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作家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孙立平经典语录
共 15个句子,2部作品,人关注
简介
句子(15)
作品(2)
相反,一些可以从根本上缩小制度灰色空间、杜绝暗箱操作的举措,如权利行使的程序化、公开化等,在改革中一直踯躇不前。甚至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特殊利益群体通过将上述可能的改革措施敏感化的方式,来自觉地抵制类似的改革,以保护甚至扩大制度的灰色空间,保护甚至扩大其暗箱操作所需要的制度条件。比如在国企改革中,他们要努力推动国有资产出售,但却对国有资产出售程序的规范化不感兴趣,甚至暗示人们那是不可能的,更有甚者是将国有资产出售过程神秘化和保密化。
出自:
孙立平
《重建社会》
在自主的灵活性和僵硬的统一性之间,人们为了确保最低限度的公平,宁可选择带有弊端的、僵硬的统一性。其结果,是我们这个社会很难获得为更有效率的目标而需要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这样实际上大大缩小了我们的选择空间,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不但不能选择最优,而且也不能选择次优,能选择的只是次劣。
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社会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公共生活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是需要由一系列的机制来保护的。其中的机制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底线,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
出自:
孙立平
《重建社会》
早期华人移民融入西方主流社会的过程,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我国早就有向海外移民的历史。在早期,这些华人移民的文化素质大都不高,到了国外其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低端产业上,许多人都是靠开饭馆、做厨师、党裁缝、开洗衣店谋生,其社会地位也很低下。但华人重视教育的传统,使得他们的子女和后代,开始接受当地较好的教育,这样就为其逐步融入主流社会创造了条件。
出自:
孙立平
《重建社会》
我们强调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并不是说要对这个问题掉以轻心,而是说我们要准确判断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不能将危机的存在作为抱残守缺的理由。相反,一定要看到,各种因素现在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这样宽松的环境是制度建设非常有利的时期,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机会,就会贻误历史的机遇。
出自:
孙立平
《重建社会》
买官卖官何以在我们的社会中相当广泛存在?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官职是一种与金钱几乎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资源;二是官职的获得,或者说干部的任免是封闭性操作的。这里所说的封闭操作,实际上也就是成为一种正式制度的暗箱操作
出自:
孙立平
《重建社会》
理性的利益要求为什么会以情绪化甚至意识形态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一是社会中缺乏理性化表达利益的语言和话语。二是缺少利益要求凝聚的机制。
出自:
孙立平
《守卫底线》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畸形的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表明的是失衡社会中资源向这些城市进一步积聚的过程。进一步的问题是,在一个失衡的社会中,会有一个正常的房地产业吗?可以说,房地产的问题,并不仅仅在房地产业本身,更在于它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的状况。
出自:
孙立平
《守卫底线》
福利减得很快,特权却久削不动。比如涉及大多数人的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去福利化进展神速,而涉及少数人的垄断领域的特权久削不去。
出自:
孙立平
《守卫底线》
扩大内需政策很少考虑到民众与民众是不同的,他们分属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因此不仅需要经济政策,也需要考虑社会结构也就是社会政策。
出自:
孙立平
《守卫底线》
所有这些法西斯主义都能提供,甚至会用更吸引人的方式提供。那么是什么样的一些因素使当时的美国避开了法西斯主义的道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变革是一种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骨子里对自由的热爱,使人们哪怕在最坏的情况下也没有丧失最后的清醒,没有丧失对失去自由所带来的恶果的警惕。
出自:
孙立平
《重建社会》
旧体制和新体制,当然可以说有优劣之分,但无论新旧体制,更正常地运行,都需要有更基础的东西作为前提。举例来说,信任结构就是这种基础秩序之一。信任结构是超越体制的,要比体制更为基础。
出自:
孙立平
《守卫底线》
意识形态化的争论,不仅妨碍了共识的形成,使得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分裂成两个极端,同时也使得本来可以澄清的问题复杂化了,给实践留下的选择空间和弹性也越来越小。所以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一种对改革的理性的、建设性的、负责任的讨论。
出自:
孙立平
《守卫底线》
调整利益关系,政策很重要,机制更根本。中国贫富差距走到现在,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些政策的失误,而是不同社会群体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能力严重失衡,这是真正的机制问题。
出自:
孙立平
《守卫底线》
改革的扭曲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民众无论在改革方案的制定上还是执行上都无法施加有效的影响。一般民众没有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更缺少通过组织的机制凝聚集中意见的方式,无法使得他们的要求能够大道决策层面。
出自:
孙立平
《守卫底线》
应当说,改革开放30年间整个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进行分配,这也是普通人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的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所在
出自:
孙立平
《重建社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