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作家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钟叔河经典语录
共 18个句子,2部作品,人关注
简介
句子(18)
作品(2)
今夕是中秋节矣。病侵强岁,闲过清时,功名之士,所为短气。不佞缘以藏拙,亦自不恶。但檐漏泠泠,月光隐翳,绝无佳景。一生不知几度此节,似此便可扣除。
(清?龚炜《巢林笔谈》卷四)
[念楼读]今天晚上,又是中秋。未老的身心,被病耗着;大好的年华,被迫闲着;想上进的人,只怕谁都会怄气。平生无大志的我,却正可借此躲懒,并不觉得是什么坏事。
可是今夜却偏偏碰上这讨厌的雨。月光被雨云遮住了,眼前不见半点秋色,耳中也只有单调的檐溜声。一生一世,也不知过得几个中秋,像今天晚上这样杀风景的,简直不能算数了。
出自:
钟叔河
凡物不贵重之则不至。如求名者,把心思智巧都倾入八股中,自然得名;求利者,把精神命脉都钻入孔方里,自然得利。樵朽一生,名利两穷。只缘看得时文轻,便是上渎文星;看得守钱鄙,便是获罪财神。太甲日:自作孽,不可逭。
(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五)
[念楼读]任何事物,你不看重它,不争取它,绝不会不请自来,得不到它也是十分自然的。
求名的,把全副心思都放在八股文上,自然考得取,能得名;求利的,把身子脑袋都钻进钱眼里,自然能发财,能得利。我一生不得名利,就是因为看不起八股文,得罪了文曲星;又看不起守财奴,得罪了财神爷。正如商朝那个被放逐的国王太甲所说,自己作的孽,怪不得别人。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在我的印象里,古人听音乐,写的诗不少,写得好的也多。白居易听琵琶,韩愈听琴,李颀听琴听胡笳听筚篥,精彩的句子至今还能背诵得出。可是用散文写音乐,尤其是像这样着重写音乐在听众心里引起的感受的,我却极少读到。一直到后来白话文登场,才有《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和《老残游记》第二回那样的描写。这情形和看图画不同,题画的诗虽多,却难得比过韩愈《画记》和郑板桥题画的文字。这是什么缘故呢?真希望学美学的朋友们能讲出点道理来。
出自:
钟叔河
《念楼学短》
人生苦短,一年中有数的几个有点情趣差堪玩味的日子,如果又因为甚么缘故白白糟践掉了,例如中秋无月,重阳遇雨,的确是憾事。但也得对文化生活有理解有追求的人才会有此感觉,专门等着通知开会的老同志殆未足以语此,当然这也是他们的幸福。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从古到今,帝王的统治,都是有盛必有衰,有兴必有亡,就像白天之后必然会是黑夜一样,永远都不会有不落的太阳。做皇帝的人,如果闭目塞听,不注意民间的疾苦,不倾听民众的呼声,他的统治就会结束得更快。《书经》中有两句:“可爱的难道不是君王吗?可怕的难道不是民众吗?”意思就是说:在民众心目中,君王是他们生活的保障,自然应该为民众所爱戴;但君王若不顾及民众的生活,要当无道昏君,民众便会抛弃他,打倒他,这时在君王心目中,民众就会成为可怕的了。
出自:
钟叔河
《念楼学短》
一个秋天的晚上,李牟在瓜洲江边的一艘小船上,吹起了他的笛子。
船只很小,却坐满了人,停泊在渡口上的船又多,所以船内船外都充满着嘈杂的声音。可是嘹亮的笛音一起,发声的人们立刻便静了下来。
笛音不仅使人觉得悦耳,好像还带来了丝丝凉意,有如从江上轻轻吹过的清风,驱散了烦嚣和郁闷。
吹奏的曲调,渐渐由婉转变为凄凉。这时所有的听众,包括邻船上的客商和水手,都沉浸在哀伤之中,有的低头垂泪,有的忍不住哽咽抽泣..
出自:
钟叔河
《念楼学短》
相反的,那些生活不活、地位不高或身世不幸的诗人,例如刘希夷、崔曙、周贺、寒山的诗中,却极少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句子。因为朱门酒肉的气味,他们可能根本没有闻到过;而在真正受冻挨饿时,大概也不可能还有心情写诗,只能苟全于乱世,稍息时偷著乐一乐,发泄一点个人的无聊。
出自:
钟叔河
《念楼学短》
予于声歌无所谙,独喜笛音寥亮。每当抑郁无聊,趣起一弄,往往多悲感之声,——泪与俱垂,审音者知其为恨人矣。今夜风和月莹,阑干静倚,意亦正适。为吹古诗一二首,皆和平之词,而其声仍不免于呜咽,何也?
(清?龚炜《巢林笔谈》卷四)
[念楼读]我对于音乐没有多少了解,只喜欢笛声的高亢清越。每当心情抑郁,觉得无聊,便取出笛子来吹。也不管吹的是什么,入耳好像都是悲哀的调子。吹着,听着,有时泪水便不知不觉地流下来了。
今夜月白风清,静静地倚靠着栏杆,心境倒是少有的好。拿过笛子来,特地选了两支谱古诗的曲子。诗境本是平和的,可是不知怎的,吹出来的声音好像仍然带着一缕呜咽……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乳源地方的山上,长着许多白色的瑞香花,盛开时远看像下了雪,人们便叫它“雪花”。砍了它做柴火,夹着野生的兰草和川芎,烧起来隔壁也闻得见浓烈的香气。
瑞香以枝干骈生的为最好。有一种开紫花的则最香,和别的香花放在一起,别的花香都闻不到了,所以又叫它“夺香花”。晒干人药,可以治痘症。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可是我的主要兴趣却不在于“今译”,而是读之有感,想做点自己的文章。这几百篇,与其说是我译述的原文,不如说是我作文的由头。虽说不敢“借题发挥”,但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垒块,大概也还属于“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的范围吧!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既名“学其短”,对“学”的对象自然也要尊重,力求不读错或少读错。在这方面,自问也是尽了力的,不过将“贬谪”释读成“下放”的情况恐仍难免。虽然有好心的人提醒,贬谪是专制朝廷打击人才的措施,下放是党和人民政府培养干部的德政,不宜相提并论。-但在我看来,二者都是入从“上头”往“下头"走,从“中心”往“边缘”挪。不同者只是从前圣命难违,不能不“钦此钦遵”克期上路;后来则有锣鼓相送,还给戴上了大红花,仅此而已。所以我认为这样释读也是可以的。何况这又是在写文章,援“彭德怀就是海瑞”之例,以今拟古似乎也不是那么的不行。于是兴之所至,笔亦随之,也就顾不得太多。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通常认为作品最富有人民性,最能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其个人生活往往倒比较优裕,很少吃苦。最突出的例子当然是白居易,官居做得大,房子建造得华美,小老婆也讨得多。他的『卖炭翁』『秦中吟』,小学生都读过,可谓深入人心;但在他的两千八百多首诗中,“忆妓多于忆民”却是不争的事实。
出自:
钟叔河
《念楼学短》
“学其短”标出一个短字,好像只从文章的长短着眼。原来在报刊上发表时,许多人便把它看成古文短篇的今译了。这当然不算错,因为我拿来“读”和“曰”的,都是每篇不超过一百字的古文,又是我所喜欢,愿意和别人共欣赏的。谁若是想读点古文,拿了这几百篇去读,相信不会太失望。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唐太宗李世民这篇文章,收在《全唐文》卷十“太宗七”中。原文仅五十五字,却尖锐地提出了统治者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并且直截了当地作了回答。这就是:民众有能力也有权力决定统治者的兴亡,关键是统治者是否代表民众的利益。历代总集,总把帝王之作冠冕全编,害得读者只能从若干卷以后看起,只有魏武魏文等少数例外。李世民没有文学遗传因子,出身军人家庭,十九岁便带兵打仗,而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尤其是敢于承认统治者无论多么英明伟大,其统治都只能是暂时的,实在难得,此其所以为明君乎。
出自:
钟叔河
《念楼学短》
乳源多白瑞香,冬月盛开如雪,名“雪花”。刈以为薪,杂山兰芎劳之属烧之,比屋皆香。其种以孪枝为上,有紫色者香尤烈。杂众花中,众花往往无香,皆为所夺。一名“夺香花”,干者可以稀痘。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步惊,木本。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为蕙兰,故日“步惊”。永安人每以嫩叶干之,持入京师作人事。 “步惊”是一种木本植物。将它的嫩叶加几粒米稍微炒一下,煎汤喝了可以治疗受寒呕泻。 它的花的香味很像兰花。人们在山野间行走,忽然闻到兰香,在附近又找不到兰草,总免不了惊异,所以把这种树木叫做“步惊”。“步惊”也因此有了名气。 广东永安人进北京,常常带一点晒干了的“步惊”嫩叶,作为礼物送人。 会读书的人读闲杂书,总能从琐屑记述中,找到有思想文化历史意义的材料,即所谓“见微知著”。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全无爱名求利之心的人,大概是没有的。但不愿意“把心思智巧都倾人八股中”,“把精神命脉都钻人孔方里”,这样的人却是有的。因此而“上渎文星”,“获罪财神”,也是当然。龚炜未必真以为这是作了孽,而是在发牢骚讲反话。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今夕是中秋节矣。病侵强岁,闲过清时,功名之士,所为短气。不佞缘以藏拙,亦自不恶。但檐漏泠泠,月光隐翳,绝无佳景。一生不知几度此节,似此便可扣除。 (清?龚炜《巢林笔谈》卷四) [念楼读]今天晚上,又是中秋。未老的身心,被病耗着;大好的年华,被迫闲着;想上进的人,只怕谁都会怄气。平生无大志的我,却正可借此躲懒,并不觉得是什么坏事。 可是今夜却偏偏碰上这讨厌的雨。月光被雨云遮住了,眼前不见半点秋色,耳中也只有单调的檐溜声。一生一世,也不知过得几个中秋,像今天晚上这样杀风景的,简直不能算数了。
出自:
钟叔河
《学其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