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
小说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暗盒笔记》经典句子
于坚
共 11个句子,人关注
简介
句子(11)
地铁呼啸前进,他的歌就像正在飞速旋转的砂轮上抛光的钻石,闪着微弱的光。
出自:
于坚
《暗盒笔记》
无数的化身后面有一个真身,那个真身在各式面目的化身后面若隐若现地显示出世界的真相。你看见佛的各种造像,无论风格如何不同,他们都是佛。你遇到各式各样的脖子上挂着木盒子的少年,他们都是……说不出来,我只是感觉到人生,感觉到生命和世界的某种打动人的东西。也许有某种更永久的东西化身为一切,比佛和少年都更久远,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它的化身。
出自:
于坚
《暗盒笔记》
我穿过昭通的一条小街,这条小街被菜市场占据了,整条街都是各种摊子,猪肉悬挂在铁丝上,案板后面站着面色血红的屠夫,白菜在地上一堆堆地码着。土豆堆积成山,很快就要垮下来。豆腐、腊肉、青菜、大葱、干辣椒……各行其是地摆出各种图案。行人在中间吆喝着催人让路,或者停下来讨价还价。混乱、喧嚣、鲜活、俗不可耐但充满希望。突然,我看见小街的一道门开了一条缝,冒出一位女士来,呆呆地站在门口,打量着这世界的一切,她显然被某种声音惊动了。她的衣着、表情都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她很傲慢,冷漠,仿佛来自19世纪的末日。
出自:
于坚
《暗盒笔记》
日常生活是很难看出所谓美的,重复、日复一日,麻木经常袭来。而生活的目的也不变化,挣钱、糊口、养育儿女、终老故乡。 在中国,过小日子曾被视为庸俗,国家意识形态鼓励的是所谓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尚生活。这种意识在舆论上主宰了中国人20世纪的日常生活,人们一方面不得不每天为“过日子”而忙碌,而再观念上有鄙视它的存在,总是有一种所谓“本质”的“在别处”的“高尚生活”在召唤人们。
出自:
于坚
《暗盒笔记》
西方的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停尸房的概念,只是供解剖、研究、理解、学习、教育的对象,与人的生命毫无关系。要知道,吴哥的雕塑就是神的化身,就是神本身。在泰国的一个寺院里,我甚至看见人们把古老的佛像上面的包浆清除掉,哪些包浆可是价值连城的,只有它才能可以证明物品的古老。人们把它重新刷上金粉,继续供奉。这不是破坏古董,而是对佛的尊重,如果佛是活的,永生的,怎么能使一个旧的、一个古董的呢?古迹是过去、已经死亡的意思。
出自:
于坚
《暗盒笔记》
佛的化身有信仰支持,经过无数劫难,佛教已经具有一种自我复活的机能。但少年很危险,他只是生活方式,他不是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是自然的,没有什么标准,只要因此可以生活下去,它就是对的。而在我们时代的生活观念看来,生活方式只有进步和落后这个方向,没有少年这个方向。
出自:
于坚
《暗盒笔记》
“我通过摄影回到一个作者与世界的那种原始关系,首先看见而不是思考世界。在看见的过程中重新被自然主宰。这是一个悖论,你主宰自然的时候,自然比一般的自然更不自然的主宰着你。这种看最终又影响到我的写作,我的写作因此具有了原始的前诗意成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意了。”
出自:
于坚
《暗盒笔记》
我记起另一个人,她终身未婚,20世纪60年代曾经被逮捕,劳动改造几年后又释放。她住在昭通的一个小阁楼上,10年前我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她,那时她已经60多岁了,是我一位熟人的表姐。她留着长辫子,那是两根已经完全白掉的辫子。眼镜发亮,什么都老了,但眼镜依然像少女那样灿烂。她请我们去她家吃饭,我们穿过旧街,走进一个油漆已经褪色的土红色阁楼,沿着阴暗狭窄的楼梯上到二楼,我看见一张单人穿临窗放着,就像一束白色的菊花,洁白的被单,非常白,叠得很整齐,那是我见过的最圣洁的一张床了。
出自:
于坚
《暗盒笔记》
河内的老城市个很好玩的地方,人们铺天盖地的生活着。这里没有中国城市普遍流行的所谓“市容”。市容,就是把一个个城市搞得像军营或者政府办公区那样,整齐划一、干净卫生。随时准备着迎接国家检查团的到来或者庆祝节日。日常生活在中国城市是最次要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城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象征符号,面子,政绩是否“争光”。至于居民在这些城市里面是否能安居乐业,市政并不关心。
出自:
于坚
《暗盒笔记》
日常生活表面看上去是无序的,其实非常安定,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守着自己的摊子。日常生活的本质其实是混乱无序的,就像每个人的家,乱是你家的乱,你的生活习性决定的乱,你知道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在客人看来很乱,在你则是你的私人王国的秩序。
出自:
《暗盒笔记》
我突然听见水响,就看见河流上升起来一株热带植物之类的东西……是一个水光闪闪的女神,她的裙裾已湿透,紧贴着身体。
出自:
《暗盒笔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