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体会 >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日期: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1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教学内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对啊!曹冲很好地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也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2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两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基础上,用画图和列表帮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话,我想学生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呈现?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一定都记得这句话:“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冲动,不是说用教材教吗?既然学生都不认可教材的预设思路,为什么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3

  沈老师的课课堂机构清晰,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简单回顾引入课题,第二板块是自主探索解决例题,联系过去感悟策略,第三板块巩固练*。听过后,感觉几个地方出理得比较好:

  1.关键处的追问。出示例题后,学生读题,老师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追问:有没有更深一点的理解?这时就有学生提出:周长22米,要注意周长的计算公式先要除以2,再来写长和宽。这里的追问就非常好,把这题的关键分析了出来,这样就为学生解决这道题正确列举作准备。

  2.列举方法的展示。老师收集了学生的作业进行了展示,先展示的是凌乱的、缺的,然后展示按顺序的、全部列举的,学生通过对比就发现了“有序”列举的重要性。注意列举从哪里开始,按怎样的次序进行,感受这里“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列举的好处。这个环节的处理,就很容易得出一一列举时的注意点。

  3.教学资源的巧利用。沈老师在巩固练*环节设计了3个闯关题,每题分值分别是50、80、100,然后学生先完成这三题,到最后再问刚才你们答对了几题,有几种结果,学生再来计算分数。这样一来这个分数又是一道巩固题,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一一列举在生活中的运用,是按需产生的。

  这节课上还有一些我认为需要删减的地方:

  1.学生解决完例题后,老师问了2个问题:观察这几种围法,长、宽和面积是怎么变化的?不用木条、用绳子围,什么时候面积最大?我觉得这两个问题不需要,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是指向这题的结论性,而本课重点在于一定要列举出所有围法才能找出本题答案。侧重点矛盾。

  2.回顾一到四年级用过这个策略的题目时,沈老师让学生一个个的回答,这里浪费了比较多的时间,我认为其实只要展示出当时解题的方法,那么学生看到就能明白这里就是运用到了今天的一一列举的策略。从而知道策略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天降之物,总要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上萌发的。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4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2,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3,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时数学学*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5

  本学期工作室的必读书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我利用假期时间认真读了这本书,领悟到了很多。《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书中提到课程改革要建构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问题解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书中还提到“问题解决”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升其思考技能(能够分析与综合信息等),发展其研究能力(能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等),精练其沟通技术(学会表达、说服、多媒体呈现等),强化其合作的社会技能(学会倾听、处理好角色关系、具有团队精神、民主素养等),增强其学*能力(会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解决问题,会反思),促进其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精神(能以灵活、多样、新颖、非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发展等等。

  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融合的,也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一个有效的策略。

  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为它们寻找理念转化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任何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如何培养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深有体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生教育之本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此项工作本书也给了一些很有效的指导思想。当一个人面临挑战时,不仅是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也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调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孩子的学*兴趣,如何采取激励教学法。

  读了《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觉得“问题解决”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寻求资源以求解决之道。而且还告诉孩子们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养成勤思、善思的学**惯,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必须从小具有的一种学*能力。

  读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我觉得它能够让我这些年轻教师从大方向上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现状有一个很全面理解和认识,并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前进的灯。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数学解决问题心得体会优选【5】份

  数学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1

  参加完短短的一天培训学*。让我印象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抱怨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但我们缺容易被这些所谓的“问题”所欺骗,那些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每个公司都会碰到的,那个只是现象。真正判断问题有两个要素:1,会增加额外成本的;2,会丧失你创造绩效机会的。

  第一步:界定问题。问题点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格式:(何处)的(何物)(怎么了)。问题的.描述需要简洁、明确、一语中的;同时最好以书面方式写出来!这样更加有利于问题分析!

  第二步:找出真因。找原因有步骤有方法。对于销售部出现的问题,先组成团队,一个人分析问题可能是片面的。找方法有多重,我觉得鱼骨法最为行之有效:1,描述问题并将问题写在鱼头上;2,透过脑力激荡分析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3,将相同的问题分组,并区分主因及次因;3,在鱼身的主干骨上面画出大骨并写上主因;4,将同类别主因(大骨)下面画出小骨,写上相关的次因;5,初步拟定(主因)及(次因)后,可详细研究它们的类别,重新归类及调动位置;6,根据所列出的可能原因,归结出最可能的原因。

  第三步:提出可行方案。这里可以运用一到两个方法来提出可行方案:头脑风暴法,双重颠倒法,创意问题解决法,水*思考法,名目团体法。

  第四步:确认解决方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确认解决方案的时候不能凭主观做判断。可利用表格工具来确认解决方案。一个是评比法表格,二是理性系统表格法。

  第五步:方案执行与管控。这个步骤是最为重要的,这个没有做前面几个将是徒劳。1,打铁趁热,赶快付诸实行:提出执行方案、指定解决问题的负责人、拟定实行的时间表。2监督每一个执行步骤,保持职责分明。3,向团队公布执行成果,激励成员。4,排除各种障碍。

  数学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2

  听了这五堂数学课,让我感受颇深,有年龄大的老师,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他们的课有太多值得我学*和思考的地方,下面我就谈一下听了这几课以后给我的启发:

  一、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有语言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要做到严谨简练,并且要具有亲和力,对孩子要多表扬,多鼓励。王老师虽然是一名男教师,但语言很轻柔,很具有亲和力,他儿童化的语言一直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表扬孩子,这是值得我学*的地方。刘老师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其语言已经做到了严谨简练。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的一点。

  二、数学源于生活,最后必须要回到生活当中。学*知识是为了运用,如果脱离实际来学知识的话,其学*的意义不大。所以在数学课上,必须让学生知道在现实中的应用。这几位老师在讲课的.最后,都会把今天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也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做的。

  三、教师灵活的教育机智,在巩固练*环节,翟丽华老师反馈纠正及时,分解了题的难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功能。

  总之,这几位老师的课基本功过硬,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综合魅力,很值得我学*。今后一定多向其他教师学*,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3

  6月底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班组长问题分析与解决》培训,通过此次培训,从中收获颇多。对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创新思维需要有独特的想法,就如老师所说的,“创新,就是把睡过两个月的床单拿起来抖抖,反过来再铺上”,其实创新也是蛮简单的,就是把*时所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或答案去实践,就可以做出不一样的结果。

  老师让我们对一些案例使用头脑风暴来说出筷子的几百种用途、杯子里的`水在不倾斜的情况如何倒出来等,通过这两个案例,让我知道其实你所想的也是别人所想的,你所想到的不一定别人也想到了,只要自己能通过自己大胆独特的想法去想每一件可行的事情,这样才能收获学*更多,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这次培训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让我知道如何填写九宫格,虽然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数据逻辑思维题,但是这次老师教了我们一个非常简便有效的填写方法,通过规律可以快速的填写出正确的数据,而且该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它类似的数学游戏中,这次培训的最大收获就在于此了。

  对于问题的认识,在进行问题分析时,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问题?问题是从哪儿来的?谁的问题?问题具体是什么?我们真的想解决问题吗?通过这五问,可以很轻松的解决出现在工作中及生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中的很多问题,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我们把所遇到的问题过于想得复杂化、矛盾化,所以往往在面对问题时出现逃避、躲避的错误想法,通过这次的问题分析,让我在以后面对出现的问题时可以从容面对,且能快捷的解决每一个问题。

  数学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4

  这学期我们学校一年级开始使用苏教版新教材,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xxxx年10月11日星期二下午本校数学组组织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培训学*,在简秀梅组长对新教材的解读下,我对改版后的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改版后的新教材在版面设计上更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书本里面的图画更加鲜艳更加生动了。新教材所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新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注入了新血液、新精神,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学生生活,充满了时代气息。新教材在内容上所做的调整,更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此次培训,老师们都有很深的体会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深入钻研,更好的开展教学,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广阔天地里翱翔。

  数学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5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过去了,我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很高兴。孩子们从不会读题、不会做作业到孩子们尝试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作业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坚持下来,孩子们会进步非常快的。在这一学期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会学生自己读题越早越好。

  早在一年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自己读题,我觉得孩子们自己读题做题的效率要比老师读题好很多,孩子们自己读题时,在读的过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尽管一开始很困难,毕竟刚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大都比较小,但我没有气馁,大概坚持到两个月多的时间,我突然发现我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自己读题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认真读题的孩子,学*成绩提高的非常快。

  2.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根据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从而对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数一数”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带他们到校园里参观:数一数花园里的花朵、操场边上的树本、数教学楼,数书本、数桌椅、数铅笔、数同学、数老师……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学生数数中感受到了学*的乐趣,也产生了学*的兴趣。

  3.养成良好的学**惯。

  良好的学**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障,首先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惯,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做好练*。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

  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

  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5.重视细节方面的教育,体验成功的喜悦。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通过学*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6.深入解读教材,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各知识彼此间的沟通,那教给孩子们知识必定也是一个个割裂的知识点,前后联系不起来。所以,一年来,我在教学中不只是就知识教知识,而是沟通各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各类知识的教学结构,然后用结构来教。比如在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有关数的认识的教学结构就逐渐形成,那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孩子们就不教就会了,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方法。

  在教学之中,让我逐渐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学会了站在孩子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会了怎样解读教材。同时,以学生为本,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辅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今后我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通用5篇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1

  本学期工作室的必读书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我利用假期时间认真读了这本书,领悟到了很多。《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书中提到课程改革要建构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问题解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书中还提到“问题解决”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升其思考技能(能够分析与综合信息等),发展其研究能力(能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等),精练其沟通技术(学会表达、说服、多媒体呈现等),强化其合作的社会技能(学会倾听、处理好角色关系、具有团队精神、民主素养等),增强其学*能力(会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解决问题,会反思),促进其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精神(能以灵活、多样、新颖、非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发展等等。

  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融合的,也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一个有效的策略。

  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为它们寻找理念转化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任何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如何培养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深有体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生教育之本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此项工作本书也给了一些很有效的指导思想。当一个人面临挑战时,不仅是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也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调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孩子的学*兴趣,如何采取激励教学法。

  读了《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觉得“问题解决”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寻求资源以求解决之道。而且还告诉孩子们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养成勤思、善思的学**惯,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必须从小具有的一种学*能力。

  读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我觉得它能够让我这些年轻教师从大方向上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现状有一个很全面理解和认识,并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前进的灯。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2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2,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3,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时数学学*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3

  今天学*了吴厚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一次感觉到新教材的难教。新教材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安排,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意图很明显,授之以渔嘛,给学生以方法的'学*更重于知识的学*。

  例2中出现的订阅报刊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最多订3种,一共有多少种订法?《科学博览》《优秀作文》《小小发明家》。教者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类分析。订一种、两种、三种各有几种可能,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形式共同一一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大组交流时我认为应该将学生的列举显示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有样可寻,有样可依,对于后面题目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这种方法是在*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者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先分类,再有序地进行一一列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只有两三条例题,但练*中的题目都需要教者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方法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练*才行。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4

  假期里,我阅读了《教学艺术问题与策略》一书,深受启发。这本书可操作性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把学到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水*。

  第一,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基础。时代给我们这一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此,掌握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士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其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多途径、多渠道地加班充“电”,获取新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学能。

  第二,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关键。学*运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际上就是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角色意识,由过去传统式的教学、讲解型的教师主宰课堂的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也就是教师要以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为重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导为核心,关注学情,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

  第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保障。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可见,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运用教学艺术策略的先决条件。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5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策略》这节课,彰显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他幽默风趣,洒脱自然,沉稳大气,体态语言犹如相声艺术大师,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创造了儿童喜欢的数学。他的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理性深刻,蕴含着“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善于启发、点拨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主动探究,而且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学*策略,既凸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一全新理念,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的探究能力究竟有多强?在学*的道路上儿童自己能走多远?学生的心智潜能是巨大的,徐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引发认知冲突。当徐老师举起撕成的纸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验证了纸撕成4片后,先投影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确只能将一张纸撕成4片,然后他有意地制造了一个使学生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把一张纸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激发学生猜想,使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徐老师巧妙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一句名言:“当你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要学会知难而——退。”告诉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可“退”到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进而向学生渗透“知难而退”“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接着,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研究最简单的数据:1、4、7、10、13??通过对撕成纸片的结果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发现规律。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原来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退”的办法来分析、发现规律,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由受阻变为通畅,学生的心理从胆怯走向自信,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此时此刻,“知难而退”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

  徐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列的过程中,通过枚举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用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在“退”中探求规律、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徐老师将撕成的4片纸交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中的一张纸片撕成4片,一共是7片,学生继续撕下去??徐老师依次板书:1、4、7、10、13??。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7→10→13,依次增加3片,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增加1个3、2个3、3个3、4个3。“还有怎样的规律?”徐老师继续鼓励学生发现,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除以3余1。”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减1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渗透无限思想,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3n+1。最后,让学生判断: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学生能依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正确判断。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的`真谛,真正领悟到其中非常重要的“退”的那一步,于是徐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退是目的吗?退完就完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深入感悟“以退为进”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需要退退退,大踏步地退,退到不失事物本质的时候,再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看,寻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退”是为了“进”。这是学*策略形成的精彩演绎!

  徐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反复训练,获得体验,仔细品味,这其中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还是一种可贵的数学学*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许很多年以后,这个班的学生会忘却这节课所学*的具体内容,但是徐老师在这节课上所传递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也就是装入孩子们头脑中的解决问题的“法宝”,却将始终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而无法抹去,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徐老师的课,理性而严谨,灵动而睿智,让我们久久回味,特别是他的课堂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和内涵,更让我们领略了理性课堂折射出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果要说还有一点什么建议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猜测撕纸的片数和发现数列规律时压缩一些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把“退”中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在其它问题情境中进行再次实践体验,这样就能够增加这节课的内容厚度,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策略的形成和发展。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单、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2、出示例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创设倒果汁的问题情境,呈现对比强烈的可以直接*均分和不能直接*均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新的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 =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对题中条件和问题的梳理,找到数量关系,并画图对数量关系进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感知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打开寻求解题方法的思路。针对解决问题的困难,启发学生思考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的方法,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又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有了明确方向,进而产生假设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并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并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假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在列式解答的同时,提出检验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题中数量大系的理解,进一步养成检验的良好*惯】

  (4)回顾反思。

  问题:解答例1时,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因难?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设计说明:及时反思提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等问题,以强化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5)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小怀,顺利解决了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假设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假设方法,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学*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假设“把720毫升果计全部例入大杯”的思路,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经历和体验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对假设策略更深刻的感悟。比较两种假设思路的联系。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和感悟;回顾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策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的学*中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促进策略的内化,形成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假设,再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不同的假设思路,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三、巩固练*

  完成练*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问:你们喜欢草原吗?那里的风景优美,牛羊又肥又壮,可是牧民叔叔准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的羊圈,你能为牧民叔叔设计一下吗?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问: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的上来汇报一下,有多少种长方形?你能通过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感觉怎样?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2、进一步探究

  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周长是多少?如果宽是1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2米,长是多少米?……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订阅的方法可以分几类?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这三种订阅的杂志可不可以用其它什么来表示?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1)用1、2、3代表不同的杂志。(2)用a、b、c代表不同的杂志。(3)用甲、乙、丙代表不同的杂志。(4)用(0、00、000)代表不同的杂志……

  引导:如果只订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订1本杂志要分几列?订2本杂志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应分几列?3本呢?你是怎样想的?最后怎么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3+3+1=7种。

  师说明:无论你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三种杂志,列举之前都要将它们分类。这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

  做练一练: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

  做练*十一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3)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比较表格和情景图,你觉得哪儿的条件和问题,看上去更加简洁,排列的更加整齐?

  2、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列表的价值。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军?本42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1

  对于新教材中“假设”的策略我是这样理解的:“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换”是为了实现“假设”的一种手段。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本课,我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比较式渗透,自然过渡导入

  课始我由易渐难,让学生抢答:(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紧接着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继续抢答,当学生迟迟不举手、面露为难之色时,我忙上前关切地问:“怎么了?”生道:“有点儿难?”我顺势同时出示这3道题,说:“这题和前两题比,难在何处?”有了比较,学生立即反映出:“这题有两种杯子,两个未知量,而前两题只有一个杯子,一个未知量。”我顺势利导,装作恍然大悟:“噢,是呀,如果这一题也能像前两题一样只有……学生接过话茬说:“要是也只有一种杯子就简单了。”我开玩笑地说:“你们想得可真美!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抓住学生这一迫切地心理需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

  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

  2.步步逼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未知量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分析逐步逼*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根据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假设,是通过“换”来“找”出答案。当学生分析完题中的条件时,我话锋一转:“还记得刚刚咱们许下的愿望吗?”“你想假设都是什么杯子?你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怎么实现你的愿望?依据是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在展示交流学生的解题过程时,我让学生互相提问,并对提问作出明确要求:“通过你的提问一步步逼出他说出具体的想法。”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

  有学生这样列方程:3X+X=720,立即有学生反对,我忙引导:“你来问他,通过你的提问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那学生立即问:“你是怎么设的?”答:“我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大杯是3X毫升。”问:“那你方程中3X表示什么?”答:“大杯的容量。”问:“X是什么?”答:“小杯的容量。”问:“X表示几个小杯的容量?”答:“1个小杯的容量。”问:“大杯的容量加1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吗?”生傻眼……

  3.及时归纳提炼,形成策略。

  虽然策略的学*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回顾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解决例1时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和前两题的比较有了什么想法,怎样解决困难的,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4.由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整节课,我由扶到放,出示例题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画一画体现“换”的过程,这样更形象,更简单易懂。画图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所以当学生对“假设”的思想初步感悟后,在练*时我先是引领学生分析关键句,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完成,最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向指名汇报叙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总之,数学的学*,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更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2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在学生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两个复*题目,这两个复*题目是从例题改编过来的,为教学例题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养成寻找数量关系的*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积极性。

  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比较例题与复*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题意和找出数量关系,学生交流各自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会联系以前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也会根据复*题的铺垫想出一种新的思路。简单复*一下以前学过的两种方法,着重讲解第三种策略。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复*旧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且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找出假设策略的本质。从而真正理解假设策略,掌握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运用假设策略”的重难点时,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学会怎样从假设出发思考问题,根据这样的思路列出算式,并体会检验的好处。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练*内容回归生活, 桌子和椅子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联系以前曾经使用假设策略的地方,拓展学生数学学*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列算式不规范,不能很好的体现思考过程,所以应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更上一层楼!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3

  对于新教材中“假设”的.策略我是这样理解的:“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换”是为了实现“假设”的一种手段。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本课,我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比较式渗透,自然过渡导入

  课始我由易渐难,让学生抢答:(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紧接着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继续抢答,当学生迟迟不举手、面露为难之色时,我忙上前关切地问:“怎么了?”生道:“有点儿难?”我顺势同时出示这3道题,说:“这题和前两题比,难在何处?”有了比较,学生立即反映出:“这题有两种杯子,两个未知量,而前两题只有一个杯子,一个未知量。”我顺势利导,装作恍然大悟:“噢,是呀,如果这一题也能像前两题一样只有……学生接过话茬说:“要是也只有一种杯子就简单了。”我开玩笑地说:“你们想得可真美!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抓住学生这一迫切地心理需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

  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

  2.步步逼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未知量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分析逐步逼*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根据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假设,是通过“换”来“找”出答案。当学生分析完题中的条件时,我话锋一转:“还记得刚刚咱们许下的愿望吗?”“你想假设都是什么杯子?你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怎么实现你的愿望?依据是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在展示交流学生的解题过程时,我让学生互相提问,并对提问作出明确要求:“通过你的提问一步步逼出他说出具体的想法。”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

  有学生这样列方程:3X+X=720,立即有学生反对,我忙引导:“你来问他,通过你的提问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那学生立即问:“你是怎么设的?”答:“我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大杯是3X毫升。”问:“那你方程中3X表示什么?”答:“大杯的容量。”问:“X是什么?”答:“小杯的容量。”问:“X表示几个小杯的容量?”答:“1个小杯的容量。”问:“大杯的容量加1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吗?”生傻眼……

  3.及时归纳提炼,形成策略。

  虽然策略的学*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回顾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解决例1时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和前两题的比较有了什么想法,怎样解决困难的,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4.由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整节课,我由扶到放,出示例题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画一画体现“换”的过程,这样更形象,更简单易懂。画图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所以当学生对“假设”的思想初步感悟后,在练*时我先是引领学生分析关键句,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完成,最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向指名汇报叙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总之,数学的学*,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更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小学阶段总复*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在复*完所有的知识内容之后,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一个梳理归纳,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三个课时。画图作为第一个呈现的策略,是学生学*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从低年级的直观图形,到高年级的展示思维的线段图,画图策略的使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所以我们把画图策略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用一个课时进行梳理。

  为了能够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内容,我设计了一份课前作业单。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是以作业单的题目为载体,对画图这个策略进行梳理。结果整节课就变成了一节解题课,老师忙于带领学生解题。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六年的学*与提炼,有部分已经能够不画图就正确的解决部分问题或记忆概念。那么,我们要怎样激发学生用策略和再次学策略的热情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节复*课,我们不但要帮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梳理的方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重新审视本课的教学设计,原来在归纳画图策略的这一部分显得太单薄,要加重分量。因此,我在梳理策略之前加入一个交流环节。让学生交流画图在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怎样帮助了你。然后在梳理策略之后让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的学*中,还在什么时候使用到了画图策略。力图在这一过程不但让学生能够归纳梳理,并充分经历梳理的过程,明确梳理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补充例:李叔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该怎么围呢?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

  生:用6根栅栏作长,3根栅栏作宽。

  生:用8根栅栏作长,1根栅栏作宽。

  生:用7根栅栏作长,2根栅栏作宽。

  ……

  师:但现在李叔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有争论。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呢?光靠这样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论是不行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生:我觉得应该把周长为18米的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围法面积最大了。

  通过列表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现在大家再次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结论:当长方形的长越长、宽越小时,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教者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引领学生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样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教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可不行,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有的猜想错误,但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与反思。这样,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优化策略的目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完全的新知识。在小学阶段虽然安排在五年级学*,但是在各册教材中都有渗透,这种解题的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所以,我布置了四道预*作业作为本节课的铺垫1、把7个苹果随意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2、《科学世界》、《七彩语文》、《数学乐园》,从中任意订2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3、*叔叔轮流换岗,第一次换岗时间是7:00,第二次是9:00,第三次是11:00,第四次是( ),第五次是( ),第六次是( )。4、用10根火柴棒摆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摆法?请你摆一摆,画一画。

  从预*作业来看1、2、两题列举方法多样,第四题好多同学把10看成了长方形的周长。“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一一列表。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分类列举,用文字,用字母,画图等等,表格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表达出了多种形式,有列式的,列表的,用长宽对应书写的。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推荐表格列举。通过有序与无序、重复与遗漏列举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列举要性。

  寻找到突破口,找到“从那里想起?”。而后让学生体会“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列举出来,这种策略就叫做一一列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和同伴反复交流,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对例题的想法。例题难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例题并不能体现出画图这一策略在行程问题中的价值,因为许多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列表这一策略的。有许多学生告诉我,列表这一策略其实根本也用不上,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把着力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画图上。指导学生抓住画图的三要素:方向,条件,问题。数量关系倒是很简单的两三句话带过了。

  学生对画线段图来表述行程问题这一方法不感兴趣,我认为是有原因的。

  第一,不*惯,虽然以前也接触过线段图,要画好线段图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列表这一策略。

  第二:往往会画线段图的也能够分析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甚至说,不画线段图也能分清。而不会做的也不会画,所以,他们觉得线段图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在*时的教学中多强调线段图的简洁,方便性,同时,只要学生的线段图上能够反映出三要素,也就应该加以鼓励。如若不然,恐怕学生会更加不喜欢线段图了。

  还有,班级中大括号的画法实在是难看之极。我们同轨的老师交流了一下,总结出一个方法:先画两根直线,然后加个小帽子(中间的尖),再把两头弯一下。让学生画了几个,果然本子上的大括号漂亮多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xx月xx日教研室成员来我校常规调研,汪主任听了我的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是这样思考的: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教学例题2时要主动应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多样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假设,即假设10只都是大船和假设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开展替换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多样的,图画枚举和列表枚举等,这些都是已经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能力应用这些策略。结合使用画图、列表、枚举,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综合而灵活的。

  教学例题2时,一是组织猜想,引发假设,拓展思路。在创设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样的船。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指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二是验证假设,引导替换,有序思考。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看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学生的假设多样了,那么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调整,即进行相应的替换。学生的替换活动逐步进行,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惯。三是交流解法,寻找共性,体验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种假设与替换的方法,以及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发展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寻找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2是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对于教材上出现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例题2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以前所没有涉及的,我在教学中也是努力在学*。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阅教师用书,看看前人是怎样总结的,他的意图怎样,但往往会框住我们的思维,所以汪主任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以三个学来勉励自己:教学也;始于自学学也;终于教人,学也。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