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化学家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比尔·波特经典语录
共 29个句子,4部作品,人关注
简介
句子(29)
作品(4)
禅是一种启迪教化的方式,它强调直觉比哲学方法更能让人领悟真理:就像品味一杯茶一样,体悟自己的本来面目。
出自:
比尔·波特
《江南之旅》
有人问弘忍,为什么学佛不在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回答说:
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一切法门都适合。法无对错。这只是根基的问题,也就是你在过去世的习性。一旦人们开始修行,他们就会认为其他的修行方法是错的。但是所有法门都是正确的。哪一种修行方法更合适,它取决于个体。 一切法门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彼此含融。它们殊途同归。比方说,净土法门包括律宗。如果你不过一种合乎正道的生活,你就不能念佛。净土法门也包括禅。如果你不能一心,你也念不好佛。它与禅是一样的。目标是一样的。法门就像糖。人们喜欢不同种类的糖。但是它只是糖。法是空的。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入寂之前,慧能给弟子留下的最后遗言是:
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以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问、钱帛,着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吾去以后,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引自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佛陀曾说,正法不灭,但人类领悟正法的能力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佛祖据此列举了三个不同的时代:正法时代、像法时代和末法时代。而慧思认为,末法时代已经开始,他要求弟子们在弘法时能顺应时代,也就是强调虔诚修行,不提倡空谈顿悟;换句话说,多磕头,少喝茶。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一旦你的心很清静,你就能理解业。如果你种下佛种,你就会得到佛果。重要的是诚实。如果你不诚实,你永远也不会成就。你知道,我只是一个山人。我只是把话串在一起,它们并不一定有什么意义。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尽管中国的寺院和尼庵尚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但中国人早就学会了在灰色地带生存,他们培养出高超的生存技巧,并乐此不疲。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甚至就是以模糊性为基础而建立,而且至今依然如此。模糊性使得这个国家的法律在今天依然敌不过“关系”。众多从未清晰界定过产权的寺院就这样复兴了,并且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就好像一个个公司一般。这,当然是因为它们拥有并维护着重要的”关系“。同样,公司要有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做决策和执行决策,寺院里也少不了方丈和监院。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禅意味着无分别。
出自: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禅的本质是什么?禅的本质是脱离苦海,当然,苦海之所以苦并不是因为里面有盐。而解脱的唯一方法是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非是自己内心生成的幻境。据我所知,这就是禅最根本的教诲。他们看上去很困惑,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是悟出了本来面目还有其他面目么?我继续解释:人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而是通过累世以来形成的偏见而呈现出的幻觉。对那些仅仅是出于好奇而发问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真心关心这问题。是幻觉又怎样呢?这样看事物有什么不对?为什么非要认清本来面目?
出自:
比尔·波特
《禅的行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