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作家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崔岱远经典语录
共 36个句子,2部作品,人关注
简介
句子(36)
作品(2)
俗话说:“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其实香椿不只是春菜,打下来的香椿如果多得吃不了,可以用盐揉搓了储藏在坛子里做成咸香爽口的腌香椿,那可是四季皆宜的佐餐小菜。一坛腌香椿能够供一家人吃上一整年。坛子空了,香椿树上就又滋出了鲜嫩的芽叶。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山东人善吃饺子,而且以薄皮大馅儿著称。现在台湾的饺子馆多数冠以“山东饺子”的美名,似乎唯有山东饺子才算正宗。山东饺子的馅料丰富之极—肉的、素的、甜的、咸的、大虾的、扇贝的……能有上百种之多,蕴含着齐鲁大地的无穷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胶东沿海的鲅鱼饺子。其他地方鲅鱼很少,即使有,也都灰不溜秋不怎么新鲜。胶东沿海刚打上来瓦蓝的鲅鱼闪烁着银光,只有用这样的鲅鱼做出的饺子嚼起来才够鲜嫩够筋道,透着海鱼特有的活泛。在盛产美味的胶东,鲅鱼饺子虽算不上大餐,却是人们心底永远的念想。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和鲅鱼馅儿和其他馅料不同,不能用刀剁,而是把剥皮去骨的鱼肉放进盆里用棍子砸,一边砸一边不断加进泡好的花椒水,这样才能彻底去除腥气并且使其鲜嫩多汁。之后调上姜汁、料酒等调料,还必须放上几大勺油让鱼肉滋润,再点缀上一小把提鲜的韭菜。之后一手把着盆,另一只手顺着一个方向搅呀搅,直搅到胳膊酸痛,鱼肉变成糨糊似的湿粘流动的鱼糜,这样吃起来才水嫩柔弱,光滑细润。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北京的小吃有个特点,就是讲究口味纯正,泾渭分明。凉的就是冰凉的,最好是带着冰凌子的;热的就是滚烫的,绝不能温吞的;清淡的就是爽利的,醇厚的就是浓重的,甜的就是甜的,咸的就是咸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小吃的名称却和本身毫无瓜葛,所以绝不能顾名思义。比如炒肝儿其实并没有炒也没多少肝儿;灌肠儿就根本和肠没什么关系;而驴打滚儿更逗了,简直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
出自:
崔岱远
《京味儿》
酱炸好了,自然要拌面。北京人吃面除了三伏天要过水凉吃以外都讲究吃“锅挑儿”,就是刚出锅的面挑到碗里浇上佐料立刻进嘴。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面条儿的利落。若是怕面坨了,还可以浇两勺用开水冲泡的虾皮汤,不但嘴里透着顺溜,而且味道也更鲜了。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吃炸酱面一般要配上不同的面码儿。面码儿并不是花样越多越好,而要讲究个“顺四时”。比如清明前后刚滋出嫩芽的香椿,切一点细细的末子撒在碗里,整个屋子都清馨无比。新摘的小萝卜切成丝当面码儿,其清爽甜美是其他菜蔬无法比拟的。三伏天里配炸酱面吃的当然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很多人吃黄瓜并不切,而是端着碗面,举着根黄瓜,吃两口炸酱面咬一口黄瓜,既便利又开胃。若是进了十冬腊月,外面冰天雪地,待在家里趁热吃碗炸酱面,配上开水焯过的大白菜头丝,浇上腊八儿醋,就上两颗腊八儿蒜,吃下肚去那叫一踏实。若再讲究,可以配上熏鸡丝、酱肚丝、火腿丝、纯黄花鱼肉烘制的鱼片……一碗朴素的炸酱面却也做得滋润调和、包罗万象,如同一段美妙的皮黄,蕴含着北京人的乐呵。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吃,从来是和礼仪紧密相关的。这些礼仪不仅关联时令节俗,更包括人生大事,比如出生、做寿、过世。北京人办这三件大事都讲究吃面条儿,有所谓“人生三面”之说,而这三顿面无一例外都要吃打卤面。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春饼并不直接干吃,必得配上特产时蔬烹炒的菜肴卷起来吃才能叫咬春。这种传统古已有之,《唐四时宝镜》里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的《立春》里也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的诗句,都说的是这个习俗。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寒食,人们熄火冷食祭亡;清明,人们取新火踏青游春。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清明过后,天地明澈,空气清新,万物勃勃。青青的时光里咬一颗青团,任草香荡漾在唇齿之间,一转身,哇,春深已似海!青团的味道,是四月的味道,是江南人家的味道。若忆江南,就吃上一颗绿油油的青团吧!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包鲅鱼饺子个头儿要大,大到一个足有十来公分。用超级大锅多煮些时候,捞到大盘子里,一个盘子也就装六七个。煮得的饺子白白胖胖,像粉嫩的小拳头,让人看着就想狂咬猛吃。吹散热气一口下去,饱含水分的饺子鲜得令人荡气回肠,用嘴唇轻轻一抿那软嫩的馅儿,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沐浴了渤海咸鲜的春风,那份销魂怎一个“爽”字了得!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吃打卤面讲究卤多面少。盛上半碗面,浇上半碗卤,品尝的就是卤的醇香。不能搅拌,就那么边喝卤边吃面,感觉才更是味儿。若是一拌,卤就澥了,韵味全失。吃打卤面不能加醋,也不放其他菜码儿,这样才能充分体味打卤的滋味。打卤面是代表北京人家的面,不仅因为其味美,更由于它饱含着北京人的礼数。当然,今天想吃这口不必非等到办什么大事,随时都可以自己动手做上一碗,在解馋的同时品味人生中的每一天。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在清代,京城里上至皇亲国戚下到百姓,立春这天都要吃上口春饼,称做“咬春”。溥仪就曾一连吃下六个春饼,领班太监怕他撑着,叫两个太监左右拎着胳膊像砸夯似地在砖上蹾他消食儿。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蘸肘子的料汁也有说道。最简单的是“三合油”,也就是用香油、酱油、醋掺和成的混合油,通常还要加进颠好的蒜泥。若是讲究,也可以把几粒花椒放在香油里炸得焦煳,将滚烫的花椒油浇在碗里的酱油、醋上,只听“刺啦”一声,白雾升腾,泛起一股浓烈的麻香。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鲅鱼学名马鲛,体长,牙尖,游速快,长得跟小鲨鱼似的,是渤海、黄海里常见的凶悍鱼类。这种鱼个头儿大,八九斤重是常有的事,而且肉多刺少,很容易就能剔除那根大梁骨,剥去鱼皮,得到两大条子结实的梭子肉,切成大块焖炖或红烧,吃起来比吃牛肉还香。不过还有一种更具特色的吃法,那就是打成馅儿包饺子。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过生日吃“长寿面”的传统现在仍然在,不必多说。老人过世,三日之夕初祭,称为“接三”,悼客要吃“接三面”,意味着对逝者缅怀之情悠悠不断。这种风俗现在一些人家还有。与之相对的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洗三”的习俗已经彻底消失了。不过在早年间,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这项仪式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洗净婴儿身上的污垢,更寄托着一家人对孩子的祝福。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广东的皮蛋瘦肉粥可谓大大有名。煲粥时,下进肉和姜丝,加进一颗切碎的松花蛋起到小苏打的作用。待粥煲得滚糯,皮蛋完全融在粥里,再把第二颗松花蛋切成小瓣撒进锅中。不多时,就煲出了一锅柔滑鲜香的粥糜。撒上葱花和薄脆一喝,每个毛孔都感到熨帖。
出自:
崔岱远
《吃货辞典》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