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林文月经典语录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林文月经典语录
共 41个句子
情怀只合自家知,说与旁人枉费辞。惆怅归来清漏水,自研残墨写新诗。
出自:
林文月
《写我的书》
又譬如说读屈原的《离骚》,在那个绚烂象征性的文字背后,我们认识了一位独立特行狷狷自守之士,看到他如何徘徊犹豫在正义与邪曲现实与理想的十字街头,孤寂而果敢地决心取舍。透过婉转缠绵的辞句,我们为那兀傲而茫茫的心智流浪感觉心酸,却又肃然起敬于不肯从流时俗的楷模典范。而当我们读《天问》时,则又惊讶于那里面所提出的种种疑问,有些竟是二十世纪今日的科学仍无法解答的难题。究竟人类的智慧进步了多少呢?
出自:
林文月
《三月曝书》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理由不珍惜其传统古典,因为传统古典是民族血脉之所禀承,也是民族自尊之所依托。故每一个国家的大学里都有他们的“国文系”或“国学科”,以维护其传统古典于不坠不灭。尽管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想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但希腊人决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绝不会让但丁死去,英国人决不会让莎士比亚死去,德国人绝不会让哥德死去。我们中国人当然也热切希望能产生足以令后代崇敬骄傲的伟大作家;不过,我们同时也有必要让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古代的伟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永远活在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的心中。而这一份文化的薪火传递工作,中文系的人应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才对。
出自:
林文月
《三月曝书》
当年三月,姹紫嫣红轻易别。纵使春归,金缕华年事已非。 月圆花好,可惜愁中都过了。不道芳时,真个无花空折枝。
出自:
林文月
《写我的书》
茶会原定九点四十分开始,但客人三三两两来迟,先到的人不得不闲谈等候着,据说这就是所谓“京时间”,充分表现出日本古都人民的悠闲生活。茶道老师悄悄告诉我,对于茶会你不能期待它何时开始,或何时终了,因为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享受,应该顺其自然。
出自:
林文月
《京都一年》
艺术的最高境界并不在取悦于人。
出自:
林文月
《京都一年》
我喜欢少年人像个少年人,有梦、有理想、精力旺盛,而又充满好奇,有一些些多愁善感,甚至也不妨有些狂妄或荒唐的想法。
出自:
林文月
《读中文系的人》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出自:
林文月
《读中文系的人》
千古诗人都是寂寞的,若不是寂寞,他们就写不出诗来。人在心如止水的时候,总是很自然地过着日常生活,当然无所谓诗。但是很少人能够长久保持这种止水似的心情与常态生活。已往的回忆,未来的冥想,天时人事的变迁,花开叶落,暮雨朝云,一切都像风吹水面似的,惹起人们心情的波动。这些波动,层叠堆积起来,就需要寄托,需要发泄,这是人之常情,尤其多情善感的诗人,更是如此。……诗的完成,总要在这一切外向生活过去以后,酒阑人散,斗室灯青,意聚笔端,神凝纸上。此时此境,还不就是所谓寂寞?……寂寞是介乎苦闷与悠闲之间的。
出自:
林文月
《写我的书》
我把那种面对一本书的心情转折记录下来。
出自:
林文月
《写我的书》
据云“人胜”乃为求除疾疫,繁殖子孙,用彩丝及金箔做成人形,人日(即正月七日)作为赠答之用,可贴于屏风,或戴于头鬓。这本是我国楚地习俗,唐代始传入日本。此“人胜残欠”可证明李商隐人日即事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句。
出自:
林文月
《京都一年》
然而多年之后,我仍没有去过那个城隍庙。离开上海那一年我十一岁,我随着父母家人回到从未来过的故乡台湾。日月飞逝,我从年少而成长而渐老,上海始终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也曾有过几多次可以回去的理由和机会,但我心中有一种担忧与惧怕,不敢贸然面对我童年许多珍贵的记忆所系的那个地方。韦庄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日本的一位近世诗人说:“故乡,合当于遥远处思之。” 城隍庙的“扣三丝汤”果真如我烹调出来的色香味吗?如是我闻,但我不敢去求证。
出自:
林文月
《饮膳札记》
很多年以前,台大的后辈同事黄启方特在他的新屋宴请台先生和孔先生二位老师,邀约我们前期后期的学生辈作陪。那晚女主人美和挥汗在厨房中忙进忙出,做了许多佳肴,但因酒兴浓,一座客人竟饮食谈笑至九时半都未离席,而主人又添酒留客。美和终于有些羞赧地端出一碗红烧蹄髈来,一面忙着解释:“这一道菜本来是不想拿出来的,因为不小心烧糊了。真是不好意思。”那个蹄髈,盛放在一个蓝白瓷碗内,油亮鲜香,只是底下靠锅的部分焦糊脱皮,却另有一种焦香诱人。于是,以那软腻的蹄髈佐酒,十箸齐下,酒兴与谈兴更浓,不一会儿,竟也碗底朝天。
出自:
林文月
《饮膳札记》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还懊恼读中文系吗?”我会十分坚定地回答:“绝没有后悔!”非但没有后悔,我实在庆幸自己入了中文系。因为我越多接触我们的古典,便越发现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知识和理趣,我的生活因而更形充实,使我感觉生为中国人的幸运和骄傲。中文系既非一个暮气沉沉的地方,而读中文系的人也非与现实隔离的一群。
出自:
林文月
《三月曝书》
在我个人涉猎我们的古典文学时,经常发现借文字以沟通古今的一种喜悦。譬如以我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吧:它除了给我们以“兴观群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与信念外,突破文字语言的障碍与差距之后,我们竟发现在那三百篇之中,活跃着超越时空的人类的感情和思想。我们所看到的不仅只是一堆古朴的诗歌而已,而是人类活生生的喜怒哀乐的纪录我们看到先祖们如何克勤克俭战战兢兢生活,看到他们如何欢庆丰收,悲歌流浪,哀叹行役,愤怒压迫,甚至还看到那时候的少男少女匹夫匹妇也同样为着爱情痴迷焦虑雀跃兴奋,这实借研读古籍而一旦豁然消除“代沟”,感到与古人神交,还有比这更奇妙的经验吗?
出自:
林文月
《三月曝书》
在这样的黄昏,我不再关心亭台楼阁的变迁,不想查究人类哀荣底事,也不愿把任何俗务摆上心头。只因为这暮春的景色太醉人,我心中有些微的激动,和莫名的感伤。
出自:
林文月
《京都一年》
日本人很重视客套,日本妇女尤其有赞颂别人的天才。我听到她们赞颂那些木箱,赞颂主人所插的花,甚至赞颂那烤火的炭炉——一具用整个木材刨出木心所成者,以及彼此之间相互赞美所着衣服之名贵讲究。
出自:
林文月
《京都一年》
人生入戏,而生命则恒如一程旅行。从诞生到死亡,每个人走自己的一段旅程,尽管在这人生的舞台上,各扮演自己的悲欢哀乐的角色,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生命的过程总是相同的。平安时代的帝王贵族们却在这虚幻的生命中,用种种地仪式典礼做点缀,其实,也不过只表现了人类的徒然而无可奈何的努力罢了。
出自:
林文月
《读中文系的人》
日本人常常自诩:上帝创造了自然的美,日本人却创造了庭园的美。
出自:
林文月
《京都一年》
六十年来文酒深交吊影今为后死者 八千里外山川故国伤怀同是不归人
出自:
林文月
《三月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