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故事 >

唐朝的历史故事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8 00:00:00

唐朝的历史故事1

  魏征乃唐太宗贞观期间的丞相,很多功绩也经常受太宗赏赐。有次,唐太宗要赏女人给魏征,还说好像什么都赏过,唯独女人没有赏过。魏征不敢要,说是要问过他家里的夫人。太宗气,天子赏臣子,如何不可?满朝文武哪个不是三妻四妾。魏征请求允许他回家问过夫人。数日后,太宗没有忘记此事,问魏征,魏征言夫人不同意,太宗不悦。

  太宗于是设宴,请*臣。*间请来魏征夫人,问:“朕赏赐魏征女人,你为何不准?”夫人说,“国事自然由他说了算,家事须得听我的”。太宗有气,又问,“天子赏赐臣子,是国事还是家事?”夫人无言,沉默后,坚定地说:“有她无我,有我无她!”太宗气甚,命人取来毒酒一杯,厉声道:“如此,请饮此毒酒。”夫人举手就取,一饮而尽。魏征着急,挡之不住,苦。

  太宗问:“夫人,你饮这毒酒,味道如何?”夫人稍定,答:“与我家醋味相似。”群臣皆大笑,太宗亦忍禁不住,高声道:“以后再遇此事,你就吃醋吧!”

唐朝的历史故事2

  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

  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一让母亲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安。

  二让皇兄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 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睿宗让位既保护了哥哥,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组织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扩大自己势力,同时也避免被严密监视,一家人这时才被放出来。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睿宗的坚决推辞而作罢。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安。

  三让儿子 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睿宗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 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

  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睿宗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睿宗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盛世,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睿宗之后的历史延续。

唐朝的历史故事3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陈袆(音huī),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缑音gōu)人。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后来他到处拜师学*,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又听说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经,就决定到天竺去学*。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兵士发现,叫他回长安去。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附*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槃(pán)陀,愿意替他带路。

  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门关。他们在草丛里睡了一觉,准备继续西进。

  哪儿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把他打发走了。

  打那以后 ,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约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边。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堡垒前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几乎射中他的膝盖。玄奘知道躲不过 ,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还送了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水,怎么越过沙漠呢。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 .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高昌王麹(音qǔ)文泰也是信佛的,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要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坚持不肯。麹(qu)文泰没法挽留,就给玄奘准备好行装,派了二十五人,随带三十匹马护送;还写信给沿路二十四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碎叶城(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打那以后,一路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 ,有很多佛教古迹。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恒河的时候,碰到一群强盗。他们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杀个人祭神。船中的强盗看中玄奘,要把他杀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们解释也没有用,只好闭着眼睛念起经来。说也凑巧,这时正好起了一阵狂风 ,河里浊浪汹涌,差一点打翻了船。强盗害怕起来,赶快跪下忏悔,把玄奘放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的人都还认为玄奘真有什么佛法保护呢。

  天竺(zhu)摩揭陀国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烂陀寺。寺里有个戒贤法师,是天竺的大学者。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戒贤法师,学了五年,把那里的经全部学会了。

  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在*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瑙naǒ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大会。天竺十八个国的国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会。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家辩论。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对玄奘的精采演讲十分佩服,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jiā)裟(shā),宣布讲学成功。

  戒(jiè)日王接见玄奘的时候,说起他早就听说*有个英武的秦王。玄奘告诉他,秦王就是现在的大唐皇帝。

  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在这以后,玄奘就定居下来,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他还和他的弟子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一百十个国家和听到过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惯记载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

  由于玄奘取经这件事本身带有传奇色彩,后来,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神话,说他取经路上,遇到许多妖魔精怪,这当然是虚构出来的。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作了艺术加工,写成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那里面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经事迹已经离得很远了。


唐朝的历史故事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唐朝的历史故事 (菁华3篇)(扩展1)

——唐朝的历史典故 (菁华5篇)

唐朝的历史典故1

  礼贤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轻时,爱好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有一次,他认识了张书生,结伴来到一个叫梁的地方,谁知张书生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严重。李勉替他请医生,买药煎药,喂水喂饭,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张书生的病不见好转。张书生对李勉说:“李兄,看来我是没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银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钱财,就送给你用吧,以答谢你连日来对我悉心的照顾。”

  张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遗言办理了丧事,然后收拾好行装,来到了朋友的故乡,把死讯告诉了张书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他的家人。李勉当时虽然也是一个穷书生,但他不贪取别人的钱财,这种诚实的行为使张书生的家人非常感动。

  后来李勉当上了节度使,不但处事廉洁公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发现一个叫王晬的县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来王晬为人耿直,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权贵,遭人诬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无辜受害,赶回京城面见皇帝,力陈王晬的为人,夸奖他是个人才,请求加以重用。皇帝见李勉极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心里十分赞赏,赦免了王晬,还升他为县令。王晬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说李勉是个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节度使的时候,听说李巡和张参很有学问,便请他们出来办事,每有宴会,都邀请他们一同畅饮。李勉后来当了宰相,虽然地位尊贵,但从不骄傲自大,亲自到士兵家里慰问他们的家属,上上下下都称赞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

  【成语】礼贤下士

  读音:lǐ xián xià shì

  释义: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自:《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造句: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唐朝的历史典故2

  柴绍(588年-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洪洞县(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柴村)人,唐朝初期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阳昭公主为妻,唐朝建国以后封为霍国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户。 柴绍幼以任侠闻。补隋为太子千牛备身,渊起兵,绍兼领马军总管,率先登陷阵。高祖武德初,从李世民征战,以功封霍国公。太宗贞观初,转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后加镇军大将军。

  负心汉之说

  纪录*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阳公主排行老三。*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 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岁,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两岁,这样推断,*阳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 ,李世民的姐姐。

  *阳公主在李渊太原起兵前就嫁给了柴绍。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起兵前让家人亲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儿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绍等人。这时柴绍和*阳公主在京城洛阳,柴绍接到李渊的信后,对 *阳公主说:“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阳公主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丢下老婆独自逃走了。

  *阳公主回到李家在武功县的别宅,遂散家资 ,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数百人,起兵响应李渊。又派家僮马三宝说服附*的“盗贼”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投诚,攻克长安附*不少县城。她严明法令,禁止士兵抢劫,附*的人都来投奔,最后集结兵力七万人之多,威振关中。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发现*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于是派柴绍带了几百骑兵去迎接*阳公主。接下来,*阳 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与*阳公主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幕府,*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唐军能南渡黄河进入关中,不作一战就包围长安,然后很快攻克之,*阳公主的功劳是至关重要的。关中*定之后,这才被封为"*阳公主",因为独有军功,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长安之战后,*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去逝。史书上记载了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有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礼官提意见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李渊则说:“鼓吹就是军乐 ,从前公主亲临战阵,擂鼓鸣金,参谋军务,古时候有这样的女子吗?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军礼下葬*阳公主,并且诏命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阳公主为“昭”。

唐朝的历史典故3

  礼贤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轻时,爱好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有一次,他认识了张书生,结伴来到一个叫梁的地方,谁知张书生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严重。李勉替他请医生,买药煎药,喂水喂饭,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张书生的病不见好转。张书生对李勉说:“李兄,看来我是没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银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钱财,就送给你用吧,以答谢你连日来对我悉心的照顾。”

  张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遗言办理了丧事,然后收拾好行装,来到了朋友的故乡,把死讯告诉了张书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他的家人。李勉当时虽然也是一个穷书生,但他不贪取别人的钱财,这种诚实的行为使张书生的家人非常感动。

  后来李勉当上了节度使,不但处事廉洁公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发现一个叫王晬的县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来王晬为人耿直,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权贵,遭人诬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无辜受害,赶回京城面见皇帝,力陈王晬的为人,夸奖他是个人才,请求加以重用。皇帝见李勉极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心里十分赞赏,赦免了王晬,还升他为县令。王晬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说李勉是个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节度使的时候,听说李巡和张参很有学问,便请他们出来办事,每有宴会,都邀请他们一同畅饮。李勉后来当了宰相,虽然地位尊贵,但从不骄傲自大,亲自到士兵家里慰问他们的家属,上上下下都称赞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

  【成语】礼贤下士

  读音:lǐ xián xià shì

  释义: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自:《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造句: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唐朝的历史典故4

  力士脱靴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因诗写得出色,被著名诗人贺知章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唐玄宗对李白很欣赏,就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里写诗作文。过了一段时间,李白既不见皇帝找他商量国家大事,又没有分派给他什么重要公务,却常常让他陪皇帝和贵妃游山玩水,写“宫中行乐词”。这和李白治国安邦的志向相差太远,因此他常常在苦闷中借酒浇愁。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权力很大,皇太子叫他“阿哥”,王公大臣们称他“阿爹”,四方的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的。李白其实早就看不惯高力士的所作所为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看看伸在他面前的脚,又看看玄宗毫无表示,只好顺从地给李白脱下靴子。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但高力士*时作威作福搞惯了,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于是他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对李白渐渐冷淡下来。李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得离开长安,再次到外地游历。

唐朝的历史典故5

  柴绍(588年-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洪洞县(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柴村)人,唐朝初期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阳昭公主为妻,唐朝建国以后封为霍国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户。 柴绍幼以任侠闻。补隋为太子千牛备身,渊起兵,绍兼领马军总管,率先登陷阵。高祖武德初,从李世民征战,以功封霍国公。太宗贞观初,转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后加镇军大将军。

  负心汉之说

  纪录*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阳公主排行老三。*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 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岁,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两岁,这样推断,*阳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 ,李世民的姐姐。

  *阳公主在李渊太原起兵前就嫁给了柴绍。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起兵前让家人亲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儿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绍等人。这时柴绍和*阳公主在京城洛阳,柴绍接到李渊的信后,对 *阳公主说:“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阳公主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丢下老婆独自逃走了。

  *阳公主回到李家在武功县的别宅,遂散家资 ,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数百人,起兵响应李渊。又派家僮马三宝说服附*的“盗贼”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投诚,攻克长安附*不少县城。她严明法令,禁止士兵抢劫,附*的人都来投奔,最后集结兵力七万人之多,威振关中。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发现*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于是派柴绍带了几百骑兵去迎接*阳公主。接下来,*阳 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与*阳公主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幕府,*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唐军能南渡黄河进入关中,不作一战就包围长安,然后很快攻克之,*阳公主的功劳是至关重要的。关中*定之后,这才被封为"*阳公主",因为独有军功,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长安之战后,*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去逝。史书上记载了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有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礼官提意见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李渊则说:“鼓吹就是军乐 ,从前公主亲临战阵,擂鼓鸣金,参谋军务,古时候有这样的女子吗?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军礼下葬*阳公主,并且诏命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阳公主为“昭”。


唐朝的历史故事 (菁华3篇)(扩展2)

——唐朝的名人故事 (菁华3篇)

唐朝的名人故事1

  太白酒家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蒙蒙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

  李白听了恍然记起,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摇晃着,亲切地问:“孩子哩?”

  老人顺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我已听孩子讲啦。那号人,什么事干不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来,仙人,请开怀大饮吧!”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饮着,饮着,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联璧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来了,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李白遥望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笔,一挥而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

  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诗仙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

  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人都争着到这里,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辛勤的劳作为旅客洗去一路的风尘。

  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

  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不快。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酒客越来越少,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外带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目的是想请他也为自己写一首诗,撑撑门面。

  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啊!”说罢把手一扬,叫船夫开船,只见竹篙一点,小船轻轻离开江岸,朝江心驶去了。

  鲁老板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嘶哑着喉咙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话好说,好说!”跑了几步,被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声倒在沙滩上。

  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生意,却一天旺似一天。

  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

  千百年来,沿江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总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廊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唐朝的名人故事2

  乐下凡尘的太白金星

  金星在我国古代称为太白,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又叫启明、晓星、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叫长庚、黄昏星。由于它非常明亮,最能引起富于想象力的*古人的幻想,因此我国有关它的传说也就特别多。

  在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中,太白金星可谓是核心成员之一,论地位仅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之下。最初道教的太白金星神是位穿着黄色裙子,戴着鸡冠,演奏琵琶的女神,明朝以后形象变化为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神仙,经常奉玉皇大帝之命监察人间善恶,被称为西方巡使。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多次出现太白金星的传奇故事,可见他的人气之旺。在脍炙人口的《西游记》中,太白金星就是个多次和孙悟空打交道的好老头。

  在与金星相关的众多传说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应该算是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事了。传说李白的出生不同寻常,乃是他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李白在当朝就享有“谪仙”的美名,后来更被人们尊为“诗中之仙”。

唐朝的名人故事3

  白居易弃马别姬

  白居易晚年定居在洛阳履道里。他有两名迫随多年的爱妾,一名叫樊素,善于唱歌;另丫名叫小蛮,善于跳舞。白居易曾用两句诗来描写她俩: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都得到白居易的眷恋,尤其与樊素,感情更深。她风姿绰约,歌声嘹亮婉转,善唱杨柳枝曲,名闻洛阳,当时人们都唤她“杨柳枝”。

  白居易虽钟情于樊素,但自己晚年多病,加之收入减少,打算紧缩开支,又考虑到樊素只有20多岁,正值风华正茂之年,而自己已年逾古稀。到了风烛残年,觉得应该让她去找一个合适的归宿。

  白居易要放走樊素的同时。还要卖掉他所心爱的取名为骆骆的棕色马。骆骆被牵出门时,昂起马首回顾樊素,发出悲凉的嘶鸣,使她听了心酸,泪如雨下,道出了她不忍离别的心愿,并向白居易作揖。

  白居易感动得泪水模糊了双眼,左手举起衣袖遮住泪眼,右手拿起酒杯让樊素喝离别酒,自己也痛饮了几杯,说:“我非圣贤,既不能忘情,又不能于无情,事已如此,怎不优伤?”他不能抑制自己的痛苦。提笔写了《不能忘情吟》,用悲壮的声调吟诵:

  鬻骆马兮放杨柳枝,

  掩翠黛兮顿金羁,

  马不能言兮长鸣而却顾。

  樊素听了这首歌后。向白居易长跪不起,倾吐了肺腑之言:“我樊素侍候主人已有十年之久,每日递送梳洗用具、衣帽鞋袜从无差错。骆骆强健耐劳。还可为主人代步。一旦我与骆骆离去,不能想象主人今后如何生活?在行将离别之际心酸悲痛。骆骆别主时哀声嘶鸣,难道主人无情吗?”

  白居易听了俯首叹息,强作镇静地说:“骆骆啊,你不要嘶鸣,回马厩吧!素素不要啼哭,向闺房吧!我虽年老多病,还没有遭到象项羽那样死到临头的厄运,何必弃马别姬呢?”他又装出笑容对樊素说:“请你为我唱一曲杨柳枝,让我高举金蹲饮一杯,你我同归醉乡去。”

  白居易在第一次与樊素离别时因难舍难分。又让她暂时留下。但过了几个月后,他俩终于无可奈何地在无限惆怅中挥泪告别。


唐朝的历史故事 (菁华3篇)(扩展3)

——*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菁华3篇)

*历史人物有趣故事1

  扫帚星据封神榜一*载,姜子牙在玉虚元始天尊门下修道四十年,因生来身命薄,与仙佛无缘,仙道难成,只能转求人间富贵,於是奉天尊令谕下山辅佐文王,并代封三教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姜子牙下山时,已届七十二高龄,由於举目无亲,便前往朝歌投靠结义兄弟宋异仁,并由宋异人说合姻缘,取马家庄马洪六十八岁的的女儿为妻,诗云:「离却昆仑到帝邦,子牙今日娶妻房,六十八岁黄花女,七十有二做新郎」。婚後马氏屡次强迫子牙做生意营生,而子牙无论从事任何行业,每做每亏都还是一事无成。马氏眼见富贵无望,於是硬逼子牙离婚,子牙恳求不成,只得立下休书,并感叹说道:「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自可,最毒妇人心」。

  後来子牙辅佐周武王成就王业後,就在封神台上大封三山五岳及群星列宿众神,其中马氏封为扫帚星。今人以扫帚星形容女子命格不好,会使人霉运连连。

  早年姜子牙不善于挣钱养家,经常做亏本生意,他的老婆马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离他而去了,等到后来姜子牙封神之时,马夫人心生愧疚,遂自缢而亡,一道灵魂往封神台飞去,后封神时姜子牙的老婆马夫人被封为扫帚星。

*历史人物有趣故事2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同时拜入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可是在《封神榜》中他们两个是死对头的样子,那么作为同门师兄弟的申公豹和姜子牙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二人都是阐教门下的小弟子,申公豹的前世是黑豹精,而姜子牙的前世是一只飞熊精。申公豹被前世是飞熊精的姜子牙所杀害,他与之同归于尽了,身上沾染了飞熊的气息。元始天尊收徒弟的时候鸿钧老祖告诉他说可封神之人身上有着飞熊的气息。元始天尊不知道究竟这二人中究竟哪一个有着飞熊之象,在踌躇不知时元始天尊最终的决定是将二人一起收为徒弟。在封神之事上,元始天尊见姜子牙身上正直之气就将封神的大任交给了他,但是同为徒弟的申公豹心中有着不忿之气,就从中阻挠。但是申公豹的这种阴谋最终没有实现,他被南极仙翁抓住了之后交给元始天尊还是想了办法脱了身。

  申公豹脱了身之后选择拜入金鳌岛碧游宫通天教主截教门下,这就是截教,截教和阐教是死对头。阐教的弟子多半都是吸收天地之灵气的天地宠儿,天生就有着仙风道骨,如文殊、观音菩萨、太乙真人等。而截教就与之不同,他的教义就是教人逆势修行、在天机中自强不息,收徒弟就看徒弟是否心性是稳定的。他的申公豹进入截教之后没有为门内弟子做好榜样,反而总是教唆门内弟子下山助纣为虐,申公豹作恶多端在最后他的肉身用来填了北海之眼。

*历史人物有趣故事3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史载宠冠诸王,大意是说李泰在所有儿子中是唐太宗宠爱的。能让史官说出这番话,还记录下来,那么李泰的受宠应该就是实打实的了。那么李泰到底有多受宠呢?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开始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按照规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如果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专门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往返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心。但是他的担心和一般父母的担心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心肥胖影响身材体格。而李世民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待他犹如亲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经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听了之后,当即大怒,丝毫怀疑也无,直接让人将为魏征等宣进宫中。也不听魏征等人的说法,抢先就对两人一阵痛骂。

  李泰受宠,宠俸优渥,就连朝中大臣都看不过去了。曾经多次上谏,请求唐太宗不要过度。但是却唐太宗却都置之不理,该如何宠李泰就如何宠。

  而唐太宗赐给李泰的东西之中,经常会有许多连太子也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为唐太宗的过度宠爱,生出错觉。认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长,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储君。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对上,以至于演变成兄弟相争。最后将李承乾逼上谋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实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对两人的宠爱却有所不同,李承乾因为是帝国未来继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养。但是李泰却只是一位王爷,以后不继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当作普通孩子宠爱。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给他,不怕他学坏。

  李世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宠爱的儿子们会因为帝宠,而闹翻以至走上绝路。


唐朝的历史故事 (菁华3篇)(扩展4)

——*古代历史哲理故事 (菁华3篇)

*古代历史哲理故事1

  一天,晋悼公和祁黄羊讨论政事。当谈到官吏任免和选派问题时。晋悼公说:“现在南阳还缺个县令。南阳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农业、军事重镇,这个南阳县令一定要是一个德才兼备又能处理政务的人才行啊。前任县令就是因为贪财、好色,在任时只顾收敛钱财,贪慕美色,疏于政务。搞得南阳人民怨声载道。你看看目前谁能胜任啊?”祁黄羊思索了一下说:“大王,解狐勤于政事,让他去吧!”晋悼公睁大眼睛,不解的问:“我听说,你家和解狐家有世仇,你们两人势不两立,见面都不会讲话,怎么你会推荐他呢?你不会想让他去出丑,然后让我治他的罪吧?”祁黄羊郑重地说:“大王,我的为人相信您也有所耳闻。我不是那种小人。解狐对时政有着精辟的见解,同时又有丰富的治理经验。您是问我谁能胜任南阳县令,并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我只不过根据事实禀报罢了!”

  接着,晋悼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里缺一个执法大臣,你看谁合适啊!”祁黄羊想了想说:“大王,祁午能胜任。”晋悼公说:“祁午不是你儿子吗?怎么推荐自己的儿子,你不怕有人背后说能你任人唯亲吗?”祁黄羊答道:“祁午正直、坚贞、善恶分明,又不会为金钱、美色所动,能够执法严格,是一个难得的执法大臣。大王您是问我谁能胜任执法大臣,并没有问我的儿子是谁,我只是实事求是罢了。”晋悼公点点头表示赞许。祁黄羊接着说:“大王,当您让我举荐大臣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谁是我的亲人,谁是我的仇人,我只是根据他们的德行、能力,据实禀报!”晋悼公见祁黄羊举不避亲,荐不避仇,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哲理点拨

  只要是正确的东西就要勇敢的坚持下去,尽管有时会出现挫折和困难,但真理总是会被人接受的。祁黄羊能够举不避亲,荐不避仇,不怕别人背后说坏话,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明明知道是正确的东西,但是碍于种种原因,往往不敢坚持下去。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坚持真理的勇气,就会随之失去做人的宝贵品质。

*古代历史哲理故事2

  孟子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在战争中获胜的问题。

  有一个弟子说:“我认为,要想打胜仗,必须要顺应天时,即抓住有利的季节和天气不可。”

  另一个弟子马上反驳说:“我认为天时并不重要,地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高墙深池,并凭借山川险阻,这样才会攻必克守必固。”

  说完,他看着孟子,认为孟子一定会称赞他的看法。

  孟子听了他们的话,用手敲着大腿,慢慢说道:“你们俩说的都是次要的因素,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抓住。从战争全局来看,抓住天时不如占据有利地形,地形有利不如全军将士上下同心。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比如有一座地形有利的城池,在围攻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合适的战机,但终于没能攻克,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还有一座城池,地理形势险要,城墙高且坚固,粮草充足,但军心涣散,一听到敌人来进攻,都弃城不战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是很多的。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来治国,为什么这样说呢?保卫国家不必靠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强兵利器。实行仁政的人,老百姓就会支持他。不实行仁政的人,就不会有百姓支持他,最后连亲戚朋友都要背叛他,那他的江山也就完了。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听了孟子的话,学生们都佩服不已。

  哲理点拨:“天时”在今天看来应当是历史潮流或机遇,“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这三者缺一不可。

*古代历史哲理故事3

  寺外竖的旗杆上,挂了一面长幡,风吹幡动,引起两个和尚对缘起究竟的争辩:

  “看!风在飘动!”

  ”不对,这不是风飘动,是幡在飘动!”

  “是风动!没有风,幡不会飘;幡因风而显,主因是风,是风动!”

  “不不!是幡动!没有旗幡动,又怎么知道有风?风因幡而显,旗幡是主,应是幡动!”

  慧能大师见两者争论不休,当机立斩,一声断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两个和尚一听到慧能大师的话,立刻恍然大悟。


唐朝的历史故事 (菁华3篇)(扩展5)

——团结的历史故事 (菁华3篇)

团结的历史故事1

  战国时期,蔺相如是赵国的大臣,他很有学识和才干。当时秦国的秦昭王听说赵国的赵惠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壁”就想弄到手,于是谎称以15城之地换取那块宝玉。

  赵惠王明知秦昭王的话有假,可是又害怕强大的秦国而不敢违背秦王的意思,于是由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去了秦国。

  秦王得到“和氏壁”后,果然不再提给赵国15座城的事。蔺相如凭借智勇又把“和氏壁”带回了赵国(留下成语“完璧归赵”)。

  又有一次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城西)赴宴,*上秦王叫赵王奏乐 ,赵王不得己做了一下,于是秦王叫史官记录下:某年某月赵王为秦王奏乐……这显然是对赵王也是对赵国的一种侮辱事件;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当场也逼秦王击罄,并且也让随人记录下来免去了赵国的耻辱……赵王特别欣赏他的才能,回国后提拔蔺相如为相国。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任上卿,曾经多次带兵战胜齐国丶魏国,是赵国的大功臣。当他听说赵惠王拜一个无名的蔺相如为相国, 位居自己之上, 心中很不服气,表示要和他斗一斗。

  这消息传到蔺相如耳朵中,他想:“秦国虽然强大,但是始终不敢攻打赵国,这是因为文的有我, 武的有廉颇,如果我们之间闹起矛盾,那就会影响国家的稳定, 所以要讲团结, 多让着他点为好。

  一天蔺相如带着随从在街上走过,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过来了。蔺相如忙叫自己的人员先到小巷中去等一等,等到廉颇的车队过去后他才走出来。这时手下的人很气不*的说:“您和廉将军都是国家的上卿,并且您丞相的地位在他之上,为什么我们要给他让路,我们怕他吗?……”

  蔺相如后来对他们进行了耐心的解释:秦王比廉颇威势大多了,我都不怕,怎能怕廉颇呢?不过我们应当以国家大事为重,*时多让着他一些,求得团结才对……

  众人明白了相国的用心,都赞同他的意见,承认到底是相国看得远丶气量大,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这事后来又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反复进行了思考,承认蔺相如确实比自己的修养高,自己错了就要勇敢的承认错误,给他赔礼道歉。于是廉颇赤裸着上身,背上一捆荆条到相国府去请罪说:“我是老糊涂了,现在我来给您道歉,请您随便抽打我吧。”

  蔺相如看到老将军这样坦直丶诚肯,赶紧把他扶起,解除了荆条,为他换上了衣服,十分诚恳的劝慰他:只有我们团结起来我们赵国的前途才能更好……

  从此以后,两个人更团结友好了。

团结的历史故事2

  寇恂是汉朝时期幽洲昌*人,他帮助刘秀打天下,屡立战功,是开国元勋之一。刘秀登基后封他为颖川刺史,他工作认真执法严明。

  当时很多地方仍有战乱,个别将军对队伍管理不严,任士兵去抢掠百姓财物……贾复的队伍就有这种现象。

  一次贾复的部下带了一些人到颖川来抢掠,还杀了人。寇恂让人把带头闹事的人抓获,经审问证据确凿,寇恂就下令把他在集市上执行死刑。

  贾复知道了这事很不满意,认为是寇恂在故意出他的丑,表示以后一定要报复。寇恂听说这件事后,也觉得这事办得不够妥当。

  一次贾复带兵路过,他对部下说:“我和他的官职一样,他这样对待我的部下,明摆着是没把我看在眼里,我这次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寇恂早就知道贾复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听说他要路过这里就对自己的下属说:“贾复这次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你们多预备些东西,招待得好些,我躲躲他。”

  寇恂的部下谷旁很不服气的说:“您和他的官职一样大,何必怕他呢?他的部下被执行死刑,是因为触犯了法律,完全该杀……我带过兵,可以保护您的安全,要是他要动手,就由我收拾他!”

  寇恂说:“这么做不好,我倒不是怕他,现在刚建国不久,如果事情闹大了,对各方面都不好。当年蔺相如正确处理廉颇一事,很值得我们学*,冤家宜解不宜结呀!

  寇恂做了很好的准备,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贾复,预备了酒*给他接风,表现的非常的诚恳热情……*上,寇恂向贾复表示了歉意,贾复也不好意思再发作。

  后来皇帝刘秀知道了这件事,又做了双方工作,这个矛盾终于很好的化解了。

团结的历史故事3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美丽的王国,王国的国王非常热爱和*,因此这个国家长久以来都是和*的,百姓无忧无虑的过着幸福的生活。

  忽然有一天,一只异族的军代侵入了这个和*宁静的王国。刚开始的时候王国因为长久没有军队训练战斗力低下而节节败退,后来在国王的带领下,全国百姓团结一致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抗击侵略者,并最终把外敌打败王国重归和*。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