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

日期: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1

  一、 说教材

  1、教材说明

  本课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谴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 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2、教学目标

  ( 1 ) 知识目标

  A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B 学*“文包诗”写法

  C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 ) 能力目标

  A、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进行 美的熏陶。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4 、 学情分析: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教师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为应对这一情况,课前利用早读课和辅导课时间提供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悟课文有了一些基础.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教师适当以语言渲染,努力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5 、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 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板书及作业

  (1) 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 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因为本文以月为主线,借月抒**感,)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2

  一、 说教材

  (一)《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音*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让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读书要求

  (二)学*生字词(课件)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隐现、圆缺、虽然、宽慰

  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苏辙、埋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把这些字词准确读出来?(指名读)

  2.这些放大的字,你记住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举手答)

  3.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谁能帮帮他?(生生互动,师指点)

  4.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

  3.过渡: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课件)

  (师范读) (四)深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2―3小节1.指名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2.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思念弟弟)3.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出示课件)

  4.苏轼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还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有七个年头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团圆之夜,也不能与弟弟相见,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读,齐读)

  品读第4小节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展开想象,师点评)

  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3.是啊,对着皎洁的月亮,苏轼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释)

  4.过渡: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小节,找找答案。

  品读5、6小节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乐,岂能尽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正如他之后所写的一首词:――(课件出示)(指名读)

  ⑴这里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感受感受。(指名读)

  ⑵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用波浪线划出来。

  (出示课件)

  ⑶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4.是啊,事实既是如此,与其一味埋怨,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还不如将思念放在心里,真心的祈福,这也就是所谓:――(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词,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2.说一说:(出示课件)

  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②.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别人分离 )的时候变得这么( 圆、这么亮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儿( 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 )一样,他祝愿( 美好的感情 )长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 这一轮明月 )!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七)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3

  教学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说明

  本课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谴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2、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a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学*“文包诗”写法

  c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4 、学情分析: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教师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为应对这一情况,课前利用早读课和辅导课时间提供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悟课文有了一些基础.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教师适当以语言渲染,努力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5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因为本文以月为主线,借月抒**感,)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5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者要借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体会亲情,领略意境。《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 学法指导: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复*旧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

  浩月当空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思念 埋怨 宽慰

  二、细细品读,体味领悟。

  1、让学生迅速读课文,分别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2 )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课”,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2)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4。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学生自由发言: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5。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学生齐读: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想到这儿,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常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四、指导背诵第4-6段

  五、课外延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这两句也成了千古名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还有:

  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 有岂在朝朝暮暮”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六、作业设计

  1、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

  2、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思念(心绪不宁)埋怨 宽慰

  重亲情 通情达理

  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1)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菁华5篇)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1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学*“文包诗”类课文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设计意图:提问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学生自主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二、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明确重点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三、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二)体悟“埋怨”

  (三)体悟“宽慰”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四、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词一般都可以配乐歌唱的,让我们欣赏一曲《水调歌头》

  五、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2、教师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思念亲人,思念故乡”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2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学*“文包诗”类课文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设计意图:提问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学生自主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二、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明确重点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三、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二)体悟“埋怨”

  (三)体悟“宽慰”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四、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词一般都可以配乐歌唱的,让我们欣赏一曲《水调歌头》

  五、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2、教师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思念亲人,思念故乡”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3

  (1)知识目标:a、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学*“文包诗”写法。c、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4

  教学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课。课文采用文包诗的题材以文解诗、凭诗赏文,叙述了宋代伟大文学家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过程,描述了苏轼与弟弟苏辙之间真挚美好的兄弟情义。文章温馨感人,情深意重,不仅细腻写出苏轼写作此词时的心态变化,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词人虽然自己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是依然祝愿人间美好团圆的博大胸襟,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十个生字其中睁是后鼻音重点圈出,认识三个生字其中“埋”是多音字。

  2、能流利朗读课文,并且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2、能够联系上下文把握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出来的画面。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苏轼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的情义。

  2、理解苏轼由“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复杂心理过程。

  3、联系课文内容,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切含义。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学法目标是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我设计了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讲授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需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略诗文大意”,因此我将语文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同时采用联想想象法促进学生思维。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适当开展合作探究法的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首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会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中秋节是怎么样度过的,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中秋节是怎样度过的念头。

  (2)细读课文,深思熟虑

  1、学生再一次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宋代的普通家庭怎样度过中秋节的段落,对比引出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并且让学生自行想象苏轼是怎样形单影只、对月独酌可以参考书中的插画。

  板书(心绪不宁)

  在这里我从普通人家入手,由面到点,拉*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有效利用联想想象法使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了解苏轼思念亲人之苦。

  2、接着由我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1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苏轼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第一节)

  找出与月亮有关的句子(课文第四自然段)带着这两个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小组探究讨论。由问题一引出苏轼心绪不宁是由于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由问题二引出月圆人不圆,所以苏轼心生埋怨。

  适当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化被动为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触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到了这里我们知道当月亮圆圆挂在空中,可是苏轼却独自一人被贬密州,月圆人不圆时,苏轼的心情是埋怨的,但他一直埋怨下去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细细朗读5、6自然段”

  在朗读中思考,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一点点了解苏轼的复杂心理过程,更是由于这样的过渡,引导学生得出苏轼的心情转变为“宽慰”。化繁为简

  3、请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中苏轼的心里话注意带出宽慰之后的积极乐观心理。

  过渡:“苏轼和弟弟苏辙虽然分隔两地,可他们的情意不变。两个人在月下互相思念着对方,即使月圆人不圆,但是他们都共赏着同一轮明月,这就是苏轼在词句中写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词句,(第六自然段)

  学生朗读之后提出下列的问题:

  1、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概括。

  2、苏轼在课文之中是如何表现这两句话的,自己在文章里圈画出来。

  过渡:世间有这么多的分分合合痛苦欢乐,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时候,所以十全十美的生活自古以来就难以实现,所以一味的埋怨,心绪不宁倒不如转换一种心态,在这里苏轼是怎样做的?请大声朗读诗句。引导学生得出祝愿世间的人都能和和美美共赏一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说板书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六、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师范读,学生朗诵。配乐诵读

  2、说一说你觉得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圈圈画画做做标记。

  3、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2)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范文5份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1

  教学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教材背景: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体会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含义,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无情”“偏偏”;掌握默读课文并做标记的阅读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上下文,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角色扮演,充分进行联想,发挥想象力,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体会苏轼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作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苏轼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苏轼的这首词,语言精练,丰富。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其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苏轼把思念、埋怨、宽慰等复杂心理活动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祝愿的表达方式及情感;课后,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将课堂学*延伸至课堂之外,进一步理解词作所蕴含的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2、教学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抓住“思念”一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引导他们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的朗读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为未来的自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苏轼当时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文本,边看、边读、边想、边问、边说,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理解苏轼“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情感变化,领略词作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观察书中插图人物和那首古诗,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谁吗?随着学生的回答,简要介绍苏轼和他的词,并出示课文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婵娟。”接着设下疑问:九百多年前,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呢?文中引用的这两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板书课题,引入新课的学*。

  (二)认熟生字初读课文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接着出示生字并组词,领读,让学生读熟。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前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直奔重点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文包诗课文,总结出这一类课文的共同特点:通过文本内容解释所引用的诗句。

  先学*1―3自然段,说说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

  第4自然段是教学重点。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并讨论这一段提到哪些事物?月圆月缺是不是遂人所愿?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在学生找出“无情、偏偏”等词后,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而理解“埋怨”一词。

  让学生做“眼睁睁”这个动作,知道“睁”字跟眼睛有关,所以用“目”字旁,表义,右边表音,进行生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是啊,生活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以此过渡,顺利地引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引导他们理解“宽慰”的。

  为了让学生理解苏轼为什么最后又变得“宽慰”,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佳节时刻,家中亲人因工作等原因与家人无法团聚,那种思念是不是就是这样?此事古难全呀!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亲人朋友之间应该如何互相鼓励、善待彼此呢?请学生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利地理解了“婵娟”的意思。

  之后,师生合作把对名句的理解作一个梳理:老师读一句名句,学生读相关的课文句子,再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反复吟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目的,真正理解词作所蕴含的。

  最后,让学生围绕“在这一节课的学*中,你有什么收获?”来整理自己的学*所得。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那时还会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明月触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

  课件出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五、说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完成配套练*。

  2.背诵课文4~6自然段。

  3.充分利用互联网,至少搜集三首其他关于月亮的诗词。

  六、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用意就是让学生更易理解并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和生活阅历,小组合作,充分发挥思维和想象力,学*引用的诗词,然后在与文本部分对比,在对比中借鉴、提高,真正培养学生的诗词理解和鉴赏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语言水*。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课。课文采用文包诗的题材以文解诗、凭诗赏文,叙述了宋代伟大文学家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过程,描述了苏轼与弟弟苏辙之间真挚美好的兄弟情义。文章温馨感人,情深意重,不仅细腻写出苏轼写作此词时的心态变化,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词人虽然自己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是依然祝愿人间美好团圆的博大胸襟,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十个生字其中睁是后鼻音重点圈出,认识三个生字其中“埋”是多音字。

  2、能流利朗读课文,并且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2、能够联系上下文把握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出来的画面。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苏轼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的情义。

  2、理解苏轼由“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复杂心理过程。

  3、联系课文内容,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切含义。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学法目标是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我设计了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讲授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需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略诗文大意”,因此我将语文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同时采用联想想象法促进学生思维。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适当开展合作探究法的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首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会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中秋节是怎么样度过的,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中秋节是怎样度过的念头。

  (2)细读课文,深思熟虑

  1、学生再一次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宋代的普通家庭怎样度过中秋节的段落,对比引出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并且让学生自行想象苏轼是怎样形单影只、对月独酌可以参考书中的插画。

  板书(心绪不宁)

  在这里我从普通人家入手,由面到点,拉*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有效利用联想想象法使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了解苏轼思念亲人之苦。

  2、接着由我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1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苏轼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第一节)

  找出与月亮有关的句子(课文第四自然段)带着这两个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小组探究讨论。由问题一引出苏轼心绪不宁是由于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由问题二引出月圆人不圆,所以苏轼心生埋怨。

  适当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化被动为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触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到了这里我们知道当月亮圆圆挂在空中,可是苏轼却独自一人被贬密州,月圆人不圆时,苏轼的心情是埋怨的,但他一直埋怨下去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细细朗读5、6自然段”

  在朗读中思考,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一点点了解苏轼的复杂心理过程,更是由于这样的过渡,引导学生得出苏轼的心情转变为“宽慰”。化繁为简

  3、请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中苏轼的心里话注意带出宽慰之后的积极乐观心理。

  过渡:“苏轼和弟弟苏辙虽然分隔两地,可他们的情意不变。两个人在月下互相思念着对方,即使月圆人不圆,但是他们都共赏着同一轮明月,这就是苏轼在词句中写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词句,(第六自然段)

  学生朗读之后提出下列的问题:

  1、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概括。

  2、苏轼在课文之中是如何表现这两句话的,自己在文章里圈画出来。

  过渡:世间有这么多的分分合合痛苦欢乐,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时候,所以十全十美的生活自古以来就难以实现,所以一味的埋怨,心绪不宁倒不如转换一种心态,在这里苏轼是怎样做的?请大声朗读诗句。引导学生得出祝愿世间的人都能和和美美共赏一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说板书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六、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师范读,学生朗诵。配乐诵读

  2、说一说你觉得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圈圈画画做做标记。

  3、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课。课文采用文包诗的题材以文解诗、凭诗赏文,叙述了宋代伟大文学家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过程,描述了苏轼与弟弟苏辙之间真挚美好的兄弟情义。文章温馨感人,情深意重,不仅细腻写出苏轼写作此词时的心态变化,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词人虽然自己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是依然祝愿人间美好团圆的博大胸襟,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十个生字其中睁是后鼻音重点圈出,认识三个生字其中“埋”是多音字。

  2、能流利朗读课文,并且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2、能够联系上下文把握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出来的画面。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苏轼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的情义。

  2、理解苏轼由“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复杂心理过程。

  3、联系课文内容,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切含义。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学法目标是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我设计了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讲授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需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略诗文大意”,因此我将语文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同时采用联想想象法促进学生思维。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适当开展合作探究法的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首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会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中秋节是怎么样度过的,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中秋节是怎样度过的念头。

  (2)细读课文,深思熟虑

  1、学生再一次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宋代的普通家庭怎样度过中秋节的段落,对比引出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并且让学生自行想象苏轼是怎样形单影只、对月独酌可以参考书中的插画。

  板书(心绪不宁)

  在这里我从普通人家入手,由面到点,拉*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有效利用联想想象法使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了解苏轼思念亲人之苦。

  2、接着由我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1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苏轼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第一节)

  找出与月亮有关的句子(课文第四自然段)带着这两个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小组探究讨论。由问题一引出苏轼心绪不宁是由于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由问题二引出月圆人不圆,所以苏轼心生埋怨。

  适当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化被动为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触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到了这里我们知道当月亮圆圆挂在空中,可是苏轼却独自一人被贬密州,月圆人不圆时,苏轼的心情是埋怨的,但他一直埋怨下去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细细朗读5、6自然段”

  在朗读中思考,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一点点了解苏轼的复杂心理过程,更是由于这样的过渡,引导学生得出苏轼的心情转变为“宽慰”。化繁为简

  3、请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中苏轼的心里话注意带出宽慰之后的积极乐观心理。

  过渡:“苏轼和弟弟苏辙虽然分隔两地,可他们的情意不变。两个人在月下互相思念着对方,即使月圆人不圆,但是他们都共赏着同一轮明月,这就是苏轼在词句中写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词句,(第六自然段)

  学生朗读之后提出下列的问题:

  1、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概括。

  2、苏轼在课文之中是如何表现这两句话的,自己在文章里圈画出来。

  过渡:世间有这么多的分分合合痛苦欢乐,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时候,所以十全十美的生活自古以来就难以实现,所以一味的埋怨,心绪不宁倒不如转换一种心态,在这里苏轼是怎样做的?请大声朗读诗句。引导学生得出祝愿世间的人都能和和美美共赏一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说板书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六、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师范读,学生朗诵。配乐诵读

  2、说一说你觉得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圈圈画画做做标记。

  3、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5

  一、 说教材

  (一)《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音*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让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读书要求

  (二)学*生字词(课件)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隐现、圆缺、虽然、宽慰

  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苏辙、埋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把这些字词准确读出来?(指名读)

  2.这些放大的字,你记住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举手答)

  3.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谁能帮帮他?(生生互动,师指点)

  4.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

  3.过渡: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课件)

  (师范读) (四)深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2—3小节1.指名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2.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思念弟弟)3.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出示课件)

  4.苏轼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还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有七个年头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团圆之夜,也不能与弟弟相见,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读,齐读)

  品读第4小节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展开想象,师点评)

  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3.是啊,对着皎洁的月亮,苏轼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释)

  4.过渡: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小节,找找答案。

  品读5、6小节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乐,岂能尽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正如他之后所写的一首词:——(课件出示)(指名读)

  ⑴这里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感受感受。(指名读)

  ⑵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用波浪线划出来。

  (出示课件)

  ⑶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4.是啊,事实既是如此,与其一味埋怨,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还不如将思念放在心里,真心的祈福,这也就是所谓:——(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词,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2.说一说:(出示课件)

  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②.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别人分离 )的时候变得这么( 圆、这么亮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儿( 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 )一样,他祝愿( 美好的感情 )长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 这一轮明月 )!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七)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3)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 法:启发式 读悟结合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俗?这些*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8、齐读生字词。

  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4、组织交流。

  四、小结

  1、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①听写生字词。

  ②熟读课文。

  ③思考: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 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④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

  ⑤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理解全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

  1、听写词语,并且反馈。

  2、提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水调歌头》,指名读。

  二、 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团圆,苏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提问:①“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这儿指什么?

  ②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共3页,当前第1页123

  4、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5、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并指导读出感情.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苏轼在想什么呢?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

  7、相机指导理解:

  (1)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提问:①“无情”是什么意思?这儿苏轼为什么说月亮无情呢?

  ②“偏偏”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看到月亮,苏轼可能想到了一些什么往事?这儿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

  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这段话。

  (2)出示语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①“转念”是什么意思?

  ②苏轼的这段话中有哪几个意思?

  ③这段话照应了诗句中的哪几句话?

  ④现在,呢知道诗句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了吗?

  8、提问:①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②这些诗同这首《水调歌头》相比,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③这同苏轼这个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9、齐诵《水调歌头》。

  三、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练*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默写《水调歌头》

  (三)辨析,组词:

  官( )念( )隐( )吟( )

  宫( )令( )稳( )今( )

  (四)选字填空:

  曲 屈

  委( ) 冤( ) ( )折 ( )膝求饶

  和 合

  ( )好 ( )并 ( )适 ( )手

  (五)多音字组词:

  埋 mán( ) 禁jīn( )

  mái( ) jìn( )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七)月亮,似乎在*古诗中成了思念家乡的代名词。你能默写几句“借月思乡”古诗名句吗?

  板书设计:

  密州做官 远离家乡

  中秋思亲 天各一方 手足情深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埋怨月圆人不圆

  望月怀人 思绪万千 (转 念)

  2、但愿人长久

  (悲而不伤,充满希望)

  董艳艳《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先做一下反思,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获益良多。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

  (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感悟文本主题:

  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培养语文品质:

  (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

  (3)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间

  四、预*作业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

  3.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埋怨宽慰

  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

  5.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有所了解。

  (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

  1.复*导入

  (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

  (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文章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板书:思念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最关注哪个词语?为什么?”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点红并板书:心绪不宁)

  (2)师: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对这一段的理解就不够全面深入。假如我们关注了“心绪不宁”,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点红:欢欢喜喜)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

  (4)引导质疑: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

  3.出示自学要求: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

  (1)自读自划

  (2)同桌交流

  (3)创设情境对话:老师是记者,同学是苏轼。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

  师:“苏轼啊苏轼,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

  生……(教师要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表达。)

  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如下词语的意思:你的这个词用得好,请问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离”呢?小时候,你和弟弟形影不离,还一起做些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见面机会少、分别时间久,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与弟弟天各一方,从而加深对“思念”的理解。)

  (4)教师引读:苏轼跟弟弟苏辙……(生读),小时候……(生读),长大以后……(生读),如今……(生读)

  师问: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

  (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

  (5)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指导朗读,丰富对思念的感悟。

  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心绪不宁。”

  (二)体验并联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

  1.引出第四自然段,学*体会

  师:同学们,“思念”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心绪不宁”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板书:心情)。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埋怨)

  (1)什么叫埋怨?(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埋怨父母: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埋怨老师: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埋怨同学:为什么我学*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埋怨钢笔: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

  (2)苏轼埋怨谁?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读

  出示:苏轼躺在床上……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对月亮的不满情绪。

  (3)师:同学们,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假如你是苏轼,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

  先同桌互说,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教师点评。

  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最好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

  出示:

  无情的月亮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欢喜喜观赏品尝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比如: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

  2.师:同学们,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心情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到现在的埋怨月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手足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

  (三)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

  1.师:同学们,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发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苏轼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读读第5、6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

  (板书:宽慰)

  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那样的心绪不宁吗?还埋怨月亮吗?还感到苦恼吗?这样的心情就叫——“宽慰”。

  师:苏轼真是了不起啊,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并且埋怨着月亮,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就一下子变得宽慰了呢?老师还做记者,我要好好采访一下苏轼,让他告诉我让心情一下子变好地秘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假如找到这个秘诀,以后就能让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要演好苏轼这个角色,顺利接受老师的采访,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读好相关段落,彻底弄清楚苏轼当时心里的想法。)

  (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表达。

  出示:“他转念又想:……一轮明月!”

  师问:“苏轼啊,刚才你还在埋怨这一轮明月,现在怎么又觉得宽慰了许多呢?”

  生答:“因为……所以心情宽慰了许多。”

  教师随机追问:

  ①“你现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吗,你不是和弟弟分离吗?你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②“现在你孤独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见。你现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像是一个残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宽慰的呢?”

  ③“苏轼呀,我在担心,会不会世上只有悲没有欢,只有离没有合呢?假如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见不到弟弟了吗?你还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④“苏轼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宽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现在和你团聚的呀?”

  ⑤教师最后追问:“苏轼啊,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从埋怨变成宽慰的秘诀吗?”(板书:转念)

  (3)师:同学们,从刚才记者与苏轼的对话中,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豁达人生)

  (4)师:通过刚才的学*,老师相信,你只要再熟读几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师出示提示语,学生先自由熟读背诵,接着指名背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会____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____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___:

  …………

  人有________________,

  月有________________,

  此事_______。

  但愿_______,

  _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迁移练笔

  1.出示最后两句词: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3.用“埋怨……转念……”说一两句话

  例子:语文课上,我在认真地抄写词语。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让我把一个字写歪了。我不禁埋怨起来:都怪你,让我还要擦了重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但是转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谅他了吧。

  4.拓展关于月亮的成语和诗句

  月朗星稀月淡风清

  皓月当空明月清风

  花容月貌花好月圆

  春花秋月彩云追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内心活动思念——→转念

  苏轼

  心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手足情深豁达人生

  《但愿人长久》,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菁华5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1

  望着灰蒙蒙的夜空,没有月亮,心也像这灰色的夜空。闷。雨,悄然来临。

  她的名字叫琴,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她是邻居,虽然当时她已经六年级了,但似乎没有什么功课的负担。我们随意地把时间丢在田间小路上,蝌蚪游动的池塘,把欢笑撒地到处都是。她的笑如二月的春风拂面,很甜,很自然。

  我们差整整五岁,但总能玩在一起。记忆中,她总是一套干净的校服,一条清爽的马尾辫高高束起,那双大大的眼睛像阳光下跌的湖面一样清澈,明亮。

  至今仍不忘和她相见的那个雨天。

  先前只是毛毛细雨,后来雨像发了脾气一般,越下越大。“哗哗哗”的雨声让我发了愁,我怎么回家呢……

  “你回不家加了么?”一个甜美的声音从我身边传来。我循声望去,一个比我高好多的女孩出现在我面前。我茫然地点点头。“进来吧。”她微笑着,宛如一个误入凡间的天使。我犹豫着,妈妈常说外面坏人多,可拥有如此甜美声音的天使姐姐不会是坏人吧……我继续想着,身体却不由自主的迈入伞内。她说她叫琴。

  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是我邻居。

  她微笑着看我进家门,门前昏暗的灯光照在她身上,衣服明显有一大部分湿透了。小小的.伞却为我避了风雨,一时间的感激化为泪水夺眶而出,滴落在潮湿的地上,挂在我湿湿的脸上,和水融在一起,消失不见了……

  前几天回老家,遇见了琴。她从一家美容院出来,脸上画着浓妆,眉毛也文了,嘴唇上是亮亮的唇彩。手搭在一个流氓一样的男人身上。我惊呆了……原先那个清纯可爱的琴去哪了,要不是她的眼神我就认不出她了……琴姐姐,你才18岁啊,是上高三的年龄啊,怎么可以就这么毁了,难道你要这么毁灭吗……

  她明显是看到我了,只是看了我一眼,笑着挽着那个男人的手走了。

  就这样擦肩而过……我和她的生命犹如两条直线,相交了以后便越行越远。

  今天是中秋节,虽没有皎洁的月光,我仍要让着这绵绵的秋雨带走我的祝福,我的思念。

  桥头中学初二:羽翼青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2

  中秋前夜,我们班举行了一场热闹非凡的中秋晚会。虽然天公不作美,外面下起了蒙蒙细雨,但是有老师和爸爸妈妈的陪伴,我们依然无比兴奋和激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随着这句开场口号的响起,我们的晚会拉开了帷幕!首先是集体朗诵诗歌的“吟秋”环节。《山行》、《秋夕》、《枫桥夜泊》……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把我们带进了秋天的意境里。

  最让我期待和难忘的是第二个“赏月”——才艺表演环节,因为我申报了要表演一段新疆舞。同学们的节目个个精彩纷呈:有帅气深情的吉他弹唱、有神奇有趣的魔术表演、还有低沉悠扬的大提琴演奏……第八个节目终于轮到我啦!我胸有成竹地走上舞台,露出了自信开心的笑容,在充满节奏感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当我跳到新疆舞的经典动作“扭脖子”时,大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些掌声和着音乐里的鼓点帮我一起打节奏,让我越跳越有劲!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为了表演好这个节目,我已经连续开了好几个夜工。每次练得汗流浃背也不愿意休息,因为妈妈说认真做事的孩子最美丽。

  接下来的“望月、唱月、品月”,每个环节都让我们欣喜不已。晚会接*尾声,大家都意犹未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中秋晚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3

  “中秋节”本是一个合家团聚、欢乐喜庆的日子,但今年的中秋节,我的心里却有一份隐痛,有一份“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的伤感。

  想起去年的中秋节,我们全家人是在爷爷的病房里度过的,一周后那个最爱我的人——爷爷就这样走了,我怎么能接受爷爷离去的事实呢?我多想能和爷爷一起,再次去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我多想能和爷爷一起,再次去攻克一道道奥数难题;我多想能和爷爷一起,再次去公园、郊外、游乐场留下我们欢乐的足迹;我多想放学时再次看见爷爷那高大熟悉的身影;我多想回家后再次吃到爷爷为我精心烹饪的佳肴美味;我多想多想……

  爷爷走了的这一年里,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生命中那不可避免的残忍让我怎能去承受呢?“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生老病死,聚散离合,这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或许此刻只有流泪能让我的心情变得*静,只有流泪才能减轻我心中对死亡离别的畏惧,只有流泪能让我坦然接受生命中那不可避免的残忍……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今天,我已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再过九个月,我就要与和蔼可亲的老师们分别了;就要与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分别了;就要与我亲切熟悉的青青校园分别了。正因为我知道了悲欢离合,知道了阴晴圆缺,所以我更加珍惜我们这九个月相聚的日子了。我希望能和老师们、同学们共同留下我们人生中最最美好的记忆。这样即使在离别的日子里,我们也会想起“相知无远*,万里尚为邻”;我们也会想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就让我珍惜我们彼此的缘分,就让我珍惜我们相聚的日子。因为我知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明天不论你们是人在他乡还是身处异地,我都会想起你们和我相处的光阴,我都会珍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不管我今后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每逢中秋节,我都会由衷的祝福我亲爱的同学们、我尊敬的老师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北宋诗人苏轼写的,苏轼号东坡居士。《水调歌头》是苏轼在1076年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苏轼写过散文和诗,而且写出的诗和散文都很出名。《水调歌头》中最出名的词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5

  素装弯桥,烟柳绿惨,冷了一湖春景。湖边一位银发苍苍的老人,步履蹒跚,抬望眼,一抹残阳如血。老人叹息道:“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咿呀的我拉着妈妈的袖子,不解地问:“什么是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今天忆起此事,不由心中一颤,当日她是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还是叹晚景凄凉,无人相伴?我曾想,老人若有至亲相伴,陪伴他一起漫步,有说有笑,何至于如此凄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初读东坡先生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不由感叹这位一向豪放,词气磅礴的文学家竟也写出这样感伤的词来。词的序言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原来这首词原是为了怀念他的弟弟子由所作。后来仔细阅读有关书籍,才知道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世所罕见。哥哥说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弟弟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相传苏轼被害入狱,命悬一线时,曾给弟弟写了一首“绝命诗”《狱中寄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这首绝命诗,令宋神宗对苏家兄弟情深感动不已。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

  苏轼读唐代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诗句后感触很深,与子由约定“夜雨对床”:“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职。”对苏轼而言,他更追求一种亲情的萦绕,他愿淡泊名利,看重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净土。在苏轼看来,没有了亲情,生活便会空虚苍白。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历史长卷中璀璨夺目的华章。

  在人生旅途中,亲情是人间最温暖的阳光,是抚*心灵创伤的妙药,也是激发生命力量的源泉。试问倘若缺少那一份精神支柱,人生该是怎样的一种寂寞?

  我的家庭也曾经历过一段“天上月亏终转盈,地上人散却难聚”的岁月。在妈妈去国外工作的那段日子里,我常常一个人在寂寞的夜里伏在窗前的书桌上发呆,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突然听到电话响起的声音,妈妈一句“想你了”之后便泣不成声,而我呢,更加掩饰不住自己的情绪,竟然嚎啕大哭了起来,妈妈在那边哭,我在这边哭,然后又彼此安慰。*时觉得妈妈有点唠叨,而此时电话里的“唠叨”却是千遍万遍听不够。我仍然记得妈妈临行前与爸爸深情的拥抱,更明白了一向豁达乐观的爸爸,在妈妈离开的那段日子里为什么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言犹在耳,我不禁反复吟咏咀嚼。我知道,我应该对我的父母敬献出女儿深沉的爱,并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爱心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献给祖国,这一定是父母所希望的。

  我真的担心,待我风华正茂时,我的至亲却已满面风霜……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5)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但愿人长久”这一关键词,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语言精练,意蕴深远。这种文包诗的形式,学生不陌生,也懂得学*这种形式的课文要联系文章内容解诗意。

  心理描写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我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心理感情变化为主线,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首先是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然后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以此来串联全文的教学。

  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读诗词和课文中的语句,诗文对照,自己理解词句的意思,随后小组内进行交流。组内小伙伴之间交换对读诗句和诗句意思,逐步提升,这样,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到“文包诗”“诗文对照”的特点。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2

  昨天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但愿人长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对于本文的教学,阐述三点体会。

  一、抓点悟情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

  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

  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画了思维导图,课上画了一会儿,回家让学生进行了完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苏轼当时的心情。由于他和他弟弟分别7年了,特别想念弟弟,看到天上的圆月,他埋怨起来,为什么在别人的分离时月亮变的这么圆,这么亮创设这样的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通过让学生在感情品读中体会亲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随后,我又问学生你在中秋节这一天有没有和亲人分离的场面,你又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姐姐在远处上学,去年中秋节这天她没有回家来,我们吃月饼的时候很想念姐姐,我想此时此刻,姐姐要是能和我们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那该有多好啊。有的同学还说在过中秋节的这一天。爸爸打工在外,远离家乡,一家人都很想爸爸,接着我问,你此时此刻的心情也和诗人苏轼的心情是一样的,用哪一句话来表达,学生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他们确实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一、抓点悟情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但愿人长久》,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画了思维导图,课上画了一会儿,回家让学生进行了完善。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4

  创设情景,包括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景,活动情境等。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求,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苏轼当时的心情。由于他和他弟弟分别7年了,特别想念弟弟,看到天上的圆月,他埋怨起来,为什么在别人的分离时月亮变的这么圆,这么亮创设这样的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通过让学生在感情品读中体会亲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随后,我又问学生你在中秋节这一天有没有和亲人分离的场面,你又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姐姐在远处上学,去年中秋节这天她没有回家来,我们吃月饼的时候很想念姐姐,我想此时此刻,姐姐要是能和我们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那该有多好啊。有的同学还说在过中秋节的这一天。爸爸打工在外,远离家乡,一家人都很想爸爸,接着我问,你此时此刻的心情也和诗人苏轼的心情是一样的,用哪一句话来表达,学生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他们确实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5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教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说着说着,有一位学生并没有沿着文本的内容序列来表达,而是说:我从他们的名字中都有车字旁,看出他们手足情深。教者随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师生合作进一步阐述:轼是车把手,辙是车过留下的痕迹,它们是不能分开、形影不离的,分开了车也就不存在。现在苏轼和苏辙不能分开的两兄弟却分开了,是多么让人难过的事情,可见手足情深。因为教师关注了学生的生成,所以课堂显得更为深刻而开放。

  思考:

  学生是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人”,富有生命活力而又个性鲜明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不受拘束。教师只有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对学情的敏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产生智慧。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之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施展出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回收信息,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甚至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反之,如果教师拘泥于教案,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那课堂只能是教师“作秀”的舞台。因此,关注学情是“智慧”产生的原点。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6)

——但愿人长久教案汇总十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 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苏轼的身边!

  二、学*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sohu.com资料提供者:

  但愿人长久教案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 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六自然段。

  2.联系课文资料,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启发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

  谁能说说中秋节民间有些什么风俗*惯?(学生畅所欲言)

  2.总结: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小时候,兄弟俩一齐读书,一齐玩耍,整天形影不离,真是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极少见面。这不,一晃又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天正是中秋佳节。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完成了。

  出示《水调歌头》词,教师吟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①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各奔东西偏偏隐现阴晴圆缺吟诵婵娟

  后鼻音:躺朝廷

  翘舌音:玩耍苏轼苏辙婵娟

  ②读谁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屈指算来似乎

  3、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品尝玩耍埋怨悲欢离合

  观赏但愿宽慰阴晴圆缺

  皓月当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忙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4、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

  (1)指导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忙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课题。

  介绍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但愿完美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四、指导书写生字。

  躺:左旁最后两笔不能写错。

  缺:指导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五、作业。

  1、*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

  要( )尝( )倍( )遍( )

  第二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

  1、读词语。

  2、读好下列长句: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段,你对苏轼有何了解?

  3、齐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一年一度”,说说词义。扩词:一年一度的( )

  3、出示“皓月当空”,说说“皓”的意思,并理解“皓月

  当空”。

  板书:皓月当空

  4、自读,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5、映示第二、三句,结合指导朗读。

  第二句:读好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美景。

  第三句:读出人们“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聚喜悦

  之情及苏轼的“心绪不宁”。

  板书:思念

  过渡: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心绪不宁”呢?

  第三自然段。

  1、默读,体会兄弟情深。

  2、议一议: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什么?

  3、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

  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形影不离”,补充几个近义词: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板书:形影不离

  出示:“各奔东西”,说说词义。

  动作演示,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描述教师的动作(掰着手指头计算数目——“屈指算来”)。

  4、比较朗读领悟: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情绪:

  指名朗读,引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

  轼为什么会埋怨明月呢?

  板书:埋怨

  映示并朗读:“无情的明月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此时此刻,苏轼的情绪怎样?

  3、小结:苏轼因思念弟弟苏辙而难以入眠,因久别的亲

  人不能团聚而满怀惆怅,于是竟埋怨起中秋圆月。请同学们透过朗读,把苏轼的这种思念、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4、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自由练*背诵,同桌互背,

  师范背,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

  小结:月亮渐渐西沉,银色的月光洒到床前,苏轼因思念心切,竟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月亮西沉床前银光

  5、延伸:出示《水调歌头》词,并指出:这段资料是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境。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熟读课文,试背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1、引读: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

  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

  2、再读,思考:人世间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呢?

  板书: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指导朗读:“……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读准反问语气。

  板书:此事古难全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读出苏轼祝愿离人彼此生活愉快,

  在皓月之下共赏美景的完美期望。

  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齐读。

  小结:苏轼转念想到这些,因此心进而似乎宽慰了许多。

  板书:

  转念宽慰

  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文找出解释这几句词的意思的话,对照着读一读。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此事婵娟

  齐读词,并背诵。

  三、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

  四、练*。

  1、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悲( )离( )阴( )圆( )

  美( )亮( )远( )留( )

  2、根据课文资料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亮(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3、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 4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熟记下列词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⒊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

  ⒉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三、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事先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本课生字新词。

  ⒊初步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

  二、教学过程:

  ㈠启发学生大胆背诵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吟诵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问: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教师适时介绍苏轼。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父亲叫苏洵,弟弟叫苏辙,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来学*课文。

  ㈡教师范读课文。

  ㈢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㈣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⒈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分清前后鼻音、*翘舌音。

  ⒉读词语:

  ⑴观赏、思念、埋怨、宽慰、吟诵

  ⑵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⒊读课文,师生评议。

  ㈣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词语(1)(2)进行复述。

  ㈤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感受作者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变化过程。

  ⒉试着背诵课文4-6自然段。

  ⒊解答课文重疑难之处。

  二、教学过程:

  ㈠听写词语;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吟诵

  ㈡找出上述词语所在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为什么“埋怨”?为什么“宽慰”?

  ㈢学*1-3自然段

  ⒈指名读1-3段,思考: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板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阔别七年

  ⒉指导朗读:中秋佳节,人们合家团圆,心情十分愉快,朗读时要读出喜悦之情;苏轼与弟弟情同手足,却分别多年,如今中秋,本来应该亲人团圆,他俩却天各一方,忍受思念之苦,朗读时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心绪不宁。

  ㈣学*4-6自然段。

  ⒈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⒉讨论小结:苏轼看到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想到月圆人也应该团圆啊!可是自己却不得不和弟弟天各一方,想到这里,他心中不禁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埋怨月圆人不圆

  ⒊朗读背诵。

  ⒋苏轼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⒌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人生哲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⒍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㈤课堂练笔:苏轼虽然与弟弟天各一方,但用自己亲手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你能以苏轼的身份向弟弟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

  ㈥语文实践活动。“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请同学们收集这一主题的诗词,举办班级朗诵会。

  但愿人长久教案 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①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②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③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④学生练读全文。

  ⑤抽读卡片。

  ⑥读准字音。

  ⑦理解词语

  a、皓月:明亮的月亮。

  b、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3、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第三自然段.

  ①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②“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③“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四)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五)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3)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4)自由练读.

  (5)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6)引导想象。

  (7)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8)细读5,6自然两段。

  (9)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10)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11)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1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1)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2)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造句。

  5、作业。

  (四)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 6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但愿人长久教案 7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述月的作品。这天,我们将学*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忙我们学*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述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述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述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情绪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资料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 8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 9

  教学要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资料,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明白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但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明白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但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此刻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之后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那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明白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 10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 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板课题,齐读

  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1.交流

  音:轼 辙

  形:州

  义:皓月、婵娟

  2.分组读课文

  3.再读课文,解疑

  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听配音全班读

  4.各组比赛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合集十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1

  独自在田野中漫步,柔和的夜色像黑披毡一样在山野间抖开,星星也迫不及待地一颗一颗钻出来。父母,你们可曾知道,这星月中寄托了我的一厢思念?

  秋季的晴夜,那片深邃的蓝天低得几乎扣着头顶。星星像钻石般璀璨,让你忍不住想把它们摘下来。茫茫夜色中,一道微微的天光,在远方勾勒出一溜黑黝黝的山的剪影。山月就在那儿升起。

  “嘻嘻!”附*传来孩子的笑声,像串串银铃,被晚风碰撞得叮当响。这时天空愈渐晴朗,东边有一块闪闪的星星变得迷离绰约了,田野静极,一点银辉一闪,眨眼就成一片,渐成半圆,终成一轮。不知远方父母是否也能看见?

  月光铺天盖地,哗哗泻下,很闹腾地在瞬间浸透了山峦、村寨、竹林和小河。白日里,很*常的梯田、村寨、花草树木,被月光映照出一种沉静的华美,在山间蜿蜒的河流,温柔地流着,闪着点点隐隐的水光,全然没有了白日的鲁莽。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千百年来,月亮朦胧了多少才子文人的泪眼,承载了多少离别的悲哀!可他终究是负担不起了,只好静静地在这里陪伴着世人,默默地抚慰着人们的心。“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今夜难眠,一个人立在月下,抵抗着离别的痛苦,抵抗着分隔的酸楚。

  无语间,泪已落地……

  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总有挫折,有难关,有低潮,正如月也不是夜夜圆,夜夜亮。可千百年来,谁不是承受住了?人生“到头终是一场空”,不如豁达起来,享受这短暂的人生。

  拭去眼泪,重望月。这是乐带给我生命的启示,带来一生的鼓励,我豁然,此刻,我只是默默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2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

  中秋啊,好怀念哪!可今年的中秋,月光,为何如此凄淡呢……

  月,静静的,欢笑声,打闹声,即使处于亭台之上,却仍声声入耳。本来应该高兴的才对,为何此时此声却如无形的针儿,阵阵刺透心头呢!哎呀,明月,真的注定我要过一个人的中秋吗?注定我要握着酒杯,问饮青天吗?十五的月,为何变得这样残圆……

  明月几时有?是吧,子由?既然如此,来吧,不要浪费,不醉不归!热酒入肚,愁意更浓,思意更切。我的好兄弟,你好吗?一别七载,你我兄弟情谊怎会不思念呢?回想往昔,此时此刻我们父子三人对酒欢歌的情景,真的好怀念。可是今日,你我兄弟却各在天涯,而父亲他也不在于世了…… 哎呀,伤心事不提了吧,何况今天是个好日子。我嘛?你放心,这里很好,只是寂寞,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也要多保重!哈,几杯酒入肚,竟热乎乎的,酒啊,谢谢你的安慰,让我有了温暖。

  王弗,我的妻儿,如此之夜,怎叫我不想起你呢?回想当初,每当我读书时,你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我偶有遗忘,你便从旁提醒;我问你其它书,她你都约略知道。你对我的如此关怀备至,我好感动。你知道吗?我有梦到你,不知太想念你的缘故,梦景凄楚哀惋,谁叫你逝去甚早呢?如果可能,那篇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为你所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见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月光下就盏杯痛饮此酒吧!

  当然,我的好朋友们,你们好吗?月静静地倒映在酒杯里,好有诗意,不是么?可惜啊,如今却无缘对诗喽!宽大的衣袖里,藏着纸,笔和我们的手。多数时去看看山,看看远边的山,动笔写写心得。哈!有时候还扛笔到皇帝面前去玩,好不快活!今晚,允许我自私,自己饮着孤独酒吧!若你有在赏月,那么来干杯!

  喏,我这是怎么了,才印了几杯,竟辣得流泪呢?嘿!热泪,顺着脸颊,慢慢滑落……明月啊明月,请别如此狠心好么?我只能过一个人的中秋,我只能问饮明月!好吧!那么干了这杯!

  好了,是时候睡觉了。等等,写写文章在说。…… 嗯!好了,不错,睡吧!就在这好了。

  明月,何时被乌云遮住半张脸。楼阁上,一人握着一壶酒,醉卧在地。月光,通过柱子,稀稀照在他的身上。他的眼角,不知还挂着什么东西,在月光下晶莹闪烁……旁边的桌上,行云流水书着作品,只见词尾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3

  对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词汇,在这三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后面,承载的不仅仅是积淀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情怀的继承和弘扬。所以,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总是欣喜万分,激动万分,感慨万分,因为这是一个寓意着团圆安乐,寄托着思念牵绊的好日子。

  但是不妙的是,对我而言,自从上大学之后,中秋节似乎成为了一个只能仰望慨叹的节日,一个孤寂落寞的时节,一个遗憾不已的日子,一个思念成疾的夜晚。正因为此般心境,所以在十五的夜晚,每当我抬头望向天空的时候,我总可以通过朦胧清冷的雾气看到那个住着嫦娥的月宫,隐隐约约体会到嫦娥仙子的无奈惆怅,感同身受的体会到玉兔精灵的哀怨与孤单。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作为在异乡漂泊的游子,我始终无法把异乡当成家乡,所以没有家人环绕,没有佳人陪伴,没有月饼入腹,没有赏月活动,中秋之夜对我而言似乎并不那么美妙,也不那么开怀。因此当我眯着眼睛放眼望去时,我总感觉中秋之夜的月亮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亮,那么皎洁,那么圆满。

  人们常说心境决定心情,我想这话是有些道理的,因为当我用一颗充满了无奈与孤独的心去看这个世界时,世界也回以我冷清与凉薄,所以我才会感觉如此伤感,如此寂寞,如此哀怨,如此惆怅,如此相思。可是倘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话也不是完全正确,因为如果我们还记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句诗的话,我们就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也在远方与我们共赏一轮圆月,有人也在他乡与我们共同承受着思念之苦,牵挂之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希望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处于何地,我们都不要哭泣,不要绝望,不要哀怨,不要落寞,因为我们与我们想见之人正处于同一个月儿之下,所以我们并不孤单,也不凄苦,相反,我们应该觉得倍加幸福。因为中秋节是一个举国欢庆的好日子,所以即使自己周遭的一切并不是那样完美,那样无忧,我们也要努力让自己开心一点,乐观一点,好让那节日的喜悦伴随着淡淡的月光,传达到我们心爱之人那里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相思,我们的牵绊,我们的祝福,我们的不舍,我们的安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种责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一种牵挂。这种理解是一种相互尊重,是你懂我的难处,我懂你的牵挂。

  烈日炎炎的工地上,你在来来**地忙碌着,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神色也疲惫不堪,只是你仍然在坚挺着,似乎有一丝信念在支撑着你。岁月一是一把刀,它将生活的坚信和沧桑全部刻在你的身上,只剩下那不再坚挺的脊背和不再健朗的步伐,但是你没有就此向命运屈服,而是勇敢地向不公的世界发出一声怒吼。

  你是一个勇士,更是我心中的英雄。虽然有时候会和你吵架拌嘴,或是因为一些小事和你顶撞,但是我依然还是爱你的。如果我们之间多一点体谅和理解,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如果我们之间多一点沟通和交流,也许我们之间不会那么疏远,我们之间也不会有那么多隔阂。

  你对我的爱总是无声的,默默无闻,不会轻易说出口。你的肩上担负着一家人的重担,但你从来没有喊过累,叫过苦,只是埋头苦干着。虽然家里的生活不是特别富裕,但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我也一样不差,你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对自己却什么都不舍得。

  还记得那一次学校组织校外旅游,我一告诉你你就立马把钱给了我,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丝不舍。你还帮我买了一大堆的零食,我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只是我却并不知道,这是要耗费你多少的心血和汗水才来换来的啊!

  光阴易逝,岁月难回,失去的不再拥有,所以就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以致于不会让自己在将来的时候后悔、遗憾。

  就像《超级英雄》中的歌词“你说我是你的超级英雄,偶尔也客串你的出气筒,心甘情愿接受这份光荣,永远做你的萤火虫”,我们就是这样在又爱又恨的氛围下一起成长着,这个过程有欢笑,有喜悦,有辛酸、有泪水,还有我们一起见证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我们相隔多么遥远,但我们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我希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希望你也是幸福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5

  这是个宁静的夜晚,也是月圆的中秋夜。今晚,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南京音乐台,欣赏“谭盾南京森林音乐会”。

  谭盾是享誉国际的著名音乐家、指挥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亲善大使。这个皓月当空的中秋夜,能在南京的紫金山森林中欣赏大师的演出,真是一件幸事。今天的中山陵音乐台也是座无虚*。

  晚上7点30分,音乐会准时开始。第一曲《伏尔塔河》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接着著名音乐家拉娜・特托夫斯克在《云雀》演奏中用了中国传统的“鸟乐”,展示了可爱调皮的云雀形象。后面陆续有大提琴演奏圣桑的'《鹅》、钢琴演奏德彪西的《月光》当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琪维拉・齐泽尼用中文演唱《我爱你,中国》时,全场观众齐声伴唱。高亢的歌声穿过紫金山的丛林,传向深远的夜空。现场气氛极其热烈。

  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的是谭盾创作的《大自然的复活》篇章,这一乐章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精神。乐曲展现开放的花朵、浩瀚的大海、绚丽的晚霞、欢乐的虫鸟用音乐融汇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和气息。此次音乐会还别开生面地运用了微信互动的形式,让现场观众和演奏家一起“表演”。在谭盾的指挥下,现场千余名观众,播放着手机中的互动音乐。有节奏地挥舞着手机。干部手机闪烁着光亮,播放着音乐,和台上的演奏融为一体,和明亮的月亮、星星遥相呼应,场面蔚为壮观。这一刻,现场气氛达到顶峰。我想:如果此时嫦娥俯瞰南京,一定会被紫金山森林中星光闪耀、自然和谐的一幕所吸引、陶醉......

  紫金山中秋的夜晚,秋风中凉意明显,但是现场的观众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寒意。大家一直沉醉于美妙的音乐、美好的自然之中。更让现场所有人惊讶的是,居然有20多只鸽子一直停驻在扇形舞台上方的石阶上。无论音乐与歌声如何高低缓急,它们始终不曾离开。也许,它们和现场观众一样,也在享受月光下这场美好的音乐会吧。这些安静聆听的鸽子不也正好印证了音乐会的主题吗?人与自然和谐美好。

  这一刻,我的脑中浮现出大文豪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6

  啊,又是一个美妙的中秋佳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当听到这首《水调歌头》,我就不由得想起那银盘似的月亮。看,在那深蓝的夜空中,悬挂着一轮皎洁而又明亮的圆月,那淡白的光芒通过淡淡的云层,洒向无边的大地,让每个人都沉浸在诗意之中。星闪烁着,他们簇拥着美丽的月亮,正一起凝望大地。

  迎着清凉的晚风,我被这美妙的景象陶醉了,展开了无限的遐想。我仿佛看到在那月亮上,耸立着一座雄伟的宫殿,那就是嫦娥仙子的月宫。此时,嫦娥也一定在宫殿中弹奏着,庆祝着美丽的月圆之夜。也许,她还在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想到这儿,那首《水调歌头》又悄悄浮现在我心头。是啊,中秋是团员的节日,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和亲人团聚呢?此时,月亮更亮了,周围也更静了。那一轮美丽的明月努力地散发出柔和的光芒,照耀着沉睡的大地。看着,看着,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也是,我们不能和亲人团聚,可是,我们能共同欣赏这轮美丽的明月。也许,亲人与你相隔千里,可你只要有一颗思念的心,那么,你终究会与亲人相聚在银色的月光下。

  远处传来了“隆隆”的礼炮声,把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可是,我却依然沉浸在梦幻中,沉浸在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中……

  月亮更圆,更亮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7

  走过的岁月如同绵长细长的纯音乐,在有一天下雨的时候才想起走完了三十多个春秋,不知不觉走到了春节的`边缘,看看匆忙归家的人群,独自走在冷清飘雨的工厂,眼前忽闪是消失的青春和年华,还有很多没有来得及回顾的喧闹和流失的笑魇,回到宿舍打开电脑,耳麦忽然想起一曲纯粹的音乐――――但愿人长久,眼前熟悉的好多的人和事,你都希望她在眼前飘过。

  那怕她已经没有痕迹,一声风铃唤醒沉寂的往事,往事如潮如水在吉他低沉的旋律中弹起归乡的思绪,思念像一把带沟的刀刻画寂静的伤痛,无边痛楚敲打漂泊的胸口,就像一条不靠岸的小船,你不知道它应该往里行走,夜越来越黑,就像在无光的胡同里的盲人触摸不到光明,因为光明她不能给予。

  岁月却已然老去,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述说,也无处可以表达。喜怒哀乐她就是一把剪刀,剪碎的是生命的留痕,感情是密密缝缝的针线,缝补的是青春的碎纸。那一张一张苍老的背影在夕阳里倒映生命的厚重,那一一张张童真的笑脸在朝阳里奔去,岁月她是多么轻柔和妩媚,如同一双温柔的手,捧起如歌活泼的青春。

  那些善良的人啊,她们应该都还好吗,那些工业区灯光下加班的女孩,那些人到中年的母亲在人多拥挤的车站拥挤春节的心愿,那些人到四十父亲带着沉重的包裹和行李,在车站的帐篷里紧握亲情的票根,其实为什么不能让这群朴实的人群可以不再匆忙的围坐在城市的边缘,她们也是我们的亲人啊,父母,兄弟和姐妹,也曾经是我们身影,仅仅因为她们瘦弱和孤单,因为就是要离开家园为生活奔波和忙碌。

  音乐她就是我们灵魂深处的一条黄丝带,可以奏响对生命的敬仰。轻轻燃起一只白烟,其实我不喜欢抽烟,在音乐的节奏里,已经在也找不到一种可以释怀的寄托,在如烟的屏幕里,键盘开始厚重,文字已经有些多余,我想这个春节我会要烟支表达我祝愿,如同燃起的烟火,在如梦似烟的年末可以轻轻释放自己,生命是那么深邃和神圣,一声声紧奏的旋律,青春和信仰开始散开。还想说点什么,却欲言不止,眼里噙着泪花,很多年已经没有的感动和暗殇。想喝点烈酒,举杯人已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8

  早晨醒来,朝窗外望去。一切的东西都是灰色的,蓝蓝的天,变成了灰蒙蒙的,绿油油的小草穿上了灰色的雨衣。是个下雨天!我坐在床上呆呆的想,如果今天是个大晴天,那该多好啊。

  中午,天气越来越糟,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噼里啪啦”的声音,吵得我心烦意乱。教室里顾老师和吕婧溪整理着金晨晨的课桌。“怎么了?晨晨生病太严重,不能来上学……”终于,我忍不住了,悄悄地问了问陈韵轩。

  “哎!陈韵轩,金晨晨怎么还不来上学,出什么事了!”我着急的问。

  “我哪知道,你干吗不去问老师!”

  “嗯,会不会转――学――了。”

  “徐婷怡,你发烧了啊!她怎么可能转学呢?”陈韵轩一边说一边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

  “对,晨晨不可能转学的,我敢打赌。”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有点害怕。

  就在这时,顾老师发话了:“大家回到座位上,静一静。我们班金晨晨同学,因为妈妈要去温州工作的原因,所以……要去温州读书了。”班级里静得出奇,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的见。

  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那个开学第一天和我搬书的你,那个爱傻傻笑的你,那个发起脾气来如地震的你,还有许多个你,就这样走了。离别的滋味,不好受,苦苦的。头脑里一副副和你玩耍的画面,呈现在我眼前。

  朋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9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为何,一直很喜欢吟苏轼的《水调歌头》,而每次吟完后,总觉得很舒服,或许,这旋律中,有种浓浓思乡的恋情吧!

  终于要到中秋节了,亲人终于可以欢聚一堂。想到这,我情不自禁地笑了……

  月亮,不知何时已爬上了夜空。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发出了淡淡的光辉,不像太阳的光芒那样刺眼,很柔和,很温暖,我很喜欢。而在月亮旁的星星们,似乎是月亮的孩子,他们分布在天空的每个角落。白天,太阳的光辉普照大地,他们就和月亮妈妈一起躲在某个我们全都不知道的地方;而夜晚,休息了一天的他们就和月亮妈妈一起,升上天空,用他们柔和的光芒点亮大街小巷……

  温暖的太阳,柔和的月亮,调皮的星星,他们一定是快乐的一家吧!可惜,他们似乎都不能相见,太阳早上便去上班了,而月亮和星星又好像离得太远了。不过,他们在中秋佳节一定能相见的,团圆的日子,不远了……

  窗外的那轮明月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它的光辉变得更亮了!而此时,我仿佛听到了某种声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文 10

  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夜晚,一个人孤独寂寞之时,总爱仰望星空,回忆往事。每回观赏,总有不同结果。又是月亮似一只小船漂泊在夜空;有时月亮似一个大圆盘,灿烂辉煌。于是,脑海中总能浮现出“露从今夜白,今日故乡明”等诗句。

  站在异乡的街道上,一个人仰望星空,闭上双眼,往事浮现。听着喧闹声和喧杂声,便想起了久别的故乡。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处处留下了我的足迹。

  懵懂时期,只知追逐打闹,不懂“故乡”这个代名词,当然也就不会明白“思乡”是什么了。那时,我天真的以为跟家人、朋友在一起,不需要什么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大了,语文老师拿出一幅中国地图,用手指着渺小的一块,说:“这就是你们的故乡。”我呆呆地点点头,哦,故乡就这么小啊。就是在那一座小城,我结交了许多朋友,为我的童年装点得更加美丽。

  少年时期,手一背,头一摇,学李白文豪背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006年,其中一位朋友远走他乡,去了一座陌生的城市。当时,她让我为她写下一句话。我一丝不苟,紧握铅笔,写下了:“以后要常回家看看,咱们再在一起玩!”最后一笑,成为永久的记忆。之后,就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情,发誓永不分离!

  那个曾经的海誓山盟已化为泡沫,留下的只是一丝丝想念。2007年暑假,来到了这座城市。和朋友分别时,我们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泪流满面,早已知道这样的拥抱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让它成为我们友情的鉴定吧!往日的欢笑、玩耍,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美好,多么珍贵。我并没有信守那个诺言,是的,我做错了太多。我不应该离你们而去,不应该跟你们简单的告别,不应该没跟你们联系……好多的不应该,一次次次的犯错,我真的是罪该万死!

  现在仰望星空,看着月亮,好似她们每一个人的笑脸,跟我热情地打招呼。我勉强的笑了笑,嘴角无法翘起,才发现我的心在流泪。

  繁华的城市,一人独自走在异乡悠长悠长的街道,下着绵绵细雨,清清唱着苏轼的《水调歌头》。歌声穿过大街小巷,传到了她们每一个人的耳里……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8)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合集五篇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1

  本课教学突出关键词“思念”,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组织教学过程,效果不错。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语,走进课文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心绪不宁”,“宁”就是安宁,*静;“心绪不宁”就是苏轼的心情无法*静。理解词语过后,自然就冒出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答案的关键词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可是只有苏轼背井离乡、亲人分离,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时此刻,苏轼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自然就体会到苏轼“月圆人不圆”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祷起“苍天、大地”来。(估计他是看了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了)接着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体会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来”理解分别越久思念之情越深。进入“埋怨”环节,先让学生想象苏轼“眼睁睁”的表情,然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与想象说话,学生体验到月亮的“无情”,乃至“残酷”。

  抓住“转念”一词,自然进入课文最后两小节的学*。这部分是课文的高潮,也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诗文对照反复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体会到苏轼由“埋怨”到“宽慰”的心情变化。教学结束,感觉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语言表达训练的面还不够广,背诵的任务自然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从学生《补充*题》中的作业看,对“皓月当空”、“手足情深”等词语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课外古诗词的积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2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 教学时,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一节课上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3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过程。故事是词的展现。

  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扫除朗读中的“拦路虎”,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了解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体会苏轼中秋夜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他却与弟弟不能相见的那种心情,那种发自内心的慨叹,触景生情,不禁吟诵“明月几时有……”并从文中找出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去读这首完整的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去体会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的大诗人兄弟间感情如此深厚。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却有许多兄弟为了利益反目成仇,甚至横刀相向。思古观今,苏轼的这种兄长对弟弟的情感值得学*,值得敬佩。在今天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社会里,绝大部分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学*这课时,我告诉他们:你们今后同学之间就如兄弟姐妹,从现在开始要互相关心,互相谦让。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4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师故做更伤心的样子,扮演苏轼:人家就是伤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几年都没见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欢离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氛围是提升学生学*的兴趣催化剂。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5

  课始,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9)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精选五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 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①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②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③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④学生练读全文。

  ⑤抽读卡片。

  ⑥读准字音。

  ⑦理解词语

  a、皓月:明亮的月亮。

  b、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3、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第三自然段.

  ①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②“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③“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四)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五)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3)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4)自由练读.

  (5)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6)引导想象。

  (7)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8)细读5,6自然两段。

  (9)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10)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11)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1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1)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2)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造句。

  5、作业。

  (四)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六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启发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 一 课 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谁能说说中秋节民间有些什么风俗*惯?(学生畅所欲言)

  2.总结: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小时候,兄弟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真是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极少见面。这不,一晃又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天正是中秋佳节。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完成了。

  出示《水调歌头》词,教师吟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①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各奔东西 偏偏 隐现 阴晴圆缺 吟诵 婵娟

  后鼻音:躺 朝廷

  翘舌音:玩耍 苏轼 苏辙 婵娟

  ②读谁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 屈指算来 似乎

  3.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 朗读下列词语:

  品尝 玩耍 埋怨 观赏 但愿 宽慰

  阴晴圆缺 悲欢离合 皓月当空 心绪不宁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各奔东西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4.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1)指导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课题。

  介绍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四、指导书写生字。

  躺:左旁最后两笔不能写错。

  缺:指导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五、作业。

  1.*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 赏( ) 陪( ) 偏( )

  要( ) 尝( ) 倍( ) 遍( )

  第 二 课 时

  一、复*:

  1.读词语。

  2.读好下列长句: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段,你对苏轼有何了解?

  3.齐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一年一度”,说说词义。扩词:一年一度的( )

  3.出示“皓月当空”,说说“皓”的意思,并理解“皓月当空”。

  板书:皓月当空(自读,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4.映示第二、三句,结合指导朗读。

  第二句:读好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美景。

  第三句:读出人们“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聚喜悦之情及苏轼的“心绪不宁”。

  板书:思念

  过渡: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心绪不宁”呢?

  第三自然段。

  1.默读,体会兄弟情深。

  2.议一议: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什么?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

  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形影不离”,补充几个近义词:朝夕相处 如影随形

  板书:形影不离

  出示:“各奔东西”,说说词义。

  动作演示,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描述教师的动作(掰着手指头计算数目--“屈指算来”)。

  4.对比朗读领悟: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

  指名朗读,引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

  轼为什么会埋怨明月呢?

  板书:埋怨

  映示并朗读:“无情的明月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怎样?

  3.小结:苏轼因思念弟弟苏辙而难以入眠,因久别的亲

  人不能团聚而满怀惆怅,于是竟埋怨起中秋圆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把苏轼的这种思念、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4.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自由练*背诵,同桌互背,

  师范背,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

  小结:月亮渐渐西沉,银色的月光洒到床前,苏轼因思念心切,竟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月亮西沉 床前银光

  5.延伸:出示《水调歌头》词,并指出:这段内容是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境。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熟读课文,试背第五、六自然段。

  第 三 课 时

  一、复*: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1.引读: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

  2.再读,思考:人世间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呢?

  板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指导朗读:“……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读准反问语气。

  板书:此事古难全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读出苏轼祝愿离人彼此生活愉快,

  在皓月之下共赏美景的美好希望。

  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齐读。

  小结:苏轼转念想到这些,因此心进而似乎宽慰了许多。

  板书:转念 宽慰

  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文找出解释这几句词的意思的话,对照着读一读。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此事 婵娟

  齐读词,并背诵。

  三、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

  四、练*。

  1.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悲( ) 离( ) 阴( ) 圆( )

  美( ) 亮( ) 远( ) 留(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亮(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3.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 调 歌 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 3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熟记下列词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⒊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

  ⒉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三、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事先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本课生字新词。

  ⒊初步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

  二、教学过程:

  ㈠启发学生大胆背诵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吟诵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问: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教师适时介绍苏轼。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父亲叫苏洵,弟弟叫苏辙,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来学*课文。

  ㈡教师范读课文。

  ㈢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㈣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⒈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分清前后鼻音、*翘舌音。

  ⒉读词语:

  ⑴观赏、思念、埋怨、宽慰、吟诵

  ⑵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⒊读课文,师生评议。

  ㈣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词语(1)(2)进行复述。

  ㈤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感受作者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变化过程。

  ⒉试着背诵课文4-6自然段。

  ⒊解答课文重疑难之处。

  二、教学过程:

  ㈠听写词语;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吟诵

  ㈡找出上述词语所在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为什么“埋怨”?为什么“宽慰”?

  ㈢学*1-3自然段

  ⒈指名读1-3段,思考: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板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阔别七年

  ⒉指导朗读:中秋佳节,人们合家团圆,心情十分愉快,朗读时要读出喜悦之情;苏轼与弟弟情同手足,却分别多年,如今中秋,本来应该亲人团圆,他俩却天各一方,忍受思念之苦,朗读时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心绪不宁。

  ㈣学*4-6自然段。

  ⒈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⒉讨论小结:苏轼看到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想到月圆人也应该团圆啊!可是自己却不得不和弟弟天各一方,想到这里,他心中不禁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埋怨月圆人不圆

  ⒊朗读背诵。

  ⒋苏轼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⒌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人生哲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⒍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㈤课堂练笔:苏轼虽然与弟弟天各一方,但用自己亲手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你能以苏轼的身份向弟弟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

  ㈥语文实践活动。“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请同学们收集这一主题的诗词,举办班级朗诵会。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 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六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启发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 一 课 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谁能说说中秋节民间有些什么风俗*惯?(学生畅所欲言)

  2.总结: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小时候,兄弟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真是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极少见面。这不,一晃又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天正是中秋佳节。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完成了。

  出示《水调歌头》词,教师吟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①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各奔东西 偏偏 隐现 阴晴圆缺 吟诵 婵娟

  后鼻音:躺 朝廷

  翘舌音:玩耍 苏轼 苏辙 婵娟

  ②读谁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 屈指算来 似乎

  3.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 朗读下列词语:

  品尝 玩耍 埋怨 观赏 但愿 宽慰

  阴晴圆缺 悲欢离合 皓月当空 心绪不宁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各奔东西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4.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1)指导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课题。

  介绍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四、指导书写生字。

  躺:左旁最后两笔不能写错。

  缺:指导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五、作业。

  1.*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 赏( ) 陪( ) 偏( )

  要( ) 尝( ) 倍( ) 遍( )

  第 二 课 时

  一、复*:

  1.读词语。

  2.读好下列长句: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段,你对苏轼有何了解?

  3.齐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一年一度”,说说词义。扩词:一年一度的( )

  3.出示“皓月当空”,说说“皓”的意思,并理解“皓月当空”。

  板书:皓月当空(自读,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4.映示第二、三句,结合指导朗读。

  第二句:读好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美景。

  第三句:读出人们“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聚喜悦之情及苏轼的“心绪不宁”。

  板书:思念

  过渡: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心绪不宁”呢?

  第三自然段。

  1.默读,体会兄弟情深。

  2.议一议: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什么?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

  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形影不离”,补充几个近义词:朝夕相处 如影随形

  板书:形影不离

  出示:“各奔东西”,说说词义。

  动作演示,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描述教师的动作(掰着手指头计算数目--“屈指算来”)。

  4.对比朗读领悟: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

  指名朗读,引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

  轼为什么会埋怨明月呢?

  板书:埋怨

  映示并朗读:“无情的明月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怎样?

  3.小结:苏轼因思念弟弟苏辙而难以入眠,因久别的亲

  人不能团聚而满怀惆怅,于是竟埋怨起中秋圆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把苏轼的这种思念、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4.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自由练*背诵,同桌互背,

  师范背,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

  小结:月亮渐渐西沉,银色的月光洒到床前,苏轼因思念心切,竟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月亮西沉 床前银光

  5.延伸:出示《水调歌头》词,并指出:这段内容是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境。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熟读课文,试背第五、六自然段。

  第 三 课 时

  一、复*: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1.引读: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

  2.再读,思考:人世间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呢?

  板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指导朗读:“……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读准反问语气。

  板书:此事古难全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读出苏轼祝愿离人彼此生活愉快,

  在皓月之下共赏美景的美好希望。

  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齐读。

  小结:苏轼转念想到这些,因此心进而似乎宽慰了许多。

  板书:转念 宽慰

  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文找出解释这几句词的意思的话,对照着读一读。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此事 婵娟

  齐读词,并背诵。

  三、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

  四、练*。

  1.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悲( ) 离( ) 阴( ) 圆( )

  美( ) 亮( ) 远( ) 留(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亮(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3.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 调 歌 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 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