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

日期:

1、应用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2、长度单位的加减法,米加米,分米加分米.......就是把相同的单位进行加减。

3、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4、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5、“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6、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7、整百、整千的加减法。

8、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9、被除数和商的关系

10、直角:几何原本中的定义: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横的直线交成的邻角彼此相等时,这些角的每一个被叫做直角,而且称这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11、几何中的锐角:大于0°小于90°(直角)的角。

12、7、8、9的乘法口诀

1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定理。

14、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米(m)、分米(d m)、厘米(c m)、毫米(mm)。

15、长度单位换算:

16、物体实际测量方法:

17、周长c=三边之和a+b+c

18、正弦定理:

19、比较时间:单位不同时要化成相同的时间单位再进行比较。在进行比赛(或做事)时:同样的距离(或同样的事情)所用的时间越多说明速度越慢(或效率越低);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速度越快(或效率越高)。

20、情感与态度目标

21、可以得知整数化分数,可以化无数个。

22、可以起到占位作用

23、在一个大于1的数a和它2倍之间,即区间(a,2a)中必存在至少一个素数。

24、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合成数,其中的因子个数有上界。(瑞尼,1948年)

25、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2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27、956 278 359 1000 627 1256

28、205. 207. ( ). ( ). ( )

29、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

30、比和比例的区别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1)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

1、用乘法口诀做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解决生活问题,如提的问题是“至少需要几条船?”,用进一法(用商加1)”,乘船、坐车、坐板凳等,读懂题目再作答。

3、地图上的方向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小猫在小狗的()方,()在小狗的东面”,是以小狗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

5、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如:()+156=368(用368-156计算)280+()=760(用760-280计算)

6、减法的验算方法:

7、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8、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就是1分钟;

9、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10、时、分、秒相邻单位的进率是60;

1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1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13、数的组成: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例:2647=( )+( )+( )+( )

14、整百、整千的加减法。

15、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16、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17、除法的性质

18、除法公式

19、除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

20、7、8、9的乘法口诀

21、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22、万以内数的读写:

23、大角对大边。

24、周长c=三边之和a+b+c

25、余弦定理:

26、记录时间有两种方法:

27、比较时间:单位不同时要化成相同的时间单位再进行比较。在进行比赛(或做事)时:同样的距离(或同样的事情)所用的时间越多说明速度越慢(或效率越低);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速度越快(或效率越高)。

28、知识与技能目标

29、可以得知整数化分数,可以化无数个。

30、在一个大于1的数a和它2倍之间,即区间(a,2a)中必存在至少一个素数。

31、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合成数,其中的因子个数有上界。(瑞尼,1948年)

32、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33、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35、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36、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

37、认识*移和旋转2、美丽的花边

38、因为13?+23?=1所以13和23互为倒数。()

39、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

40、单位换算。大单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2)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

  一、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分类:(1)按质地分:纸币和硬币。(2)按单位分:元、角、分。

  2.人民币的面值:把人民币上的数和单位合起来读就是人民币的面值。

  3.以“元”为单位的面值有7种: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

  4.以“角”为单位的面值有3种:5角、2角、1角。

  5.以“分”为单位的面值有3种:5分、2分、1分。

  6.要点提示: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

  7.难点点拨:元是最大的人民币单位,分是最小的人民币单位。

  8.重点提示:1元等于10角,几元就等于几十角;几角就等于几十分;1元等于100分。

  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2.要点提示:元、角、分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购物付款方法

  1.购物付款有多种方法,无论用什么方法付款,付款的总额都是一样的。

  2.付款方法:付钱时,先付1张面值与所需钱数较为接*的人民币,再付剩下的钱,这样付钱既简便又不容易出错。

  3.要点提示:要结合具体钱数确定付款方法。

  四、元、角加减的计算方法

  1.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的换算成统一单位后再相加减。如果算得的结果是10角以上,那么应将其转化为几元几角,满10角向元进1。

  2.知识巧记:人民币相加减,角加角、元加元;单位不同要互换,统一单位再计算。

  3.难点点拨:几十元里面有几个10元,几十元里面就有几十个1元。

  4.要点提示: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2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 +ac=a(b+c)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

  (4)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号方向改变的问题)

  ※4.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①审: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3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 表示:5×4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乘法:

  3 × 4 = 12

  (乘数) × (乘数) = (积)

  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四、表内除法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比较熟练地运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均分。

  *均分的两种分法:

  分法1:*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分法2:按每几个一份的分,*均分成几份。

  如:有10个苹果,分法1:*均分成5份,每份分得2个;分法2:按每2个一份的分,*均分成5份。

  五、米和厘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如:

  1米-40厘米=60厘米(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的。

  6.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

  (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

  就直接用7-0=7厘米。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括号就填6厘米。

  7.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

  6-3=3厘米。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8.例题:

  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2.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3.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

  3 × 4 = 12

  (乘数) × (乘数) = (积)

  4.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5.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6.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7.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8.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9.用表内乘法求商。

  七、观察物

  1.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

  2.根据立体图形判断*面图形,根据*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3)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知识点1

  1、数的意义: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

  例:

  290里面有( )个十;1500里面有( )个百。

  这部分知识集中训练过,只有极个别孩子运用不够好,在练*时还会出错。

  2、数位顺序:

  从右边起第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

  3、读数、写数:

  方法:从最高位读、写起。

  读数:⑴、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只读一个0.

  例:20xx、5008

  ⑵、末尾的0都不读。

  例:6900

  写数:⑴哪一位上有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

  ⑵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0起占位作用)。

  4、数的组成:

  明确数位和计数单位,比如一个三位数它含有3个数位:个位、十位、百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表示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例:由4个千、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它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是( )位。

  5、比较大小:

  ⑴比位数;

  ⑵位数相同比最高位;

  ⑶最高位也相同,就比最高位的下一位。

  ①

  1239○1329 9999○10000 589○859 1010○1001

  ②排列顺序(要看准要求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

  例: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95 956 278 359 1000 627 1256

  6、数数:

  例:

  ⑴、按规律写数:(先找规律再写数)

  203. 205. 207. ( ). ( ). ( )

  ( ). 995. 990. ( ). ( )

  ⑵、写出899前(后)面连续的四个数。

  ⑶、与20xx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 )和( )。

  7、最大(小)的二、三、四位数分别是多少?

  例:⑴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

  ⑵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

  ⑶ ……………

  8、比多少

  多一些:多一点儿

  少一些:少一点儿

  多得多:多很多

  少得多:少很多

  9、求*似数:

  ⑴看十位。

  ⑵当十位上是0.1.2.3.4时,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都去掉。

  当十位上是5.6.7.8.9时,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看成大约100(向百位进一)。

  例:4103的*似数是4100;

  1052的*似数是1100;

  989的*似数是1000;

  7949的*似数是7900;

  564的*似数是600;

  注:求三、四位数的*似数只教孩子用的这一种方法(看其它数位求*似数也对),这部分知识较难理解,是难点,所以方法教多了怕孩子们更难掌握。(其它方法以后慢慢再教。)

  10、估计:估计要有依据,不能乱估。

  ⑴可借助一个标准来估;

  ⑵可先估一部分,再根据部分估计全体。

  估计能力是通过培养得出的,有意识地在生活中锻炼这种能力。

  11、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

  ⑴可看作几个百、几个千相加减;

  ⑵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加减法,也是把两个数看作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

  数学知识点

  *移和旋转

  1、认识*移和旋转

  2、美丽的花边

  注意点:*移后物体的形状不变、大小不变。钟摆的运动是旋转。

  乘法

  1、两位数乘整十数、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4、应用。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连乘应用题。38页第6题、39页第4题等。

  数量关系式:每箱牛奶的瓶数箱数=牛奶的瓶数单价数量=总价

  倒数的判断

  1、任意一个数都有倒数。()

  2、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3、a是个自然数,它的倒数是1a。()

  4、因为13?+23?=1所以13和23互为倒数。()

  5、0.3的倒数是3?()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知识点2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二年级数学验算方法总结

  1、让学生“心静”:刚上课的一两分钟内,学生的心还处于课间玩耍的兴奋状态,要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调整自己,*静下来,然后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各科老师可以配合好训练学生养成一下课先准备下节课要用的学*用品,然后再去活动的*惯,上课伊始,在学生异常兴奋的状态下,教师说和喊作用都不大,可以有节奏地拍两下手,学生跟着齐拍三下,然后坐好。

  2、让学生“耳聪”:要做到“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因此,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或学生的发言,还可以经常做一些听算练*,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3、让学生“会神”:要想回神,就得听懂,学生光是听,不动脑筋思考,等于没听,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说说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别人的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或者哪儿需要补充。

  4、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营造活泼、宽松的倾听氛围:新课程不提倡以往那种非常呆板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要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上来,教师不必苛求他的坐姿是否端正,课堂上可以采取一些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或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然,在合作中教师要注意角色分配,给每位组员定个岗位,各司其责,人人有事做,合作之前教师还要讲清楚合作要求,定能激发起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感,从而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更乐于倾听。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知识点3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小学数学学*方法

  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圆的周长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的周长的长度也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圆的周长=πd=2πr(d为直径,r为半径,π),扇形的周长=2R+nπR÷180?(n=圆心角角度)=2R+kR(k=弧度)。

  推导圆周长最简洁的办法是用积分。在*面直角坐标下圆的方程是这可以写成参数方程:于是圆周长就是结果自然就是(注:三角函数一般的定义是依赖于圆的周长或面积的,为了避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可以把三角函数按收敛的幂级数或积分来定义而不依赖于几何,此时圆周率就不是由圆定义的常数,而是由三角函数周期性得到的常数)。如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讨论,上面的做法就足够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4)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

1、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面对北面,你的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3、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4、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5、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6、最小两位数是10,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的五位数是99999。

7、多角度思考的*惯。遇到问题不要局限或拘泥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8、*均数

9、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10、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11、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1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13、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14、不退位减法

15、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16、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17、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18、乘法口诀表

19、“多几”、“少几”的应用

20、可以表示分界

2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22、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3、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4、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25、“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26、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27、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28、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9、1—6的乘法口诀

30、分数:把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者几份。

3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3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3、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s=πr2。

34、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5、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36、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37、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8、“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39、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40、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5)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30句菁华

1、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2×π。

2、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用一块*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3、正方形判定定理

4、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5、圆柱与圆锥的关系: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6、“万”“亿”作单位的数:

7、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8、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9、比例尺的分类

10、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步骤:

11、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12、整数的倒数。整数做分母,1做分子。即为整数的倒数。

13、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长为高。

1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5、看图答题

16、读法:在所读数的前面加上“负”

17、写法:在所写数的前面加上“—” 练*: 零上 16 摄氏度 零下

18、单位长度:由所要表示多的大小来决定刻度之间距离的大小,如果数字偏大刻度距离可以适当小一 些,如果数字偏小刻度距离可以适当大一些。单位长度不一定每个刻度只能表示 1。

19、(1)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20、(1)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1、从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观察会得到圆;从圆柱的正面或侧面观察会得到长方形(或正方形)。

22、(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πd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23、温馨提示: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计算容积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4、温馨提示:半圆能围成圆锥,但整圆不能围成圆锥。

25、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用字母表示:V圆锥=V圆柱÷3=Sh÷3

26、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27、统计表: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8、温馨提示:在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要先规定哪个量为正(或负)。如果上升用正数表示,那么下降一定用负数表示。

29、多位数乘法法则

30、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法则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