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作家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叔本华经典语录
共 404个句子,35部作品,人关注
简介
句子(404)
作品(35)
自由其实是一个带否定特性的概念。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我认为伦理学的目标就是从道德的角度,说明和解释那些人与人之间差异极大的行为方式,找出其最终的根源。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人的总体命运是沉重和残酷的,那是挣扎、受苦和死亡的命运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面对怀疑的观点,人们可能会首先搬出良心为例证;但人们的良心是否有其天然的根源,也是大有疑问的。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一个人在这世上享有的最为无可争议的权利就是对自己生命与肉体的处置权。
出自:
叔本华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由此而言,每一个真正的独立、自为思考的思想家就这一方面而言跟王侯相差无几:他的表达单刀直入,从来不会躲躲闪闪、畏首畏尾;他的判断就像君王签发的命令,同样是发自自身充足的力量,同样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这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家并不会乖乖地采纳权威的看法,就像君王并不接受命令一样;相反,他只承认经自己证实了的东西;相比之下,思维庸常的人,头脑受制于各种各样流行观念、权威说法和世俗偏见;他们跟默默服从法律秩序的普罗大众没有两样。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书呆子学究就是阅读书本的人,但思想家、天才、照亮这一世界和推动人类进步的人却是直接阅读实事人生这一部大书。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归根到底,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会有真理和生命力: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我们真正、完全了解的。我们所读过的别人的思想只是别人留下的餐横冷饭,是陌生人穿用过的衣服。
通过阅读获得的、属于别人的思想,与自身生发的思想相比,就像史前时代的植物化石痕迹与在春天怒放的植物相比较一样。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阅读书籍对我们的精神思想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所以,这种不同的效果把精神能力本来就有差别的不同人,更加持续拉大了各自之间的距离——因为根据思想能力的强弱,人们各自相应倾向于独立思考或者阅读他人的思想。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头脑中的思想就跟我们的恋人一样: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掉这一思想,我们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但眼不见,心不念!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是写下来的话,也有可能从此无法挽回地失之遗忘,而我们的恋人除非与我们缔结了婚姻,否则也有可能跟随了别人。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也就是说,独立、自为思考的人只是在随后才了解到权威赞同自己的看法,而那些权威说法也只是确认了他的这些见解和增强了他的信心。相比之下,那些书本哲学家却从权威的看法出发,把阅读得来的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凑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东拼西凑而成的思想整体就像一个由陌生、怪异的零部件组长而成的机器人,而独立、自为的思想整体却恰似一个活人。这是因为独立、自为的思想就像以活人的相似方式生成:外在世界让思考的头脑受孕,思想果实也就随后生成。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真理只是粘附在我们身上的假肢、假牙、蜡制鼻子,它顶多就是通过手术植皮安装的假鼻。但经过思考而获得的真理,却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们。思想家和书呆子学究的区别就在这里。因此,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所能得到的智力上的收获,就像一幅生动、优美的图画:光、影准确无误,色调恰到好处,色彩和谐统一。但食古不化的学究却把自己的脑袋弄得就像一大块上面放满五彩缤纷、斑驳不一颜料的调色板:哪怕各种颜料放置很有条理,整块调色板仍旧欠缺和谐、连贯和含意。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虽然我们可以随意安排自己阅读和学习,但随意安排自己思考却的确非自己力所能为。也就是说,正如火的燃烧需要通风才能开始和延续,同样,我们的思考活动必须由我们对思考对象的兴趣所激发和维持。而这种兴趣可以是纯粹客观的,也可以只是因主体的利益而起。只有在涉及个人事务时人们才会感受到因主体而起的兴趣;要对事物提起客观兴趣,那只有本质上喜欢思考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大自然赋予了他们这样的头脑,思考对他们来说也就像呼吸空气一样的自然。但这类人却是相当稀有的。所以,大多数的学究很少对事物感受到客观的兴趣。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一个人人可以产生很多对他本人极具价值的思想,但在这里面只有寥寥可数的思想能够具备能力经由共鸣或者反射而照样发挥出效果。也就是说,只有不多的思想在写下来以后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出自: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如果我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价值需要依靠别人来评定,我们的生命就是可悲的。
在人生的路途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和口角。
对别人的行为感到气愤,就如同对着滚到我们面前的石头气愤一样愚蠢。
做人需要委屈自己,有些人跟你交往的唯一接触点,就是你性格中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一部分。
塞尼加说:无人能够长时期伪装不存在的性格,因为天性不久就会依然故我。
出自:
叔本华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一个人的内心愈为充实,他对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么。
拉·布鲁耶说: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来自于不能独处。
塞尼加说: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命运跟其他更为快乐的人相比,避免自寻烦恼,我们将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
即使夜幕刚刚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心灵就像眼睛一样,对事情还不如在白天看得清楚。这时候不适合进行严肃的思考,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问题。早晨才是适当的时候——无论做任何努力,不管是思想的还是身体方面的,都是如此,没有例外。因为曹晨是一日的青春,万事万物都如此明艳、新鲜和轻盈。
早晨是生命的精华,应该把它看作是近乎神圣的。夜晚就好比老年,这时候我们无精打采,喜欢说话,稀里糊涂。
出自:
叔本华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不轻易爱人,也不轻易恨人”是处世智慧的一半;“不轻易说话,也不轻易听信别人的话”,是另一半。
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事物都充满都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判定事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易于收到欺骗。
人们一般总是觉得目前的处境会持久,事情会像过去一样在未来继续。他们的错误,出于他们不了解所见事物的缘由——其缘由跟它们所造成的后果不同,缘由是本身即含有未来变化的胚芽。
我们的脑海似乎只有那么一点思想,不能容纳别的什么。我们很容易看出,为什么人们都那么烦闷无聊,为什么喜爱社交,为什么喜欢在人群中走动——为什么人类是群居的?是个人性格的单调,让人们觉得独处无法忍受的。
出自:
叔本华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我们全力以赴希望获得的东西,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发现已经不适合我们。
对他而言,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说,他自己抵达得太晚,无缘享受幸福。
伏尔泰说:“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
最快乐的命运,不是去体验到最怡人的欢喜或是最大的欢乐,而是把生命带到终点,未遭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我们要小心,不要把人生的幸福建筑在过于宽泛的基础上,不能要求拥有许多条件以保持快乐。
一个人所能领悟的,只是他自己的观念、感情和愿望,外在世界对他的影响,只能促使他产生那些观念、感情和愿望。
心境平静是享受此刻的必要条件。除非我们能享受一个个的片刻,否则就无缘窥见人生幸福的全貌。
出自:
叔本华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在孩提时,生存的本身就是清新的喜悦,所有的事物都闪烁着新奇的魅力。
早年对外在世界的直观知识既有深度也很强烈,足能解释为什么童年时期的经验,会在我们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完全浸润在周围的环境中,没有其他东西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开。我们把四周的事物,看作该类别中仅有的,好像其他东西都不存在似的。等到后来我们发现整个世界万物竞秀,这一初始的心境渐次消失,跟着消失的是我们的勇气和耐心。
年轻时,人们可以随意告诉我们什么都无所谓,我们把生命看作是无穷无尽的,漫不经心地消耗时间;年岁愈大,我们愈是厉行节约。朝向生命的终了,我们每过一天的感觉,就像死囚一步步走向绞刑架一般。
出自:
叔本华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在年轻或在旅途的时候,时间都似乎过得比较漫长,就是新奇感在实际上也无法免去,我们不禁感到时间漫长得无从打发。
醒悟是老年的主要特征。幻想给予生命以妩媚,并激励它有所作为,到这时已经离去了。世间的辉煌已证明为无用而空洞,它的排场、光辉和雄伟,已经褪色。人到这时会发现,人们所需要的大多数东西以及所渴望的大部分欢乐的背后,其实质毕竟是非常少量的。于是,他逐渐领悟到,人类的存在是空虚无奈的。
出自:
叔本华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