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
小说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缠解论语》经典句子
共 24个句子,人关注
简介
句子(24)
《论语》十二、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圣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会去选择的、也不会去强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 “圣人之道”的谋就是不同、不相。圣人之道,归根结底是以不同为基础的,只有不同,最终才能实现大同,不同的关键不是同,而是大,包罗万有,如天地般,而不是让花只有一种颜色、鸟只有一种叫声。 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是不同而大同。要不同,首先要成就其“大”,无其“大”,就无其“不同”。无其不同,就无其大同。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 第二十九课 不患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患”,无位次;“患”以“不患”的“无位次”而“位次”。“不患”、不以自己“所知”而选择,就是“能知”。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 详解三: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的校队,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这样,才 能“不亦说乎”。 “习”,羽字下从日,本义指的就是鸟儿在晴天里试飞。这个习字如诗如画,一字而有神。日属阳,所谓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就是习,也才是习。 “时”者,天时,所谓天时,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也。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六、不亦 三个“不亦”,基于儒家的最基本信念,即儒家思维最基本的结构:天、地、人。 学而时习之,言“天”,天时、天命。 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成就这"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 不亦说乎,“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才是真正快乐,心情舒畅愉悦的事,所以要修身。 有朋自远方来,言“地”,地利,地运,国运。 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要成就这“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 不亦乐乎,乐,箫韶九成,盛世之象。修身然后要齐家才能改变家运、国运,就是要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 人不知而不愠,言“人”,天地之心也。人心立,则天地立其心。 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要成就“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人和。 平天下,天下太平,世界大同才是人和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 四 有朋自远方来 “有朋自远方来”,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依旧、依然,乘天地之正气,渊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样,才能“不亦乐乎”。乐 者,非LE,是YUE,箫韶九成,盛世之象也。 “有”,非 有无、持有 之有,通假 “友”。何谓“友”同志为友,志向相同者也。 “朋”者,“凤”之古字也,本意为凤凰。 朋自远方者,有凤来仪也。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自”者,依旧。依然也。依旧依然有凤来仪,圣人之道不断也。 “远”,遥远,久远,不独指空间上的。 ”方“非方向,广大意思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 第三十课 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患别人或自己不明了自己,患别人或自己不能明了自己啊。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八、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承担的意思。 朝夕,不是单纯的早上、晚上,而是从 天地人 三个角度来考察。 天,代表从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问其道开始,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地,代表东方、西方,也代表整个天下所有东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最终成就不愠世界而不退转。 人,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承担,所谓出生入死。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 第二十六课、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为政就是要立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这一逻辑支点;“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的人,遵循现实的逻辑,从现实出发,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其他问题就会以此为基础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现实,是最底层的支点,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这个逻辑支点必须也必然在现实支点之上,离开现实,无所谓“圣人之道”。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第十五课、 贫而乐,富而好礼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而乐,富而好礼”,乐,yue,歌舞升平,连“贫”者都能“不愠”,这才是真正的“人不愠”,这才是“大同”。这里,“礼乐”并举,并不是说“礼”归富者,“乐”归贫者,而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无论贫富,都“乐”且好“礼”。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 第二十七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不谋不在其位之政”,不谋划与现实变化的位次不符的政事、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等。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第十七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于利而行,多怨“说的是”人不知“社会的一个总规律,即无论放弃还是放纵”利“而行,都会使得”怨“增加,都会最终使得社会矛盾激化。而”利“总是相对的,站在”贫富“之相上,对”富“者”利“的放纵,往往就意味着对”贫“者”利“的放弃,反之亦然。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十一、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乎异端”,就是“攻打、攻击非圣人之道的别为一端者”。”斯害也已“,”这就是灾害、损害呀“。 对于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异端只不过是别为一端行非圣人之道的不知者,如果没有这种人,圣人之道之行就成了无源之水。 ”不如“如同米;"不愠"如同饭;"圣人之道"如同水、火;"行圣人之道"如同利用水、火把米煮成饭;"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当然就是那煮饭的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异端,对于别为一端行非圣人之道的不知者,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不是要攻打他们,消弭他们,而是要如把米煮成饭般把他们从不知者变成不愠者,变成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把不知的时间变成不愠的世界,只有这样,才算是真行圣人之道。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第十八、乱也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说的是“人不知”社会中同时存在的两种乱相:“贫者”,好勇斗狠;“富者”,为富不仁,被过分享乐之病急速传染,所谓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就是“道”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只有现实中的“人”才是目的,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道”为目的,以现实的“人”为手段的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都是《论语》背道而驰的。对于《论语》、孔子、儒家来说,“人”是开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圣人之道”,也只是把“人不知”世界改造成“人不愠”世界的手段,无论从开始到成就,都离不开“人”。“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算初步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九、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源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仆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之道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川,不是一般的河流,而是指河的源头。
逝,是誓的通假字,逝者就是誓者,就是决心开始见、学、行的君子。
昼夜,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朝夕“。
舍,是止息的意;不舍,不止息,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出自:
《缠解论语》
第十三课、不相
子曰:“有教无类。”“无类”,就是“不相”。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以贫富划分人,就是“相”。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能"不相”,是真立志行“圣人之道”。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 第二十五、为政以德譬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譬”,设置、建立“政”使行“圣人之道”、“善人之道”所得彰显,就像“本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道理一样,并不能把“政”的原则先验的确立。 何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十九、善人、胜残去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胜残”“去杀”,是两个意思相仿的词并列而成,简单就是“战胜残暴、制止杀戮”;“善人”就是“使人善”,善是好的意思。 只有“善人、胜残去杀”,才可能“为邦百年”,让国家长治久安。 “胜残去杀”,是针对“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是针对为富不仁的“富者“。 ”善人“是针对”好勇疾贫“的”贫者“,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等待。 ”善人、胜残去杀“,这三组字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光”胜残去杀“而不”善人“,也不可能”善人“而”胜残去杀“。对于”胜残去杀“来说,只有”胜残“才能”去杀“,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 五、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现实的天下仍未成就“圣人之道”的彰显,现实的天下几乎都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他们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而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熏“般的熏染他们,把”没有智慧的人“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样,才能”不亦君子乎“,才能算是真正行”圣人之道“的人。 知,智慧。愠,郁结。 不愠,就是和谐,就是大同,就是政通人和,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出自:
《缠解论语》
《论语》详解二、成圣之道 学论语前提是要立志成为圣人或者至少有兴趣去了解如何成为圣人 对“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概括如下,就是: 问:什么是学? 答: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的校队。 问:谁学? 答:君子 问:学什么? 答:成“圣人”之道 问:学了能成什么? 答:“圣人”。
出自:
《缠解论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