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

日期:2023-03-15 00:00:00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chuà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师生活动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3)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孤独情怀可化作海外游子对祖**亲的深深思念,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又应该如何让短促的生命更加充实?倾情朗诵:《乡愁》(余光中)《匆匆》(朱自清)

  (4)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孤独之感。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六、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七、课堂练*

  理解默写

  ①《登幽州台歌》中表明诗人生不逢时的诗句:

  ②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③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ǎ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ǔ(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ī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yōu宜(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四、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3)、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诵读古代诗词,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

  《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八年级学生,通过对本章节的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

  本节课将通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导入—讲解—鉴赏—提问—总结。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章我们将进入古诗词的学*,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学生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老师再稍作补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起感受一下。

  (二)讲解诗文

  1、歌: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最主要的三类就是:“歌”、“行”、“吟”三体,属乐府。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4、翻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三)鉴赏

  1.前两句诗——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前贤云集的黄金台,诗人深感在浩瀚的宇宙面前,自己的渺小(暗喻以自己一人之力难以扭转时局)。

  3.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4.在用辞造语方面,语言古朴练达,意境苍茫遒劲。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提问

  1、《登幽州台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独自登上幽州台,面对着燕昭王纳贤之地深感自己英雄空老,报国无门不禁怆然泪下的凄凉画面)

  2、诗人在登临幽州台是在忧心大唐江山还是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深感愤懑?(二者兼而有之)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英明君主的渴望和人生的孤独感)

  (五)小结

  诗人登上幽州台,深感山河依旧,人物不同,不禁悲从中来。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语言奔放,慷慨遒劲。通读全诗,诗人沉郁苍凉的悲歌,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结晶。陈子昂是不幸的,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又是幸运的,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其自身独具的“汉魏风骨”也为一扫浮艳纤弱的齐梁诗风首开先河。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

  2、背诵诗歌

  3、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二、初步感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2、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3、背景介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ǎ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3、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4、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ǔ(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ī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yōu宜(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

  三、赏析诗歌

  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wěi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四、品味情怀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五、艺术特色

  1、景藏情中

  藏于情中的“景”是一种“虚景”,它来自诗人的情思,但它反过来又进行负载和寄托。诗人的直抒之情、“虚景”所载之情与景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

  2、沉郁悲壮

  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于笔下,然后直抒胸臆径吐块垒。哀而不伤,悲中有壮。

  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六、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

  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

  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

  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

  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

  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6、看到此台,陈子昂什么心情?引出诗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自读。读给同桌挺听。找同学朗读。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朗读。

  8、翻译解释。

  翻译词句,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阔达。怆然:悲伤,凄恻。涕:古时候指眼泪。前:向前看。念:想到。翻译诗歌内容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圣明。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苍茫一片。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9、分析探究

  前不见古人,古人指什么人?后不见来者,来者指什么人?

  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这道题只要学生描绘,基本就没问题。学生同桌讨论,再然后找学生描绘。登台远眺,宇宙苍茫,孤单寂寞。

  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同桌。然后找学生回答。只要学生说的词语接*,就让他们记下来。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悲凉悲戚。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对英明君王的渴望,和自己人生的苦闷。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悠远辽阔。

  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诗人登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

  联想过去赏识贤才的英明君王和现在自己悲戚的遭遇。由此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个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已经总结过。最后小结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3、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过登高的体验,请谈谈你的感受。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这首《登幽州台歌》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悲伤,孤独,难过)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 2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故事

  4、男儿有泪不轻弹,陈子昂为什么流泪了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四、品诗味

  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炼字、内容、情感、意境、描写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五、悟诗情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当他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那么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六、小练笔

  如果陈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自由发言。

  七、比较阅读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感悟王安石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与陈子昂有何不同?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台,他会有和陈子昂同样的感慨吗?试分析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举隅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 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 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ō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长大之**仕 带兵打仗则 精忠报国 ——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国家遇到危难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xx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1

  一、导入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2.试译诗句。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五、诗歌赏析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明确: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时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2.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样的境遇和情感?

  明确: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4.诗人见此景为什么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无限辽远,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产生孤独,寂寞,悲凉之感。

  5.从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

  参考词句:沉思、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六、主旨归纳

  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怀才不遇的愁苦情怀。

  七、拓展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八、作业

  1.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2.背诵积累拓展的两首诗。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幽州台歌》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学*《望岳》

  (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望泰山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结: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2.拓展:课外阅读陈子昂和杜甫的诗歌,并作赏析。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菁华6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幽州台歌》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学*《望岳》

  (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望泰山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结: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2.拓展:课外阅读陈子昂和杜甫的诗歌,并作赏析。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

  一、导入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2.试译诗句。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五、诗歌赏析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明确: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时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2.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样的境遇和情感?

  明确: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4.诗人见此景为什么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无限辽远,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产生孤独,寂寞,悲凉之感。

  5.从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

  参考词句:沉思、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六、主旨归纳

  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怀才不遇的愁苦情怀。

  七、拓展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八、作业

  1.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2.背诵积累拓展的两首诗。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 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 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ō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长大之**仕 带兵打仗则 精忠报国 ——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国家遇到危难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xx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4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四、问题归纳

  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悠        怆然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chuà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师生活动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3)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孤独情怀可化作海外游子对祖*亲的深深思念,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又应该如何让短促的生命更加充实?倾情朗诵:《乡愁》(余光中)《匆匆》(朱自清)

  (4)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孤独之感。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六、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七、课堂练*

  理解默写

  ①《登幽州台歌》中表明诗人生不逢时的诗句:

  ②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③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ǎ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ǔ(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ī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yōu宜(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四、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3)、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②大陆 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ōu)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长大之**仕 带兵打仗则 精忠报国——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国家遇到危难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ǎ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ǔ(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ī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yōu宜(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四、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3)、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

  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举隅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2.试译诗句。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五、诗歌赏析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明确: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时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2.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样的境遇和情感?

  明确: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4.诗人见此景为什么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无限辽远,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产生孤独,寂寞,悲凉之感。

  5.从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

  参考词句:沉思、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六、主旨归纳

  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怀才不遇的愁苦情怀。

  七、拓展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八、作业

  1.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2.背诵积累拓展的两首诗。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 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和黑板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一、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二、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三、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四、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六、艺术特色: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七、初识盛唐气象 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着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理解评论。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八、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九、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 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 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ō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长大之**仕 带兵打仗则 精忠报国 ——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国家遇到危难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xx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幽州台歌》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学*《望岳》

  (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望泰山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结: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2.拓展:课外阅读陈子昂和杜甫的诗歌,并作赏析。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早自*预*:

  生字词:

  生字:

  深邃(suì)终年不涸(hé)俯瞰(kàn)寒光熠熠(yì)糅(róu)进清澈一泓(hóng)湖水凿(záo)水菖(chāng)蒲水苔(tái) 璀(cuǐ)璨(càn)

  词解:

  不足称道:不值得称赞。

  罕有甚匹:极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瓦尔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在*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今天,我们将走进《瓦尔登湖》,去领略让许多人都痴迷的魅力。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读呢?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希望能给同学们以启示!

  二、作者及作品:

  亨利梭罗(1817-18620,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岁即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次年,大思想家爱默生到哈佛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扬先知先觉的智慧,而正是这一次演讲,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专业从事写作。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瓦尔登湖》不仅有独到的对生活感悟,对传统*俗的批判,而且有许多形象的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澄澈透明、山林的茂密苍翠,思想与景境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和深沉的思考。读着这本书,顿时感到全身心地脱离了尘世的喧嚣和功利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

  值得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这本书*年来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使人们不由得不向往那瓦尔登湖及其山林的清新的空气和澄澈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显然正是医治现代病的妙药良方。这恐怕正是《瓦尔登湖》所具有的价值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梭罗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终年仅44岁,《瓦尔登湖》是他的第二本书。

  三、课文导读:根据下面问题,总体把握课文。

  1、本课划分层次有以下几种划法,正确的为哪种?并写出各部分大意。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B。第一部分:总介瓦尔登湖及其特点。第二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第三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第四部分:从历史角度赞美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2、说说瓦尔登湖的“奇崛”表现在哪里,它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明确:课文第一段中提到瓦尔登湖的“深邃”、“清澈”“清亮、深碧”。可见瓦尔登湖的特点主要在其颜色、清澈、深邃。

  “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⑴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得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从不同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不同时间:在阳光衬托下,晴空万里时;不同的角度去看,湖水的变化更为明显,变化万端,清新空灵。

  ⑵在很深的湖底的东西历历可数,还可以看到成群的鲈鱼和银鱼,甚至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里,也能清楚看到,并且能用树枝把斧子勾了上来。

  ⑶湖水清可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

  ⑷瓦尔登湖的清晨,漂浮的烟雾和南风,还有金色的春雨,还有成群的野鸭和天鹅在湖边遨游,给瓦尔登湖增添了生机,最后又写了湖水涨落起伏时的奇幻变化。

  3、找出课文中描写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

  明确:

  ⑴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进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率,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⑵当晴空万里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⑶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以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的空灵。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纯净里,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哪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宁静的瓦尔登湖变化莫测的颜色?找出来,朗读体会。

  答:第18页第9行-17行。齐读。

  5、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水色,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找出课文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明确:⑴如(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请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欣喜和赞叹,情景相融,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⑵“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感出伊甸园之时……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对瓦尔登湖进行了歌颂,它的纯洁,它的宁静,在作者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生活态度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

  6、为什么文中说瓦尔登湖湖水“很值得让米开朗琪罗去琢磨一番”?

  7、作者写钓狗鱼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答:为了突出湖水的清澈。

  8、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答:清净无垢。

  9、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答:第7自然段。结合第2题。

  10、作者提及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事,是为了突出什么?

  答:从历史角度突出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11、把本课分别与《黄山记》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比较,说说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

  答:《黄山记》:赞美大自然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瓦尔登湖》: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洁静,安心思考。

  《归田园居》:沉缅于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逃避世俗。

  四、问题探究:

  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难懂,可能成为同学们理解的难点。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这是课文开头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一个提要和总括,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最美”和“最有表情”。课文描写的正是瓦尔登湖的美姿和表情,而且把这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不能认为这句话代表了课文的全部内容,因为课文不止是写瓦尔登湖的外在美,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的反感。

  2.“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里的湖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的自然天性来。这里的“天性”也就是人的本性。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返回大自然时,仿佛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能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但这种发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社会的熏陶感染、改造影响,有些人较多地失去人类可贵的本性,有些人则较多地保存了这种本性。

  3.“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法分辨。”

  文中的“它”指瓦尔登湖。其中“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用的是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湖的虚拟的生命力;还有“震抖”“颤栗”,也是拟人化的写法。瓦尔登湖并没有灵魂、意志或感觉,而这里像描写人的生命一样描写湖,显然是作者的想像,是作者自身生命力的冲动的外化表现。

  4.“空中的精灵也都逃不过这一片大水。它经常从上空接受新的生命和新的动作……看看是不是有一种更精细的精灵,在它上面扫过。”

  “精灵”难于理解,或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根据上下文,似指灵活飞动的昆虫或鸟类。“它”指湖。

  5.“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但这里说的“少数几个人”究竟是谁不得而知。

  第二课时

  一、深入解读课文: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依次写了“一个*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一个*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远景全景和*景小景两种景致。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嬉戏的环境:湖面“出奇地*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用“阴暗”一词,说明作者对景物色彩非常敏感。嬉戏的鲈鱼“成亿万”,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华丽的铜色”,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更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轻气球而飘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枝鞭挞了水波,立刻它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总之,这是课文中对一种景物描写最充分、最细致、最精彩的地方。

  2.抒情、议论方面,主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痛心与厌恶。

  首先,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如开篇“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是实写,但又是通过设喻写想像,表达作者的一种欣喜的审美情怀。写“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表达对景物的一种评价,也表达内心的一种喜悦情感。至于“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啊”“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等等,更是直抒胸臆了。这些随写景而生出的抒情,点到为止,不事铺陈,并且与景物描写浑然融洽,相与为一,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其次,通过直接议论表达深刻的思考。细分的话,可以领悟到三个方面:

  一是对瓦尔登湖的歌颂,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歌颂。如“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的圣洁的水”“也许只有瓦尔登湖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它永远年轻”,可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是表达生活态度和对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如“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这种懒散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受读者訾议,但它与汲汲于名利的生活态度相比,也有它的合理性,可以算作另一种生活方式,不能轻易否定。再如“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作者竟然把瓦尔登湖比作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尺度,仍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又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可见瓦尔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三是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如叙述人们大砍大伐森林之后,说:“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这还算温和的批判。在讲述村民糟践湖水时说:“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神的肋骨之间?”这已是*于痛斥了。可见作者是把坚守瓦尔登湖的原始风貌当作一项斗争任务的。

  二、本文的写作特点:

  1.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本文描写的景物之壮美、精彩让人叹为观止。

  究其原因,一是瓦尔登湖本身的景色,美妙绝伦,世人难得一见,惟作者处之观之,照直写来即可悦人眼目,令人神往。一是写景手法的多样化,远景、*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无不具备,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也为景物描写增色不少。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作者身处美湖既久,无尘世杂音扰耳,无世俗杂念烦心,可看见湖的最深的底蕴、最真实的色彩,因而能写成最纯美的文字。

  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描写叙述当中。

  作者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湖边生活当作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实验或实践,因此,他的作品便有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写景状物、叙述议论等,但这些东西都是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外化。

  三、主题思想及课文现实意义:

  1.主题思想:本文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湖水的颜色变化,醉人心脾,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怀。

  2.《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有条件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探究一下,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设题意图:旨在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全书,并探究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至于探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有学生读了,可以向同学介绍书的内容,甚至可以朗读部分精彩片段;有的学生没读,也可以查找一些介绍和评论的资料,讲给同学听;还有的同学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这些扩展阅读(读原著、读资料),则可以就这部书或者这篇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过程,是参与;至于答案,不必求得统一。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早自*预*:

  生字词:

  生字:

  深邃(suì)终年不涸(hé)俯瞰(kàn)寒光熠熠(yì)糅(róu)进清澈一泓(hóng)湖水凿(záo)水菖(chāng)蒲水苔(tái) 璀(cuǐ)璨(càn)

  词解:

  不足称道:不值得称赞。

  罕有甚匹:极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瓦尔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在*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今天,我们将走进《瓦尔登湖》,去领略让许多人都痴迷的魅力。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读呢?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希望能给同学们以启示!

  二、作者及作品:

  亨利梭罗(1817-18620,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岁即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次年,大思想家爱默生到哈佛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扬先知先觉的智慧,而正是这一次演讲,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专业从事写作。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瓦尔登湖》不仅有独到的对生活感悟,对传统*俗的批判,而且有许多形象的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澄澈透明、山林的茂密苍翠,思想与景境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和深沉的思考。读着这本书,顿时感到全身心地脱离了尘世的喧嚣和功利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

  值得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这本书*年来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使人们不由得不向往那瓦尔登湖及其山林的清新的空气和澄澈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显然正是医治现代病的妙药良方。这恐怕正是《瓦尔登湖》所具有的价值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梭罗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终年仅44岁,《瓦尔登湖》是他的第二本书。

  三、课文导读:根据下面问题,总体把握课文。

  1、本课划分层次有以下几种划法,正确的为哪种?并写出各部分大意。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B。第一部分:总介瓦尔登湖及其特点。第二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第三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第四部分:从历史角度赞美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2、说说瓦尔登湖的“奇崛”表现在哪里,它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明确:课文第一段中提到瓦尔登湖的“深邃”、“清澈”“清亮、深碧”。可见瓦尔登湖的特点主要在其颜色、清澈、深邃。

  “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⑴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得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从不同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不同时间:在阳光衬托下,晴空万里时;不同的角度去看,湖水的变化更为明显,变化万端,清新空灵。

  ⑵在很深的湖底的东西历历可数,还可以看到成群的鲈鱼和银鱼,甚至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里,也能清楚看到,并且能用树枝把斧子勾了上来。

  ⑶湖水清可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

  ⑷瓦尔登湖的清晨,漂浮的烟雾和南风,还有金色的春雨,还有成群的野鸭和天鹅在湖边遨游,给瓦尔登湖增添了生机,最后又写了湖水涨落起伏时的奇幻变化。

  3、找出课文中描写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

  明确:

  ⑴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进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率,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⑵当晴空万里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⑶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以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的空灵。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纯净里,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哪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宁静的瓦尔登湖变化莫测的颜色?找出来,朗读体会。

  答:第18页第9行-17行。齐读。

  5、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水色,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找出课文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明确:⑴如(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请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欣喜和赞叹,情景相融,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⑵“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感出伊甸园之时……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对瓦尔登湖进行了歌颂,它的纯洁,它的宁静,在作者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生活态度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

  6、为什么文中说瓦尔登湖湖水“很值得让米开朗琪罗去琢磨一番”?

  7、作者写钓狗鱼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答:为了突出湖水的清澈。

  8、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答:清净无垢。

  9、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答:第7自然段。结合第2题。

  10、作者提及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事,是为了突出什么?

  答:从历史角度突出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11、把本课分别与《黄山记》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比较,说说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

  答:《黄山记》:赞美大自然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瓦尔登湖》: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洁静,安心思考。

  《归田园居》:沉缅于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逃避世俗。

  四、问题探究:

  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难懂,可能成为同学们理解的难点。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这是课文开头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一个提要和总括,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最美”和“最有表情”。课文描写的正是瓦尔登湖的美姿和表情,而且把这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不能认为这句话代表了课文的全部内容,因为课文不止是写瓦尔登湖的外在美,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的反感。

  2.“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里的湖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的自然天性来。这里的“天性”也就是人的本性。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返回大自然时,仿佛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能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但这种发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社会的熏陶感染、改造影响,有些人较多地失去人类可贵的本性,有些人则较多地保存了这种本性。

  3.“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法分辨。”

  文中的“它”指瓦尔登湖。其中“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用的是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湖的虚拟的生命力;还有“震抖”“颤栗”,也是拟人化的写法。瓦尔登湖并没有灵魂、意志或感觉,而这里像描写人的生命一样描写湖,显然是作者的想像,是作者自身生命力的冲动的外化表现。

  4.“空中的精灵也都逃不过这一片大水。它经常从上空接受新的生命和新的动作……看看是不是有一种更精细的精灵,在它上面扫过。”

  “精灵”难于理解,或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根据上下文,似指灵活飞动的昆虫或鸟类。“它”指湖。

  5.“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但这里说的“少数几个人”究竟是谁不得而知。

  第二课时

  一、深入解读课文: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依次写了“一个*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一个*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远景全景和*景小景两种景致。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嬉戏的环境:湖面“出奇地*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用“阴暗”一词,说明作者对景物色彩非常敏感。嬉戏的鲈鱼“成亿万”,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华丽的铜色”,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更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轻气球而飘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枝鞭挞了水波,立刻它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总之,这是课文中对一种景物描写最充分、最细致、最精彩的地方。

  2.抒情、议论方面,主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痛心与厌恶。

  首先,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如开篇“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是实写,但又是通过设喻写想像,表达作者的一种欣喜的审美情怀。写“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表达对景物的一种评价,也表达内心的一种喜悦情感。至于“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啊”“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等等,更是直抒胸臆了。这些随写景而生出的抒情,点到为止,不事铺陈,并且与景物描写浑然融洽,相与为一,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其次,通过直接议论表达深刻的思考。细分的话,可以领悟到三个方面:

  一是对瓦尔登湖的歌颂,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歌颂。如“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的圣洁的水”“也许只有瓦尔登湖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它永远年轻”,可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是表达生活态度和对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如“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这种懒散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受读者訾议,但它与汲汲于名利的生活态度相比,也有它的合理性,可以算作另一种生活方式,不能轻易否定。再如“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作者竟然把瓦尔登湖比作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尺度,仍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又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可见瓦尔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三是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如叙述人们大砍大伐森林之后,说:“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这还算温和的批判。在讲述村民糟践湖水时说:“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神的肋骨之间?”这已是*于痛斥了。可见作者是把坚守瓦尔登湖的原始风貌当作一项斗争任务的。

  二、本文的写作特点:

  1.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本文描写的景物之壮美、精彩让人叹为观止。

  究其原因,一是瓦尔登湖本身的景色,美妙绝伦,世人难得一见,惟作者处之观之,照直写来即可悦人眼目,令人神往。一是写景手法的多样化,远景、*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无不具备,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也为景物描写增色不少。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作者身处美湖既久,无尘世杂音扰耳,无世俗杂念烦心,可看见湖的最深的底蕴、最真实的色彩,因而能写成最纯美的文字。

  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描写叙述当中。

  作者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湖边生活当作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实验或实践,因此,他的作品便有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写景状物、叙述议论等,但这些东西都是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外化。

  三、主题思想及课文现实意义:

  1.主题思想:本文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湖水的颜色变化,醉人心脾,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怀。

  2.《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有条件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探究一下,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设题意图:旨在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全书,并探究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至于探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有学生读了,可以向同学介绍书的内容,甚至可以朗读部分精彩片段;有的学生没读,也可以查找一些介绍和评论的资料,讲给同学听;还有的同学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这些扩展阅读(读原著、读资料),则可以就这部书或者这篇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过程,是参与;至于答案,不必求得统一。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梭罗对瓦尔登湖的如孩童般纯净的喜爱之情。

  2、技能目标:着力于从作者写作的语言节奏中感受这种喜爱之情。

  3、拓展目标:学生讨论瓦尔登湖受到的破坏中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改善。

  教学重点:

  1、理清意象,找到作者心中瓦尔登湖的形象。(自然、洁净、和谐、具有使人重生的魅力、神秘色彩,带给我休憩的精神财富)

  2、语言节奏,和缓、轻柔,寓温柔的爱慕、敬仰之情与字里行间,通过朗读来体会。

  教学难点:

  1、把握行文中传达的对瓦尔登湖的意象有难度,需要在感性之中突出概括;

  2、阅读情感的薄弱对原作情感的领悟有难度;

  重点突出:

  1、教师多媒体展示——关键词提领“玻璃似的湖面”“跃起的鱼儿”“微微犁出水面的皱纹”。

  2、师生共读和示范阅读。并配以音画媒体效果。

  难点突破:

  1、布置课堂练*,在阅读中感受形象中传达的感情。

  2、阅读配乐示范作品彰显语音朗读的丰富的创造力。拉抬学生的阅读中付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实践课与媒体展示相结合。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朗读作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朗读作品展示。

  2、音乐想起(瓦尔登湖音乐)学生开始阅读。(同步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

  阅读中能够突出瓦尔登湖的文本句子。

  3、学生概述《瓦尔登湖》的写景内容,并简要分析作者情感。并提出要求关注并运用提示的文本中的句子。

  4学生分段选择赏析瓦尔登湖片段的练*(从赏析中找出准确体现作者对瓦尔登湖情感的词语)

  5、概括瓦尔登湖在作者感情中的形象。

  第二课时

  1、再次展开《瓦尔登湖》的阅读,并配以湖水和水上生命活动的媒体展示。

  2、整体探讨作者本文的创作感受和表达思想。

  3、从作者表达的创作感受和思想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4、学生讨论、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5、把自己形成的观点以及想法作为作业,书写并有序的表达和整理。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对韵歌教学设计菁选

对韵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韵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韵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7个汉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初步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3、掌握3个基本笔画,能准确说出名称,练*正确书写。学*在田字格中按笔顺书写“虫、云、山”3个生字。

  3、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韵文的节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读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和自然景物有关的《对韵歌》。请读课题——对韵歌。(齐读课题)

  2、认识“对”字。对左边是“又”,右边是“寸”,你们知道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吗?(指名说),再次认读。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过渡:音乐课上,老师听孩子们唱歌非常好听,其实,韵文读好了,也像你们唱歌一样好听。不信,你听———播放课文音频。

  1、想自己试试看吗?请小朋友们打开语文书,自己试着读一遍。

  2、检查读文。谁来试着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齐读。

  三、图文对照,随文识字。

  1、过渡:孩子们,看!动听的读书声把谁吸引来了?(出示:乌云图片)

  2、出示字卡“云”,指导认读。

  3、谁来给“云”字找个好朋友?学生组词。

  4、你们知道云是怎么形成的呢?老师告诉你们:云是水蒸汽在空中遇到冷气形成的。这个小知识,我也是从书上看到的,希望孩子们多多看课外书。看到黑压压的乌云,那就说明天气将要下雨了。

  5、出示“雨”的甲骨文,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猜到的?(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的.“雨”像小雨点。)认读“雨”

  6、说话: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引导学生说“大雨”、“雷雨”、“小雨”……)

  7、现在我们知道了,当我们再看到天空中有这样的乌云,我们就可以告诉身边的人,天气马上要下雨了。所以,出示:云对雨(指导读句子)

  8、(出示雪花图片,)乌云跑了,看,谁来了?这是什么样的雪花?(从颜色、形状引导孩子去观察)

  9、雪花是个顽皮的小精灵,特别想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可是它一个人怎么也飞不起来,需要谁的帮助?

  10、课件出示风字。(出示:风)。认读生字———风。风是一个后鼻韵母,学生容易读错,重点指导读准字音。

  11、只有风的帮助,雪花才能飞舞起来。所以,我们说—————课件出示(雪对风)。开火车读。

  过渡:孩子们学得用心,听得认真,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奖励你们欣赏几张美丽的图片。

  12、(出示花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认读“花”字。你们见过那些花?你们还见过那些像花的东西?(引导学生说烟花、火花……)

  13、刚刚老师给大家看到的花都是长在哪里的?出示字卡“树”,指导认读。

  你喜欢树吗?为什么?大树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师:花的美丽,树的高大,都是大自然中美丽的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所以我们说——出示“花对树”,指名读,齐读。

  14、瞧,我们的大树上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出示小鸟图片)你们认识鸟字吗?出示字卡,指导认读。

  比较“鸟”和“乌”:有些小朋友容易把鸟和乌混淆,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引导学生说出“鸟”字里面有一点,像鸟的小眼睛。

  15、有谁指导小鸟喜欢吃什么?认读“虫”。鸟和虫是一对天敌,所以我们常说“鸟对虫”。指名读句子。

  四、巩固延伸

  过渡:刚刚我们学*的对韵都是一个字的对韵,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根据黑板上的字卡齐读课文前两句。)

  1、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对对子呀?

  2、出示填空:天对()日对()红对()大对()

  3、指名对对子。

  五、学*生字

  过渡:小朋友对对子可真厉害!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送来了两个生字宝宝,还认识他们吗?

  1、出示:云、虫

  2、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生字,生描红临写。

对韵歌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对韵歌》是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第五课的内容,是根据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编写而成的韵文。课文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以“对对子”为表现形式,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全文共3句,第一、二两句以单字对的形式,包罗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和动植物“花、树、鸟、虫”。第三句以双字对的形式,呈现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的美丽景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山”字,认识竖折。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汉字、学*“对对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笠翁对韵》视频。

  小朋友,喜欢听歌吗?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特别的歌——《笠翁对韵》。

  这首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每句话中都有“对”字)板书:对

  2.试说对子。

  会对对子吗?咱们来对一对。天对(??)大对(??)胖对(??)远对(??)

  看来大家很喜欢对对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关于对对子的儿歌——《对韵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举手问老师,也可以问问边上的同学。

  2.检查读文。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认为哪一句最难读?请你带大家读一读(真是个小老师)。还有谁愿意当小老师的?

  3.师生合作读。

  (1)老师读上一句,学生读下一句。

  (2)老师读前面的,学生对后面的。

  (三)学*字词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生字宝宝觉得小朋友读得太棒了,他们跑来和大家见面了,小朋友叫叫他们好吗?

  逐个出示“云、雨、风、花、鸟、虫”六个生字。

  哪个生字宝宝最难叫?(风?虫)

  2.图文对应,了解字义

  风常常和它一起来,它是?——雨,听听这是什么雨?(大雨、暴雨、倾盆大雨、暴风雨、狂风暴雨)

  相反的细细雨是什么雨?(小雨、细雨、毛毛雨、春雨)

  春雨来了。什么开了?——花,给花找个朋友(不仅可以说什么花,还可以把花放前面)

  美丽的花把它给引来了——鸟,你会学鸟叫吗?(麻雀叽叽、喜鹊喳喳、布谷鸟布谷布谷、乌鸦呱呱)

  游戏:老师说喜鹊怎么叫,学生说喜鹊这样叫,喳喳,喳喳

  3.追根溯源,明白字理

  在小鸟的叫声中,有一个年纪很大很大的字爷爷来了,你认识它吗?

  (1)出示甲骨文的“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你是怎么想的?(跟鸟长得很像)

  听上去很有道理,看看猜得对不对。演示“鸟”字的演变

  小结:古人真聪明,他们把一样东西简单地画下来,就变成字了。

  (2)认一认“云、雨、虫”的`象形字。

  这些字有趣吗?

  4.生字配对。

  (1)出示“树、云、雪、雨、鸟、风、花、虫”的生字卡。

  现在这些生字宝宝跑乱了,忘记自己跟谁对了,你能把他们配对回去吗?

  (2)为什么这么对?

  云为什么不对雨点儿?(一个字对一个字)

  5.学*最后一句。

  (1)一个字对一个字,那两个字呢?

  出示:山清水秀?柳绿桃红

  三个字对几个字?五个字呢?二十个字呢?据说,最长的对子有两百多个字呢。

  (2)去掉“对”字朗读。

  教师变个魔术:出示山清水秀、柳绿桃红。

  读一读

  (3)理解“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

  看图选成语?读出美

  学生交流感受。

  教师启发:当你看到这样的山水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当你看到这样的春色时就可以说是“柳绿桃红”。

  (五)练写“山字”

  1.山字的笔顺,学*竖折。书空竖折和整个字。

  3.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中间竖长两边短,笔画之间要均等。

  我们的手上就有山字。写一写。

  4.接下来我们就要写字,一二三四,摆好姿势。

  5.学生书写、评价、再写一个。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表现很棒。下课。

  五、板书:

  ??????????????????对韵歌

  云????????????雨

  雪????????????风

  花???对???树

  鸟????????????虫

  山清????????????水秀

  柳绿????????????桃红??

  6、教学反思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这首诗歌前我先带领学生复*音节,因为学生已有前面几课的拼音储备,所以我采用各用形式,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拼读音节。例如:采用“识字带拼音”的方法拼读音节,以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熟字认识字母和音节,学*拼读。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再次学*《对韵歌》时,通过初步渗透《对韵歌》“意思相对,字数相同”的基本特点,让学生逐渐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韵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识字,并在读中感悟,同时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自然现象。

  遗憾的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过多,时间把握不到位,生字教学不够详细。

对韵歌教学设计3

  《对韵歌》第1课时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

  《对韵歌》是摘取《声律起蒙》中的内容,围绕春夏秋冬,编成符合儿童特点的、且含适当生字的韵文。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几课的学*,已经对识字的方法有了些了解。但又因这节课内容较多,出现许多笔画较多的生字。所以,如果在学生有意注意力时间内提高识字效果,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就成了难点。故而,本课设计了“听故事,贴汉字”“认汉字,读课文”等环节,调动起他们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对”等7个生字。

  2.学*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运用生活中认识的字,以及请教老师同学或猜读等方式方法,认读生字。

  2.通过图文对照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生态意识,热爱并尊重自然。

  2.初步感受韵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养成乐学善学的好良好*惯--积极的学*度和浓厚的`学*兴趣。

  学*重点 学*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难点 通过图文对照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直观形象的讲故事,看画面等方法,创设有序又轻松的学*情境,采用诵读识字的方法,采用范读、领读、指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重复而不机械,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节奏。读懂意思,最终能够熟读成诵。

对韵歌教学设计4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第一个识字单元,编排了《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口耳目》《日月水火土》5篇识字课,内容丰富,渗透韵语知识、看图识字、象形字识字、对对子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走进语文,乐于识字。从本单元开始,学生就正式进入正式的语文学*。要从起始阶段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特备是朗读*惯和写字*惯。

  二、教学设计

  1、本课教材分析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形式出现的,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图文结合,在老师的教读、学生分组读、拍手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学*语文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三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教学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风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

  4、课时安排:2课时

  5、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等。

  6、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提”,会写生字“虫”。

  2、能正确流利地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识字课文:《对韵歌》

  老师板书课题,教读课题。

  二、读对韵歌

  1、教读:

  老师教读对韵歌,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注意拿书的姿势。

  老师继续教读,老师读两句,学生读两句。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停顿。

  3、小组比赛读。

  4、同桌拍手读

  三、学*生字

  刚才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这韵文里面含有7个生字宝宝,它们从韵文中跑出来了,你还能认到它吗?

  1、 出示白云的图片,了解云字的演变,给云字找朋友。卡片出示云字,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2、 出示乌云的图片,了解乌云来了要下雨,相机出示雨字的演变,初步感受云和雨之间的联系,给雨字找朋友。卡片出示雨字,领读,齐读,指名读。

  3、 出示小树摇晃的图片,你从这里找到了今天学的那个生字?你还从哪些方面知道风的存在?卡片出示风字,注意后鼻音,齐读,开火车,读,找朋友。

  4、刚才的云、雨、风、等都是自然现象,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

  4、按照以上方法分别再学*对“对、花、鸟、虫”四个生字。

  花、鸟、虫都是动物和植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植物?

  四、指导书写,认识新笔画。

  1、今天我们来写一个生字宝宝:虫

  2、看书本上虫的笔画与笔顺,认识新笔画提,跟老师一起念:提、提

  提的笔画怎么写呢?看书——看老师示范写,跟老师一起写(下笔从左到右,从重到轻,收笔要出尖)

  4、 引导学生在课本田字格中观察虫字各笔画所在的位置

  出示田字格并范写,重点提示:口要写得扁一点,提要长一点字才会好看。

  5、 学生练*写“虫”字。

  6、 展示优秀作品,互相评价。

  五、作业

  把《对韵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 复*7个生字,背诵韵文。

  2、 学*书写生字“云、山”和笔画撇折、竖折。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看到生字说出对子。

  二、再读课文,背诵课文

  1、昨天我们读了课文,今天看看是不是读得更好了。齐读课文。

  2、师生对对子读。师读“风对”生读“雨”

  3、课件出示课文风景图,让学生观察“山、水、桃花、柳树”的颜色,了解四种景物的特点:清、秀、绿、红

  4、齐读最后一组对子,师领读出两个词语:山清水秀、柳绿花红

  说说我们的家乡哪些地方是山清水秀的?柳绿花红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5、感受齐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6、背诵课文:

  (1)这么好听这么美丽的对韵歌你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练*背诵。

  (2)学生做拍手游戏,在游戏中指导背诵。

  三、指导书写

  1、出示“云、山”,进行组词练*。

  2、看文中云的笔顺和笔画,认识新笔画撇折、竖提

  教读出新笔画——一起书空新笔画的写法,边说边写。

  3、 观察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注意或关键笔画。

  4、 范写(云字的撇折从下横的中心点起笔,与点对应,合成一个稳稳的三角形)(山字中间的竖最长,竖折的竖最短,第三竖下端略出头,竖与竖之间等距)

  5、 学生练*写字。(背写字姿势歌)——保持正确的姿势写字。

  四、作业

  1、背诵《对韵歌》

  2、师生共同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根据《对韵歌》韵律感强的特点,以多种形式引导孩子反复地练*朗读,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很快就熟读成诵。生字的学*也是水到渠成,但在书写方面还有好多的不足,部分学生“虫”的口写得不够扁,提没有出尖,也不够长。“云”字的撇折和点没有形成一个三角形,字就写歪了。“山”字竖折位置不对,超出了横中线。写字的姿势等也还得好好练*养成。

对韵歌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2、在对对子过程中,产生识字兴趣。

  三、教学准备

  1、识字卡片。

  2、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都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和把地球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花草树木。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

  那课文中又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吧,这是一首对子歌。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问:你们愿不愿自己先读读?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怎么办?

  小结:借助拼音来帮忙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都是好办法。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轻声自由读。

  2、检查读书。

  指名读。(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一人读一句。注意我可能随时请你接着读,没叫到的同学仔细听,他们是不是读准字音了。)

  (三)再读课文,了解字词的意思,感受对子的形式。

  1、请你再轻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生字。标完后,同桌间互相考一考,看看你是不是认识这些生字朋友了。

  2、说说你们画了哪些生字朋友,大声地读出来。

  3、学*第一小节。

  老师把这些生字朋友从课文中挑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

  (1)出示生字:“雾”。指名读,集体读。

  提问:你们见过“雾”吗?什么样?什么时候见到的?

  师:太阳出来了,雾慢慢地散了。老师有一个词,谁来读一读?

  [出示卡片]齐读晨chén雾

  (2)填空:()对雾

  课件出示云、雾的.对比图片。(注:山峰间萦绕的云)知道为什么用云对雾了吗?

  (3)小结:有时我们也把它们放在一起。(课件显示:“对”字消失留下云雾。)

  学生读词。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雨对()

  春夏对()

  追问:为什么这样对?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过渡:聪明的孩子们快看看,这幅图说的是哪句话?(出示:青山绿水图片)

  提问: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山伴着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水伴着什么样的山?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不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青山伴绿水”。

  小结:青山有绿水作伴,绿水有青山作伴,我们有()作伴。(课件出示:我们有____作伴。)这样的情景多美呀!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4、学*第二小节。

  (1)看图激趣。(出示:农场图片,图上有菜园,周围有果树)

  (2)看图认识蔬菜、水果。

  农场里的物品真不少,看看你认识哪些,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白菜,红椒、蒜苗,豆芽、红薯的图片)

  在学生说出名称的同时,用课件呈现出对应的汉字,生字上有拼音。

  蒜suàn苗葡pú萄táo

  方式:看音节读词,去掉图片背景读词,去掉拼音直接读词。

  (3)引导记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蒜葡萄都有“艹”,完整地读第二小节。

  思考:“艹”和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艹”的字?)

  (4)找对子。

  在这小节里,哪些词语是相对的?比一比,看谁最有眼力。

  (5)朗读第二小节。

  方式:指名读,同桌互相读。

  (6)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重点理解:红薯长青藤。课件演示图片,帮助理解“长青藤”。

  葡萄穿紫袍:课件出示紫色的葡萄。

  (7)练*说话。看到农场这样的美景,你最想说什么?

  (8)有感情地读第二小节。

  5、小结。有感情地读全文。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红”字。

  1、巩固会写字的认读。

  方式:抢读生字词语。

  2、指导书写。

  (1)观察会写字,看看有什么发现。

  (除“袍”字外,都是上下结构或上中下结构的字。)

  (2)指导写“袍”字。

  请学生自己读帖——说说它的写法——学生临写——纠正反馈——再次练写。

  重点提示: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

  (五)作业。

  收集带有本课生字的物品,并把这些物品的名称记在自己的识字卡片上。

  第二课时

  (一)巩固会认字,进一步记忆字形。

  1、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语。

  2、一字组多词,看谁组得多。

  3、分小组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选出好的方法。各组选同学来交流。

  4、交流课外识字情况:

  说说你从哪些物品的名称中找到了上节课我们认识的生字朋友。

  (二)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方面的共同之处。(占格、宽窄、大小等方面)

  方式:指名说,课件演示(如:用画线法标明结构特征)

  2、总结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规律:上下对正竖向短,记清各部窄和宽,下部穿插上空间,结构紧凑不松散。

  3、学生照范字书写,教师巡视,展示学生书写并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观察哪一笔写得好,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再写一个。要求:第二个比第一个漂亮。

  4、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在写字方面,你又有什么收获或心得?

  (三)扩展延伸。

  1、你在生活中又认识了哪些字?说给大家听听。

  2、小组合作学*:分小组找一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是相对的,可以对成对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多。

对韵歌教学设计6

  教学分析: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己练*拼读音节,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进行渗透性的识字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拼读,体会到韵文的韵律。

  2、通过拼音与文字对照学*,进一步巩固汉语拼音。

  3、认读5个生字:苹、地、南、李、瓜。

  4、学*新笔画:学写3个生字:风、北、果。

  教学过程;

  一、闯关激趣,导入新课

  dà mǐ ní tǔ mǎ lù

  (一)字带音节大米泥土马路

  (二)拼读音节nǔ lì tà bù dì lǐ

  过渡:同学们读得好,老师想把这五颜六色的水果送给你们。出示葡萄架(这串串葡萄挂在什么地方?)苹果园(这苹果树一棵连着一棵在苹果园里开丰收聚会呢!)师相机复*: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归纳识字方法:看图识字、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

  二、初读课文,把握特点。

  1、指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

  2、出示课文,听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有些字是红色的。这些字的声母都是我们教过的。)

  3、再读课文,认真看音节,你又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园、甜、绵、南的韵母相同。)这便是押韵。

  三、细读课文,探究学*

  1、自由拼读课文。

  2、小组交流学*情况。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会认词。

  3、摘果子游戏:检查认读的生字。

  4、小组开火车、小小组合作读、全班读相结合。

  5、小组比赛轮流读课文,师生合作读课文,男女生轮流读课文,组与组之间对对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中,感受韵文的韵味。

  四、拓展延伸,师生即兴对对子。

  五、学写生字,识记字形。

  1、认识新笔画

  2、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怎样记住果、风、北,书空。

  3、在田字格内练*书写,每个字写个。

  4、展示作业,口头组词。

  六、总结课文,齐读课文

  七、作业:把《对韵歌》背下来,课外收集一两首。

  课后反思:

  本课有几个亮点:

  1、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

  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低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语文学*情境。

  在复*音节时,能利用周边的有效资源。如,说到“大米”,让学生明白香喷喷的米饭是农民伯伯种出来。“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要注意安全。“踏步”,每天早操时,都要踏步入场。“泥土”种子种在泥里。

  3、课堂灵活运用鼓励性评价。

  如复*“努力”,我一名学困生来读,并告诉他,努力了就会读了。他高兴点点头,整堂课非常专注。在学生发现了课文的特点,我欣喜地奖励他“发现星”。在学生读课文时,分别奖励预*星、朗读星。在教学生字时,表扬写好的同学,并奖励“书写星”。

  遗憾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由拼读浪费太多时间,后面的整体朗读做得不够。这一点,让我明白一篇看似简短的文章要教出韵味来,真的需要把读步步落实到位。低年级学生学**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应当加强指读的训练,听读能力的提高。

对韵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评论

  课时目标:

  1.初步认识对子这种文学形式。

  2.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认识“撇折、述、竖遮”。

  2学情分析评论

  本班共计学生42名,学生学*积极性高,学*兴趣浓厚。《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己练*诵读,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进行渗透性的识字教学。

  3重点难点评论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诵读课文。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对子这种文学形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评论

  1.初步认识对子这种文学形式。

  2.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认识“撇折、述、竖遮”。?

  4.1.2学时重点评论

  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诵读课文。

  4.1.3学时难点评论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对子这种文学形式。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5对韵歌(教学过程)评论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题导入

  1.全班配合手部动作诵读《金木水火土》。

  2.引导:“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这两句儿歌中,有几个意思相对、字数也相同的对子(板书:对)。比如:天对地,“天”和“地”意思相对,都是一个字。你们还能在这两句儿歌中找出对子吗?

  学生在儿歌中寻找对子。教师明确:上对下,日对月,今对古。(学生齐读对子)

  3.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对韵歌(补充板书:韵歌),这首对韵歌同样藏着意思相对、字数相同的字或词语,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儿歌。

  二、借助图片,认识生字

  1.学*“云对雨,雪对风”。

  (1)出示“云、雨、雪、风”的自然现象的图片,学生观察。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些自然现象。

  (3)要求学生用“云、雨、雪、风”口头组词。

  (4)学生自由读,齐读“云对雨,雪对风”。

  2.学*“花对树,鸟对虫”。

  (1)出示“花、树、鸟、虫”的.事物图片,学生欣赏。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认识的鲜花、树木、鸟类和昆虫。

  (3)学生自由读,齐读“花对树,鸟对虫”。

  3.学*“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1)出示“山清水秀、柳绿桃红”的自然景色的图片,学生欣赏。

  (2)教师提示:“山清水秀”是指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柳绿”指柳树碧绿,“桃红”指桃花嫣红。“柳绿桃红”?则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景色。?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里的景色是“山清水秀”或“柳绿桃红”。

  (4)学生自由读,齐读“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三、认识笔画,书写汉字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

  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

  7.汇报朗读。

  8.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书写“虫、云、山”,每个字写一行。

  2、口头组词。

  对、云、雨、风、花、鸟、虫

对韵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3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3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3个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中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2.正确地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1、复*导入

  生字卡检查生字指名读课文

  二、书写生字

  (一)要想写好每个字,光能按笔顺描下来是不够的,还要认真观察每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这样才能把字写得更好。

  (二)出示“虫、云、山”,请大家先认真观察3个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

  1.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虫)

  2.学生看老师是怎样写的?

  3.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第二个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4.学生评议。

  5.指导书写“云、山”方法同上。

  三、背诵课文

  1.指导读出节奏

  2.结合课件,理解意思

  3.练*背诵

  四、拓展延伸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找一找相对的字

  五、课堂练*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风(fēnɡ、fōnɡ)

  雨(yǚ、yǔ)

  鸟(niǎo、liǎo)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给下列生字组词:

  虫()、云()、山()

对韵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

  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3.正确地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3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3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3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1.游戏规则:教师说一个词语,学生边拍手边说出它的反义词。如:老师说“天”,学生说“地”。

  2.教师在几组反义词中间分别加上“对”字,让学生再次朗读。

  3.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韵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动漫。学生认真聆听,感知对韵歌独特的语言形式。

  2.教师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这首对韵歌。学生借助拼音采用同桌互读、小组轮流读等多种方式自由读对韵歌。

  3.学生朗读展示。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朗读。

  三、创设情境,集中识字

  1.课件出示带有音节的生字,请学生试读。

  提示:哪个字最容易读错?哪个字最难读?

  2.指导学生同桌间把难读的'字读一读。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件,逐字读生字。

  4.屏幕出示所有生字。指导小组学*。

  5.教师分组检查自学情况。

  四、重点指导,强化识字

  1.学*“云”和“山”。

  (1)课件出示“云”和“山”。提问:由这两个字的形状,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提问:你能说出几个带有“云”的词吗?

  (3)出示“绿意浓浓的柳树”和“桃花盛开”的图片。指导学生欣赏、组词并进行简单说话练*。

  2.学*“清”和“秀”字。

  (1)课件出示一幅山清水秀的风景画。用本课学过的词语怎样形容这座山?怎样形容这里的水?

  (2)出示成语。指导朗读。

  3.学*“山”字。

  (1)课件播放“山”的字理图。

  (2)出示“山”字。

  (3)扩词练*。

  五、回文朗读,巩固识字

  1.指导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六、生字游戏,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巧摘苹果”游戏。要求:读准每个苹果上的生字并组词。

  2.指导书写“云”“虫”“山”。

  (1)指导学生识记字形。(重点指导“云”字的第三笔、“虫”字的第五笔和“山”字的第二笔)

  (2)指导反馈。

对韵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等方法认识“对、云、雨、风、花、鸟、虫”7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虫、云、山”三个字

  教学重点:认读7个字,会写3个字

  教学难点:能够感受对韵的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美丽的家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和把地球妈妈打扮的非常漂亮的花草树木。谁能说一说地球上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大家说的非常好。那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对韵歌,看看对韵歌里面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二、朗读课文:

  首先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遍,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听。下面老师请一位小朋友给大家读一遍,好,非常棒,声音洪亮,朗读的也很流利。现在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好,有的同学不用老师提醒就养成了指读课文的好*惯。

  三、检查生字认读:

  在上周老师给大家留了预*生字的作业,现在要检查一下完成情况。看看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还能不能认出来,我们一起说一说这些汉字宝宝叫什么名字,好,同学们记忆力非常好。现在我们玩一个小游戏,开火车比赛,把同学们分成六组进行开火车,看哪组火车开能顺利的开走不出现故障,我们就来给他们鼓鼓掌,一组先开始。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老师留的任务,你们非常棒。

  四、分析课文并看图识字:

  我们认识了七个汉字宝宝,了解了对韵歌里面的美景,那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图片,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对韵歌的美,组织纪律,现在小眼睛看黑板,把你美丽的眼睛睁得圆圆的,我们来看第一张图片宝宝,一起告诉老师是什么?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美丽的白云,除了这样的云,你还见过什么样的云呢?早上的云我们叫早霞,傍晚的云我们叫它晚霞,颜色非常漂亮,有时候是粉红色有时候是橘红色。你们见没见过黑色的云,他叫什么云?如果你看到这样的乌云,你觉得天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对了,看到这样的云,就意味着,马上要下雨了。那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同学们真聪明,谁能告诉老师,你从那看出来的。我们看这个字里的四个点就像下的小雨点一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出现乌云我们就能告诉身边的人要下雨了,现在出现了我们对韵歌里面的第一个对子《云对雨》和老师读云对雨,在这个对子里面出现了哪两种自然现象?对了,云和雨。我们来看下一张图片宝宝,你们看到了什么?如果这些雪花想要在天空中跳舞需要谁的帮忙?嗯,当风吹来的时候雪花才会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出现一个对子,雪对风,和老师读雪对风,在这个对子里面出现了哪两种自然现象?好,非常棒,雪和风。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天空有乌云的时候就会下雨,雪花想要飞起来离不开风。云和雨,雪和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韵歌中两种相对的东西都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大自然中还有好多美丽的事物,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鲜艳的花朵都长在了哪里?对了,树上,这两个图片表现的对子是什么?花对树,跟老师一起读一遍,花对树。这时候树上来了一位小客人,大家快看是什么?那这个字读什么?你怎么认出这个字念鸟的?鸟是象形字,那象形字怎么来的呢?在古代人们不会写字就用画来代表,后来慢慢简化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谁知道小鸟爱吃什么?大家都知道,小鸟爱吃虫子,出现了什么对子?鸟对虫,一起跟老师读一遍,鸟对虫。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棒了。我们欣赏完了自然现象,动物和植物,接下来看看我们美丽的祖国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看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当看到这样的山和水时,我们可以叫它山清水秀,所以就是山清对水秀。大家看这个山字,它像不像一座大山?中间高两边低,中间的山峰最高,如果让你写你会写吗?非常好,刚才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公园美景吧,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树?它是什么颜色的?柳树的旁边啊还有好多的花呢,谁能看出这是什么花?它是什么颜色?所以我们又出来一对对子,是什么?大家再次一起齐读这篇诗歌。大家真的是太厉害了。

  四、写“虫、云、山”三个字。

  今天我们还有一个小任务,认读并书写三个汉字宝宝,指导书写虫、云、山。(指导三个字的笔顺、格式、拼音,并帮助三个汉字宝宝找朋友)

  五、课堂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今天我们学*了对韵歌,认读了七个汉字宝宝,并且会写了虫、云、山这三个字,还知道了对韵歌的乐趣(再次认读七个汉字宝宝,齐读对韵歌,伸出手一起写需要书写的汉字宝宝)大家回去可以和爸爸妈妈玩对对子的游戏,还可以考考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认识的汉字宝宝,看看你们的爸爸妈妈认不认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对韵歌教学设计1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所以本学案的设计结合识字课的特点,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教师)

  2.预*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树)。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

  (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云”和“虫”的字理。

  ①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

  ②学生发表感想。

  ③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6.指导学*“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

  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④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

  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

  7.汇报朗读。

  8.小结。《对韵歌》优秀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语文知识的学*贵在“积淀”。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对韵吟诵中,再一次巩固识字,既高效地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验事物之间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拓展的课外对子,更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反思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对韵歌教学设计12

  基础目标:

  1、通过听读、诵读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特色目标:

  通过看古文字、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初步了解汉字文化。

  发展目标: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初步培养识字能力。

  2、激发学生对对子这种文学形式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看、听、读、诵、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读题识“对”

  1、读课题: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学*《对韵歌》,一起来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认识“对”:看老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字卡)神秘地出示“又”,再出示“寸”,演示两字合成“对”。这个字宝宝念“对”,你来读,你来读,这一组齐读。

  3、“对”组词:如果你不下心碰到了别人,应该跟小朋友说-------对不起,齐读三遍(对不起)。如果你的作业写得既正确又工整,老师会给你打个红勾勾,这就是------(生答:对号),齐读三遍。

  二、读《对韵歌》,识文中字

  过渡:这个“对”,也是《对韵歌》的“对”。这首《对韵歌》读好了,和像你们唱歌一样好听。

  1、师范读,生听读。请坐好,静静地听老师来读。

  2、师领读,学生跟读。下面,老师读一句,你们跟着学一句,尤其要学学老师的语调。

  一次领读:全部跟读

  二次领读:男生跟读

  三次领读:女生跟读

  3、师生齐读。接下咱们一起来读,老师呢大点声,你们小点声轻轻地读,做好准备!

  4、同桌一起读:相互正音。

  5、指名读:找五六名同学。

  6、全班齐读。

  7、开火车读7个生字。(出示生字卡,贴于黑板)瞧!生字宝宝们从课文中跑出来啦,现在,我们开火车来读读!注意:如果读对了,请大家跟读三遍,如果错了,马上举手。

  8、趣味强化识字:分别写出“雨”“鸟”“虫”的古体字,让学生猜猜对应黑板上哪个字卡的字。再找学生领读相对应的'字卡。

  9、生字组词:(出示字卡“花”)你看到过什么花呀?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样子很像花呢,举例:你和爸爸妈妈来到海边会看到“浪花”,冬天到了,天空会飘落“雪花”……

  (指示云、雨、风、鸟、虫)请你选择一个组词。

  三、背诵课文,交际检验

  过渡:欣赏图片(山清水秀图和柳绿桃红图)

  1、配乐读文,感受韵律美。让我们慢慢地,轻柔地将这种美读出来吧。(配慢速音乐)

  《对韵歌》还可以这样读(配中速音乐)

  继续来读(配快速音乐)

  (音乐停止)我们也可以拍着手来读。

  2、看屏幕熟读,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课文,渐次去掉词语,直到屏幕无字)

  四、交际情境,检验背诵。

  刚刚学完,就会背诵了,真了不起!你想背诵给妈妈听吗?

  分别扮作妈妈和奶奶检验背诵。

  五、创设情境,编写对子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玩一个对对子游戏,我说一个找同学对一个。试着对对。

  比如“我说天”(加上动作)……你们就说“我对地”

  操作逐一引导,最后连成一首新的对韵歌

  师:我说天,生:我对地(板贴)

  小对大。

  男对女,

  爸对妈,

  蜜蜂对蝴蝶,

  绿树对红花。

  让学生齐读自编的《对韵歌》

  六、实践作业,落实背诵

  今天回到家可以像这样你说一个,让爸爸对一个,考考爸爸!也可以主动地把背会的《对韵歌》背给奶奶或者妈妈他听。 好,下课!

对韵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

  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3、正确地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3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3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3个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法:培优辅差

  学法: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二、读儿歌

  1、自己读儿歌,把读不准的字画上小问号。

  2、学生质疑读不准的字,其他同学帮助解疑。

  3、同桌同学互读小儿歌,相互纠正读音。

  4、指名读儿歌,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5、通过读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借助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学*生字。

  1、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2、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3、教师抽读卡片,顺读,逆读,打乱读。

  4、巩固生字的读音,做贴字游戏。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读,读后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指名读生字卡片,读对的就把卡片奖励给他,让他把生字贴在拼音下面,其他同学当裁判共同参与。

  四、了解字义。

  1、这些生字大家读得真棒,那么你们在生活中用过这些字吗?想想,一会儿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记忆生字的.字形

  1。观察“虫”字,认识笔画“提”。

  (1)教师强调三步观察法:笔画、占位、要点。

  ①观察笔顺:书*放,手指指书描笔顺。

  ②观察占位:“口”稍扁,中竖写在竖中线上。

  ③字形要点:第五笔为提,学*笔画提。

  (2)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和范字进行比较。

  (3)生生互相欣赏,找不足,改一改。

  2、观察“云、山”字,认识笔画“撇折、竖折”。

  (1)学生当“小老师”教笔顺,老师指导学生找占位,观察字形特点。

  “山”的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占格要点:“云”第二笔横长,在横中线上起笔。

  字形要点:“云”撇折上提,顿点有力;“山”最后短竖要出头。

  (2)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和范字进行比较。

  (3)生生互相欣赏,找不足,改一改。

  设计意图要重视新认识笔画的书写,引导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整体书写。有序观察生字结构,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书写的整体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韵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复*声母b p m f d t n l

  2.复*拼读拼音。

  3.阅读《对韵歌》,读通课文,会认5个字, 1个字。

  4.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自然现象,懂得爱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巩固所学的字母以及两拼法。

  2.识字、写字。

  教学方法

  谈话,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具准备:

  1.ppt

  2.字母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6个单韵母,它们是---那么声母有几个呢?对,23个,我们也学了一些声母,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不记得它们?(出示卡片:b p m f d t n l)

  师:看来,大家已经和八个声母交上朋友了。

  (二)拼读音节

  师:今天,这些声母朋友又带了一些朋友来,你们还认识他们吗?自己拼读一下。(拼音+汉字)大米 泥土 马路 伯父

  1.学生认读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词语你们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带读?

  师:这个小老师当得怎么样?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2.学生拼读(拼音+汉字)的音节

  师:词语头上的拼音你们会拼读吗?自己拼读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拼读得很认真,那我们应怎样拼读音节呢?(出示拼读规则:声母短,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现在请一些同学来拼读一下。

  师:同学们拼读得真好。请男生女生合作拼读一个音节。

  3.拼读没带汉字的音节

  师:男女生合作得不错,还有一些音节朋友想和大家交朋友,愿意吗?和同桌一起拼读一下。

  师:刚才同桌两个人拼读可热闹了,老师请几对同桌来拼读一下。

  师:看来,团结力量大。我请小组来拼读一下。

  【设计意图:采用“识字带拼音”的方法拼读音节,以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熟字认识字母和音节,学*拼读。】

  (三)谈话,揭示主题

  师:老师发现大部分的同学们都能准确拼读音节,还不熟练的同学不要紧,只要坚持练一定可以的。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学*一首诗歌,题目叫:对韵歌。先看老师写课题。

  师:同学们,跟老师读读课题。

  师:同学们,在第三单元里,我们背过一首对韵歌,大家还记得吗?

  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知道了几个对子,那就是?(天对地,上对下,日对月,今对古)

  师:今天我们也要再学*一首对韵歌,这首对韵歌同样藏着意思相对的字或词语呢,一起来听听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学生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再次学*《对韵歌》时,通过初步渗透《对韵歌》“意思相对,字数相同”的基本特点,让学生逐渐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四)初读诗歌

  师:同学们,请打开语文书43页听老师读,老师读到哪个字你们的手指就指到哪个字。

  师:你们想不想也读一读?那就赶快自己去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热烈,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说说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师:同学们真会评价。

  师:我请全班同学一起响亮、流利地读一读《对韵歌》。

  师:第一二组和三四小组比赛一下。

  师:四个小组都读得不错,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五)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学*过的八个声母

  师: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到诗歌里把我们学*过的八个声母圈起来。圈完了和同桌读读这些声母,注意声母要读得又轻又短。

  师:谁来说说这八个声母藏在哪里?我们一起读读吧。

  2.找出水果名

  师:同学们,《对韵歌》中除了藏着我们学过的八个声母,还藏着一些水果呢!找一找,用“-”画出来。(出示:葡萄架 苹果园 李苦对瓜甜)

  师: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认识了这些水果。你们知道葡萄长在哪里吗,那苹果呢?

  师:你看(出示:葡萄,苹果的图片),多诱人呀!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师:你们吃过李子吗,什么味道?那西瓜呢?(出示李子,西瓜的图片)

  师:看到你们的.笑容老师就知道有多甜了,老师忍不住想表达一下我的心情。听--(师读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能像老师这们读一遍吗?

  3.理解“** 绵绵”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来了风婆婆和雨姐姐,它们从天南地北赶过来了,大家一起和它们打打招呼。(出示:风** 雨绵绵 地北对天南)

  师:风**是怎样的?雨绵绵又是怎样的呢?(出示风**,雨绵绵动态图)

  师:同学们真会用眼睛观察生活啊!那就让我们轻轻地,柔柔地读一读这一句。

  师: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了风婆婆和雨姐姐的温柔了。

  4.学*对子

  师:老师上课不久说过这首《对韵歌》里也藏着对子,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歌,一边读一边找。

  师:谁来说说有哪些对子?

  师:同学们真能干。我们一起读读对子吧。

  师: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不少对子,那你还知道哪些想对的词吗?

  师:学过的知识会运用真棒。奖励你们把诗歌再读一遍。

  5.拼读生字

  师:刚才我们走进诗歌里,和诗歌交朋友,现在诗歌里的字词很调皮跑出来了,还认识他们吗?(出示生字:葡萄 苹果 李 风** 绵绵 地北 天南)

  师:谁来拼读,拼读对了,其他学生跟着读。

  师:请男生或女生拼读。

  师:同学们拼读得真好。那这几个字你们认识它吗?(出示:苹、李、瓜、地、南)指名生拼读这些字。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看着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字,想想打算怎么记住它。

  师:同学们的认字能力越来越强了,刚才我们采用了“加一加”、“组词”、“找象形字”等等记住了这些字。(出示:“加一加”、“组词”、“找象形字”、“读拼音”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记住认识很多字。)在今后的学*中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认识更多的字。

  【设计意图:通过“熟字带拼音”的方法,让学生既学会拼读识字,又总结归纳识字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6.学写字

  师:好了。字我们会认了,我们要学写字了,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三个。(出示:果、风、北)

  师:谁把他们拼读一下。

  师:这节课我们学写一个字—“果”,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果”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观察得真仔细呀。谁来说说它的笔画顺序?

  师:现在老师根据你们说的写,请认真看。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书空,描一个,写一个。(老师巡视指导,展示作品,评价)

  【设计理念:为了落实“写对”原则,课堂上通过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字的笔画顺序,来引导学生掌握汉字正确的笔顺和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果园里的收获可真大啊!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知道了一些自然现象,那我们更要懂得热爱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果”字写一行。

  2.背诵《对韵歌》

  板书

  对韵歌

  苦对甜

  天对地

  北对南

  教学反思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这首诗歌前我先带领学生复*音节,因为学生已有前面几课的拼音储备,所以我采用各用形式,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拼读音节。例如:采用“识字带拼音”的方法拼读音节,以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熟字认识字母和音节,学*拼读。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再次学*《对韵歌》时,通过初步渗透《对韵歌》“意思相对,字数相同”的基本特点,让学生逐渐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韵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识字,并在读中感悟,同时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自然现象。

  遗憾的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过多,时间把握不到位,可以在学生了解韵文内容后升华主题---我们应如何爱护大自然,最后教师总结以此结束本课教学。

对韵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对”“云”等7个生字,会写“虫”“云”等3个生字。

  2.朗读课文,并练*背诵。

  3.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对韵歌》的兴趣,能自己对对子。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对韵歌》,并练*背诵。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如:把地球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花草树木)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

  那课文中又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这是一首《对韵歌》。(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注意听清字音,没听清楚(明白)的标上记号。

  2.教师领读,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重点教读以下生字词:

  对duì云yún雨yǔ风fēnɡ花huā鸟niǎo虫chónɡ水shuǐ秀xiù柳liǔ绿lǜ桃táo红hónɡ

  3.学生小组内合作,互相帮助,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小手指着,眼睛看着,小嘴读着。)

  5.指名读生字,集体正音。(如:这个小朋友读得正确吗?我们应该怎么读?)

  强调:“云、雨、鱼”是整体认读音节;“风、虫”是后鼻音。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姓氏歌教学设计菁选

姓氏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姓氏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3.认识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能仿照课后例子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姓。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

  教学准备:

  教师:“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姓”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一)易混字音的拼读

  1. PPT出示下面汉字和音节:

  qīng蛙、qīn人;星xīng、xīn里;

  出示任务: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读音。

  2. 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

  小结:读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读准舌尖前音和翘舌音,有助于读准字音,帮助我们纠正地方音。

  (二)复*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 PPT出示有关字词:什么 双木林 ** 地方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 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书写了。

  (三)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了识字课文《春夏秋冬》,了解了四季各有的气象现象和欣欣向荣的春天的一些事物现象。今天学*另一篇识字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②姓氏歌(“姓氏”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3.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识字课文是一首歌谣,是一首关于“姓氏”的歌谣。“姓氏”是指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学*这篇识字课文,不但要知道“姓氏”指什么,还要学*这一课文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并且背诵下来。

  二、学*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 出示任务:在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课文是一首歌谣,歌谣的朗读讲究的是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歌谣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歌谣的朗读要讲究节奏,就像我们歌唱一样,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和新的偏旁

  (一)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二)学*新的偏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什么新偏旁?

  2. 反馈指导:

  张(“弓”“长”)弓字旁

  赵(“走”“?”)走字旁

  钱(“钅”“戋”)金字旁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确!是“张”字的弓字旁、“赵”字的走字旁和“钱”字的金字旁。(一边通过PPT演示,一边讲解)带弓字旁的字,大多与弓有关。如“张”字的本义是上弓弦,“弯”字的本义是拉开弓,从而引申出弯曲的意思;带走字旁的字大多与行走有关,如“赵”字的本义是快步走,“起”字是表示站起身子才能走的意思,即战旗、起来的意思;带金字旁的字,大多与金属有关,“钱”字的本义是指一种用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才指货币。

  4.PPT示,齐读一遍:

  “张”字――“弓”,弓字旁

  “赵”字――“走”,走字旁

  “钱”字――“钅”,金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三个偏旁新朋友:雨字头和双耳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宝宝。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作业设计: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有兴趣的查找我国姓氏资料。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合集5篇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龚自珍和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鉴赏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结合语境揣摩语言。品味本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

  语言揣摩。

  【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由于学生与那个时代相隔很远,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可先从两个方面人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首先,可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引出本文,用诗中所表现的主题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要表现的主题。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看看这样的特点与作者感情的抒发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理解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学*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馆记》。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诵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语言表层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作者开始详细分析病梅产生的缘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是,一“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见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

  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

  教学时可用问题引导:

  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

  ——因为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

  ——泣疗贮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5.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

  六、熟读

  学生熟读成诵。

  七、作业

  1.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课后练*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让,命令)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重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有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解下)

  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

  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缓和)

  [本]

  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本)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基础)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

  [穷]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使穷尽,用尽)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完结.终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

  2.课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说梅,有没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的。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已亥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层意义和言外之意:

  梅人才

  病梅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绳、夭、病、斫、删、锄、养、遏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3.抽查课后练*一的完成情况。

  根据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固也”?)

  三句引用的话,表面是说明一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那些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土”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2)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实际正是文入画士的帮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斫其正……遏其生气”,这些残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卑鄙伎俩,他们迫害有才能、有作为、有骨气的人才,所企求的则是一些卑鄙无耻、唯唯诺诺的奴才。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呜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这段话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出他坚定地追求个性**的政治理想。

  5.作者为什么采用隐晦的手法?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促进学生理解。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阶级扼**才、禁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扫除“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三、鉴赏语言

  本文用词十分准确、形象。如谈到一些人对梅的审美观时,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语言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养”字形象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主要是通过“纵”“顺”“毁”“解”和“复”“全”“贮”这些准确而精练的动词表现出来的,这一连串动词显示的是一系列行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和战斗激情。

  本文还用了许多整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句形成排比,一气呵成地写出了那些人的评梅标准。又如:“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几个整齐的句子,写尽了统治者扼**才的种种手段,也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悲愤。

  让学生欣赏自己喜欢的语句。

  四、作业

  课后练*三

  结合课文及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战斗意志。学生可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

  一、解题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关于泰山的评论有:

  卢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阔眼界,这是中国对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

  郭沫若:泰山应该说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季羡林: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与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将他们及其追随者称作“桐城派”。桐城派兴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所仅见。

  桐城派文论的核心是义法。明确提出义法说和对义法的内涵进行反复阐述的是方苞。他主张“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基本上是宋儒的义理,但又力戒空疏,强调济于实用;还主张“言有序”,是说文章讲究表现形式,要有章法结构。义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内容、有条理、结构谨严、合乎体制的文章。义与法的关系,有主有次,相辅相成,内容和形式要成为完整的统一体。方苞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着形式。义法说还包括对谋篇布局“尚简去繁”的要求和对语言文字“雅洁”的提倡。

  其后的刘大櫆在义法说方面,又加以丰富和补充,强调了散文应具备的情感和气势。他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居首要地位,但艺术本身却有相对的独立性,提出了神气音节说。所谓“神”,大体是指作者的性格特征、思想修养在艺术上完满而成熟的表现;所谓“气”,大体是指流注在作品中的气势及其所呈现出的面貌;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错综配合的句式结构和抑扬顿挫、琅琅可诵的语言因素。后来桐城派文人都把因声求气奉为不易之旨。

  方苞兼论义法,刘大櫆以法为主,姚鼐则扩充和发展了方、刘之说,使桐城派文论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姚鼐论文的主要创见有以下三点:

  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姚鼐生当乾、嘉考据风盛之时,他将宋、汉学和辞章结合起来论述文章和学问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论文解识宏通之处。这对扩张桐城派的壁垒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选文和作文的标准,即“文章八要”的主张。他在所编选的《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者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他所说的神、理、气、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声、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语言的音韵文采。精寓于粗,即内容寓于形式。从而概括出散文创作艺术的特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艺术论。

  提出文章风格的阴阳刚柔说。他将不同的艺术风格概括为阳刚阴柔两大类,认为这两种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又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风格来。他还认识到文章风格主要是作者才性和气质的表现,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来分析和显示作者的风格。这是对古文家在文学风格理论方面的概括和总结,是桐城派文论的精彩之处。

  三、内容分析

  各段主要内容:

  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2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在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3幅壮丽的图画:

  第一幅是雪后登山图。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地交待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如“乘”字写出了作者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穿”形象地暗示出峡谷的幽深。下面转入对登山的描叙。“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是总写他与友人的登山路线。在这幅登山图中,作者对“南麓”“中谷”“天门”“东谷”或叙或描或议,随意点染,然后重笔描出泰山极顶的雪景,这是一幅以视觉为主的鸟瞰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幅图画以南天门为主体,峰上是圆圆的晚日烛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徕,蜿蜒的汶水和鳞次栉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负雪的群峰,这些渗透着大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一层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红日,静穆的群峰与飘动的雾带,在色彩、动静上又构成了对比和映衬,使这幅雪后登山图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绚丽色彩和生动气势。

  第二幅是泰山日出图。作者仍是先交待时间、地点和动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这是幅静态的画。但一个“待”字却写出了观日出的虔诚和急迫的心情。接着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是写气候恶劣,但气候越是恶劣,也就越能反衬出作者观日出的虔诚。“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这是写日出前周围群峰的景象,一个“稍”字点出了天气由阴沉逐渐向晴朗转化的过程,也暗示天出现亮色。下面正面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在这段描叙述中有速度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用西边群峰作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第三幅是泰山景物图。这是作者观日出后游兴的余波,也是让读者在观日出的强烈震动和感奋后来个间歇小憩,表现了作者在构图上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特色。作者叙泰山景物分两个方面,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几笔带过;另一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石多*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无瀑布、无鸟兽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点概括无余,使泰山极富有个性,很见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四幅画面,以登览为线索,把以日观峰为主景的泰山风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为什么等待戈多

  ——解谜《等待戈多》

  高二(3)程辽

  *惯于传统戏剧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精美凝炼的对白,《等待戈多》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然而这部废话连篇的无戏之剧却把无聊、空虚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节跌宕的传统戏剧,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剧有关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处。首先是:

  “爱斯特拉冈(后称‘爱’)咱们到底要求他给咱们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尔(后称‘弗’)你当时难道没在场?

  爱我大概没好好听。

  弗哦……没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

  爱可以说是一种祈祷。

  弗一点不错。

  爱一种泛泛的乞求。

  弗完全正确。

  爱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说他瞧着办。

  爱说他不能事先答应。

  弗说他得考虑一下。

  爱在他家中安静的环境里。

  弗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爱他的朋友们。

  弗他的代理人们。

  爱他的通讯员们。

  弗他的书。

  爱他的银行存折。

  弗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爱这是很自然的事。

  弗是吗?

  爱我想是的。

  弗我也这么想。(沉默)”

  无异于废话。再看第二处。

  “弗哦,他是……可以说是个相识。

  爱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

  弗不错……我们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样……

  爱就我个人来说,我就是看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后面两处是写孩子上场告诉等待着的爱和弗,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

  剧中并没有明示戈多是谁或是什么。

  据说1958年该剧在美国上演时,导演问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他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可见作者也只是发现了一种现象,而谜底似乎连他自己也未能揭晓。

  根据剧中人物混乱的语言,我们大概可以拼凑出,戈多是爱、弗二人每天都在等待的人,但他俩也搞不清戈多是怎么回事,戈多每天都可能来但每天都没来。如果说戈多是某个具体人或者某个具体事,或是代表希望,爱、弗就不必只是百无聊赖地等待,都可以去寻找、去追求,就像传统戏剧中写的那样。他们几次等得无聊透顶,绝望地喊:“我们干什么呢?我们干什么呢?”难道竟是他们想不到去寻找吗?不,是他们不能寻找,因为戈多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仇不得报的时候,哈姆雷特就会挥舞着宝剑复仇;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时候,罗密欧与茱莉叶就会向命运宣战;梦中的天边外不能到达的时候,罗伯特就会被遥远的理想所折磨。若是罗伯特如愿以偿地出了海,便会因为失去露丝而使理想悲剧变成爱情悲剧。为生存、为情感、为信念而奋斗,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故事。人总是在追求中。但如果所有这一切的追求都有了结果呢?一个指向没有指向的概念就产生了。人们就开始等待戈多。

  因为空虚,所以追求。追求到的都不是要追求的,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因为它不需要追求。它是什么?

  等待戈多,此时戈多已经来了。他在哪儿?

  谁是戈多?

  以上三个问题有着同样的答案。

  人人都忙。想做一件事,去做,做完了,再想做一件事,再去做。做过去的事,一件、两件、三件……在做的事,一件、两件、三件……要做的事,一件、两件、三件……我们就像是等待戈多的两个人,传帽子当游戏,对骂是消遣,上吊来解闷。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义,要做这么多事?因为剥去事务繁忙的华丽外衣,我们不能面对自己的空虚。心是永远不能遗失的,却是从人穿上外衣的一开始就被遗忘的。所以人马不停蹄地忙碌、寻找、穿上更复杂的衣服,因为他似乎缺了点什么。哪知道缺的不是衣服,而是穿衣服的主人。等戈多的两个人说:“嗯?咱们走不走?”“好的,咱们走吧。”然后他们坐着不动。人能往哪儿走呢?换来换去也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已。走也没走。没走也走。要去的地方已经在了,逃也逃不掉。

  所有的衣服都穿遍了,不能满足。这时候戈多就来了,就开始等待戈多了。他既是想像中的衣服又是衣服后的人。最厉害的大力士举不动的是自己。很无聊,很难受,但是戈多不来,你怎么离开?

  追寻戈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不过那时他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化身为了花花世界。

  万般无奈,便只有等待戈多了。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3

  【教材定位】

  《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登泰山记》。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5.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6.了解“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wèn)济水(jǐ)徂徕(cúlái)

  樗蒲(chūpú)绛皓(hào)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 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山的南面

  ②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

  ③当:在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明确 “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②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③磴:石级

  ④循:顺着

  ⑤崖限:像门坎一样的山崖

  ⑥几:几乎

  ⑦负:背

  ⑧烛:照

  ⑨居:停着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明确 “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明确 “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

  (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明确 “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明确 “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明确 “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

  明确高峻、壮阔、雄浑。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②五鼓:五更

  ③极天:天边

  ④采:同“彩”

  ⑤绛皓驳:大红、白、杂色。

  ⑥偻:驼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明确 “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明确 “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语调应高亢激昂。

  3.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

  【思考4】研读第四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②漫:磨灭

  ③失:缺失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2.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

  明确

  (1)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

  (2)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思考5】研读第五、六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圜:同“圆”

  ②罅:裂缝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做结。

  【思考6】分析手法

  活动: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思考7】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明确示例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

  【思考8】分析特点

  1.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

  明确 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

  2.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明确

  ①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本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②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③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思考9】对比阅读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電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天虹。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

  余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问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

  明确B

  分析:“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错误,结合文章第二段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过此,得*顶,即所谓前海也”,可见,作者是从莲花峰到天门,然后再到前海。

  五、技巧点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本文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流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二)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三)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四)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六、明晰主旨

  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雅正”。桐城派主张学*《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题目解说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五、文体解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三种形式: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认读字音

  (1)汶水(wèn)(2)济水(jǐ)

  (3)磴(dènɡ)(4)徂徕(cú)(lái)

  (5)皓(hào)(6)绛(jiànɡ)

  (7)鼐(nài)(8)罅(xià)

  (9)樗蒱(chū)(pú)(10)岱祠(dài)

  2、理清结构

  二、精读课文

  (二)、诵读第1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其阴,济水东流(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3)阴谷皆入济(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当其南北分者(当:介词,在)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二、诵读第2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词,在)

  (2)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3)历齐河、长清。(历:经过)

  (4)越长城之限。(限:界限)

  (5)至于泰安。(至于:到、到达)

  (6)是月丁末。(是:这、此)

  (7)郦道路元所谓环水也。(所谓:所说的)

  (8)余始循以入。(以:表修饰)

  (9)道少半。(少:不到)

  (10)复循西谷。(循:沿着)

  (11)崖限当道.(当:动词,挡住)

  (12)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助词,无意义)

  (1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负;烛:名词作动词,照。)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好处费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

  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夕照”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俯视“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视野由远及*,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

  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负”“烛”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

  三、诵读第3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戊申晦,五鼓。(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2)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见:逐渐看见。)

  (5)须臾所五采。(采:同“彩”)

  (6)正赤如丹。(正:纯正)

  (7)回视日观以西峰。(以:助词,表示方位)

  (8)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绛:大红;皓:白;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9)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尽。)

  2、文章通过写景物变化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四、诵读第4、5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2)僻不当道者。(僻:偏僻;当:在)

  (3)多*方,少圜。(*方:古义:*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方米;圜:同“圆”)

  (5)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

  2、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

  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

  好处:先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周围的建筑,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这样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凸显了泰山的人文内涵,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

  自然景观——写土质: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方,少圆;写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顶,至日观数里无树;写雪:冰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鸟兽音迹。

  作者这样写给人留下了泰山总体印象:一是泰山苍劲峻峭;二是泰山之冬的静美;

  【问题探究】

  1、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于山顶俯视的“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侧面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之外,又以“明烛南天”“绛皓驳色”等进行侧面烘托,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生动有趣。

  (2)语言简洁、生动。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1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

  (3)比喻、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的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作者山巅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水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且停留在山腰间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特别是“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美的享受。

  ③“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可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形态却是相同的:“皆若偻”。这一比拟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俊,并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动人。在作者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作者顶风冒雪,豪情满怀,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的情怀。文章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豪迈的,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能领悟一些人生的真谛。古代记漩散文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很可贵的。

  【课堂练*】

  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

  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

  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pú)

  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

  【答案】B(膝xī)

  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

  【答案】C(漫:磨灭)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方,少圜

  【答案】A(B项“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C项“下”指脚下,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方”并且呈方形,今常用为数学名词)

  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答案】.A(名词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答案】D

  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顶

  【答案】D“山”改为“树”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答案】D(“桐城”指籍贯)

  8.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答案】C

  9.情景式句式默写

  (1)作者开章写道“.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这一笔把山和水联系起来了。

  (2)“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10、翻译下面句子。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逐渐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汇总5篇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4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四、问题归纳

  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

  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

  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

  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

  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

  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6、看到此台,陈子昂什么心情?引出诗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自读。读给同桌挺听。找同学朗读。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朗读。

  8、翻译解释。

  翻译词句,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阔达。怆然:悲伤,凄恻。涕:古时候指眼泪。前:向前看。念:想到。翻译诗歌内容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圣明。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苍茫一片。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9、分析探究

  前不见古人,古人指什么人?后不见来者,来者指什么人?

  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这道题只要学生描绘,基本就没问题。学生同桌讨论,再然后找学生描绘。登台远眺,宇宙苍茫,孤单寂寞。

  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同桌。然后找学生回答。只要学生说的词语接*,就让他们记下来。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悲凉悲戚。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对英明君王的渴望,和自己人生的苦闷。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悠远辽阔。

  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诗人登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

  联想过去赏识贤才的英明君王和现在自己悲戚的遭遇。由此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个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已经总结过。最后小结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