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敕勒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日期:

敕勒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

  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目标”。(PPT3)

  二、自主学*,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指定同学朗读)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二)指导朗读,品悟诗韵。(PPT6)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字幕上的四个问题,五分钟后,你可以抢答任意一题。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把握展示自己的机会呀!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本上。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学生可能探究较浅,还须教师适时点拨。

敕勒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

  2.学生:读熟古诗。

  教学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

  优美诗篇。第22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板书:22古诗两首敕勒歌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

  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

  2.学*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

  现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像,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

  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

  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五、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

  读了这句,让我们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下那辽阔的绿色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把草原写活了。让我们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时隐时现的肥壮的牛羊。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六、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阴、似、野、苍、茫。

  2.按结构记忆字形。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野。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七、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2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4

  [预*积累]

  1.搜集、积累《乐府诗集》的有关知识。

  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正确抄写一遍。

  [相关课程标准]

  1.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勾勒诗中描绘的意象,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2.品析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评价任务]

  1.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合作探究,鉴赏古诗词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听:

  聆听欣赏“草原三剑客”之一的著名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视频歌曲《敕勒歌》。据传,《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斛律金作而吟唱的。

  导入《敕勒歌》学*。(板书:敕勒歌北朝民歌)

  检查预*和积累:

  1.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2.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3.展示“学*目标”。

  二、读:

  1.聆听课文朗读录音3遍,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听语气语调,二听节奏停顿,三听音韵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景色美:

  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勾勒草原的意象美、图画美。

  读准字音:敕勒chìlè穹庐qiónɡlú笼lǒnɡ见xiàn

  三、赏:

  采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赏析诗歌所描绘的北方大草原的“壮美”。

  1.地阔之美——敕勒川,阴山下。

  开篇壮写敕勒川广阔的地理位置,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壮丽,*川与大山即*面与立体的整体勾勒,使一望无垠的天际、辽阔无边的草原给人以无限的广阔美感。

  2.天高之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以牧民赖以生存的蒙古包为喻,形象地勾画出大草原天高地阔的特点。从天顶到四面八方,无遮无掩,一览无余,极目远眺,天地相接,浑然一体,天高远而有亲切感,地坦荡而有豪迈感,天地就像我的家,生动的比喻蕴含了草原牧民对自己生活居所、家园的热爱和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3.生机之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互文现义,咏叹抒情,表现出敕勒人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景象,“吹”“低”“见”三个字,由静态勾勒转为动态的宏观描绘,展现出茫茫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牧人原野放歌,给人以色彩的美感,使人油然涌起欣喜感、生机感,恬静悠然的生活令人陶醉而流连忘返。整首诗都是从宏观着眼,对草原景物作总体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但诗歌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如天空的苍茫、草原的壮阔、水草的丰茂、牛羊的肥壮,还有隐含在想象中的幸福自豪的草原牧民,共同绘就了一幅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图画。

  四、诵:

  配以“上扬单手→双手手心向下由合而分→双手手心向上由分而合再分”的表演动作,朗诵诗歌。也可以分小组、男女生等开展朗诵比赛。

  五、练:

  1.完成“阅读练*·探究”三;

  2.《语文助学》“学*测评”第1-4题。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5

  [预*积累]

  1.搜集、积累《乐府诗集》的有关知识。

  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正确抄写一遍。

  [相关课程标准]

  1.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勾勒诗中描绘的意象,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2.品析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评价任务]

  1.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合作探究,鉴赏古诗词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听:

  聆听欣赏“草原三剑客”之一的著名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视频歌曲《敕勒歌》。据传,《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斛律金作而吟唱的。

  导入《敕勒歌》学*。(板书:敕勒歌北朝民歌)

  检查预*和积累:

  1.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2.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3.展示“学*目标”。

  二、读:

  1.聆听课文朗读录音3遍,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听语气语调,二听节奏停顿,三听音韵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景色美:

  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勾勒草原的意象美、图画美。

  读准字音:敕勒chìlè穹庐qiónɡlú笼lǒnɡ见xiàn

  三、赏:

  采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赏析诗歌所描绘的北方大草原的“壮美”。

  1.地阔之美——敕勒川,阴山下。

  开篇壮写敕勒川广阔的地理位置,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壮丽,*川与大山即*面与立体的整体勾勒,使一望无垠的天际、辽阔无边的草原给人以无限的广阔美感。

  2.天高之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以牧民赖以生存的蒙古包为喻,形象地勾画出大草原天高地阔的特点。从天顶到四面八方,无遮无掩,一览无余,极目远眺,天地相接,浑然一体,天高远而有亲切感,地坦荡而有豪迈感,天地就像我的家,生动的比喻蕴含了草原牧民对自己生活居所、家园的热爱和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3.生机之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互文现义,咏叹抒情,表现出敕勒人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景象,“吹”“低”“见”三个字,由静态勾勒转为动态的宏观描绘,展现出茫茫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牧人原野放歌,给人以色彩的美感,使人油然涌起欣喜感、生机感,恬静悠然的生活令人陶醉而流连忘返。整首诗都是从宏观着眼,对草原景物作总体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但诗歌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如天空的苍茫、草原的壮阔、水草的丰茂、牛羊的肥壮,还有隐含在想象中的幸福自豪的.草原牧民,共同绘就了一幅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图画。

  四、诵:

  配以“上扬单手→双手手心向下由合而分→双手手心向上由分而合再分”的表演动作,朗诵诗歌。也可以分小组、男女生等开展朗诵比赛。

  五、练:

  1.完成“阅读练*·探究”三;

  2.《语文助学》“学*测评”第1-4题。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敕勒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敕勒歌》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1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 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 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 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 牛羊 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 茂盛 牛羊怎么样? 肥壮 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 辽阔无边 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 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敕勒歌》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相关资料: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佳作众多,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风光。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评价任务: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思考讨论问题:

  (1)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2)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思考:从这首《天堂》及草原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慷慨歌谣传不绝

  过渡语: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称赞这首民歌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让我们初读课文,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

  2.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根据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5.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韵律。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过渡语: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字,但自问世以后,不少评论家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问题预设:

  ⑴我们看见了天空和草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苍苍 、茫茫 )

  ⑵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辽阔无边)

  ⑶还能看到什么?有何特点? (草 茂盛 牛羊 肥壮)

  四、探究想象――穹庐一曲本天然

  过渡语:许印芳也说过:“此歌只用本色语,直陈所见,而情寓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读诗歌第二句。

  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问题预设:

  ⑴“穹庐”是指什么?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

  (根据描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体会情感――一曲牧歌音绕梁

  过渡语:诗歌评论家沈德潜曾说过:“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问题预设:

  ⑴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

  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六、布置作业:

  你能否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诉于笔端呢?课下试写一个景物片段,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测)(10分钟)

  要求:1、独立按时完成,时间八分钟。

  2、八分钟后参照答案同桌互改,并统计分数。

  3、注意书写认真规范。

  1、填空。

  (1)《敕勒歌》选自,这是(朝代)时北方族的民歌。

  (2)诗中对天空、草地的描写属于态描写。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属于态描写。

  2、解释加点词。

  (1)敕勒川:(2)现牛羊:

  3、“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4、“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板书设计: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喜爱、赞美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教学反思:

  优点:

  1.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问题设计能够侧重难点,突出重点。

  2.能够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注重体现诗歌朗读教学,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不足:

  评价环节薄弱,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且要注重对学生诗歌比较鉴赏能力的培养。

《敕勒歌》教学设计3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 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 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 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 牛羊 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 茂盛 牛羊怎么样? 肥壮 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 辽阔无边 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 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敕勒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敕勒歌教学设计优选【5】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

  2.学生:读熟古诗。

  教学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

  优美诗篇。第22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板书:22古诗两首敕勒歌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

  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

  2.学*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

  现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像,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

  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

  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五、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

  读了这句,让我们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下那辽阔的绿色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把草原写活了。让我们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时隐时现的肥壮的牛羊。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六、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阴、似、野、苍、茫。

  2.按结构记忆字形。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野。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七、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 2

  学时目标:

  1.认识《敕勒歌》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朗读、背诵《敕勒歌》。

  3.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认识《汉乐诗集》,读懂课题

  1.《敕勒歌》选自《汉乐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2.出示课题《敕勒歌》,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明确目标

  xx

  三、学*板块一(学会生字新词)

  (一)自主学*

  1.学生自读古诗,把古诗读准。

  2.学生自读生字新词,把生字新词读准。并用生字练*组词。

  (二)合作交流、教师出示古诗。

  1.互学: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是否读准,正音。

  2.共学:小组合作读准生字词,交流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展示汇报

  1.学生展示读准生字新词。注意“似”是多音字。

  2.学生展示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展示读好古诗。注意“见”的读音和意思。

  四、学*板块二:熟读古诗

  1.学生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读。

  2.学生练读。

  3.上台展示。

  五、学*板块三(学*古诗,大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自由读诗,想一想,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圈出景物的词语,对照课文插图,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的画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一)自主学*:生读,圈,看插图,说意思。

  (二)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试着有感情的读

  (三)展示汇报:用读诗句,说景物,说诗句意思,朗读诗句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提示、点拨:

  1.先看图理解穹庐、四野.

  2.联系生活理解“苍苍、茫茫。

  拓展:白发苍苍、松树苍苍、 ()苍苍

  大海茫茫、云雾茫茫、()茫茫

  3.理解“见”

  (四)品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草原的辽阔。

  (五)背诵古诗,根据板书进行背诵

  六、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阴、似、苍、茫”,先整体观察。

  2、强调“阴、似”。左右结构,强调左窄右宽,注意撇的穿插。

  “苍、茫”。上下结构,“苍”撇捺要舒展,“茫”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书写。

  4.反馈评价

  敕勒歌教学设计 3

  [预*积累]

  1.搜集、积累《乐府诗集》的有关知识。

  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正确抄写一遍。

  [相关课程标准]

  1.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勾勒诗中描绘的意象,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2.品析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评价任务]

  1.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合作探究,鉴赏古诗词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听:

  聆听欣赏“草原三剑客”之一的著名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视频歌曲《敕勒歌》。据传,《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斛律金作而吟唱的。

  导入《敕勒歌》学*。(板书:敕勒歌北朝民歌)

  检查预*和积累:

  1.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2.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3.展示“学*目标”。

  二、读:

  1.聆听课文朗读录音3遍,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听语气语调,二听节奏停顿,三听音韵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景色美:

  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勾勒草原的意象美、图画美。

  读准字音:敕勒chìlè穹庐qiónɡlú笼lǒnɡ见xiàn

  三、赏:

  采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赏析诗歌所描绘的北方大草原的“壮美”。

  1.地阔之美——敕勒川,阴山下。

  开篇壮写敕勒川广阔的地理位置,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壮丽,*川与大山即*面与立体的整体勾勒,使一望无垠的天际、辽阔无边的草原给人以无限的广阔美感。

  2.天高之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以牧民赖以生存的蒙古包为喻,形象地勾画出大草原天高地阔的特点。从天顶到四面八方,无遮无掩,一览无余,极目远眺,天地相接,浑然一体,天高远而有亲切感,地坦荡而有豪迈感,天地就像我的家,生动的比喻蕴含了草原牧民对自己生活居所、家园的热爱和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3.生机之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互文现义,咏叹抒情,表现出敕勒人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景象,“吹”“低”“见”三个字,由静态勾勒转为动态的宏观描绘,展现出茫茫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牧人原野放歌,给人以色彩的美感,使人油然涌起欣喜感、生机感,恬静悠然的生活令人陶醉而流连忘返。整首诗都是从宏观着眼,对草原景物作总体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但诗歌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如天空的苍茫、草原的壮阔、水草的丰茂、牛羊的肥壮,还有隐含在想象中的幸福自豪的草原牧民,共同绘就了一幅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图画。

  四、诵:

  配以“上扬单手→双手手心向下由合而分→双手手心向上由分而合再分”的表演动作,朗诵诗歌。也可以分小组、男女生等开展朗诵比赛。

  五、练:

  1.完成“阅读练*·探究”三;

  2.《语文助学》“学*测评”第1-4题。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 4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 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 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 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 牛羊 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 茂盛 牛羊怎么样? 肥壮 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 辽阔无边 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 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敕勒歌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组教材都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很喜欢古诗,因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会。这首《敕勒歌》我在一年级学*“草原”这个词语时已经推荐学生课外积累过。教学时,重点就应该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

  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

  朗读法。

  五、教学目标

  1.会认“似”等六个生字,会写“阴”等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草原的苍茫与美丽。

  4.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七、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意境,激**感。

  八、教学准备

  ppt课件。

  九、课时安排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播放配乐图片)你们看了后想到了什么?

  2.回忆我们一年级积累的古诗词,哪首与刚才看到的最相符?

  3.出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设计意图]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回忆以前积累的古诗,温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与“北朝民歌”。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三)初读古诗,学*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相机说“野”“见”的读音。)

  2.圈出生字,练*认读。

  3.课件出示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出示无拼音生字,指名认读组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笼”)。

  5.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6.观察田字格中本课要求写的五个生字,指名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7.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学生在课本上练*。

  [设计意图]指导识字写字,交流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四)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生看课本插图,听师朗读。你听后知道了什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借助图片,分行理解。(阴山、穹庐、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相机引导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4.体会感情后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五)激发感情,拓展延伸。

  1.出示中国地图,回忆背诵《祖国多么广大》。

  2.课外积累其他关于祖国风景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鼓励积累更多优秀古诗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学*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旨;

  3、 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曲折的情节。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欣赏作品的巧妙地情节结构和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特别是学*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关注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深刻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

  2、教学难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奈特,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主题的探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从多元角度出发,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小说的主题进行合理的评价。

  教学设想:

  1、要求学生充分预*,对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课前通过查找资料预先有所了解,并做好疑难笔记;对小说内容、结构、人物、语言等预先有个性化的理解或评价,以便课上集中交流解决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2、本课适宜采用讨论式、诵读式方法、适时练*巩固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通过导入新课、检查预*,质疑解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等教学环节,利用现代教学投影设备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鲁迅的《故乡》中,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评议)

  -----小说通过一些列对比不仅表明在苦涩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作者梦想破灭的苦闷心情,更抒发了作者对不与人之间不再隔膜的新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地表现了主题。今天我们学*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小《我的叔叔于勒》,学*对比在刻划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中的妙用

  二、质疑解难(投影)

  (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2)文章为什么要采用第一人称来写?

  (3)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整体感知

  1、小说情节包含几个部分,本文情节是怎样划分的?(投影)

  本文按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投影)

  第一部分(第1---4段),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第5--19段),发展— 赞于勒。

  第三部分(第20-47段),高潮— 见于勒。

  第四部分(第48-49段),结局 —躲于勒。

  -----本文情节是由于勒与菲利普夫妇这两条线交织发展构成的,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

  于勒到美洲前后经济上变化:穷——富——穷。(投影)

  菲利普夫妇态度发生了变化:撵——盼——躲(投影)新 课标 第一网

  2、小说涉及哪些人物?各有怎样性格?你对他们评价如何?作者怎样描写的?

  讨论明确:

  (1)菲利普夫妇:

  性格特点:

  共同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为了过上流生活,苦苦争扎期盼。不同点:菲利普:自私、冷酷、虚伪、贪婪、懦弱;克拉丽丝:吝啬、尖刻、有心计。

  评判态度:可鄙、可谅。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演读相关语段)

  (2)关于于勒:

  性格特点:

  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中期正直、有良心;后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评判态度:可恨、可怜.。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3)关于“我”

  性格特点:

  善良、纯真。 不以金钱衡量人。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爱,而不是金钱主宰一切。(演读相关语段)

  评判态度:可爱、可敬。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4)姐夫:

  性格特点:自私,贪财,爱虚荣,以金钱代替爱情。

  评判态度:可愤、可悲。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3、环境

  (1)自然环境

  找出去施行和回来时海面景色语句,说说环境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分别烘托一家人满怀希望的愉快和希望破灭的懊恼心境。

  (2)社会环境

  从小说情节及人物性中能感受出,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自私,冷酷、唯金是亲。

  四、合作探究:

  1、小说多处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的物,表现主题,请分别列肖举出来

  讨论归纳:(投影)

  (1)我与爸妈态度: 同情----冷酷

  (2)爸妈前后态度: 盼赞- --躲骂 钱?

  (3)旅行去回心情: 愉快- --沮丧

  (4)来信前后婚事: 难嫁---易嫁

  2、主题探究

  (1)教师提问启发:从上述对比中可看出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2)讨论归纳:

  ①“金钱”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同样也能使非常亲*的人分道扬镐。马克思、*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别的联系。”

  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小说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小说主题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揭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②“同情”说:小说中约瑟夫给于勒10个小费,心中的默念等细节描写,可以概括出:

  --------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③-----“虚荣”说:小说通过几件琐细的小事揭示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得*似滑稽的丑态,正是这种强烈的虚荣心使得菲利普夫妇连多看于勒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至此,讽刺虚荣这一主题便在作者*实朴素的叙述中显现出来。

  ④“辛酸”说:、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奈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五、拓展延伸

  提问:你觉得菲利普夫妇怎样对待于勒?

  ----批评教育

  ----理解同情

  ----宽容关爱

  六、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学*收获

  提示:

  1、构思上收获

  2、手法上收获

  3、认识上收获

  附:板书设计:

  (1)我与爸妈态度: 同情----冷酷

  (2)爸妈前后态度: 盼赞- --躲骂 钱?

  (3)旅行去回心情: 愉快- --沮丧

  (4)来信前后婚事: 难嫁---易嫁

  七、布置练*

  1、注音释义

  栈( )桥 牡蛎( ) 煞( )白 拮( )据( )

  诧( )异 褴( )褛( ) 撬( )开 嘟哝( )

  2、辨析下列各字并组词。

  赚( ) 绰( ) 砺( ) 拮( ) 褛( ) 牡( ) 皱( )

  谦( ) 踔( ) 蛎( ) 诘( ) 缕( ) 杜( ) 雏( )

  2、略

  3、(示例:

  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不一定能买到“忠诚”。

  钱可以买到“文凭”,但不一定能买到“知识”。)

  4、

  (1)、不一样。第一个“狼狈”指“受窘的样子”。第二个“狼狈”指穷困到了极点。

  (2)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作者写“我”(即若瑟夫)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细腻地再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

  (3)侧面描写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对照前面的一段景物描写一并讲解。“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4)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烘托出人物欢快的心情。)

  ①“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材料,结构全文。②“我”又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同时“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③“我”起寄托作者感情和希望的作用。

  (5)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一样。但是从排列顺序分析,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并在“叔叔”前加一“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亲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讥讽意味的心里话。(6)略

  5、参考或提示

  名言:

  ------有钱能使鬼推磨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事例:

  -------古有子亲兄弟人琴俱亡,手足情深,

  ----- -今有吴艳霞为公公捐肾,感动*。

  3、造句:

  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不一定能买到“智慧”。

  钱可以买到“婚姻”,但不一定__________。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不一定__________。

  钱可以买到“时装”,但不一定__________。

  钱可以________,但不一定___________。

  钱可以________,但不一定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 ① (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 ② (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文中画线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2)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3)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 )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 ),作用是( )。

  (4)“我”(即若瑟夫)在文中起何作用?

  (5)画横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6)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划人物性格于本文形成对比)

  5、写出与金钱或亲情相关的名言名例(不少于2句或不少于2例,正反均可)

  参考答案:

  1、注音释义

  栈(zhàn)桥 牡蛎(lì)煞 (shà)白 拮(jié)据(jū)

  诧(chà )异 褴(lán)褛(lǚ) 撬(qiào)开 嘟哝(nong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曲折的情节;

  2、学*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重点是:关键是通过对小说跌宕起伏的巧妙地情节结构分析,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学*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爱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2、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较多,不同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描写的角度、方法,人物的命运、性格也有差异,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难点应该是: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情节,分析不用人物性格特点及在小说结构和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本课灵活彩线、面、点结合方法,从结构到内容,从整体到细节,由外表到内心,由个人到社会,层层深入地分析欣赏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主题思想。

  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线”一一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以点画出一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线索深入分析全篇课文,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接着从“面”上全体把握小说的人物及其作用,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从“点”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及前后态度变化,分析人物性格,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3、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组织教学,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难点突破、重点探究等教学环节,及师生双边活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理解,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可布置提前预*,可通过课上集中交流或质疑解决,抑或通过课后练*解决,以便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所以教时计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投影)

  “十年思盼,天涯海角,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在咫尺,骨肉恰如陌路人。”这付对联是对崇拜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生动概括,今天学*法国作家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从中会得到进一步诠释。

  二、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

  年轻时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于是,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终于被弃之家门外)

  2、明确线索:

  小说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小说的情节,可以用一个“变”字来概括

  于勒经济地位经历哪些变化?

  -------------明确:经济地位:穷——富——穷(明线)

  随着于勒经济地位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态度变化:恨------盼------躲(暗线)

  围绕这些变小说设置哪些悬念?哪些巧合:

  ------学生讨论:(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3、理清结构

  (1)填空

  开端(____于勒)——发展(____于勒)——高潮(___于勒)——结局(____于勒)

  ------明确: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2)小结: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对比鲜明,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构思很巧妙

  4、归纳主旨:

  (1)、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难点突破:

  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提示: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一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二是看作者在谁的身上用的笔墨最多。

  -------讨论后明确: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描写内容较多并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

  2、其他人物分别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我”是见证人;一方面让“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使行文显得真切自然,同时“我”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我”的善良、纯真正好反衬了父母亲的自私冷酷,使文章更具讽刺意味;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姐姐姐夫是从侧面反映资本主社会金钱不仅左右着亲情,还影响爱情。

  四、重点探究:

  1、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一种人?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有表情的演读)

  讨论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从语言、动作、神态、心情细节描写中可看出来;

  -------从菲利普夫妇对弟弟前后不态度变化中可看出来;

  -------从与“我”对叔叔的不同态度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从社会背景及家庭现状及痛苦心境中可以看出来。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学*收获

  提示:

  1、构思上收获;

  2、语言上收获;

  3、认识上收获。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叔叔: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恨-----赞-----躲

  六、作业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

  诧异()牡蛎()别墅()皱纹()

  褴褛()阔绰()女婿()嘟哝()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从题目看,“我”是线索人物,于勒是主人公。

  b、作者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

  c、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

  d、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主要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手法。

  3、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这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________关系。

  4、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4、阅读第四段回答:这段文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描写。

  5、第四段文字深刻地揭示出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特征?

  答:

  6、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7、阅读五、六、七段回答:我母亲也害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段话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8、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jié)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

  诧异(chà)牡蛎(lì)别墅(shù)皱纹(zhòu)

  褴褛(lǚ)阔绰(chuò)女婿(xū)嘟哝(nong)

  2、d3、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

  4、

  (1)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怕多花钱。

  (3)吝啬、虚荣。

  (4)神情、动作、语言

  (5)怕秘密被揭穿,多年美梦破灭,失魂落魄,心中充满恐惧。

  (6)不知说什么好。

  (7)虚荣心强,冷酷而专横

  (8)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教学课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由于文章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充分欣赏课文朗读视频,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绘形写神,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通读全文,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是本文的难点;

  3.作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是学*本文可能产生的疑问。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学生可以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本文主要是神态),语言等的浯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教师应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加之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设计

  1.由于本文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让学生充分阅读,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教师可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投影仪打出)

  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目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惶”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怖,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四)总结、扩展

  1.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2.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双在情理之中。

  参考:

  (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反“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2.能力训练点

  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

  (二)整体感知

  作品中写到了几个各具个性的人物,究竟谁是作品的主人公?本节课可以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来加深对小说体裁特点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不是

  2.可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课怎么不是主人公呢?

  讨论并归纳: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3.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讨论并归纳:“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4.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总结、扩展

  做想像性的口头作文。

  假设破了产,双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

  2、欣赏小说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

  3、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对“金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从前我们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学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这些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感情。*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很遗憾的是,在莫泊桑的笔下,于勒作为菲利普夫妇亲兄弟,却被他们冷漠地躲开并抛弃。这是为什么?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按情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请同学们复述故事。

  3、思考下列的题:

  ⑴于勒是怎么一个人?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⑵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于勒,这是什么原因?读了这篇小说,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小组讨论思考题,推荐代表发言。

  1、试结合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是哥嫂心目中的“流氓”﹑“坏蛋”,是全家人的“恐怖”,终于被“打发”到美洲。后来,据说在那里发了财,来信说,要“赔偿”哥哥的损失,并回法国和哥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是,他一下子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子后,重又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在船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终被弃之家外。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这个“发了财”的﹑“好心人”的于勒一旦回来,“境况就不同了”。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盼望于勒回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订了上千种计划”,“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四、巩固提高

  假设在船上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请你设想一下众人的反应。

  五、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小说要借助形象表现主题。于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从他身上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标准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小说的情节和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于勒展开。因此,本课时先从分析于勒的形象入手,可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也为其他人物性格的分析及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


敕勒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随船出海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和由此而产生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歌颂。

  课文先讲作者在码头上看见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气势宏伟、绚丽无比,显示出了勃勃生机,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接着写在海港看到的繁忙而有序的劳动场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使人振奋、令人鼓舞。最后讲在大海中看到我国的石油钻探船时自豪激动的心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参观地点的变化可分为三大段,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激发学生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重点要理解文中讲到的两次大海“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设计:

  全文教学体现训练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用这种情感去感化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得到教育、受到鼓舞,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句子对比,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用。由扶到放,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利用录像、投影、电脑等电教媒体把文字转变为图像、把静态变为动态,产生直观效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帮助理解词句。

  教学过程 设计:

  利用录音、创设氛围(质疑、激发学生兴趣)

  1、问:人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唱歌呢?大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会高兴、唱歌吗?看到题目《大海的歌》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导入 课文)

  (配音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大海唱歌的句子。

  2、学生思考:课文中几次写到大海唱歌?两次有什么不同?作者在什么地方感到大海在唱“欢乐的歌”?(板书:海港)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这个内容?作者在什么地方感到大海在唱着“一曲新歌”?(板书:大海)作者出海还到了哪些地方?(板书:码头)

  (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利用电教、讲读结合

  3、问:你能按照作者所到地点的不同给课文分段吗?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地点变化)

  4、小结:按地点变化分段,这是一种新的分段方法,在以后的学*中可以使用这一方法。

  一、学*第一段

  作者在码头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其余用直线画出。(板书:蓝天、白云、碧海、朝阳)再问:“朝”是什么意思?“朝阳”呢?它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的样子。(出示电脑动画:海上日出、学生观察,并叙画面内容)看到这么美的海上日出,作者心情怎样?(板书:高兴)请你们用高兴的心情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第二段

  1、作者又在海港看到什么呢?自己读第二段,(板书:吊车、海轮)用曲线划出突出海港繁忙景象的词语。(电脑出示第二段,学生回答时击活相应的重点词,使其依次闪烁并下至红点,以加强学生对这些比喻句的理解,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对反映作者思想的意义。)(犹如密林、数不清、各色旗帜、密密层层)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词语为什么能反映海港繁忙的景象?“钢铁巨人、巨臂、犹如卫队“怎样理解?它们分别写出了吊车、海轮的`哪些特点?(吊车:数量多、高大、坚固、忙碌。海轮:多、整齐、来自世界各地)

  (看录像)思考:装卸吊车上下挥动着巨臂在干什么?海轮停泊在码头两边要干什么?

  3、小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进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发展。看着海港这一派生机勃勃、兴旺繁忙的建设景象,作者的心情怎样呢?(板书:兴奋)谁能读出这种感情?

  三、自学第三段

  默读思考并回答:(电脑出示问题,并设置相应活区,学生回答后击活出示参考^答~`案、帮助学生)

  1、作者先从码头到海港、又从海港乘船到了海上,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呢?(板书:*—远)从哪可以看出?

  2、作者在*处看到了哪些景色?听见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感到大海在唱欢乐的歌?

  4、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了石油钻探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极目了望”换成“了望”可以吗?石油钻探船有什么特点?

  5、在大海深处看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并且知道是自己国家的石油钻探船时,作者的心情又怎样呢?(板书:自豪)读一读这些句子,(看投影)比较这两个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那是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这时作者听到了大海真的在唱歌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看录像:我国石油钻探船事业的今昔对比录像、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大海是在唱一首新歌呢?

  (我们的设备、技术都有了新的发展,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

  课文几次写到了大海唱歌?两次有何不同?(再引导学生看投影加深理解)

  6、小结:“大海的歌”并不是大海真的在唱歌,而是作者内心激动,借助大海唱自己心中的赞歌。在海港他歌颂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繁荣兴旺,在大海中他歌颂的是祖国科学技术的新水*、海洋石油事业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所以作者借大海由唱“欢乐的歌”到唱意义深远的“一曲新歌”。

  7、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出作者喜悦、自豪的心情。(齐读)

  8、利用投影、总结全文,结合板书,说说作者出海都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投影展示填空题)

  9、这篇课文我们按(不同地点)分成三段,作者每到一处看到不同的景象。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借助(大海唱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美景)的赞美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成就)的歌颂。(配音乐齐读全文、感受文质之美、体会作者感情)

  四、作业 :巩固新知、说话训练

  五、练*用比喻的手法把一个事物写具体。

  板书设计 :

  大海的歌(欢乐——新)

  地 码头:蓝天、白云、碧海、朝阳 高兴

  点

  变 海港:吊车、海轮 兴奋

  化

  大海:钻探船、自己的 自豪

  *——远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一、歌曲《海》

  《海》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是一首海的抒情诗、海的赞歌。

  歌曲为四三拍,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波相逐远去的海面。这首短歌诗画一般的意境,让人遐想……

  二、管弦乐《海上凤暴》

  管弦乐《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描写了海上的惊涛骇浪,呼啸的狂风和充满恐怖感的电闪雷鸣,气氛十分紧张。

  教学内容:

  (一)、聆昕《海》、《海上风暴》

  (二)、演唱、表演《海》

  (三)、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的:

  (一)、通过表演《海》,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二)、通过聆听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与同学共同合作表现大海。

  教学过程:

  1、律动(导入新课)

  模仿海鸥飞翔的动作飞进教室。(音乐<海鸥>)

  师:刚才同学们模仿了海鸥飞翔的动作,你们知道海鸥的家在哪里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生:(在海上)

  师:你见过海吗?海是什么样的?

  生:(电影里、电视里见过,蓝色的、很大很大)。

  师:你能模仿一下海浪的声音吗?能用动作模仿一下海浪的样子吗?

  生:(模仿)

  师:(鼓励那些能用不同动作、声音表现的孩子)。

  师:同学们模仿得真象,现在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看海鸥的家一一美丽的海。

  师:(多媒体播放海的录像片、放歌曲)

  (学生边昕边画线条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复听《海》

  师:歌曲中的海是美丽*静的,可大海永远都这么美丽*静吗?我们再听听这段音乐,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么样?

  3.初听《海上风暴》

  师:同学们这段音乐描写了海上的暴风雨,狂风掀起了巨浪,海上电闪雷鸣,气氛十分的紧张。

  (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展示出《海上风暴》的图画,与第一幅

  画形成对比)。

  4.复听《海上风暴》

  师:请边听边用划线条的方式表达你的心情。

  (请划好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线条并说一说)。

  师:你觉得这时的海是愉快的还是生气的?

  生:(是生气的)

  师:大海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是有脾气的,有时会高兴,有时会生气。

  (老师边说边把小人头贴在两幅画的旁边,使情绪对比更直观)。

  师:不过大海发脾气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那么你们更喜欢哪一种海?

  生:(喜欢高兴时的海)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表现大海*静,愉快时的歌曲《海》。

  三、学演唱、表演《海》

  1.老师有表情地范唱一遍。

  2.跟着老师有感情地读一遍歌词。

  3.简单的二声部练*(学生分成二组,一组有感情地读歌词,一组用“哗、哗”的海浪声伴奏)。

  4.跟着手风琴轻声唱一遍。

  5.听着录音轻声跟唱,边唱边用手臂动作表现歌曲的起伏。

  6、男、女生分组比赛唱一唱(一组唱、一组自编动作)。

  7.请小朋友到前面给大家表演。

  (师:看谁的歌声最动听,哪朵浪花最美丽?)

  (对涌跃上台的小朋友给予表扬、鼓励)。

  四、编创与活动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好,可是一朵浪花再美丽也是成不了大海的,只有一朵朵小浪花你拉着我,我拉着你,团结起来,联成一片,才能成为一望无际的大海。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四组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把一朵朵的小浪花变成大海?看哪个组最团结、最爱动脑筋,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在《海》音乐的伴奏下,一组一组上来表演)

  五、评价

  师:刚才每一组同学都动脑筋想出了与别人不一样方法来表演大诲,非常好!浪花和浪花手拉手能形成大海,小朋友和小朋友手拉手,就能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好集体!请小朋友互相评一评,今天上课谁表现得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团结,在这节课上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互相评一评,说一说)。

  六、作业

  师:请小朋友回家后画一画你心中美丽的海,看谁画得最漂亮!

  七、下课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对比聆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并利用音乐的弥漫性,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海》,同时了解海多变的性格,为后面学*歌曲《海》作好了情感垫)。创编动作同时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新,通过评价教育学生团结友爱,要多看别人的优点,体现学科人文性。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趣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

  (二)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看了录象,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四)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学生可能会问:“大海会唱歌吗?”“大海唱的什么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整体感知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

  (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3)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3.小组汇报、感悟:

  (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播放录象一: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

  (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

  A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 )、是( )、是( )、是( )

  他一来,就( )……

  就( )……

  就( )……

  就( )……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A播放录象,(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此处设计考虑到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通过观察、品味、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读书。在读书的基础上仿写,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

  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小组合作办一期关于大海的手抄报。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复*会认字。

  2.学*会写字。

  (1)自主学*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

  “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上、中、下三部分长短、宽窄进行画线比较。)

  部件拼摆,实物投影展示、评议。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虽然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是在学*生字过程中,教师仍然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在观察、讨论、评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精神及评价他人的能力。]

  3.检查背诵情况。

  4.手抄报的展示、评议。

  (1)评议内容是否丰富。

  (2)评议版面设计是否合理。

  (3)评议色彩是否丰富、美观。

  (4)摘录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

  1.大海的.歌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4

  《大海的歌》是第一单元的一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大海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手法来描写大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欣赏录像使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感受大海的美丽与奇妙。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你见过的大海什么样?你能仿照《海上的风》描述自己见过的海吗?通过这样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

  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趣。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

  (二)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看了录象,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四)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学生可能会问:“大海会唱歌吗?”“大海唱的什么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整体感知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

  (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3)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3.小组汇报、感悟:

  (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播放录象一: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

  (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

  A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是()、是()、是()

  他一来,就()……

  就()……

  就()……

  就()……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A播放录象,(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此处设计考虑到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通过观察、品味、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读书。在读书的基础上仿写,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

  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小组合作办一期关于大海的手抄报。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复*会认字。

  2.学*会写字。

  (1)自主学*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

  “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上、中、下三部分长短、宽窄进行画线比较。)

  部件拼摆,实物投影展示、评议。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虽然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是在学*生字过程中,教师仍然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在观察、讨论、评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精神及评价他人的能力。]

  3.检查背诵情况。

  4.手抄报的展示、评议。

  (1)评议内容是否丰富。

  (2)评议版面设计是否合理。

  (3)评议色彩是否丰富、美观。

  (4)摘录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

  1.大海的歌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随船出海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和由此而产生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歌颂。

  课文先讲作者在码头上看见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气势宏伟、绚丽无比,显示出了勃勃生机,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接着写在海港看到的繁忙而有序的劳动场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使人振奋、令人鼓舞。最后讲在大海中看到我国的石油钻探船时自豪激动的心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参观地点的变化可分为三大段,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激发学生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重点要理解文中讲到的两次大海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设计:

  全文教学体现训练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用这种情感去感化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得到教育、受到鼓舞,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句子对比,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用。由扶到放,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利用录像、投影、电脑等电教媒体把文字转变为图像、把静态变为动态,产生直观效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帮助理解词句。

  教学过程设计:

  利用录音、创设氛围(质疑、激发学生兴趣)

  1、问:人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唱歌呢?大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会高兴、唱歌吗?看到题目《大海的歌》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导入课文)

  (配音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大海唱歌的句子。

  2、学生思考:课文中几次写到大海唱歌?两次有什么不同?作者在什么地方感到大海在唱欢乐的歌?(板书:海港)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这个内容?作者在什么地方感到大海在唱着一曲新歌?(板书:大海)作者出海还到了哪些地方?(板书:码头)

  (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利用电教、讲读结合

  3、问:你能按照作者所到地点的不同给课文分段吗?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地点变化)

  4、小结:按地点变化分段,这是一种新的分段方法,在以后的学*中可以使用这一方法。

  一、学*第一段

  作者在码头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其余用直线画出。(板书:蓝天、白云、碧海、朝阳)再问:朝是什么意思?朝阳呢?它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的样子。(出示电脑动画:海上日出、学生观察,并叙画面内容)看到这么美的海上日出,作者心情怎样?(板书:高兴)请你们用高兴的心情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第二段

  1、作者又在海港看到什么呢?自己读第二段,(板书:吊车、海轮)用曲线划出突出海港繁忙景象的词语。(电脑出示第二段,学生回答时击活相应的重点词,使其依次闪烁并下至红点,以加强学生对这些比喻句的理解,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对反映作者思想的意义。)(犹如密林、数不清、各色旗帜、密密层层)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词语为什么能反映海港繁忙的景象?钢铁巨人、巨臂、犹如卫队怎样理解?它们分别写出了吊车、海轮的哪些特点?(吊车:数量多、高大、坚固、忙碌。海轮:多、整齐、来自世界各地)

  (看录像)思考:装卸吊车上下挥动着巨臂在干什么?海轮停泊在码头两边要干什么?

  3、小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进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发展。看着海港这一派生机勃勃、兴旺繁忙的建设景象,作者的心情怎样呢?(板书:兴奋)谁能读出这种感情?

  三、自学第三段

  默读思考并回答:(电脑出示问题,并设置相应活区,学生回答后击活出示参考答案、帮助学生)

  1、作者先从码头到海港、又从海港乘船到了海上,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呢?(板书:*远)从哪可以看出?

  2、作者在*处看到了哪些景色?听见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感到大海在唱欢乐的歌?

  4、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了石油钻探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极目了望换成了望可以吗?石油钻探船有什么特点?

  5、在大海深处看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并且知道是自己国家的石油钻探船时,作者的心情又怎样呢?(板书:自豪)读一读这些句子,(看投影)比较这两个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那是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这时作者听到了大海真的在唱歌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看录像:我国石油钻探船事业的今昔对比录像、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大海是在唱一首新歌呢?

  (我们的设备、技术都有了新的发展,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

  课文几次写到了大海唱歌?两次有何不同?(再引导学生看投影加深理解)

  6、小结:大海的歌并不是大海真的在唱歌,而是作者内心激动,借助大海唱自己心中的赞歌。在海港他歌颂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繁荣兴旺,在大海中他歌颂的是祖国科学技术的新水*、海洋石油事业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所以作者借大海由唱欢乐的歌到唱意义深远的一曲新歌。

  7、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出作者喜悦、自豪的心情。(齐读)

  8、利用投影、总结全文,结合板书,说说作者出海都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投影展示填空题)

  9、这篇课文我们按(不同地点)分成三段,作者每到一处看到不同的景象。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借助(大海唱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美景)的赞美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成就)的歌颂。(配音乐齐读全文、感受文质之美、体会作者感情)

  四、作业:巩固新知、说话训练

  五、练*用比喻的手法把一个事物写具体。


敕勒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姓氏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姓氏歌》教学设计1

  课前解析

  《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编写的韵文,一问一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课文通过熟字加一加的方式,认识*的姓氏,了解单姓和复姓,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更多的姓氏,提升识字的乐趣和学*语文的兴趣。同时,能够学以致用,介绍自己的姓氏。

  关注课文:第一节:前4行,可以安排师生、男女生、同桌互相问答着读一读,在一问一答中,增添读的趣味性。后几句,可让学生拍着手读一读,增加朗读时的韵律感。

  第二节:本节由12个单姓和复姓组成。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单姓和复姓的不同。朗读时,要关注姓氏之间的停顿,以及单姓与复姓的节奏变化,姓氏之间不要粘连,读出节奏感。

  关注生字:本课要书写7个生字,学写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其中3个独体字,3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以及1个全包围结构的字。学*写“国”,可以回顾“回”字的书写,复*全包围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书写顺序。“姓”在上册学*了“妈”的基础上,巩固女字旁的书写。

  关注词语:姓氏、张口、良好、花钱、孙子。可以结合生活积累认读这些词语。

  教学目标

  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等7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识记12个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会写7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姓、李”等5个生字,会写“姓、双”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那么,我们*有多少姓氏呢?这节课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吧。

  出示课件1: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

  3、教师板书课题:2 姓氏歌

  4、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通过介绍自己的姓氏,与即将学*的内容产生联系,点燃课堂活力,引发学生学*兴趣。)

  二、自主学*,了解儿歌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3.学生齐读。

  4.小组合作。

  (1)提出要求:请你自己读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在文中你都知道哪些姓氏呢?告诉你的同桌吧。

  (2)提出要求: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问问你的组员。

  5、教师指名读:其他同学当小老师,看着课文认真倾听,指出错误。

  6、提出要求: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齐读第一节: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学*第一小节。请大家一起读一读第一小节,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教师引导:要想把课文读流利不容易,需要把课文里面这些字认清楚。你先试着读一读这些字吧。

  出示课件2:

  学生跟读:请你再跟老师读一遍。

  3、学*识字方法。

  教师提问:如果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1)识记“姓、李”:给生字组词,为它找个好朋友,我们会记得更牢。

  出示课件3:

  预设:姓,姓名;李,李树。

  学生跟读:请跟老师读一读。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们呢?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这两个字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它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是一个我们学过的生字。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变成三字儿歌就更方便了,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预设:女加上生是姓,我们可以说女生姓,那李就是木子李。

  出示课件4:

  (2)识记“张”:看“张”字。跟老师读——张,张开。“张”的偏旁是弓字旁,它由三笔组成。弓是古代兵器之一,由富有弹性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这就是弓。

  出示课件5:

  教师提问:我们怎么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用“加一加”的方法弓加上长是张,我们可以说弓长张。

  预设2:变成三字歌:弓长张。

  出示课件6:

  教师小结:很好,刚才学*的方法现在就用上了,这就是学以致用。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3)识记“古、吴”:再看“古、吴”,你能为它们组词吗?

  预设:古,古代;吴,吴国。

  出示课件7:

  学生跟读:请跟着老师读一读。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古”和“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1: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两部分组成。

  预设2:它们都有“口”。“口”上面加“十”就是“古”;“口”下面加“天”就是“吴”。

  出示课件8: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说十口古,口天吴。

  学生跟读:请跟着老师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四、巩固练*,逐步提升

  1、教师指名读:看,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又跑回课文里去啦,你还会读吗?谁想读?相信认真学*的你一定记得很熟,读得很准了。

  出示课件9:

  2、小游戏: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个问答游戏吧。

  (1)教师引导:先看看他们是怎么问答的。

  出示课件10、11:

  (2)师生问答:看明白了吗?下面有五个小同学,他们的姓都不一样。我来问你来回答。

  出示课件12:

  (3)同桌问答: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相信你一定学会啦,和同桌一起玩一玩吧。

  3、学生自由读:刚才的游戏有趣吗?下面我们再把课文第一小节读一读吧。老师把拼音去掉,你会读吗?自己试一试。

  出示课件13: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巩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 识记“姓”:课文我们会读啦,接下来我们来学*生字。我们先看“姓”这个字。

  出示课件14:

  (1)教师讲解:“姓”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女字旁。书写时注意,女字旁的横倾斜,且不能出头。右边的“生”第一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行要长。

  (2)教师范写:姓。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姓氏、姓名、百姓。

  2、 识记“双”:再来看“双”这个字。

  出示课件15:

  (1)教师讲解:“双”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又字旁。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笔是点,第四笔是捺,第二个横撇穿插到左下格。

  (2)教师范写:双。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双手、一双、双人。

  3、识记“什”:接下来,我们学*“什么”的“什”。

  出示课件16:

  (1)教师讲解:“什”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单人旁。书写时要注意,“十”的横靠*单人旁的竖的起笔,在横中线上右行,竖靠竖中线的右侧,收笔处比单人旁底端略低。

  (2)教师范写:什。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什么。

  4、识记“么”:学了“什么”的“什”,现在我们学*“么”。

  出示课件17:

  (1)教师讲解:“么”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撇在竖中线上起笔,在横中线上收笔。撇折的折角不能太大,所以起笔的撇要倾斜一些,穿过中心。折笔处在左下格,略往上斜。

  (2)教师范写:么。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什么、多么、怎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书写,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让书写变得有趣,学*更有动力。当然,对于有难度的字,应该具体指导,带学生一起书空练写。)

  六、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1、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下面我们试着背一背课文第一小节吧。请你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出示课件18:

  2、改变形式:看看你背得对吗?再这样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19:

  3、改变形式:你背对了吗?再这样背一背。相信同学们一定背得越来越好。

  出示课件20: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提示,背诵课文。通过不同的填空形式,提高了趣味性,解决了背诵任务。)

  七、板书设计

  2 姓氏歌

  姓 双 什 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氏、赵”等5个生字,会写“国、王”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出新知

  1、自由背诵,回顾课文: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的《姓氏歌》第一小节吗?自己先背诵一遍吧。

  2、教师引导:大家背得真认真。同学们,我们*的姓氏有很多。古人就曾经编过一本书,叫《百家姓》,里面收集了很多常见姓氏。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索姓氏王国,一起来学*第二小节。

  出示课件21:

  3、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请你在拼音的帮助下,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读正确。

  出示课件22: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希望同学们认真听。

  (3)教师指名读:谁想读?3-5名学生读,注意正音。

  (4)师生合作读:现在老师读红色部分,你们读蓝色部分,我们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通过背诵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情境,为本节课探索新知做铺垫。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兴趣。)

  二、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1、教师提问:如果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课件23:

  2、给生字组词:给生字组词,为它找个好朋友,我们会记得更牢。

  (1)教师提问:“氏”可以组什么词?

  预设:姓氏。

  (2)教师提问:“赵”可以组什么词?

  预设:赵国。

  教师拓展:赵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一。说起姓赵的历史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他还是我们河北正定人呢。赵云跟随刘备*30年,四处征战,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

  出示课件24:

  (3)学生跟读:请你继续跟老师读。钱,花钱。孙,子孙。周,四周。王,王子。官,五官。

  出示课件25:

  3、学生讨论: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预设1:上节课我们用过的“加一加”的方法。“子”加上“小”是“孙”,我们可以说子小孙。

  预设2:还是孙悟空的孙。

  预设3:还可以编一个字谜:一个小孩子。谜底是孙。

  教师小结:“孙”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识记。

  出示课件26:

  预设4:除了“加一加”的方法,我们还经常用到“减一减”的方法。

  识记“氏”:“纸”减去绞丝旁就是“氏”。

  出示课件27:

  预设5:我们可以用比较字形的方法。

  (1)识记“赵”:看“赵”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起床的“起”字长得很像。把“己”换成撇点就是“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叫走字旁。

  出示课件28:

  (2)识记“周”:再看“周”字,“周”和我们学过的用心的“用”字长得很像,把“用”里面的横横竖,换成土和口就是“周”字了。

  出示课件29:

  (3)识记“官”:“官”和我们学过的汉字的“字”长得很像,把下面的“子”换成一竖和两个口就是“官”。同学们,原来用比较字形的方法能记住这么多字呢。

  出示课件30:

  6、教师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预设:我还知道借助图片的方法。

  识记“钱”:接下来我们看“钱”字。古代的钱很多都是用金属做的,我们现在用的硬币也是金属做的。“钱”的偏旁是金字旁,金字旁的字大都与金属有关。

  出示课件31:

  7、提出要求:同学们,看。这些生字宝宝跑回课文里去了,你还会读吗?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名读。

  (3)学生齐读:相信认真学*的你一定记得很熟,读得很准啦。能不能试着再把全文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三、了解介绍姓氏的方法

  1、介绍单姓、复姓: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姓氏,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对,有的姓氏是一个字,有的姓氏是两个字。*的姓氏中大部分是一个字,我们叫做单姓,也有两个字的,比如诸葛、东方、上官、欧阳,这样的姓叫复姓。同学们真了不起,认识了这么多姓氏。

  出示课件32:

  2、学*介绍姓氏的方法:那学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哪些介绍姓氏的方法呢?

  预设:“加一加”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介绍。

  教师提问:你能不能举个例子?

  预设:李,木子李;张,弓长张;胡,古月胡;吴,口天吴;孙,子小孙。

  教师追问:还有哪些姓氏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绍呢?

  预设:吕,双口吕。

  出示课件33: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了哪些介绍姓氏的方法呢?

  预设:“说偏旁”的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可以用“说偏旁”的方法。“徐”的偏旁是双人旁,我们可以说双人徐。“许”的偏旁是言字旁,我们就说言午许。像这样“说偏旁”的方法还有刘,立刀刘。

  出示课件34:

  教师提问: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预设:组词的方法。

  教师小结: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用组词来介绍姓氏。比如,赵,我们可以说,我姓赵,赵国的赵。王,他姓王,王子的王。我们*的姓氏是不是很有趣呀?

  出示课件35:

  3、小游戏: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个小游戏吧。“孙”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这样介绍:你姓什么?我姓(孙)。什么(孙)?(子小孙)。我们也可以用组词的方法这样介绍:你姓什么?我姓(孙)。什么(孙)?(子孙的孙)。

  出示课件36:

  提出要求:相信,你一定学会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同桌一起玩一玩吧。(介绍钱、周、方、林)

  出示课件37:

  4、回顾课文:刚才的游戏有趣吗?这次老师把拼音去掉,再试着读一读全文吧。

  出示课件38:

  (设计意图: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问,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了解。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巩固介绍姓氏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 识记“国”:课文我们会读啦,接下来我们来学*生字。我们先看“国”这个字。

  出示课件39:

  (1)教师讲解:“国”是全包围结构,它的偏旁是国字框。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再封口,注意方框要写得方正,上下宽度要相等。玉的竖写在竖中线上,中间一横写在横中线上。

  (2)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国王、*、全国。

  (3)教师范写:国。学生书空并进行练写。

  2、识记“王”:再来看“王”这个字。

  出示课件40:

  (1)教师讲解:“王”是独体字。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三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最后一横最长。

  (2)教师范写:王。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写三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王子、大王、国王。

  3、识记“方”:最后看“方”。

  出示课件41:

  (1)教师讲解:“方”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要注意笔势的变化,起笔在中心点上,横要短,微微向右下方倾斜,钩要在竖中线上收笔。最后一笔的撇要舒展。

  (2)教师范写:方。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写三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方正、四方、东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1、提出要求: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姓氏王国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下面我们就试着背一背第二小节吧。请你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出示课件42:

  2、改变形式:看看你背得对吗?再这样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43:

  3、改变形式:你背对了吗?加上第一小节,试着背一背全文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背得越来越好。

  出示课件44: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提示,背诵课文。通过不同的填空形式,提高了趣味性,解决了背诵任务。)

  六、布置作业,播放音乐

  1、作业。

  (1)背诵全文。

  (2)了解自己姓氏的.故事。

  2、结束:最后让我们伴着《百家姓》的歌曲来结束今天的学*吧。

  出示课件45: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的学*和联系实际,对姓氏有所了解,产生兴趣。)

  七、板书设计

  2 姓氏歌

  国 王 方

  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一些常用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要求教师教学时借助介绍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问答,填空等富有趣味的形式进行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活动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姓氏产生了兴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小组的合作学*,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汉字的兴趣。

《姓氏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3.认识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能仿照课后例子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姓。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

  教学准备:

  教师:“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姓”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一)易混字音的拼读

  1.PPT出示下面汉字和音节:

  qīng蛙、qīn人;星xīng、xīn里;

  出示任务: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读音。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

  小结:读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读准舌尖前音和翘舌音,有助于读准字音,帮助我们纠正地方音。

  (二)复*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PPT出示有关字词:什么 双木林 ** 地方。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书写了。

  (三)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了识字课文《春夏秋冬》,了解了四季各有的气象现象和欣欣向荣的春天的一些事物现象。今天学*另一篇识字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②姓氏歌(“姓氏”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3.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识字课文是一首歌谣,是一首关于“姓氏”的歌谣。“姓氏”是指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学*这篇识字课文,不但要知道“姓氏”指什么,还要学*这一课文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并且背诵下来。

  二、学*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出示任务:在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课文是一首歌谣,歌谣的朗读讲究的是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歌谣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歌谣的朗读要讲究节奏,就像我们歌唱一样,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和新的偏旁

  (一)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二)学*新的偏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什么新偏旁?

  2. 反馈指导:

  张(“弓”“长”)弓字旁

  赵(“走”“?”)走字旁

  钱(“钅”“戋”)金字旁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确!是“张”字的弓字旁、“赵”字的走字旁和“钱”字的金字旁。(一边通过PPT演示,一边讲解)带弓字旁的字,大多与弓有关。如“张”字的本义是上弓弦,“弯”字的本义是拉开弓,从而引申出弯曲的意思;带走字旁的字大多与行走有关,如“赵”字的本义是快步走,“起”字是表示站起身子才能走的意思,即战旗、起来的意思;带金字旁的字,大多与金属有关,“钱”字的本义是指一种用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才指货币。

  4.PPT示,齐读一遍:

  “张”字――“弓”,弓字旁

  “赵”字――“走”,走字旁

  “钱”字――“钅”,金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三个偏旁新朋友:雨字头和双耳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宝宝。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作业设计: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有兴趣的查找我国姓氏资料。

《姓氏歌》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1、诵读《姓氏歌》,了解*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

  3、通顺、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

  2、了解姓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儿歌第一小节中的6个生字,书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了解常见的姓氏,区分读音相*的姓氏的不同写法。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第一小节并练*背诵。

  3、结合学生自身的姓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韵文,结合句子认识姓氏,并正确书写汉字。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认识姓氏。

  教学准备:

  了解周围人的姓氏。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结合学生姓氏,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相机指导生字“姓”的书写:左右结构,女加生,“女”字在作偏旁时,第三笔横画改为提画,不能出头。)

  3、板书课题:姓氏歌,指名学生朗读,注意正音:“姓”是后鼻音,“氏”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与“低”加以区分。

  二、学*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什么”、“李”,指名学生认读,注意正音:“什”是前鼻音,“么”读轻声;“李”是边音,相机交流“李”的识记方法:上下结构,木加子。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出示词语卡片“张”,强调“张”是翘舌音,交流识字方法:弓加长,张。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五句,出示词语卡片“古”“吴”“双”,指名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再读第一小节,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这一小节中出现的姓氏用笔圈出来,和同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汇报出现的姓氏,教师相机板书:李、张、胡、吴、徐、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重点区别“胡”和“吴”、“徐”和“许”。

  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姓氏读音很接*,当别人没有听清是姓“胡”还是姓“吴”,是姓“徐”还是姓“许”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当小结:可以通过字形的不同组合来加以区分。

  学生再次朗读:“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4、游戏巩固。

  摘苹果送朋友:将六个姓氏卡片剪成苹果状,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黑板摘苹果,苹果反面写的是什么姓氏,读出来,送给班级姓该姓氏的同学。

  5、练*熟读并背诵。

  (1)学生再次练*朗读第一小节。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同位一问一答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三、书写指导

  1、出示第一小节要求会写的字:什、么、双,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2、学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师范写讲解:“什”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双”左右相同,左边略小,又字的捺画变成点画。生观察书空。

  4、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5、交流反馈,评议提高。

《姓氏歌》教学设计4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采用歌谣的体裁,运用对问对答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常见的一些姓氏,不但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巧妙地让学生了解到一种识字方法――合一合(两个字合成一个新字),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课文内容就是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学*理解。

  2.课文插图是一个古代小男孩遥望天空出现的一些姓氏,形象地告诉学生我国的姓氏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3.认识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能仿照课后例子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姓。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

  教学准备:

  教师:“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姓”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一)易混字音的拼读

  1. PPT出示下面汉字和音节:

  qīng蛙、qīn人;星xīng、xīn里;

  出示任务: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读音。

  2. 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

  小结:读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读准舌尖前音和翘舌音,有助于读准字音,帮助我们纠正地方音。

  (二)复*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 PPT出示有关字词:什么 双木林 ** 地方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 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书写了。

  (三)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了识字课文《春夏秋冬》,了解了四季各有的气象现象和欣欣向荣的春天的一些事物现象。今天学*另一篇识字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②姓氏歌(“姓氏”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3.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识字课文是一首歌谣,是一首关于“姓氏”的歌谣。“姓氏”是指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学*这篇识字课文,不但要知道“姓氏”指什么,还要学*这一课文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并且背诵下来。

  二、学*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 出示任务:在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课文是一首歌谣,歌谣的朗读讲究的是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歌谣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歌谣的朗读要讲究节奏,就像我们歌唱一样,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和新的偏旁

  (一)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二)学*新的偏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什么新偏旁?

  2. 反馈指导:

  张(“弓”“长”)弓字旁

  赵(“走”“?”)走字旁

  钱(“钅”“戋”)金字旁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确!是“张”字的弓字旁、“赵”字的走字旁和“钱”字的金字旁。(一边通过PPT演示,一边讲解)带弓字旁的字,大多与弓有关。如“张”字的本义是上弓弦,“弯”字的本义是拉开弓,从而引申出弯曲的意思;带走字旁的字大多与行走有关,如“赵”字的本义是快步走,“起”字是表示站起身子才能走的意思,即战旗、起来的意思;带金字旁的字,大多与金属有关,“钱”字的本义是指一种用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才指货币。

  4.PPT示,齐读一遍:

  “张”字――“弓”,弓字旁

  “赵”字――“走”,走字旁

  “钱”字――“钅”,金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三个偏旁新朋友:雨字头和双耳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宝宝。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一)了解“姓氏”,做问答游戏。

  1.提问:读了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姓氏”是指什么吗?(预设:“姓氏”指的是姓名中的姓)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这个意思的?(预设:你姓什么?我姓李。他姓什么?他姓张。)

  小结:“姓氏”现在就指我们姓名中的“姓”,课题《姓氏歌》就是关于我们的姓的歌谣的意思。

  2.做问答游戏。

  (1)自由读题目,了解游戏方法。

  出示任务:自由读“照样子做问答游戏”,想一想:除了歌谣中用到的利用两个字合一合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姓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介绍?

  反馈预设:可以用词语中的字介绍。

  (2)同桌做游戏,指名同桌展示。

  (3)说说班里同学的姓。

  (二)看图,简介我国姓氏渊源,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1.导语:那么我国的姓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PPT示课文插图)

  出示任务:观察这幅图,想一想:图画中的小男孩是什么时候的孩子?他在干什么?

  同桌交流后反馈。预设:古时候的小男孩;他在观看天空上出现的姓。

  2.提问:根据这幅图,你猜猜我国的姓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学生猜测后作以下简介,PPT出示。)

  简介:我国的姓氏起源自很久很久的远古时代,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我们现在的姓。例如,陈姓是古帝舜的后裔的姓。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又如,赵姓缘起自远古少氏。后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周穆王赐少氏十三代孙造父赵城,获得赵姓。

  (三)了解课文其他内容。

  提问:通过歌谣,你还了解到我国姓氏的哪些知识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了解到的?

  预设:1.姓有单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句子:第2小节)2.不止歌谣中讲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句子:*姓氏有很多。以及省略号)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我国姓氏除了有一个字的、两个字的,还有多个字的呢。比如我国的末代皇帝溥仪,他就姓“爱新觉罗”四个字。我国的姓氏的确很多很多,有一本书《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就收集了10129个姓氏。

  小结:同学们,我国的姓氏是不是历史很悠久?还蕴藏着很多的知识呢?有兴趣了解你们自己的姓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吗?姓氏里有些什么故事呢?让我们回家查查资料,了解了解吧。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八、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在说记法中说到的形*字、音*字,组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帮助区别字形细部,知记字形。)

  (二)指导书写。

  1.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王、方、么;左右结构:姓、什、双;全包围结构:国。

  2.指导 “王”“方”“么”的书写。(学生提笔写字前,提示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王”“方”“么”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王”“方”“么”,分别提示各笔画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1.指导“姓” “双”“什”的书写。

  (1)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分别范写“姓”“什”“双”,提示:“姓”“双”,左右部件占位大致相等,右边部件书写稍宽;“姓”的女字旁长点变短点,“生”字最后一横穿插“女”字短点下方;“双”字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又”字撇穿插到点的下方。

  (3)学生分别分组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国”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国”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国”,提示:“国”字外的方框是长方形,左竖比右竖短点,五横三竖要等距。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九、会写字书写练*

  十、总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作业设计: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有兴趣的查找我国姓氏资料。

  板书设计:

《姓氏歌》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认识“姓、氏、赵、钱”等12个生字,会写“姓”“什”等7个生字。

  2.诵读《姓氏歌》,了解*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学*重点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

  教学重点:

  识记“姓、氏”等6个生字;书写“在、后”2个生字宝宝;发现生字的组合特点;正确朗读第一小节。

  教学难点:

  正确识记生字。

  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为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独立识字"。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姓氏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1.课文录音。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3.预*课文,尝试朗读。(学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用时:3分钟)

  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的经典诗文有哪些,你们知道吗?

  学生讨论交流。(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的经典诗文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出示课题。

  2.诵读汇报

  (出示《百家姓》课件)集体齐读《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有多少同学愿意参与都可以,能说多少说多少。

  1.认真观看课件内容,自由交流问题。

  2.齐读课题。

  3.学生齐读《百家姓》。(不认识的字看拼音)

  4.说说自己知道的姓氏名称。

  5.讲讲自己知道的姓氏故事。

  1.说一说我国的经典诗文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课前查到了这些姓氏:

  ____ ____ _____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用时:20分钟)

  1.交流姓氏故事提示:谁知道*姓氏的来历呢?其实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传说。

  (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引入故事话题。

  (3)教师讲张氏背后的故事。

  在很久远的过去,黄帝的孙子挥很聪明,喜好狩猎,发明了弓箭,被任命为弓正,赐姓张;此外,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也称为张氏。张姓氏的名人有:西汉大臣张良;东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伟大作品;还有*现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等。

  2.游戏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边拍手边读《姓氏歌》第一小节)

  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2)组内比赛读,指名读,全班交流汇报。

  (3)学*第一小节的生字。

  ①认读生字卡

  ②选字组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清楚,读流利。

  2.与其他同学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3.听教师读时注意不认识的字。

  4.自由拼读生字。

  5.按结构、偏旁、笔画数等给生字归类。

  6.同桌互读,并交流。

  7.巩固练*:

  (1)完成课后第2题。

  (2)认读词语:姓氏什么

  8.自读,同桌互读检查。

  3.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姓(xìn xìnɡ)氏(sì shì)李(lǐ nǐ)张(zhānɡ zānɡ)

  4.连一连,把两个字合成一个字。

  女木弓口又

  子生天又长

  三、指导书写。(用时:15分钟)

  1.展示本小节书写生字:姓什么双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找一找不容易写好和容易写错的笔画。

  3.教师讲解书写要点。

  4.教师范写,弄清笔顺。

  5.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6.组织展示。

  1.自由认读生字。

  2.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

  3.掌握书写要点。

  4.仔细观察教师范写,跟着教师书写,记住书写要点。

  5.自由描红,临写。

  6.全班展示。

  5.看谁写得最好看。

  姓什么双

  6.按要求填空。

  “姓”的笔顺是_____。

  “么”共有______笔,第2笔是________。

  四、布置作业,课外实践。(用时:2分钟)

  1.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复*巩固认读生字。

  2.同桌之间做问答游戏。

  1.认真完成作业,小组内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每个生字写三个。

  7.辨字组词。

  星()姓()什()行()欢()双()


敕勒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对韵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对韵歌》教学设计1

  教学分析: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己练*拼读音节,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进行渗透性的识字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拼读,体会到韵文的韵律。

  2、通过拼音与文字对照学*,进一步巩固汉语拼音。

  3、认读5个生字:苹、地、南、李、瓜。

  4、学*新笔画:学写3个生字:风、北、果。

  教学过程;

  一、闯关激趣,导入新课

  dà mǐ ní tǔ mǎ lù

  (一)字带音节大米泥土马路

  (二)拼读音节nǔ lì tà bù dì lǐ

  过渡:同学们读得好,老师想把这五颜六色的水果送给你们。出示葡萄架(这串串葡萄挂在什么地方?)苹果园(这苹果树一棵连着一棵在苹果园里开丰收聚会呢!)师相机复*: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归纳识字方法:看图识字、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

  二、初读课文,把握特点。

  1、指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

  2、出示课文,听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有些字是红色的。这些字的声母都是我们教过的。)

  3、再读课文,认真看音节,你又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园、甜、绵、南的韵母相同。)这便是押韵。

  三、细读课文,探究学*

  1、自由拼读课文。

  2、小组交流学*情况。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会认词。

  3、摘果子游戏:检查认读的生字。

  4、小组开火车、小小组合作读、全班读相结合。

  5、小组比赛轮流读课文,师生合作读课文,男女生轮流读课文,组与组之间对对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中,感受韵文的韵味。

  四、拓展延伸,师生即兴对对子。

  五、学写生字,识记字形。

  1、认识新笔画

  2、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怎样记住果、风、北,书空。

  3、在田字格内练*书写,每个字写个。

  4、展示作业,口头组词。

  六、总结课文,齐读课文

  七、作业:把《对韵歌》背下来,课外收集一两首。

  课后反思:

  本课有几个亮点:

  1、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

  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低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语文学*情境。

  在复*音节时,能利用周边的有效资源。如,说到“大米”,让学生明白香喷喷的米饭是农民伯伯种出来。“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要注意安全。“踏步”,每天早操时,都要踏步入场。“泥土”种子种在泥里。

  3、课堂灵活运用鼓励性评价。

  如复*“努力”,我一名学困生来读,并告诉他,努力了就会读了。他高兴点点头,整堂课非常专注。在学生发现了课文的特点,我欣喜地奖励他“发现星”。在学生读课文时,分别奖励预*星、朗读星。在教学生字时,表扬写好的同学,并奖励“书写星”。

  遗憾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由拼读浪费太多时间,后面的整体朗读做得不够。这一点,让我明白一篇看似简短的文章要教出韵味来,真的需要把读步步落实到位。低年级学生学**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应当加强指读的训练,听读能力的提高。

《对韵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等方法认识“对、云、雨、风、花、鸟、虫”7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虫、云、山”三个字

  教学重点:认读7个字,会写3个字

  教学难点:能够感受对韵的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美丽的家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和把地球妈妈打扮的非常漂亮的花草树木。谁能说一说地球上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大家说的非常好。那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对韵歌,看看对韵歌里面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二、朗读课文:

  首先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遍,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听。下面老师请一位小朋友给大家读一遍,好,非常棒,声音洪亮,朗读的也很流利。现在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好,有的同学不用老师提醒就养成了指读课文的好*惯。

  三、检查生字认读:

  在上周老师给大家留了预*生字的作业,现在要检查一下完成情况。看看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还能不能认出来,我们一起说一说这些汉字宝宝叫什么名字,好,同学们记忆力非常好。现在我们玩一个小游戏,开火车比赛,把同学们分成六组进行开火车,看哪组火车开能顺利的开走不出现故障,我们就来给他们鼓鼓掌,一组先开始。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老师留的任务,你们非常棒。

  四、分析课文并看图识字:

  我们认识了七个汉字宝宝,了解了对韵歌里面的美景,那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图片,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对韵歌的美,组织纪律,现在小眼睛看黑板,把你美丽的眼睛睁得圆圆的,我们来看第一张图片宝宝,一起告诉老师是什么?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美丽的白云,除了这样的云,你还见过什么样的云呢?早上的云我们叫早霞,傍晚的云我们叫它晚霞,颜色非常漂亮,有时候是粉红色有时候是橘红色。你们见没见过黑色的云,他叫什么云?如果你看到这样的乌云,你觉得天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对了,看到这样的云,就意味着,马上要下雨了。那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同学们真聪明,谁能告诉老师,你从那看出来的。我们看这个字里的四个点就像下的小雨点一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出现乌云我们就能告诉身边的人要下雨了,现在出现了我们对韵歌里面的第一个对子《云对雨》和老师读云对雨,在这个对子里面出现了哪两种自然现象?对了,云和雨。我们来看下一张图片宝宝,你们看到了什么?如果这些雪花想要在天空中跳舞需要谁的帮忙?嗯,当风吹来的时候雪花才会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出现一个对子,雪对风,和老师读雪对风,在这个对子里面出现了哪两种自然现象?好,非常棒,雪和风。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天空有乌云的时候就会下雨,雪花想要飞起来离不开风。云和雨,雪和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韵歌中两种相对的东西都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大自然中还有好多美丽的事物,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鲜艳的花朵都长在了哪里?对了,树上,这两个图片表现的对子是什么?花对树,跟老师一起读一遍,花对树。这时候树上来了一位小客人,大家快看是什么?那这个字读什么?你怎么认出这个字念鸟的?鸟是象形字,那象形字怎么来的呢?在古代人们不会写字就用画来代表,后来慢慢简化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谁知道小鸟爱吃什么?大家都知道,小鸟爱吃虫子,出现了什么对子?鸟对虫,一起跟老师读一遍,鸟对虫。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棒了。我们欣赏完了自然现象,动物和植物,接下来看看我们美丽的祖国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看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当看到这样的山和水时,我们可以叫它山清水秀,所以就是山清对水秀。大家看这个山字,它像不像一座大山?中间高两边低,中间的山峰最高,如果让你写你会写吗?非常好,刚才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公园美景吧,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树?它是什么颜色的?柳树的旁边啊还有好多的花呢,谁能看出这是什么花?它是什么颜色?所以我们又出来一对对子,是什么?大家再次一起齐读这篇诗歌。大家真的是太厉害了。

  四、写“虫、云、山”三个字。

  今天我们还有一个小任务,认读并书写三个汉字宝宝,指导书写虫、云、山。(指导三个字的笔顺、格式、拼音,并帮助三个汉字宝宝找朋友)

  五、课堂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今天我们学*了对韵歌,认读了七个汉字宝宝,并且会写了虫、云、山这三个字,还知道了对韵歌的乐趣(再次认读七个汉字宝宝,齐读对韵歌,伸出手一起写需要书写的汉字宝宝)大家回去可以和爸爸妈妈玩对对子的游戏,还可以考考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认识的汉字宝宝,看看你们的爸爸妈妈认不认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对韵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复*声母b p m f d t n l

  2.复*拼读拼音。

  3.阅读《对韵歌》,读通课文,会认5个字, 1个字。

  4.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自然现象,懂得爱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巩固所学的字母以及两拼法。

  2.识字、写字。

  教学方法

  谈话,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具准备:

  1.ppt

  2.字母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6个单韵母,它们是---那么声母有几个呢?对,23个,我们也学了一些声母,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不记得它们?(出示卡片:b p m f d t n l)

  师:看来,大家已经和八个声母交上朋友了。

  (二)拼读音节

  师:今天,这些声母朋友又带了一些朋友来,你们还认识他们吗?自己拼读一下。(拼音+汉字)大米 泥土 马路 伯父

  1.学生认读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词语你们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带读?

  师:这个小老师当得怎么样?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2.学生拼读(拼音+汉字)的音节

  师:词语头上的拼音你们会拼读吗?自己拼读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拼读得很认真,那我们应怎样拼读音节呢?(出示拼读规则:声母短,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现在请一些同学来拼读一下。

  师:同学们拼读得真好。请男生女生合作拼读一个音节。

  3.拼读没带汉字的音节

  师:男女生合作得不错,还有一些音节朋友想和大家交朋友,愿意吗?和同桌一起拼读一下。

  师:刚才同桌两个人拼读可热闹了,老师请几对同桌来拼读一下。

  师:看来,团结力量大。我请小组来拼读一下。

  【设计意图:采用“识字带拼音”的方法拼读音节,以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熟字认识字母和音节,学*拼读。】

  (三)谈话,揭示主题

  师:老师发现大部分的同学们都能准确拼读音节,还不熟练的同学不要紧,只要坚持练一定可以的。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学*一首诗歌,题目叫:对韵歌。先看老师写课题。

  师:同学们,跟老师读读课题。

  师:同学们,在第三单元里,我们背过一首对韵歌,大家还记得吗?

  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知道了几个对子,那就是?(天对地,上对下,日对月,今对古)

  师:今天我们也要再学*一首对韵歌,这首对韵歌同样藏着意思相对的字或词语呢,一起来听听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学生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再次学*《对韵歌》时,通过初步渗透《对韵歌》“意思相对,字数相同”的基本特点,让学生逐渐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四)初读诗歌

  师:同学们,请打开语文书43页听老师读,老师读到哪个字你们的手指就指到哪个字。

  师:你们想不想也读一读?那就赶快自己去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热烈,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说说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师:同学们真会评价。

  师:我请全班同学一起响亮、流利地读一读《对韵歌》。

  师:第一二组和三四小组比赛一下。

  师:四个小组都读得不错,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五)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学*过的八个声母

  师: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到诗歌里把我们学*过的八个声母圈起来。圈完了和同桌读读这些声母,注意声母要读得又轻又短。

  师:谁来说说这八个声母藏在哪里?我们一起读读吧。

  2.找出水果名

  师:同学们,《对韵歌》中除了藏着我们学过的八个声母,还藏着一些水果呢!找一找,用“-”画出来。(出示:葡萄架 苹果园 李苦对瓜甜)

  师: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认识了这些水果。你们知道葡萄长在哪里吗,那苹果呢?

  师:你看(出示:葡萄,苹果的图片),多诱人呀!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师:你们吃过李子吗,什么味道?那西瓜呢?(出示李子,西瓜的图片)

  师:看到你们的笑容老师就知道有多甜了,老师忍不住想表达一下我的心情。听--(师读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能像老师这们读一遍吗?

  3.理解“** 绵绵”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来了风婆婆和雨姐姐,它们从天南地北赶过来了,大家一起和它们打打招呼。(出示:风** 雨绵绵 地北对天南)

  师:风**是怎样的?雨绵绵又是怎样的呢?(出示风**,雨绵绵动态图)

  师:同学们真会用眼睛观察生活啊!那就让我们轻轻地,柔柔地读一读这一句。

  师: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了风婆婆和雨姐姐的温柔了。

  4.学*对子

  师:老师上课不久说过这首《对韵歌》里也藏着对子,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歌,一边读一边找。

  师:谁来说说有哪些对子?

  师:同学们真能干。我们一起读读对子吧。

  师: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不少对子,那你还知道哪些想对的词吗?

  师:学过的知识会运用真棒。奖励你们把诗歌再读一遍。

  5.拼读生字

  师:刚才我们走进诗歌里,和诗歌交朋友,现在诗歌里的字词很调皮跑出来了,还认识他们吗?(出示生字:葡萄 苹果 李 风** 绵绵 地北 天南)

  师:谁来拼读,拼读对了,其他学生跟着读。

  师:请男生或女生拼读。

  师:同学们拼读得真好。那这几个字你们认识它吗?(出示:苹、李、瓜、地、南)指名生拼读这些字。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看着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字,想想打算怎么记住它。

  师:同学们的认字能力越来越强了,刚才我们采用了“加一加”、“组词”、“找象形字”等等记住了这些字。(出示:“加一加”、“组词”、“找象形字”、“读拼音”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记住认识很多字。)在今后的学*中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认识更多的字。

  【设计意图:通过“熟字带拼音”的方法,让学生既学会拼读识字,又总结归纳识字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6.学写字

  师:好了。字我们会认了,我们要学写字了,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三个。(出示:果、风、北)

  师:谁把他们拼读一下。

  师:这节课我们学写一个字—“果”,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果”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观察得真仔细呀。谁来说说它的笔画顺序?

  师:现在老师根据你们说的写,请认真看。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书空,描一个,写一个。(老师巡视指导,展示作品,评价)

  【设计理念:为了落实“写对”原则,课堂上通过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字的笔画顺序,来引导学生掌握汉字正确的笔顺和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果园里的收获可真大啊!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知道了一些自然现象,那我们更要懂得热爱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果”字写一行。

  2.背诵《对韵歌》

  板书

  对韵歌

  苦对甜

  天对地

  北对南

  教学反思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这首诗歌前我先带领学生复*音节,因为学生已有前面几课的拼音储备,所以我采用各用形式,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拼读音节。例如:采用“识字带拼音”的方法拼读音节,以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熟字认识字母和音节,学*拼读。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再次学*《对韵歌》时,通过初步渗透《对韵歌》“意思相对,字数相同”的基本特点,让学生逐渐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韵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识字,并在读中感悟,同时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自然现象。

  遗憾的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过多,时间把握不到位,可以在学生了解韵文内容后升华主题---我们应如何爱护大自然,最后教师总结以此结束本课教学。

《对韵歌》教学设计4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第一个识字单元,编排了《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口耳目》《日月水火土》5篇识字课,内容丰富,渗透韵语知识、看图识字、象形字识字、对对子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走进语文,乐于识字。从本单元开始,学生就正式进入正式的语文学*。要从起始阶段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特备是朗读*惯和写字*惯。

  二、教学设计

  1、本课教材分析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形式出现的,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图文结合,在老师的教读、学生分组读、拍手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学*语文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三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教学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风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

  4、课时安排:2课时

  5、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等。

  6、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提”,会写生字“虫”。

  2、能正确流利地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识字课文:《对韵歌》

  老师板书课题,教读课题。

  二、读对韵歌

  1、教读:

  老师教读对韵歌,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注意拿书的姿势。

  老师继续教读,老师读两句,学生读两句。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停顿。

  3、小组比赛读。

  4、同桌拍手读

  三、学*生字

  刚才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这韵文里面含有7个生字宝宝,它们从韵文中跑出来了,你还能认到它吗?

  1、 出示白云的图片,了解云字的演变,给云字找朋友。卡片出示云字,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2、 出示乌云的图片,了解乌云来了要下雨,相机出示雨字的演变,初步感受云和雨之间的联系,给雨字找朋友。卡片出示雨字,领读,齐读,指名读。

  3、 出示小树摇晃的图片,你从这里找到了今天学的那个生字?你还从哪些方面知道风的存在?卡片出示风字,注意后鼻音,齐读,开火车,读,找朋友。

  4、刚才的云、雨、风、等都是自然现象,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

  4、按照以上方法分别再学*对“对、花、鸟、虫”四个生字。

  花、鸟、虫都是动物和植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植物?

  四、指导书写,认识新笔画。

  1、今天我们来写一个生字宝宝:虫

  2、看书本上虫的笔画与笔顺,认识新笔画提,跟老师一起念:提、提

  提的笔画怎么写呢?看书——看老师示范写,跟老师一起写(下笔从左到右,从重到轻,收笔要出尖)

  4、 引导学生在课本田字格中观察虫字各笔画所在的位置

  出示田字格并范写,重点提示:口要写得扁一点,提要长一点字才会好看。

  5、 学生练*写“虫”字。

  6、 展示优秀作品,互相评价。

  五、作业

  把《对韵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 复*7个生字,背诵韵文。

  2、 学*书写生字“云、山”和笔画撇折、竖折。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看到生字说出对子。

  二、再读课文,背诵课文

  1、昨天我们读了课文,今天看看是不是读得更好了。齐读课文。

  2、师生对对子读。师读“风对”生读“雨”

  3、课件出示课文风景图,让学生观察“山、水、桃花、柳树”的颜色,了解四种景物的特点:清、秀、绿、红

  4、齐读最后一组对子,师领读出两个词语:山清水秀、柳绿花红

  说说我们的家乡哪些地方是山清水秀的?柳绿花红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5、感受齐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6、背诵课文:

  (1)这么好听这么美丽的对韵歌你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练*背诵。

  (2)学生做拍手游戏,在游戏中指导背诵。

  三、指导书写

  1、出示“云、山”,进行组词练*。

  2、看文中云的笔顺和笔画,认识新笔画撇折、竖提

  教读出新笔画——一起书空新笔画的写法,边说边写。

  3、 观察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注意或关键笔画。

  4、 范写(云字的撇折从下横的中心点起笔,与点对应,合成一个稳稳的三角形)(山字中间的竖最长,竖折的竖最短,第三竖下端略出头,竖与竖之间等距)

  5、 学生练*写字。(背写字姿势歌)——保持正确的姿势写字。

  四、作业

  1、背诵《对韵歌》

  2、师生共同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根据《对韵歌》韵律感强的特点,以多种形式引导孩子反复地练*朗读,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很快就熟读成诵。生字的学*也是水到渠成,但在书写方面还有好多的不足,部分学生“虫”的口写得不够扁,提没有出尖,也不够长。“云”字的撇折和点没有形成一个三角形,字就写歪了。“山”字竖折位置不对,超出了横中线。写字的姿势等也还得好好练*养成。

《对韵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等方法认识“对、云、雨、风、花、鸟、虫”7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虫、云、山”三个字

  教学重点:认读7个字,会写3个字

  教学难点:能够感受对韵的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美丽的家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和把地球妈妈打扮的非常漂亮的花草树木。谁能说一说地球上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大家说的非常好。那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对韵歌,看看对韵歌里面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二、朗读课文:

  首先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遍,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听。下面老师请一位小朋友给大家读一遍,好,非常棒,声音洪亮,朗读的也很流利。现在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好,有的同学不用老师提醒就养成了指读课文的好*惯。

  三、检查生字认读:

  在上周老师给大家留了预*生字的作业,现在要检查一下完成情况。看看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还能不能认出来,我们一起说一说这些汉字宝宝叫什么名字,好,同学们记忆力非常好。现在我们玩一个小游戏,开火车比赛,把同学们分成六组进行开火车,看哪组火车开能顺利的开走不出现故障,我们就来给他们鼓鼓掌,一组先开始。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老师留的任务,你们非常棒。

  四、分析课文并看图识字:

  我们认识了七个汉字宝宝,了解了对韵歌里面的美景,那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图片,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对韵歌的美,组织纪律,现在小眼睛看黑板,把你美丽的眼睛睁得圆圆的,我们来看第一张图片宝宝,一起告诉老师是什么?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美丽的白云,除了这样的云,你还见过什么样的云呢?早上的云我们叫早霞,傍晚的云我们叫它晚霞,颜色非常漂亮,有时候是粉红色有时候是橘红色。你们见没见过黑色的云,他叫什么云?如果你看到这样的乌云,你觉得天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对了,看到这样的云,就意味着,马上要下雨了。那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同学们真聪明,谁能告诉老师,你从那看出来的。我们看这个字里的四个点就像下的小雨点一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出现乌云我们就能告诉身边的人要下雨了,现在出现了我们对韵歌里面的第一个对子《云对雨》和老师读云对雨,在这个对子里面出现了哪两种自然现象?对了,云和雨。我们来看下一张图片宝宝,你们看到了什么?如果这些雪花想要在天空中跳舞需要谁的帮忙?嗯,当风吹来的时候雪花才会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出现一个对子,雪对风,和老师读雪对风,在这个对子里面出现了哪两种自然现象?好,非常棒,雪和风。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天空有乌云的时候就会下雨,雪花想要飞起来离不开风。云和雨,雪和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韵歌中两种相对的东西都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大自然中还有好多美丽的事物,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鲜艳的花朵都长在了哪里?对了,树上,这两个图片表现的对子是什么?花对树,跟老师一起读一遍,花对树。这时候树上来了一位小客人,大家快看是什么?那这个字读什么?你怎么认出这个字念鸟的?鸟是象形字,那象形字怎么来的呢?在古代人们不会写字就用画来代表,后来慢慢简化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谁知道小鸟爱吃什么?大家都知道,小鸟爱吃虫子,出现了什么对子?鸟对虫,一起跟老师读一遍,鸟对虫。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棒了。我们欣赏完了自然现象,动物和植物,接下来看看我们美丽的祖国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看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当看到这样的山和水时,我们可以叫它山清水秀,所以就是山清对水秀。大家看这个山字,它像不像一座大山?中间高两边低,中间的山峰最高,如果让你写你会写吗?非常好,刚才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公园美景吧,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树?它是什么颜色的?柳树的旁边啊还有好多的花呢,谁能看出这是什么花?它是什么颜色?所以我们又出来一对对子,是什么?大家再次一起齐读这篇诗歌。大家真的是太厉害了。

  四、写“虫、云、山”三个字。

  今天我们还有一个小任务,认读并书写三个汉字宝宝,指导书写虫、云、山。(指导三个字的笔顺、格式、拼音,并帮助三个汉字宝宝找朋友)

  五、课堂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今天我们学*了对韵歌,认读了七个汉字宝宝,并且会写了虫、云、山这三个字,还知道了对韵歌的乐趣(再次认读七个汉字宝宝,齐读对韵歌,伸出手一起写需要书写的汉字宝宝)大家回去可以和爸爸妈妈玩对对子的游戏,还可以考考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认识的汉字宝宝,看看你们的爸爸妈妈认不认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敕勒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敕勒歌 》教案 (菁华5篇)

《敕勒歌 》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

  (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敕勒歌 》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 笼盖 苍茫 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1、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2、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

  6、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还有谁来读读?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指名读)

  (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五、诵读古诗

  1、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5、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请3—4名学生配乐读)

  6、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7、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学生配乐齐背。)

  六、画中展示:

  1、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学*《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敕勒歌 》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1、检查;

  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

  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作为诗歌的开头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试想象自己此时若站在草原之上会有什么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来理解表现出来。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透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你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牧民,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辽远深邃,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的海洋清风吹过,海面涌过层层波涛,波涛起伏间,显出了正在欢喜地吃草的牛羊。

  我作为牧民想说:“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家乡,我深深的热爱您。”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激励学生背诵。(要读出草原的辽阔苍茫,和草原人的喜悦,热爱之情。)

  五、探究交流:

  这首北朝民歌的在对景物的描写及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特点呢?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它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六、拓展交流。

  请学生就自己*时积累的描写赞美草原的诗歌、歌曲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赏析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示例:句中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敕勒歌 》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

  (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敕勒歌 》教案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1课时。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浑壮丽、苍茫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画面。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