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日期: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性质的应用.

  (三)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它是小数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是教学重点.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数化简或需要在小数末尾添0时,学生容易出错,这是学生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

  (二)学*新课

  今天继续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  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1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个十分之一米,1分米)

  ②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

  ③0.10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0个千分之一米,是1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0.1米=0.10米=0.100米.(板书)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

  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

  启发提问:

  ①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

  ②0.3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右图应*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

  ③两个图形所占面积大小怎样?(移动投影片,学生易看出0.30=0.3)

  ④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个数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通过对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启发学生概括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教师板书)

  理解小数性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中间的 0不能去掉).

  (4)加深理解概念.

  提问:

  ①如果在整数5后面添上一个“0”或者在50的后面去掉一个“0”,原数大小变了吗?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扩大10倍……:去掉一个“0”就缩小10倍……因为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数大小也就变了.

  板书:5  50

  ②如果在0.6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添上一个“0”,原数大小发生变化了吗?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同样通过学生实践,讨论后明确:在小数点后面点上“0”,小数中的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数大小才发生了变化.因此,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才能使小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0.6  0.06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得出:

  0.70=0.7  105.0900=105.09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例如2.5元可改写成2.50元.3元改写成3.00元.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学生独立改写,集体订正.

  0.2=0.200  4.08=4.080  3=3.000

  反馈:101页“做一做”.

  3.小结.

  启发性提问:

  (1)什么叫小数的性质?

  (2)学*了小数的性质怎样应用?

  (3)运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练*二十一第1题,第2题.

  2.判断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

  (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2)在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4)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它的计数单位就发生了变化.(    )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小数的性质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小数的性质却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法与学法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的标签直尺和纸条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师:星期天老师去超市观察到每件商品的下面都有一个标价签记录商品的价格,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件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呢?

  生:2.5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5角。(2.5元)

  生:8.00元。师:是多少钱?生:8元。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8元与8.00元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出示例1: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纸条分别量出0.1米,0.10米和0.100米长的纸条,各打上记号。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各小组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观察比较: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标出思考箭头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教师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

  师质疑: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举例证明得出结论。

  (师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设计意图: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练一练:课前商品的价格

  (1)出示2.5元=2.50元

  (2)8元=8.00元

  师:这样写可以吗?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呢?(再次引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一让我们一眼就清楚地看出商品是几元几角几分。)

  5、出示例题2,引导学生自学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1)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2)在方形的纸上表示出0.3和0.3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放手让学生探索、验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6.小数性质应用.出示卡片题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3.90m0.3元500m1.80元0.70m0.04元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完成39页的做一做。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和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化.

  2.每人写几个和3.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挑战自我的*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让学生的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十1—3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例5、例6。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够应用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改写,渗透“变中有不变”的辩证观点。

  2.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发现并理解小数的性质,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明白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出示课件)同学们在超市里,肯定也见过很多小数吧?你能读出这些小数吗?(课件展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一个小数的末尾都有0)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二、探索性质

  (课件出示例5)

  笑笑:我买了一枝铅笔,用了0.30元。

  明明:我也买了一枝这样的铅笔,只花了0.3元,比你的便宜。

  笑笑:哈哈!不对,我们俩花的钱同样多。

  明明:我买的铅笔就是比你的便宜。

  1.引发猜测。

  师:同学们,你们来当裁判,他们俩谁说的对?为什么?

  生:笑笑说的对,因为0.3元=0.30元。

  师:你们都认为0.3=0.30吗?

  2.验证猜想。

  师:先想一想,0.3和0.30为什么相等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也可以利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数位顺序表、两个相等的正方形)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①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②利用正方形得出:0.3表示把正方形*均分成10份,取这样的3份;0.30表示把正方形*均分成100份,取这样的30份,0.3和0.30所表示的阴影部分一样大。③从计数单位来看,0.3是3个0.1,0.30是30个0.01,也可以看做3个0.1。④从数位顺序表可以看出,在3的后面添上0只改变了这个小数的意义,3所在的数位始终不变,始终表示3个十分之一,所以0.3=0.30)

  师:从0.3到0.30,小数的末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发生改变吗?从0.30到0.3呢?

  (板书:添上“0”、去掉“0”)

  3.进一步探究。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呢?请试着比较一组小数:0.100、0.10、0.1。

  (独立完成“试一试”,然后利用课件演示汇报)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说明这三个小数相等吗?

  生1:1所在的数位不变,所以0.100米=0.10米=0.1米。

  师: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呢?从右往左呢?

  4.归纳总结。

  师:经过这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生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3:末尾。

  师: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来比较下面三个数的大小。

  (课件出示)想一想:0.5、0.50、0.05这三个小数的大小一样吗?

  (先做“练一练”的第2题,再汇报)

  生4:从图中可以看出,从0.5到0.50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从0.5到0.05是在小数的中间添上0,小数的大小就变了,因为5所在的数位变了,由5个0.1变成了5个0.01,所以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师:由此证明,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会不变。

  三、应用性质

  1.化简。

  师:学*了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例6。

  (学生汇报,课件展示汇报结果)

  师: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板书:化简)

  2.改写。

  师:学*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作用?独立完成“试一试”。

  (生汇报改写结果)

  学生试做,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结果(如下)。

  0.4=0.400 ?摇0.16=0.160?摇10=10.000

  师:为什么有的添上1个0,有的添上2个0,有的添上3个0?10的右下角为什么要添上小数点?

  师:这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把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四、练一练

  1.完成书上第35页“练一练”的第1题。

  2.游戏:你能只动三笔,使7、70、700、7000这四个数相等吗?

  五、课堂小结(略)

  教后反思:

  1.基于生活,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也不困难,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小数。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大量素材,让学生尝试从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这种种的设计,都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2.变静为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不仅应该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节课的教学,既尊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又根据需要,变静为动,对教材多处进行了优化处理。例如,教材的主题图,是两个小朋友关于铅笔单价和橡皮单价的对话,把学生带入了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很好地揭示了本节课的主题,但它是静态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中每个信息都是动态地逐步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也配了音。这样,使主题图更加生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尊重学*主体,让学生经历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更多地关注学*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针对这一难点,教师没有反复地去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逐渐发现。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然后以学*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学*材料,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最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空前活跃,课堂气氛很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与交流。

  4.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时的思维状态、认知起点和困惑等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合理利用与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例4联系学生熟悉的“购学*用品”情境引入,激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用不同方法对橡皮和铅笔单价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试一试”则借助直尺图使学生再次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两组等式的特点,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则是突出小数性质内涵—— “0”在小数末尾的专项教学,同时学*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发冲突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屏幕依次出示一组数:5,50,500)

  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

  2、引发猜想:如果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怎样?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表,可能出现两种意见:①受整数末尾添“0”的思维定势,认为小数大小也会随之变化。②由钱数等生活经验认为小数大小不变)

  谁的猜想正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举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对“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引起大小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小数末尾的0,引发猜想。此时的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可能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目的在于通过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例作证,体验小数性质的合理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创设购物情境:两位同学去书店购买学*用品后在交流购物情况:小明:“我买1枝铅笔用了0.3元。”小芳:“我买1块橡皮用了0.30元。”你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证明吗?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可以和同桌交流。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

  ①用具体钱数解释: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②用图表示: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别*均分成10份、100份,其中的3份、30份分别用0.3、0.30表示。因为阴影部分大小相同,所以0.3=0.30。

  ③结合计数单位理解: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所以0.3=0.30。

  (4)感知与体验:同学们想出了多种办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教师引读0.3元=0.30元,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你有了什么想法?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里选取学生熟悉的购物题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学生凭借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判断0.3元=0.30元,“知其必然”。同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知其所以然”,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0.3元=0.30元。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末尾添0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2、试一试,加深体验

  谈话:看来刚才的猜想二有些道理。当然,仅仅用一个例子证明是不够的,还得找些其他例子进一步研究,看看这是否是普遍的规律。

  (1)出示一把有刻度的学生尺,你能比较出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部分学生可能有困难,随后出示书上填空,看图填一填,再比较。

  (2)交流比较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可能出现如下的方法:①结合直尺图说明:由100毫米=10厘米=1分米,得到0.100米=0.10米=0.1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来证明吗?②用计数单位说明。0.100是100个0.001,就是10个0.01,也就是1个0.1。

  (3)感知与体验:教师引读:0.100米=0.10米=0.1米,小数是相等的。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小数大小也不变?

  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为什么去掉0.100米末尾的一个0、两个0,小数依然相等?”这是学生思维受阻、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借助直观的直尺和小数计数单位等相关已有经验,学生能发现0.100米、0.10米和0.1米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小数性质合理性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素材。通过引读使学生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和小数大小的关系。这就为下一环节的总结概括作了必要的认知准备。]

  3、总结体验,概括表达

  上面的两个例子,小数大小都没变。从左往右看,小数在怎样的情况下,大小是不变的?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两次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了小数的性质。那么从右往左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4、突出“末尾”,体验内涵

  牛奶 2.80元

  面包 4.00元

  汽水 3.05元

  火腿肠0.65元

  (1) 小强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得到一张购物单(出示例5):

  合计 10.50元

  请你帮他找一找:这些物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

  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①2.80元=2.8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想法一:根据小数的性质,直接去掉末尾的“0”。

  得到2.80元=2.8元。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吗?

  想法二: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

  想法三:2.80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2.8也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

  谈话:根据想法二和想法三,都证明了2.80元末尾的“0” 能去掉,看来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合理的。

  ②3.05元中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可以结合具体数量解释:3.05元是3元零5分,如果去掉“0”,3.5元是3元5角,两者不等。也可以结合计数单位解释。

  由此看来,小数中的“0”是否都可以去掉?只有小数哪里的“0”才可以去掉?(只有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

  (2)口答练*六第1题: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获得上,学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学生在例题以及试一试的多个数学现象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及发现。然而,添上或者去掉的“0”应在小数的“末尾”,这种体验尚未深刻。因此,这一层次通过突破重点与难点的专项教学——辨析具体实例中哪些“0”可以去掉,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数性质内涵——突出小数“末尾”。]

  三、解决问题,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1、小数的化简

  根据小数的性质, 2.80元就等于2.8元,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化简下面的小数:0.400 0.080 1.750 29.00

  学生独立思考,口答。提问:化简0.080,“0”都能去掉吗?

  2、小数的改写

  试一试: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4 3.16 10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空。

  完成后交流结果,并提问: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10”是整数,怎样把它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小结:去掉小数末尾的“0”化简小数,或者在小数末尾添上“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这些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果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必须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巩固应用,深化小数性质的体验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观察数轴图,照样子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完成后观察每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0.1和0.10、0.2和0.20、0.3和0.30……每组里的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说明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存在的。0.1=0.10,数轴上这个点还可以用哪些小数来表示?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先涂色表示各小数,再比一比。

  交流时结合涂色部分说说涂色时的感受:为什么0.6和0.60的大小相同,而0.6和0.06的大小不等?

  教师就图小结: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在小数末尾,不会改变原来数的大小;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不是在小数末尾,小数的大小随之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数形结合,借助直观的数轴图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通过正方形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添上或去掉的“0”必须在小数末尾,突出了小数性质的内涵。直观的形能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抽象的数。]

  3、完成练*六第2题。学生练*后提问:为什么不把0.018和0.180连起来?

  4、完成练*六第4题。学生独立改写。

  交流时重点指导0.5400,80的改写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有的需要去掉小数末尾“0”,也有的需要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

  5、完成练*六第5题。

  提问: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上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学生独立改写后交流。

  谈话:用“元”作单位表示钱数时,因为人民币“元”后面还有“角”、“分”,所以钱数一般改写成两位小数。比较一下,用“元”作单位改写成两位小数后有什么感觉?(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五、总结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0的作用大不大?通过在小数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小数的性质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小数的性质却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法与学法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的标签直尺和纸条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师:星期天老师去超市观察到每件商品的下面都有一个标价签记录商品的价格,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件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呢?

  生:2.5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5角。(2.5元)

  生:8.00元。师:是多少钱?生:8元。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8元与8.00元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出示例1: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纸条分别量出0.1米,0.10米和0.100米长的纸条,各打上记号。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各小组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观察比较: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标出思考箭头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教师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

  师质疑: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举例证明得出结论。

  (师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设计意图: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练一练:课前商品的价格

  (1)出示2.5元=2.50元

  (2)8元=8.00元

  师:这样写可以吗?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呢?(再次引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一让我们一眼就清楚地看出商品是几元几角几分。)

  5、出示例题2,引导学生自学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1)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2)在方形的纸上表示出0.3和0.3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放手让学生探索、验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6.小数性质应用.出示卡片题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3.90m0.3元500m1.80元0.70m0.04元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完成39页的做一做。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和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化.

  2.每人写几个和3.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挑战自我的*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让学生的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十1—3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3.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前质疑

  1、填空

  1米=( )分米 1米=( )厘米 1米=( )毫米

  2、我们在商店里看到的标价一般是这样的:手套: 毛巾:(课件演示)

  提问:2.50元、3.00元各是多少钱呢?(2元5角、3元)

  2.5 和2.50都表示2元5角吗?3和3.00相等吗?

  引入:为什么会相等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线段图。

  请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学生略加思考后马上提问,要求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重合法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导入例1:

  你能把它们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吗?必须体现它们的原先单位。

  1分米= ( )米 10厘米=( )米 100毫米=( )米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1分米是米,写成0.1米

  10厘米是10个米,写成0.10米

  100毫米是100个米,写成0.100米

  并板书:0.1米 0.10米 0.100米

  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很快回答后课件演示。并在他们之间加上等号。

  我们还可以用重合法比较一下。(课件演示)

  (3)指导看黑板:

  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

  0.1米 = 0.10米 = 0.100米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什么地方多(少)0?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末尾添上“0”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小数 0.1米=0.10米=0.100米 大小不变

  末尾去掉“0”

  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三、巩固运用、交流反思

  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比较0.30和0.3的大小。(用你喜欢的颜色在课本上分别表示出0.30和0.3)。

  (2)出示例2: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4)练*: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0.40 1.820 2.900 0.080 12.000

  回答后小数末尾的0红色闪现。

  问12应该去掉0后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表示?

  强调:12去掉0后,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以把小数点也去掉。

  过渡:同样,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3.出示例3。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想想可以怎么做?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3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3)练*:下列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 18 0.06 700 3.0 4.90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2.现在知道刚才的标价为什么相等吗?

  五、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64页练*十第一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小数 0.1米=0.10米=0.100米 大小不变

  末尾 添上“0”

  末尾 去掉“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了《小数的性质》这一节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和《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学*的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并会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节课比较简单,从课堂上学生反映来看,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从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的有一下几点想法:

  1、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并且能够灵活的应用教材。本节课中教材给出的例子是由长度单位引出的',我没有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买东西的情景引入,给出了两个商店,商店1买牙刷2.5元,商店2买牙刷2.50元,问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是选择哪一个商店,哪一个商店便宜?让学生来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两个商店的牙刷的价钱其实是相等的。从而引出课题。在本环节中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有效的课堂不是教师备的有多好,讲的有多精彩,重点是学生掌握的怎么样,这样就要求教师对课堂的生成要有一定的灵活的把握。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涂一涂,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等教学活动来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并且应用到了实处。

  本节课经过自己的深刻反思,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首先留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很少,有部分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了。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讲的很是比较多,对于学生的一些疑惑和不明白的地方过的比较快。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的探究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2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上了“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3

  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一瓶饮料:甲商店标价为3.00元,乙商店标价为3元,哪家商店便宜。得出3.00元=3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小数的性质。接着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末尾多一个“0”、两个“0”,或小数的末尾少一个“0”、两个“0”,他们的大小仍旧相等。接着让学生举例,象这样关系的等式还有吗?在学生举的例子中选其中一个加于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再次理解小数的性质。

  在引导学生归纳小数的性质时,生1:小数中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马上有学生不同意,并举例如果是0.02与0.2就不相等。学生在自主评价中感悟到“小数”“末尾”等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从中体味到数学的严谨和缜密。在这堂课中,设计了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讨论、验证、想象。让合作探究性的学*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实践材料的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动手实践和探究的验证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主动经历着“做数学”和“研究数学”的真实过程,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蕴育和理解能力提升。

  但通过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教授。

  2、第二次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但有的同桌根本商量不出方法,也没办法进行验证。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太理想化,以为通过同桌商量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改为你想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肯定会更好。所以这一个环节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3、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例在学生第二次验证时,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或许每个同桌,都有自己的办法加以验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4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再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学生就说不能了。)然后教师引导提问: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自然流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让他们再进行合作分工把他们量、找出来。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同时结合实物的演示进一步感知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实际都是同一段,进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的性质。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时教师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本块知识,学生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5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再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学生就说不能了。)然后教师引导提问: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自然流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让他们再进行合作分工把他们量、找出来。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同时结合实物的演示进一步感知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实际都是同一段,进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的性质。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时教师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本块知识,学生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6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在24字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让学生边自学、边动手量出0.1米、0.10米、

  2、100米的纸条,看有什么发现。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3、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4、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在教学后,我这样反思过:能否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猜测后再进行自学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而且让学生把不同的验证方法在黑板上展示讲解,这样会更符合24字教学模式。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7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后进行学*的,是学生以后学生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只能通过直观的教学来说明,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首先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题材入手,一方面学生凭借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判断0.3元=0.30元,“知其必然”。同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0.3元=0.30元,“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末尾添0或去掉0与小数的大小的关系。

  在“试一试”中,“为什么去掉0.100米末尾的一个0、两个0,小数依然相等?”这是学生思维受阻、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借助直观的直尺和小数计数单位等相关已有经验,学生能发现0.100米、0.10米和0.1米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小数合理性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了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和小数大小的关系,为总结概括小数的性质作了必要的认知准备。也为应用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自己制小标签,则是让学生联系了数学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的价值。本课在练*中,通过正误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教学,重视结论,还要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8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图,呈现的是购物情境,通过思考一组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简”的概念,学会化简小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面包4.00元和合计10.50元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这样一个过程是“小数性质”应用的内化过程,学生们在练*中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⑵理解“化简”的含义。教师指出像2,80元=2。8元一样,将小数写法简化的过程就是“化简”;⑶验证答案。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间的0去掉后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间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和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的合理性;⑷质疑。“为什么超市的消费单上的钱数都是两位小数,不写简单的小数呢?”教师在本题结束反馈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到分。”

  “独立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9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图,呈现的是购物情境,通过思考一组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简”的概念,学会化简小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面包4.00元和合计10.50元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这样一个过程是“小数性质”应用的内化过程,学生们在练*中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⑵理解“化简”的含义。教师指出像2,80元=2.8元一样,将小数写法简化的过程就是“化简”;

  ⑶验证答案。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间的0去掉后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间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和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的合理性;

  ⑷质疑。“为什么超市的消费单上的钱数都是两位小数,不写简单的小数呢?”教师在本题结束反馈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到分。”

  “独立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小数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数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1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再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学生就说不能了。)然后教师引导提问: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自然流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让他们再进行合作分工把他们量、找出来。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同时结合实物的演示进一步感知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实际都是同一段,进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的性质。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时教师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本块知识,学生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

《小数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2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溶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相等,1.70与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 0.4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观察中归纳,提升,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四、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3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图,呈现的是购物情境,通过思考一组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简”的概念,学会化简小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面包4.00元和合计10.50元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这样一个过程是“小数性质”应用的内化过程,学生们在练*中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⑵理解“化简”的含义。教师指出像2.80元=2.8元一样,将小数写法简化的过程就是“化简”;

  ⑶验证答案。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间的0去掉后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间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和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的合理性;

  ⑷质疑。“为什么超市的消费单上的钱数都是两位小数,不写简单的小数呢?”教师在本题结束反馈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到分。”

  “独立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1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上了“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2

  小数点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

  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活动起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摆、移、说、归纳的过程,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摆、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写下来,再用验证。

  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中差生还不会,我就让已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的同学,这样就互相合作学*了。最后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即当位数不够时用零来补足的处理。当然我也比较重视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通过指导看书掌握规律中的一一对应以及省略号的作用。同时课堂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白小数点的移动原来是这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当然可以用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结果。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本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较少,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注意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3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3、小数的性质(2):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2050)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1

  一、再现旧知,回顾整理

  课件出示:请把下列各数分类。相信你一定很棒。

  0 7.523 6.8 69 101 1.25 384 0.001

  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整数: 0 69 101 384

  小数:7.523 6.8 1.25 0.001

  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复*小数的有关知识。

  二、小组交流,自我梳理。

  回想一下,你学过小数的哪些知识?与之相应的整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并请举例说明。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整理知识时要参与其中,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相互学*。

  三、全班交流,构建成网。

  1、班内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整理板书:

  整数 小数

  意义

  (0和自然数的统称…… )←----------→(表示一个数的…… )

  计数单位

  (……千、百、十、个)←------------→(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读写法

  (从高位…… )←------------→(整数部分……)

  比较大小

  (先比较最高位……)←------------→(先比较整数部分……)

  运算定律

  (a+b=b+a…… )←------------→(a+b=b+a…… )

  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后来板书)教师小结。

  2、教师谈话:小数意义与整数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那么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①课件出示:用竖式计算

  2.85+1.08 2.7+1.85 21.09—4.89 13—8.87

  独立计算,班内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完成上面的板书)

  ②课件出示:先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然后独立计算,交流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12.25+36+7.75 13.05+12.38—4.05

  5.6—0.71—0.29 19.65—(3.98+6.65)

  四、练*应用,巩固提高。

  (一) 填空

  1、由7个0.1、3个0.001和5个1组成的数是( ),读作( )。

  2、一个数缩小100倍是0.8,这个数是( )

  3、将下列各数按顺序排列。

  ①0.58 0.85 0.085 0.058 0.8 0.805

  ( )<( )<( ) <( )<( )<( )

  ②0.91米 1.0米 10.1米 87厘米 0.69米 9分米

  ( )>( )> ( ) >( )>( )>( )

  4、把一个4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后是5.690,这个小数最小是( ),最大是( )。

  5、9*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再向右移动三位,结果是( )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

  1、4.60和4.6大小相等,精确度也相等。( )

  2、小数都比整数小。( )

  3、10个百分之一是一个千分之一。( )

  4、0.9595保留三位小数是0.960。( )

  5、把0.96的小数点去掉,原数就扩大了1000倍。( )

  (三)选一选。

  1、把48.5 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这个数缩小到它的( )

  ①1/10②1/100③1/1000

  2、下列各数中去掉“0”而大小不变的是( )

  ① 2430 ②2.043 ③2.430

  3、6.5时是6时( )分

  ① 5 ②50 ③30

  4、大于0.2而小于0.3的小数有( )

  ①只有0.29 ②没有 ③无数个

  5、一个数十位、十分位和千分位上都是8, 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

  ① 18.808 ②80.808 ③8.088

  (四)动脑思考。

  □0.□9,在□里填数,使其符合下列要求。

  ①使这个数最大,这个数是( )

  ②使这个数最小,这个数是( )

  ③使这个数最接*31,这个数是( )

  板书设计 :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整数: 0 69 101 384

  小数:7.523 6.8 1.25 0.001

  课后反思: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2

  教学主题:

  《小数的意义》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进一步认识小数,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2.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探究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学*探究的兴趣会很浓。教学中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体会抽象和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和能力。

  学*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抽象、推理等活动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现实原型多角度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通过自学,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通过数数的活动,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评价设计:

  1、通过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小数的意义,达成目标1。

  2、经历自学,数数等活动,独立探究,全班交流汇报,说出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达成目标2。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米尺、课件。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夏天的天气非常炎热,孩子们你们爱吃雪糕吗?老师对学校附*雪糕的价格做了一个小调查,你们想了解一下吗?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雪糕的价格是0.5元,右边一家则是0.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0.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教学例1

  比较0.1m 0.10m 0.100m的大小

  师:想一想括号里填上什么单位,才能使等式成立?

  1( )=10( )=100( )

  生汇报(重点讲解: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你能把它们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 1分米是1/10米,写成0.1米

  10厘米是10个1/100米,写成0.10米

  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写成0.100米

  并板书:01米 0.10米 0.100米

  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3)指导看黑板:

  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

  0.1米 = 0.10米 = 0.100米

  4)观察比较: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标出思考箭头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

  5)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性质呢?这是不是一个特例?我们还需再验证一下。

  2.教学例2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1)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利用学具,小组讨论合作)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4)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5)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得出了这个性质,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小数的性质(课件出示)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认真读这句话,你认为那些字是非常关键或者必不可少的?为什么?

  生:末尾,因为中间的0是不能随意去掉的,去掉后就改变了小数的大小。

  3.小数的化简

  师: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这就是小数的化简,你想试试看看吗?(课件出示例3)

  把0.70和105.0900化简.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0.70=0.7;105.0900=105.09)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师:完成教材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4.小数的应用

  1)师:利用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化简小数,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这就是小数的改写,下面我们学*例4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共同订正。

  (0.2=0.200;4.08=4.080;3=3.000)

  思考:“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3)师:完成教材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为了加大难度,老师设计了闯关游戏,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挑战一:判断

  挑战二:连线

  挑战三:智力大比拼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十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0.1米 = 0.10米 = 0.100米

  0.3= 0.3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p39页例3,例4.练*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小数。

  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

  学会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末尾。

  教法:

  启发引导法

  学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

  (一)准备

  1、说一说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指什么?

  2、揭示课题:小数的性质的应用

  (二)展示目标

  会运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

  二、自主学*:(5分钟)

  (一)化简小数

  内容:内容:课本p39例3

  时间:2分钟

  方法:将例3 补充完整,再完成下面练*。

  练*1、化简下面小数

  0.40 1.850 20.900 0.080 103.00 1.180 0.480

  (1--7组的4号发言,1号评价)

  (二)改写小数

  内容:内容:课本p39例4

  时间:3分钟

  方法:将例4 补充完整,再完成下面练*。

  练*2、把下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1.05 20.100 0.08 10 8.18 10.08

  (1--7组的5号发言,2号评价)

  三、合作交流(5分)

  “化简小数”和“小数的改写”时,小数的大小改变了吗?为什么?

  四、质疑探究:5分钟

  在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关键是什么不能改变?

  五、小结检测:23分钟

  1、课堂小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2、检测:

  a、化简下面个数

  3.90.300 1.8000 500

  5.7800.0040102.02060.0

  b、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他们写成三位小数。

  (1)3.090.61100

  c、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6.07 10.3

  10.300 6.070

  0.2 0.900

  200.0700 0.02

  0.9 200.07

  3、堂清作业:课本p41、4.5

  板书设计 :

  小数性质的应用

  例3、化简小数。 (小数的末尾)

  0.70=0.7 105.0900=105.09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 4.08=4.080 3=3.000

  整数改写小数,要点小数点。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1

  由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也是刚接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有许多困惑,一切还在摸索中。而在运用这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后,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以前讲的还是太多了,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其实有许多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中来,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本课的例1,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结果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中发现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虽然有些同学说得不够完整,但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下,也能够自己发现小数的性质。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能应用于实践中,我让他们独立完成了做一做,又做了判断题,这样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理解了小数的性质,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更是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自学,从而发现学生在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时出现的问题,而之后的合作学*和后教就重点处理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把本课的重、难点吃透了。课堂检测和课堂作业的完成,也让我更迅速的掌握了本节课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中还应适当的增加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学得更有自信,还有对于小数的性质的发现处理的还是有些急,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举一些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如:有的.商品标价就是应用了小数的性质,还可以通过画图举一些例子。我想这样处理后,接下来的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会更好,而不至于出现有些学生会背概念却不能正确应用概念的现象。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总结反思,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情定教,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2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在24字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让学生边自学、边动手量出0、1米、0、10米、

  0、100米的纸条,看有什么发现。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在教学后,我这样反思过:能否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猜测后再进行自学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而且让学生把不同的验证方法在黑板上展示讲解,这样会更符合24字教学模式。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本节课教学教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认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始终确立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尊重主体,让学生经历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和交流。

  2.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

  3.基于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素材,让学生尝试从生活素材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例如,选取超市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常看到的标价牌上发现小数的一些特征,在验证小数的`性质是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也是根据0.3和0.30所表示的具体钱数来验证。

  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吸取上节课的教训,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方式,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慢了教学脚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会说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的表述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一些环节的修改也使我的课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感觉,这节课比上次的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1)个别环节处理不当,如在学生学*完小数的性质后可以先讲授小数的改写,因为小数的化简其实也是小数改写的一部分。

  (2)练*设计不合理,没有体现出层次性

  (3)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2.5=2.503.00=30.1=0.100.5=0.50这四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4

  一、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大胆猜测。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个多向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办法。由此,在课伊始,利用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猜测揣摩“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联系旧知,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猜测。这样,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通过观察比较,激励自主探索。

  波利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探索是学*数学的生命线。纵观本课,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在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机诱导。如:在验证猜测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方法,并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所猜测的“一样长”是可靠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亲历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分析、推理等活动,从而推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经历了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的知识过程,而且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5

  由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也是刚接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有许多困惑,一切还在摸索中。而在运用这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后,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以前讲的还是太多了,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其实有许多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中来,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本课的例1,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结果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中发现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虽然有些同学说得不够完整,但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下,也能够自己发现小数的性质。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能应用于实践中,我让他们独立完成了做一做,又做了判断题,这样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理解了小数的性质,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更是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自学,从而发现学生在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时出现的问题,而之后的合作学*和后教就重点处理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把本课的重、难点吃透了。课堂检测和课堂作业的完成,也让我更迅速的掌握了本节课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中还应适当的增加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学得更有自信,还有对于小数的性质的发现处理的还是有些急,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举一些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如:有的商品标价就是应用了小数的性质,还可以通过画图举一些例子。我想这样处理后,接下来的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会更好,而不至于出现有些学生会背概念却不能正确应用概念的现象。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总结反思,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情定教,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