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
小说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风流去》经典句子
鲍鹏山
共 22个句子,人关注
简介
句子(22)
圣人洒泪而尽了。带着他的雄心去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天下一团漆黑,不少追求光明的人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之为提高了认识和觉悟,且似得道般沾沾自喜与在黑森林中得一枝叉,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痴人两种、情深或智浅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幅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在古典悲剧中,生命的投入是人格成就的最后一道工序(如干将莫邪之铸剑,最后必以自身的血肉之躯投入熔炉,用自己的血赋予宝剑以阳刚杀气)。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是专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其诀窍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老取得苟且偷生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正如有专制,必然导致全社会的变态。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就不再一无是处、反而显出生机勃勃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杨朱人格贵我,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人格苦行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庄子人格: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时间是最必然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必然性本身,是必然性之母,必然性之载体。它冷酷,准确,一丝不苟,毫不通融于我们心灵的感受。时间之于心灵,犹如飞速旋转的电锯之于树木:戕残,切割。生命形态消灭了。它(编年体)以时间的有序与完整来切割人物生命的有机与完整,它拥有历史形态的抽象的完整,却肢解了每一个具体人物,具体事件的具体的完整,这是为了所谓历史的必然性而牺牲人类心灵的最典型的案例。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在夕阳的余辉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是的,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静,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老子治国的方法,也就是班固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了。老子大约是看多了历史上君主种种行为所带来的灾难,他知道,那些在冠冕堂皇的文告中被打扮得正义非凡的行为,不过是统治者本人嗜欲的间歇性发作而已。为此,他对症下药地开出一剂药方:“无为”。“无为”?让他们不修筑生前的宫殿和死后的陵墓了?不发动开边的战争去抢夺土地、子女与玉帛了?所以这剂药是统治者万难下咽的。不过真要是“无为”了,那确实就简单了,所以他宣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之简单易行就如同炒一碟小鱼而已!为什么这么简单?因为照他的说法,治国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殚精竭虑地去做什么,只要我们把现在正干的事停下来,什么也不干就是了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智囊般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生动者,有生命而灵动也。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孔子抱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坚定,孟子抱定“引而不发”为天下式的倔强,他们都热衷于使自己的理论完美,以追踪所谓古代圣王的治迹,而不介意与现实间的差距,孟子希望“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但假设没有人能跟从而来怎么办呢?那他们也就自甘于其理论的寂寞,而不愿使自己的理论贬低降值,而荀子在小心地寻找理论与现实的契合点,寻找学术与世俗政治合作的途径。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豆,露,月,它们代表了陶渊明生活中的三种境界:豆代表着现实生活的圆满,露代表着道德上的纯净,而月则代表着精神世界的高超。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评庄子)他的理智时刻像哲人那样的清醒,如蛇行草上,不黏不滞,寒气渗透而又敏锐无比,他的心灵却无时不像诗人那样沉醉,如鸽立檐间,不怨不怒,怜悯四溢而柔情万种。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出自:
鲍鹏山
《风流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