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比尔·波特经典语录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比尔·波特经典语录
共 20个句子
而有趣的是,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背上的行囊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方向。这场漫长的旅行中,有些包袱一念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有些竟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他们中大部分是佛教徒,但也有很多是道教徒;大部分是和尚、道士,但也有很多尼师和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纪,但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你不能只修行一种法。那是一个错误。法不是片面的。你必须修禅。如果你不修,你永远也不能突破妄想。你还要持戒。如果你不持,你的生活就会一团糟。你还要修净土。如果你不修,你永远也不可能从佛哪里得到任何加持。你必须修所有的法。 这就像生火。你不但需要火种,还需要木柴和空气。少了一样,你就没办法生火。开悟也是一样。它是一个体系。所有的法门都是相互联系的。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在574年,周武帝下令所有佛道僧徒全部还俗,财产统统充公或被摧毁。这道敕令直接导致大量僧尼逃向南方,禅宗的二祖慧可也在其中;它还间接导致了北周的灭亡:以隋代周的杨坚曾是北周武帝手下大将,他从小被一名尼姑养大。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从外人的角度看,合肥与其它的中国省会城市看起来都差不多,如同一只只破土而出的幼蝉,头角峥嵘,急于摆脱陈旧的躯壳。然而讽刺的是,那些匆忙堆起的漫画一般的新房子,和它们急于拆掉的旧躯壳基本上一样惨不忍睹。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有人曾经向一位西藏上师请教获得证悟的方便法门。他给出的答案是:离开你自己的国家。做一个外国人可以使你有机会重新审视你自己的文化中习以为常或引以为傲的东西,并选择一些新鲜的、不那么消磨意志的事物来搭建自己的生活。我选择了中国古诗和佛经、乌龙茶,还有午睡——都是些明显无害的东西。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禅是一种启迪教化的方式,它强调直觉比哲学方法更能让人领悟真理:就像品味一杯茶一样,体悟自己的本来面目。
出自:
比尔·波特
《江南之旅》
有人问弘忍,为什么学佛不在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回答说:
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一切法门都适合。法无对错。这只是根基的问题,也就是你在过去世的习性。一旦人们开始修行,他们就会认为其他的修行方法是错的。但是所有法门都是正确的。哪一种修行方法更合适,它取决于个体。 一切法门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彼此含融。它们殊途同归。比方说,净土法门包括律宗。如果你不过一种合乎正道的生活,你就不能念佛。净土法门也包括禅。如果你不能一心,你也念不好佛。它与禅是一样的。目标是一样的。法门就像糖。人们喜欢不同种类的糖。但是它只是糖。法是空的。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入寂之前,慧能给弟子留下的最后遗言是:
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以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问、钱帛,着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吾去以后,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引自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佛陀曾说,正法不灭,但人类领悟正法的能力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佛祖据此列举了三个不同的时代:正法时代、像法时代和末法时代。而慧思认为,末法时代已经开始,他要求弟子们在弘法时能顺应时代,也就是强调虔诚修行,不提倡空谈顿悟;换句话说,多磕头,少喝茶。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一旦你的心很清静,你就能理解业。如果你种下佛种,你就会得到佛果。重要的是诚实。如果你不诚实,你永远也不会成就。你知道,我只是一个山人。我只是把话串在一起,它们并不一定有什么意义。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尽管中国的寺院和尼庵尚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但中国人早就学会了在灰色地带生存,他们培养出高超的生存技巧,并乐此不疲。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甚至就是以模糊性为基础而建立,而且至今依然如此。模糊性使得这个国家的法律在今天依然敌不过“关系”。众多从未清晰界定过产权的寺院就这样复兴了,并且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就好像一个个公司一般。这,当然是因为它们拥有并维护着重要的”关系“。同样,公司要有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做决策和执行决策,寺院里也少不了方丈和监院。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禅意味着无分别。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禅的本质是什么?禅的本质是脱离苦海,当然,苦海之所以苦并不是因为里面有盐。而解脱的唯一方法是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非是自己内心生成的幻境。据我所知,这就是禅最根本的教诲。他们看上去很困惑,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是悟出了本来面目还有其他面目么?我继续解释:人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而是通过累世以来形成的偏见而呈现出的幻觉。对那些仅仅是出于好奇而发问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真心关心这问题。是幻觉又怎样呢?这样看事物有什么不对?为什么非要认清本来面目?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