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实用5篇

日期: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政治迫害却不悲观消沉,而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帮助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作好预*。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为主,重基础落实和能力培养。

五、课前预*:

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上课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第四块:课后学*与作业:

1.课后再次交流预*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卡片。

2.学*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2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品味畅达明快、*易自然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荀、苏拭、苏辙

  题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正音,朗读全文。

  沅(yuán) 沔(miǎn ) 子瞻(zhān ) 东西一舍(shè )

  风开云阖( hé ) 变化倏(shū)忽 舟楫( jí)

  草木行( háng )列 皆可指数(shǔ) 睥(pì )睨(nì)

  骋(chěng)骛(wù) 飒( sà )然 而风何与(yù )焉

  会( kuài )计 蓬户瓮(wèng)牖(yǒu )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二、分析各段内容。

  分析第一段

  1、 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3、内容分析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与心境、视角的变化如何?

  明确:“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始宽 渐宽 全开

  由远及*,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1、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3、内容分析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明确:江山风物足以观赏(观览江山形胜之快)。

  古人流风足以怀想(凭吊历史遗迹之快)。

  (3)作者凭吊了哪些历史遗迹?你能说说他们为世人所乐道的故事吗?

  明确: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分析第三段

  1、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3、找出中心句:

  明确:“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内容分析:

  (1)第三段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

  明确: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以此否定前述称快的两项原因。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

  明确: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3)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

  明确: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自放山水之间来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快。何况风景能辅之以成快?——对他的赞赏与肯定。

  (4)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明确: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

  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

  四、深入感悟文章主旨。

  1、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可以读出 “快哉”感觉的语句,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明确:(一)景之“快”

  1、 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2、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

  明确:“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

  3、说说苏轼为亭题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

  小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文章写作特色小结:

  1、前两段叙事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后一段因景抒情、抒发议论,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2、通篇围绕“快哉”二字,文**出现7次,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结构紧凑完整,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总结:

  建亭者、命名者、作记者都是遭贬政治上不得意之人,然而他们却偏偏在“快哉”上做文章,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之气。

  各自或齐读全文,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板书:

  (一)景之“快”

  快哉 (二)人之“快”

  (三)情理之“快”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3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品味畅达明快、*易自然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荀、苏拭、苏辙

  题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正音,朗读全文。

  沅(yuán) 沔(miǎn ) 子瞻(zhān ) 东西一舍(shè )

  风开云阖( hé ) 变化倏(shū)忽 舟楫( jí)

  草木行( háng )列 皆可指数(shǔ) 睥(pì )睨(nì)

  骋(chěng)骛(wù) 飒( sà )然 而风何与(yù )焉

  会( kuài )计 蓬户瓮(wèng)牖(yǒu )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二、分析各段内容。

  分析第一段

  1、 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3、内容分析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与心境、视角的变化如何?

  明确:“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始宽 渐宽 全开

  由远及*,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1、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3、内容分析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明确:江山风物足以观赏(观览江山形胜之快)。

  古人流风足以怀想(凭吊历史遗迹之快)。

  (3)作者凭吊了哪些历史遗迹?你能说说他们为世人所乐道的故事吗?

  明确: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分析第三段

  1、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3、找出中心句:

  明确:“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内容分析:

  (1)第三段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

  明确: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以此否定前述称快的两项原因。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

  明确: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3)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

  明确: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自放山水之间来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快。何况风景能辅之以成快?——对他的赞赏与肯定。

  (4)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明确: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

  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

  四、深入感悟文章主旨。

  1、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可以读出 “快哉”感觉的语句,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明确:(一)景之“快”

  1、 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2、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

  明确:“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

  3、说说苏轼为亭题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

  小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文章写作特色小结:

  1、前两段叙事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后一段因景抒情、抒发议论,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2、通篇围绕“快哉”二字,文**出现7次,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结构紧凑完整,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总结:

  建亭者、命名者、作记者都是遭贬政治上不得意之人,然而他们却偏偏在“快哉”上做文章,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之气。

  各自或齐读全文,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板书:

  (一)景之“快”

  快哉 (二)人之“快”

  (三)情理之“快”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4

  介绍题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 作者 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纯记叙文--纯寓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

  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着有《栾城集》

  苏辙风格鉴定:

  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苏轼 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四、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出:流出。 始:开始。肆大:水流阔大。南、北:向南,向北。益张:越发盛大。浸灌:意思都是“注”。 相若:差不多 。即:靠*。为:建造。胜:美景。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盖:大概。阖:通“合”。闭藏,消失。 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举:抬。足:足够。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所以……者:……的原因。睥睨:伺机夺取。 骋骛: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

  (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带领。披:敞开。当:迎着。盖:大概。异:差别。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变:不同。与:参与。自得:舒畅。病:忧愁。性:本性。适:往。

  中心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分 析 最后一段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胜:禁。 乌:哪里。 濯:洗濯。 宜:应该。

  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动心骇目。(自对)

  (5)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烟消日出。(自对)

  (7)流风遗迹。 (自对)

  (8)蓬户瓮牖。(自对)

  (9)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连山绝壑,(自对)

  (11)长林古木。(自对)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骚人思士。(自对)

  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

  2、笔势迂徐而畅达。

  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5

  介绍题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 作者 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纯记叙文--纯寓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

  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着有《栾城集》

  苏辙风格鉴定:

  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苏轼 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四、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出:流出。 始:开始。肆大:水流阔大。南、北:向南,向北。益张:越发盛大。浸灌:意思都是“注”。 相若:差不多 。即:靠*。为:建造。胜:美景。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盖:大概。阖:通“合”。闭藏,消失。 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举:抬。足:足够。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所以……者:……的原因。睥睨:伺机夺取。 骋骛: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

  (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带领。披:敞开。当:迎着。盖:大概。异:差别。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变:不同。与:参与。自得:舒畅。病:忧愁。性:本性。适:往。

  中心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分 析 最后一段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胜:禁。 乌:哪里。 濯:洗濯。 宜:应该。

  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动心骇目。(自对)

  (5)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烟消日出。(自对)

  (7)流风遗迹。 (自对)

  (8)蓬户瓮牖。(自对)

  (9)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连山绝壑,(自对)

  (11)长林古木。(自对)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骚人思士。(自对)

  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

  2、笔势迂徐而畅达。

  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实用5篇扩展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实用5篇(扩展1)

——醉翁亭记教案实用10份

  醉翁亭记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

  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

  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

  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

  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

  二、范读感知

  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

  2.齐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

  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你们认为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活动二:走进录音棚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明确:

  ①“.......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

  ②21个也字,24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③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④有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脍炙人口。

  注:学生谈出2-3点即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补入、补齐。

  同学们,仅仅知道《醉翁亭记》的音韵美还不行,我们还要能够读出《醉翁亭记》的音韵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录音棚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多媒体显示:

  2.感情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可以是判断句式;可以是骈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动: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注:此处是学生的朗读表演,旨在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音韵美,并随机给学生讲解字、词、句的含义。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点拔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字词。

  多媒体显示:

  3.师生共读,要求:摇头晃脑,拖出长腔,仿效古人,读出古韵美。

  注:此处应成为整堂课的朗读高潮,师生情感达到共鸣。

  四、研读品

  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本文除用了21个也字,24个而字,还有一个字,出现了10次之多,是哪个字?(乐)

  活动三:寻找快乐源

  1.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并给出翻译。

  答案明确: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之乐

  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观也。——宴酣之乐

  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之乐。

  ⑤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

  在该节语文课中,学生急于读课文,都自行读下去了,教师也就顺其自然,这一点非常好,要根据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

  醉翁亭记教案 2

  教学目标

  1、文体复*,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法

  教学准备

  *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作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

  布置*题:

  练*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醉翁亭记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篇名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壑(hè) 蔚(wèi)琅琊(láng yá)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霏(fēi)

  螟(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洌(liè) 肴(yáo)蔌(sù)酣(hān)

  弈(yì) 觥(gōng) 颓(tui) 阴翳(yìn yì)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提问一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讲解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提问二 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讲解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提问一 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提问二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讲解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3.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醉翁亭记教案 4

  一、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2.掌握文中的实词及“也”“于(乎)”“之”“而”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理清文章脉络,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意境美。

  4.了解作者生*及其文学成就;学*作者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

  1.由小组汇报预*情况,展示交流预*成果;提出预*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目标。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在自主学*和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可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内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4.复述课文,注意把握文章重点。学生评价。

  5. 合作探究

  ⑴亭名是怎样得来的?太守为什么自号曰“醉翁”?

  ⑵第一、二段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再读写景文字,体会太守“山水之乐”。

  ⑶第三段写游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试为每幅画面拟个标题;朗读并体会太守之“乐其乐”。

  ⑷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⑸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⑹探究太守醉的原因。

  ⑺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而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6.精讲点拨:

  小组提交前面环节中遇到的疑难,教师精讲点拨,注意归纳、总结,以升华提高。

  三、总结

  醉翁亭记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案 6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 7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1、对文章字词的学*,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分析讨论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

  第1自然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次,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醉翁亭记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景

  脉络乐

  事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教案 9

  一、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2.掌握文中的实词及“也”“于(乎)”“之”“而”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理清文章脉络,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意境美。

  4.了解作者生*及其文学成就;学*作者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

  1.由小组汇报预*情况,展示交流预*成果;提出预*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目标。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在自主学*和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可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内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4.复述课文,注意把握文章重点。学生评价。

  5.合作探究

  ⑴亭名是怎样得来的?太守为什么自号曰“醉翁”?

  ⑵第一、二段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再读写景文字,体会太守“山水之乐”。

  ⑶第三段写游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试为每幅画面拟个标题;朗读并体会太守之“乐其乐”。

  ⑷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⑸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⑹探究太守醉的原因。

  ⑺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而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6.精讲点拨:

  小组提交前面环节中遇到的疑难,教师精讲点拨,注意归纳、总结,以升华提高。

  三、总结

  醉翁亭记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

  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

  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

  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

  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

  二、范读感知

  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

  2.齐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

  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你们认为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活动二:走进录音棚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明确:

  ①“.......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

  ②21个也字,24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③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④有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脍炙人口。

  注:学生谈出2-3点即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补入、补齐。

  同学们,仅仅知道《醉翁亭记》的音韵美还不行,我们还要能够读出《醉翁亭记》的音韵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录音棚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多媒体显示:

  2.感情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可以是判断句式;可以是骈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动: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注:此处是学生的朗读表演,旨在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音韵美,并随机给学生讲解字、词、句的含义。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点拔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字词。

  多媒体显示:3.师生共读,要求:摇头晃脑,拖出长腔,仿效古人,

  读出古韵美。

  注:此处应成为整堂课的朗读高潮,师生情感达到共鸣。

  四、研读品

  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本文除用了21个也字,24个而字,还有一个字,出现了10次之多,是哪个字?(乐)

  活动三:寻找快乐源

  1.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并给出翻译。

  答案明确: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之乐

  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观也。——宴酣之乐

  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之乐。

  ⑤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

  在该节语文课中,学生急于读课文,都自行读下去了,教师也就顺其自然,这一点非常好,要根据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实用5篇(扩展2)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汇总5篇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 1

  今年,在那鲜花烂漫的春天,我又重游了大粮山。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怎能不使我向往呢?

  从远处仰视大粮山,是一片片翠绿的树林与蔚蓝的天空交织成的一幅壮丽的图画。我们走到大粮山广场,只见广场东西各有一座古建筑,建筑前有一个喷泉池。广场中央有一个大鼎,前面写着“和谐鼎”三个字,鼎两旁各有一根盘龙柱,柱上的龙刻得栩栩如生。

  广场前面有许多依山而建的台阶,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个呢!顺着台阶向上爬,便到了一个*台上,可以看到一尊巨大的红色廉颇像,高达两米半呢!只见他神态庄重,手握一把将军刀,显得威风凛凛。像后有一些赞美他的诗。我站在*台边上俯视下方,只见整个高*城尽收眼底,一座座楼房变小了,一辆辆汽车小得像小甲虫似的,连米山水库也变成了一泓清水。

  再往前走便可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进门可以看到两位风云人物,他们手持擒妖法宝,面目狰狞可怕。前面就是廉颇庙了,到了庙门前便可看到一尊廉颇彩塑,只见他凝视远方,似乎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又像在考虑如何突破秦兵的包围圈。在他的旁边还有四尊士兵像,他们紧握手中的铜戈,一个凶猛,一个严肃,一个威武,一个神气。

  在半山腰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大粮山环山文化长廊,由几十根圆木红漆柱子撑着,廊顶还有一幅幅精美的画,似乎在讲述着一个故事。

  夕阳红着脸儿,慢慢地向西边沉了,天空中的片片浮云成为美丽的晚霞。此刻大粮美景已尽收眼底。望着大粮山,我在心里说,再见了,大粮山,你会变得更美,等我们这一代儿童长大之后,一定会把家乡、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 2

  听母亲说,大海的景色很美丽。于是我便在心中想象大海的那种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景象来;那景象雄伟极了。我又日盼夜盼,能亲眼目睹一下大海的雄姿!终于有一天,我们一家去海边旅游,让我真正的领略了这雄壮的景色!

  来到海边,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海洋。举目四望,茫茫的一片海洋,万里的长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朵,大海的碧波时而泛起朵朵涟漪。海天一色,沧海茫茫,看着潮起又潮落,聆听着浪花拍打着海岸声音。我想这一定是大自然在为海岸上度假的人们演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人们也正都在尽情地享受着大海的风情。沙滩上的人虽然不是很多,但使这片金黄的沙滩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嚣。人们在岸上追逐嬉戏,玩得可开心拉!都早已把*时的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海边的风很大,我和爸爸跃过一块又一块礁石,尽情地领略着赤足在礁石上的感觉。

  走在沙滩上,感到自己好像已经远离了从前的那些不愉快的事,也只剩下了对大海的依恋,依恋大海的宽广和无私,对大海油然而生肃然起敬之情。

  岸上卖着许许多多的工艺品,有贝壳做成的大小不一的螺号,有各式各样的风铃等等。我看中了其中的一个用白色的小贝壳做成的风铃,我拽着爸爸的袖子要他给我买,爸爸同意了,我高兴极了!现在那个风铃还挂在我房间的天花板上呢。

  大海的确是一个美丽、能让人放松的地方,你也不妨去海边玩玩,放松放松心情!在这次旅游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有一个宽广、无私的胸怀,不能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希望所有去海边旅游的人们能多一份好心情!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 3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和邻居一起去象山玩。

  早上6:00钟,妈妈就把我从睡梦中叫起来。我们匆匆忙忙地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就和邻居一起出发了。

  不一会儿,我们就上了高速公路。路的两旁是一片片绿色的海洋。在点点葱绿中,掩映着农家小屋屋顶上那些黑色的碎瓦,显得格外和谐、自然。一阵阵微风吹过,路边的树木摇摆着它们婀娜多姿的身材,像是跳着舞蹈,为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呢!

  经过3个小时的“苦战”,我们终于到了象山。而我和烨烨姐姐(我们邻居的女儿)早已饿得饥肠辘辘。我们一下车就向着饭店奔去。

  吃完饭后,我们把行李放在宾馆里,就去海边玩了。我和爸爸坐在沙滩上,背对着海浪,等着海浪扑过来。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冲过来,像一匹匹白色的骏马,齐头并进地冲过来,在1米多高的礁石上拍打着,再向我们奔来。“刷”的一下,就把我和爸爸淋成了一个个落汤鸡,我还被浪打的退后了几步呢!不过,‘只有耕耘,才有收获’嘛!落汤鸡可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共捡到了8个扇形的文鸽呢!我骄傲地向烨烨姐姐他们炫耀,他们都十分羡慕,亮亮哥哥还吵着要打开那个比硬币还大的文鸽看看呢!

  我放好文鸽,就跟烨烨姐姐、亮亮哥哥,和姗姗妹妹一起“修筑长城”,我们奋力地挖了一个大坑,修好旁边的“长城”,就大功告成了!

  终于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啊!真丰盛啊!有虾、鱼、蛏子、红烧肉……让人见了垂涎三尺,我们吃的饱饱的,决定一起去海边散步。

  还没到海边,就已经听到了海的声音,闻到了海的味道。昏暗的月光照着土黄色的沙滩,显得分外宁静。海浪向我们翻滚而来,这比白天的浪大多了。

  明天还会有什么好玩的呢?我期待着。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 4

  澳门风光,放眼望去,高楼繁华,绿意盎然。刚下飞机,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使人神清气爽。我们搭着专车,一路欣赏着美景,不知不觉间到达了澳门威尼斯人酒店。

  酒店里,人造天空分外逼真,别具一格的房屋格外引人注目,湛蓝小河源远流长、淙淙流淌,河面上木浆摇曳,波光粼粼,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整理好行装,我们踏上了澳门之旅第一站——大三巴牌坊。穿过人声鼎沸的小巷,远远地望见了巍峨壮观的牌坊。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古代韵味,精细的雕刻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门,也把天主教带到了澳门。1562年,葡萄牙人历经数年,在澳门建起了这座哥特式教堂,取名“圣保禄”教堂。葡语“圣保禄”发音接*当地方言中的“三巴”,所以也称“大三巴教堂”。后来,教堂两次毁于火灾。1602年,圣保禄教堂再次重建,历经35年于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场大火,又把教堂烧毁,只剩下耗资3万两白银的前壁,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它的宏伟,让在场游客无不为之震撼,纷纷取出相机,与它合影留念。

  参观完大三巴牌坊,已*中午。我们来到了澳门一条极具风情的小巷——官也街。这条只有约115米长,5米宽的小街,是澳门著名的食街之一。我们在“诚昌饭店”用餐。闻名澳门的水蟹粥端上来了,热气腾腾的一大盆白粥中,闪现着螃蟹那鲜艳的红,扇动着鼻翼,一股鲜香不经意间钻进鼻子里,使人垂涎三尺。我立马拿起汤勺,盛了满满一碗水蟹粥。轻轻握着小勺,边摇头边吹了吹,迫不及待地品尝这“人间美味”。顿时,一股鲜味从舌尖开始,调动了我每一根神经,恍恍惚惚中,一碗粥很快便喝完了,而我,却还沉浸在那种令人心醉神迷的享受之中。

  澳门之旅,至今依然令我流连忘返。我忘不了的,不仅仅是那鲜香可口的美食,更是那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 5

  大家都知道去北京必须去的旅游景点吧!没错,那就是长城、故宫、天坛和鸟巢水立方,我今天就去了我今天就去了长城,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那儿怎么行呢?

  我们来到了长城脚下,景象却令我大失所挫,这哪是长城呀这完全就是个集市嘛!长城脚下的纪念品琳琅满目,各式各色样样都有,我们随便找了一个人问才明白:原来长城还没有到,还要往上走。这时大家看到了缆车,都要去做,不过,我们小孩不同意,但是少数服从多数,大人们凭借着人多的优势把我们拉去坐缆车了。在缆车上我们往下看,哇塞,只见长城像一条大蛇一样,在陡峭的山上滑行似的,我现在真惊叹古代人的工艺呀!

  到了一半,我们就开始爬了,爬了一会儿,我发现长城每隔一会儿就会到一个“回”字形的一个小碉堡,是供古代人站岗和休息的,让我不禁想起了“烽火连三月”的情景。大家都说长城奇是奇在建在陡峭的山峰和长的,但我认为长城奇还因为虫子种类繁多,这里到处都是虫子,七星瓢虫、红蜘蛛、黑寡妇......样样都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在长城上,你只要随便一看,都会是虫子!刚开始爬都是,我们一起的,可是后来,家长们越爬越慢,路越爬越陡峭,于是我爬一段陡峭的地方就等一下后面的家长,等他们过来后就继续追前面的妹妹他们。当我们登上长城时,又做了滑道下来,滑道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体育运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抛入山野中,我是和妈妈做的,我来控制快慢,往前推就是快,往后拉就是慢,妈妈叫我,一直慢慢的走,可是后面的爸爸一直追着我们不放,我们只得快一点点,到了最后一个弯,我跟妈妈讲,都最后一个弯了,就刺激一下吧!妈妈同意了,于是我把杆子往前使劲一推,滑轮立刻飞快的冲了出去,哇,太刺激了,就像是墨杜萨台风袭来一样!就这样我们回到了长城脚下。一路上,我都在回味那儿的景色。

  亲身体验的比从书上看到的就是不一样!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实用5篇(扩展3)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实用5篇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1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文意,准确翻译,借助工具书以及书后注释、并同学之间讨论解决本文重点。

  难点: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通过具体词句的分析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解决这一难点。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

  2、掌握课文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品评作者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瀑布而受清代著名

  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作者袁枚让学生初步了解袁枚的作品风格。

  按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再者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接下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本文所写的内容。

  2、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章结构上的特点。

  4、本文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归纳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1、作者通过在峡江寺飞泉亭观赏美景时“目悦”“体适”以及无限乐景与娱乐事融合抒

  写,表现了对飞泉亭的赞赏,让人们既领略到优美的风光也体会了作者率真自然的情感。

  2、作品表现了作者对飞泉亭的称赞,对亭中所见美景的赞美之情。

  3、课文开头设计悬念,“至峡江寺意难决舍”接着列举“天台之瀑”“雁客瀑”“匡庐”“岁浮”“青田之石门”等。“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为下文写峡山美景、奇景,以及飞泉亭中观赏瀑布“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参错并奏”别有情趣,作衬托、铺垫,更突出飞泉亭之功,解决开头所说悬念“意难决舍”皆因“亭功之大”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结尾再抒眷恋之情“惟他日系之魂梦”。最后交代作记缘由。

  4、水文语言明白晓畅。(课后练*三)

  (四)总结、扩展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虽写景不多但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

  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五)布置作业

  1、书后练*一、练*二

  2、文中找出4-8个难评且重点实词翻译。

  3、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翻译。

  4、背诵3、4、5节。

  探究活动

  本文中的寺、亭、瀑由于组合巧妙,构成了一幅让人赏心悦目、把玩不尽的美丽风景画,人游其中,情趣横生,如果缺少其中的任意一道景致效果会怎么样?在此基础上,点评点评你曾经游玩过的某个风景点。

  提示:应该说,峡江寺、飞泉亭、半空飞瀑组合得恰到好处,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位置只要稍加变化就会有碍观瞻,大伤景气。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峡山确实不高,“不过里许”。再如果没有了水,便成了一座枯山。有水没瀑,缺乏生气,也只能默默无闻了。正是因为“飞瀑雷震”,才引来四方游客。有瀑没寺,譬如雁荡,烟火不盛,“势不能久留”;虽然有寺,寺离瀑远,“其体不适”,也“势不能久留”;至于不但无寺、无亭,还“暴日中”,“居危崖”,譬如匡庐、罗浮、石门等地,“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唯有峡江寺的飞泉亭,位于瀑布旁边,不用多费体力。亭子有窗,窗明几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完全可以“从容以观”。不仅如此,亭内的人可以随意坐卧,在“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别有情趣。

  在点评风景点时可以谈一处,也可以将几处加以比较;可以谈自然美,也可以谈人文美;可以谈景与物的协调、人与景的和谐,也可以谈缺憾。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2

  教学目的: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抓重点词句分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见教学目的3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观瀑而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二、简介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名)清代人(时)浙江钱塘人(地)清代诗人,评论家。他继承了明代“**三袁”的文学思想,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评)代表作《小仓山房诗文集》(作)

  三、疏通全文

  1、将课文注释中的拼音写在书上相应的字上。

  2、生齐读课文,师指名朗读节奏。

  3、结合课文注解疏通文意,注意以下词句。

  则飞泉一亭为之也:那是飞泉一亭造成的啊!

  凡人之情:凡:大凡。情:事情。

  势不能久留:势:势必。

  他若匡庐:他:其他。若:像。

  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

  虽欢易别;虽然欢欣,却易分别。

  而磴级迂回:而:可是。

  飞瀑雷震:雷震:震响如雷。

  八窗明净:八窗:八面窗子。

  闭窗瀑闻:瀑闻:能听到瀑布声。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以人的安逸,等待瀑布的辛劳。

  顷之:过了一会儿。

  又复大作:又更大起来。

  唯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只是他日我的魂梦,也许会飞来罢。

  四、完成课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进一步理解课文。

  2.比较本文与二十二课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

  (略)

  二.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已经观赏过许多瀑布了,是什么使他留恋峡江寺舍不得离去?

  明确:因为有飞泉一亭。

  2.第二段中提到了几处别处的瀑布?为什么要写别处的瀑布?

  明确:五处。用别地观瀑的艰难对比衬托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舒适欢娱。

  3.第三段写登山经过“奇”在哪里?

  明确:“奇”在“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有三奇树。”“根分而枝合。”

  4.在第四段写飞泉亭观瀑中,你最喜欢哪一句?简要说明。

  5.第五段进一步从什么方面描写飞泉亭观瀑的乐趣?

  明确:从听觉写“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吟咏之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6.第六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写下山夜宿,并交此文的缘由。

  7.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多用白描手法,无生动的比喻,无形容词的堆砌,清新自然,抒情直抒胸臆,率真质朴。如述家常,然于*淡之中足见情趣。

  三.比较本文与二十二课的异同。

  明确:相同:情景交融的写法。

  不同:内容:22课偏重于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本文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

  语言风格:22课流畅婉转,抑扬错落。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

  作者情趣:22课悠闲自得,淡淡的孤独与怅惘。本文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四.完成练*。

  附主体板书

  其他瀑布游者不得从容虽欢易别

  反衬

  峡江寺:意难决舍————有亭飞泉游者以逸待劳观瀑之娱

  对枰吟咏一至于斯--------魂梦飞来

  正衬

  鼎足三树根分枝合奇已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3

  教学目的: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抓重点词句分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见教学目的3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观瀑而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二、简介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名)清代人(时)浙江钱塘人(地)清代诗人,评论家。他继承了明代“**三袁”的文学思想,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评)代表作《小仓山房诗文集》(作)

  三、疏通全文

  1、将课文注释中的拼音写在书上相应的字上。

  2、生齐读课文,师指名朗读节奏。

  3、结合课文注解疏通文意,注意以下词句。

  则飞泉一亭为之也:那是飞泉一亭造成的啊!

  凡人之情:凡:大凡。情:事情。

  势不能久留:势:势必。

  他若匡庐:他:其他。若:像。

  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

  虽欢易别;虽然欢欣,却易分别。

  而磴级迂回:而:可是。

  飞瀑雷震:雷震:震响如雷。

  八窗明净:八窗:八面窗子。

  闭窗瀑闻:瀑闻:能听到瀑布声。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以人的安逸,等待瀑布的辛劳。

  顷之:过了一会儿。

  又复大作:又更大起来。

  唯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只是他日我的魂梦,也许会飞来罢。

  四、完成课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进一步理解课文。

  2.比较本文与二十二课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

  (略)

  二.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已经观赏过许多瀑布了,是什么使他留恋峡江寺舍不得离去?

  明确:因为有飞泉一亭。

  2.第二段中提到了几处别处的瀑布?为什么要写别处的瀑布?

  明确:五处。用别地观瀑的艰难对比衬托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舒适欢娱。

  3.第三段写登山经过“奇”在哪里?

  明确:“奇”在“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有三奇树。”“根分而枝合。”

  4.在第四段写飞泉亭观瀑中,你最喜欢哪一句?简要说明。

  5.第五段进一步从什么方面描写飞泉亭观瀑的乐趣?

  明确:从听觉写“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吟咏之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6.第六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写下山夜宿,并交此文的缘由。

  7.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多用白描手法,无生动的比喻,无形容词的堆砌,清新自然,抒情直抒胸臆,率真质朴。如述家常,然于*淡之中足见情趣。

  三.比较本文与二十二课的异同。

  明确:相同:情景交融的写法。

  不同:内容:22课偏重于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本文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

  语言风格:22课流畅婉转,抑扬错落。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

  作者情趣:22课悠闲自得,淡淡的孤独与怅惘。本文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四.完成练*。

  附主体板书

  其他瀑布游者不得从容虽欢易别

  反衬

  峡江寺:意难决舍————有亭飞泉游者以逸待劳观瀑之娱

  对枰吟咏一至于斯--------魂梦飞来

  正衬

  鼎足三树根分枝合奇已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4

  [教学目的]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练*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机理和情趣;学会映衬的写作手法;学*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3、学会与自然相生相处,并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

  [教学重难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时数]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以及本文思想主题。

  本文高度称赞峡江寺飞泉亭便于观赏瀑布,别有情趣,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二、读课文。

  1、正音,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课文一至四自然段)。

  (详细内容参见《中学教材全解》初三分册179-181页)

  四、再读文章,复*巩固。

  (第二课时)

  一、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课文五、六自然段)。

  (详细内容参见《中学教材全解》初三分册182-184页)

  二、学生自读课文,分析结构思路,教师点拨。

  全文共6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自己对峡江寺飞泉亭的赞誉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描绘峡江寺飞?さ木吧??硐殖鱿惺省??庵?椤?br> 第三部分(第6段)记叙为飞泉亭作记的缘由。

  三、理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趣。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趣。例如“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中,“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关上窗户,瀑布似乎还不忍离去,萦绕耳际;打开窗户,瀑布不请自来,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她那欢快跳跃的形象。这一“闭”一“开”,侧耳可闻,伸手可触,比起“遥看瀑布挂前川”更能调动观者的感官享受。由此作者的情趣可见一斑。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闲趣、理趣、雅趣。

  二、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

  1、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中间三段多为描写,结尾一段多为记叙,开头两段以议论引出,每段结尾多是抒情的句子。

  2、对比映衬。如第二段写了天台、雁宕、匡庐、罗浮、石门等瀑布。这些瀑布虽然奇特,但是,游人“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为下文写飞泉亭观瀑布作反面衬托。第三段主要写峡山的环境。山不高,“不过里许”;登山的路弯弯曲曲,有石头台阶,路边的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太阳一点也晒不着;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这峡山的特点是不高、不热、很奇特。描写这些景色为写飞泉亭作正面衬托。第四段写飞泉亭,先交代它的位置,“瀑旁”;再写它的面积和窗户,面积“纵横丈余”,“八窗明净”。主要写的是游人在亭中的感受:关窗可以听到飞瀑雷鸣般的声音,开窗可以触摸到瀑布飞溅的水花;游人可坐可躺,可抒写文章,可品着香茶尽情观赏好似九天银河的飞瀑,如入仙境一般。和第二段所写的观其他瀑布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3、语句多变,长短结合,骈散相杂,表现力强。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用典故。有很多词语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完全相同。

  三、小结。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虽写景不多但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作业练*]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不图观瀑之娱…… (没想到―不谋求)

  ②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受限制―不自在)

  ③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一起―两方或多方为经营事业或在特定的工作中规定彼此权利和义务所订的共同遵守的条文。)

  ④云树蓊郁,中隔长江…… (长的河流―专有名词)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②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③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5

  设计思想:

  通过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来指导现代文写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也是对文言文教学程式的突破。以往,往往是教授现代文,然后让学生摹写。其实,古文中有很多的写作瑰宝可以挖掘。本文中第二段的映衬的写法,就被很多现代文学的大家们所采用过。另外,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还忽视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对作者人生取向的研究。这些古代大家们之所以文传千古,关键在于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本文的作者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与自然相生相处的人生态度。当代的学生,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补上很重要的一课。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四、释疑解难,疏通文意。

  五、从表方式和句式特点入手,指导诵读。

  六、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闲趣、理趣、雅趣。

  七、布置一篇游记小品的写作,要求在字里行间能体现闲趣、理趣、雅趣这三种情趣中的`任意一种。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实用5篇(扩展4)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10篇)

《醉翁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幻灯出示学*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醉翁亭记》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3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4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幻灯出示学*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体察“也”的性情。

  (二)学*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联系实际,运用现代观念评价作者的胸怀意趣和美好理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钡既胄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也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来。今天我们一起学*这篇古典文学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纵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怀。

  3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活动过程

  1闭音听读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环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伛偻提携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 树林阴翳yì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悟内蕴(“太守乐其乐”的情怀意趣)。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崩识林室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碧致劢涣

  (1)落实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有亭翼然临于泉(从高处往低处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指)

  有亭翼然临于泉(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而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辨析策略:这里的“而”都作连词。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全文“而”作连词用共23处,它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

  Ⅱ辈匝瞻追ⅲ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Ⅲ比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积累成语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

  Ⅱ彼落石出

  Ⅲ宾〕锝淮

  4彼卸辽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醉翁亭?作者游醉翁亭的目的是什么?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惯。

  5碧致刍疃

  (1)作者用层递法由远及*点出醉翁亭的位置:

  滁州→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其他情况——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命名者:欧阳修(醉翁)

  (2)醉翁游亭的目的:

  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醉翁亭记》教案8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结构,学*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 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 学*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

《醉翁亭记》教案9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10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实用5篇(扩展5)

——寒假快开学周记 (菁华5篇)

寒假快开学周记1

  明天就要上学了,记得高中的这个时候是很郁闷的,因为又要面对无数的试卷,然后不小心考出令人抓狂想死的分数。现在虽然不一样,不再为分数操太大的心,可是却离家越来越远,在家的时间也仅仅是寒寒假,大部分的时候也还是一个人。没什么不好,也没什么好,这次十一不回家,离开就是整整5个月,有点舍不得。在家的时候想上学,在学校的时候却拼了命的想家。毕竟家的温暖是无可取代的,比如老爸老妈的`爱,比如在家里什么都不用担心的悠闲,比如可以吃一大堆零食看一大堆电影的自由,更主要的是上网不用自己缴网费,呵呵,玩笑拉。

  这个寒假,总结了一下,发觉没什么特别。今年的天气很怪,七月可以很冷,也会很热。天气总是摇摆不定,就像昨天还是大晴天,今天就又阴了。搞不懂的天气,变得跟人的心情一样捉摸不定。寒假因为太过懒惰,导致体重持续上升,都是老爸拉,太过勤劳,每天买好吃的,我又是个不注意饮食的人,很随便的想吃就吃,结果现在让人无比ORZ。看来回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减肥呵。还有谢谢老爸老妈拉,你们是我在世界上唯一可以永远依靠也永远关心我的人,我不是很会照顾你们的感受,在你们面前我总是很任性,也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气,所以我不在家的时候你们要好好过一大段安心的日子拉,呵呵。

  大二了,很多很多的课。因为双学位,因为要补课,所以我会很忙很忙,一个星期看不到一点空闲的时间,但是这个BLOG我会经常来的,也许会更新,也许只是看看。那时候的事,说不准拉。

  最后希望自己学业有成,希望老爸老妈身体健康,希望每个经意或不经意来我BLOG的人都会开开心心过每一天。

寒假快开学周记2

  经过一段漫长的暑假,我翻着日历,突然发现快开学了!我非常激动,回想着曾经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件事,就像现在就置身教室。虽然我的暑假过的很充实,爸爸妈妈带我去旅游了,见了很多新奇的事情,又建了自己的博客,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离我家最*的伙伴很少,没意思的时候就跟小鸟和金鱼玩,我还是有点孤单的。一想到快开学了,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拿着钢笔,在干净的作业本上写下一个个大字......等到开学,我就要上三年级了,可以用钢笔写字了,发下的.一本本新书,飘出油墨的清香......老师和同学们啊,我好想念你们,今天我翻着日历,妈妈就在一旁亲切地对我说:“你再睡一个晚上,等到第二天你一睁开眼睛,就可以背上书包去上学了!”

  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相信今天晚上一定会做个好梦!

寒假快开学周记3

  上高二了,校园依旧是那样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老师讲课是那样富有活力、引人入胜;同学们相处是那样融洽、愉快;现代化的图书馆、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以及实验室又让我流连忘返。这一切与小学都有着很大差异,是我感到无比新鲜、有趣。

  上高二了,增加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开学典礼上,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把美好的'心愿系在气球上,放飞到蓝天。大家的愿望各色各样,有的希望做个音乐家,把*的传统音乐推向世界;有的希望做个记者,让全人类都为*今天的飞速发展而惊叹;有的希望做个文学家,让人们听到社会角落里的弱小声音……理想要通过行动才能实现,初中这三年,我们会给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朝目标一步步迈进。

  上高二了,再有的感觉便使紧张。在中学,尤其是优秀的中学,学*的竞争相当激烈,从而也会有一定的压力。稍不留神成绩就会拉在队伍后面,所以丝毫不能放松,要时时都处在学*状态。我们必须要适应这种紧张的学*气氛才能在三年的学*中取得成绩。上高二了,既激动又期待还紧张。但无论如何,从一点一滴做起,融入到新生活中,让我们以昂扬的心态面对高二生活。

寒假快开学周记4

  弹指一挥,转瞬即逝。很快就要开学了,我们似乎还沉浸在这个快乐的寒假中,早已忘却,紧张的生活就要来到。可是,沉浸在这快乐的时光里,不想再投入紧张的学*生活中。当真的来临时,我们又要进入这紧张的状态中。即将开学,都会认为开学以后快乐不再拥有,更多的是一些困难,一些烦恼,可是,在学*的生活中会拥有一些来之不易的的快乐,而这正是快乐的真谛。

  在这紧张的状态中,似乎少了很多轻松愉快的时光,缺少了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是高度紧张,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每一件事情。或许在这一件件的事情中,我们会获得快乐,却这种快乐来的不容易,在轻松愉快地生活中,似乎感觉到快乐无处不在。而在这种紧张的生活中,这种快乐是来之不易,这似乎是一种难得的快乐,这种快乐需要付出,经历许多困难以后才会获得这种快乐。简单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而这种快乐是会让自己从心底里快乐,真正的感受到快乐。当遇到难题,费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更多的是费尽心慈,却怎么也解不出来这道题。当茅塞顿开,似乎乌云驱散,又见太阳,真是才是真正的快乐。在学*生活中,获得的快乐,这种快乐对于自己来说,是经历种种困难以后,让自己进步,这种看到的快乐。而不是虚幻的快乐,是真实的快乐。

  即将开学,或许敞开心扉,会感觉这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人不能总在轻松快乐的生活中度过,适当的紧张生活,让己去适应各种状态,让自己去探寻更多的快乐。开学了,就去寻找学*生活中的快乐吧!

寒假快开学周记5

  “圆圆,27号了,作业做好了没呀?”作业?天呀,27号了,30号还承诺老师去学校打扫呢?作业、作业,啊!还有三篇作文,半张手抄报! 我赶紧拿起作文本,抄起笔,写……写什么好呢?

  “圆圆,在干吗呢?”客厅里又传来妈妈的唠叨声,“作业先放在一边,还不赶快复*英语,明天都要考试了。”哎!不说还真忘了,明天英语补*班要考试,90分以下还得重考!复*、复*。我又翻开英语书,没几分钟又愣住了,这怎么背得下来呀,明天直接向老师申请重考得了。

  “圆圆,待会儿我洗完澡把单词背给我听啊!”妈妈边说边走进了卫生间。天啊!那么多的单词,叫我怎么背啊。还是画手抄报吧,但是面对着画纸和画笔,我又愣住了,画什么呢?树?还是蘑菇?房子?

  “圆圆,我洗好了,你好了吗?”妈妈进了我的房间。“没呢,什么都没干。”我坦白回答。“明天考试我也不管了,当你今天把作文先写了,我给你出题,你来写。”于是今天的两篇作文就这样,妈妈在想,我在写,很快就完成了。

  可是,在我爬出作业的“泥坑”之后,又再次陷入生物钟的“沼泽”里了。现在如果早上没有学*的话,我晚上看电视会看到11点,早上也是睡到自然醒,起来正好赶上吃午饭,才不会起个大早吃早饭。可最*没到10点,就要被妈妈拉上床,每当我不愿意时,妈妈总是说:“马上就要开学了,要是那时候迟到了怎么办!”可我到底还是熬到11点才睡,一大早又真不愿离开*梦思。

  开学啦,真是的,折磨人啊!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实用5篇(扩展6)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实用五份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2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学*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指导学生以学*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学*难点:

  学*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时间:2课时

  学*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学*生字词。

  (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方法:以学*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2.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

  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间之四时“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

  ②词类活用

  a山行六七里“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伛偻提携“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动词,靠*)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五、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诵读课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方法:先听读,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

  (3)要求:8分钟后能说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①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②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如: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轻读)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六、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读课文,理思路。

  (2)方法:诵读课文,结合要求按学*小组形式交流。

  (3)要求:6分钟后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2.试围绕主线概括各段内容?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

  2.第一段总写乐。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第三段写了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第四段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线索”,“第一段总写乐”有点模模,教师应适时点拨。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分析课文,了解本文主旨。

  (2)方法:学*小组内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的“乐”?他们为何而乐?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文中写出了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滁人:山水之乐。众宾客: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特别是“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预见性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对太守乐的`正确理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方法:以学*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学生明确:

  1.(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周围赏心悦目的环境;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服务的。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不同之景,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预见性问题:第一问应根据学情对学生加以提示,如从“时间”,“方位”考虑。

  五、小结:

  《醉翁亭记》一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请同学们多多体会。

  六、课堂检测(另附)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写作特点

  ①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淡却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③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默

  2、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5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掌握翻译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最句子文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477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