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日期: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于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2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小题2】B

  【小题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小题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小题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3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就

  ⑶睡觉

  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1)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于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2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小题2】B

  【小题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小题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小题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3

  【甲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心乐之(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凄神寒骨(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比较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请结合两篇文章的第二段内容,说说各自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的。(4分)

  小题4:两篇文章都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请说说两篇文章各侧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曲》

  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提示课题,板书)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

  3.翻译。先小组合作翻译,解决字词障碍,再不懂可举手问老师。然后,指名翻译。

  强调:“但……耳”翻译为“只……罢了”

  4.(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闲人。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悠闲、空闲、闲趣等

  (4)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说话。

  三.品读赏析

  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那么,书画的境界,课文中表现在哪里?找出并读一读。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此时的我和张怀民俨然两条小鱼,自在地游来游去。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乌台诗案”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闲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重点:目标2

  学*方法: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8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王宏兴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

  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

  ,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较的文章作结,“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的必要了。以前,笔者教两篇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现在想来,让学生比较一回,这两篇文章文章的学*,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体会,明确学*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目标与全体学*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3)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菁华3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古文中和精品,更是小品文中的极品,其文质兼美、感情微妙、写法多变、短短86字之中将赏月欣喜之情,漫步悠闲之状,人生感慨之态,贬谪悲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86字之中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情由景生,情将景现,情景交融,其写法之高妙,实为我们惊叹,加之本单元主题为:与古人对话,感受古人情怀。基于上述对于文本的解读,我确立了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蕴含在“闲”字里和丰富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力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学*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事的从容心态。初二学生文言文虽有一定的积淀,但甚浅薄,方意疏通、文言积累仍是学*的必要前提。本文的重点是:品月色之美,体会意境之美。难点是:领悟“闲人”之意,体会作者情感。

  一节好课,最难的就是确定目标及重难点,心中对教什么有数了,环节设计自然水到渠成,结合我校“自精合练”有效课堂教学,我在自学部分主要落实了积累与应用目标,主要设计了三步,1、初读,正音、断句。2、再读,疏通文意,积累词汇。3、检测。精讲提升与合作探究部分紧扣一个“闲”字,通过“闲游”“闲情”“闲置”三个环节探寻作者心态,感悟人格力量,体会融情于景写法之妙,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予以渗透,得到落实,巩固达标环节通过与古人对话,来感受古人情怀,回扣单元主题,内化和提升学生对文体的理解。这样的环节设计,扣紧了文本,落实了目标。效果较好。

  在难点的突破上,我紧抓了一个“闲”字,具体来说设置了“闲游”“闲情”“闲置”三个环节,“闲游”部分中通过析要素来明情节,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赏月的欣喜,对记叙要素的分析是品词体会欣喜之情有基础的依托。“闲情”部分中通过对写景绝句的赏读,来体会二人赏月时的闲情逸致。而在“闲置”部分里结合文本对背景的穿插,体会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这样一个“闲”字“牵一发而起千层波”使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等诸多情感串接,将叙事、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交融。难点得以突破。

  在重点的突破上,我突出了一个“换”字,一是“换词,品修辞”,二是“换象,品人格”通过换,使原本抽象难懂的句子一下子就变得具体可感了,重点凸显明显。

  在教学方法和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体现了真语文教学的三个字“读”“品”“悟”。文言文教学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读的训练,本节课中,以读为始,以读为终,具体来说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读正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第二层面,以读断句,在诵读中来切分意群。第三层面,以读达意,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含。第四层面,以读传情,用读来领悟作者寄寓在本文中的'情感。在注重“读”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个“品”字,本节课,我在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了品:一是品写景名句,通过换词、换象引导学生品味写景之妙,意境之美。二是品文眼,引导学生品味“闲”字来体会作者所寄寓的多种情感。三是品中心句,引导学生品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来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另外本节课我也特别注重学生的“悟”,通过悟事悟景来悟情,悟人生感慨,体会苏轼的豁达与从容。

  综观这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反思有四点:一是教学节奏较快,学*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不上学*的节奏。二是教学中强加于学生的多些,自然生成的还少些。三是教学中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四是自感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不足。这些不足,我相信自己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以很好的改进。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文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又一篇颂月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本句写月光月影却不见“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既写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态”,交错纵横的样子;也写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态”,像积水那样空灵。读者初一看,还以为是写水中景物,卒句显志,令读者倍觉妙不可言。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儿。连用两个疑问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概括整个社会,从而强调闲人少这个中心。教学重点:理解“闲人”的含义;赏析本文优美的意蕴。教学难点:感受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本句中的“闲”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闲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贬黄州,官职清闲之意,有一箭双雕之巧。

  二、说教法

  三字教学法:读、品、悟。读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声正字,读准每一个字的音;第二层面,以声断句,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个句子的意思;第三层面,以声达意,通过朗诵进入文章语境,理解文章内涵,走进作者,真正走进文本;第四层面,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听众。品从以下方面开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闲”字,通过理解这个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闲、赋闲、失意。二、品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品析前文已述,不做赘述。三、品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儿。品修辞手法,品表达效果,品意义内涵,详情如前文。

  三、说学法

  初二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针对于这种情况,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一、字词交给学生,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孩子学会自主探究,小组交流。二、语句共同赏析,句子理解难于字词理解,让学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发现和阅读体会,先由学生自评自解,老师侧面帮扶,积极引导。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项融归纳和领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这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老师设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四、学法明确指导,告诉学生学*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方法,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2分钟)创设情境:投影出示几张月夜图片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由古人颂月佳作说起,由复*导入。

  (二)明确学*目标(1分钟)

  1、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把握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赏析本文优美的意蕴。

  3、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明确学*目标,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课堂上学什么,增强学*的目的性,从而提高学*的效率。

  (三)初读感知(7分钟)

  1、听读课文⑴注意朗读节奏。⑵记住作家和体裁。

  2、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4、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自然,体会作者感情。

  (四)再读明义(9分钟)

  1、自主学*,组内交流。

  2、学生质疑,班级交流。

  3、重点检查,夯实基础。

  4、对照译文,再读课文。

  (五)品读悟情(23分钟)

  1、欣赏闲景

  2、理解闲人

  3、体会闲情

  (六)诵读回味(2分钟)要求体会并能模仿范本的妙处。声音要达意传情,能感染自己和他人。

  (七)总结升华(1分钟)

  苏轼以他卓越的才华、豁达的心胸、积极的人生态度,书写了他令人景仰的一生。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做一个“闲人”,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欣赏一路的美景。

  (八)布置作业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会学*,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重负下**出来,不但使他们学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因此我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重点难点安排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分为接受学*和发现学*。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

  1、朗读法:汉朝学者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2、圈点勾画法:学生学*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发现真理。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录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4、讨论法: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惯。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练*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练*法来检查学生的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与质疑法的*惯。

  3、讨论法: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教师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体课件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效率。其优点是审美效果比较直接,缺点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课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气氛,补充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将松散的教学片段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5、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四)、研读及赏析。

  教师活动:

  1、根据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简要概况全文的内容?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特色?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六)、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摘抄到语文本上。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4)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菁华3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会学*,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重负下**出来,不但使他们学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因此我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重点难点安排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分为接受学*和发现学*。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

  1、朗读法:汉朝学者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2、圈点勾画法:学生学*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发现真理。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录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4、讨论法: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惯。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练*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练*法来检查学生的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与质疑法的*惯。

  3、讨论法: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教师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体课件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效率。其优点是审美效果比较直接,缺点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课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气氛,补充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将松散的教学片段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5、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四)、研读及赏析。

  教师活动:

  1、根据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简要概况全文的内容?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特色?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六)、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摘抄到语文本上。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2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读完本文后最深的感受是四个字:景美、情闲。

  景美,那人清丽淡雅的月夜,是通过比喻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丰富的笔法描绘的。

  "情闲",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过着流放的罪人生活。难得的是,苏轼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寄托了一份难得的闲情,这份闲情,固然有悲凉、失意,也有洒脱、旷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内容;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理解大意。

  2.品写景句,学*写法。

  3.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写景句,学*写法。

  2.难点: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说教法】

  主要运用朗读教学法、启发对话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情境,赏、读有机结合,突破重点。通过知人论世,紧扣文本,以读促悟,突破难点。

  【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知人论世学经典法(解读文本的方法)。

  【说程序】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改进自己已有认识与,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

  1.生字正音。

  2.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质疑。

  3.搜集背景、作者资料。

  (设计意图:遵循课标对学生学*文言文的要求,也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阶段:

  (一)导入:利用音、画、语言创设"月夜"之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文章内容,以读促学。通过多种形式读的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教学千法读为本".多重形式的初读训练中,熟悉了文章的内容,为译读做准备。)

  (三)译读:师生共译;译读结合;梳理文意。

  (设计意图:译、读结合,重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为和字词积累,也实现以读促思。)

  (四)赏读

  1.赏月景:第一步:情境赏读;第二步:赏读结合。

  (设计意图:赏、读有机结合,突破教学重点。)

  2.悟闲情:第一步:知人论事,紧扣文本探闲情;第二步:以读促悟,结合自己对"闲人"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读时不同的轻重、高低、急缓处理,表现不同的情感。实现以读促悟。)

  拓展迁移阶段:

  1.说——假如此刻,东坡大师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将对他说什么?

  2.背——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

  学生在文章内容提示下,背诵全文。

  3.读——实现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的延升。

  推荐阅读:王水照的《苏轼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说教学效果】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了内容、品味了语言、体悟了情感。

  因受到年龄、阅历局限,难点"闲人"的理解难免肤浅、片面。但学生带着思考、困惑走出课堂的同时,也带着"一文三读"、知人论世学经典等解读文本的方法,带着被激发的阅读探究的兴趣,在教师推荐的课后阅读中进行新一轮的自主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5)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3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及答案2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室明,水中莲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夜游》)

  (二)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节选自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注释】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桥名。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③摩荡:荡漾。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庭下如积水空明/幽明变化者(《醉翁亭记》)

  B.相与步于中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C.欣然起行/性行淑均(《出师表》)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7.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写出一种即可)(3分)

  答案:

  14. D(2分)

  15.(2分)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6.①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一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一:都运用了侧面描写。(1分)语段(一)(二)分别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2分)(共3分)

  示例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语段(一)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语段(二)将湖面比作镜子,将美景比作画。(2分)(共3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及答案3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17教育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

  (3)月色入户。

  (4)念无与为乐者。

  2.下面句子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皆以美于徐公。

  C.骗死于槽枥之间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1)花 (2)交错通达 (3)门 (4)想到。(每个1分,共4分)

  2.B(2分)

  3.(1)老人和小孩都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2)庭院里像是积满了水,澄清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每句2分,共4分)

  4.【甲】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2分)【乙】文描写了月色下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2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6)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5)份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1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乃入见。问:何以战?

  参考答案:

  1.B(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2.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3.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4.(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案】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20xx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4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5

  1.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

  ②寝:睡觉 ③志:记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

  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3.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4.(1)赏月(月光) (2)喜(1分)

  5.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意思接*即可)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