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日期: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和*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复*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意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媒体: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情景导入:

  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a0),你会有什么联想?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

  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

  1.解方程 。

  2.画出二次函数y= 的图像。

  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

  Ⅱ.新课讲授

  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

  1.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 的根有什么关系?

  2.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说的很好;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

  [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 。

  (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 =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y -1 -0.89 -0.76 -0.61 -0.44 -0.25 -0.04 -0.19 0.44 0.71 1

  ②由在0.6至0.7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

  x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y -0.040 -0.018 0.004 0.027 0.050 0.073 0.096 0.119 0.142 0.166 0.190

  (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 =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

  (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 =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似解。

  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渡到正数,而当y=0时所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方程的*似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是什么呢?

  生:通过列表可以看出,在(0.6,0.7)范围内,y值有-0.04至0.19,如果方程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x应该是0.6。

  类似的,我们得出方程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是0.62。

  对于第三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其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利用求根公式,验证求出的*似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当二次函数 (a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似解,对在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x的值进行细分,并求出相应得y值,列出表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所要求的精确度的*似解。

  Ⅲ.练*

  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m,面积为6 。求这个矩形的长(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1)

  一、导入 总结:

  二、新课讲授 三、练*

  第二课时: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四个相连且面积相等的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每个小矩形一边的长为xm,试用x表示小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四个小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

  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 y= (x )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4,y=5。y的最大值为5。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5。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条件建立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在求最大(或最小)值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1)画出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最高(或最低)点,就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依照二次函数的性质,判断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进而确定它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再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出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师:现在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2:如图34-11,已知AB=2,C是AB上一点,四边形ACDE和四边形CBFG,都是正方形,设BC=x,

  (1)AC=______;

  (2)设正方形ACDE和四边形CBFG的总面积为S,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为S=_____.

  (3)总面积S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

  (4)总面积S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点C在AB的什么位置?

  教师讲解:二次函数 进行配方为y=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此时当x= 时,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此时当x= 时, 。对于本题来说,自变量x的最值范围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应为02。此时y相应的就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了。通过画出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取值情况。在作图像时一定要准确认真,同时还要考虑到x的取值范围。

  解答过程(板书)

  解:(1)当BC=x时,AC=2-x(02)。

  (2)S△CDE= ,S△BFG= ,

  因此,S= + =2 -4x+4=2 +2,

  画出函数S= +2(02)的图像,如图34-4-3。

  (3)由图像可知:当x=1时, ;当x=0或x=2时, 。

  (4)当x=1时,C点恰好在AB的中点上。

  当x=0时,C点恰好在B处。

  当x=2时,C点恰好在A处。

  [教法]:在利用函数求极值问题,一定要考虑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得范围内画。

  练*: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是边BC上一点,QPAP,并且交DC与点Q。

  (1)Rt△ABP与Rt△PCQ相似吗?为什么?

  (2)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Rt△ADQ的面积最小?最小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求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极值,求极值时可把 配方为y= 的形式。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活动1: 总结方法:

  活动2: 练*:

  小结:

  第三课时:

  我们这部分学*的是二次函数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把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的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大家观看下面的图片。

  (幻灯片显示交通事故、紧急刹车)

  师:你知道两辆车在行驶时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叫做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看下面一个道路交通事故案例:

  甲、乙两车在限速为40km/h的湿滑弯道上相向而行,待望见对方。同时刹车时已经晚了,两车还是相撞了。事后经现场勘查,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是12m,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m,但小于12m。根据有关资料,在这样的湿滑路面上,甲车的刹车距离S甲(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甲=0.1x+0.01x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乙= 。

  教师提问:1.你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吗?甲车是否违章超速?

  2.你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在什么范围内吗?乙车是否违章超速?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对于二次函数S甲=0.1x+0.01x2:

  (1)当S甲=12时,我们得到一元二次方程0.1x+0.01x2=12。请谈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

  (2)当S甲=11时,不经过计算,你能说明两车相撞的主要责任者是谁吗?

  (3)由乙车的刹车距离比甲车的刹车距离短,就一定能说明事故责任者是甲车吗?为什么?

  生甲:我们能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甲车的刹车距离,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所以车速很容易求出,求得x=30km,小于限速40km/h,故甲车没有违章超速。

  生乙:同样,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乙车的刹车距离的取值范围,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求得x在40km/h与48km/h(不包含40km/h)之间。可见乙车违章超速了。

  同学们,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二次函数y= (a0)的某一函数值y=M。就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 =M,确定它所对应得x值,这样,就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下面看下面的这道例题:

  当路况良好时,在干燥的路面上,汽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v/(km/h) 40 60 80 100 120

  s/m 2 4.2 7.2 11 15.6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每对(v,s)所对应的点,并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2)利用图像验证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是否有如下关系:

  (3)求当s=9m时的车速v。

  学生思考,亲自动手,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答案,教师再进行讲解。

  课上练*:

  某产品的成本是2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量为(200-x)件。

  (1)写出用售价x(元/件)表示每日的销售利润y(元)的表达式。

  (2)当日销量利润是1500元时,产品的售价是多少?日销量是多少件?

  (3)当售价定为多少时,日销量利润最大?最大日销量利润是多少?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函数求极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的范围内画。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3)

  一、案例 二、例题

  分析: 练*:

  总结:

  数学网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二次例函数的概念

  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二次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⑶。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二次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感悟----练*,采用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几个特殊的二次函数的讲解,向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二次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2.难点:理解二次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⑴。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⑵。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合作学*,探索新知 :

  问题1: 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如果正方形的棱长为x,表面积为y,那么y与x的关系可表示为?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4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y=kx ,k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2)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2+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2

  =100(x2+2x+1)

  = 100x2+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2+1 (2) s=3-2t2

  (3)y=(x+3)2- x2 (4) s=10r2

  (5) y=2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四)巩固练*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评价分析

  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媒体: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情景导入:

  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a0),你会有什么联想?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

  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

  1.解方程 。

  2.画出二次函数y= 的图像。

  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

  Ⅱ.新课讲授

  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

  1.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 的根有什么关系?

  2.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说的很好;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

  [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 。

  (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 =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y -1 -0.89 -0.76 -0.61 -0.44 -0.25 -0.04 -0.19 0.44 0.71 1

  ②由在0.6至0.7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

  x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y -0.040 -0.018 0.004 0.027 0.050 0.073 0.096 0.119 0.142 0.166 0.190

  (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 =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

  (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 =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似解。

  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渡到正数,而当y=0时所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方程的*似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是什么呢?

  生:通过列表可以看出,在(0.6,0.7)范围内,y值有-0.04至0.19,如果方程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x应该是0.6。

  类似的,我们得出方程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是0.62。

  对于第三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其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利用求根公式,验证求出的*似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当二次函数 (a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似解,对在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x的值进行细分,并求出相应得y值,列出表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所要求的精确度的*似解。

  Ⅲ.练*

  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m,面积为6 。求这个矩形的长(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1)

  一、导入 总结:

  二、新课讲授 三、练*

  第二课时: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四个相连且面积相等的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每个小矩形一边的长为xm,试用x表示小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四个小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

  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 y= (x )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4,y=5。y的最大值为5。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5。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条件建立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在求最大(或最小)值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1)画出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最高(或最低)点,就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依照二次函数的性质,判断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进而确定它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再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出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师:现在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2:如图34-11,已知AB=2,C是AB上一点,四边形ACDE和四边形CBFG,都是正方形,设BC=x,

  (1)AC=______;

  (2)设正方形ACDE和四边形CBFG的总面积为S,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为S=_____.

  (3)总面积S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

  (4)总面积S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点C在AB的什么位置?

  教师讲解:二次函数 进行配方为y=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此时当x= 时,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此时当x= 时, 。对于本题来说,自变量x的最值范围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应为02。此时y相应的就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了。通过画出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取值情况。在作图像时一定要准确认真,同时还要考虑到x的取值范围。

  解答过程(板书)

  解:(1)当BC=x时,AC=2-x(02)。

  (2)S△CDE= ,S△BFG= ,

  因此,S= + =2 -4x+4=2 +2,

  画出函数S= +2(02)的图像,如图34-4-3。

  (3)由图像可知:当x=1时, ;当x=0或x=2时, 。

  (4)当x=1时,C点恰好在AB的中点上。

  当x=0时,C点恰好在B处。

  当x=2时,C点恰好在A处。

  [教法]:在利用函数求极值问题,一定要考虑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得范围内画。

  练*: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是边BC上一点,QPAP,并且交DC与点Q。

  (1)Rt△ABP与Rt△PCQ相似吗?为什么?

  (2)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Rt△ADQ的面积最小?最小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求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极值,求极值时可把 配方为y= 的形式。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活动1: 总结方法:

  活动2: 练*:

  小结:

  第三课时:

  我们这部分学*的是二次函数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把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的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大家观看下面的图片。

  (幻灯片显示交通事故、紧急刹车)

  师:你知道两辆车在行驶时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叫做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看下面一个道路交通事故案例:

  甲、乙两车在限速为40km/h的湿滑弯道上相向而行,待望见对方。同时刹车时已经晚了,两车还是相撞了。事后经现场勘查,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是12m,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m,但小于12m。根据有关资料,在这样的湿滑路面上,甲车的刹车距离S甲(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甲=0.1x+0.01x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乙= 。

  教师提问:1.你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吗?甲车是否违章超速?

  2.你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在什么范围内吗?乙车是否违章超速?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对于二次函数S甲=0.1x+0.01x2:

  (1)当S甲=12时,我们得到一元二次方程0.1x+0.01x2=12。请谈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

  (2)当S甲=11时,不经过计算,你能说明两车相撞的主要责任者是谁吗?

  (3)由乙车的刹车距离比甲车的刹车距离短,就一定能说明事故责任者是甲车吗?为什么?

  生甲:我们能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甲车的刹车距离,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所以车速很容易求出,求得x=30km,小于限速40km/h,故甲车没有违章超速。

  生乙:同样,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乙车的刹车距离的取值范围,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求得x在40km/h与48km/h(不包含40km/h)之间。可见乙车违章超速了。

  同学们,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二次函数y= (a0)的某一函数值y=M。就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 =M,确定它所对应得x值,这样,就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下面看下面的这道例题:

  当路况良好时,在干燥的路面上,汽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v/(km/h) 40 60 80 100 120

  s/m 2 4.2 7.2 11 15.6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每对(v,s)所对应的点,并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2)利用图像验证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是否有如下关系:

  (3)求当s=9m时的车速v。

  学生思考,亲自动手,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答案,教师再进行讲解。

  课上练*:

  某产品的成本是2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量为(200-x)件。

  (1)写出用售价x(元/件)表示每日的销售利润y(元)的表达式。

  (2)当日销量利润是1500元时,产品的售价是多少?日销量是多少件?

  (3)当售价定为多少时,日销量利润最大?最大日销量利润是多少?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函数求极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的范围内画。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3)

  一、案例 二、例题

  分析: 练*:

  总结:

  数学网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 引出课题

  预*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作业的内容,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b2—4ac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0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2—4ac 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经验。

  [活动3] 例题学*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1) P97。*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 *题21。2: 3、4。

  2。(备选题)P97 *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的*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二次例函数的概念

  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二次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⑶。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二次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感悟----练*,采用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几个特殊的二次函数的讲解,向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二次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2.难点:理解二次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⑴。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⑵。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合作学*,探索新知 :

  问题1: 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如果正方形的棱长为x,表面积为y,那么y与x的关系可表示为?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3

  一、复*引入

  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例题分析:

  例1: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以及取得最大值时的值。

  变题1:⑴、⑵、⑶、

  变题2:求函数()的最大值。

  变题3:求函数()的最大值。

  例2:已知()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2,求的取值范围。

  例3:若,是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求的最小值。

  三、随堂练*:

  1、若函数在上有最小值,最大值2,若,

  则=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实数根,则的最小值是()

  A、0B、1C、-1D、2

  3、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

  四、回顾小结

  本节课学*了以下内容:

  1、二次函数的的最值及其求法。

  课后作业

  班级:高一()班姓名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函数()

  A、有最大值6B、有最小值6C、有最大值10D、有最大值2

  2、函数的最大值是4,且当=2时,=5,则=______,=_______。

  二、提高题:

  3、试求关于的函数在上的最大值。

  4、已知函数当时,取最大值为2,求实数的值。

  5、已知是方程的两实根,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能力题:

  6、已知函数,其中,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值。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

  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运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抛物线的顶点就是二次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因此,可利用顶点坐标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中,应用顶点坐标求最大利润,是较难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是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

  (2)在知识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实验研究: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相关的学*素材来构建学生学*的内容体系。把握好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

  ①题意不清,信息处理不当。

  ②选用哪种函数模型解题,判断不清。

  ③忽视取值范围的确定,忽视图象的正确画法。

  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学生要求较高,一般学生不易达到。

  (二)、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①反复读题,理解清楚题意,对模糊的信息要反复比较。

  ②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强对几何关系的探求,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③注意实际问题对自变量 取值范围的影响,进而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④注意检验,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因此我由课本的一个问题转化为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启发学生自主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研究和理解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寻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正确运用。

  学生学情分析

  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是高一新生, 他们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的简单性质与图像,知道二次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前几节课又学*了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单调性与最值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本节课学*必须的基础知识。

  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同时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相关内容,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回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 图像:

  2. 定义域:

  3. 单调性:

  4. 最值:

  【设计意图】复*旧知,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探究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函数f(x)=x2-2x-3的最值:

  规律总结: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

  1,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含参二次函数最值求解问题 )

  探究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tx-3, t∈R在x∈[-2,2]上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2,让学生讨论探究动轴定区间上最小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tx-3在x∈[-2,2] ,t∈R上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动轴定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对称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进行分类讨论,

  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x-3在x∈[t,t+2], t∈R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轴动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区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二次函数的三类最值问题:

  (1) 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2) 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3) 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核心思想是判断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 应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求出最值。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二次函数问题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解法和规律,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五)结束语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六)课后作业

  1.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二次函数f(x)=x2+4x-6的最值。

  2. 求函数f(x)=x2+2tx+2,t∈R在x∈[-5,5]上的最值。

  3. 求函数f(x)=x2-2x+2在x∈[t,t+1], 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媒体: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情景导入:

  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a0),你会有什么联想?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

  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

  1.解方程 。

  2.画出二次函数y= 的图像。

  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

  Ⅱ.新课讲授

  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

  1.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 的根有什么关系?

  2.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说的很好;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

  [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 。

  (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 =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y -1 -0.89 -0.76 -0.61 -0.44 -0.25 -0.04 -0.19 0.44 0.71 1

  ②由在0.6至0.7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

  x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y -0.040 -0.018 0.004 0.027 0.050 0.073 0.096 0.119 0.142 0.166 0.190

  (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 =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

  (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 =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似解。

  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渡到正数,而当y=0时所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方程的*似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是什么呢?

  生:通过列表可以看出,在(0.6,0.7)范围内,y值有-0.04至0.19,如果方程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x应该是0.6。

  类似的,我们得出方程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是0.62。

  对于第三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其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利用求根公式,验证求出的*似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当二次函数 (a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似解,对在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x的值进行细分,并求出相应得y值,列出表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所要求的精确度的*似解。

  Ⅲ.练*

  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m,面积为6 。求这个矩形的长(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1)

  一、导入 总结:

  二、新课讲授 三、练*

  第二课时: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四个相连且面积相等的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每个小矩形一边的长为xm,试用x表示小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四个小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

  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 y= (x )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4,y=5。y的最大值为5。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5。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条件建立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在求最大(或最小)值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1)画出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最高(或最低)点,就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依照二次函数的性质,判断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进而确定它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再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出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师:现在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2:如图34-11,已知AB=2,C是AB上一点,四边形ACDE和四边形CBFG,都是正方形,设BC=x,

  (1)AC=______;

  (2)设正方形ACDE和四边形CBFG的总面积为S,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为S=_____.

  (3)总面积S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

  (4)总面积S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点C在AB的什么位置?

  教师讲解:二次函数 进行配方为y=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此时当x= 时,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此时当x= 时, 。对于本题来说,自变量x的最值范围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应为02。此时y相应的就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了。通过画出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取值情况。在作图像时一定要准确认真,同时还要考虑到x的取值范围。

  解答过程(板书)

  解:(1)当BC=x时,AC=2-x(02)。

  (2)S△CDE= ,S△BFG= ,

  因此,S= + =2 -4x+4=2 +2,

  画出函数S= +2(02)的图像,如图34-4-3。

  (3)由图像可知:当x=1时, ;当x=0或x=2时, 。

  (4)当x=1时,C点恰好在AB的中点上。

  当x=0时,C点恰好在B处。

  当x=2时,C点恰好在A处。

  [教法]:在利用函数求极值问题,一定要考虑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得范围内画。

  练*: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是边BC上一点,QPAP,并且交DC与点Q。

  (1)Rt△ABP与Rt△PCQ相似吗?为什么?

  (2)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Rt△ADQ的面积最小?最小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求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极值,求极值时可把 配方为y= 的形式。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活动1: 总结方法:

  活动2: 练*:

  小结:

  第三课时:

  我们这部分学*的是二次函数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把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的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大家观看下面的图片。

  (幻灯片显示交通事故、紧急刹车)

  师:你知道两辆车在行驶时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叫做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看下面一个道路交通事故案例:

  甲、乙两车在限速为40km/h的湿滑弯道上相向而行,待望见对方。同时刹车时已经晚了,两车还是相撞了。事后经现场勘查,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是12m,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m,但小于12m。根据有关资料,在这样的湿滑路面上,甲车的刹车距离S甲(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甲=0.1x+0.01x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乙= 。

  教师提问:1.你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吗?甲车是否违章超速?

  2.你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在什么范围内吗?乙车是否违章超速?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对于二次函数S甲=0.1x+0.01x2:

  (1)当S甲=12时,我们得到一元二次方程0.1x+0.01x2=12。请谈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

  (2)当S甲=11时,不经过计算,你能说明两车相撞的主要责任者是谁吗?

  (3)由乙车的刹车距离比甲车的刹车距离短,就一定能说明事故责任者是甲车吗?为什么?

  生甲:我们能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甲车的刹车距离,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所以车速很容易求出,求得x=30km,小于限速40km/h,故甲车没有违章超速。

  生乙:同样,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乙车的刹车距离的取值范围,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求得x在40km/h与48km/h(不包含40km/h)之间。可见乙车违章超速了。

  同学们,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二次函数y= (a0)的某一函数值y=M。就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 =M,确定它所对应得x值,这样,就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下面看下面的这道例题:

  当路况良好时,在干燥的路面上,汽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v/(km/h) 40 60 80 100 120

  s/m 2 4.2 7.2 11 15.6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每对(v,s)所对应的点,并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2)利用图像验证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是否有如下关系:

  (3)求当s=9m时的车速v。

  学生思考,亲自动手,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答案,教师再进行讲解。

  课上练*:

  某产品的成本是2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量为(200-x)件。

  (1)写出用售价x(元/件)表示每日的销售利润y(元)的表达式。

  (2)当日销量利润是1500元时,产品的售价是多少?日销量是多少件?

  (3)当售价定为多少时,日销量利润最大?最大日销量利润是多少?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函数求极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的范围内画。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3)

  一、案例 二、例题

  分析: 练*:

  总结:

  数学网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

  这节课讲授的内容,运用新课标的理念,从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方面看,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甚至到讲台上面去为同学们讲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

  2.针对所要讲的内容,创设各种合作学*的活动,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使他们同构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即学*数学又使用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很好地完成学*任务。

  3.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活动时,气氛很活跃、热烈,巩固了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这节课的整体性教学体现的不够好。时间分配上,第一部分教学用的时间有些长,练*第二部分的时间稍短,如果设计得再合理些,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2

  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一个具体、重要的函数,在历年来中考题中都占有较大的分值。二次函数不仅和学生前面学*的`一元二次方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后面学*二次函数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并能够用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先让学生复*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然后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一个二次函数,并观察、总结它与一次函数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出二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最后通过*题巩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一是在教学设计上“步步为营”,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提高”。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内容的需要,我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教学,通过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在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教授,更注重教给学生学*和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时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受教学目的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会感到吃不饱现象,因此在后面的练*设计中,也有针对性的*题,对这部分学生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不足之处表现在:

  1、由于学生对一次函数的遗忘,因此复*占用的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后练*没完成。

  2、学生自学环节,要求不够细致,学生学的不够深入只是看了教材,而未挖掘出教材以外的东西。

  3、由于时间紧张小结的不够完整。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吸取教训,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上水*。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3

  本节的学*内容是在前面学过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变换的观点把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一定的*移变换,而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三课时)教学反思。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类最重要、图像性质最复杂、应用难度最大的函数,是学业达标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教材中主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进行知识探究。这是教学发现与学*的常用方法,同学们应注意学*和运用。另外,在本节内容学*中同学们还要注意“类比”前一节的内容学*,在对比中加强联系和区别,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教学,得出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尤其重要,必需特别强调。

  2、在探究中要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并积累经验,学生在前面已经历过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学*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学会了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并据此分析得出函数的性质,教学反思《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三课时)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据此形成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学生课堂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学*热情和获得学*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利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能使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但在复*与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本节课,我合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这两种软件制作了课件,特别是《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画出了标准、动画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让抽象思维不强的学生,更加形象的结合图形,分析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我要求学生“先观察后思考”、“先做后说”、“先讨论后总结”,“师生共做”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本节课,让学生有观察,有思考,有讨论,有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为高效率、高质量地上好这一堂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

  这节课讲授的内容,运用新课标的理念,从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方面看,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甚至到讲台上面去为同学们讲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

  2.针对所要讲的内容,创设各种合作学*的活动,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使他们同构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即学*数学又使用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很好地完成学*任务。

  3.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活动时,气氛很活跃、热烈,巩固了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这节课的整体性教学体现的不够好。时间分配上,第一部分教学用的时间有些长,练*第二部分的时间稍短,如果设计得再合理些,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2

  因教研组活动的安排需要,本周二我作为初四代表出示研讨课,课题为《二次函数的应用——————形如抛物线型》,结合老师的评课反思一下:

  我的设计思路是:前置补偿(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和思路)———————探索新知(由前置补偿第四小题过渡到问题一,目的在于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转化,并得出确定实际问题中解析式的关键在于有实际意义得出关键点的坐标;然后过渡到没有坐标系的实际问题中,该怎么处理,有学生探索并分情况展示,然后比较过程与结果,增强优化意识。另一方面由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二次函数应用中的数学思想:第一环节,实际意义—→关键点的坐标—→解析式,注意由实际意义到点的坐标转化时的符号,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第二个环节,解析式—→关键点的坐标—→实际意义,注意由坐标到实际意义转化时要取绝对值。)—————活学活用(解决一个隧道问题,目的加强对思路的理解与体会,从本节课上也提高一下难度,但因时间关系,没有完成)。

  评课整理如下:

  优点:

  思路比较清晰,过渡比较自然,题后反思比较到位。

  缺点:

  1、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模糊,比如有错误的情况下还打个对号。

  2、郭老师:解题步骤需加以规范和总结:一建二设三解四答。

  3、张老师:知识总结有些地方不太到位,比如,三种不同的情况为什么a的取值不变?比较三种的优劣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确定解析式和解决最后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更体会更深刻一些。

  4、付主任:本节课有宽度,但缺乏深度,容量比较小,学案可以在浓缩一下,可以将问题一和问题二结合起来。

  5、齐主任:课堂模式和反映出来的教学理念比较过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的不够突出,如果把这节课放在课改之前可能是一堂好课。

  自我反思:

  1、从郭老师、张老师和孙老师的建议中,我应该加强对课的精细化要求,授课态度要严谨,对学生的一点一滴都要负责任,同时对教材知识的挖掘面面俱到,引领学生对知识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2、受付主任建议的启发,可以尝试删掉问题一,由问题二承担起原问题一和问题二的双重作用,即:实际意义确定点的坐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仍有第四小题引入到问题二(建好坐标系,顶点在原点处),然后实际问题中不可能存在现成的坐标系,引发学生思考坐标系的建立情况,然后加以拓展,并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三种情况的优劣。这样应该可以节省一些时间,但我估计不会太多,最多能节省5分钟,但这或许就可以分析活学活用中的题目了。

  自己的体会是,因为这是第一课时,很多东西不可能面面俱到,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许这也是一个托辞,这就是我们与名师的差距)。与名师相比,我们的课堂容量太小,一方面我们*时的课堂对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挖掘渗透的太少,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系统,形不成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与本人的知识素养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学*,只有准备充足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3、结合齐主任的评课,我站在别人的高度试想了如果是云老师或宋老师来评课,会提出什么意见,我隐约感觉到这肯定不是一节好课,有很大的问题,至于是什么问题我也说不清楚,或许就如齐主任所说的教育理念比较陈腐导致课堂没有推陈出新的亮点,并且我觉得可以做大手术,如果真能请云老师或宋老师来评课的话,我或许就会豁然开朗,而不再这般的迷茫。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3

  本节的学*内容是在前面学过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变换的观点把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一定的*移变换,而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三课时)教学反思。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类最重要、图像性质最复杂、应用难度最大的函数,是学业达标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教材中主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进行知识探究。这是教学发现与学*的常用方法,同学们应注意学*和运用。另外,在本节内容学*中同学们还要注意“类比”前一节的内容学*,在对比中加强联系和区别,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教学,得出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尤其重要,必需特别强调。

  2、在探究中要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并积累经验,学生在前面已经历过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学*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学会了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并据此分析得出函数的性质,教学反思《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三课时)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据此形成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学生课堂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学*热情和获得学*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利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能使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但在复*与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本节课,我合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这两种软件制作了课件,特别是《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画出了标准、动画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让抽象思维不强的学生,更加形象的结合图形,分析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我要求学生“先观察后思考”、“先做后说”、“先讨论后总结”,“师生共做”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本节课,让学生有观察,有思考,有讨论,有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为高效率、高质量地上好这一堂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优选【10】篇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1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是学生学*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进一步学*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次函数单元教学反思。二次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它既是其他学科研究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某些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和一次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学*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章的重点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应教会学生画二次函数图象,学会观察函数图象,借助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并解决相关的问题。本章的难点是体会二次函数学*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图象的特征和变换有及二次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

  下面是我通过本单元对《二次函数》教学内容的分类后的几点反思:

  “二次函数概念”教学反思

  关于“二次函数概念”教学中我的成功之处是:教学时,通过实例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 让学生明确二次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函数,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通过学*求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它的定义域;大部分学生重视了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建构,在概念的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了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以及二次项和二次项的系数、一次项和一次项的系数及常数项。

  不足之处表现在:少数学生不能从函数本身的实际意义去正确判定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反思

  关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ax的图象。画图的过程包括列表、描点、连线。列表过程是我引导学生取点的,其间我引导学生要明确取点注意的事项,比如代表性、易操作性。在性质的探究中我让学生观察图像自主探讨当a>0时函数y=ax的性质。当a<0时函数y=ax的性质。探讨函数的性质主要从开口方向、对称轴、增减性、顶点坐标和最值方面入手,让学生从特殊函数来归纳总结一般函数的性质。通过观察自己画出的两个图象,它们代表函数y=ax的两种情况,找出a的符号不同时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点。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观察图像理解并掌握了y=ax图像的性质,紧接着,我用了三节课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坐标*移探究了y=ax+k、y=a(x-h)、y=a(x-h)+k的图像,绝大多数学生很快掌握了图形*移的规律,理解了*移后图像的性质,教学反思《二次函数单元教学反思》。达到了学*目标中的要求。

  不足之处表现在:

  1.课堂上时间安排欠合理。学生说的多,动手不够

  2. 学生作图速度慢。简单的列表、描点、连线。学生做起来就比较困难,作图中单位长度不准确,描点不准确,图象中的*滑曲线不够*滑

  3.合作学*的有效性不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各组汇报讨论结果的效果不明显。说明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

  4.少数学生二次函数图像*移变换能力差。不会进行二次函数图像的*移变换。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教学反思

  关于“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有关待定系数法的问题情境出发,导入求二次函数一般解析式的方法。学生把已知点代入二次函数的一般解析式,很快就得出了三元一次方程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求二次函数一般解析式的方法。然后我通过变式,给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经过抛物线的一个点,引导学生设顶点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将已知点代入,很快理解了用顶点式求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再通过变式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启发学生设交点式解析式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在整个教学中,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学非常流畅,效果不错,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不足之处表现在:

  1.一般式的应用中学生的难度在于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上。

  2.学生对求顶点式和交点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方法欠灵活

  3.变式训练的*题太少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牢固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关于“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二次函数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解析式,即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的表达形式,以及二次函数的性质如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最小值,函数在对称轴两侧的增减性。然后出示问题1,即最大面积问题。教材中的三个探究我分别安排了三节课进行分类教学。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学*中的困难,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图像,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每一类实际问题,我都搜集了大量的实例,所以教学重点、难点把握的较准确,同时调动大多数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不足之处表现在:

  1.“探究1”中少数学生对于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函数的极值容易出错

  2.少数学生不会分析题意,不能正确列式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探究2”少数学生对最大利润问题中的涨价和定价理解有偏差

  4.“探究3”少数学生不会灵活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本单元的感受、体会。因为二次函数知识是函数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考点,所以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在期末复*中还要制定详实有效的复*计划,通过精选*题再进行最后的强化训练。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2

  这节课是在学完正、反比例、一次函数,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之后的二次函数的第一节课,从课本的体系来看,这节课明显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二次函数,能区别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的不同,能深刻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并能初步理解实际问题中对定义域的限制。

  但是如果光从这些知识点上来讲这节课,其实很简单,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储备基础上很容易迁移和接受这些知识,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好设计的呢?

  重新思索教材的编写意图,发现课本这部分内容大部分篇幅是在讲三个实际问题,由此引出了二次函数,我才意识其实这节课的重点实际上应该放在“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从而形成定义”上,有了这个认识,一切变得简单了!

  整节课的流程可以这样概括:学生感兴趣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出学过的一次函数——复*学过的所有函数形式——设问:有没有新的函数形式呢?——探索新的问题——形成关系式——是函数吗?——是学过的函数吗?——探索出新的函数形式——概括新函数形式的特点——将特点公式化——形成二次函数定义——有练*巩固定义特点——返回实际问题讨论实际问题对自变量的限制——提出新的问题,深入讨论——课堂的小结,这样设计一气呵成,感觉上无拖沓生硬之处,最关 键的是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是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

  对于实际问题的选择,我将4个问题整和于同一个实际背景下,这样设计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尽量减少学生审题的时间,显得非常有层次性,这些实际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使整个课堂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对于练*的设计,仍然采取了不重复的原则性,尽量做到每题针对一个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小结,也遵循了从开放到封闭的原则,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最后讨论题的设计和提出,是我在进行了整个一章的单元备课后发现,我们其实对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是不讲的,但是不讲并不代表一点都不会涉及到,其中用到的思想方法还是相当重要的,在图象的观察中也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再加上这个问题在进行了前面的实际问题的解答之后是呼之欲出的:多种树——想提高产量——多种几棵好呢?,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探索性的问题:假如你是果园的主人,你准备多种几棵?注意这里我并没有提出最大最小值的问题,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到,这是数学的魅力。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整节课的一个高潮和精华,是学生学完二次函数定义之后,综合利用函数的基本知识,代数式的知识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进行的思考,因而他们的想法和说法,不论对错,不论全面还是有所偏颇,其中都涉及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真的是非常活跃的,你要你给了足够的空间,他们总能从各方各面进行思考和解释。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3

  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根据它在初中数学函数在教学中的地位,细心地准备《二次函数》的教学,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为a、b、c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根据反思备课过程和讲课效果,感受颇深,有收获,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学是我对选题有了进一步认识,要体现教学目标,要有实际意义。要体现学生的“最*发展区”,有利于学生分析。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二次函数的概念,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积的研究出发,通过建立函数解析式,归纳解析式特点,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建立了二次函数概念后,再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理解和建构二次函数的概念,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

  接下来教学主要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二次函数的性质,并帮助学生总结性的去记忆。在学*过程中加强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判断抛物线对称轴、借图象分析函数增减性等的训练。这部分内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容易混淆,还需掌握方法,加强记忆,强调必须利用图形去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了二次函数的*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

  二次函数 中含有三个字母系数,因此确定其解析式要三个独立的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来解.学*确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即 的形式,这方面,学生的学*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方法没有问题,计算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学*了二次函数的知识后,我们尝试运用于解决三个实际问题.问题1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学*如何确定函数的定义域;问题二是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二次函数的性质,并通过画函数图像检验作出的分析和判断是否;问题三是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知识确定函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并尝试解决销售问题中最大利润的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初步体会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再次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虽然有部分学生尚不能熟练解决相关应用问题,但在下面的学*中会得到补充和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自认为热情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热情的语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4

  根据市骨干教师交流学*的安排,我在九年四班上了《2.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这节课。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列两个函数关系式的生活实际问题,然后又对函数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巩固。接着在学生探究两个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以及探讨对二次函数的判断,最后针对二次函数的定义和能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巩固应用。

  课后,组内的老师认真地评析了本节课。结合组内老师的评课,我自己也进行了认真反思。

  成功之处:

  1、对二次函数的学*,本节课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的意义,感受数学的广泛联系和应用价值。对二次函数的学*,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活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探究橙子的.数量与橙子树之间的关系、及用关系式表示这一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设计大量的可以表示为二次函数、利用所学的二次函数知识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利用“想一想”,提出进一步的最大产量的问题;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关于最大产量的一种猜想,问题的最后让学生初步感受二次函数能解决最优化的实际问题。在“做一做”的活动中,把两年后的本息和y与年利率x的关系表示为二次函数;在以上两例的基础上,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并举出以前所见到的一些二次函数关系式,为新知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在新知的巩固应用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不同题型的问题,很好巩固应用了本节的新知,课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我注重训练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规范*惯。

  不足之处:

  1、在分组教学时,对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关于最大产量的一种猜想,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参加计算,此处给学生的时间少一些。

  2、在“做一做”的活动中,把两年后的本息和y与年利率x的关系表示为二次函数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互相评价,有些学生对列函数关系式不是完全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课,让我真正意识到:对于每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凭经验设计。在每节课的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中,同时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情况注意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课堂上在进行分组教学时,提前预设好教学时间,在每节课上,既要放的开,同时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收回,以保证每节教学基本任务完成。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5

  9月23日,我在九年级三班讲授了二次函数y=ax2+k、y=a(x-h)2的图象和性质。

  先从复*二次函数y=ax2入手,通过检测学生对于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掌握较好。然后结合图象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关系,通过观察图象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做对应练*时效果也较好。

  在学*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和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关系时,由于涉及向左或向右*移引出了加减问题,学生在此容易混淆,尽管让学生结合图象明确地看到在x后面如果是加就是向左*移的,反之就是向右*移,再就是在看如何*移时关键是看顶点的*移,顶点如何*移那么图象就如何*移。先由解析式求出顶点从标,再看*移的问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混淆了。这一部分内容学*得不够理想。反思这一节课整个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我觉得需要改进的有如下几点:

  1、灵活处理教材。教材上是一节课学*两种类型的函数,但是根据学生作图的速度和理解能力,一节课完成两种类型的函数有一定的困难。虽然也想过适当处理,但是想到教材是一节课完成两种函数,所以还是决定两种函数在一节课完成,事实证明一节课完成两种函数效果不是很好。由此可见有时教材上的安排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2、认真考虑每一个细节。考虑到一节课上学*两种类型的函数时间有些紧张,所以我让学生提前画好了图象,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由于默认学生已经画好了图象,所以我也没有在黑板上再画出图象,这样让学生在看图象时,有的学生没有画出,有的同学画错了,这样就给学*新知识带来了困难,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以后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要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评价要掌握好度。在课堂上我运用了小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可是我感到小组评价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回答问题后加分比较耽误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更灵活把握好度,使评价为教学服务而不能因评价而耽误教学。

  我觉得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就要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每一节课前充分预想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想好对应的措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6

  这节课明显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二次函数,能区别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的不同,能深刻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并能初步理解实际问题中对定义域的限制。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拓展应用题通过学生的展示讲解让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储备基础上很容易迁移和接受了这些知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置性作业,前置作业是前一天发给学生的,主要涉及如何作图、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问题。我的设计目的就上让学生在复*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从函数图像来研究函数性质的。应该说这样设计既让初四同学复*了旧知又使他们体会到如何研究函数,从哪些方面研究函数,从思维层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二部分是学*探究,探求活动前先让一名同学读了学*目标,让大家带着目标去探究。

  整节课的流程可以这样概括:学生讨论问题——学生展示重点内容——完善训练题讨论实际问题对自变量的限制——课堂的小结,最关键的是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是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

  对于实际问题的选择,我将4个问题整和于同一个实际背景下,这样设计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尽量减少学生审题的时间,显得非常有层次性,这些实际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使整个课堂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对于练*的设计,仍然采取了不重复的原则性,尽量做到每题针对一个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小结,也遵循了从开放到封闭的原则,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7

  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根据它在初中数学函数在教学中的地位,细心地准备《二次函数》的教学,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为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根据反思备课过程和讲课效果,感受颇深,有收获,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学是我对选题有了进一步认识,要体现教学目标,要有实际意义。要体现学生的“最*发展区”,有利于学生分析。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二次函数的概念,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积的研究出发,通过建立函数解析式,归纳解析式特点,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建立了二次函数概念后,再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理解和建构二次函数的概念,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教学主要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二次函数的性质,并帮助学生总结性的去记忆。在学*过程中加强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判断抛物线对称轴、借图象分析函数增减性等的训练。这部分内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容易混淆,还需掌握方法,加强记忆,强调必须利用图形去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了二次函数的*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

  在学*了二次函数的知识后,我们尝试运用于解决三个实际问题.问题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学*如何确定函数的定义域;问题二是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二次函数的性质,并通过画函数图像检验作出的分析和判断是否;问题三是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知识确定函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并尝试解决销售问题中最大利润的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初步体会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再次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中,我自认为热情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热情的语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8

  1、上课一开始,我就注重对所学过的*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面内如何确定点的坐标、以及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和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特征的复*。使学生在画二次函数图象时描点找得很快、很准确。在讲解抛物线的概念时,出示了同学们很感兴趣的姚明投篮的照片,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了得出a不同对抛物线图象和性质的影响,在学生画完三个图象后,教师采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发现、归纳、反思等数学活动,得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绘制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惯和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发现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如在画出图象后,提问学生“我们可以从图中观察到什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增加了学*的自信心和学*的能力。在合作学*中,也培养了他们善于与人交流,合作,肯于负责任的良好个性品质。

  3、教师适时地总结、深化,提高认识水*。教师在不断地总结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这几个基本函数的学*上一节课经历了从实例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本节课由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函数的图象,总结出函数的性质,再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反省思维的能力。

  4、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作用”,其中“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起了重要作用。只有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一旦学生的学*活动充满创造性的时候,学*过程便充满美的魅力,成为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

  不足:对y=-x2的读法,教师读的不规范,没有注意小的细节。在总结二次函数性质时,对于开口宽度,我在备课时用a的绝对值来表示的,a为负数时与a为正数时正好相反,一个学生说对了,但不是老师要的答案,我当时没有多想,就说他说的不对。忽略了不同的说法。另外老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去分析、归纳、总结的时间还不够,因此本节课中教师有包办现象。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9

  这节课是安排在学了一次函数、反比例、一元二次方程之后的二次函数的第一节课,学*目标是要学生懂得二次函数概念,能分辨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的不同,能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并能初步理解实际问题中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限制。依我看,这节课的.重点该放在“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从而形成定义”上。一上完这节课后就有所感触:

  1、二次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函数,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许多实际问题往往可以归结为二次函数加以研究。

  2、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形成和建构,在概念的学*过程中,从丰富的现实背景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探究性活动,引导分析实际问题,如探究面积问题,利息问题、观察表格找规律及用关系式表示这些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课堂教学要求老师除了深入备好课外,还要懂得根据学生反馈来适时变通,组织学生讨论时该放则放,该收则收,合理使用好课堂45分钟,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觉得在教学中,只光热情还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同时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10

  根据市骨干教师交流学*的安排,我在九年四班上了《2.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这节课。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列两个函数关系式的生活实际问题,然后又对函数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巩固。接着在学生探究两个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以及探讨对二次函数的判断,最后针对二次函数的定义和能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巩固应用。

  课后,组内的老师认真地评析了本节课。结合组内老师的评课,我自己也进行了认真反思。

  成功之处:

  1、对二次函数的学*,本节课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的意义,感受数学的广泛联系和应用价值。对二次函数的学*,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活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探究橙子的数量与橙子树之间的关系、及用关系式表示这一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设计大量的可以表示为二次函数、利用所学的二次函数知识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利用“想一想”,提出进一步的最大产量的问题;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关于最大产量的一种猜想,问题的最后让学生初步感受二次函数能解决最优化的实际问题。在“做一做”的活动中,把两年后的本息和y与年利率x的关系表示为二次函数;在以上两例的基础上,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并举出以前所见到的一些二次函数关系式,为新知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在新知的巩固应用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不同题型的问题,很好巩固应用了本节的新知,课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我注重训练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规范*惯。

  不足之处:

  1、在分组教学时,对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关于最大产量的一种猜想,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参加计算,此处给学生的时间少一些。

  2、在“做一做”的活动中,把两年后的本息和y与年利率x的关系表示为二次函数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互相评价,有些学生对列函数关系式不是完全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课,让我真正意识到:对于每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凭经验设计。在每节课的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中,同时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情况注意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课堂上在进行分组教学时,提前预设好教学时间,在每节课上,既要放的开,同时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收回,以保证每节教学基本任务完成。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