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文化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文化
共 77个句子
旅行的11个理由
1、远方有故事。
2、旅游是为了看到不同的景物,激发自己的荷尔蒙。
3、旅游是为了能吃到不同的食物。
4、旅游是为了看不同的文化。
5、旅游能使人脱离凡俗。
6、旅游可以让人从原来的窠臼中跳脱而出。
7、旅游是人在意志空间的行走,通过这样的意志行走,扩大了自身掌控的范围,最后扩大自己心理的能量。
8、旅游是为了心灵的释放。
9、旅游是为了追寻某种在社会里已经遗失的东西。
10、旅游是为了忘掉自己是谁。
11、为了跟三两好友共同度过一段美丽的时光。
出自:
毕淑敏
《蓝色天堂》
以前老听说,做艺术搞文化就要去北京,我就给骗去了几年,可能沙尘暴堵住了鼻孔,也没嗅到有什么文化气息。
出自:
韩寒
我后悔没有把你抱紧,千古之恨化做永远的沉默,长袖善舞之后,再回首,台下已经是一片荒凉,只有自己坚立在茫茫的尘世间。
出自:
阿娜尔古丽
《兽医娘子》
科技进步了,社会发展了,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和“加油!好男儿”标志着我们国家现在也进入男色时代了。继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成功带领我们实现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转化之后,我们的媒体也成功带领帅小伙们实现了生殖力对于升值力的转化。如今,长得帅不仅能当饭吃了,还能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了。但是我们也不能骄傲,相对于日本这种把牛郎事业发展成一国文化的国家来说,我们国家还太逊色,在这方面对于帅小伙的开发还很不够,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还需要继续努力,迎头赶上。
出自:
唐七公子
《岁月是朵两生花》
各位,有思考能力的奴隶最危险,主子对这种奴隶不是杀就是赶。这种文化之下孕育出来的人,怎能独立思考?因为我们没有独立思考训练,也恐惧独立思考,所以中国人也缺乏鉴赏能力,什么都是和稀泥,没有是非,没有标准。
出自:
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
我曾说过的这句话或许恰如其分:先前的文化将变成一堆废墟,最后变成一堆灰烬,但精神将在灰烬的上空迂回盘旋。
出自:
维特根斯坦
《文化与价值》
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永久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出自:
余秋雨
《文化苦旅自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自:
司马迁
《史记》
《断背山》真的不是关于同性恋,而是关于压抑,关于那个时代。李安刷新了牛仔文化,他深知什么是压抑。在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异性恋们也压抑得一塌糊涂啊。
出自:
陈丹青
《陈丹青谈同性感情:我们远远不了解人性》
我越来越接受的看法是,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
出自:
刘瑜
《送你一颗子弹》
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出自:
张爱玲
《童言无忌》
大量潜在相关的信息在瞬间的聚合,就是灵感。
出自:
吴伯凡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出自:
费孝通
《乡土中国》
从来中国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轻个人,故欧西之自由主义遂莫能彰;后国家,故近代之国家主义遂非所夙习。
出自: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我没躲起来” “出家跟躲起来说法不同而已” “汉人说有几千年文化 老是要感化蛮夷外族 现在胡人霸占了北方 汉人就被迫南渡过江逃难 先过江的霸着大官来做 排挤后过江的 仕族要互相拉拢 所以婚嫁就讲求门当户对 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 我没躲起来 只是站在门外看着他们”
出自:
《梁祝》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出自:
梁晓声
在欧洲文化熏陶下的童话故事,无论开头悲惨得如何惊天动地,也往往逃不了一个恶俗的结局;由亚洲文化滋生出的浪漫情缘,则无论结局忧伤得如何有创造力,也往往逃不了一个狗血的开始。
出自:
唐七公子
《她的名字叫凌小路未来》
他是有理想,没道德,有文化,没纪律的复合型人才。
出自: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
我始终认为生死不算一回事,只是事情没做完,觉得遗憾而已。
出自:
郎静山
中国文化的好,是凡是无论大小好坏,都要在自己身上去寻原因。比如渡河,若能同船,那是自己百年修得,若不能,也是自己没有修到,那份欢喜得失,原来都是与他人无关。
出自:
张定浩
《既见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