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
小说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后望书》经典句子
朱幼棣
共 13个句子,人关注
简介
句子(13)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大多操之人手而不能自主。所谓“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从来激越而无奈地荡漾在每一代的庙堂江湖之中。朱幼棣自也逃不出他那一代人的宿命,与众不同的是,他别开洞天,为自己构筑了另外一个叙述和瞭望的空间。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即使遭过战火焚毁、洪水的淹没,古城中仍存在不同时代的大量历史文化古迹,像涝灾过后沃土上生长出蓬勃的新一茬庄稼一样,城市的修复与重建同样是生命与文化的延续与生长。有人把建筑比做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就应该是一部凝固的乐章。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在一次有两院院士参加的怒江下游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座谈会”上,声音竟是如此一致。这些专家都是经过“筛选”的。一些专家竟然说“保留一条河流在科学研究上意义有限!”“不能用几条小鱼来阻拦大坝的建设!”我怀疑自己耳朵出了毛病。这是“专家”说的话吗?小鱼就那么不值一顾吗?那么,什么是无限?我因此获得了以前不曾有过的认识,关于科学与学者,观念、思想和本质。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广和戏园坐落于前门,在那里,曾经有大片庙宇、药商和贵族庭院拥挤在紫禁城周围。老北京在战争和革命中幸存下来,但推土机和开发商捣毁了大片老城。广和戏园的拆除令人有点震惊。在这里,京剧大师梅兰芳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正是梅兰芳的影响力吸引了官方媒体的注意,上周报道这座建筑将被推翻,并代之以一些适合百老汇演出的剧场。媒体叹息该剧院被无情的推土机碾碎,并感慨又一个文化瑰宝的灭亡。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可是,几十年来,我们并未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失误和谬误进行过反思和总结,从未有人对此检讨,承担责任——对一些已被实践证明失败的决策和工程,都没有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以致变得含混洇漶,是非莫辨,以致最后成了湮灭消散的逝事——仿佛我们的城市从来就是高楼林立,千城一面;仿佛中国的河流,从来都是断流干涸,或污黑发臭。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那位县委副书记说,他有多次机会升迁,但实在不愿离开古潼关,他一生的心愿就是想修复潼关古城。破坏一座古城只要几年,修复可能要十几年几十年,也可能根本没人重视,修不起来。而有的,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像“马超刺曹”的槐树,砍伐后只留下一个树桩,像一个历史的句号。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任何一项重大工程的决策,往往都可以追溯到久远。中间反反复复,曲曲折折,难以尽述。但在关键处、转折处,又尝显仓促、紧迫与窘迫。这时,各种因素突然地集合,其中某一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天平猛地倾斜了,便急转直下,如同飞机进入了跑道,开始了滑翔加速,势如离弦之箭,想要阻止和停下,已经不可能了。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是由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推动,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发生的。动因和背景的趋同,打破了地理与区域的限制,不说强势文化——强势与文化无关。真正强势的是经济,特别是对“贫穷惯了”的古老中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际也是最直接的别无选择的抉择?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移民生产生活解决得比较好、能勉强维持和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的,仍各占1/3左右。在调查水库移民问题时,我不止一次听到当地干部和移民说,“想要富,先炸库”。这话令我大吃一惊,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受感受。我在整理调查笔记时想,多数大坝和水库的修建是必要的,发挥的作用巨大——但是,我们总在一些地方出了偏差,比如,对直接受到损害的移民群体,关心不够。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由是我想,“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在浮躁的喧嚣和繁华的不安中,如果一个人不懂历史,不懂中国文化思想的价值和理念,不再守望坚守,那么滑落是很自然的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历史城市的保护在中国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至少我们的子孙应该拥有和父辈一样多的选择。最无奈、最悲惨的莫过于城市已经不复存在。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一些历史建筑如何沦落为不堪的大杂院,沦落为一处处危房,如今又成为开发商、当权者眼中觊觎之物? 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而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往往在户主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房屋的土地已被“规划”了。其用途多数绝不是什么公共利益,而是开发商要在这块土地上盖大楼去赚更多的钱。这些人挥舞着“旧城改造”的旗帜,提出让人无法接受的价格让人搬走,一旦原来的主人不同意,立即“强制”执行。中国并不缺少相关的法律,而是缺少实施法律的公正的环境,缺少对破坏者的监督,缺少维护居民最基本权利的意识——许多破坏和拆迁的实质,就是对原住民、对私有财产的无偿侵占。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中国是一个崇尚“高”的名族。从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到君临天下等等。高总比低好,特别是“高度”被泛政治化的时候。单一的线性的思维,使人容易忽略底层的权利与科学基础的真实。
出自:
朱幼棣
《后望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