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时一篇《北城以北》技惊四座,成为第一届文学之新中,被郭敬明喻为“最具夺冠实力的黑马选手”,这片文章让当时还在上高中的余慧迪迅速成为全国炙手可热的创作新人。然而当年,她正值高三,学业压力下,她饮恨总决赛,止步六强。第二届文学之新大赛,这个不怕挫折的女孩再次站上舞台,与其说是向读者证实自己的实力,不如说是向自我发起巨大的挑战。在评委安波舜眼中,她是个在文字方面极有天赋的选手,落落也评价她“有着最不容置疑的‘实力派’标签,她的文字有深度,有思想,有灵感的火光,有折服人的力量。”
能在如此年轻的岁龄,用透彻的眼光将生活中的世态炎凉展现在锋锐的笔触之下,余慧迪的内心就像住进一位历经沧桑看透世事的智者,用一种貌似波澜不惊的姿态抚慰人心的委屈和苦痛。她的文字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将故事娓娓道来,与读者倾诉衷肠。
然而遗憾的是,在第二届文学之新的比赛中,她再一次因为种种原因止步于总决赛的大门外。但是,正当我们扼腕叹息的时候,她安静地递交上来了一部早已完成的长篇小说,《北城以北》——这是她对自己,最无声也最有力的正名。
读完这本小说,我们想不出用什么华丽的修辞来宣传它,它如此让人动容,如此浩瀚宽广,它完全不像是出自一个少女之手。更难得的是,我们很难想象,在连续两届,长达四年的密集高压赛程之中,她是如何抽空完成了这本小说的,更何况这中间,她还经历了从高三到大学的最艰难的时刻。
如果说除了文学价值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推崇的,那就是余慧迪的这股韧劲。正是这股子韧劲,这种如今越来越少见的精神,令她的小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折射出令人为之惊叹的光芒。
【这本书从构思到成稿也有六年多了,我一边写一边就告诉自己,以后的作品一定会更精致更完美,但再也不会像这样掏心掏肺地去写一个这样的故事了。成长是个永恒的主题,能够让曾经经历过成长,和正在成长中的人们看过之后都留下一点严肃的思考,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余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