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
佳句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每当我对中国听众客观地比对两种人生的收支平衡,其反应都是中国式的,从切身利益出发:“你提倡不敬老,到你自己老了怎么办?”
在这类有利可图的“善良”背后,透露出的焦虑感,显示了将老年的安全看得比青春之冲刺更重要的心理。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少有从个体存在的角度去面对一己之消逝——不是去看有多少由自己制造的人口之“心”还在对着自己,而是无憾地重温自己一生独特的经历与成就。
标签:
摘抄
孙隆基经典语录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经典语录
出自:
孙隆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更多《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佳句
存在主义者认为,一个人只有从所有的社会角色中撤出,并且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对这些外铄的角色作出内省式的再考虑时,他的“存在”才开始浮现。如果他缺乏这道过程,那么,他就成为一个没有自己面目的“无名人”。
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他说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如果将这些社会关系都抽空了,“人”就被蒸发掉了。因此,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一些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人格”。
存在主义者认为,一个人只有从所有的社会角色中撤出,并且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对这些外铄的角色作出内省式的再考虑时,他的“存在”才开始浮现。如果他缺乏这道过程,那么,他就成为一个没有自己面目的“无名人”。
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他说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如果将这些社会关系都抽空了,“人”就被蒸发掉了。因此,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一些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人格”。
凡是正常成长的“个体”都是会自己做主的,尤其是有关“良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