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自珍集经典语录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自珍集经典语录
共 10个句子
“奕世流芳”冲天耳三足炉......五十年代中期于琉璃厂东门估者家见之......后出示傅大卣先生,谓系后仿,语气肯定,且似言犹未尽,而先生固久居厂肆,深知估人底蕴者。此后端详此炉觉其两耳臃肿,款识亦可疑,铜色偏黄,似曾染色,傅老所言当不误。
出自:
王世襄
《自珍集》
明龙纹枪金细钩填漆柜门残件......德胜门后海河沿有晓市,某日经过,有杂货摊以条凳支架木板,上铺蓝色破床单。风吹卷起一角,板面似有彩画。撩单俯身观看,竟是两扇雕填漆柜门。予求购。摊主谓木板支摊,正嫌其小。如不吝惜,为我买一副大铺板,当以此两小块相易。立刻成交,皆大欢喜。此平生奇遇之一。
出自:
王世襄
《自珍集》
北京沦陷期间,李卿丈为易薪米,经陈剑秋介绍,以百十具炉让与伪卫生局局长庞敦敏。交接后,精品数器,陈以所藏易去,其中有此炉。
1951年襄购得庞炉十余具,驰报李卿丈。丈在病中,喘甚剧,犹倚枕告曰:“最佳之炉,不在庞家而在陈处。如顺治比丘造者,可谓绝无仅有,视明炉尤为可贵。倘能得之,当为尔庆,勿忘持来再把玩也。”
经探询,陈已逝世。蒙其婿之老仆见告,遗炉均为其四子妇所有,已有若干具售与美国人。予心惴惴,不知此炉尚在否。迨于汪芝麻胡同陈家目见此炉,心始少安,几经议价,始许携归。供之案头,果为寒斋生色。惟李卿丈已归道山,恨不得携供一摩挲也。
出自:
王世襄
《自珍集》
宋“梅梢月”宣和式琴......乃黄勉之先生遗琴,后为溥西园贝子侗所有,辗转归张荫农先生......哲嗣万里兄工写意花卉,笔法近陈白阳,亦喜藏画。数次往访,见琴悬画室,无弦久矣,曾萌求让之念而未敢启齿。一日告我宝古斋有谢时臣山水长卷,精极,惜居奇而议值难谐。予径往购之,当时实未知是否许以卷相易也。万里兄旋谂吾意,竟携琴枉驾相赠。不惜琼瑶,易我木桃。高谊隆情,永矢不忘。
出自:
王世襄
《自珍集》
1947年冬于海王村古董店架上见之,遍身泥垢。时荃猷正从平湖先生学琴,喜炉款识而购之。依李卿丈法,用杏干水煮之数沸,翌晨取出,泥垢尽失,灿然如新,置洋炉子(北京当年一般家庭取暖用铁炉。平顶,侧面开门)顶面爇之,一夜而得佳色,且肌理光润生辉。此为平生用速成法烧成之第一炉。
出自:
王世襄
《自珍集》
“玉堂清玩”天鸡炉......据历年所见,凡相类之炉,私家款者多优于宣德款者,纹饰简者多优于纹饰繁者。其所以然,为铜炉值得研究问题之一。
出自:
王世襄
《自珍集》
1948年得琴于隆福寺文奎堂旧书店。张弦试弹,虽有(先攵)音,而声韵松长,不同凡响。惜额下底板损二寸许,徽亦脱落殆尽。烦蕉叶山房主人张莲舫修补,不意琴完整而音顿失,大为懊丧。悬壁数载,1954年夏始再抚弄,音韵居然恢复近半。此后人祸频仍,琴亦无暇忆及。“文革”后发还查抄文物,始知尚在。1999年再为配轸张弦,散、泛、实音,均已恢复如初,为之狂喜。计距得琴之日已五十一年矣。
出自:
王世襄
《自珍集》
清竹根雕采药老人......六十年代初见此像于东华门宝润成,谓系藏家寄售,索值颇昂。议价难谐,藏家收回。一年后复出,索价三倍其原值。不敢再议,如数交付挟之而归。
出自:
王世襄
《自珍集》
“大清乾隆年制”蚰耳圈足炉......李卿丈旧藏......丈言乾隆炉极少,小而精者,仅见此一件。
出自:
王世襄
《自珍集》
但顿悟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出自:
王世襄
《自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