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作家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董桥经典语录
共 115个句子,19部作品,人关注
简介
句子(115)
作品(19)
不论是成事败,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爱情是最特别的、最动人的;这是好的;也是对的;不然谁会有勇气跟一个陌生人分享一张床,而且一睡好多年?
出自:
董桥
《董桥七十》
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点像。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出自:
董桥
《品味历程》
我情愿一页一页读完一千部纸本书也不情愿指挥滑鼠滑来滑去浏览一万本电子资料。荧屏上扫出一页页电子书我也试过,冷冰冰没有纸感没有纸香没有纸声,扫得出大学问扫不出小情趣。
出自:
董桥
文学教你怎么说“我爱你”:政治教你怎么解释“我爱你”:历史则教你从别人对另一个别人说的“我爱你”之中学会什么时候不说“我爱你”。
出自:
董桥
《董桥七十》
文章大家不愧是文章大家,下笔总是这样铿然有声,一句一个惊喜,就算道理偶有商榷的余地,文辞从来如锤如炼,玲珑剔透。我倒觉得年轻人肯看书已然难得,他们爱看什么就看什么书似乎也不太容易阻止,一时间一知半解甚或无知错解也不要紧,年齿渐大重新再看一定别有洞天。少年以酒当水,老年以水当酒,那也是人生的规律。
出自:
董桥
《今朝风日好》
短短的篇章,甜甜的语言,淡淡的哀伤,浅浅的哲学,刘绍铭认为这样的「轻文学」又轻又薄又短又小,以斤两计,是名副其实的「轻薄文学」,特色是「轻轻的哲理像海中的枯木」;「淡淡的智慧像小河淌水」;「少少的短句像火炼金丹」;「薄薄的卷册像迷你宠物」。
出自:
董桥
《文字是肉做的》
那张红纸的颜色太深了,不够亮,不像印泥那种朱红色。今天早上逛了几家文具店都找不到心里那种红颜色的纸。所有的店员都看不到他心中的那种红。他觉得有点寂寞。上下三千年的夜都掉落在这一潭墨汁里,可是,居然找不到心中那么一点红来划破这潭夜。
出自:
董桥
《董桥七十》
英国鸿儒白伦敦(edmund blunden) 文章写在小纸上,写完即可付印,罗素写书不打草稿,构思几个月直接叫出版社派秘书来。一路口述,打印完既成干净的原稿!
出自:
董桥
《英华沉浮录》
“古老的袖珍艺术品谁都不舍得买,”老先生拍拍我的手背说。“你慢慢搜寻,慢慢老去,多么快乐!”
出自:
董桥
《绝色》
客栈也很静,房客不多,门房总是那句台词:「伦敦的夏天多神奇,多迷人!」楼下会客厅三两房客在灯下读报,电视机开着,声音很小,没人看。楼上长长的走廊灯影昏暗,森森然有点鬼气。我那时候还在翻译《再见,延安》,王敬羲主编的《南北极》每期连载一万字。我在窗前书桌上伏案赶稿。窗外天色慢慢黑下来,远星寥落,晚风过处巷子里老树沙沙私语。夜深了偶尔下几阵冷雨,一盏盏街灯照亮雨丝,摇摇曳曳彷佛一幅门帘。
出自:
董桥
《夜望》
今之男女,煮字以疗饥者多不胜数,实则得以靠此维生者万中无一。此辈中人或因惯见文人一行自立门户、风光无穷而效颦操觚,不惜乞哀告怜,举债度日,终致进退维谷,悔之晚矣,不知如何是好!区区一生命途多舛,回首前尘,深感鼓励晚辈以文谋生,简直罪过。
出自:
董桥
《英华沉浮录》
一把扇子画一家人家在家门前扫地备茶题上“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他静静看了好久眼眶里泛起薄薄一层泪影说这位丰先生的画带着“传教士的爱心”!我听了一愣告诉他说丰子恺年轻的时候真的皈依过佛门。
出自:
董桥
《旧日红》
我向来主张用筷子吃饭必须严格划清界限,授受不亲,免得相濡以沫,一餐饭跟太多人法式亲嘴,曲终人散之后,徒生失节之恨!我这份恐惧感与生俱来,明明知道有违中国文化的和气精神,毕竟始终英勇不起来。我实在不好意思说,当然更不知道该怎么宣诸笔墨,生怕亵渎了世代相传的美德。
出自:
董桥
《品味历程》
介堂先生那天给我讲一段故事,说有个和尚天生慧黠,谈休启都奇中。三个读书人上京应试,先请和尚看相,和尚起初闭目入定,慢慢睁开眼睛看那三个人,又闭目,轻轻举起一个手指作答,挥袖命徒弟送客。试后榜发,一人中式,满村争说和尚道行真高。徒弟问和尚原未学此,何以灵验?和尚说:我未发一言,仅举一指,今一人中式,固验也;倘两人中,则表示一人不中,验也;三人全中,更表示一起中,亦验也,若皆不中,正好表示一起落睇,安有不验哉!
出自:
董桥
《橄榄香》
她的笑靥绽放出浅浅的妩媚,朦胧的皱纹竟像淡云中的月色,怀抱的是娴熟的风华。
出自:
董桥
《耳语》
我始终相信文章的品味得自文化之熏陶。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乃至朱买臣负薪读书,求的还只是读书入门的基本功,未必就此注定可成大器。
出自:
董桥
《英华沉浮录》
那柄扇子我离开新加坡的时候鼎公送给我存念。是黄均画的倚窗仕女,窗外澹澹几树梨花,题了「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 打梨花深闭门」。背面是张心煦的书法;扇骨博古浮凋凋得细致极了。鼎公说他一生喜爱梨树梨花蜜梨,四十年代张大千给他画的双钩工笔梨枝还挂在他的书房里。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里有一段写梨花的轶事最有趣,」鼎公说,「改天找出来给你一读。」那本书我多年后在台北找到老民国的石印本,有点残缺,读到卷 三果然看到鼎公说的那段。说南京百司事简,管祭祀礼乐的太常尤其闲寂,李日华有个前辈是太常寺卿,终日酣眠坐啸而已。一天,有人敲门甚急,是宣州递来的公 文,说因春多风,园户投诉所供太庙梨花落尽,秋来恐难结实,「求派他邑有司,故为申请也」。
出自:
董桥
《橄榄香》
远古的妙音和远方的友情,提醒我过去和现在的意义。
出自:
董桥
《从前》
倒过来说,女人看书也会有这些感情上的区分:字典、参考书是丈夫,应该可以陪一辈子;诗歌小说不是婚外关系就是初恋心情,又紧张又迷惘;学术著作是中年男人,婆婆妈妈,过分周到,临走还要殷勤半天怕你说他不够体贴;政治评论、时事杂文正是外国酒店房间里的一场春梦,旅行完了也就完了。
出自:
董桥
《品味历程》
我是旧派的人: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计算机键盘敲打文学的时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酒、红日赏花的幽情。我从来享受
出自:
董桥
《从前》
1
2
3
4
5
6