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

日期: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1

  在直角三角形中

  sin@代表对边比斜边

  cos@代表邻边比斜边

  tan@代表对边比邻边

  cot@代表邻边比对边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 *方关系:

  tan cot=1

  sin csc=1

  cos sec=1 sin/cos=tan=sec/csc

  cos/sin=cot=csc/sec sin2+cos2=1

  1+tan2=sec2

  1+cot2=csc2

  诱导公式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2-)=cos

  cos(/2-)=sin

  tan(/2-)=cot

  cot(/2-)=tan

  sin(/2+)=cos

  cos(/2+)=-sin

  tan(/2+)=-cot

  cot(/2+)=-tan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3/2-)=-cos

  cos(3/2-)=-sin

  tan(3/2-)=cot

  cot(3/2-)=tan

  sin(3/2+)=-cos

  cos(3/2+)=sin

  tan(3/2+)=-cot

  cot(3/2+)=-tan

  sin(2)=-sin

  cos(2)=cos

  tan(2)=-tan

  cot(2)=-cot

  sin(2k)=sin

  cos(2k)=cos

  tan(2k)=tan

  cot(2k)=cot

  (其中kZ)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万能公式

  sin(+)=sincos+cossin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cos(-)=coscos+sinsin

  tan+tan

  tan(+)=------

  1-tan tan

  tan-tan

  tan(-)=------

  1+tan tan

  2tan(/2)

  sin=------

  1+tan2(/2)

  1-tan2(/2)

  cos=------

  1+tan2(/2)

  2tan(/2)

  tan=------

  1-tan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三角函数的降幂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2sincos

  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2tan

  tan2=-----

  1-tan2

  sin3=3sin-4sin3

  cos3=4cos3-3cos

  3tan-tan3

  tan3=------

  1-3tan2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 -

  sin+sin=2sin---cos---

  2 2

  + -

  sin-sin=2cos---sin---

  2 2

  + -

  cos+cos=2cos---cos---

  2 2

  + -

  cos-cos=-2sin---sin---

  2 2 1

  sin cos=-[sin(+)+sin(-)]

  2

  1

  cos sin=-[sin(+)-sin(-)]

  2

  1

  cos cos=-[cos(+)+cos(-)]

  2

  1

  sin sin=- -[cos(+)-cos(-)]

  2

  化asin bcos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辅助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2

  一、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等于对边比斜边

  余弦等于邻边比斜边

  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余切等于邻边比对边

  正割等于斜边比邻边

  二、三角函数的计算

  幂级数

  c0+c1x+c2x2+...+cnxn+...=∑cnxn(n=0..∞)

  c0+c1(x-a)+c2(x-a)2+...+cn(x-a)n+...=∑cn(x-a)n(n=0..∞)

  它们的各项都是正整数幂的幂函数,其中c0,c1,c2,...cn...及a都是常数,这种级数称为幂级数.

  泰勒展开式(幂级数展开法)

  f(x)=f(a)+f'(a)/1!-(x-a)+f''(a)/2!-(x-a)2+...f(n)(a)/n!-(x-a)n+...

  三、解直角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2.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点在一个顶点上。

  3.勾股定理:两直角边*方和等于斜边*方

  四、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1)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很多有关测量问.

  如:测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测河宽等,关键在于构造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和测量边的长度,计算出所要求的物体的高度或长度.

  (2)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过程是:

  ①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面图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②根据题目已知特点选用适当锐角三角函数或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再转化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3

  知识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 一元二次方程 3x2+5x-2=0 的常数项是-2. 2. 一元二次方程 3x2+4x-2=0 的一次项系数为 4,常数项是-2. 3. 一元二次方程 3x2-5x-7=0 的二次项系数为 3, 常数项是-7. 4. 把方程 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 3x2-x-2=0.

  知识点2: 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3, 0) 在 y 轴上。 2. 直角坐标系中, 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 0. 3.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1, 1) 在第一象限. 4.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2, 3) 在第四象限. 5.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2, 1) 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 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 当 x=2 时,函数 y=32 ?6?1x的值为 1. 2. 当 x=3 时,函数 y=21?6?1x的值为 1. 3. 当 x=-1 时,函数 y=321?6?1x的值为 1.

  知识点4: 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 函数 y=-8x 是一次函数. 2. 函数 y=4x+1 是正比例函数. 1?6?1=3. 函数xy2是反比例函数. 4. 抛物线 y=-3(x-2)2-5 的开口向下. 5. 抛物线 y=4(x-3)2-10 的对称轴是 x=3. 1?6?1=xy6. 抛物线2) 1(22+的顶点坐标是(1,2). 7. 反比例函数xy2=的图象在第一、 三象限.

  知识点5: 数据的*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 数据 13,10,12,8,7 的*均数是 10. 2. 数据 3,4,2,4,4 的众数是 4. 3. 数据 1, 2, 3, 4, 5 的中位数是 3.

  知识点6: 特殊三角函数值

  知识点7: 圆的基本性质 1.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 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 在同一*面内,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 定长为半径的圆. 4. 在同圆或等圆中, 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 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 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 在同圆或等圆中, 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 经过圆心*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 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 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 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 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 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知识点9: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 两个圆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叫做这两个圆外切. 2.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公共弦. 3. 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这两个圆相交. 4. 两个圆内切时,这两个圆的公切线只有一条. 5. 相切两圆的连心线必过切点.

  知识点10: 正多边形基本性质 1. 正六边形的中心角为 60° . 2. 矩形是正多边形. 3.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4. 正多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1)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二次函数可以表示为f(x)=ax^2 bx c(a不为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行于y轴的抛物线。

  一般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

  y=ax∧2; bx 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b/2a,-(4ac-b∧2)/4a) ;

  顶点式

  y=a(x m)∧2 k(a≠0,a、m、k为常数)或y=a(x-h)∧2 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m,k)对称轴为x=-m,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交点式

  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的绝对值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就越小,a的`绝对值越小开口就越大。

  牛顿插值公式(已知三点求函数解析式)

  y=(y3(x-x1)(x-x2))/((x3-x1)(x3-x2) (y2(x-x1)(x-x3))/((x2-x1)(x2-x3) (y1(x-x2)(x-x3))/((x1-x2)(x1-x3) 。由此可引导出交点式的系数a=y1/(x1-x2) (y1为截距)

  求根公式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求根公式

  x是自变量,y是x的二次函数

  x1,x2=[-b±(√(b^2-4ac))]/2a

  (即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求根的方法还有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2x的*方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抛物线。

  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

  如果所画图形准确无误,那么二次函数将是由一般式*移得到的。

  注意:草图要有 1本身图像,旁边注明函数。

  2画出对称轴,并注明X=什么

  3与X轴交点坐标,与Y轴交点坐标,顶点坐标。抛物线的性质

  轴对称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 = -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顶点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 ( -b/2a ,4ac-b^2;)/4a )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 b^2;-4ac=0时,P在x轴上。

  开口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决定对称轴位置的因素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 b/2a<0,所以b/2a要大于0,所以a、b要同号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因为对称轴在右边则对称轴要大于0,也就是- 2a="">0, 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可简单记忆为左同右异,即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当a与b异号时(即ab< 0 ),对称轴在y轴右。

  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抛物线切线的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求导得到。

  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因素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 -b±√b^2-4ac 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当a>0时,函数在x= -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4a;在{x|x<-b/2a}上是减函数,在

  {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2/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2 c(a≠0)

  特殊值的形式

  7.特殊值的形式

  ①当x=1时 y=a b c

  ②当x=-1时 y=a-b c

  ③当x=2时 y=4a 2b c

  ④当x=-2时 y=4a-2b c

  二次函数的性质

  8.定义域:R

  值域:(对应解析式,且只讨论a大于0的情况,a小于0的情况请读者自行推断)①[(4ac-b^2)/4a,

  正无穷);②[t,正无穷)

  奇偶性:当b=0时为偶函数,当b≠0时为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无

  解析式:

  ①y=ax^2 bx c[一般式]

  ⑴a≠0

  ⑵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上;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下;

  ⑶极值点:(-b/2a,(4ac-b^2)/4a);

  ⑷Δ=b^2-4ac,

  Δ>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

  ([-b-√Δ]/2a,0)和([-b √Δ]/2a,0);

  Δ=0,图象与x轴交于一点:

  (-b/2a,0);

  Δ<0,图象与x轴无交点;

  ②y=a(x-h)^2 k[顶点式]

  此时,对应极值点为(h,k),其中h=-b/2a,k=(4ac-b^2)/4a;

  ③y=a(x-x1)(x-x2)[交点式(双根式)](a≠0)

  对称轴X=(X1 X2)/2 当a>0 且X≧(X1 X2)/2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a>0且X≦(X1 X2)/2时Y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此时,x1、x2即为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将X、Y代入即可求出解析式(一般与一元二次方程连

  用)。

  交点式是Y=A(X-X1)(X-X2) 知道两个x轴交点和另一个点坐标设交点式。两交点X值就是相应X1 X2值。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抛物线 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 ,那么当 时,函数的值是0,因此 就是方程的一个根。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求使材料最省、时间最少、效率等问题,有些可归结为求二次函数的值或最小值。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2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

  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方 sin2(A) )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sin2acosa+cos2asina(1)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sin0=0

  sin30=0.5

  sin45=0.7071 二分之根号2

  sin60=0.8660 二分之根号3

  sin90=1

  cos0=1

  cos30=0.866025404 二分之根号3

  cos45=0.707106781 二分之根号2

  cos60=0.5

  cos90=0

  tan0=0

  tan30=0.577350269 三分之根号3

  tan45=1

  tan60=1.732050808 根号3

  tan90=无

  cot0=无

  cot30=1.732050808 根号3

  cot45=1

  cot60=0.577350269 三分之根号3

  cot90=0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3

  在直角三角形中

  sin@代表对边比斜边

  cos@代表邻边比斜边

  tan@代表对边比邻边

  cot@代表邻边比对边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 *方关系:

  tan cot=1

  sin csc=1

  cos sec=1 sin/cos=tan=sec/csc

  cos/sin=cot=csc/sec sin2+cos2=1

  1+tan2=sec2

  1+cot2=csc2

  诱导公式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2-)=cos

  cos(/2-)=sin

  tan(/2-)=cot

  cot(/2-)=tan

  sin(/2+)=cos

  cos(/2+)=-sin

  tan(/2+)=-cot

  cot(/2+)=-tan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3/2-)=-cos

  cos(3/2-)=-sin

  tan(3/2-)=cot

  cot(3/2-)=tan

  sin(3/2+)=-cos

  cos(3/2+)=sin

  tan(3/2+)=-cot

  cot(3/2+)=-tan

  sin(2)=-sin

  cos(2)=cos

  tan(2)=-tan

  cot(2)=-cot

  sin(2k)=sin

  cos(2k)=cos

  tan(2k)=tan

  cot(2k)=cot

  (其中kZ)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万能公式

  sin(+)=sincos+cossin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cos(-)=coscos+sinsin

  tan+tan

  tan(+)=------

  1-tan tan

  tan-tan

  tan(-)=------

  1+tan tan

  2tan(/2)

  sin=------

  1+tan2(/2)

  1-tan2(/2)

  cos=------

  1+tan2(/2)

  2tan(/2)

  tan=------

  1-tan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三角函数的降幂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2sincos

  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2tan

  tan2=-----

  1-tan2

  sin3=3sin-4sin3

  cos3=4cos3-3cos

  3tan-tan3

  tan3=------

  1-3tan2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 -

  sin+sin=2sin---cos---

  2 2

  + -

  sin-sin=2cos---sin---

  2 2

  + -

  cos+cos=2cos---cos---

  2 2

  + -

  cos-cos=-2sin---sin---

  2 2 1

  sin cos=-[sin(+)+sin(-)]

  2

  1

  cos sin=-[sin(+)-sin(-)]

  2

  1

  cos cos=-[cos(+)+cos(-)]

  2

  1

  sin sin=- -[cos(+)-cos(-)]

  2

  化asin bcos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辅助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2)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

  第六章实数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a+b=0。

  2、绝对值|a|≥0。

  3、倒数(1)0没有倒数(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4、*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a(a≥0)的*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根。a(a≥0)的算术*方根记作。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方,负数不能开*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知识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一个*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用(1≤<10,n为整数)的形式记数的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第七章*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

  2、*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第一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

  7、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①x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x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y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y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

  标0,纵坐标0;⑤坐标原点:横坐标0,纵坐标0。(填“>”、“<”或“=”)

  8、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b|,到y轴的距离是|a| 。

  9、对称点的坐标特点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10、点P(2,3)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是;点P(2,3)关于x轴对称的点坐标为(,);点P(2,3)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11、如果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y轴*行、与x轴垂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x轴*行、与y轴垂直。如果点P(2,3)、Q(2,6),这两点横坐标相同,则PQ∥y轴,PQ⊥x轴;如果点P(-1,2)、Q(4,2),这两点纵坐标相同,则PQ∥x轴,PQ⊥y轴。

  12、*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在一、三象限角*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在二、四象限角*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如果点P(a,b)在一、三象限角*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即a = b ;如果点P(a,b)在二、四象限角*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a = -b 。

  13、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准确恰当地建立*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坐标原点不同,建立的*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14、图形的*移可以转化为点的*移。坐标*移规律:①左右*移时,横坐标进行加减,纵坐标不变;②上下*移时,横坐标不变,纵坐标进行加减;③坐标进行加减时,按“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规律进行。如将点P(2,3)向左*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上*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下*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左*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左*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为常数,并且)。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主要包括:> 、 < 、 ≥ 、 ≤ 、 ≠ 。

  2、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①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②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③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解时要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步骤。

  5、不等式组中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组的解,一个不等式组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简称不等式组的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此时也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

  7、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知识要点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数差(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

  目录

  第七章 *面图形的认识(二) 1

  第八章 幂的运算 2

  第九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3

  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4

  第十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4

  第十二章 证明 9

  第七章 *面图形的认识(二)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

  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3、*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

  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则xxxx。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 幂的运算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aman=a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an=a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m)n=am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an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a0=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a-n=1/an (a≠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复*知识点:

  1.乘方的概念

  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第九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5bc2=(ab)(c5c2)=abc5+2=abc7 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 注:不重不漏,按照顺序,注意常数项、负号。本质是乘法分配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a+b)(m+n)=am+an+bm+bn

  乘法公式:*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a+b)(a-b)=a2-b2

  完全*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倍。(a±b)2=a2±2ab+b2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 关键:找出公因式

  公因式三部分:①系数(数字)一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注意: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①a2-b2=(a+b)(a-b)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a、b可以是数也可是式子②a2±2ab+b2=(a±b)2 完全*方两个数*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方。

  ③x3-y3=(x-y)(x2+xy+y2) 立方差公式

  3、十字相乘(x+p)(x+q)=x2+(p+q)x+pq

  因式分解三要素:(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

  添括号法则:如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括号前是负号各项都得改符号。用去括号法则验证

  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

  (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

  (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

  第十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1. 不等式:

  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要点诠释:

  (1) 不等号的类型:

  ① “≠”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量谁大谁小;

  (2) 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

  2.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要点诠释:

  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行对比理解,一般地,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判断。

  3.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如: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

  要点诠释:

  不等式的解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

  (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的数值都在解集中。

  知识点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 ,那么 。

  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 ,并且 ,那么 (或 )。

  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 ,并且 ,那么 (或 )

  要点诠释: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学*与等式的性质的学*类似,可对比等式的性质掌握;

  (2)要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中的“同一个整式”的含义不仅包括相同的数,还有相同的单项式或多项式;

  (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

  (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要特别注意性质3,在乘(除)同一个数时,必须先弄清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是负数,要记住不等号的方向一定要改变。

  知识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要点诠释: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对比理解。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用“>”、“<”、“≥”、“≤”连接),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用“=”连接)。

  知识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解不等式:

  求不等式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其根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为:(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要点诠释:

  (1)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每个步骤并不一定都要用到,可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

  (2)解不等式应注意:①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同一个数,尤其不要漏乘常数项;②移项时不要忘记变号;③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变号;④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能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它对以后正确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很大帮助。

  要点诠释:

  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1)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2)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规律方法指导(包括对本部分主要题型、思想、方法的总结)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性质2、3要倍加小心)

  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已知不等式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不等式,然后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就是不等式的解;若不成立,则就不是不等式的解。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不等式变形,最终目的是将原不等式变为 或 的形式,其一般步骤是:(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这五个步骤根据具体题目,适当选用,合理安排顺序。但要注意,去分母或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时,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时,如果是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果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变形名称 具体做法 注意事项

  去分母 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1)不含分母的项不能漏乘

  (2)注意分数线有括号作用,去掉分母后,如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

  (3)不等式两边同乘以的数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去括号 根据题意,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去括号均可

  (1)运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

  (2)如果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变号

  移项 把含未知数的项都移到不等式的一边(通常是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不等式的另一边 移项(过桥)变号

  合并同类项 把不等式两边的同类项分别合并,把不等式化为 或 的形式

  合并同类项只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系数化1 在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若 且 ,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若 且 ,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若 且 ,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若 且 ,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

  (1)分子、分母不能颠倒

  (2)不等号改不改变由系数 的正负性决定。

  (3)计算顺序:先算数值后定符号

  4、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要注意的是“三定”:一是定边界点,二是定方向,三是定空实。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列出不等式并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解决实际问题。

  6、常见不等式的基本语言的意义:

  (1) ,则x是正数; (2) ,则x是负数;

  (3) ,则x是非正数; (4) ,则x是非负数;

  (5) ,则x大于y; (6) ,则x小于y;

  (7) ,则x不小于y; (8) ,则x不大于y;

  (9) 或 ,则x,y同号;(10) 或 ,则x,y异号;

  (11)x,y都是正数,若 ,则 ;若 ,则 ;

  (12)x,y都是负数,若 ,则 ;若 ,则

  第十二章 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 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内容:

  1.以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证明: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2.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证明:

  (1)两只相*行,内错角相等

  (2)两只相*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3

  相交线与*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

  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最短。

  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9、*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如果b//a,c//a,那么b//c

  10、*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11、推论:在同一*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12、*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3、*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14、*移:

  ①*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

  ②对应点的线段*行且相等。

  *移: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移*移变换,简称*移。

  对应点:*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5、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题设是如果后面的,结论是那么后面的。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π(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

  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

  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1、*方根

  (1)*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2)开*方的定义:求一个数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开*方运算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才有意义。

  3的*方等于9,9的*方根是?

  (3)*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4)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即正数进行开*方运算有两个结果;

  一个负数没有*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方运算

  (5)符号:正数a的正的*方根可用表示,也是a的算术*方根;

  学*方法

  注重预*培养自学能力

  在预*的时候,应当把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特定符号这些内容单独汇集在一起,每抄录一遍,则加深一次印象。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些地方时,应把自己预*时的理解和老师讲的相对照,看自己有没有理解错的地方。预*可以用“一划、二批、三试、四分”的预*方法。

  一划:就是圈划知识要点,基本概念。

  二批:就是把预*时的体会、见解以及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批注在书的空白地方。

  三试:就是尝试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练*,检验自己预*的效果。

  四分:就是把自己预*的这节知识要点列出来,分出哪些是通过预*已掌握了的,哪些知识是自己预*不能理解掌握了的,需要在课堂学*中进一步学*。

  数学概念

  正确地理解和形成一个数学概念,必须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对象的“质”的特征,及其外延——对象的“量”的范围。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运用定义的形式来揭露其本质特征的。但在这之前,有一个通过实例、练*及口头描述来理解的阶段。

  比如,儿童对自然数,对运算结果——和、差、积、商的理解,就是如此。到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以文字表达一个数学概念,即定义的方式,如分数、比例等。有些数学概念要经过长期的酝酿,最后才以定义的形式表达,如函数、极限等。定义是准确地表达数学概念的方式。

  许多数学概念需要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如dy表示函数y的微分。数学符号是表达数学概念的一种独特方式,对学生理解和形成数学概念起着极大的作用,它把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简约化、明确化了。许多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从而增强了科学性。

  许多数学概念还需要用图形来表示。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像来表示,比如函数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几何意义,如函数的微分。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了。

  总之,数学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3)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实数

  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 a+b=0.

  2.绝对值 |a|≥0.

  3.倒数 (1)0没有倒数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

  4.*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a(a≥0)的*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根.a(a≥0)的算术*方根记作 .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方,负数不能开*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2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n =a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am)n=(an)m。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a≠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十一、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即: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十二、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

  十三、*方差公式

  1、(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方之差。

  2、*方差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4、*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

  (a+b)?(a—b)的形式,然后看a2与b2是否容易计算。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3

  1、整式的乘除的公式运用(六条)及逆运用(数的计算)。

  (1)an·am(2)(am)n=(3)(ab)n=4)am÷an(5)a0(a≠0)(6)a—p==

  2、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3、整式的乘法公式(两条)。

  *方差公式:(a+b)(a—b)=

  完全*方公式:(a+b)2(a—b)2

  常用公式:(x+m)(x+n)=

  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5、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和

  6、两直线*行的条件:(角的关系线的*行)

  ①相等,两直线*行;

  ②相等,两直线*行;

  ③互补,两直线*行。

  7、*行线的性质:两直线*行。(线的*行

  8、能判别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会列列关系式(因变量=自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9、变量中的图象法,注意:(1)横、纵坐标的对象。(2)起点、终点不同表示什么意义(3)图象交点表示什么意义(4)会求*均值。

  10、三角形

  (1)三边关系:角的关系)

  (2)内角关系:

  (3)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4)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注意:公共边、边的公共部分对顶角、公共角、角的公共部分)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6)等腰三角形:(a)知边求边、周长方法(b)知角求角方法(c)三线合一:

  (7)等边三角形:

  11、会判轴对称图形,会根据画对称图形,(或在方格中画)

  1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

  13、

  (1)等腰三角形:对称轴,性质

  (2)线段:对称轴,性质

  (3)角:对称轴,性质

  14、尺规作图:

  (1)作一线段等已知线段

  (2)作角已知角

  (3)作线段垂直*分线

  (4)作角的*分线

  (5)作三角形

  15、事件的分类:,会求各种事件的概率

  (1)摸球:P(摸某种球)=

  (2)摸牌:P(摸某种牌)=

  (3)转盘:P(指向某个区域)=

  (4)抛骰子:P(抛出某个点数)=

  (5)方格(面积):P(停留某个区域)=

  16、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17、方法归纳:

  (1)求边相等可以利用

  (2)求角相等可以利用。

  (3)计算简便可以利用。

  18、注意复*: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科学记数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绝对值。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4)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

  第六章实数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a+b=0。

  2、绝对值|a|≥0。

  3、倒数(1)0没有倒数(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4、*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a(a≥0)的*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根。a(a≥0)的算术*方根记作。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方,负数不能开*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知识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一个*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用(1≤<10,n为整数)的形式记数的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第七章*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

  2、*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第一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

  7、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①x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x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y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y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

  标0,纵坐标0;⑤坐标原点:横坐标0,纵坐标0。(填“>”、“<”或“=”)

  8、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b|,到y轴的距离是|a| 。

  9、对称点的坐标特点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10、点P(2,3)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是;点P(2,3)关于x轴对称的点坐标为(,);点P(2,3)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11、如果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y轴*行、与x轴垂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x轴*行、与y轴垂直。如果点P(2,3)、Q(2,6),这两点横坐标相同,则PQ∥y轴,PQ⊥x轴;如果点P(-1,2)、Q(4,2),这两点纵坐标相同,则PQ∥x轴,PQ⊥y轴。

  12、*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在一、三象限角*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在二、四象限角*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如果点P(a,b)在一、三象限角*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即a = b ;如果点P(a,b)在二、四象限角*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a = -b 。

  13、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准确恰当地建立*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坐标原点不同,建立的*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14、图形的*移可以转化为点的*移。坐标*移规律:①左右*移时,横坐标进行加减,纵坐标不变;②上下*移时,横坐标不变,纵坐标进行加减;③坐标进行加减时,按“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规律进行。如将点P(2,3)向左*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上*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下*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左*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左*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为常数,并且)。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主要包括:> 、 < 、 ≥ 、 ≤ 、 ≠ 。

  2、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①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②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③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解时要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步骤。

  5、不等式组中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组的解,一个不等式组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简称不等式组的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此时也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

  7、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知识要点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数差(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

  相交线与*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

  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最短。

  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9、*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如果b//a,c//a,那么b//c

  10、*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11、推论:在同一*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12、*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3、*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14、*移:

  ①*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

  ②对应点的线段*行且相等。

  *移: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移*移变换,简称*移。

  对应点:*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5、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题设是如果后面的,结论是那么后面的。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π(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

  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

  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1、*方根

  (1)*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2)开*方的定义:求一个数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开*方运算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才有意义。

  3的*方等于9,9的*方根是?

  (3)*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4)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即正数进行开*方运算有两个结果;

  一个负数没有*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方运算

  (5)符号:正数a的正的*方根可用表示,也是a的算术*方根;

  学*方法

  注重预*培养自学能力

  在预*的时候,应当把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特定符号这些内容单独汇集在一起,每抄录一遍,则加深一次印象。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些地方时,应把自己预*时的理解和老师讲的相对照,看自己有没有理解错的地方。预*可以用“一划、二批、三试、四分”的预*方法。

  一划:就是圈划知识要点,基本概念。

  二批:就是把预*时的体会、见解以及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批注在书的空白地方。

  三试:就是尝试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练*,检验自己预*的效果。

  四分:就是把自己预*的这节知识要点列出来,分出哪些是通过预*已掌握了的,哪些知识是自己预*不能理解掌握了的,需要在课堂学*中进一步学*。

  数学概念

  正确地理解和形成一个数学概念,必须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对象的“质”的特征,及其外延——对象的“量”的范围。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运用定义的形式来揭露其本质特征的。但在这之前,有一个通过实例、练*及口头描述来理解的阶段。

  比如,儿童对自然数,对运算结果——和、差、积、商的理解,就是如此。到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以文字表达一个数学概念,即定义的方式,如分数、比例等。有些数学概念要经过长期的酝酿,最后才以定义的形式表达,如函数、极限等。定义是准确地表达数学概念的方式。

  许多数学概念需要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如dy表示函数y的微分。数学符号是表达数学概念的一种独特方式,对学生理解和形成数学概念起着极大的作用,它把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简约化、明确化了。许多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从而增强了科学性。

  许多数学概念还需要用图形来表示。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像来表示,比如函数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几何意义,如函数的微分。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了。

  总之,数学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3

  相反数

  1、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注意:⑴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⑵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若一个为正,则另一个为负;

  ⑶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相反数为本身的数是0。

  2、相反数的性质与判定

  ⑴任何数都有相反数,且只有一个;

  ⑵0的相反数是0;

  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和为0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即a,b互为相反数,则a+b=0

  3、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表示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0的相反数对应原点;原点表示0的相反数。说明: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4、相反数的求法

  ⑴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它的前面添上负号“-”即可求得(如:5的相反数是-5);

  ⑵求多个数的和或差的相反数时,要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a+b的相反数是-(5a+b)。化简得-5a-b);

  ⑶求前面带“-”的单个数,也应先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的相反数是-(-5),化简得5)

  5、相反数的表示方法

  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a,其中a是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当a>0时,-a<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当a<0时,-a>0(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当a=0时,-a=0,(0的相反数是0)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5)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1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三年级下册数学学*方法

  回顾和把握*时的困难,注意检查错误,填补空白,合理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要抓住一个难题。我省高考数学考试的难度在0.65左右,如果命题的方向不偏颇,大多数学生都能减少当前问题的难度。对于优等生,要提高难度,灵活运用知识,深入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时,练*的次数应该适度控制,以前做过的问题应该被发现,特别是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我们应该再看一遍,把概念搞清楚,这样才能减少类似问题再犯错误的可能性。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战略,另一个是技能。高考就像战争一样,在战略上要轻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策略上,学生应该建立信心。毕竟复*时间已经够长了,应该掌握知识,这样答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技巧而言,回答问题比回答问题容易。在试卷中,难度一般是分散的:选择题的难度在后面,填空的难度也是一样的。大问题一般可以在前面或两个做,在后面的大问题中,一两个小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当你回答一个问题时,你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当你遇到麻烦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放弃,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专注于突破。考试时间比较紧,要分配合理的答题时间。当然,这会因人而异。中产阶层应该把重心往前移动,在前面选择,填的时间越多,问题越大,有的由前面的问题比较简单,就能拿到积分来把握。优等生要在掌握问题速度的前提下,在适当的重心转移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学*技巧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课后的学*过程中不注重巩固,只是觉得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就足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知识丰富,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它不能进一步挖掘,那么它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也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时,我做我的练*。

  做练*是必要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做练*,而不是巩固这些知识,把知识扩展到做练*,经常是在练*完成后完成练*。这和中学问题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在这个练*中使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正在使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发现知识点是关键,也可以发现如何链接相关知识的难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2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3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 生活空间中的八个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2、 地图通常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 观测点不同,同一物体所在的位置可能会不同。

  5、 描述行走路线时,要说明方向与距离。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除法的验算: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 0不可以作除数。

  4、 除法的估算方法是多样的,通常我们将被除数(三位数)看成一个接*它的整百整十数,除数(一位数)不变,然后计算。或者按照乘法口诀把被除数估成一个合适的数,再计算。

  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百位比除数小,再用前两位数一起去除。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 统计

  1、 *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2、 *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 一个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要根据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

  4、 *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 一年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每月有31天,称为大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30天,称为小月。

  2、 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年二月二十八;每隔四年闰一日,闰年二月把一加。

  3、*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4、 *年或闰年的判断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5、 24时计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6、 经过时间:可以通过观察钟面和用线段表示来计算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口算整十数乘整百数的方法:(1)将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与整百数百位上的数相乘。(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三个0。

  2、 两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1)用两位数乘整百数百位上的数。(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1)将两个或两位数分别看成接*它们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一百)。(2)再将两个整十数或整百数相乘。

  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所得的积食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要写在十位上。(2)将乘得的积加起来求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位):(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这一步乘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应在十位上。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2)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第六单元 面积

  1、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

  3、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4、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1*方米=10000*方厘米;

  5、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

  6、 1*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方米;

  7、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多少米。

  (2)小数点右边的数依次表示几分米、几厘米。

  2、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几元就在小数点的左边写几。(2)几角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写几,几分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写几,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元”。

  3、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先比较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整数部分),这部分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2)如果整数部分大小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这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3)如果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也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4、 用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一位小数):(1)两个加数的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2)先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3)和的小数点要和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4)再将小数点左边的数相加,这部分数按整数的加法来加。

  5、 用竖式计算一位小数减法的方法:(1)被减数和减数的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对齐)。(2)从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开始减起(从右到左),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3)差的小数点要和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1、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 每份个数×份数=总数(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总数÷每份个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个数

  3、 含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从左往右计算。

  4、 含有乘法(除法)、加法(减法)的综合算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1、 集合:在数学中,集合是指某一类事物组成的整体。

  2、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

  3、 计算两个队的总人数,不能简单地将两个队的人数相加,要将重复的人数从总数中减去。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6)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1

  勾股定理

  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方和与较长边的方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②定理中a,b,c及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为斜边.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质数和合数应用

  1、质数与密码学:所谓的公钥就是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在编码时加入质数,编码之后传送给收信人,任何人收到此信息后,若没有此收信人所拥有的密钥,则解密的过程中(实为寻找素数的过程),将会因为找质数的过程(分解质因数)过久,使即使取得信息也会无意义。

  2、质数与变速箱:在汽车变速箱齿轮的设计上,相邻的两个大小齿轮齿数设计成质数,以增加两齿轮内两个相同的齿相遇啮合次数的最小公倍数,可增强耐用度减少故障。

  数学的方法技巧整理

  预*的方法

  上课之前一定要抽时间进行预*,有时预*比做作业更重要,因为通过预*我们可以初步掌握课程的大致内容,听课就能够把握好重点,针对性比较强,还会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率就会比较高,上课听明白了,完成作业也会更好更快,最终会形成良性循环。

  听懂课的*惯

  注意听教师每节课强调的学*重点,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一节课最后的小结,这样,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不断练*

  不断练*是指多做数学练*题。希望学好数学,多做练*是必不可少的。做练*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熟练和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二,引导同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以及独立思考独立做题的水*;第三,融会贯通。通过做题将所学的所有知识点结合起来,加深同学对数学体系化的理解。

  及时小结,温故知新

  一要进行复*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二要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可将*时作业、小测验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错题本,便于复*时参考。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2

  分解因式

  一、分解因式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五、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3

  二次根式

  1.一般地,形如√a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当a≥0时,√a表示a的算术*方根;当a小于0时,√a的值为纯虚数。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1)同类二次根式:一般地,把几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就把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二次根式相乘除,把被开方数相乘除,根指数不变,再把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0xx中考八年级数学学*方法

  养成良好的课前和课后学**惯:在当前高中数学学*中,培养正确的学**惯是一项重要的学*技能。虽然有一种刻板印象的猜疑,但在高中数学学*真的是反复尝试和错误的。学生们不得不预*课本。我准备的数学教科书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个例子,至少十分钟的思考。在使用前不能通过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然后在教材中考察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安排笔记也是必要的。在高中数学研究中,建议采用两种形式的笔记,一种是课堂速记,另一种是课后笔记。这不仅提高了课堂记忆的吸收能力,而且有助于对笔记内容的查询。

  20xx中考八年级数学学*技巧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

  有的同学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你这么做有那么多困难呢?原因是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理解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水*。

  因此,每天做作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看一下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能否如此坚持,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当练*不匹配时,老师通常没有刚刚讲过的练*类型,因此它们不能被比较和消化。如果你不重视这个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但使用现在做主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问题,并总结我们自己的收获。

  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复一日,建立科学的网络系统的内容和方法。俗话说: 有钱难买回头看 。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一回顾,是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4

  1、分式: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B叫做分式。

  (2)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是否等于0,有意义则分母不为0,无意义则分母为0。

  (3)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式A/B=0的条件是A=0,且B≠0。

  注意:求出使分子为0的字母的值,一定要注意检验这个字母的值是否使分母的值为0,一般当分母的值不为0时,就是所要求的字母的值。

  (4)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5)分式的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相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式子的最简公分母。几个分式通分时,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这样的分母就叫做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是指凡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数的幂选取指数最大的;

  ● 如果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取它们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 如果分母是多项式,一般应先分解因式。

  (6)分式的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约分后分式的分子、分母中不再含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叫最简公因式。

  注意:约分的关键是找出分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1)约分时注意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乘积形式才能进行约分;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通常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2)找公因式的方法:

  ① 当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先找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它们的积就是公因式;

  ②当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先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2、分式方程

  (1)分式方程的概念

  ◆ a、分式方程的重要特征:

  ①是等式;

  ②方程里含有分母;

  ③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 b、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在于分母中是否有未知数。

  (2)分式方程的解法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a、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去掉分母,化成整式方程(注意: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先分解因式,再找出最简公分母);

  b、解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

  c、检验:将求得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若最简公分母不等于0,则这个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若最简公分母等于0,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原分式方程无解。

  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检验根,这种检验与整式方程不同,不是检查解方程过程中是否有错误,而是检验是否出现增根,它是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没有错误的前提下进行的。

  运算知识点

  分式的四则运算

  ◆ 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 乘方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用式子表示是:(其中n是正整数)

  ◆ 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注意

  (1)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是关键,最简公分母确定后再通分,计算时要注意分式中符号的处理,特别是分子相减,要注意分子的整体性;

  (2)运算时顺序合理、步骤清晰;

  (3)运算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数学有理数比大小知识点

  (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标准。

  数学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5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大于等于0(0) 、0和正数、不小于0

  非正数:小于等于0(0) 、0和负数、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2. 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

  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

  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

  如果a

  即:

  ab,则a-b0

  a=b,则a-b=0

  a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定点:有等号的是实心圆点,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号方向改变的问题)

  ※4.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①审: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 +ac=a(b+c)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

  (4)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第三章 分式

  一. 分式

  ※1. 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 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 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4.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二.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简记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 分式的加减法

  ※1. 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 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3. 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

  (1)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 分式方程

  ※1.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原方程检验.

  ※2.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

  ⑤写出答案.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7)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1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7、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2:1=6:3

  8、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9、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10、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如:3:x=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3×8,解得x=6。

  11、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例如: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②、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因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一定)。

  ③、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比例,因为:圆的面积÷半径=圆周率和半径的积(不一定)。

  ④、y=5x,y和x成正比例,因为:y÷x=5(一定)。

  ⑤、每天看的页数一定,总页数和天数成正比例,因为:总页数÷天数=每天看页数(一定)。

  (2)、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例如:①、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②、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因为: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③、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因为: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④、40÷x=y,x和y成反比例,因为:x×y=40(一定)。

  ⑤、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每天烧煤量×天数=煤的总量(一定)。

  1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如:图上距离2cm,实际距离4km,则比例尺为2cm:4km,最后求得比例尺是1:200000。

  13、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例如:已知图上距离2cm和比例尺,则实际距离为:2÷1/200000=400000cm=4km。

  1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如:已知实际距离4km和比例尺1:200000,则图上距离为:400000×1/200000=2(cm)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2

  负数的定义

  1、以前所学的所有数(0除外)都是正数,也就是说正数前面的“+”是可以省略不写的!

  2、负数的定义:在正数前面加上“—”就是负数。

  3、负数前面必定有“—”如果前面不是“—”(可能没有符号或者是“+”)都是正数(0除外)。

  4、0既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练*:

  将以下数字按要求分类

  1。25、、—7、3、3。011……、—5、0、、—0。03

  正数 负数 自然数 非正数

  写数下列数相对的负数形式

  0。33……、

  负数的作用

  负数是在人为规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出现的`。

  负数常用来表示和正数意义相反的量。

  在选择用正数还是负数表示时,首先看是否规定了正方向。

  一般含有褒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含有贬义的量则用负数表示。

  例:零上5°用+5℃表示;零下5°用—5℃表示。收入20xx元用+20xx元表示;支出500元用—500元表示。

  练*:

  1、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20%表示什么?

  2、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3、正常水位为0,水位高于正常水位0。2记作_____________,低于正常水位0。3米记作______________。

  正常水位为5米,现在水位为6。3m记作 ,低于正常水位2。5m记作 。

  4、按照要求回答:一个学生演示,教师提出要求规定向前走为正。

  (1)向前走2步记作_________________。 (2)向后走5步记作_________________。

  (3)“记作6步”他应怎么走? “记作-4步”呢?

  5、看图答题

  与北京时间相比,东京时间早1小时,记为+1时;巴黎时间晚7个小时,记为-7时。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表示出其他时区的时间。 悉尼时间:____________ 伦敦时间:______________

  6、判断题

  (1)0可以看成是正数,也可以看成是负数( )

  (2)海拔—155米表示比海*面低155米( )

  (3)如果盈利1000元,记作+1000元,那么亏损200元就可记作—200元( )

  (4)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

  7、常见负数的意义

  (1)地图上的负数: *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在西北部有一吐鲁 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米,你能说说8848米,—155米各表示什么吗?这两个高低是以谁为标准的?

  (2)收入与支出 收入:2600元, ( ) 教育支出:300元 ( ) 娱乐支出:500元 ( ) 。

  (3)电梯间的负数 —3层是什么意思?是以谁为标准的?

  8、以学校为起点,往东走为正,往西走位负,小明从学校走了+50m,又走了—100m,这时小明离学校的 距离是( ) 。

  9、食品包装上常注明: “净重500±5g, 表示食品的标准质量是 ” ( ) 实际没袋最多不多于 , ( ) , 最少不少于( ) 。

  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1、读法:在所读数的前面加上“负”

  2、写法:在所写数的前面加上“—” 练*: 零上 16 摄氏度 零下

  3 摄氏度

  三、认识数轴

  1、数轴的要素:正方向(箭头表示) 、原点(0 刻度) 、单位长度(刻度) 。

  2、正方向:根据题意要求确定正方向,一般以向上或向右为正方向。

  3、原点:也就是数字 0 所在的位置,一般根据表示数字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如果需要表示的正负数差 不多相等时原点在数轴中间;如果正数比负数多得多原点偏左;如果负数比正数多得多原点偏右。

  4、单位长度:由所要表示多的大小来决定刻度之间距离的大小,如果数字偏大刻度距离可以适当小一 些,如果数字偏小刻度距离可以适当大一些。单位长度不一定每个刻度只能表示 1。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3

  1.负数:负数是数学术语,指小于0的实数,如3。

  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都等于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自然数小。负数用负号“-”标记,如2,5.33,45,0.6等。

  2.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

  若一个数大于零(>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的前面可以加上正号“+”来表示。正数有无数个,其中分正整数,正分数和正无理数。

  3.正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所有的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5.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6.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

  即AG矩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360°所得的几何体就是圆柱。

  其中AG叫做圆柱的轴,AG的长度叫做圆柱的高,所有*行于AG的线段叫做圆柱的母线,DA和DG旋转形成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DD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7.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设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则体积V:V=πr2h;如S为底面积,高为h,体积为V:V=Sh

  8.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S侧=Ch(注:c为πd)

  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又分上底和下底);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

  特征: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9.圆锥解析几何定义:圆锥面和一个截它的*面(满足交线为圆)组成的空间几何图形叫圆锥。

  10.圆锥立体几何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该直角边叫圆锥的轴。

  11.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V=rrπ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1/3Sh

  S是圆锥的底面积,h是圆锥的高,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

  12.圆锥体展开图的绘制:圆锥体展开图由一个扇形(圆锥的侧面)和一个圆(圆锥的底面)组成。(如右图)在绘制指定圆锥的展开图时,一般知道a(母线长)和d(底面直径)

  13.圆锥的表面积:一个圆锥表面的面积叫做这个圆锥的表面积。

  圆锥的表面积由侧面积和底面积两部分组成。

  S=πR2(n/360)+πr2或(1/2)αR2+πr2(此n为角度制,α为弧度制,α=π(n/180)

  14.圆柱与圆锥的关系: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等低等高)之间,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

  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锥与圆柱(等低等高)之间,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

  底面积和高不相等的圆柱圆锥不相等。

  15.生活中的圆锥: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锥有:沙堆、漏斗、帽子。圆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数学速算方法与技巧

  进位加法的简单计算方法

  不管多大的数相加其最基本的原则都是20以内的加法原则,20以内进位加法的速算口诀为:几加九进十减一、几加八进十减二、几加七进十减三、几加六进十减四。由于加法具有交换律,所以我们只需要记住这几句就可以了,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先观察两个各位数字,找出他们中间较大的数,按口诀进行计算可以很快的算出答案。

  “凑整”先算法

  例题1.24+44+56

  =24+(44+56)

  =24+100=124

  解题思路:因为44+56=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它们的和计算出来,这样再加别的数会比较简单。

  例题2.53+36+47

  =(53+47)+36

  =100+36=136

  解题思路:因为53+47=100是个整百数,所以先把+47带着符号搬家,搬到+36前面,然后再把53+47的和算出来。

  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惯,是提高孩子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养成以下良好计算*,应该做到“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惯。

  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孩子没有良好学**惯,拿到计算题后,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运算顺序,就盲目的算起来。

  数学整数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4

  比例,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4=9:12、7:9=21:27

  在3:4=9: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7:9=21:27中,其中7与27叫做比例的外项,9与21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②比如:教师和学生的~已经达到要求。

  ③比如:在所销商品中,国货的~比较大。

  ④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后,那么,左边的分母和右边的分子是内项,左边的分子和右边的分母是外项。

  ⑤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⑥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5

  1.(1)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①写正数时,加“+”号或省略“+”号两种形式都可以,但是读正数时,加“+”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号的,这个“正”字也要省略不读。

  ②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一”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2.能表示出正数、0、负数的直线,我们把它叫做数轴。

  3.(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温度计也可以看作是一数轴。

  4.(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因此,负数都比正数小。

  (3)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5.温馨提示: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摄氏度,0在这里的意义不是表示“没有”,而是一个具体的数。

  6.温馨提示:在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要先规定哪个量为正(或负)。如果上升用正数表示,那么下降一定用负数表示。

  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2)解设所求量为x

  (3)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

  (4)解答方程,注意计算结果不带单位

  (5)检验做答

  小学数学乘法法则

  1.一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一位数乘法一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乘法口诀是根据。

  2.两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两位数乘法两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两次乘积加一起。

  3.多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百位数乘得若干百,积的末位对百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法则

  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

  乘完积补上0,有几个0写几个0。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