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5份

日期: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夏日叹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翻译

  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中午时太阳正当头顶,火辣辣的。

  太阳晒透厚厚的土地,酷热难熬,能有什么法子释放这难忍的闷热?

  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号令反常了?

  即使降雨也无法滋润万物,因为田地都已经干得尘土飞扬了。

  飞鸟、池鱼皆因干旱和酷热而死了。

  万民仍然流离失所,举目望去,田园一片荒芜。

  黄河以北大片地区都变成叛军的巢穴。

  动乱使人想起幽蓟二郡,唐王朝的军队如今在哪里呢?

  我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畅。

  抚今思昔,叹当朝没有贤臣良相。

  注释

  陵天:升上天空。

  陵天经:一作“经天陵”。

  中街:古人指日行的轨道。此指太阳当顶直射。

  朱光:日光。

  彻厚地:晒透大地。

  郁蒸:闷热。

  开:散释。

  上苍:苍天。

  乖:违背,反常。

  濡:湿润。

  万人:百姓。

  流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唯蒿莱:田园荒芜景象。

  大河:黄河。

  化:一作“尽”。

  虎与豺:喻安史叛军。

  幽蓟:幽州(范阳郡)和蓟州(渔阳郡),安史叛军老巢。

  未谐: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稳。

  眇然:遥想。

  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贞观之治为唐初盛世。

  数子:指贞观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

  偕:同。

  赏析

  《夏日叹》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这次旱灾,后半部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极言民生疾苦。

  诗中说,久旱无雨,田地里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死,成千上万的灾民逃荒流散,一片荒凉景象。这个时候,河北一带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朝廷军队连影子都看不见。杜甫认为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腐败无能有关。他说:“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拿贞观之治与现实作比较,显然唐肃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定和大治天下,唐肃宗身边的那些大臣,也无法与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如今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旱灾接着饥荒,在华州的生活十分艰难,现实政治又是如此让人失望,司功参军的职务也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了。于是,在立秋后不久,杜甫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诗的未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堤的不满。

  先写太阳照耀郁蒸难开,在请问苍天无雷时似乎也在暗示朝政失度;次写旱灾严重程度和百姓流亡生活,兼及安史之乱仍未并息的时局现状。在这种天灾人祸的现实中,诗人对案不能食之余想到的是今昔的对比,诗的末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朝政的不满。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译文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

  夏日在亭里纳凉,躺在纸屏遮挡的竹方床上,头枕着石枕,翻看着诗书,感到有些困倦,随手把书一丢,渐渐进入了梦乡。

  梦醒之后,感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烟,不觉莞然独笑,忽然听见江湖上传来阵阵的渔笛声。

  注释纸屏:纸糊的屏风。

  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

  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解为一般书史亦可。

  莞然,微笑貌。

  沧浪(láng):本指水的青苍色。此处即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赏析:

  蔡确于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神宗死,哲宗继位。元祐元年(1086年),罢知陈州。元祐二年(1087年)因为“军器监之狱”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湖北安陆),[2]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此其第二首。《尧山堂外记》载:“时吴处厚笺注以闻,其略云:五篇涉讥讽。‘何处机心惊白马,谁人怒剑逐青蝇’——以讥谗谮之人;‘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讥新进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的另一首诗说:“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里,卧展柴桑处士诗”就是对他那种官冷事闲生活的写照。不过,它没有这首诗写得委婉深切。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却要“莞然”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更加迫切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抒发归隐之志,不满社会现实,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夏日过郑七山斋

  唐代 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译文

  我们都有喜爱酒的嗜好,我就找到你的山中别墅来。

  薜荔女萝伸向山上的的小径,荷花菱花开在水亭的周围。

  太阳尤散发着的热气含着残雨,阴云传送看黄昏的雷声。

  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清晰地传来,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

  注释

  过:访,探望。郑七:杜审言的好友。山斋:山中别墅。

  樽(zūn)中好(hào):喜爱杯中之物。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言:句首助词,无义,凑足音节。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汉代有一个叫郑璞的人,家住谷口,躬耕垄亩,避世隐居,恬淡静默。成帝之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他出山,他也不屈就。当时人们佩服他的清高,名振京师。杜审言因友人姓郑,就以谷口借指友人的山斋,用郑璞的清高,比喻友人的高洁。

  薜(bì):薜荔,木本植物,又名末莲、木馒头,茎蔓生,花小,果实形似莲房。萝:女萝:地衣类植物,即松萝,常寄生松树上,丝状,蔓延下垂。晋后多以薜萝指隐士的服装。此用以赞美郑七归隐之志。

  芰(jì):菱角,两角者为菱,四角者为芰。屈原《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后用芰荷指隐者的服装,比喻生活高洁。此用其意,赞赏友人。

  日气:日光散发的热气。

  洛阳:唐代东都。钟鼓:古代有黄昏时击鼓、撞钟以报时的风尚。此指时*傍晚。

  系(xì):拴缚。迟回:迟疑,徘徊。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高宗上元年间(674~676),杜审言任洛阳丞时。郑七的山斋在洛阳附*。诗人与郑七既是文友,又是酒友,故于夏日造访,过山径,开水亭,在雨后丽日、云阴晚凉的清爽气氛中,文酒相乐,流连忘返。因此诗人用明朗爽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一过程。

  赏析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首联是介绍过郑斋的缘起。诗人说:我和郑七都有饮酒的爱好,所以来找他。隐居与饮酒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它是隐士们高雅、旷达情怀的表现。可见,诗中的言外之意,是说郑七有隐者的高洁胸怀,诗人对他十分倾慕,引为同调,因此才去拜访他。“言寻谷口来”一句,用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用典十分贴切,一个“寻”字,也透露了山斋的幽深。两句诗看似*常,却有深刻的义蕴,不仅曲折地交待了郑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转地点出了过山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接着诗人以极大的兴趣,用工细的笔墨,在中间两联描绘山斋内外的景色,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图。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上一句说,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接着是进入山斋后的景象:在水亭周围的水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纯洁清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散发着清香。“山径”是崎岖的,而水池却是开阔的,从狭窄山路中穿行而至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指了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接着,在“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一联中,诗人又把笔触从*面的描写转向立体的空间:在那荷、菱盛开的水池上,雨后初晴,空中铺下明朗的阳光,照在残留的雨水上,蒸气冉冉升腾;到傍晚,天气渐渐转阴了,天边又传来隐隐的雷声。其中“日”、“雨”、“阴”几个字,暗示着天气变化很快。诗人来之前,刚下过雨(“含残雨”),而到达时天气才放晴,傍晚又转阴,并且传来隆隆的雷声,又要下雨了。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气,诗人用天气变化之快,烘托山斋的既幽且深,既是实写,也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表现。同时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着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诗人在山斋中逗留的时间。通过这一联的描写,充分渲染了山斋的幽静景色,地上风物和空中景象融为一体,在静谧中包含变化,在幽深中充满生机。诗人形象的描写,使山斋风光充满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中间两联,似乎全是写景。其实,主人的酒盛情款待,*间杯觥交错的欢乐气氛,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中。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与天边隆隆的雷声相应和,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清晰地传来,诗人该回程了,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迟迟未回中,既包含着诗人对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主人的深情厚谊。在这悠远的`余韵中,诗歌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这首《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仅在文字、结构、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诗歌的声律上,对仗工稳,音韵协调,整体匀称,也表现出纯熟的技巧。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夏日杂诗

  清代: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译文及注释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枕簟:枕*。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释

  枕簟:枕*。

  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赏析

  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萧疏,凉爽之意。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缔。

  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你看,夏日将尽,“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

  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译文

  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中午时太阳正当头顶,辣忍。

  太阳晒透厚厚忍土地,酷热难熬,能有什么法子释放这难忍忍闷热?

  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号令反常了?

  即使降雨也无法滋润万物,因为田地都已经干得尘土飞扬了。

  飞有、池鱼皆因干旱和酷热而死了。

  万民仍然流离失所,举目望去,田园一片荒芜。

  黄河以北大片地区都变成叛军忍巢穴。

  动乱使人想起幽蓟二郡,唐王朝忍军队如今在哪里呢?

  我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畅。

  抚今思昔,叹当朝没有贤臣良相。

  注释

  陵天:升上天空。陵天经:一作“经天陵”。中街:古人指日行忍轨道。此指太阳当顶直射。

  朱光:日光。彻厚地:晒透大地。

  郁蒸:闷热。开:散释。

  上苍:苍天。

  乖:违背,反常。

  濡:湿润。

  万人:百姓。流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唯蒿莱:田园荒芜景象。

  大河:黄河。

  化:一作“尽”。虎与豺:喻安史叛军。

  幽蓟:幽州(范阳郡)和蓟州(渔阳郡),安史叛军老巢。

  未谐: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稳。

  眇然:遥想。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贞观之治为唐初盛世。

  数子:指贞观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偕:同。

  赏析:

  该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在华州所作。那一年,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这一年夏天他写下《夏日叹》一诗,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5份扩展阅读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5份(扩展1)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夏日绝句

  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

  鹿葱解插纤长柄,金凤仍开最小花。

  古诗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杨万里的这首《夏日绝句》语言明白流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翻译/译文

  冬天带着雪花渐渐远去,春姑娘踏着冬的脚印悄然到来。

  竹子先绿了,经过了冬雪的刷洗,变的更加翠绿,带着竹叶的清香,带着迷人的翠绿,带着醉人的歌声,愉快茁壮的成长。风带着春的气息飘了过来,竹林间露出了缝隙,咦?竹林间怎么有一点红?原来这青翠欲滴的竹林间还有一棵桃花。花开得很旺盛,有粉的,也有白的。粉的似霞,白的似雪。有时还会引来几只蜜蜂呢!江水早已融化,瞧,小鸭子们摇摇晃晃的走来了,一下子跳下江,在水里嬉戏、玩耍。河水暖暖地,跟着鸭子嘎嘎地闹着,多快活呀。我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了一步,蒌蒿和芦苇的幼芽拦住我,不满地提醒我,不要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是啊,怎么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呢?他们可是春天忠诚的使者呀。渔民们从我身后经过,高兴地谈论着河豚。原来,河豚快要上市了。

  春天是美人,冰肌玉肤是美丽的。春天是一碗美酒,轻尝一口,便醉倒在东风里‥‥‥

  赏析/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夏日绝句》语言明白流畅。开头两句说明春天与夏天的景物各有其佳妙之处,春天固然到处百花争妍,夏天也是遍地花草芳香。后两句描写了两种花,“鹿葱”就是夏水仙,在盛夏时能开出淡紫红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气的花朵;金凤就是凤仙花,也是在夏天开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红、紫、黄等多种,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朵。这两句写景形象,对仗工整,通过两种夏季比较有代表性的花草印证了前面的说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2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翻译/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鉴赏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3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5份(扩展2)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份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翻译/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鉴赏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翻译/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鉴赏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注参考: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57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注释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显示全部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 显示全部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5份(扩展3)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夏日绝句

  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

  鹿葱解插纤长柄,金凤仍开最小花。

  古诗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杨万里的这首《夏日绝句》语言明白流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翻译/译文

  冬天带着雪花渐渐远去,春姑娘踏着冬的脚印悄然到来。

  竹子先绿了,经过了冬雪的刷洗,变的更加翠绿,带着竹叶的清香,带着迷人的翠绿,带着醉人的歌声,愉快茁壮的成长。风带着春的气息飘了过来,竹林间露出了缝隙,咦?竹林间怎么有一点红?原来这青翠欲滴的竹林间还有一棵桃花。花开得很旺盛,有粉的,也有白的。粉的`似霞,白的似雪。有时还会引来几只蜜蜂呢!江水早已融化,瞧,小鸭子们摇摇晃晃的走来了,一下子跳下江,在水里嬉戏、玩耍。河水暖暖地,跟着鸭子嘎嘎地闹着,多快活呀。我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了一步,蒌蒿和芦苇的幼芽拦住我,不满地提醒我,不要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是啊,怎么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呢?他们可是春天忠诚的使者呀。渔民们从我身后经过,高兴地谈论着河豚。原来,河豚快要上市了。

  春天是美人,冰肌玉肤是美丽的。春天是一碗美酒,轻尝一口,便醉倒在东风里‥‥‥

  赏析/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夏日绝句》语言明白流畅。开头两句说明春天与夏天的景物各有其佳妙之处,春天固然到处百花争妍,夏天也是遍地花草芳香。后两句描写了两种花,“鹿葱”就是夏水仙,在盛夏时能开出淡紫红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气的花朵;金凤就是凤仙花,也是在夏天开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红、紫、黄等多种,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朵。这两句写景形象,对仗工整,通过两种夏季比较有代表性的花草印证了前面的说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夏日绝句

  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

  鹿葱解插纤长柄,金凤仍开最小花。

  古诗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杨万里的这首《夏日绝句》语言明白流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翻译/译文

  冬天带着雪花渐渐远去,春姑娘踏着冬的脚印悄然到来。

  竹子先绿了,经过了冬雪的刷洗,变的更加翠绿,带着竹叶的清香,带着迷人的翠绿,带着醉人的歌声,愉快茁壮的成长。风带着春的气息飘了过来,竹林间露出了缝隙,咦?竹林间怎么有一点红?原来这青翠欲滴的竹林间还有一棵桃花。花开得很旺盛,有粉的,也有白的。粉的似霞,白的'似雪。有时还会引来几只蜜蜂呢!江水早已融化,瞧,小鸭子们摇摇晃晃的走来了,一下子跳下江,在水里嬉戏、玩耍。河水暖暖地,跟着鸭子嘎嘎地闹着,多快活呀。我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了一步,蒌蒿和芦苇的幼芽拦住我,不满地提醒我,不要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是啊,怎么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呢?他们可是春天忠诚的使者呀。渔民们从我身后经过,高兴地谈论着河豚。原来,河豚快要上市了。

  春天是美人,冰肌玉肤是美丽的。春天是一碗美酒,轻尝一口,便醉倒在东风里‥‥‥

  赏析/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夏日绝句》语言明白流畅。开头两句说明春天与夏天的景物各有其佳妙之处,春天固然到处百花争妍,夏天也是遍地花草芳香。后两句描写了两种花,“鹿葱”就是夏水仙,在盛夏时能开出淡紫红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气的花朵;金凤就是凤仙花,也是在夏天开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红、紫、黄等多种,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朵。这两句写景形象,对仗工整,通过两种夏季比较有代表性的花草印证了前面的说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翻译/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鉴赏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活着就应该作人中豪杰,

  死了也应作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亦:也。

  ③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④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⑤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即会稽郡“吴中起义”,秦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

  赏析

  据载: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发作而亡。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首歌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5份(扩展4)

——山亭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山亭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

  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山亭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2

  山亭夏日

  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水晶帘 一作 水精帘)

  译文及注释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qiáng)薇(wēi)一院香。(水晶帘 一作 水精帘)

  水晶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晶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注释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里诗人是从视觉写夏日,写看到的景观。诗人看到*静的池塘倒映着远*不同的亭台楼阁的倒影,心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写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诗句来。“入池塘”的“入”字用得好,他不仅写出了明净与清新,也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池塘容山容水容亭台楼阁的胸怀,把池塘写大了。

  “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满架蔷薇一院香”中诗人又从嗅觉角度来写夏日。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那蔷薇不是诗人看到的,诗人也未必知道庭院里还有蔷薇满架,而是那醉人的芳一香提醒了诗人。在这盛夏骄陽下的山亭的幽静清新的景致之中,又加上“满架蔷薇”,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芳一香,使作品洋溢出夏日特有的灵动与生机。另外,“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不无关联,若没有微风,蔷薇花香就不会飘过来,诗人自然就不知道还有“满架蔷薇”。

  诗写夏日风光,用*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山亭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

  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微风拂过, 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

  ⑵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十分变态。《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短的感觉。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诗写夏日风光,用*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5份(扩展5)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五份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诗简介

  《寒夜》是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翻译/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释

  ⑴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是一种烧炭的小火炉,外壳用竹子编成,炉芯用泥,中间有铁栅,隔为上下。

  ⑵汤沸:热水沸腾。

  ⑶才有:同“一有”。

  赏析/鉴赏

  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唐代: 王勃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译文: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注释: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诗简介

  《寒夜》是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翻译/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释

  ⑴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是一种烧炭的小火炉,外壳用竹子编成,炉芯用泥,中间有铁栅,隔为上下。

  ⑵汤沸:热水沸腾。

  ⑶才有:同“一有”。

  赏析/鉴赏

  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一

  唐代:王勃

  久别侵怀抱,

  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

  相思此何极?

  译文:

  久别后的孤寂渐渐侵入我的心怀,

  客居他乡使我脸色变得憔悴不堪。

  夜不成眠,只有在月色之下弹琴相慰,

  这样的相思之情怎样才能到尽头?

  注释:

  侵:侵扰。此处有渐进之义。

  容色:面容脸色。

  调:整理。

  何极:怎样才能到尽头。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因思念友人而苦苦煎熬,心情焦虑神情憔悴,以弹琴寄托思绪,也难以排遣痛苦。

  首句“久别侵怀抱”,点明写诗的缘起。长久的离别所产生的孤独、乡愁,慢慢地侵入了诗人的怀抱之中,即占据了他的身心,弥漫了他的精神,让他在这种愁思中难以自拔。

  因为久别之思慢慢侵入、充溢情怀,所以就有了第二句:“他乡变容色。”乡愁之苦,可谓是一至于斯。排解愁思的办法之一,是“月下调鸣琴”,即在乡愁最深切之月夜整理琴弦,歌之咏之。

  但是,从下句“相思此何极”来看,这相思仍然是排遣不了的,所以オ有这个感叹。

  这首诗几乎就是直抒胸臆之作,这既是初盛唐之际的唐诗风格,更是王勃的特殊风格,或者说,是由他开创的一种诗风。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唐代: 王勃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译文: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注释: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夏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5份(扩展6)

——乌夜啼原文赏析及翻译范文5份

  乌夜啼原文赏析及翻译 1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五代 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译文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醉乡道路*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注释

  兼:同有,还有。

  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qī)枕:通彀,斜,倾斜。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指内心*静。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稳,稳当。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够。

  鉴赏

  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了。“不能*”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作者的切肤之痛和人生感慨。这既是“起坐不能*”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中思前想后的结论。“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昨日一国之君,今日阶下之囚;昨夜欢歌笑语,今夜“烛残漏断”,明日明夜呢?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浩叹。一个“漫”字,极空虚,极幻妄,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万千思绪。一个“算来”,既说明作者是总结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得出的结论,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十分迷惘、无奈的心情,同“漫”字一样地生动、传神。作者的这种慨叹是沉痛的,但同时也是消极的,于是作者宁愿醉去不醒,宁愿迷迷糊糊,“醉乡路稳宜频到”,原来作者指望的是一个“稳”字,一语道破天机,作者处境的危险困苦不言自明。所以我们并不能从这个角度太过严厉地去批评李煜的颓废消极思想,环境使然,差可理解。更何况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难逃恶运,不久于世。

  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写尽后主李煜降宋后生活实况和囚居心境。

  乌夜啼原文赏析及翻译 2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古诗简介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阴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全词寓情于事与景中,在情景交汇中抒发了作者流畅、舒适的情怀,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

  翻译

  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很好。

  拿着笔胡乱地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觉。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

  注释

  ⑴乌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圣无忧”,*韵四十七字。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不同。

  ⑵“纨扇”句:指纨扇如同明月一样洁白。纨扇又称宫扇,细绢织成的团扇,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术珍品,形如满月,故云“素月”。婵娟:美好的样子,暗喻女子娇美的容貌。汉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⑶轻烟:指纱巾的轻细。

  ⑷“高槐”句:槐树的叶子渐渐长成,树阴也渐渐合拢,覆盖地面。

  ⑸“清润”句: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清润:清凉滋润。

  ⑹“弄笔”句:指在房里悠闲无事,以写小草打发时光。弄笔:谓执笔写字、为文、作画。

  ⑺新蝉:初夏的鸣蝉。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间闲居故乡山阴时的作品。陆游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较舒缓,所以自号渔隐。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1170年)他离家入蜀。四年中写了几首描写村居生活的《鹧鸪天》词。这首《乌夜啼》词,虽然也写村居生活,但与上述《鹧鸪天》词不同期。《乌夜啼》词是他从蜀中归来,罢提举江南西路常*茶盐公事再归山阴时写的,词写于初夏季节。他这次归山阴,从淳熙八年(1181年)五十七岁起到淳熙十二年(1185年)六十一岁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11***)写的《长短句序》,说他“绝笔”停止写词已有数年,因此词作于这几年中当可确定。

  赏析

  陆游是个爱国志士,不甘过闲散生活,他的诗词写闲适意境,同时又往往带有悲慨。而这首词却有些不同,整首都写闲适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愤之情。所以必须要结合陆游的身世和思想,从词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词中的生活,这一时的闲适,反而让人去试着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上片起二句:“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也贴切季节。夏天树阴浓合,梅雨季节,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这都使人感到宽舒。这二句与王安石《初夏即事》“绿阴幽草胜花时”的诗句,以及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衣润费炉烟”的词句,景物相*,意境同美;但王诗、周词,笔调幽细,陆词则表现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睡闲眠。”由上片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陆游的有关写字的诗,如《草书歌》《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醉中作行草数纸》等,大多都是表现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题的诗中所说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在这里,诗人却以写字表现闲适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正和这里的词句、语意接*。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为了迎凉,享受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所说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那样的乐趣。“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正是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明晰地表现了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压抑、苦闷。

  这首词只写事和景,不写情,情寓于事与景中。上下片复叠,句式完全相同,故两片起句都用对偶。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居宅依山傍水、风景美丽如画。作者不禁释怀,将昔日的抑欲苦闷一并抛到脑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闲适之中,全词表现出作者壮志未酬后的闲居生活。

  乌夜啼原文赏析及翻译 3

  原文:

  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

  翠镜啼痕印袖,红墙醉墨笼纱。相逢不尽*生事,春思入琵琶。

  译文

  离恨啊常常萦绕在分手的杨柳前,梦魂啊总是忘不了美人庭院中那雪白的梨花,记得自己官微职冷时身穿青衫中曾得到她的赏识,一直玩到月色西斜才跨马沿着归路返家。

  美人啊常常在翠镜中照着自己憔悴的颜容,两袖上沾满了相思啼哭的泪花,当年醉后舞墨题诗红墙之上,美女仿效前人在题诗的壁上笼上碧纱。今日重新相逢说不尽*生心事,无限情思全都凝聚在传情的琵琶。

  注释

  乌夜啼: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三十六字,上片*韵,下片两仄韵两*韵。

  章台:本为战国时秦国宫名。汉代在此台下有章台街,张敞曾走马过此街。唐人许尧佐有《章台柳传》,后人便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处。

  玉鞭斜:这里指月色西斜才策马回家。

  啼:啼哭。

  醉墨笼纱(lóng shā):此用“碧纱笼”故事。唐代王播少孤贫,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为诸僧所不礼。后播贵,重游旧地,见昔日在寺壁上所题诗句已被僧用碧纱盖其上。

  春思入琵琶(pí pá):把春天的情思付之琵琶而弹奏。用晏几道“琵琶弦上说相思”诗意。

  赏析:

  刘迎,金代词人,词风婉约。此词从内容来看并不稀奇,写作者对一位歌姬的怀念和追忆,并写两人分别后,歌姬的款款深情以及终于有情人重又相聚不禁百感交集的过程。但读后使人对金词又产生新的认识,词中不见金国那种词豪爽之气,而却似宋朝的'婉约词。

  上片写作者对一位歌姬的怀念和对于往昔冶游生活的回忆。“离恨”两句,写怀念人物却不直接点明对象,“杨柳”、“梨花”以两个形象优美的事物来比喻被怀念的歌姬,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美感。柳丝飘飘柔媚非常,使人联想到歌姬那婷婷的腰。而“梨花”也曾被白居易形容为“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玉环流泪的美容。杨柳,梨花使歌姬妖娆柔美,如花如柳的形象如立眼前。“青衫”二句,追忆往日情怀。“青衫”,唐时九品小官的服饰,这里借指作者本人。“章台”本为战国秦之宫殿,唐时许尧佐有《章台柳传》流传,后人便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处。玉马佳人,风流倜傥的形象使人艳羡。

  下片走旧地重游,两人重聚。“翠镜啼痕”两句,写歌姬不忘旧情,终日以泪挂面,啼袖笼纱描写歌姬的病情。这几句词既香艳又有书卷气,可称是“好色不淫”“艳而不靡”。最后两句“相逢”,写两人重聚,百感交集,为表深情,女子把满腔情思注入琵琶,以此来表达“说不尽的无限事”。

  全词选词之上下了功夫,词语塑造的意象和美艳丽,如杨柳梨花,啼痕印袖、醉墨笼纱等句使词焕发特异的艳美色泽。另外,词句对仗工整,语势流露,使人产生舒徐柳扬、顿挫流转的美感。因而贺裳《皱水轩词筌》言:“才人之见殆无分于南北也(金在宋之北)。”

  乌夜啼原文赏析及翻译 4

  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 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

  吹不断,黄一线,是桑干,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

  注释

  桑干:河名。源出山西马邑县桑乾山,流经河北西北部及京郊,下注永定河。此河又名浑河。

  注释

  ①乌夜啼:词牌名,此词牌即“相见欢”,与又名“圣无忧”、“锦堂春”之“乌夜啼”非一调。此调原为唐代教坊曲,又名“秋夜月”、“上西楼”。李煜用这一格律写的词中,即有将词牌名标为“乌夜啼”的作品。三十六字,上片*韵,下片两仄韵两*韵。

  瞻园:张仲炘号,仲炘,字慕京,湖北江夏人。1877年(光绪三年)进士,官至通政司参议,著有《瞻园词》。

  戒坛:寺名,在北京西郊门头沟马鞍山。

  ②桑乾:河名。源出山西马邑县桑乾山,流经河北西北部及京郊,下注永定河。此河又名浑河。

  赏析

  景语乃是情语,这首词除“无语”二字略带情绪色彩外,其余全是写作者眼中景观。视线随足迹从幽森处引向开朗,由密境导向疏境。可是心情却反之,情绪流向逆而行,愈到高远开阔处,愈忧郁,愈感苍茫下沉。小令见大手笔,此为一例。与通常的词作中明说、多说“登高”而愁迥然不同的是,这首词于不动声色处见殷忧,见悲凉。词的高老雄苍的意味,集中在下片三个三字句,*而奇、淡而雄、轻点见奇崛。桑乾滚滚,高处言之,只“一线”,而且是“吹不断”的一线,以话语来强化一种劲气。一线桑乾,本“吹不断”,这是不用说的,但这一线浑浑之水,象征着太多的事物,是世事,是人心,也是作者一己郁塞的心绪。“黄一线”远流而去,与夕阳、苍山同构成一幅混茫、悲凉色调的画面。“无语”二字的灵动之势及深包的内涵,使画面涂上黯淡光色,意境即出。作者眼中所见,纯是心中所想,“吹不断”,“一线”与“无语”均系以情写景的文字,但这些文字构成的则是浑成的整体景观。

  乌夜啼原文赏析及翻译 5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古诗简介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阴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全词寓情于事与景中,在情景交汇中抒发了作者流畅、舒适的情怀,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

  翻译

  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很好。

  拿着笔胡乱地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觉。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

  注释

  ⑴乌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圣无忧”,*韵四十七字。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不同。

  ⑵“纨扇”句:指纨扇如同明月一样洁白。纨扇又称宫扇,细绢织成的团扇,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术珍品,形如满月,故云“素月”。婵娟:美好的样子,暗喻女子娇美的容貌。汉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⑶轻烟:指纱巾的轻细。

  ⑷“高槐”句:槐树的叶子渐渐长成,树阴也渐渐合拢,覆盖地面。

  ⑸“清润”句: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清润:清凉滋润。

  ⑹“弄笔”句:指在房里悠闲无事,以写小草打发时光。弄笔:谓执笔写字、为文、作画。

  ⑺新蝉:初夏的鸣蝉。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间闲居故乡山阴时的作品。陆游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较舒缓,所以自号渔隐。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1170年)他离家入蜀。四年中写了几首描写村居生活的《鹧鸪天》词。这首《乌夜啼》词,虽然也写村居生活,但与上述《鹧鸪天》词不同期。《乌夜啼》词是他从蜀中归来,罢提举江南西路常*茶盐公事再归山阴时写的,词写于初夏季节。他这次归山阴,从淳熙八年(1181年)五十七岁起到淳熙十二年(1185年)六十一岁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11***)写的《长短句序》,说他“绝笔”停止写词已有数年,因此词作于这几年中当可确定。

  赏析

  陆游是个爱国志士,不甘过闲散生活,他的诗词写闲适意境,同时又往往带有悲慨。而这首词却有些不同,整首都写闲适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愤之情。所以必须要结合陆游的身世和思想,从词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词中的生活,这一时的闲适,反而让人去试着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上片起二句:“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也贴切季节。夏天树阴浓合,梅雨季节,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这都使人感到宽舒。这二句与王安石《初夏即事》“绿阴幽草胜花时”的诗句,以及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衣润费炉烟”的词句,景物相*,意境同美;但王诗、周词,笔调幽细,陆词则表现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睡闲眠。”由上片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陆游的有关写字的诗,如《草书歌》《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醉中作行草数纸》等,大多都是表现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题的诗中所说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在这里,诗人却以写字表现闲适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正和这里的词句、语意接*。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为了迎凉,享受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所说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那样的乐趣。“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正是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明晰地表现了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压抑、苦闷。

  这首词只写事和景,不写情,情寓于事与景中。上下片复叠,句式完全相同,故两片起句都用对偶。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居宅依山傍水、风景美丽如画。作者不禁释怀,将昔日的抑欲苦闷一并抛到脑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闲适之中,全词表现出作者壮志未酬后的闲居生活。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