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汪曾祺经典语录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汪曾祺经典语录
共 280个句子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出自:
汪曾祺
《昆明的雨》
我是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 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江青一辈子只说过一句正确的话:“小萝卜去皮,真是煞风景!” 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爱吃而出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文革中火宫殿的影壁上就出现了两行大字: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出自:
汪曾祺
《五味》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出自:
汪曾祺
《蒲桥集》
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
出自:
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
《早春》
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语言是要磨练,要学的。
出自:
汪曾祺
《岁朝清供》
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出自:
汪曾祺
《岁朝清供》
四围山色临窗秀 一夜溪声入梦清
出自:
汪曾祺
《岁朝清供》
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 写一般文章也该如此。 要把一件事说的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急于要告诉人一件什么事,还想告诉人这件事当中包含的道理,面红耳赤,是不会使人留下印象的。 惟悠闲才能精细。 不要着急。
出自:
汪曾祺
《岁朝清供》
我所谓的"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好想尝尝
出自:
汪曾祺
《岁朝清供》
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
出自:
汪曾祺
《岁朝清供》
好的语言,都不是起里古怪的语言,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 平常而又独到的语言,来自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
出自:
汪曾祺
《岁朝清供》
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出自:
汪曾祺
《岁朝清供》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记忆里保存了这种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出自:
汪曾祺
《岁朝清供》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出自:
汪曾祺
《岁月钟声》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是真情。
出自:
也斯
《人间滋味》
世间万物,宣传太过,即使真的了不起,也很难使人满足
出自:
也斯
《人间滋味》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出自: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出自: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出自: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
蚕豆作零食,有:入水稍泡,油炸。北京叫“开花豆”。我的家乡叫“兰花豆”,因为炸之前在豆嘴上剁一刀,炸后豆瓣四裂,向外翻开,形似兰花。
出自: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