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阅读答案 >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合集5篇

日期: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1

  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问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廿二日天稍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泉而茗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柳条将舒未舒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呷浪之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

  ①若脱笼之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娟然如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__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5.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暖和;②喝茶;③舒展;④鱼

  2.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答一个即可)

  ②“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答一个即可)

  3.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

  4.水(春水) 冻水初解的清澈

  5.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不设统一答案)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办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初至西湖记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chù)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①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③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杂记》)

  【注】①棹(zhào):动词,划(船)。②娥:美女。③东阿王:指曹植,曾作《洛神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波色乍明 乍:___________

  (2)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浃:___________

  (3)从武林门而西 西: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如倩女之面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A、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的景物描写都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将景色描写得生动形象。【甲】文在描写水波时突出了其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在描写水波时突出其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甲】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初、始;(2)湿透;(3)向西。

  2、D

  3、(1)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得如同擦拭过一般。

  (2)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4、比喻;清澈明亮;轻柔

  5、结构上回应首段,内容上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意思相*即可)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3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予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__

  (3)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____________

  (4)而此地适与余*: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客居(2)这(3)起,兴起(4)刚好,恰巧

  2.A

  3.(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啊!

  (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4.静谧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等)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等)

  5.[甲]文:(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4

  (二)满井游记(节选)(9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风力虽尚劲

  (2)呷浪之鳞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9.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3分)

  20.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答案:

  17.(1)猛,强有力

  (2)代鱼

  18.(我)才知道效野之外不是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

  19.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20.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写出“寄情山水”即可)满井游记 阅读答案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5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山东省*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ùi)面而髻鬟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于余*,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 冻风时作( )⑵高柳夹堤( )⑶泉而茗者(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作则飞沙走砾。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若脱笼之鹄。 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红装而蹇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未不能以游堕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居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情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山东省*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景远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 “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暖和,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 而此地适于余*”的“*”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也指性情品格的相*。山东省*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来源:学,科,网Z,X,X,K]

  D.文章卒章显志,“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1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

  答: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译文:

  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二)(15分)

  11.(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3)茗:煮茶,喝茶。(3分,每个1分)

  12.A(2分。A项 “则”:连词,“就”。B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

  13.D(2分。“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1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3分,每要点1分,意*即可。)

  1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2分)(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毛羽鳞鬣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潇洒地徜徉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阅读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1)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14分)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来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棹(zhào),橹,这里指划船。②东阿王,即三国时的曹植。洛神即曹植所写《洛神赋》中人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徒步则汗出浃背 (2)从武林门而西

  2.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冷光乍出于匣也。

  A.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4.从全文看,【甲】第①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3分)

  5.【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中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2分)(1)湿透(2)向西。(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2.(2分)C.从,在。(A.被 B.比 D 向)

  3.(4分)(1)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2)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4.(2分)欲扬先抑。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3分)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示例一:【甲】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示例二:【乙】中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写出了西湖的妩媚与迷人。(修辞1分,例句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3分)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乙】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①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月,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②不能蔽也。秦二世偏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有苗: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②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都为劣臣。

  10.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D.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1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娟然如拭 娟然:

  (2)上曰:“善。” 善:

  12.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1分)

  是 故 人 君 兼 听 广 纳 则 贵 臣 不 得 拥 蔽 而 下 情 得 以 上 通 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译文: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文:

  1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向后主提出了“开张圣听,察纳雅言”等治国方略,魏征在【乙】文中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个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D

  11.2分(每题1分)

  (1)美好的样子 (2)好(答成“很好”也对)

  12.1分(有错不得分)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由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13.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作为一个君主,自私做才能明辨是非,自私做会昏庸糊涂?

  (2)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衣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14.4分(意思对即可)魏征提出的建议是:人君要兼听广纳。(2分)

  启示: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我。(2分)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3

  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共1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廿二日天稍和()

  ②泉而茗者()

  ③柳条将舒未舒()

  ④呷浪之鳞()

  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若脱笼之鹄

  ②娟然如拭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其特点是(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

  18.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4.①暖和②喝茶③舒展④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始”、“未始”、“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3分)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乙】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①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月,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②不能蔽也。秦二世偏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有苗: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②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都为劣臣。 10.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D.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1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娟然如拭 娟然: (2)上曰:“善。” 善: 12.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1分) 是 故 人 君 兼 听 广 纳 则 贵 臣 不 得 拥 蔽 而 下 情 得 以 上 通 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译文: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文: 1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向后主提出了“开张圣听,察纳雅言”等治国方略,魏征在【乙】文中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个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答:

  阅读答案:

  10.2分,D

  11.2分(每题1分) (1)美好的样子 (2)好(答成“很好”也对)

  12.1分(有错不得分)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由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13.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作为一个君主,自私做才能明辨是非,自私做会昏庸糊涂? (2)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衣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14.4分(意思对即可)魏征提出的建议是:人君要兼听广纳。(2分) 启示: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我。(2分)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5

  文言文阅读。

  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共1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 廿二日天稍和( )

  ② 泉而茗者( )

  ③ 柳条将舒未舒( )

  ④ 呷浪之鳞( )

  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 若脱笼之鹄

  ② 娟然如拭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 文中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 ,其特点是 (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

  18. 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4、① 暖和 ② 喝茶 ③ 舒展 ④ 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 “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 “始”、 “未始”、 “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 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2)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范本五份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1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17-20题。(9分)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3)而此地适与余*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9、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20、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7.(1)客居 (2)起,兴起(3)刚好,恰巧

  18.A 20.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2分)

  19.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1分)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1分)

  20.答案要点:甲文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2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山东省*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ùi)面而髻鬟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于余*,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 冻风时作( )⑵高柳夹堤( )⑶泉而茗者(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作则飞沙走砾。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若脱笼之鹄。 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红装而蹇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未不能以游堕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居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情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山东省*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景远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 “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暖和,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 而此地适于余*”的“*”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也指性情品格的相*。山东省*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来源:学,科,网Z,X,X,K]

  D.文章卒章显志,“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1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

  答: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译文:

  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二)(15分)

  11.(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3)茗:煮茶,喝茶。(3分,每个1分)

  12.A(2分。A项 “则”:连词,“就”。B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

  13.D(2分。“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1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3分,每要点1分,意*即可。)

  1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2分)(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毛羽鳞鬣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潇洒地徜徉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3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土膏微润( )

  ②波色乍明( )

  ③柔梢披风(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

  ①描写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树、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揭示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

  ③麦田浅鬣寸许。( )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肥沃 ②始、初③散开

  2. 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喝酒唱歌的,穿着鲜艳服装骑着毛驴的,也时时可见。

  3.美好的景物和欣赏的人们。(早春的景色和游人的活动)

  4.①描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描写树、麦: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若脱笼之鹄。

  ④揭示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①比喻 ②对偶③比喻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答案不唯一)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4

  满井游记(节选)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风力虽尚劲( )

  (2)呷浪之鳞(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猛,强有力;(2)代指“鱼”

  2、(我)才知道郊野之外不是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

  3、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4、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5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ùi)面而髻鬟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于余*,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 冻风时作( ) ⑵高柳夹堤( ) ⑶泉而茗者( )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第(1)小题中的“作”,应结合句中“风”解释为“起”或“刮起”;第(3)句中的“茗”,本义是名词“茶”,在句中作动词用,意思为“煮茶”或“喝茶”。

  【答案】(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3)茗:煮茶,喝茶。(3分,每个1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作则飞沙走砾。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若脱笼之鹄。 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红装而蹇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未不能以游堕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项 中两个加点的“则”都是连词,“就”。B项中加点的“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加点的“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项加点的“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

  【答案】A(2分。)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居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情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景远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暖和,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于余*”的“*”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也指性情品格的相*。

  D.文章卒章显志,“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D项中“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答案】D(2分。)

  1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

  14.【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段落内容的梳理。“高柳夹堤……麦田浅鬣(liè)寸许”是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的;“游人虽未盛……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是写游人的;“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是写自然界生物的情态的。

  【答案】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3分,每要点1分,意*即可。)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5.【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第(1)句中如下重点词要译出:为,表被动;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娟然:美好的样子;拭:擦拭。第(2)句中,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城居者未之知”是个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城居者未知之”后再翻译。

  【答案】(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2分)(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毛羽鳞鬣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潇洒地徜徉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3)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脱笼之鹄(hú) 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 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2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

  6、靧(huì)7、蹇(jiǎn)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本文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提示:

  从时令看,写的是“花朝节后”的事。从气候状况看,“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时飞沙走砾”,这说明冬寒犹在。“天稍和”,“高柳夹岸,土膏微润”,这说明春天刚降临人间。从所写景物特征来看,处处着眼写初春之景。写“冰皮”已解冻,照应了“天稍和”,又用一“始”字,呼应上文的“余寒犹厉”,这不是“初春”之景又是何时呢?写“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贼亮,用一“乍”字,把初春之“波色”叙写得恰如其分。写“雪融”“洗山”,“洗山”之雪水乃“初晴”雪融之水。写“柳条”不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仲春之景,而是“将舒未舒”,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初春之景不写而境界全出。柔嫩的柳梢,刚从土里钻出头来的麦芽,这都是初春所独有的。因为是初春,因为“风力尚劲”,所以游人尚稀。就连设喻时,也牢牢扣住初春的特点。用“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比喻“春水”,一个“新”字,一个“乍”字,不正好对应“初春”之“初”吗?用“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春山”,用美女新妆比喻春山之新绿,正合了初春之景。可以说,本文无一处不是在写“初春”之景。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先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没有春的气息,彩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描写下文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部分先总写满井春景(廿二十……若脱笼之鹄)。“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天气变化,心绪也随之解冻。高柳、膏土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空调”、“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不得出”呼应,融融春意已可感悟,心情愉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详细描写了春景,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于时冰皮解……麦田()寸许)。首写春水:如镜出匣;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春景中融入了感情色彩。继而作者由景及人,绘出一幅早春郊游图(游人虽未盛……汗出使背)。泉而茗者,清雅悠闲;罍而歌者,豪爽痛快;红装而蹇者,从容舒适。男男女女,形态各异,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再次作者写陆上和水中的动物,表达在春日的心旷神怡(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适恬静;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最后作者归结自己的感受,寄托追求(始知郊田……宋之知也)。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结出“郊田之外未站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游洒情怀。

  第三部分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和文章写作的时间。

  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了不同的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欲出不得,自然烦闷不已。因情生景,第一段分四层浓笔渲染“余寒犹厉”。“燕地寒”,一个“寒”字,首先就把人带入天寒地冻的北国冬天。接着写即使花朝节后,寒意仍不减却多少,一个“犹”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层是从节令、地域角度来写。第二层具体写“寒”。“冻风时作”,“飞沙走砾”,气候之恶劣,不难想见。第三层用作者“欲出不得”衬托寒气袭人。第四层用作者的行动(“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证明北方春寒料峭。触景生情,自然情事满怀。作者本自不愿做官,这次任顺天府教授,终免不了官场的应酬唱和,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作为“郊游者”,长期的压抑,得以一时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即使只是自然界的一丝一缕的正常变化,也会纳入眼底,融入心底,虽感陌生,更觉亲切。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对比、反衬。有城里城外气候的对比,有人物心情的对比,有动静相衬,有情景相衬。

  三、本文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文章写初春的景色,处处围绕“乍暖还寒”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写了春山、春水、春柳、春趣,多用比喻,形象贴切,清新奇巧。从局部看,写节令气候的变化,用“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写寒意未尽,用“天稍和、土膏微润”写春意渐染,前后对比,特点鲜明。写“冰皮”用“始解”,写“波色”用“乍明”,写“雪后初晴”,写柳条“将舒未舒”,写“柔梢披风”,写麦芽寸许,写游人未盛,写风力尚劲,无不恰如其分,无不形态毕肖。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本文是自读课文,生字词较多,课前要布置好预*。课上花一定的时间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剩下的时间分小组自由鉴赏。鉴赏可由教师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也可由各组自行决定。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记游小品,而且是本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名利,耽爱游山玩水。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文章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疏通字词,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通过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2、学*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交流中把握);

  3、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引导掌握本文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及作者情况落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一)、教法

  探究性阅读法。通过质疑、探究等环节使学生主动学*。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新型阅读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致力于对话、解读、重建、理解与分析,而不是告诉、传递和灌输。

  (二)、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质疑交流法(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我们接触了三位仕途失意、降职被贬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或是怀着内心的愤懑不*,或是心系着苍生社稷,或是以旷达脱俗的胸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陶渊明式的有官却不想做的文学家——袁宏道,他笔下的山水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意境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满井游记》。

  (二)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整体感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

  (三)初读,落实基础(课前利用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四)做好探究准备

  通过网络、工具书、印发资料等方式:

  1、了解作者情况,所创文学流派及其风格。

  2、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品。

  3、阅读课文,对疑难之处做上记号,并试做初步探究,以备小组交流。(说明:探究性阅读往往费时较多,故安排学生课外做一些准备工作,将本课置于一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有一个全景观照,从而避免理解的片面性。)

  (五)互查(利用早自*完成)

  1、检查朗读,看朗读的流畅度,诸如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是否准确。(小组长负责,教师抽查)

  2、检查理解。(同桌合作,一生读完原文,一生翻译,纠错,交换角色。)

  3、互相提出问题,并试着给出解答。

  (六)质疑

  学生提出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迅速归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论题更集中,以提高探究效率。

  疑难问题整理归类: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本文写的是“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3、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特征?

  6、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蕴含什么哲理?

  (七)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展开深入探究。(注意:开展小组合作学*应遵循如下策略?小组通常由性别、学*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要进行具体分工?最关键的是选定组长、培养组长。)

  (八)交流

  各组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对话、争辩等形式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文本作出正确解读。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5

  设计思想: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个读课文,检查预*。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4)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

《满井游记》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设计

  朗读法探究质疑创设情境

  五、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朗读质疑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一读课文,初知大意:

  ⑴朗读课文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4、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⑴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⑵注意重点词句: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三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朗读课文

  ⑵思考讨论:

  ①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②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④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6、品读课文,体会修辞

  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7、小结

  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8、教后感

《满井游记》教案2

  一、导入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研*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⑴ 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⑵ 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⑶ 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⑷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⑸ 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⑴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⑵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⑶ 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______( ) 波色______( )明

  清______( )见底 ______( )然如拭

  鲜______( )明媚 泉而______( )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满井游记》教案3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重点:流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法:点拨讨论、自渎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新课: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天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已学过一些描写春天美丽景物的散文。古人如何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山水游记就向我们呈现了一幅色调清淡、意境悠远的初春图。

  二、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与兄宗道、第中道合称“三袁”,是“**派”的代表人物。反对文学复古主张,要求“不拘格套,抒写性灵”,他们的作品大多以自己的语言来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将课文通读一遍。

  请注意下列家点字的读音与意义:

  廿二日,天稍和:二十二日。

  若脱笼之鹄:天鹅

  泉而茗者:愿意为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煮茶”。

  罍而歌者,愿意为酒杯,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端着酒杯”

  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愿是跛足之意,引申为驴,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骑驴”。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倩:美丽的。

  汗出浃背:湿透。

  四、指导朗读。

  1、放录音范读。

  2、学生齐读课文。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五、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景物,并用笔将课文中所描写的初春美景画下来。然后同学互相欣赏。

  六、课堂练*:

  下边三组短语中的“之”,有的要译作“的”;有的可译作“的”,也可省译;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用不着翻译。试加辨析并说出所有短语的大意。

  局促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脱笼之鹄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朗读、想象,老师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引入新课:

  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若脱笼之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麦田浅鬣寸许。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关于本文比喻句的作用。(结合课后练*二进行)

  教师明确:比喻是修辞格的一种。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边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如本文的比喻的运用使写景更加传神、生动。

  三、分析课文:

  设疑:

  1、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了满井什么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意。

  3、分析第二段的层次。

  总写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喜悦心情

  分写 水:水光的明丽

  山;春山的娟净可爱 (比喻)

  满井春色 柳条;将舒未舒

  麦田:破土而出又齐整喜人

  游人:泉而茗

  罍而歌 早春郊游图

  红装而蹇

  鸟鱼 (拟人)

  抒写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四、学生总结主题思想:

  这篇游记描写了北国初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

  五、归纳写作特点:

  1、白描的手法。

  2、拟人的写法。

  3、生动的比喻。

  六、把《满井游记》和 《醉翁亭记》进行比较。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满井春色 总写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分写 水 山 柳条 麦田

  游人 鸟鱼 (拟人)

  抒写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教案4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

  6.靧(huì)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案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记游小品,而且是本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名利,耽爱游山玩水。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文章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疏通字词,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通过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2、学*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交流中把握);

  3、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引导掌握本文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及作者情况落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一)、教法

  探究性阅读法。通过质疑、探究等环节使学生主动学*。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新型阅读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致力于对话、解读、重建、理解与分析,而不是告诉、传递和灌输。

  (二)、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质疑交流法(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我们接触了三位仕途失意、降职被贬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或是怀着内心的愤懑不*,或是心系着苍生社稷,或是以旷达脱俗的胸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陶渊明式的有官却不想做的文学家——袁宏道,他笔下的山水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意境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满井游记》。

  (二)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整体感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

  (三)初读,落实基础(课前利用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四)做好探究准备

  通过网络、工具书、印发资料等方式:

  1、了解作者情况,所创文学流派及其风格。

  2、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品。

  3、阅读课文,对疑难之处做上记号,并试做初步探究,以备小组交流。(说明:探究性阅读往往费时较多,故安排学生课外做一些准备工作,将本课置于一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有一个全景观照,从而避免理解的片面性。)

  (五)互查(利用早自*完成)

  1、检查朗读,看朗读的流畅度,诸如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是否准确。(小组长负责,教师抽查)

  2、检查理解。(同桌合作,一生读完原文,一生翻译,纠错,交换角色。)

  3、互相提出问题,并试着给出解答。

  (六)质疑

  学生提出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迅速归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论题更集中,以提高探究效率。

  疑难问题整理归类: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本文写的是“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3、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特征?

  6、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蕴含什么哲理?

  (七)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展开深入探究。(注意:开展小组合作学*应遵循如下策略?小组通常由性别、学*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要进行具体分工?最关键的是选定组长、培养组长。)

  (八)交流

  各组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对话、争辩等形式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文本作出正确解读。

《满井游记》教案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

  (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

  远景一*影

  (山水风光一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an1) 2.花朝(zhao1) 3.辄(zhe2) 4.妍(yan2) 5.倩(qian4)

  6.靧(hui4)面7.蹇(jian3) 8.呷(】xia4) 9.廿(nian4) 10.浃(jia2)

  口述:1.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共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赜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袁宏道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睛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乌、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满井游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这课对我来说很陌生,没有教过也没有读过。我自己阅读这课时感觉有点难度:(1)生字词较多;(2)课文较长又是古文,加之比较枯燥,朗读诗歌问题。

  2、教学过程中大约要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重点是文言讲解翻译;第三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指导完成练*册。

  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时间,经本上是不成功的叫做牵强附会。课文太长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但不可能给很多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好些学生不知所措。教训:充分地给学生学*阅读的时间。

  《满井游记》

  今天教研组出课,我讲授了《满井游记》,我觉得很不满意,主要是该讲的内容很多都没有讲完。

  首先是学生的预*做的很不充分,我对学生的估计也不足。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多次朗读,纠正过学生的读音,也多次在自*课上让学生朗读,我认为朗读的还是可以的,而且出课之前也跟学生打过招呼,今天要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让他们务必好好预*。可一开始的预*检测却出乎意料的差。原来很多字他们连起来能读出来,单独挑出来就不认识了,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其次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我预想的就应该是用两课时时间来完成,可是从网上找到的教案来看,人家都是用一课时来进行处理的,而且我们学校也是讲究课堂容量的,因此虽然我觉得一课时处理完很困难,我仍然决定努把力,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可结果确实只完成了大概一半的内容,可见适用于所有人的教案也不一定是适用于自己的。

《满井游记》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 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 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正课:

  1、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掌握以下字词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x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 (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

  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完整翻译课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文本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 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点出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六、自读小结

  6、再读课文

  7、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满井游记》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 特魅力。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

  *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 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 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 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

  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

  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 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1.整理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请同学课外选读一篇,谈谈你的感想。

  3.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

  A.冒风驰行(坐车)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 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 柔梢披风(披挂)

  4.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5.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 有_____________。

《满井游记》教案10

  教学目的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三。

  罍

  第二课时

  一、预*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扬)

  结构览胜

  一、 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节后(地点、时间)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石

  二、 出游地点:满井

  满井所见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杨柳之美

  麦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物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学*要点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世称'**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满井游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经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我躲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顶着寒风快步走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满井游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

  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

  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

  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错误(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等。)

  二读:

  1.指名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齐读熟悉。

  三读: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1.译读: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2.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3.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4.齐读巩固

  5.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读:(赏读)

  要求: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学生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赏析、探究:

  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

  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

  (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

  目的:积累学*写景方法。

  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

  主题探寻: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满井游记》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 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二、 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

  二、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

《满井游记》教案13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 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4、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课时一

  一、自主学*

  1、朗读训练

  听读

  自由朗读

  抽读

  齐读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 ) 廿( )二月 花朝节( ) 呷( )浪

  鲜妍( )明媚 堕事( ) 飞沙走砾( )

  曝( )沙之鸟 浅( )鬣寸许 髻鬟( )( )

  靧面( ) 红装而蹇( )者 脱笼之鹄( )

  汗出浃( )背 罍而歌者( ) 恶能无纪( )

  3、作者

  袁宏道,字 ,号 , 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 、弟 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 ”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二、合作讨论

  分小组,找出文中关键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二

  三、展示讨论结果

  1、关键词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 )作 于时( )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 )解 髻鬟之始( )掠

  始( )知郊田之外未始( )无春

  乍:波色乍( )明 冷光之乍( )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 ) 悠然自得( )

  然:晶晶然( )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泉( )而茗( )者,

  罍( )而歌者,

  红装( )而 蹇( )者

  作则飞( )沙走( )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 )鹄

  局促一室之( )

  髻鬟之( )始掠也

  夫:夫( )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 )微润 恶能( )无纪( )

  2、翻译重点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课时三

  探究文意

  (1)试着描绘满井的全景,如此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2)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4) 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思维拓展

  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巩固练*

  (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一句应用了怎样得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第二段结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暗扣开篇的哪一句话,使得首尾紧密呼应?

《满井游记》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这篇小口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燕(yān)地寒

  飞沙走砾(lì)

  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

  倩(qiàn)女

  髻(jì)鬟(huán)

  花朝(zho)节

  乍(zà)明

  脱笼之鹄(h)

  出于匣(xiá)

  始掠(lüè)

  浅鬣(liè)

  披风(pī)

  泉而茗(mín)者

  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ǎn)者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写河的小峦;②写柳条麦苗;③写游人;④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课后练*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在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

  具体

  郊(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外

  鸟鱼

  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教案1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自主学*,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2.小组合作品析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3.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检查预*,介绍作者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会完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教师小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自主合作,解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放录音,学生自己正音。

  教师检查(屏幕投影)

  廿(niàn)偕(xié)燕(yān)砾(lì)鹄(hú)鬣(liè)

  茗(míng)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恶(wū)

  2.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难,寻求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师生合作解决。

  冻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于时:在这时。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浅鬣寸许:鬣,兽颈上的毛。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可为“品茶”。

  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

  整体感知,细腻品味

  (过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以“春”为题材的有很多,文章洋溢着盎然春意,而本文却不急着写春意春情,而是点染出料峭的春寒,甚至冻风时作。这让为官清闲,想畅游一番的作者憋闷得很,我们甚至可以想像,这位如笼中之鸟的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内焦急地踱着方步了。当“天稍和”便即出城游玩,北国的春寒非但没有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许多新鲜感,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从不同角度切入,如写景写人、状物抒情、写景说理、品评佳句、动态静态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从各个角度欣赏文章的美。

  1.小组讨论(给各小组明确学*任务,发给学*小结,请本组的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结果做好记录。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对有创意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

  2.小组汇报鉴赏结果

  教师明确:

  满井游记 写景写人──物我一致的境界

  状物抒情──情景交融的感受

  写景说理──哲理深邃的境界

  静态动态──栩栩如生的画面

  品评佳句──美好喜悦的意境

  修辞手法──生动活泼的形象

  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出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诵读,说说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景色?你是从怎样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2.教师出示三首,先读,后填表。

  甲: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丙:春歌

  南朝乐府

  春风动春心,

  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

  阳鸟吐清音。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丙

  (点悟:甲段中“黄梅时节”为“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叶、蜂、蝶,丙段中季节为春天,景物有山林、鸟)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从以上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这些诗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进行描绘的,今天我们学*的《满井游记》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细腻地描绘了满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几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文笔清新流畅,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作业

  1.拓展阅读中的三首诗都为读者提供了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2.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5)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范文十份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1

  一、导入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研*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⑴ 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⑵ 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⑶ 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⑷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⑸ 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⑴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⑵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⑶ 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______( ) 波色______( )明

  清______( )见底 ______( )然如拭

  鲜______( )明媚 泉而______( )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难点词句。疏通文章大意,初步分析文章结构,学*文章.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磁带、幻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尽情地遨游了,游记.写作堪称文学史上一绝——大师笔下的优美的风景、奇妙的境界。

  ?作者使用精湛的艺术手法,采用数州之土壤与西山对比,突出的西山山势的高峻;采用映衬的手法,烘托了西山气象的阔大。我们陶醉山水之中,物我两忘,飘飘然,感觉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啊,舒服、爽!

  今天,我很激动,也很荣幸。我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的母校。下面,请让我这个师哥担任队长,带领同学们到燕地春游去,好不好?

  二、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对照词句注解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

  把难理解的词句画记出来。同桌讨论一下。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袁宏道主张文章打破古文的传统,用浅易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与兄宗道、弟中道共同倡导散文改革运动,对文坛影响很大,后人称他们兄弟仨为“**三袁”。

  明末散文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时则袁中郎。”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同样出色,而以独具特色的游记。

  播放课文朗读磁带。

  三、讨论分析课文。

  请哪位同学来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概括归纳:满井早春的风光。

  从哪里可以看出写的是早春的风景。

  表时间的.词语:花朝节后。

  满井景物的特征:水光山色、柳条麦苗。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请学生翻释。两个长句,强调一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会么好处?)归纳板书。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谁来翻译一下?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鸟鱼也深受感染,请看“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文章既写了静景又写了动景,既描写了景物又抒发了感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出示:

  第一段中作者在“飞沙走砾”的环境中只能“局促一室之内,”而“至满井”时,“ , , ,”的景象却让他“ ”。由此可见,第一段虽未写满井,却是为下文写游满井做的铺垫,采用的是 的写法。

  要求学生自学第一段以及第二段的1、2句,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第一段的1、2句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燕地气候特征:天气:寒

  风沙:猛

  第3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极欲外出一游,百无聊赖等

  为什么不外出宴游呢?

  1、2句与3、4句有什么联系?

  作者热切地渴望外出一游,可是燕地花朝后却冻风时作,作者是欲出而不得。什么时候天气才能好转呢?

  请读第二段1、2两句。好不容易,机会终于来了。作者从“局促一室之内”中**出来了,作者此时此刻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我们一起分析了课文内容,现在应该可以回答了吧?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23、满井游记

  “**三袁” 袁宏道

  燕地 天气:寒

  气候 风沙:猛 满 早春 波色山峦 静

  因↓果 井 风景 柳条麦苗 景

  ↓ 铺垫 风 早春 游人之乐 动

  欲出不得(失望,无奈)→→→ 光 郊游 鸟鱼之乐 情

  欲扬先抑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这篇小品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辄(zhé)返燕(yān)地寒飞沙走砾(lì)脱笼之鹄(hú) 倩(qiàn)女花朝(zhāo)节出于匣(xiá)廿(niàn)二日 乍(zà)明披风(pī)髻鬟(jì huán)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üè)罍(léi)而歌者曝(pù)沙之鸟红装而蹇(jiǎn)者 浅鬣(liè)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 写河的小峦;② 写柳条麦苗;③ 写游人;④ 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

  课后练*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 在

  具体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 郊

  (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外

  鸟鱼喜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4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体会作者用词之美

  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独特地发现生活。

  【教学步骤】

  一、课文准备

  1、教师导入: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胜枚举,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独辟蹊径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国初春到底美在哪里。

  2、作家点评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今湖北省**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

  宏道诗主妙悟,提倡“性灵”说,反对仿古,追求自然。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

  二、课文阅读

  1、个别朗读: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录音范读。

  3、正音再读。

  4、文言实词、虚词理解:

  1)自读课文,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作上注释。

  2)再读课文,将自己无法理解和肯定的词语划上横线。

  3)班级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答解疑。

  4)翻译接力:轮流逐句翻译课文,教师点拨,译出原文精髓。

  明确:

  第一段:

  燕地寒:燕(归的古燕国,今北京一带。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第二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若脱笼之鹄: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晶晶然,亮晶晶的。然,

  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文中指被晴日

  融化的雪水。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售髻鬟之始掠也:倩女,美丽的少女。靧面,洗脸。

  掠,梳掠。

  柳条将舒未舒:舒,展开。

  柔梢披风:梢,本指禾的尖端,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风力虽尚劲:尚,仍然,还。劲,猛,强劲,猛烈。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末始无春:未始,未尝。

  第三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带着理解边读边试着背诵

  三、课文理解

  1、 学生阅读欣赏板块,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横线。

  2、 根据欣赏板块对照课文,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3、 教师组织班级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用文中语句说说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2)第一自然段可删否?为什么?

  3)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4)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5)本文用了很多比喻,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6)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有什么好处?

  7)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性灵”?

  明确:

  1)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2)不能删去,这段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4)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5)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6)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山水风光→柳梢、麦田)使全文景物细致而有层次

  7)个抒己见

  欣赏板块一——《满井游记》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是北京东北郊的一口古井,“径有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满井因此而得名。

  袁宏道向来是弃尘世、*山水;官场不得志,就愈加寄情于山水,所以,在春寒料峭的时候,他便兴冲冲急匆匆走进大自然。“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作者自表的自得掩饰不了他失意的郁闷。这次做京官,前前后后不过两年,袁宏道又称病辞职,居闲达六年之久,再次开始他的漫游。

  欣赏板块二——《满井游记》鉴赏

  《满井游记》是一篇典型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而简洁,但**派推崇李贽的“童心说”,主张“直写性情”的文学主张,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作者在记叙出游满井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出北国的早春“余寒犹厉”的特征。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向读者交代了出游的时间,作者所处的地点。下文也就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是出手不凡,极其经济的一笔。

  “天稍和”还未写春,读者已感悟到了融融春意,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鸿鹄自比,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远离尘世,心情愉悦,所以,他笔下的万物都是美好的,后人曾这样评价过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的确如此,融进作者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分外动人:“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垄上的麦苗出土不久,随微风摆动,那麦田竟然像飞驰的骏马,多么神奇的比喻呀,反衬出作者的匆匆步履,真令人拍案叫绝。而在“余寒”“稍和”上大作文章,为的是暗示自己的心迹。

  下面,作者由物及人,写起了那寥寥可数的游客:有的掬泉水煮茶;有的边饮酒边唱歌;有的红装素裹骑驴缓缓而行,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好一幅早春郊游图!面对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作者又怎能不“*狂矣!痴矣”!自然与人出神入化的和谐,作者又怎能不更加厌恶官场尔虞我诈的社会呢?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作者好似还未尽意,又补上一句,以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籍,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于是,在记游之后,作者又借题发挥,抒发了物我交融的感受。

  欣赏板块三——性灵说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袁宏道曾说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陶孝若枕中呓引》),“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序小修诗》)。

  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派强调诗歌的.“真”、“趣”、“淡”,认为这是“真性灵”的体现。他们提倡质朴,反对铅华。

  五、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完成课后练*和同步练*。

  第二课时:模仿下面的文章写一篇对课文的赏析文章,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对春的独特感悟融合进去。

  北国早春

  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袁宏倒“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5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燕(yàn) 花朝(zhāo) 辄(zhé) 妍(yán) 倩(qiàn) 靧(huì) 蹇(jiǎn) 呷(xiā) 廿(niàn) 浃(jiá)

  口述一: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 若脱笼之鹄。② 如镜之新开……③ 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理清写景的层次,体会描写的精妙。

  (三)领略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美,感受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春草、春花、春雨的精美语句,导入新课:在朱自清的笔下,南方的春是温润的,南方的春是醉人的。那么,北国的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代的文学家袁宏道,一起去感受一下燕地满井的初春气息吧!(板书课题、作者、朝代)

  (二)诵读感受

  1.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试读课文,扫除读音障碍,揣摩语句停顿。点拨:

  ①补充注音:

  ②难句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余之游/将自此始

  2.倾听配音范读,把握语调、节奏。(课前合成好录音带,背景音乐最好选择清新舒缓的民乐)

  3.播放背景音乐,让一位学生伴着音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集体伴乐诵读,感受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丽。

  (三)研读探究

  1.小组学*,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疑。

  3.比较同一文言字词在文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结,在积极思维中积累文言字汇)

  (1)乍:波色乍明(始,初)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2)鬣: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鬃毛)

  毛羽鳞鬣之间(鱼鳍)

  (3)始: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刚)

  始知郊田之外(才)

  (4)而: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表承接)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

  而城居者未始知也(表转折)

  4.用圈点法,阅读课文第2段。

  (1)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是怎样的?用“____”在文中标出。(提示:“高柳夹岸,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2)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用“~~~~”在文中标出相关的词句。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提示:“冰皮”、“波色”、“鳞浪”——河水,清澈亮丽;“山峦”,鲜妍明媚;“柳条”,柔美婀娜;“麦田”——麦苗,生机勃勃;“游人”,怡然自乐;“鸟”、“鱼”,喜气洋洋。归结:虽然还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但是满井早春依然是春意盎然,丝毫不逊于南国春色。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3)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提示:“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5.研读课文第3段,讨论:袁宏道的官职很小,也很清闲,可是他并没有像《小石潭记》中的`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那样,感到忧愁、愤懑。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他并无被贬谪的遭遇;他淡泊名利,鄙弃官场;他的性情比较达观;他真心向往大自然,专情于山水美景;他的思想不够积极,消极遁世等等。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只要合情合理,并无标准的、惟一的答案。)

  (四)品读玩赏

  1.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第2段,体会文中写景语句的精美。

  2.组织赏析沙龙活动。(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所赞赏的语句来,说出自己之所以喜欢这一句的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修辞、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赏析。)

  (五)布置作业

  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中,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用正楷或行楷写在书签上,送给你的同学或朋友。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7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难点词句。疏通文章大意,初步分析文章结构,学*文章.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磁带、幻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尽情地遨游了,游记.写作堪称文学史上一绝——大师笔下的优美的风景、奇妙的境界。

  ?作者使用精湛的艺术手法,采用数州之土壤与西山对比,突出的西山山势的高峻;采用映衬的手法,烘托了西山气象的阔大。我们陶醉山水之中,物我两忘,飘飘然,感觉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啊,舒服、爽!

  今天,我很激动,也很荣幸。我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的母校。下面,请让我这个师哥担任队长,带领同学们到燕地春游去,好不好?

  二、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对照词句注解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

  把难理解的词句画记出来。同桌讨论一下。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袁宏道主张文章打破古文的传统,用浅易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与兄宗道、弟中道共同倡导散文改革运动,对文坛影响很大,后人称他们兄弟仨为“**三袁”。

  明末散文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时则袁中郎。”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同样出色,而以独具特色的游记。

  播放课文朗读磁带。

  三、讨论分析课文。

  请哪位同学来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概括归纳:满井早春的风光。

  从哪里可以看出写的是早春的风景。

  表时间的词语:花朝节后。

  满井景物的特征:水光山色、柳条麦苗。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请学生翻释。两个长句,强调一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会么好处?)归纳板书。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谁来翻译一下?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鸟鱼也深受感染,请看“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文章既写了静景又写了动景,既描写了景物又抒发了感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出示:

  第一段中作者在“飞沙走砾”的环境中只能“局促一室之内,”而“至满井”时,“ , , ,”的景象却让他“ ”。由此可见,第一段虽未写满井,却是为下文写游满井做的.铺垫,采用的是 的写法。

  要求学生自学第一段以及第二段的1、2句,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第一段的1、2句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燕地气候特征:天气:寒

  风沙:猛

  第3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极欲外出一游,百无聊赖等

  为什么不外出宴游呢?

  1、2句与3、4句有什么联系?

  作者热切地渴望外出一游,可是燕地花朝后却冻风时作,作者是欲出而不得。什么时候天气才能好转呢?

  请读第二段1、2两句。好不容易,机会终于来了。作者从“局促一室之内”中**出来了,作者此时此刻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我们一起分析了课文内容,现在应该可以回答了吧?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23、满井游记

  “**三袁” 袁宏道

  燕地 天气:寒

  气候 风沙:猛 满 早春 波色山峦 静

  因↓果 井 风景 柳条麦苗 景

  ↓ 铺垫 风 早春 游人之乐 动

  欲出不得(失望,无奈)→→→ 光 郊游 鸟鱼之乐 情

  欲扬先抑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8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山水游记小品,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本单元前面四篇文言文游记,基本上能够自主独立阅读本文了;且八年级的学生以前也学*过现代文的游记,具备按游记的特点来分析本文的能力。

  所以我的教学流程设计为:读一说一品一写。

  本文的生字词较多,一定要让学生课前预*,正确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才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准确无误地疏通、掌握文意、开展迁移拓展的目的。(最好在预*时能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以达到正确理解内容的目的。)

  学生读了课文,可借助课后的“理解探究”先自行分析,然后教师在学生已经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甚至是比较阅读或者迁移拓展,对学生进行更高能力的训练。但是如果学生的文言基础较弱,可适当把要求定低:弄懂的大意,会翻译,能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用法,能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自主灵活地处理课后的练*即可。

  [教学目的]

  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理清的写景层次,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学常识。

  2、学*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北方早春美妙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味、品析课文高超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教学安排]

  1课时

  预*要求:

  1、本文生字词较多,认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3、有条件的同学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文涉及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郦道元的陪同下游览了长江的-二峡;在元结的指引下,观赏了湖南道县的右溪;在柳宗元的盛情下,游览了永州的小石潭;在陶弘景相伴下,游览了江南美丽的山山水水。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外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借助课下注释介绍作者和写作的背景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也可以是教师范读,让学生更有一种亲*感。)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①字音;

  ②停顿;

  ③语调的轻重缓

  四、检查预*情况

  引导学生读准字词。

  五、学生自行朗读课文

  要求:

  ①大声,正确流利,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②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③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

  (课堂上的朗读,可以实现学生对课文的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学会对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的体会和品味,提高学生的精读能力;通过朗读吟诵,可以让课文的词、语、句、段、篇顺利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译读课文,划出疑难词句或者认为值得推荐的词句

  要求:先自行译读,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同桌译读,还可以几人小组译读,形式不限,以弄懂为目的,记下自己或小组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认为值得向全班推荐的语、句、段。

  七、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疏通

  让学生们互相质疑、互相答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9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体会作者用词之美

  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独特地发现生活。

  【教学步骤】

  一.课文准备

  1、教师导入: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胜枚举,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独辟蹊径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国初春到底美在哪里。

  2、作家点评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今湖北省**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

  宏道诗主妙悟,提倡“性灵”说,反对仿古,追求自然。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

  二、课文阅读

  1、个别朗读: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录音范读。

  3、正音再读。

  4、文言实词、虚词理解:

  1)自读课文,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作上注释。

  2)再读课文,将自己无法理解和肯定的词语划上横线。

  3)班级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答解疑。

  4)翻译接力:轮流逐句翻译课文,教师点拨,译出原文精髓。

  明确:

  第一段:

  燕地寒:燕(归的古燕国,今北京一带。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第二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若脱笼之鹄: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晶晶然,亮晶晶的。然,

  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文中指被晴日

  融化的雪水。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售髻鬟之始掠也:倩女,美丽的少女。靧面,洗脸。

  掠,梳掠。

  柳条将舒未舒:舒,展开。

  柔梢披风:梢,本指禾的尖端,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风力虽尚劲:尚,仍然,还。劲,猛,强劲,猛烈。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末始无春:未始,未尝。

  第三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带着理解边读边试着背诵

  三、课文理解

  1、 学生阅读欣赏板块,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横线。

  2、 根据欣赏板块对照课文,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3、 教师组织班级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用文中语句说说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2)第一自然段可删否?为什么?

  3)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4)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5)本文用了很多比喻,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6)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有什么好处?

  7)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性灵”?

  明确:

  1)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2)不能删去,这段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4)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5)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6)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山水风光→柳梢、麦田)使全文景物细致而有层次

  7)个抒己见

  欣赏板块一——《满井游记》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是北京东北郊的一口古井,“径有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满井因此而得名。

  袁宏道向来是弃尘世、*山水;官场不得志,就愈加寄情于山水,所以,在春寒料峭的时候,他便兴冲冲急匆匆走进大自然。“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作者自表的自得掩饰不了他失意的郁闷。这次做京官,前前后后不过两年,袁宏道又称病辞职,居闲达六年之久,再次开始他的漫游。

  欣赏板块二——《满井游记》鉴赏

  《满井游记》是一篇典型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而简洁,但**派推崇李贽的“童心说”,主张“直写性情”的文学主张,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作者在记叙出游满井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出北国的早春“余寒犹厉”的特征。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向读者交代了出游的时间,作者所处的地点。下文也就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是出手不凡,极其经济的一笔。

  “天稍和”还未写春,读者已感悟到了融融春意,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鸿鹄自比,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远离尘世,心情愉悦,所以,他笔下的万物都是美好的,后人曾这样评价过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的确如此,融进作者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分外动人:“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垄上的麦苗出土不久,随微风摆动,那麦田竟然像飞驰的骏马,多么神奇的比喻呀,反衬出作者的匆匆步履,真令人拍案叫绝。而在“余寒”“稍和”上大作文章,为的是暗示自己的心迹。

  下面,作者由物及人,写起了那寥寥可数的游客:有的掬泉水煮茶;有的边饮酒边唱歌;有的红装素裹骑驴缓缓而行,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好一幅早春郊游图!面对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作者又怎能不“*狂矣!痴矣”!自然与人出神入化的和谐,作者又怎能不更加厌恶官场尔虞我诈的社会呢?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作者好似还未尽意,又补上一句,以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籍,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于是,在记游之后,作者又借题发挥,抒发了物我交融的感受。

  欣赏板块三——性灵说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袁宏道曾说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陶孝若枕中呓引》),“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序小修诗》)。

  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派强调诗歌的“真”、“趣”、“淡”,认为这是“真性灵”的体现。他们提倡质朴,反对铅华。

  五、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完成课后练*和同步练*。

  第二课时:1、模仿下面的文章写一篇对课文的赏析文章,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对春的独特感悟融合进去。

  北国早春

  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袁宏倒“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10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文章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学常识,包括文言实词。

  4.学*本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语:

  一生背诵朱自清的《春》,然后幻灯播放春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北国初春的美景。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2.自由朗读课文三次,整体感知课文:

  ①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②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写出结构提纲。

  ③三读课文,结合注释,试译全文。

  3.探究:

  ①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②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③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4.诵读课文,将你觉得最精美的句子背下来,且当堂背诵给同学听。

  5.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和生活的描写,抓住了景物特点,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运用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写景、妆物、抒情。

  6.文中有不少句子打动了你。找出你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与大家同分享。

  7.你置身初春美景中,会有什么感情呢?

  8.朗读课文,感受袁宏道笔下的北国初春的美景。能背诵的同学,不看书背诵。

  9.比较: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峡江寺飞泉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进行比较。

  10.我们生活在江南,对江南初春的美景极为熟悉。用自己的笔描写之。(可以写作,也可以画画)

  11.作业:

  ① 整理描写春天的诗句。

  ② 整理文中的字词和句式。

  ③背诵全文。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6)

——满井游记的语文教案(精选5篇)

  满井游记的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

  3、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积累文言词汇。

  2、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吟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2、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景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3、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4、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

  (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5、出示篇章结构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春 水 总 静

  春 山 |

  满井早春图 春 柳 分

  春 苗 |

  游人、鱼鸟 总 动

  未始 无春

  6、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7、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景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⑷ 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满井所见景物景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田之美

  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物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的语文教案 2

  教学目的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è) �u(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三。

  �

  第二课时

  一、预*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扬)

  结构览胜

  一、 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节后(地点、时间)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石

  二、 出游地点:满井

  满井所见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杨柳之美

  麦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物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学*要点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世称'**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满井游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经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我躲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顶着寒风快步走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满井游记的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

  3、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积累文言词汇。

  2、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吟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2、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景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3、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4、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

  (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来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5、出示篇章结构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春水总静

  春山|

  满井早春图春柳分

  春苗|

  游人、鱼鸟总动

  未始无春

  6、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7、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景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⑷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满井所见景物景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田之美

  人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物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的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自主学*,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2.小组合作品析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3.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检查预*,介绍作者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会完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教师小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自主合作,解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放录音,学生自己正音。

  教师检查(屏幕投影)

  廿(niàn)偕(xié)燕(yān)砾(lì)鹄(hú)鬣(liè)

  茗(míng)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恶(wū)

  2.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难,寻求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师生合作解决。

  冻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于时:在这时。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浅鬣寸许:鬣,兽颈上的毛。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可为“品茶”。

  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

  整体感知,细腻品味

  (过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以“春”为题材的有很多,文章洋溢着盎然春意,而本文却不急着写春意春情,而是点染出料峭的春寒,甚至冻风时作。这让为官清闲,想畅游一番的作者憋闷得很,我们甚至可以想像,这位如笼中之鸟的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内焦急地踱着方步了。当“天稍和”便即出城游玩,北国的春寒非但没有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许多新鲜感,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从不同角度切入,如写景写人、状物抒情、写景说理、品评佳句、动态静态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从各个角度欣赏文章的.美。

  1.小组讨论(给各小组明确学*任务,发给学*小结,请本组的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结果做好记录。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对有创意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

  2.小组汇报鉴赏结果

  教师明确:

  满井游记 写景写人──物我一致的境界

  状物抒情──情景交融的感受

  写景说理──哲理深邃的境界

  静态动态──栩栩如生的画面

  品评佳句──美好喜悦的意境

  修辞手法──生动活泼的形象

  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出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诵读,说说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景色?你是从怎样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2.教师出示三首,先读,后填表。

  甲: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丙:春歌

  南朝乐府

  春风动春心,

  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

  阳鸟吐清音。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丙

  (点悟:甲段中“黄梅时节”为“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叶、蜂、蝶,丙段中季节为春天,景物有山林、鸟)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从以上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这些诗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进行描绘的,今天我们学*的《满井游记》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细腻地描绘了满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几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文笔清新流畅,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作业

  1.拓展阅读中的三首诗都为读者提供了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2.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满井游记的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脱笼之鹄(hú)�u面(huì)汗出浃(jiā)背�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