐孕×繁剩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5)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的能力。对于学*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一首古诗,我们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 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X)(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遥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学*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 ”其中“层”是*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 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

  《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

  一、学*目标

  1、学*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能给“雀”组个词吗?

  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

  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正音

  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

  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

  (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说)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说)

  (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消失了。

  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该是流入海。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常常这样倒着表达。你能说说这行的意思吗?(指名说)

  7、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说)黄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

  1)、欲:想要。穷:尽,完。

  2)、目:看。字典中有两个意思(眼睛、看)学生选择。“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样倒过来理解,应理解为目千里。

  9、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说第四行。(再登上一层楼)

  12、谁能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

  13、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三、品读古诗,深化诗意

  1、请同学们在读古诗,想象哪句是写诗人看到的景色?(学生自读,指名说)

  2、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阳沿着山落下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夕阳呢?(依山尽)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说)太阳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的消失。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能读好吗?

  3、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雄伟壮丽的黄河。)

  4、你能读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吗?

  5、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尽)诗人登上黄鹤楼向西望去,只见(引读:白日依山尽)。接着诗人又向东望去,只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黄河入海流)

  6、谁能读出诗人眼前壮观的景象?(指名读)

  7、看着这样的景色,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读)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得更上一层楼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8、同学们,当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时他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层楼他会看到什么?(指名说,眼界更开阔,看得景色更多)

  9、是啊,这正是王之涣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有新的进步,因此“更上一层楼”也成了千古名句。当你有进步时,老师会说祝你更上一层楼,有更大的进步,你会把这句诗送给谁呢?

  四、了解古诗写作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1、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古诗中有对仗的特点,就向对对子,你瞧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千里目对一层楼。这就是对仗,相信你现在读得更好(指名读)能试着背一背吗?能试着默写吗?(学生默写)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古诗后很多诗人写过这四座楼,其中李白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齐背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这样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图片)这句是说,晚霞中野鸭在水面飞翔,天空和水面浑然一色。

  3、岳阳楼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搜集。

  六、教学生字词

  1、(出示“雀”)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好这个“雀”字。

  2、“雀”是上下结构,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师范写说注意点。(短竖,左点,右点略高;瞥连短竖要写长,一竖连瞥往下写,点下四横长短异,最后一横拉拉长)

  4、学生书上描红,作业本上写一个,师生评价后再写一个。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2、通过学*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设计思路:

  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 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 。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飞呀……我们越飞越高。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

  二、谈话提示课题

  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准备好了吗?出发!

  三、学*第一首诗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

  (1)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

  (3)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4)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和朗诵)

  (5)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指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

  学生边看图边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师肯定后其他同学再互相试着说说。

  学生归纳:这两句写的是它的景色(师板书:景色)

  3.师: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

  学生分别朗读第三、四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并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学生归纳: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想(师板书:感想)

  4、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学生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并试说全诗意思

  6、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7、找一找: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8、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举例说说如何运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句并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说明什么哲理?(板书: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学*第二首《题西林壁》 ,重点内容如下:

  1.知诗人,解诗题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1)师:诗人苏轼站在庐山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

  (2)师: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 (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题西林壁》和朗诵)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师:登上庐山,诗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导看图。

  并解释题目: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 、学*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7、想意境,悟诗情

  (1)放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五、学生小结:这两首诗各有特色,而且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都是写诗人的感想。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获得启示。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解题,读题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登鹳雀楼)

  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标拼音)指名读

  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

  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

  前鼻音尽

  边音、楼里

  翘舌入

  齐读全诗

  5、去拼音读

  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

  (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

  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看见。(生自由练说)

  2、相机学*一二句

  这是一轮什么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渐渐消失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太阳渐渐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

  听老师来读一读,小朋友轻轻闭上眼,让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好的画面吧。

  4、相机机学*三四句。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所以诗人告诉我们——(出示,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所以诗人这样告诉我们——(出示,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课文配有插图,以图学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些什么?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一步在头脑中呈现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诵读。

  四、读好古诗

  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愿意跟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张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听清老师读诗时的节奏、音调。白日——依—山—尽,(生接——)欲穷——千—里—目,(生接——)

  2、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3、就像这样,全班同学一起来一遍吧。齐读

  5、古诗咱们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要在模仿老师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让学生初步读好古诗水到渠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瞧,这课的生字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字音读准还要把它写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较入和哪个字很像,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错。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黑板范写入(撇捺要舒展开)

  更也有撇捺,撇是竖撇,写时要先竖后撇,捺从上往下穿过撇。师黑板范写更

  学生入更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撇捺的变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样记欲这个字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来记这个字)

  怎样才能写好看呢左右等宽,谷的一捺要变成点,哦,字宝宝很有礼貌,它懂得谦让,把地方让出来写右边的欠。

  目怎么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相信你们会写得很好。

  学生欲目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4、学生在*字纸上练写

  5、投影反馈,相机评价,再写完写好剩下的。

  设计意图学写的4个生字,指导时侧重点不同,指导范写两个,放手观察两个。写字教学中力求讲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

  教学理念《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很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经熟读成诵了。但是否能把古诗的每个字读准,读好,这是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纠偏看似简单,其实比其它训练更重要。现在讲究基于儿童的古诗教学,而这堂课还要基于这次教学的儿童,二年级的教材用一年级学生上,许多生字的读音更要扎实强化。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6)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菁华6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目标。

  (二)学*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那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二、学*古诗《登鹳雀楼》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小结:是啊!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读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三、巩固练*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四、小结课堂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首先要祝贺你们今天又学会了一首古诗,其次,老师还要谢谢大家这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希望我们以后还能有机会在一起合作,好吗?

  下课。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目标。

  (二)学*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7)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菁华5篇)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个别词意思。

  2、学*吟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律美。

  活动准备:

  PPT、Flash

  活动重点:

  学*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个别词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风景。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风景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幼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好吗。

  结语:以上内容是由小编精心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欢。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x卡

  导学步骤:

  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情况。请学生把学*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养成*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第一句诗。

  ⑴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第二句诗:

  ⑴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第二句)(背景图:鹳雀楼)

  ⑵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入欲穷目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欲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欲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

  1、比一比,再组词

  八( )穷( )衣( )日( )容( )

  入( )究( )依( )目( )欲( )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题》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5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

  1.组词:

  人( )日( )

  入( )目( )

  2.在练*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第3题。填空:

  ( )依山尽,( )入海流。

  欲穷( ),更上( )。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8)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菁选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2

  《登鹳雀楼》教学片段

  师:老师开始朗读了,请各位小评委注意听!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

  师:听得多仔细!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

  师:现在我们跟着诗人来看看“白日依山尽”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师收集的课件资料。

  画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吗?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那么这行诗句,该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个别读,小组读)

  师:除了看到夕阳下山的美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景象?(黄河)

  黄河水进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请看——

  画面二:(叙述: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滚滚南来,一直汇入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多么壮观的场面!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

  师: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板书:看)。美丽的夕阳,连绵起伏的群山,壮丽的黄河!让我们把上下两行诗句连起来好好地读读。(师生齐读)

  师:小朋友,诗人还想再看到远一点的壮观景色,他怎么做呢?对,上楼,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层楼。那么书上哪几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呢?一起找出来。(齐读三、四句)。

  师:小朋友,这两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板书——想:)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登高望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一句催人上进的句子。那么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它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生读,师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版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来我借助课外资料的演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让学生通过媒体观看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借助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识,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进而感受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4

  本季度参与学校拟定的自邀课,因为赶上这首诗歌,择篇不如撞篇,我就当作常态课上了。课上状态也能感觉到,很多方面还要学*。自然各位资深前辈也给力我许多中肯的评价,特别是在和另一位同时入行的教师教学对比以后,更能感觉到教学这行自己还有还唱一段路要走下去。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的教学设计以三读入手,一读,熟悉字词,二读,感受诗景,三读,感悟诗理,从流程上来看,自以为还是很流畅,同时因为诗歌加大了朗读的部分,所以我也特地在其中加了分节奏的,*仄读的教学,和三读对应。

  但是个人在课堂上的状态来感觉,在流畅和如清如镜的角度来说,感觉的过于生硬。特别是各位资深教师的评价,现将其总结拟定,以作后日之鉴。

  孙:

  1.课时好诶太长时间,课题中无需所有的生字都作板书,只要把重点生字切入就可以了。

  2.后鼻音发音不到位。

  3.关于诗人简介部分可以用很浅显的语言来简介,考虑到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水*。

  4.对于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到位,不够面向全体。来回的巡视也比较少。

  5.*仄教学之前要有铺垫。

  胡:

  1.生字教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发挥孩子识记的主观能动性。

  2.要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情感更丰富。

  余:

  1.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更多一点儿,更巧妙点儿。

  2.课件字体偏小了。

  3.针对课题提问题。

  李:

  关于字的发音

  余校:

  1.读的不够

  2.后鼻音不到位,

  3.可以借助图片说话

  4.教学语速偏快,重复提

  5.写字*惯的指导缺位。

  6.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十分感谢各位教师给予的宝贵评价,个人对本次的.自邀课也十分不满意。自己总结归纳主要问题,我把关注点放在课本上,拟定课件时十分投入,但在生本问题还不够,关注面不够面向学生,对于很多教学上的问题包办过多。此次的课程以后,我也意识到教学之上所需走的路程还很长,所幸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学*机会。

  希望此次的授课以后会有钢多的长进,为自己加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5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6

  一年级上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在学*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背的差不多,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就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连长句子都读不好,怎么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没有底。但是我这知道不能像*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有了新的启发。

  1.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当学生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时,我就不失时机地问:“站的高真的能看的远吗?”好多同学说是的`,也有的说不是,借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此时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应该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是不是还没真正铺开呢?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7

  小学语文S版教材根据母语的*得规律,认定学*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8

  虽然课上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却从中收获了很多。下面就先说说我的收获吧。

  一、教学以识字为主

  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识字,文本是识字的载体,识字是文本的依托。在教学中不能孤立的把识字和理解文本分开,但也不能重文本轻识字。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诗,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对于课前学*予以肯定;然后让他们将生字对照拼音对号入座自学生字,再以“老师考考你们”为由引入生字的认读,从带拼音到去拼音的词语认读,再到单个字的认读,难度一层层加深;最后把“生字宝宝送回诗句中”,生字回文,做到在诗句中准确认读生字。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自己认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我当小考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设计情景,以图代讲

  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古诗,如果枯燥的逐字逐句理解诗意,学生一定会对古诗失去兴趣。在教学理解诗意一环节时,我设计了随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的情景,先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然后在黑板上画出看到的:山、太阳、黄河等,并结合多媒体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悟诗意,进而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诗句。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以图画吸引学生的兴趣,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在观察中发现,在图画中理解、悟情。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三、写字教学不容忽视

  识字与写字是不容分割的,在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工整的书写生字,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对于本课的4个会写字,我从识记字形、扩词运用、指导书写等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在指导书写时以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展示一顺序进行,抓重点字指导。

  以上几点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点滴启示。当然,在这节课中更有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生字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注重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需要。这首诗中“尽”“欲”“更”等字比较难读,学生经常出错。在教学之前没有充分的预设,致使学生读音不准。此处可以改为:在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时,这几个字制作成点击变色,让学生重点认读或拼读。

  2.在检查生字认读过程中,单个学生展示机会较少,没有做到“每生必会”。

  3.对于诗句朗读指导,我计划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一过程进行,但其中节奏朗读指导一环没有收到效果。此环节我以教师范读,学生发现、模仿为主,逐句进行指导。耗费的时间很长,但是没有强调停顿节奏,导致学生的朗读没有提高。

  4.写字教学进行的不扎实。本课的4个生字学生已有了认知经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把字写规范上。但在教学中为了突出记字方法的.多样,在教学“里”时耗费了大量时间。使写字环节显得很匆忙,而且没有抓住重点。虽然预设中是指导“入”的书写,但在课堂上,欠缺教学机智,完全依从学生的思路,没有准确的把握重点,使学生课堂学*效果不高。

  5.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这一点也是我最值得反思的。教学中缺少教师应有的沉稳,只是注意了教学的过程,而不能关注所有的学生。课堂是老师的课堂,课堂更是学生课堂。只有过程,而学生没有参与或没有完全参与,都不能算是有效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步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加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一年级孩子正是*惯养成的阶段,有效的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尤为重要。

  一节课的教学,虽然失误频频,但是我却感到欣喜,因为有失误才会从中学*经验。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我会学到更多。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9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0

  西师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的能力。对于学*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着一个相同的模式,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路子。把学*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古诗本身上面,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能力和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诗教学。在本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及体现学*古诗时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我们觉得古诗的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诗本身,还应从语文的工具性方面进行渗透。所以在本课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谈一谈古诗的特点。由于现今我们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诗的背诵,所以从学前到现在很多学生其实已经接触过了大量古诗,从而对古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有了模糊的认识,只是没有有意识的整理过。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很快就归纳出以下几点:1每句字数相同。2

  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3

  每句有的五个字有的七个字。甚至还有一名学生答出:古诗字数很少,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对古诗语言精练的特点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古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只是这种认识尚停留在表象上。接着,我请学生们背诵几首古诗,也要求是描写祖国美景的古诗。学生背了《鹿柴》、《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这一小环节既完成了本课拓展古诗的要求,又检查了学生日常积累情况。然后我总结道: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一首好诗不但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带给人一定的思考。本课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接下来的学*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里既向学生渗透了古诗的又一个特点(文理结合,情景交融),又明确提示学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们体会。既自然导入了下一个环节,又提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中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环节虽然只有简短的三五分钟,但我们觉得已经初步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中低年级学*古诗,重点就是诵读。读也是学生们在预*时作的最得心应手的工作。所以在这一环节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预*情况的机会,指明读一读古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读正确通顺的目的。这首诗中读题目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下提示:鹳雀楼是一座楼的名字,所以要连起来读。应该读成:登/鹳雀楼,而不是:登鹳/雀楼。

  读正确了,就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了。以往的教学中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讲授、讨论、质疑,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学*的能力。所以这节课我们就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来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可是在实际学*中,学生往往由于不知道学些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学,而使得学*活动盲目和无序。如果这种盲目和无序的学*状态反复出现的话,必然会使学生自主学*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所以在这次合作学*开始之前,我们依然照例先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我先请学生回忆以前学*古诗的过程,想一想:学*一首古诗,我们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们根据以前的学*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和默写。我将以上这五点板书在黑板的一侧,以便学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参照。同时及时鼓励这些归纳学*方法的同学是学*上的有心人,鼓励大家都向他们学*。这样就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接着向学生提出合作时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诉学生们在合作时应该怎样做。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目标也明确了,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这时,一切合作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了。

  合作学*的基本原则中指出:教师要对合作技巧给与指导,并对过程进行时间安排设计。同时还要指导和调控整个学*过程。如果说前面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学*目标的指导的话,那么现在在合作中教师的参与就是对学生在合作中具体操作的指导。我们分组的原则是异质分组,使学生们在性别、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补性,每一个人在合作中都能各尽其能。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合作中也会在不同的方面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和指导。(放录像)刚才这一环节我们进行了十分钟。可以看出,每组的讨论交流氛围都很浓厚。学生们都很投入。在这里教师的巡视起到了以下两个作用:首先,了解各组合作学*情况。其次,对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中低年级孩子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获。在合作中主动的表现也是在为汇报时做准备。所以给学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台特别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中,合作后的展示汇报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合作中语文基础知识学*上的漏洞,思想观念上的偏离,学*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个方面,及时进行补救。在汇报的时候,我们先选一个小组给大家介绍了作者王之涣。由于课前搜集了资料,合作时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该组代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作者,并举出了他的其他两首作品《凉州词》和《送别》。接着又有一个小组主动要求为大家解释古诗的意思。他们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诗的意思解释了一下。他是这样说的:太阳渐渐落下去了,黄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层楼。他说完以后,同组另一个人立即站起来补充道:依是紧贴着的意思,所以太阳是紧贴着高山落下去的。这样一补充画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这个字的意思写在了黑板上,并表扬了他。接着同组另一个同学又起来补充道:我补充一下,黄河是滚滚流入大海的。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黄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别快特别急,所以应该是滚滚流入大海。这是一个很会联系生活经验的孩子,分析的条条是道。滚滚一词地加入,立即让画面显得气势宏大起来了。我立即表扬了他及这一个小组。肯定了他们互相补充的合作意识及会学*的优点。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这是另一组一名学生要求继续补充。他说:我觉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么远,就是很远的意思。我给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学生补充说:我觉得后两句话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也是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听了他的.补充,我立即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夸他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一样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惯。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相互补充和其他组的相互补充,自己就完成了整体感知诗意的目标。我接着说: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我请一名*时朗读的比较好的同学给大家朗读古诗,其他人边听边想象。读完后请学生们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太阳,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远处雄伟的高山,被夕阳一照,特别美。还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流入大海时发出了特别大的声音。也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幅画很壮观。我问: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我们请了两名学生试读。第一人读完后,一名男生评价说:我觉得第二句读得不够好,没有读出黄河的气势,读这句声音要特别洪亮。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我们就请他读第二遍,读完后另一名学生评价说,第一句语气要读得*稳一些。因为太阳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说:大家谈得都很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壮观的画面。这时我为学生们用课件展示了这幅配有古韵风格音乐的画面,描绘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这时,由于有画面和音乐的衬托,加上教师的综合描述,学生的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读出了黄河的宏大气势。最后我们全班齐读这两句诗文,学生的感情到达了高潮。我又描绘道: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学生们把语气等拿捏得很准确。我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这里我请了五名学生展示朗诵,根据每人朗读诗的不同特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我们齐读了一遍全诗,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接着我请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第一名举手的同学背完后,我请他介绍一下她是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的,他说:我妈告诉我,理解着背就能很快的背下来。我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诉学生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帮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一个好方法。第二名学生背完后说:老师我觉得多读几遍也能让我们很快把古诗背下来。我引导说:我们古人有一句话说熟读成诵,意思就是说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几遍。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就已经把古诗背得很熟练了。我们这节课就在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只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当中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能力,教师一味的牵引,反倒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语文的快乐。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中。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种形式,学*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3、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

  4、学生合作,学*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5、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6、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2

  《登鹳雀楼》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虽然低年级的教材,单元的特点不太明显,但是一读就能发现,这个单元是描写祖国的山水之美的。

  本单元有《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还有另外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整体浏览单元,人文的主题相当明显,编者一定希望小朋友们能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一首诗写的是登楼。“楼”是这一课的生字,所以需要重点讲解。在古时候,登楼是文人雅士最乐意干的一件事,好抒发自己的情感。王之涣的这首诗,也是登楼抒怀的代表作。而且在他留下的六首诗歌中,这一首也尤为出名。

  说起楼,特别有意思,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都是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如果在引入课题的时候,介绍楼字的结构,看看鹳雀楼的造型,再看看现代楼的演变,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个字,也能了解中国的“楼”有什么不一样,培养独特的“中国”审美。

  然后可以了解一下鹳雀楼在什么地方。接着跟随诗人去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

  诗歌的教学最主要的是读好诗句。自读、齐读、师生互读,朗朗上口的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点像古文的样子。

  接着,我们再来看,诗人看到了什么,理解诗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小朋友先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追问,怎样的山?结合讲解层林叠翠,层叠;山川;名山大川;讲解“依”、“尽”。然后出示地形图,展示黄河真实的图景,让学生明白,诗人居高远望,视野开阔时,看到的是什么,丰富学生的想象,再读诗句,到会背。

  写字“楼、依、尽”。

  出示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这句诗,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老师结合学生的理解相机引导。还可以给孩子们留下伏笔,看看爸爸妈妈是怎么理解的,可以回家交流。

  最后告诉孩子们,王之涣登上的鹳雀楼,已经没有了。但是这个楼却因为他的诗歌而闻名天下,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好好的读一读,背一背。在朗读、背诵中感受中国山水,文字的美。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3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讲授古诗是很枯燥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完《登鹳雀楼》这一课后,我觉得学前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学前儿童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感情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吗?那你想到前面给小朋友朗读吗?这时幼儿们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带领幼儿学*校正读音,在我进行逐行分析诗意时,引导幼儿与我配合,交流讨论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引导幼儿观看黑板上的图画。有大多数幼儿可以说出大概意思,还有的幼儿可以用完整话说出准确的诗意,课堂气氛活跃,连*时不爱听讲的小朋友也参与到交流当中了。通过课堂律动使幼儿放松心情,这时我会及时注意维持课堂秩序。请幼儿到讲台有感情的背诵古诗,给予表扬并奖励粘贴。

  总之,这堂课从读到理解,理解到背诵,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我从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到有感情的.背诵古诗,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以引导幼儿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在中间加上律动可以让幼儿以轻松活泼的心情度过这节古诗课,可以让幼儿的心从上课到喜欢上课再到爱上古诗课。我认为还有不足是课题应该用正规楷体书写,在黑板上能够出示全诗就更好了。还有对于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在学*和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在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4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况调查。通过和学生进行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我们班小孩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请学生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中。

  在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意的教学时,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其次,我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古诗教学很容易走入模式化的状态,即只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诗意,但是我觉得教师应在古诗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以情育情,激发学生的学*情绪,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采取了读——听——讲——读——背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群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同时让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读

  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古诗,要求标记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预读,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提出疑问,初步引出讨论的话题。

  二、听

  在课堂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也可以当堂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即兴朗诵。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走进诗歌。在让学生听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听字词,听停顿,听节奏,听语调。

  三、讲

  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的讲,即教师讲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讲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一部分为学生的讲,即引导学生谈诗句意思,在谈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讲学*这首古诗后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讲认识、讲收获。

  四、读

  这一次的读可以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来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活动中来,二来能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比赛读的时候,要对各组读的情况作比较,评判字词读得是否准确、节奏停顿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达。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顿,“楼”字则将音拖长。

  五、背

  古诗的学*,不光要求我们会读、理解,也要求我们能背诵,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古诗文,更是如此。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极强,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即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登鹳雀楼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9)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二十份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6、作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背诵全诗。

  三、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第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的能力。对于学*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一首古诗,我们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

  1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 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 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 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 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

  1 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自由读。

  3 指名读。

  4 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 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 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 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 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 师小结。

  四作业

  1 背诵古诗。

  2 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二、学*古诗《登鹳雀楼》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小结:是啊!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读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三、巩固练*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四、小结课堂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首先要祝贺你们今天又学会了一首古诗,其次,老师还要谢谢大家这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希望我们以后还能有机会在一起合作,好吗?

  下课。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3.复*生字,掌握生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想看吗?

  (介绍画上的内容)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

  (生编故事)

  师:你编得真好,老师也想编一个。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焕。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丽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师:为什么登上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生: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师:是啊,诗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1.(出示课件)介绍鹳雀楼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

  3.师:读得不错!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赛读,行吗?请同学们当评委。(师配乐朗读)

  生评价。

  4.生练读。

  5.分句指导。

  6.整体读。

  7.学生上台表演读。

  8.配乐集体朗读。

  (三)多种形式,学*生字

  师:为了表扬你们,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

  生读生字。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说话。

  (五)小结

  是啊,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欣赏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人生也是一样,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同学们,希望你们努力学*,把心中最美的风景变成现实。

  教学反思:这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明白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较好。我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的。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中。在学古诗中以读为主,设计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价老师背诗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联系生活理解古诗道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件中出示的课文内容用拼音打出来会更好些。学生的朗读需要加强,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7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8

  设计理念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要求:老师很想朗诵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到位?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练*。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中“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9

  [目标预设]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设计思路]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激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纠正字音。齐读这首诗。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学生:

  (1)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2)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

  3、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0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目标。

  (二)学*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3、复*生字,掌握生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想看吗?

  (介绍画上的内容)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

  (生编故事)

  师:你编得真好,老师也想编一个。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焕。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丽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师:为什么登上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生: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师:是啊,诗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1、(出示课件)介绍鹳雀楼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

  3、师:读得不错!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赛读,行吗?请同学们当评委。(师配乐朗读)

  生评价。

  4、生练读。

  5、分句指导。

  6、整体读。

  7、学生上台表演读。

  8、配乐集体朗读。

  (三)多种形式,学*生字

  师:为了表扬你们,咱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

  生读生字。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说话。

  (五)小结

  是啊,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欣赏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人生也是一样,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同学们,希望你们努力学*,把心中最美的风景变成现实。

  教学反思:这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明白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较好。我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的。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使学生对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中。在学古诗中以读为主,设计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价老师背诗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联系生活理解古诗道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件中出示的课文内容用拼音打出来会更好些。学生的朗读需要加强,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2

  【教材简解】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旨远,给人启迪。

  【目标预设】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设计思路】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二、自主学*,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4.检查读诗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三、自问自探,理解诗意

  1指导质疑。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方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a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c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自主合作学*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

  过渡: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第二关: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认识""和"日"的笔顺规则)。

  ④学生仿写: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山

  日

  (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示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学*化为有趣的闯关争星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竞争,有奖励,才有学*的动力。)

  (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形**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采用"引导观察—教师范写—体验临写—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最后欣赏评议同学作业。使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字,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古诗,不必逐词,逐句地深刻理解诗句,只要求读懂大意即可。因此,让孩子自读诗句,以读代讲,在读中悟;以画代说,创设情境,在画中感受诗的意境。通过听,读,评,领会如何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读画结合,既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又理解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要望远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赏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水的景象,引出学生触景生情,然后扮演诗人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

  (读读背背,注重积累,以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5

  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6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

  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吧!生读题,学*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我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我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8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的能力。对于学*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一首古诗,我们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0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的能力。对于学*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预*《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一首古诗,我们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