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西蒙·蒙蒂菲奥里经典语录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西蒙·蒙蒂菲奥里经典语录
共 15个句子
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独占了一千年,被基督徒独占了大约四百年,被伊斯兰教徒独占了一千三百年,并且三大宗教没有一个是不依靠刀剑、投石器或榴弹炮获得耶路撒冷的。
有的时候,是炸药、兵器和鲜血改变了耶路撒冷;有的时候,是漫长的世代传承,是传唱的歌曲、讲述的故事、吟诵的诗文、雕刻的塑像,是几个世纪以来模糊的例行其事的日常家庭生活,就像缓步走过回旋的阶梯,而后突然越过邻近的门槛,或是像不断打磨粗燥的石块,直到其平滑光亮为止。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最新公开的档案,特别是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格鲁吉亚的档案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斯大林:他不但是个革命家、诗人、见习牧师,还是个丈夫和多情的爱人,曾有过多段罗曼史。 青年斯大林的面目或许并不那么清晰,但和列宁与托洛茨基的青年时代一样精彩,甚至比他们的更加跌宕起伏。正是那段岁月,使他成为了之后接手至高权力的斯大林,并得以应对权力所带来的辉煌和悲剧。那段岁月成就了他,也毁了他。 早在参加革命之前,斯大林便已颇有成就,并早已做出超出我们想象的事情。他曾参加过多种形式的武装剥夺、袭击行动。恰恰是这些事情吸引了列宁对他的瞩目,列宁着力把他往这个方向培养,而在苏联的政治丛林中,他的这些技能被证明具有极高的价值。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青年斯大林》
列奥尼达和他的三百勇士在面对强大的波斯人时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世人传唱。作为一名斗士,列奥尼达鲜有敌手,为了希腊的自由,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塞莫皮莱[1]组织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为希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鼓舞了希腊人的士气以战胜试图征服他们的强大的波斯军队。
希腊与波斯作战长达十余年。波斯人誓要将希腊并入他们的帝国,希腊并不妥协,面对此情,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召集了古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强大军队。公元前480 年,波斯大军的船队穿过达达尼尔海峡,沿着海岸进军希腊的心腹地带。薛西斯一世入侵的脚步不可抵挡,希腊的溃败几乎已成定局。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大人物的世界史》
耶路撒冷是神圣之城,对于我来说是认同的,它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但是世人甚至是信徒给它赋予了太多的神秘和期待,他们迫切的希望宗教能够解释快乐为何转瞬即逝,忧愁为何亘古恒久这个谜题。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宗教必须解释快乐为何转瞬即逝、忧愁为何亘古恒久这个让人类既困惑又恐慌的谜题:我们需要感受一种比我们自身更强大的力量。我们敬畏死亡,渴望发现它的意义。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所有年轻人都是一样的,”斯大林说,“那么,为什么还要写……青年斯大林呢?”然而,他错了: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都是如此 与众不同。他的青春富有戏剧性,他是个爱冒险的、异于常人的年轻小伙。年迈时,他曾被请求忆叙年轻时那些扑朔迷离的事件,可当时的他 却改了主意。他谨慎地说:“将来,每个人都会了解那些秘密。”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揭开了他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讲述了他是如何最终成为新生的苏联政府中列宁的关键助手的。我想,他对自身秘密的判断是正确的:时至今日,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可以被披露了。 关于青年斯大林的著作少之又少(相比之下,有关青年希特勒的则 有很多),这是因为史料的缺乏。然而,这并非事实。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青年斯大林》
在希腊有一位和耶路撒冷有着特殊关系的王妃 ,她是一名勇敢的非犹太人 ,曾保护过犹太人 。希腊安德鲁王妃 ,原来的巴滕堡的艾丽丝公主 ,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女 ,在六万希腊犹太人被杀的时候 ,冒着生命危险藏匿了三个科恩家族的人 。 1 9 4 7年 ,她的儿子菲利普亲王 ,一名皇家海军中尉 ,迎娶了伊丽莎白公主 ,伊丽莎白公主四年后继承了王位 。安德鲁王妃成了一位修女 ,像她的姨妈埃拉大公夫人一样 。她住在伦敦 ,但决定死后葬在耶路撒冷 。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过去的半个世纪,许多历史老师似乎对怎样将历史讲得索然无味乐此不疲,把历史讲得沉闷无趣,重复讲着死亡率、每户家庭消耗煤的吨数以及其他一些经济数据。但仔细研究每一个时间段就会发现,历史人物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不论是古代的贵族,抑或是当代的政治家,情况大抵都是这样。21 世纪,回顾 “九一一事件”后的这段历史,没有人会质疑,美国总统乔治·W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大人物的世界史》
耶路撒冷有办法使它的征服者和访问者遭受失望与折磨。尘世之城与天国之城的差别是如此令人难以接受,以至于每年都有一百名病人进入这座城市的精神病院,所患之病是“耶路撒冷综合征”,即一种由期望、失望和幻觉组成的精神病。但耶路撒冷综合征也有政治性诱因:耶路撒冷藐视理智、现实政治和战略,耶路撒冷只存在于拥有贪婪情欲和无可匹敌情感的王国,理性在这里显得苍白无力。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十一分钟后 ,杜鲁门总统宣布事实上承认以色列 。受埃迪 ·雅各布森的鼓励 ,杜鲁门秘密向魏茨曼保证 ,他支持分治 。但是当美国驻联合国外交人员试图搁置分治方案时 ,他几乎失去了对政府的控制 。他的国务卿乔治 ·马歇尔 、战时总参谋长和美国公共服务界的老前辈 ,坦率地反对承认以色列 。可是杜鲁门仍选择支持这个新国家 。不过第一个官方承认以色列的却是斯大林 。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1 9 4 8年 5月 1 4日下午 4点 ,就在耶路撒冷城外 ,为保持道路畅通而筋疲力尽的拉宾和帕尔马赫士兵正在收听收音机里犹太代办处主席戴维 ·本古里安的宣言 。在特拉维夫博物馆内 ,本古里安站在赫茨尔的肖像下向二百五十名听众宣布 : “我将宣读建国宣言 … … ”他和他的助手曾争论这个国家应该叫什么 。一些人曾建议叫 “犹地亚 ”或 “锡安 ” ,这两个名字都和耶路撒冷有关系 ,而且犹太复国主义者正努力控制这座城市的部分地区 。其他一些人建议叫作 “希伯来亚 ”或 “赫茨里亚 ” ,但本古里安赞成 “以色列 ”这个名字 ,他的选择得到一致同意 。 “以色列之地 , ”他宣读 , “是犹太民族的诞生之地 。 ”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公元1192年9月2日,苏丹和国王达成《雅法协定》,第一次对巴勒斯坦进行了势力范围划分:基督教王国得到了阿克,并将其定为都城;萨拉丁仍占有耶路撒冷,但基督徒可以畅通无阻前往圣墓大教堂。 萨法丁命人修建了两座门--链门和神迹门,两座门很可能就位于十字军美门的原址--那精致的法兰克建筑装饰来自圣殿骑士团所建的修道院,两座门的特色在于双顶的门廊和柱顶,柱顶上是各种动物和狮子造型石刻:这些仍是通往圣殿山的西入口的重要装饰物。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在 30 岁之前,所有的青年男性都必须生活在军营中。城邦鼓励男性结婚,但只可以偷偷地与妻子相会。普鲁塔克写道:“有些男性在天亮看清自己妻子前,妻子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这并没有什么影响,他们所受的教育形成了难以割裂的纽带。普鲁塔克还写道:“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独自生活,只不过是与其他男人共同生活。”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大人物的世界史》
斯大林之所以能成为列宁的左膀右臂,并不全然是因为他是个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人。他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富有远见的政治家,还是个充满活力的编辑和记者,他从来不惧怕冒犯列宁这位长辈。他的成功至少部分是因为他是个罕见的结合体: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神学院中),却又能执行街头武装行动;他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冷酷的人。在 1917 年革命胶着之时,斯大林成为了列宁最得力的手下。这几乎是种必然。
出自:
西蒙·蒙蒂菲奥里
《青年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