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
佳句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人之为人,就在于它既是生理的,因此,它和动物一样都以生存和温饱为首要追求,是为人之“兽性”;但它更是心理的,它有动物所没有的“神性“,精神的追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精神追求是构成了人的本质的。
出自:
钱理群
《活着的理由》
更多《活着的理由》的佳句
本来,追求名利也是人之常情,在合理的限度内,是可以成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动力的,我们也曾有过把对名利的追求横加“个人主义”的罪名而予以扼杀的历史教训。但如果“过”了“度”,为名利所牵引、支配,人就会为名利所累,进而为其所役,成为“名奴”、“物奴”、“钱奴”,成为给你名和利的权势者、老板和大众的奴隶,从而失去人的自由、自主,这实际是一种人的自我的异化。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钱是要紧的”、但“自由”也“能够为钱所买掉”。
人的内心世界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充满着各种对立矛盾、相反想成的因素;但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却使人只能将多种因素、多种可能性的某些方面得以发展,形成人们看到的此人的某种生命、性格形态。但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内心的另外一些因素、可能性实际是被压抑的,未能发挥的,这就形成了某种遗憾。而且因为是片面的发展,就必然存在许多缺陷,对一个追求生命的全面释放、发展的人来说,他对自己已成的生命形态和性格,必然是不满的,而苛求某种突破。在这样的不满与遗憾中,一旦遇到将自己未能发挥的另一面充分发挥、发展的另一个人,就必然把这“另一个人”看作是“另一个自己”,而且是渴望而不得的“自己”,其如获知音、钦慕不已、倾心相待之情,是可以想见和理解的。
乡村教育不能只限于教会学生“如何生存”,用石先生的说法,就是局限于“离农、为农”教育,以帮助学生“走出农村”或“帮助他在农村更好生存”为教育的全部目的,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文明观、世界观的培育,使他们懂得怎样“理解生存”,追求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才是乡村教育的根本,也是我们反复强调乡村文明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