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祝福语 >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5篇)

日期: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1

  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各地志书、家谱的记载,以及《烈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的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大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让我们预先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一悬念是贯串至终篇的。可以说,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同样地,作者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用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的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的。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

  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族权、神权和夫权。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这样,就将《祝福》的“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作者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的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死”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这样耐活的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真是令人发指。作者充分写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的**”来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做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的鬼神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的。而宗教迷信的要义,说穿了无非就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的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个现世的驯羊,一任他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祥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的鬼神迷信观念。──她的“疑惑”是临死之前才产生的。然而,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硬干的人”(《*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她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做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里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拗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道:“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的了。再从她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庸的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的闰土作一比较: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的闰土,几十年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的好友,读书“出门”的知识分子“我”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对于现世生活的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的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的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的人。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的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难深重的*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已侧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就以她的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

  关于这,历来的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此不作明确的判断。电影《祝福》的处理是: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一判断(如《*现代文学史教程》上31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认为祥林嫂最后是“惨死在祝福时的雪地里”。其实,这在鲁迅原作中,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

  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试想一想,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究其一生,她虽是受尽迫害,受尽摧残的妇女,但也时时显示了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祥林嫂来说,也是采取了主动的手段的。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且看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再从“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的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了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而且,“我”“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当鲁家短工告诉“我”,祥林嫂“死了”时,“我”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死了?’我心里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而且特别追根究底的要问个明白:“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却是“怎样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由于这是凶死,在年关祝福时,短工忌讳说出真相,所以只好这样笼统地回答。中间的破折号是停顿之意,说明短工有所犹豫和踌躇。短工显然没有按“我”所要求的回答。但“我”知道祥林嫂准是自杀而死,于是内心“惊惶”了一阵,“还似乎有些负疚”。

  作者接连用好几段文字反复叙写“我”心中的不安、“预感”和“负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强调突出祥林嫂的不寻常的死。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从“话不投机”到“决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不及,敷衍了事的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惨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衡”。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借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1925年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另一个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知识分子,他有清醒的头脑,有一定的是非爱憎之心。也许是由于经历过多挫折,磨损了他的锐气吧,而今变得圆滑世故,遇到现实问题绕着走,更不爱深思探究,袖手旁观而心安理得了。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我”,其用意是在劝喻*知识分子“都摆脱冷气”,不要“自暴自弃”,积极投入到改革社会的“韧”的战斗中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且要更多地、更深切地了解劳苦大众的苦难,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继《祝福》之后半个月,鲁迅写了《在酒楼上》;这篇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青年时代怀抱“改革*”的壮志,中年成了苟且敷衍、得过且过的、软弱退缩的知识分子吕纬甫。我想,作者笔下这一人物的出现,也可以反证《祝福》中的“我”是寄托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劝喻的意图的。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2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⒉、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3

  一本又一本的书,一份又一份的作业和练*卷,可曾使你倦眼朦胧?爸爸妈妈“望女成龙”的念叨可曾让你烦恼满腹?天天上学、回家、读书、考试,功课紧张,生活单调,情绪压抑,可曾让你梦想“七色阳光”的松懈生活?告诉你吧,这种感觉我也有过。

  看一看,比一比吧,学校班级评比表栏中我们的三面旗帜和其他班级的六、七面红旗,这可不是不是简单3小于6和7的数学题,这代表班风学风的数量级的差异,代表落后者的孤独和渺小,是甲乙丙丁数序颠覆的耻辱。这种感觉我有,同学你有吗?

  回首四甲一路走来每一个足迹,成长中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当我们团结友爱,共同遵守学校班级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晨读午写,按时准确做好家庭作业和同步练*册,我们就是奋发向上、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集体;当我们活泼过头、专心不足、放纵自我,勾心斗角、打架摸扒等不良风气就会抬头,“沙尘暴”就会侵蚀我们的集体,班风学风在四个班就会排末位。

  想想小学六年已过大半,想想为学校,为老师,为妈妈,为班级,更是为了我们自己,要团结还是分裂,要努力还是松懈,要先进还是后进?答案一目了然。

  期中刚过,转眼期末考试在即,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成就四甲永争第一。我们努力,我们精彩。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4

  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各地志书、家谱的记载,以及《烈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的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大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让我们预先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一悬念是贯串至终篇的。可以说,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同样地,作者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用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的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的。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

  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族权、神权和夫权。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这样,就将《祝福》的“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作者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的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死”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这样耐活的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真是令人发指。作者充分写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的**”来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做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的鬼神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的。而宗教迷信的要义,说穿了无非就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的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个现世的驯羊,一任他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祥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的鬼神迷信观念。──她的“疑惑”是临死之前才产生的。然而,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硬干的人”(《*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她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做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里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拗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道:“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的了。再从她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庸的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的闰土作一比较: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的闰土,几十年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的好友,读书“出门”的知识分子“我”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对于现世生活的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的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的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的人。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的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难深重的*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已侧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就以她的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

  关于这,历来的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此不作明确的判断。电影《祝福》的处理是: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一判断(如《*现代文学史教程》上31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认为祥林嫂最后是“惨死在祝福时的雪地里”。其实,这在鲁迅原作中,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

  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试想一想,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究其一生,她虽是受尽迫害,受尽摧残的妇女,但也时时显示了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祥林嫂来说,也是采取了主动的手段的。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且看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再从“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的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了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而且,“我”“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当鲁家短工告诉“我”,祥林嫂“死了”时,“我”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死了?’我心里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而且特别追根究底的要问个明白:“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却是“怎样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由于这是凶死,在年关祝福时,短工忌讳说出真相,所以只好这样笼统地回答。中间的破折号是停顿之意,说明短工有所犹豫和踌躇。短工显然没有按“我”所要求的回答。但“我”知道祥林嫂准是自杀而死,于是内心“惊惶”了一阵,“还似乎有些负疚”。

  作者接连用好几段文字反复叙写“我”心中的不安、“预感”和“负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强调突出祥林嫂的不寻常的死。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从“话不投机”到“决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不及,敷衍了事的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惨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衡”。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借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1925年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另一个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知识分子,他有清醒的头脑,有一定的是非爱憎之心。也许是由于经历过多挫折,磨损了他的锐气吧,而今变得圆滑世故,遇到现实问题绕着走,更不爱深思探究,袖手旁观而心安理得了。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我”,其用意是在劝喻*知识分子“都摆脱冷气”,不要“自暴自弃”,积极投入到改革社会的“韧”的战斗中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且要更多地、更深切地了解劳苦大众的苦难,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继《祝福》之后半个月,鲁迅写了《在酒楼上》;这篇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青年时代怀抱“改革*”的壮志,中年成了苟且敷衍、得过且过的、软弱退缩的知识分子吕纬甫。我想,作者笔下这一人物的出现,也可以反证《祝福》中的“我”是寄托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劝喻的意图的。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5

  细节描写:

  1、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对联有没有上联?

  《祝福》第二段中这样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里留下了许多疑问: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写出全副对联?有没有上联?如果有,上联是什么?

  我查阅了《四书集注》,认为其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之所以不写上联,一是暗示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二是暗示鲁四老爷品节和德性并不怎么样。留下的下联,讽刺了鲁四老爷处事并非“事理通达心气和*”,而是一个脾气粗暴的人。他和“我”一见面就大骂其*,在祥林嫂死的时候骂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在卫老婆子合伙抢劫祥林嫂时,大怒说:“可恶!”如此等等,足见其心浮气躁也。

  2、祥林嫂死的时候到底多少岁?

  小说里,祥林嫂死之前的最后一次肖像描写写她四十上下,但究竟是四十以上,还是以下呢?通过细读小说,可以拟出祥林嫂的“大事年表”:

  二十六~二十七岁 第一次到鲁镇

  二十七~二十八岁 再嫁(做了三个多月的工,被抢回家)

  三十~三十一岁 第二次道鲁镇(生了阿毛,两岁被狼叼去)

  三十一~三十二岁 捐门槛

  三十二~三十三岁 头发花白起来(捐门槛后不到半年)

  三十七~三十八岁 死在祝福声中(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所以,祥林嫂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八岁。

  3、鲁四老爷的两次皱眉和两个“可恶,然而……”

  鲁四老爷在文中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且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肖像描写很传神,其中写他的两次皱眉颇有意思。

  第一次皱眉是在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文章写道:“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第二次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文章又写道:“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可见鲁四老爷的皱眉都是因为嫌弃祥林嫂是寡妇,认为她有克夫命,伤风败俗,联系到祥林嫂死时四叔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其语言“可恶,然而……”话中有话,耐人寻味。

  第一次说“可恶,然而……”是在知道卫婆婆带人来抢走祥林嫂时说的。其中的“可恶”是骂卫婆婆,意思是你竟敢到我这里来抢人!鲁四老爷认为这是有辱他的尊严的,所以说她可恶,但他马上话语一转:“然而……”,其意思是说:“你祥林嫂不该逃出来,既然婆婆来了,你是应该回去的。”显然,他是维护封建道德观念的。

  第二次说“可恶”是骂卫老婆子。正如四婶责怪她:“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待到老婆子道了歉,陪了罪,作出了解释后,四叔又说:“然而……”意思是“不知者不为罪,你既然不知道她是瞒着婆婆,那就算了。问题严重的是祥林嫂怎么能瞒着婆婆擅作主张跑出来呢?”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者。

  4、为什么要写祥林嫂两次将阿毛的故事?

  阿毛的故事非常凄惨,对祥林嫂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小说写她两次全过程叙述阿毛的悲惨故事,意在强化这一点。鲁迅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两次叙述内容完全相同,但叙述的词语有小小的变化。

  第一次叙述如下: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第二次叙述如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两次叙述处理是极有难度的。既不能简单重复,也不能在情节上有丝毫出入。简单重复,即一字不差的粘贴,给人的感觉是失真:“这么长的故事,祥林嫂怎么会背诵似的一字不漏?”情节上有出入,又不能生动地反映这件事在祥林嫂内心烙下的深深的印迹。要兼顾这两点,鲁迅先生给我们极好的典范。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艺术匠心。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5篇)(扩展1)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1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

  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荆轲。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荆轲却是笑,这笑是“勇敢的笑,在笑中承担失败”。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敢。

  3、 先谋而后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不仅勇猛,而且机智有谋略。曹沫趁着诸侯会盟时劫齐桓公,抓准了时机,让齐桓公无法反悔自己许下的承诺;专诸在刺杀王僚之前曾经进行过一段详细的分析,“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专诸能根据当下情况条理清晰地分析刺杀行动,可见他并非一介鲁莽武夫,而是有策有谋。豫让两次刺杀,第一次改名姓,第二次“漆身为吏,吞炭为哑”,都是采取了伪装*身的方式进行刺杀活动,可见其机智。与慌张的秦舞阳相比,荆轲为了打消群臣对秦舞阳惊恐的怀疑,“顾笑舞阳”,寥寥数语即打消群臣的疑虑。司马迁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荆轲的机智。

  (二)同中有异的刺客形象

  虽然五个刺客有着共同的形象特点,但是毕竟是五个不同的个体,除了共同点以外,个体间的不同点也是值得关注的。本文选取其中三个突出人物集中论述司马迁塑造这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1、豫让――执着的刺客

  豫让异于另外四个刺客很突出的一点即是他的刺杀行动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改名换姓,假装涂厕袭击赵襄子,未果;第二次改头换面,连妻子都不认识,埋伏于桥下偷袭赵襄子,依然失败。在第二次失败后,最后豫让击赵襄子之衣替代刺杀,心愿了结后自杀而亡。豫让执着的其实并非是刺杀赵襄子这件事,他执着的是“义”的声名,“坚持履行‘士人’的职责,对‘士人’身份的执着”。

  除此以外,最后豫让击衣而后自杀,是因为豫让明白“为智伯报仇的愿望实际上已经无法实现,还能实现的仅是以此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实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其中的舍生取义者即是豫让。尽管儒家的“义”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要表达的“义”有所不同,但是这句话用在豫让身上也是妥当的。

  2、聂政――重孝的刺客

  司马迁在写这五个刺客的时候,唯独在写聂政事迹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家人。在严仲子第一次请聂政为己报仇时,聂政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为由拒绝了。《礼记》有言:父母存,不许友以死。这正是聂政的为孝准则。尽管他感恩于严仲子虽贵为诸侯之卿相,纾尊降贵到市井乡野求助于己,但是因为对亲情的注重,以及一片孝心,所以“只要母亲还活着,供养母亲就成了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报恩之事只能等到其姐出嫁,母亲去世并且三年孝期过后才前往助严仲子刺杀侠累。

  而在刺杀事成后,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毁容自杀,死无全尸,为的是不连累自己的姐姐,体现出聂政对家人的爱护。勇猛如他,内心依然存着对家人温柔的爱意。

  荆轲――抱负满怀的刺客 荆轲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不同便是司马迁两次提到荆轲嗜酒好读书。好读书这一点说明荆轲并非只是一介武夫,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文中提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虽然并没有详细写荆轲到底是以何术说卫元君,也没有解释为何卫元君不用,但是可以看出荆轲内心中其实是有抱负的,只是无法施展罢了。

  荆轲流—亡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相识,此时提到“荆轲嗜酒”,并且两人在酒酣以后还会击筑和歌。“酒对于*文人来说有着深刻文化含义。酒的意象,反映了人生在醉与醒之间的徘徊状态文人饮酒,得以释放激情,忘却尘俗,尽情抒发心中的豪气,进入虚无缥缈的自我陶醉境界。”荆轲就与后世所有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而寄情于酒的文人一般。司马迁寥寥数语,一个无法实现胸中抱负的失意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荆轲身上的文人气质与身为刺客的勇猛潇洒完美结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刺客荆轲。

  二、刺客形象体现出的精神价值

  正如前文所言,《史传?刺客列传》展现的,是以“义”为核心的“战国士林精神”即“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追求,愿为“义”的实现献上生命,名副其实的舍生取义。这种“义”的实现,“很好地结合了完成对他人的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

  除此以外,反抗**也是《史传?刺客列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精神价值。虽然刺客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代表,“反抗**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的意义。”11对于曹沫和荆轲而言,国力强盛的齐国与秦国才是**的代表。曹沫和荆轲的刺杀行动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弱小国家对强大国家兼并侵略的一种抗争方式,因此客观上是具有反抗**此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除了为文学创作带来素材与故事蓝本,诱发出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陶渊明的《咏荆轲》和元杂剧《豫让吞炭》等文学作品以外,其中体现的精神价值更是对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刺客的存在为*崇尚柔弱,中庸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某些‘匕首’的刚性。加入去掉这种刚性,我们对延绵不已的不断重复的*历史的感觉会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麻木,绵软了。”《史记刺客列传》所体现侠义与反抗**等精神价值,是儒学以外,与儒学相去甚远的一种文化,与儒学互为补充,完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版

  [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17年第十期

  [3]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4]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17年第9期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2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

  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荆轲。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荆轲却是笑,这笑是“勇敢的笑,在笑中承担失败”。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敢。

  3、 先谋而后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不仅勇猛,而且机智有谋略。曹沫趁着诸侯会盟时劫齐桓公,抓准了时机,让齐桓公无法反悔自己许下的承诺;专诸在刺杀王僚之前曾经进行过一段详细的分析,“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专诸能根据当下情况条理清晰地分析刺杀行动,可见他并非一介鲁莽武夫,而是有策有谋。豫让两次刺杀,第一次改名姓,第二次“漆身为吏,吞炭为哑”,都是采取了伪装*身的方式进行刺杀活动,可见其机智。与慌张的秦舞阳相比,荆轲为了打消群臣对秦舞阳惊恐的怀疑,“顾笑舞阳”,寥寥数语即打消群臣的疑虑。司马迁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荆轲的机智。

  (二)同中有异的刺客形象

  虽然五个刺客有着共同的形象特点,但是毕竟是五个不同的个体,除了共同点以外,个体间的不同点也是值得关注的。本文选取其中三个突出人物集中论述司马迁塑造这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1、豫让――执着的刺客

  豫让异于另外四个刺客很突出的一点即是他的刺杀行动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改名换姓,假装涂厕袭击赵襄子,未果;第二次改头换面,连妻子都不认识,埋伏于桥下偷袭赵襄子,依然失败。在第二次失败后,最后豫让击赵襄子之衣替代刺杀,心愿了结后自杀而亡。豫让执着的其实并非是刺杀赵襄子这件事,他执着的是“义”的声名,“坚持履行‘士人’的职责,对‘士人’身份的执着”。

  除此以外,最后豫让击衣而后自杀,是因为豫让明白“为智伯报仇的愿望实际上已经无法实现,还能实现的仅是以此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实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其中的舍生取义者即是豫让。尽管儒家的“义”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要表达的“义”有所不同,但是这句话用在豫让身上也是妥当的。

  2、聂政――重孝的刺客

  司马迁在写这五个刺客的时候,唯独在写聂政事迹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家人。在严仲子第一次请聂政为己报仇时,聂政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为由拒绝了。《礼记》有言:父母存,不许友以死。这正是聂政的为孝准则。尽管他感恩于严仲子虽贵为诸侯之卿相,纾尊降贵到市井乡野求助于己,但是因为对亲情的注重,以及一片孝心,所以“只要母亲还活着,供养母亲就成了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报恩之事只能等到其姐出嫁,母亲去世并且三年孝期过后才前往助严仲子刺杀侠累。

  而在刺杀事成后,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毁容自杀,死无全尸,为的是不连累自己的姐姐,体现出聂政对家人的爱护。勇猛如他,内心依然存着对家人温柔的爱意。

  荆轲――抱负满怀的刺客 荆轲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不同便是司马迁两次提到荆轲嗜酒好读书。好读书这一点说明荆轲并非只是一介武夫,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文中提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虽然并没有详细写荆轲到底是以何术说卫元君,也没有解释为何卫元君不用,但是可以看出荆轲内心中其实是有抱负的,只是无法施展罢了。

  荆轲流—亡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相识,此时提到“荆轲嗜酒”,并且两人在酒酣以后还会击筑和歌。“酒对于*文人来说有着深刻文化含义。酒的意象,反映了人生在醉与醒之间的徘徊状态文人饮酒,得以释放激情,忘却尘俗,尽情抒发心中的豪气,进入虚无缥缈的自我陶醉境界。”荆轲就与后世所有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而寄情于酒的文人一般。司马迁寥寥数语,一个无法实现胸中抱负的失意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荆轲身上的文人气质与身为刺客的勇猛潇洒完美结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刺客荆轲。

  二、刺客形象体现出的精神价值

  正如前文所言,《史传?刺客列传》展现的,是以“义”为核心的“战国士林精神”即“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追求,愿为“义”的实现献上生命,名副其实的舍生取义。这种“义”的实现,“很好地结合了完成对他人的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

  除此以外,反抗**也是《史传?刺客列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精神价值。虽然刺客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代表,“反抗**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的意义。”11对于曹沫和荆轲而言,国力强盛的齐国与秦国才是**的代表。曹沫和荆轲的刺杀行动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弱小国家对强大国家兼并侵略的一种抗争方式,因此客观上是具有反抗**此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除了为文学创作带来素材与故事蓝本,诱发出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陶渊明的《咏荆轲》和元杂剧《豫让吞炭》等文学作品以外,其中体现的精神价值更是对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刺客的存在为*崇尚柔弱,中庸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某些‘匕首’的刚性。加入去掉这种刚性,我们对延绵不已的不断重复的*历史的感觉会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麻木,绵软了。”《史记刺客列传》所体现侠义与反抗**等精神价值,是儒学以外,与儒学相去甚远的一种文化,与儒学互为补充,完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版

  [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17年第十期

  [3]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4]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17年第9期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3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它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有许多是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感染力最强的又是悲剧英雄人物。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他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英雄豪杰,也曾经显赫一时,最终由于自身的某些错误而结局悲惨。《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司马迁在描写这些人物的同时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也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是:他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但又有着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跟软容易相信别人,刚愎自用,同时还有高傲的一面,他爱面子,要的是尊严,缺少政治头脑,没有远见,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是站在复仇的角度上去反秦的,所以在推翻秦王朝以后,并没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同时,项羽有是一个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的人,他不知道反省,知道灭亡时,仍然怨天尤人。太史公评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为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刘邦,因为他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严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又允许“善待”刘邦。项羽自持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戒心,在刘邦委曲求全时不下狠心,不听劝告,终于放他回去。也因为项羽出身名门比刘邦更讲信誉,给了刘邦可乘之机,而项羽的最大弱点又是缺乏战略,刚愎自用,虽然称雄一时,但最终给刘邦灭了而失去天下。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相比教而言,《史记》中刘邦人物形象是市井之徒,贪财好色,在攻取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夺天下,错误的采取“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冲突。但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承认错误,接受意见,面对有用的人就巴结,面对劲敌就机智的办法解决,不是硬拼。司马迁在《史记》中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对本朝的开过皇帝刘邦无赖嘴脸,以及狡诈精明,能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做全面表现,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百个。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多采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就算身份和经历相似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如写那些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常写他们在卑贱时如何受人轻视的情形;而写那些不得善终的大人物,又常写他们在得志时是如何地不可一世的情形。前者如刘邦、韩信、苏秦,后者如项羽、李斯、田横。又在这变化过程中,充分暴露出当时人的诸如势利、报复心之类普遍的弱点。如刘邦微贱时嫂子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这些命运变化和恩怨相报的故事,最能够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在叙述时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在最后表现出自己的看法,为充分叙述提供广阔空间。而在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在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活动中的对比,寄托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在《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里,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来写这个失败的英雄,即赞扬项羽勇猛无比,摧毁秦皇朝暴—力统治的功绩和精神;也指责他沽名钓誉,头脑庸俗,胸无大志;批评他以粗豪自恃,无比残暴。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项羽本人的事迹来表现的。在本传里,司马迁没有发议论,但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于叙事之中又是有显明的表示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历史人物时也非常注重运用历史环境来刻画人物,他最善于从历史人物陈迹旧事材料中略取数事,甚至一二事,就恰到好处地概见其人。如在《项羽本纪》中写到的: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背景材料写出了项羽自小就胸怀大志,心比天高却浮躁自负,为表现项羽个性提供了资料和宽泛的角度,也为后来项羽落败的下场埋下了伏笔。又如垓下之战中对项羽的描写,垓下之战一段描写的是项羽的失败,在这一段中,司马迁仍然对项羽报有爱惜之情。突出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项羽的爱戴,同时对项羽的怨天尤人也充分的表现《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是知恩图报,以德报 德,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5篇)(扩展2)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范本5份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1

  小时候看小人书时就知道汉朝有个飞将军李广,还知道有个被刘邦拜为大将的韩信。韩信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更广泛,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也知道韩信“胯下**”的故事。小时候看小人书只是看热闹,知道李广的箭射的好,一次李广打猎,把一块石头看成老虎,一箭射去,箭头都射进石头中,可见李广功力之深。小人书还有韩信从市井无赖胯下爬出来的画面,一市人都在嘲笑韩信胆怯。这是多么侮辱人,使人羞愧的场面。那时觉得韩信是一个被人经常欺负的“窝囊废”;虽说韩信后来被拜为大将,但对他从无赖胯下爬出来的阴影总也挥之不去。成年后,司马迁的《史记》是必读的史书,看史记你会不知不觉被司马迁带进几千年前的场面,你会为一些宏大、壮烈的战争场面时而振奋时而叹息,有时又会为一些人物的冤屈、悲壮而掩卷扼腕。这真是“台下看戏,替古人担忧”。

  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给与高度评价:“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说李广生不逢时,假如早几年跟随汉高帝刘邦打天下,被封为‘万户侯’是没问题的。“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是说李广因为迷路而延误军期,不愿为此再吃官司而自杀了,全军知道了此事都哭了,老百姓听说了,知道不知道的、老的、少的都为之垂泪。“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司马迁在最后把李广比喻为“桃李”,“桃李”不会说话,但花的芬芳美丽和果实的甘美,引来的人把树下都踩出小路来。唐朝诗人也赞李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一生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但总没达到“封候”的标准,而且他一生悔恨的事是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个羌人。李广因征战失利,被免了官职,一次夜间外出,在霸陵亭被霸陵尉禁止通过,被迫留了一宿。《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李广因为被免了职,他的随从通报:“这位是原李将军”,霸陵尉不买账:回答:“就是现在的将军也不准夜行,更不用说是原来的将军了!”这个霸陵尉虽说喝了点酒,但他也是在执行公务,是按制度办事,按说也无可厚非。但李广却耿耿于怀,在重新启用任右北*太守时,趁机把这个霸陵尉带到右北*斩首了。笔者未解的是:令匈奴闻风丧胆、数年不敢*右北*的“飞将军”,何致如此心胸狭窄?!定要将一时因喝了一点酒,得罪于他的霸陵尉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典型的“公报私仇”,我们没法去推测李广的心理活动,司马迁也没对此事作更多地评论,但李广如此狠毒的报复心与他的英雄形象着实不符。但也有人非常宽容的说:“对于一个安邦定国,保卫边疆的英雄来说,没有必要计较李广他的这一点点人格瑕疵。”是的,李广保卫边疆是为了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可对于霸陵尉来说,却是家破人亡了,他的妻子怎么想?他的儿子怎么想?他的父母可怎么过?!

  相比之下,韩信倒是一位知恩图报,恩怨分明的人。在他建立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后,立马派人找来当年给他饭吃数十天的一位漂洗丝絮的老妇人,赏千金。也找来了曾经给韩信饭吃数月之久,却因妻子阻挠没坚持到底的一位“亭长”,赏百钱,并狠狠训斥这位亭长做好事不做到底。这一点我觉得韩信做得有点过,你白吃白喝数月了,什么时候是个头!也难怪亭长妻子不耐烦了,毕竟大家吃碗饭都不容易。韩信更找来了当年使他“胯下**”的那个少年;凭韩信“楚王”的地位和权利,杀一个当年曾侮辱他的人,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要比李广杀霸陵尉程序简单的多,并且韩信受到的耻辱远远大于李广被霸陵尉留置一宿所受到的怨恨,理由也更充分。但是,韩信并没杀这个人,反而给他安排了一个“楚中尉”的职务。韩信和他的部下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由此看来,韩信的胸怀气量远比李广大的多,韩信在穷困潦倒时就能够审时度势,全面长远的看问题了。

  楚汉相争,形势处在相持阶段,当时韩信是齐王,手握重兵,韩信如果倾向刘邦,项羽就会失败,如果倾向于项羽,刘邦就会失败。项羽派人说服韩信,要韩信自立为王,不偏不向,使全国形势行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这是说韩信以为:我在项羽手下时只不过担任“郎中”的小官职,是一名护卫,我说的话没人听,计策也不被采纳,所以我就投奔到刘邦这里来了。刘邦任命我为上将军,统领数万部队,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言听计从,才有了我的今天,我要是背叛了刘邦,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不会听从你没的劝说,请为我谢谢项羽。

  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韩信千金谢“漂母”,和对策反他的人的对话中不难看出,韩信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他对刘邦的知遇之恩的回报,是帮刘邦打下汉朝四百年的基业。韩信虽然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却在全国*定,人心思治的情况下阴谋叛乱,被吕后处死。我们只能说韩信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而不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否则,缤彩纷呈,斑斓壮阔三国演义的故事,就不是东汉末年,而是西汉初年了!

  我们且不去评论韩信的功劳和最后的下场,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里已经对韩信充分的肯定和极大同情,韩信在对待给自己饭吃的“漂母”知恩图报和对侮辱自己的少年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做法,两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千古美谈。“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去”,市场经济在追逐“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大力提倡“知恩图报”的美德,放宽我们的胸怀,多一分宽容?!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2

  李广是西汉名将,在汉武帝时是有名的将军。他多次打败侵略军,因为他行动快,忽来忽去,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侵略军给他起了个外号“飞将军”。

  飞将军有一对浓浓的眉毛,形象像个倒“八”字,长着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多年*武让他练就了射箭百发百中的本领。他头带头盔,身穿盔甲,英姿飒爽的骑在战马上,侵略军听到飞将军的名字时,就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李广小时候就立下了长大后保卫祖国的志向,所以他从小开始拜师学武练箭,可是箭术一直没有进步,他就找到了一位高人,拜他为师,他在学*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他闻鸡起舞,不惧寒冬腊月,盛夏酷暑,终于练成了每箭必中,箭无虚发的本领。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李广带军巡逻,路过一片树林,发现草丛中影影绰绰影蹲着一只老虎,他连忙拉弓射箭,“嗖”的一声射了出去,第二天,李广发现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大家拔也拔不出来,李广将军真是力大无穷啊!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今天背了这首王昌龄写的《出塞》,文中的飞将指的是西汉时代的李广。我不由得想起了有关“李广学箭”的故事。

  李广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保卫国家,可他的武力样样都好,就是射箭不行,因此,他想向吉疾学箭,吉疾把手放在李广一晃,李广的眼睛眨巴了几下,吉疾对他说:“你还是回去吧。什么时候,你能目不转睛再来找我。”

  李广回去练了一年,终于能目不转睛了。又去找吉疾。吉疾指着窗外的柳树,让李广一眼数清楚一枝柳枝上的树叶数,再来找他。

  李广又回去苦练了两年,终于能数清百步之外的树叶数了。又去找吉疾,吉疾又把一条蜈蚣挂在墙上,让李广数清楚蜈蚣的腿数才来找他。李广回去后,又苦苦练了三年,抓遍了所有的蜈蚣之后,他还抓蚊子数蚊子的腿。三年后,他又去找吉疾,希望吉疾能收他为徒。

  吉疾终于收下了李广。把自己的'浑身解数都教给了李广,最后李广成为赫赫有名的神箭手。

  读完这些故事,我很敬佩李广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李广中途就放弃了,他可能就成不了飞将军,也就没有“但使龙城飞将在”这样的诗句了。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4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

  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

  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

  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

  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5

  汉武帝在位时,国家还很富强,但汉武帝心情却老是闷闷不乐,因为他有块心病至今还没解决,那就是北方的匈奴不断来骚扰,使得中原的汉族百姓过不上安稳日子。

  没办法,汉武帝只好年年向匈奴进贡,表面上跟他们拉好关系,暗地里却在积极准备用武力征服匈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大将军李广等人,率领30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山西省朔县)的大山中。然后派人假装向匈奴投降,以请他们出来察看进贡的牛羊为借口,把匈奴的10万骑兵引了出来,但很快被匈奴人看出了破绽,半途缩了回去。匈奴人一气之下,和汉朝断绝了关系,紧接着,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了。

  李广是汉朝的一员大将,他家世世代代擅长射箭,李广也以射箭而出名。

  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斗中,李广立了头功,被提拔为皇帝的侍卫官,李广常有机会陪汉文帝去游猎。他那百发百中的箭法,多次赢得文帝的惊叹。有一天,文帝笑着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只能跟着我打猎,要是生在高祖那个时代,封个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机会终于来了。

  有一次,李广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人,李广飞起两箭,即射死两个,另一个也被他活捉了。正准备往回撤,突然,在山背后转出几千个匈奴的骑兵。跟随李广的将官个个吓得脸色发灰,心想,这下完了,李广却镇定自若,叮嘱大家:“别慌张,沉住气!”一个将官正要策马逃跑,李广上前扯住他的马缰,悄声道:“不能跑,你要一跑,匈奴人就会猛追过来,一阵乱箭把我们全部射死。倘若我们不急不慌,说不定他们还以为我们是汉朝大军派来诱降的。那样,他就不敢轻易地打我们了。”那将官想了想,很快镇静下来。

  李广坦然地补了一句:“怕什么呢!我们的大部队离此不过几十里。”一颗颗悬在喉咙口的心这才落了下来,有的将官干脆跳下马,*地而坐,嘴里哼着小曲,任战马在一边吃草、游荡。

  匈奴的骑兵这下倒愣住了,站了一会,又慢慢朝他们靠拢过来。李广手下的一位将官吓得鼻尖上沁出了点点汗珠,低声问李广:“怎么办?他们就要冲过来了,快上马吧!”李广白了他一眼:“看把你吓的,怕什么!”他抬手将自己的马鞍卸了下来,往地上一扔,把身子往马鞍上一靠,眯起眼,打起盹来。

  匈奴人看李广这副样子,真的犯了疑心,他们不禁想起上回在马邑险些遭汉军埋伏的情景,个个畏畏缩缩,不肯上前。有个骑白马的年轻人真有胆量,他不相信这几个仅军有多大力量,再说,他的背后是好几千人哪!他将两腿一夹,白马长嘶一声,直朝李广飞奔而来。李广心里咯噔一下,糟了,这家伙真的冲上来了!冷静,要冷静!他仍然装着睡觉的样子,等到那骑白马的离他还有几丈远时,陡然射出一箭,那匈奴人连叫都来不及叫一声,往后一仰,再也没站起来。

  这时,已是黄昏,那些匈奴骑兵真以为汉军就埋伏在附*,再也不敢停留,悄悄地退走了。草地上孤零零地躺着那具尸体和啾啾直叫的白马。

  李广会心地一笑,大家不约而同地吁了口气:“好险哪!”李广摸摸脊梁,衣服早就汗漉漉的了。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5篇)(扩展3)

——描写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5篇)

描写人物形象作文1

  在《雷雨》这本话剧的大背景,生活在其中的人生活得似乎都特别小心翼翼。鱼龙混杂,每个人都将真实的自己层层包裹。周朴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面对自己的爱情;鲁侍萍在社会背景下不敢与自己的亲生儿子相认;周萍自私自利,不敢回首不堪往事。在这一群人中,有个人显得十分直率,他敢作敢当,不高兴就骂,他就是鲁大海。

  为了矿工们的生存利益,他*闹得最凶,用尽自己的力量来反抗人吃人的不公*,最终竟被工友背叛。那些工人代表将钱财甚至置于情谊之上,可他不同,“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又灵了。”他不甘心失败,揭露周朴园以前做过的卑鄙的事,却被人打,他愤怒,“你们这一群强盗!”他的直率撞击人的心灵,似乎是腐朽社会的一股芳香气息。

  他讨厌便是讨厌,他反对自己的妹妹四凤和周萍在一起,他明白周萍的伪君子面孔,即使是自己做好一个棒打鸳鸯的恶人也心甘情愿,他用自己直接的方法贯彻自己对妹妹的关心,他希望自己的妹妹能够过得幸福,不被黑暗所玷污。

  他不喜欢被可怜、被施舍。当周冲给四凤家100元钱后,鲁贵用买钱买了新的家具,鲁大海感到疑惑,在逼问了钱的来源后,毅然决然地将钱还给周冲。他和他的妈妈一样,不慕钱财,只遵循自己心中的义气。他讨厌鲁贵,讨厌鲁贵奸诈小人的嘴脸,讨厌鲁贵见机就勒索的*惯,讨厌鲁贵爱财的本性。他不会和别人一样见到讨厌的人还强作笑颜,他用枪威逼鲁贵,用枪对着小人,用枪对着黑暗。

  鲁大海的存在,为《雷雨》增添了不少光明的色彩,他洗涤了人们沉浸在黑暗中的悲怆心情,他是所有用正义的力量来扭转社会的无数人之一,正是有了这些光明的人物,才使社会有了些许的改变,才使人们看到希望。

描写人物形象作文2

  这个名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出现在了记忆里,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加深,也许一辈子都忘不了孙悟空这个名字,谁不知道呢?从动画片到连续剧再到小说,只要提到孙悟空,我们都会瞬间想到那个手拿金箍棒,头戴金箍,或四处张望或腾云驾雾或降妖除魔的石猴。

  《西游记》这个故事的曲折,必定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便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了。不置可否,他是个善良、正义、厉害的大英雄,是个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好徒弟。是的,这些一直都是我喜爱他的原因,但又一次重返书中,我发现我错了,我所喜欢的悟空,并不是仅仅这样的。

  要知道,千千万万本书中,并不缺孙悟空一样善良、正义又勇敢的人物,但为什么孙悟空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深刻影响呢?我想,是因为孙悟空有除了说词之后更惹人喜爱的地方。他的形象不只是死板正派人物所统一的。

  在我心里的那个孙悟空,他从来不只是单纯的善良、厉害,而是给我另一份自然有趣的灵动气质,这使得悟空这个形象一下子“活”了我起来。即时他的形象不断转化,也留下了最本质的。

  在悟空未与唐僧西去时,悟空就是一只顽劣的猴子,不讲理,好面子,凭着自己的一身本领去龙王哪里索要衣裳和和武器,在天上有口出狂言,肆无忌惮。又因受到欺骗便不计后果的大闹天宫,甚至面对如来也狂妄自大不知悔改,被压五行山下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这样的角色本应当做反派的,但却没有,也许是因为在故事中已将悟空那份善良的本性展现了出来,使这些顽劣反而展现出了悟空的厉害与豪放,令人更加的喜爱它。

  悟空与唐僧西去时,刚开始,悟空还没有完全控制住他的“猴性”心又急躁又不稳重,几次因为几句话,变想置唐僧于死地。但随着师徒四人的前行,悟空的脾性也一点一点改变着,渐渐地懂得了尊师重道,懂得了团结与和善。但他偶而也会露出一些本性,惹出点麻烦:比如爱面子,爱显摆,使唐僧的袈裟差点一去不回;比如爱捉弄人,几次将八戒耍的团团转;有时大敌当头,还会笑嘻嘻的调戏一下妖精,开几个小玩笑。这不正是他的真脾性吗?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只要有孙悟空在,不管旅途中遇到什么妖魔,什么难关,我们都想吃下定心丸一样,相信悟空一定会打败妖精,闯过难关。

  有人问:“孙悟空不是很厉害吗?为什么次次都要神仙帮忙呢?”我想,这不能说悟空不厉害了,只是因为悟空身边的环境不一样了,以前他独身一人,又充满了野性,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由着性子来。但现在不同了,悟空有了牵挂,有了要保护的师傅和师弟们牵绊着他,他要尽力保护师傅师弟的安全,不能肆无忌惮由着性子了。

  哪怕成了佛,悟空还要委屈的去求唐僧念“松箍咒”,说“带着禁锢没面子”。这不正体现出了悟空好面子又单纯可爱的一面吗?

  我心中喜爱的悟空,从来不是完美的,但他是个鲜活的人物,他有他的优缺,有他独特的一面,有他过人的本领和独特的个性,这使悟空的形象不只高大,正义,也十分的亲切。

  这边是他孙悟空,一个大起大落敢爱敢恨的角色,一只与众不同的猴子,一个我深刻牢记的人物。

描写人物形象作文3

  周大勇是一个胆小鬼,他怕老鼠、怕鬼、还怕黑。

  有一天晚上,被老师罚留堂的大勇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眼前这条离家最*的小路,他想走又十分胆怯,终于,他咬紧牙关大步迈了进去,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试探性地往前走,走在人烟稀少的小路上。大勇蹑手蹑脚地走着,听见了如鬼的呼唤,不禁吸了一口凉气。周大勇的脚步逐渐加快,心儿像打鼓一样跳得越来越快,总觉得有鬼在后头跟踪他,大勇屏着气息,低着头,用手捂住眼睛,时不时回头向后张望。

  周大勇无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他心想:这不会是哪个小鬼的影子吧。他在自己的身上比划着“十”字,还不停地念叨着:“神仙保佑,神仙,神仙保佑啊!”

  周大勇突然撞到了什么,他抬头一看,好像是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头”直勾勾地盯着他,他突然双腿无力,瘫坐在了地上,不停地抖动,转念又马上爬了起来,绕开了“老头”,飞速向前奔去。

  忽然那个“老头”大喊:“周大勇,你这个小子连你爹都不认识了。”周大勇一看,果然是他爹,受宠若惊地跑了过去……

描写人物形象作文4

  无论什么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都有政绩喜欢的人物形象,喜欢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特长都不一样,喜欢的理由也不一样,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它是出自《西游记》里的。

  孙悟空第一个特点是勇敢善战。所以我非常喜欢他。就在一次战斗中,妖怪变身成了一老妖婆,八戒和沙僧都被骗。得了信任,而孙悟空拥有火眼金睛看清楚了妖怪的真面目,当八戒和沙僧还有唐僧被蒙在鼓里的时候,孙悟空上去就一棒子把变成妖精的老妖婆打死了。虽然他勇敢救人的精神非常好,但是唐僧可不这么认为。

  这就引出了孙悟空第二个特点,他非常有同情心。因为孙悟空打是妖怪。但是唐僧八戒和沙僧都没有火眼金睛,看不出妖怪的真面目,所以他们误认为孙悟空是在无理取闹。还当场念了紧箍咒,但是唐僧也是很疼爱自己的弟子,看到孙悟空非常的疼痛,就停止念紧箍咒了。

  但是并不代表唐僧放过了孙悟空,他想赶孙悟空走,但是孙悟空一再挽留。最后唐僧忍心的把孙悟空放回了花果山。才导致最后唐僧被妖精抓走。八戒和沙僧都不能把唐僧救出来,只好去求孙悟空。孙悟空因为有同情心。但是唐僧赶他走他非常生气,起初不愿意。最后还是愿意了。最终把唐僧救了出来。继续保护他取得真经。

  到达最后孙悟空和唐僧一起取得真经,入道成佛。

描写人物形象作文5

  “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听到这首歌曲,我就不禁想起来了,我最喜欢的人物——齐天大圣孙悟空。

  孙悟空一双大大的眼睛不停的转来赚去,不一会儿就能给你想出一个鬼点子来。由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待了七七四十九天,因为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所以他也相当于待了七十四年啊!那一双眼睛早已练成了,可以看出是人妖神的火眼金睛。他全身长有棕色的毛,腰间系着一件虎皮袄,脚上还蹬着一双黑皮大靴,手里有着一万八斤重的金箍棒,然自得意气风发,还有着七十二般的变化,筋斗云等等。

  孙悟空护送师傅唐僧来到一个林子里,唐僧被一群山上的强盗吊在了树上。孙悟空看到了,又记住师傅说的大人,出家人因慈悲为怀,不能杀生。所以他变成了小和尚从口袋里拿出一块金子丢在地上,们拿了金子后扬长而去,孙悟空就下了师父。

  一次,他们来到了一座大山里,饿了许久的他们要孙悟空去找寻一些水果来吃,这座大山里有一个白骨精,你从小要口中知道唐僧在此。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这就捉了一家农民。三口,他们的血附在农民女儿身上,冒充农民女儿去给自己丈夫送饭吃,然后看见了唐僧冲上去给他们吃包子,刚好摘桃子回来的孙悟空,用他的火眼金睛看出来,这是白骨精,一棒子。给打死了,以为孙悟空杀了活人把他痛骂了一顿,白骨精又变成了一位大妈来寻女儿,又被孙悟空识破后打死了,唐僧忍不住念起了紧箍咒,是孙悟空头疼万分。第三回。白骨精又变成了老爷爷,又被孙悟空打死了。事后,把孙悟空赶走了,声音由于没有孙悟空的保护,最后被白骨精捉走了,得知后又跑了回来,把他师傅救了出来,后来他们*安无事地向西天前进。到最后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保护了唐僧,来到了西天真经,孙悟空被封了佛。

  孙悟空重情重义,机智过人,爱憎分明,最重要的是他忠诚不二,不怕困难,这是我们最值得学*的地方。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5篇)(扩展4)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 (菁华5篇)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1

  老人,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成为了负担。在他们眼里老人是曾经盛

  开的花朵,现在已经凋零,曾经茂盛的大树,现在已经落叶。可老人是不会凋零,不会落叶的!他们虽然老了,却还为社会做着无私的贡献。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有一对老夫妇,家里很穷,膝下无儿无女。两个人都在一家饭店打工,每天从7点干到20点,工钱加到一起不过25元钱,日子虽然清苦,却也怡然自得,还乐于助人。然而,一个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们的一切。一天,夫妇二人在上班的路上,在小溪里看到了一个竹篮,竹篮里竟然是一个可爱的小婴儿。夫妇二人知道这个孩子一定是被狠心的爹娘抛弃的,看着这个孩子夫妇二人不知所措。如果抚养这个孩子将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贫穷,而他们却不忍看到这个无辜的孩子冻死或饿死在这里,他们的心里矛盾极了,最终慈悲心战胜了自己。他们抱起了孩子决定抚养她。在夫妇二人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夫妇二人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献过血,延长了工作时间,省吃俭用。为孩子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许多年后,丈夫瘦弱多了,白发苍苍。妻子因为过渡的劳累营养不良身患重病。临死之前妻子问丈夫:“你后悔我们做得这件事吗?”“不后悔!因为我们过得幸福!”丈夫坚定的回答,听完丈夫的话妻子的脸上露出一片灿烂的笑容便与世长辞了,多么好的老人呀!她的一生艰辛、*凡,却是伟大的。孩子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才。神州大地有多少这样可敬可爱的老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正是有了这些*凡的老人,世界才变得生机盎然。

  啊,老人!你们年轻时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老了却还在尽你们的最大努力来支持、帮助、呵护我们。啊,老人!你们好像春天的和风一样温暖,夏天的阳光一样灿烂,秋天的枫叶一样火红,冬天的雪花一样纯洁。老人!永不熄灭的火焰!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不尊敬老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尊敬老人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老人不是累赘,而是一个聚宝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尊重老人吧!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2

  你们知道苏老师吧,她是我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班主任。

  她有着黑黑长长的头发,高高的鼻梁,一双像宝石一样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课时我们在下面有一点点小动作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声音非常好听,每次给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我都听得十分入迷,如身临其境一般。有一次,苏老师都已经读完了,我却还在发呆,直到我的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回过神来。

  记得那是二年级的冬天,我们班号称淘气包的同学把我的大衣剪了一个大洞,我气得大哭起来,同学们都过来安慰我,我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样,停也不停不下来。这时苏老师正好来了,了解事情的经过,立马把她的大衣脱下给我穿。放学的铃声响了,苏老师艰难地走向公交车站,我看着班主任冻得浑身发抖的背影,难过得哭了。

  第二天,我穿着新买的大衣开开心心地走进了教室,我看见的不是苏老师而是黄老师,黄老师告诉我们说苏老师生病了,这时我突然想起那件大衣,泪水开始在眼框里不停地打转,我不再觉得苏老师的那件大衣穿起来很大了。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就会感受到那伟大的师爱,每次和别人聊起苏老师,我都会把这件事骄傲地告诉我的朋友们。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3

  一撇一捺,这就是人,人字虽然好写,但是却不好做,人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动物,任何困难都打不到他们,他们又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古老的文化让他们在众多的动物中脱颖而出,人作文。在古老的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仗义,侠骨,忠良,可是现在的人们,仿佛已经被黑暗中一只邪恶的打手捉住了。这只大手肆意的将一些“病菌”洒在原本善良的人们身上。这些病菌侵蚀着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让他们变成被欲望所奴役的人们。

  贪婪的嘴脸堆满了献媚的笑,眼睛里满是金钱的欲望,那一双双大手里仿佛还存有土地的芳香,那是老一辈们留下唯一能证明他们忠义的香气,那香气仿佛在告诫他的子子孙孙:迷路的孩子,快快寻找到回家的道路吧!不要再继续沉醉在眼前的利益里了。

  那一张张钞票,一堆堆花花绿绿的纸币,将人们的良知买走了,将人们的忠,义,孝腐蚀掉了,换来的是什么?买来的又是什么?是欲望,是邪恶,是为了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丑恶与肮脏……这美丽的世界因为添加了利益,欲望,变得浑浊不堪起来。

  这世间中的所有难道全部都已经被欲望所腐蚀了吗?哪怕有时我们身不由己,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逐渐冰冷的事实。只有善良才能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芬芳,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才能拥有纯真的笑脸和珍贵的赤子之心。

  羽毛一般的雪,飘飘洒洒的从天空中飞下来,仿佛无数可爱的小精灵净化着这个世界的欲望。雪下得好大啊!吞没了这冰冷的世间,掩盖了这个世间的丑恶与肮脏。一出家门,迎面扑来一阵阵寒风,让人们的内心深处感受不到一丝温暖,也许这就是人的本性吧——贪婪与冰冷……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4

  要我说,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孙悟空,因为他见义勇为,为民除害,还有就是他帮助她花果山的猴子。

  有一次孙悟空大闹天宫,然后被东海龙王打回了花果山,后来东海龙王派虾兵谢斌,还有天兵天将来到龙宫第一回合,哪吒和孙悟空打了起来,他们打了几百回合,能打就撤了。要回和东海龙王把李静叫来了,郑工给李进来了个72变,李静使用了他的绝招,孙悟空躲开了东海龙王,叫李静回来派了其他厉害的将士一起攻击孙悟空,孙悟空逃回了花果山,山东海龙王撤了,孙悟空就去找观音菩萨,孙悟空和观音菩萨一提去找东海龙王。第三回合孙悟空和观音菩萨一起联手打东海龙王,东海龙王看情况不妙,便去找其他龙王,紧接着一场激烈的战争,开战了,开局动海龙王那边局势不妙面伤了一个计划,那还是被官营菩萨穿透了,没办法弄海龙王只好撤退。孙悟空回到山中和一群小弟欢呼了起来。

  我心中的孙悟空,不是完美的,但他也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还有他的独特一面,这使孙悟空的形象不止高大正义,也十分亲切,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形象的作文5

  关羽,东汉末期的蜀国大将军,武艺高强,对蜀国忠心耿耿。

  他是刘备的二弟,以前是卖牛犊的,很想参军,可是没机会。自从和张飞,刘备结拜后,他次次勇猛立功,曾经“投靠“过曹操,在清华小路,他奉命要杀曹操时,因不忘曹操的多年恩情,便放了他,最后荆州被吴国占领,关羽也在逃亡时被捕了。他宁死不向吴国屈服,吴王孙权只好杀了他。

  这说明关羽是个精忠报国的骁勇将士,轻敌,大意是他致命的弱点。他只顾着收复土地,而中了敌人奸计,之后打得弹尽粮绝,越守城兵越少,他这时才醒悟过来,但有什么办法呢?忠义,骁勇自负大意在他身上共存,但也导致了他个人悲剧。

  但他的死是光荣的表明他一心向蜀,“一仆不伺二主”的光明磊落。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5篇)(扩展5)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 (菁华9篇)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1

  丁香的葬礼与深深眷恋的记忆。

  残余物停止呼吸并穿透地球。没人会注意到。

  就像流光带带走了所有过去的痕迹。

  ————题词

  夕阳在西边绽放,一切都变得淡粉色,温柔而暧昧。

  在马路对面,我看到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我走到她跟前,和她一起走。当我看到她美丽的脸庞时,我突然意识到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直到很久以后,我会永远记得那个温暖的夜晚,那些无以伦比的城市。

  在十字路口,我走了,武则天往前走,慢慢地说了声“再见”,然后我们去了对方的地方。但谁能料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所有人,就像那天一样,一左一前,沿着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渐渐地离开了,没有交叉点。富贵吊坠,柳丝吊坠

  如果我们知道结局,说再见会那么容易吗?

  但如果呢?

  生活应该是个开始。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2

  在《淘气包马小跳》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夏林果,她是马小跳的同学。

  夏林果个子很高,身材苗条,每天都扎着麻花辫,留着齐刘海,眼睛又大又有神,让班上的女同学羡慕极了。

  夏林果学*成绩优秀,是学校的大队委。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辅导“笨女孩”安琪儿,因此,安琪儿的成绩大大提高了。

  夏林果不仅成绩优秀,还会跳芭蕾舞。有一天,电视台的记者找到了夏林果,要录一段她跳舞的视频,她欣然接受,即兴跳了一支《天鹅之舞》。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夏林果的优美舞姿,觉得她像天鹅一样漂亮。

  夏林果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了马小跳。在马小跳竞选“超级*”的时候,她带领全校的女同学组成了一个叫“跳跳糖”的啦啦队。她们跳的是啦啦操《加油,欢呼》。那五颜六色的花球在她们手中尽情舞动,让马小跳赢得了许多选票,成功当选为“超级*”。

  虽然夏林果是漫画中的人物,但永远是我学*的榜样。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3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长着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黄发金箍,一身黄毛,手拿金箍棒,骑着筋斗云。

  为什么喜欢他呢?因为他有一个极大的魅力,那就是幽默。孙悟空捉妖怪都很有情趣,他不乐意一棒就把妖怪打死,而是想方设法先捉弄一下再下手,就像猫捉老鼠一样,逮了再放放了再逮,哪怕遇到危险的事情,他也不放过取乐的机会。这就是他的幽默个性。

  孙悟空还有责任心、敢做敢当:如孙悟空甘愿忍受被唐僧念咒的痛苦,一次次承受痛苦却没有拂袖离去。他还善恶分明,做事谨慎,在遇到各种妖怪的时候,不管他们怎么瞒天过海,都骗不过孙悟空。每次遇到特别的人,都会用火眼金睛仔细地观察,很少会上妖怪的当。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也应该已经爱上了他吧?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4

  在我的印象中,有许许多多的动漫人物陪伴了我的童年生活。比如,七十二变的孙悟空,聪明可爱的喜洋洋,美丽善良的美人鱼……。在这众多的动漫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神笔马良。

  马良是一个善良、聪明而且勇敢的男孩。他非常喜欢画画。一天,一位贪婪凶残的大将军来到了马良居住的村子“百花村”。将军想把村子里的所有人都赶走,并挖掘地下的金矿。泼墨仙人察觉到百花村将有一场劫难。便把一支神笔托付给马良,希望他能挫败大将军的阴谋。马良得到神笔后,画出了一组聪明勇敢的同伴们来帮助他保卫家园,并帮助村民们解决问题。可不料被大将军所知,他十分想得到神笔,他欺骗马良得到了神笔。准备毁灭百花村。在村民们的帮助下,马良机智的夺回了神笔,勇敢地和大将军斗争,成功地保卫了家园,并且将大将军变成了金像。再也不能来伤害村民们了。

  马良的机智和勇敢深深的打动了我,我要向马良那样用智慧战胜邪恶。用善良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5

  古代著名作家施耐庵先生的大作《水浒传》中,说到了108位好汉: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及时雨宋江……其中我最敬佩、最喜欢的是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人高马大,脸上有一双又大又圆的黑眼睛,他一旦发怒起来,怒目圆睁,恶人立马魂飞魄散。他满腮钢须,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亮,气势好似奔马一般威武。他手拿一根六十二斤重的禅杖作武器,有一身绝技,让我非常羡慕和崇拜。因为他的身上有很多“刺青”,又出了家,所以大家都称他“花和尚”。鲁智深的武功在梁山好汉中是数一数二的,可我最喜欢的是他为人忠厚的品德。

  早在看园子时,鲁智深与豹子头林冲结为了兄弟。不料林冲被朝廷的奸臣高太尉所害,刺配沧州充军。途中,收了高太尉钱财的监押人员准备杀害林冲。这时,鲁智深从树林中跳出来,怒气冲天,一禅杖把那两个监押打出了八丈远。原来,他早就知道此事,一直默默地跟在后面找机会搭救林冲。

  为了林冲不再受到伤害,鲁智深不顾林冲反对,坚持护送他到沧州。在路上,林冲饿了,鲁智深情愿自己不吃也要给林冲吃,林冲累了,鲁智深又是第一个去奔波找客栈,从来没有埋怨……终于到了沧州,安排妥当后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随后鲁智深又不知疲倦地连夜赶回东京去照看林冲的家眷。他的情义让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这就是鲁智深,我在108将中最喜欢的好汉!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6

  在中华五千年之中,名人数不胜数。有:秦始皇。刘邦。项羽。诸葛亮等人。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他赤胆忠心为了蜀国呕心沥血毫无要求。如果不是有诸葛亮的帮助的话,刘备根本就不会有蜀国这么大的地盘了,所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那么就不会有蜀国了。

  诸葛亮他是一位出色的军师,有一次魏国将领到蜀国诸葛庙的时候,他竟走到庙内对诸葛像拜了几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威慑力,诸葛亮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历史上的三分天下的大计到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和一个死孔明气走活仲达的等等事迹,可见诸葛亮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军事奇才。

  在诸葛亮身上的优点就有如天上的繁星一般无法计数,诸葛亮的出身,他如果找妻子,他可以找个十分美丽的,但是他呢?他却找个相貌丑陋才华横溢的女人为妻。

  这就是我崇敬的古人,他的品质,他的才干是百年不遇的。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致远,非宁静无以致千里。”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7

  说到我们最喜欢的人物,有的人可能会想到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有的人可能会想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的人会想到信守承诺的鲁肃,而我却想到了负荆请罪的廉颇,因为他身上的两大优点让我佩服。

  1、威名四望

  说到廉颇的威名,那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那次渑池会见,秦王要求赵王击缶,赵王奉陪了。再当蔺相如回头让秦王鼓瑟时,他却推辞了,而当他听到廉颇正在守着边界,只好无奈地鼓瑟,要不是秦王被廉颇的威名震慑,秦王早就派兵把赵王和蔺相如绑了,可见廉颇的威名四望啊!

  2、知错就改

  自从那次渑池会见之后,蔺相如的官位上升得比廉颇高。廉颇知道后,心中甚是不服,决定要与他一决高下。但每一次蔺相如都尽量回避容让。后来廉颇才知道蔺相如躲着他是为了赵国之益,赵国之安时,他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立马背上荆条,诚恳地去蔺相如家请求他原谅自己的罪过。可见,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你们说,廉颇是不是既威名四望又懂得知错就改的好将军呢?我们应该多多向他学*,做一个敢于担当,顾全大局的人。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8

  青铜葵花,这本小说的是一篇能感动现在孩子心的小说。本书有两位主人公,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

  一个特别机缘,七岁的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但十三岁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思念着葵花。

  青铜,一个善良的小哑巴,聪明能干。虽然他是哑巴,但是,他的内心却一颗金子般的心。

  他,十分爱自己的妹妹葵花,他曾经为葵花做的许多事,给葵花抓萤火虫,好让他有一个光亮的地方,把学校的作业做完。给葵花用冰做一条“银项链‘,让葵花在舞台上大显风头。为了让葵花看上表演,让她在瘦小的肩上坐半个小时,而自己却能满头大汗的为他抬肩。

  作者将青铜与葵花的时光写的尽美,美好到极致。将生活写满生机与情意。青铜被作者写得如一股温暖的春水,将青铜写得像一块清澈的白云。

  青铜,是青铜葵花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他正直勇敢善良。我们大家一定要向他学*,学*他的那种正直的品质。

  我喜欢青铜。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9

  在西天取经的道路上,唐僧师徒四人遇到了许多障碍,其中,妖魔鬼怪就是他们最头疼的障碍。那些妖怪都是形形色色、神通广大、有的来头还不小。不管那些妖怪怎么变,都逃不过孙悟空那双火眼金睛。

  孙悟空是追求自由的叛逆者,他天不怕,地不怕,连玉皇大帝也不怕。我想:如果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像孙悟空一样,那整个世界变不得安宁,也就不能建造和谐社会了。他虽然具有火眼金睛,能一眼识破妖怪,但他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那次,唐僧把孙悟空从五行山下救出来,到了晚上,窜出来了几个强盗,孙悟空乒乒乓乓地就把强盗打死了。唐僧见不得**,仅仅说了他几句,孙悟空便嚷嚷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了西天,我回去便了!”从这可以看出,孙悟空不愿被人拘束,追求自由的性格。

  可是,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他也不例外。他也有他勇敢无畏的一面。

  有一次,孙悟空为了救出藏在妖洞里的唐僧,几次冒险进入妖洞,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只好请来观世音菩萨来收妖。这足以体现出孙悟空还有善良的一面。孙悟空这一角色深受贫民百姓的喜爱,因为如果有这样一位为百姓打抱不*,有反抗精神的人的话,他们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欺辱了。

  孙悟空凭着自我完善、自强不息的精神,经受住了心性的磨练,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他已不再是一只顽皮、淘气、没规没矩的猴子了,他变得成熟、尊师了。

  在孙悟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好与坏。但我们却看不到他的内心世界的孤独与悲哀、兴奋与幸福。

  还记得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吧!孙悟空因打死了那妖精,却被唐僧误认为他打死的是人,不是妖怪,则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那天晚上,孙悟空独自坐在花果山的石凳上,心中不免有些伤心。而且,又会担心自己不在师父身边,会不会出事。

  孙悟空那执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他那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不屈向上更值得我们学*!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5篇)(扩展6)

——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 50句菁华

1、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一头如墨的黑发散在身后,紫色的蕾丝线将一束小发悬在耳侧,红色的衬衣外是一件方格的蕾丝小礼服,白皙的手腕上悬满了漂亮的镯子,小指上还戴了一个没有任何修饰的银戒

2、一头有些凌乱的银色碎发,棕色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嘴角微微上扬,有种坏坏的感觉。那个人的眼神被一股高傲的霸气所笼罩,浅笑的嘴角掺和着令人揣摩不透的邪气,鬼魅的气息从他身上赫然弥散开来,几乎占据了所有人的视线,在他身遭,似乎包围了一层淡淡的银雾,完美得,让人错觉这是今生仅一次的幻觉……

3、她像个华丽到极致的芭比娃娃,让人惊艳无比,金色的发丝像瀑布一般缕缕滑过岚的脸庞,是这样令人心动的柔软。

4、一张坏坏的笑脸,连两道浓浓的眉毛也泛起柔柔的涟漪,好像一直都带着笑意,弯弯的,像是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白皙的皮肤衬托着淡淡桃红色的嘴唇,俊美突出的五官,完美的脸型,特别是左耳闪着炫目光亮的钻石耳钉,给他的阳光帅气中加入了一丝不羁……

5、一个接一个的失败,像灭火剂一样把我心头的希望之火浇灭了。

6、聚精会神地苦苦思索。

7、他怒不可遏地吼叫着,这声音像沉雷一样滚动着,传得很远很远。

8、张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清秀的脸上戴着黑色眼镜,肩上披着整齐的长发,有时在长发中梳个细细的小辫儿。

9、他,一身洗得发白的运动服,一双黑色的运动鞋,一副黑边框眼镜架在了高高的鼻梁上,他的头发乱糟糟的,犹如鸟窝。

10、她又矮又胖,浑身的肉像发起的白面团儿。

11、圆嘟嘟的一张脸真如二枚新鲜红润的西红柿。

12、眼聚清波,轻盼曼顾。顿觉有情。原是无情。

13、她的脸如剥了壳的鸡蛋那么光滑、自净、细腻。

14、淡黄而稀疏的头发*滑地贴在他崎岖的脑壳上。

15、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

16、两颗眼瞳竟是小仙人的洞窟,璀璨地闪着珍宝的光。

17、他光着上身,有着宽大而滚圆的肩膀,熊似的背脊。

18、衣衫的褶裥下面,露出一支小小的脚,套着黑缎鞋。

19、他结实得像一棵树,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20、姑娘一张小小的圆脸。如含苞待放的桃花,精致美丽。

21、他脸上的胡子卷成许多极小的圆圈,像是沼地上的青苔。

22、她的眼睛像一双小燕子,老是在滟滟的春水上打着圈儿。

23、她娇艳的脸上有一层新鲜的绒毛,如刚摘下的水蜜桃一样。

24、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忽闪忽闪,仿佛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似的。

25、从指头到掌心,到掌根,到处布满老茧,仿佛套上了鳞状甲壳。

26、他剑眉高鼻,面如古铜,目光炯炯。三绺长须垂胸,风神轩朗。

27、她两条腿又粗又短,活像老式沙发的支座,身子简直像个大圆桶。

28、这孩子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29、面孔小而圆,一副很大的*视眼镜。差不多遮住了他的半个面孔。

30、一双黑亮黑亮的大眼睛。凝眸时如波澜不兴的黑海,流动时如空中飞走的星星。

31、她眼球儿乌黑有光,水波盈盈,以至于神采焕发的眉字,都极能代表她的灵魂。

32、这个人的眼睛真厉害,像个能摄人魂魄的无底洞。谁碰上这释的眼光都会掉进去。

33、那双眼睛更明亮、更尖利了,每一闪动,就像一道道闪电,仿佛带着唰唰的声音。

34、她的眼睛是两颗在深邃的天空中闪闪发光的明星,是窥测灵魂深处的两扇明亮窗户。

35、纳赛尔是个高大而坚实的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埃及遍野的椰枣树,挺得住暴风雨的。

36、他的红的*乎赭色的脸像是用泥士塑成的,又像是在窑里边被烧炼过,显得结实,坚硬。

37、这是一个粗线条的汉子,肩膀宽阔,身材高大,站着像一座石塔,跑起来有如一阵狂风。

38、他的一双手很大,骨节突出,颜色发达。手掌上全是茧子,看上去好像被铁锈分成一条条似的。

39、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40、她的双手经过多年繁重的家务劳动,已经失去青春的弹性,这儿青一块,那儿紫一块,四处开裂!

41、他胖得像一头肥猪,又粗又短的脖梗儿都胖没了,圆滚滚的小西瓜般的脑袋,就像安在两个膀子上。

42、只见他身材伟岸,肤色古铜,五官轮廓分明而深邃,犹如希腊的雕塑,幽暗深邃的冰眸子,显得狂野不拘,邪魅性感。

43、她的细长的跟睛是那样天真、那样纯洁地望着这整个的世界,哪怕有什么肮脏的东西,有什么危险的东西,她一定也不曾看见。

44、她一双浓浓的眉毛下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眼睛上架着一个褐色的眼镜,眼镜下有一个小鼻子,鼻子下面有这一个樱桃小嘴。

45、这样想着,我侧过脸去看我左边的一个人头。这是满腮长着黑森森的胡子根的中年汉子的强壮的头。他挺起了眼睛往上瞧,似乎颇有心事。

46、杜老师也就30来岁,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时很不爱说话。

47、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48、这位老汉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脸膛仍是紫红色的,显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崭新的青布棉袄棉裤,头上还包着一块雪白的毛巾。老汉蹲在地上,乐滋滋地抽着旱烟。

49、他肤色白皙,五官清秀中带着一抹俊俏,帅气中又带着一抹温柔!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好复杂,像是各种气质的混合,但在那些温柔与帅气中,又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空灵与俊秀!

50、玲玲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镜。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5篇)(扩展7)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范文10份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1

  是谁在做最脏最累的活?谁在烈日炎炎下热得汗流浃背也没有半点怨言?他就是清洁工人。

  他们是那样默默无闻。天蒙蒙亮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穿着橘黄色的制服,佝偻着腰,拿着一把一人长的大扫帚,在街旁清扫着垃圾。一场大雨过后,树上的叶子被打落到了地上,是清洁工人们把它们一点一点地扫起来,让路面更加干净整洁。寒冷的冬天,路上积满了厚厚的一层雪,又是他们,那些清洁工人们,在第一时间赶到,拿着铁铲一下一下把雪铲下来,让道路变得畅通无阻。垃圾箱里堆满了垃圾,臭气四溢,苍蝇在垃圾箱上飞来飞去,人们都不想靠*那里!但是,你听,远处又传来了清洁工人推着垃圾车的声音。他们用铁锹一锹一锹将垃圾装到车上,让垃圾箱不再发出臭味……

  他们用汗水换来了城市的干净整洁,用双手创造了我们舒适的生活环境,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我们应该做的。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2

  我最熟悉的人就是亲爱的妈妈。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她有一头黑黑的短发,高高的鼻子上挂着一副红红的眼镜,皮肤黑黑的,真像非洲人。

  妈妈很勤劳,每天起早贪黑。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起床了。她每天干的事情多着呢,比如:烧早餐、教书、买菜、烧菜、洗衣服……

  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次烧的鱼面了!那天清晨六点,妈妈就已经起床了,她要给我和爸爸烧我最喜欢的鱼面。她先把冰箱打开,拿出鱼放到微波炉里热一下,再把面放到水已烧开的锅里,水泡会慢慢上升,所以妈妈就要锅盖开一下,然后用筷子在锅里搅拌一下。这样水就不会满出来了,这个动作她做了差不多到十来次,面就烧好了。

  就在这时,我起床了。我问妈妈今天早餐吃什么?妈妈说:“今天,我们吃鱼面,宝贝。”妈妈端来了鱼面,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早餐,我和妈妈分头去自己的学校上课了!

  妈妈这么勤劳是值得的,因为我长大了,一定会报答她的!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3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长着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黄发金箍,一身黄毛,手拿金箍棒,骑着筋斗云。

  为什么喜欢他呢?因为他有一个极大的魅力,那就是幽默。孙悟空捉妖怪都很有情趣,他不乐意一棒就把妖怪打死,而是想方设法先捉弄一下再下手,就像猫捉老鼠一样,逮了再放放了再逮,哪怕遇到危险的事情,他也不放过取乐的机会。这就是他的幽默个性。

  孙悟空还有责任心、敢做敢当:如孙悟空甘愿忍受被唐僧念咒的痛苦,一次次承受痛苦却没有拂袖离去。他还善恶分明,做事谨慎,在遇到各种妖怪的时候,不管他们怎么瞒天过海,都骗不过孙悟空。每次遇到特别的人,都会用火眼金睛仔细地观察,很少会上妖怪的当。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也应该已经爱上了他吧?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4

  尽管他之前因社会所迫,干过坏事儿,入了狱,但是出狱之后他顿悟了,没有再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只是办了一个车厂子。过去已是过去,我们不能太过于计较过去的事儿,要注重今日的改变。

  况且,他还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在他的车厂子之中,他给车夫白吃白住,可是得上交车份儿,否则就走人。他为什么会如此看重祥子呢?那是因为他不仅拉车,还自愿为刘四爷“干苦力”。喜欢勤恳的小伙子,而不是溜须拍马的,可以说,刘四爷是一个优秀的公正的管理者,这个公司老总可说管理有方。

  当祥子*白无故的多出了30块钱时,刘四爷就讯问他哪里来的?这其实也是刘四爷关爱祥子的一个表现,他不想让祥子收“来路不明之财”。

  他也十分热心,只要车厂里有需要帮忙的人,只需跟他说一声,他无论怎样都热心帮忙,一点儿也不含糊。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刘四爷应该算是一位“改邪归正”的好人。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5

  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她中等个子,圆圆的脸,弯弯的眉毛,留着齐耳的短发。妈妈爱笑,一笑起来眼睛像月牙一样,非常可爱。

  妈妈每天很辛苦。清晨当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妈妈就悄悄地起床,为我准备美味的早餐。不论刮风下雨,妈妈都准时的接送我上学、放学。妈妈在学*上对我要求很严格,给我检查作业的时候很细心。当我遇到难题的时候,她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完全明白为止。

  妈妈非常爱我。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日夜陪在我身边,给我量体温,为我吃药。睡觉的时候,妈妈轻轻地拍着我,边拍边给我讲故事。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我很快就睡着了。

  妈妈的爱像温暖阳光,让我在爱的阳光下自由快乐的成长。我爱我的妈妈!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6

  我有一个勤劳的好妈妈,每天都要干很多家务,还要辅导我学*。

  星期天下午,我正在看电视,看见妈妈正在洗碗,把碗洗完了,还要干别的事情。我想:妈妈每天都这么辛苦,我都上二年级了,应该帮妈妈做些事了。做什么呢?我走进卫生间去洗手,看见盆里泡着我的臭袜子。我就想着洗袜子,我蹲下来,首先往袜子上打肥皂,然后使劲搓,又用清水冲,一连冲了三遍才干净,最后拧去水晾在衣架上。

  妈妈忙完了别的,准备去洗袜子,走进卫生间一看袜子没了,就惊讶地喊道:“我泡的袜子怎么不见了?”我就跟妈妈说:“妈,你看。”妈妈发现已经洗干净的袜子说:“儿子,你洗的?”我说:“是的妈妈,我以后要经常帮您干家务,您太辛苦了!”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真长大了,真是妈的乖儿子。”

  此时,我虽然有点累,但是我却感到比吃了蜜还甜。因为我终于能办妈妈做点事了。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7

  我的老师叫张林丽,她一头乌亮浓黑的美发,像黑色的瀑布倾泻而下,弯弯的柳叶眉下长着一双大眼睛,那双大眼睛好像有特异功能,又好像会说话似的,每当你做了不该做的事她那双敏捷的大眼睛就会顶的你,发出夹着慈爱的寒光。

  有一次我们课外活动打沙包,我正玩的.尽兴时,突然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跑到我们圈内乱跑,我推了他一把,他摔倒了并告了老师。张老师把我叫道身边,眼睛注视着我和蔼的说:“今天,你这件事情做得也太不应该了你怎么能去推到一个刚入学的小同学呢?他虽然顽皮可你也不应该这样,你可以跟他讲道理嘛!”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滴在胸前的红领巾上羞愧难当。

  张老师的嘴使我终生难忘,从她嘴里票吹来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那么生动,像清甜的甘露汩汩流进我求知的干渴的心田。

  张老师讲起课来总是那么生动有趣。记得一次作文课上在将描写人物外貌时,张老师就让我们观察她,同学们观察后有的说她眼睛的特点,有的说眉毛,有的说嘴,还有的说鼻子。听了我们的见解她总结道:“看来我虽然算不上美但她很有特点,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就写什么,所以一定要抓住特点仔细描写,写作时用一些我们学过的优美词语,不过你们千万别把我写得像个丑八怪啊!”她的话逗的我们哄堂大笑。你瞧在张老师的课上我们即学到的了知识又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这可都是她的功劳啊。

  我喜欢张老师喜欢她的*易*人风趣幽默。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8

  一个寒假,下着雪。我出门去买东西……

  雪飘落在屋顶上,树木上;,也飘落在大河里。一夜的功夫,到处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早晨,我出去买早餐。“哗-哗-哗”,我顺着声音望过去,原来是我每天都能看见的那位清洁工。他个儿高高的,身体瘦瘦的;正一步一步慢慢的的扫着地。

  我特意路过他的身边,想看看他是什么模样。一双慈祥和善的眼睛;一张苍老、布满皱纹的饱经风霜的脸,他扫着雪,是那样专心,那样认真。

  突然他注意到前方下水道堵塞了。他快步走了过去,我也小跑跟上了他。看到:清洁工用他那双干枯的像树枝的手把雪一点一点抠了出来,一直抠到下水道通了,脸上才露出舒心的笑容。然而,他的手已经被冻的通红。

  此时,我已经完全忘记了饥饿。迟钝了许久,突然回过神来。清洁工继续向前扫去,在他的身后留下一条宽阔而干净的道路。

  雪,洁白如瑕。而那位苍老的清洁工,他的心比雪还要纯洁,还要美丽。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9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猜猜我最喜欢的人是谁?没错!他是电视剧《念念》里的宋亚轩。

  我喜欢他是因为:第一,他非常勇敢而乐观,即使经历了十八次网暴的他也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没有变得很悲观。

  第二,因为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十二岁那年他唱歌比赛得了十二万,最后都捐掉了,今年河南水灾他和团里的兄弟没花公司一分钱,三个成年四个未成年一共捐了一百万。

  第三,是因为他很有礼貌,会给喜欢的粉丝鞠躬,会在队友玩游戏时用手护住队友的头。

  第四,是因为他在半工半读的状态下,中考考了全国第四,这说明他很聪明。

  第五,是因为他很爱笑,他一笑起像全世界都被治愈了,他笑起来很甜,很多抑郁症的女孩都是看的了他的笑容而变得乐观起来。

  第六,是因为他在音乐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他都能把控的很好,正应了那个词“开口定调”,因此大家都称他为人鱼王子。

  这就是我喜欢宋亚轩的原因,谢谢大家。

  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10

  我喜欢《水浒传》中的'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鲁智深。

  鲁智深进入梁山后与其他好汉并肩作战,排行十八,是三十六天罡中的一员。但在之前,他也干过很多鲁莽事情,而正是它们决定了他的去向。如醉打镇关西,他为郑关西的吝啬和霸道而打抱不*,和对金姑娘家感到可怜,不顾自己安危,揍了镇关西,表现了他疾恶如仇的性格。在倒拔垂杨柳和野猪林救林冲中,体现了他武艺高强和力大如牛,从结识林冲中还能看出他谦虚、豪爽的性格特点。其实从我之前到现在总结出来,鲁智深还是有点可爱,因为他很善良,不像武松那样血溅四场,对波及的人都赶尽杀绝,向来都不把勇猛等于残忍,就是醉打镇关西也是理所当然的,还是好多益少,也只是教训他,他受不住罢了,所以我就对他有一股根深蒂固的好感。千里救林冲,多讲义气啊!这很值得我们学*。

  总之,鲁智深就是一位英雄,不是武松那样的人,那只是鬼雄!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